名人推薦:
二元一體兩極,相融相成◎李純娟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道德經》二章
《道德經》二章短短的四十六個字鏗聲發出了理查.羅爾《默觀,看見生命的實相》的基調。真實的人生、踏實的信仰本來就是源自於自然,奠基於神,「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神」(《易經》繫辭上第五章)。二元、兩極在我們的文化中根本不是對立的,不但兩者相輔相成,而且是構成實相、存有(being)所絕對必要的,缺一,則任何實相、存有都不能形成。我們的語言在在表達傳遞了這個哲理、價值和信仰。例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因禍得福」、「物極必反」、「否極泰來」、「樂極生悲」、「大智若愚」。
全書共六章,就美國當今社會狀況、民風,對信仰基督宗教的美國讀者,說出他對組織體系的不信任,苦口婆心地呼籲讀者對現實的省思,並提出掉頭改變,「悔改」(metanoia)的具體方案,即默觀祈禱和慈愛的行動。
◆第一章 生命的圓心與圓周
羅爾首先為我們把脈,診斷出現代人是處於遠離圓心的圓周邊緣上的子民。這個處境造成了一切身、心、靈病苦的癥結所在。他說,「偉大的心靈導師教導我們,不要在圓周上停留太久,否則我們將永遠無法認識自己,也無法認識神。」
值得安慰和鼓舞的是,只要活出並接受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一切,無論是好、是壞,是得是失,是晴天或是雨天,圓心自會找到我們,而不是我們找到圓心。意思是拋開二元對立的緊箍咒,兩極相互排斥的拉扯戰;全心全靈全意地活於當下,神聖的此時此刻。自然能享受到「春有百花,夏有涼風,秋有明月,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為有信仰的人即是與神同在的幸福。
◆第二章 充滿喜悅的願景
這一章所處理的是真實人生,踏實信仰的核心課題,看、覺知(察覺)的能力和童心,羅爾稱之為「初心」。用童心學習看、覺知(察覺)培養敏銳直覺的洞察力,帶來意識的改變和心靈的轉化,而得以超越既有的舒適區進入那令人銷魂的願景。
◆第三章 自我和靈魂
「耶穌和其他偉大的精神導師們所強調的,是意識和靈魂的轉化」。意識和靈魂不轉化,人是不可能有所突破的,更談不上人格的成長和提昇。其實注意力、心、靈魂、意識是人生命不同層次的自我覺知,而其本質就是生命。所以注意力、心、靈魂、意識之所在就構成「我」的品質與格局。「我」的品質與格局決定我人生是否真實,信仰是否踏實。默觀祈禱則是滋養「我」的品質與格局的具體修心養性的途徑。
◆第四章 擦拭靈性的鏡片
羅爾坦誠地指出,基督宗教之所以在西方世界中製造了一大堆困難的原因,出於自我呈現時的弊端,重覆地不把基督宗教作為看待人、事、物的人生觀和為人處世之道,而把基督宗教弄成與諸多立論學說競爭的另一立論(神學)。未能帶領人在新穎且意想不到的地方(情景)看到神。我們就這樣把神侷限在我們所界定的範圍內。
所以問題出在我們混濁的眼光、視力。基督宗教歷經兩千多年,人們的眼光已混濁、視力模糊,如要看清實相就必須擦拭鏡片。默觀祈禱能自然自動且輕鬆地擦拭鏡片,即淨化心靈、意識。「進入默觀的領域後,我們將會明顯地看到,我們受到內在自我對話和先入為主的成見(如恐懼、憤怒、和各種批判)所左右。」看到了之後,在聖神(靈)推動下,讓成見、恐懼、憤怒、批判自行脫落。
◆第五章 不要改變生命河流
這一章作者首先引用耶穌會總會長派德羅.阿洛普(Fr. Pedro Arrupe, S.J.)的一段話,說明個人的人生旅程,生命的故事是最珍貴的,是我們說話的權威,也是我們能留給後代的贈品。然後談到東方人的「大胸襟」,即統合、整全的宏觀意識。西方人的「小胸襟」,即希臘—羅馬分析、個別、片面的局部意識。
兩者雖不同,但不需要對立,而可以相輔相成。「小胸襟需要大胸襟的內涵與宏觀,正如大胸襟也需要小胸襟。」否則就會迷失。羅爾認為,當「兩者合在一起,就能擁有成熟的信仰」。
◆第六章 回歸神聖
行文至此,羅爾仍然不離本書的基調,他說,「在成熟的宗教中,世俗變成神聖。不再是兩個世界。」人不需要離開世俗去尋找神聖的空間,凡、聖已結合為一,凡、聖一如。當耶穌臨死前「聖殿的帳幔從中間分裂」,祂神聖的內殿和凡間世界外殿的區隔給毀了。德日進(Teilhard de Chardins)說,對會看的人根本沒有「俗世」可言,只有一個世界,即超然的世界。
理查.羅爾的中肯,對基督宗教誠實的直言,是很珍貴的,不但令我們基督信徒省思,也會給讀者一股而回歸神聖的動力。
(本文作者為聖功修女會修女、靈修輔導)
默觀──喜悅之路◎張日亮
本書作者理查˙羅爾神父來自基督宗教的背景,又能超越基督宗教本身而與東方非二元的靈修方式產生對話,真是難得。對於長期處在基督宗教氛圍的人們,作者提供了不一樣的反省與思維,尤其是對東方靈修方式有所涉獵的夥伴,將會有心有戚戚焉的感受,真是一份獻給喜歡靜默與默觀者的禮物,值得推薦。
本人自從一九九五年開始,接觸葛印卡老師所教的內觀禪修,在此,願嘗試以個人在禪修上的些許體驗為背景,與作者對於默觀的闡釋進行對照。
內觀(Vipassana)是來自印度的巴利文,指的是一種特殊觀看,或者更貼切地說,是一種正確察覺的方式。這個法門要學員覺察身上的感受,並保持平等心。在內觀中生智慧,體驗無常,幫助人放下對於表象、對於自我的執著。自我原本是通往解脫的障礙,然而透過正確的洞見,轉而變成通往覺悟、了悟真理的最佳媒介。不斷自我淨化,去除不淨染污,法喜充滿,打開內心的天國之門,得到解脫。
羅爾神父在書中好幾次提到在默觀與祈禱中,如何去「看」的重要性。看見萬物中的唯一,要回到「初學者的初心」,如此單純,如同耶穌在聖經上提到「如果你們不變得相似小孩子一樣,是不能進天主的國」,抱持著對靈性的渴望與熱切,根基於愛,學會放手,離開自己的舒適區,自由地臣服,活在當下,沒有競爭與對手,活在存在中而與內在的價值相連,得到轉化並產生喜樂。在純恩典與自由中,成為自我,看見客觀存在,在安靜中察覺「上主並不在遙遠的外面」,正確地看見本性與展現,擁有內在生命,亦不再害怕,以謙卑而真實的態度,參與社會並且與現實連結。因此,內觀是使用「觀」的字眼,而作者則是用「看」,二者共同指出一種有別於肉眼的視覺,那是一種自我省視與察覺的方式。
作者指出「宗教是指著月亮的手指,而不是月亮本身」,在默觀中等待與觀察,在自我身上看見全部的真實,放棄自我的執著,學會去愛、去行動、去分享,成為基督轉化世界的跟隨者。佛陀曾說過:「所有的覺悟者,出於對眾生的慈悲,僅能指出通往解脫之道,但每個人必須自己上路,才能到達彼岸。」在內觀中,時時察知與保持平等心,其它交給正法──大自然的法則,等待時機成熟。內觀修行者不是像一根栽在地上的蘿蔔,對於外界無動於衷,而是要採取積極與主動的方式來回應社會的需求,同時關心施暴者與受害者。因此,二者在入世的事務上,都保持相同積極、愛與關懷的態度。
另外,在基督宗教的傳統裡面,作者所分享的內容,有一些是不常見的,例如提到「組織化宗教往往是基督活生生存在的最不成熟的展現」、神職人員的盲目、從非二元的方式來解讀聖經與基督的教導等等,必須冒著被信徒誤解與教會當局質疑的危險,才能送出這份愛的禮物。
雖然在默觀的具體進路、步驟與技巧上,作者沒有太多著墨,然而對那長期走在默觀道路上的修行夥伴,關於默觀的觀念上的澄清與正確態度上的分享,是極大的鼓勵與支持,希望透過閱讀本書,讀者都能收到理查˙羅爾神父這份愛的禮物。
(本文作者為天主教輔仁中學校長暨神父)
虔敬與祈禱:與真實本質的連結◎鄭存琪
人,有著從「物質表相」,回歸到內心完整的「真實本質」的,那份渴望。
──榮格
離開了如天堂般的母親子宮的保護,我們來到了這個世界。從初始純真、無知的狀態,我們依著個人的體質與外在環境的特質,逐步學習著這個社會所使用的語言文字、角色規範、人際互動與文化價值。
在成長初期,透過被他人滿足、支持的互動過程,慢慢地獲得了安全感、歸屬感;在隨後社會化的過程裡,我們學習應對進退、克服生活挑戰、努力活出別人的期待,從中獲得了經驗與調適能力,在別人肯定的鏡面中,獲得自信與自尊,也增加了對個人特質與能力的瞭解,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能要什麼,能夠給予自己肯定與鼓勵,一步一步地朝向自我實現、活出自己的方向發展,希望有一天,能夠得到心想的幸福與快樂。
然而,自我實現之後,是否真的就能夠得到內心真實的平安與快樂?答案恐非我們所願。即使生活一帆風順,我們遲早要遇見自我用盡任何方法、卻仍無可奈何的情況,也許是意外、重病、家人或自己瀕臨死亡,轉瞬間便將健康、財富以及多年努力的成果化為烏有。在這極限情境中,我們驚覺與承認自我的有限性,渴望有一個超越自我的力量,能夠引領我們超越苦難,得到內心真正的平安、喜悅與寂靜。
這就是從「自我」(ego) 朝向「本質我」(Self)發展的超越自我之道,也是作者在第一章描述的,從迷惑、不安的「圓周」,尋求清明、安寧「圓心」的核心之旅。這趟回歸內心本質的旅程,與自我過去的經驗都不同。雖然「本質我」未曾離開過我們,但是自我──這個有限的心智──想要以慣用的二元認知方式來探尋這個超越二元的本質,這樣是探尋不著的。如同作者所說:「不是我們找到自己生命的圓心,而是它找到我們。我們的心智是無法理解它的。」
泰錫度仁波切也曾提到:「認識自心本性,一旦祂發生了,就變得非常容易,一旦你認識了,你就在那裏了,但在那發生之前,是非常困難的。困難真正的原因,是因為祂實在離我們太近了。」因此,自我想要回到本質我的狀態,不是運用過去汲汲營營的獲取、掌控之法,而是捨離執取、接納、放下。讓這個本質我的認識,自然而然地發生。
這個看似容易的靈性旅程,對於自我而言,卻是充滿著弔詭。由於自我的功能,是分辨、比較、趨吉避凶,來保護這一期的生命體,這當中有著以自我為中心與執著的傾向。我們一方面需要自我發揮的功能,來維持生計、讓這一期的生命活下去,另一方面又要讓自我放下掌控、減少執取,隨順著生命之流,引領我們回家;要接納這樣的矛盾與衝突,是非常不容易的。我們不僅需要有一個成熟、彈性、開闊的自我,對於回歸本質我,有著很大的意願、勇氣與對生命的信任,作者在此也以很務實的經驗告訴我們:「你無法獨力完成,你必須接受引導。」
如果能夠有一位經驗豐富、慈愛無私的老師作為嚮導,引導我們探索與明瞭:如何去面對過去成長歷程所產生的影響,那些情形是自我恐懼、懷疑或欺騙的伎倆,如何判斷與平衡其他重要他人的需求與期待,何時需要設立界限、維護目前的狀態,何時需要跨越恐懼、勇於投入,尤其更要小心在靈性經驗中自以為有特別經驗而產生的自大與傲慢。讓我們有能力在這讓「自我消融、與本質我合一」的轉化之道上,無誤地前進。
「學習以圓滿、神聖的目光去看」,是靈性生活的核心。由於這並不是我們所熟悉的方式,因此需要時時「虔敬」與「祈禱」來和本質我連結:承認自我的有限,謙卑地放下掌控,將生命託付給本質我或更高的存有,相信祂會給予我所需要的,接納祂一切的展現,看到生命的神聖。正如作者所說,「世界是一整座教堂……我們早已存在於神之中。我們所欠缺的,不過是意識到這一點而已。」
此外,透過「靜默、冥想」,學習看見與穿越自我不安、恐懼的逃避模式,感受恩典,體驗真實本質,清明地活在當下。在這「放下與託付」、「信任與感恩」之中,我們會發現,生命所給予的,遠比自己原本想要的,更加豐盛、完滿。在這不斷「皈依、順服」的正向回饋循環中,自我能夠更加消融,讓本自具足的本質我自然呈現。在看見本質我之後,生命完整了,懷疑消失了,單純的平安遍滿,慈愛自然升起。
此書難能可貴的地方在於,作者將豐富的學識與深刻的體驗融入福音引導中,「文字只是狀態的標籤,指月的手指」,即便身為佛教徒的我,在閱讀此書之時,感受到的仍是超越宗教的清晰與滿滿的感動。他不厭煩地描述著「祈禱與愛」、「苦難與恩典」這兩條生命轉化的途徑,幫助我們與神、與上主、與自性連結,看見生命即是奧秘。他指出聖經中最常出現的一句話是「不要怕」,安慰著流浪的自我,回歸生命的終極平安。
此外,建議讀者在第二章末聖博德主教說:「神在你之下,神在你之前,神在你之後,神在你之上,神在你之中。」與第三章祈禱文:「保持靜默,並明白自己即為神。保持靜默,明白自己。保持靜默,明白。保持靜默。存在。」這兩處,花一些時間,順著引導,靜默冥想,相信您也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
「希望我們都能夠真正的看見,而我們所能做的,不過是參與而已。」
(本文作者為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台中分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萬物適得其所◎劉錦昌
默觀祈禱(contemplative prayer)是基督信仰祈禱的美麗、高乘境界,默觀祈禱與一般的口禱(oration)、默想(meditation)不同,是被動、由聖神所引導的深度靈修歷程。美國方濟會神父理查.羅爾,以活潑生動的文筆,來向現代人敘述此一頗難表達、詮釋的內在生命靈程。
羅爾神父指出圓心與圓周的偌大差異,只是現代人「難以觸及圓心」,大多數的人是屬於圓周圈上的,無法掌握本質性的事情,用來決定我們生命的底線或基點常只是經濟的或企業方面的考量而已。
面對現代人這種苦境,作者從聖經文本的內涵、生命指向,告訴我們走回到樂園的老路。他提醒我們不要在圓周停留過久,不然將難以認識自己更無法認識上帝。神父奉勸我們唯在「赤裸而自由」時,我們才會觸及生命中的核心,才會降服於真理。他舉十四世紀英國女隱修者諾里奇的猶利安(Julian of Norwich)為例,讓我們從她的身上看到默觀的力量。真實的默觀者會帶人到平靜安穩的地步,因為他們體會到了至高者的同在,於是他們的生命顯出極大的平和,為此他們較一般人更勇於冒險與改革,羅爾神父以聖多默.白凱(Thomas á Becket)、多瑪斯.牟敦(Thomas Merton)的生命為例證。
神父道出我們生命現象一項看似逆理的見證──「缺乏圓心的人,只能等待傷害發生」,至於聖徒我們則無法傷害他們,因為他們活在圓心內,不用費心去處理圓周的需求。神或宇宙的本質才是我們生命的歸向,我們不必也無法求得神的存在,因為我們是存在於神之中的,在我們呼吸中,實則透露了神存在於我們的周遭和裡外。默觀就是察覺到臨在(Presence)、享受臨在,並在其中感到喜樂。羅爾神父教導我們如何體會默觀?即培養一種初學者的「初心」(beginner’s mind),耶穌一直保有如此的心態和生命情操,祂說狐狸有洞,飛鳥有巢,唯獨人子無枕頭之處;心是如此不牽掛,清心以待,而可以面對任何事。
所謂靈修就是讓初學者做好預備,就是以平常心去觀看一切。靈修也是保有「初心」對靈性生命的渴望,熱切面對生命中的一切,甚至去面對黑暗,在黑暗中我們放手、不再掌控。當我們如此時,裏面的生命開始轉化,超越歷來習慣、安全、舒適的環境。默觀是讓人學習活在當下,讓自我更少,如同一粒麥子落在地裏死了,才能結出許多粒來。
默觀使我們停泊在當下,擁有了生命中的自由。在靜觀中我們面對真實的我,在等候中我們的內在有所改變。我們開始放棄身份、外面的安全,在默觀中我們得到醫治與救贖。默觀中我們有如擦拭靈性的鏡子,我們看到也進入了一個不一樣的境界,我們置身於自由的愛中。默觀讓我們可以真正觀看,體會或觸及了本質,不再掌控遠離圓周,默觀祈禱使人發現隱藏背後的真實。人們開始「看透」奧秘,感受到實在。當我們浸入奧秘時,我們感受到一種寬恕,寬恕的奧秘釋放我們,讓我們沐浴在愛中。
羅爾神父書名取得甚好(此指英文版書名),默觀祈禱所帶給我們的,乃是讓萬事適得其所(Everything Belongs)。羅爾神父以輕鬆地談話的方式,一步步介紹闡釋默觀的本質及其對生命的影響,以及生命可以因而發生的改變及歸位,最終我們的生命將於寬恕、愛、平穩中走向神聖之境。
默觀改變我們的態度、觀點,釋放我們的心靈,引發生命中愛的火花,原來我們是一粒具有愛德潛能的種子,讓聖神在默觀中不斷澆灌,便長成一棵美麗的大樹。
(本文作者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聖經學院院長)
【專家推薦】
聖功修女會修女、靈修輔導 李純娟
天主教輔仁中學校長暨神父 張日亮
台中慈濟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鄭存琪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聖經學院院長 劉錦昌
理查.羅爾的中肯,以及對基督宗教誠實的直言是很珍貴的,不但令基督徒省思,也會給讀者一股而回歸神聖的動力。
──李純娟,聖功修女會修女、靈修輔導
對長期走在默觀道路上的修行夥伴,本書關於觀念上的澄清與正確態度上的分享,是極大的鼓勵與支持。希望透過閱讀本書,讀者都能收到理查.羅爾神父這份愛的禮物。
──張日亮,天主教輔仁中學校長
此書難能可貴的地方在於,作者將豐富的學識與深刻的體驗融入福音引導中,「文字只是狀態的標籤,指月的手指」,在閱讀此書之時,感受到的是超越宗教的清晰與滿滿的感動。
──鄭存琪,台中慈濟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羅爾神父以輕鬆地談話的方式,一步步介紹闡釋默觀的本質及其對生命的影響,以及生命可以發生的改變及歸位,最終我們的生命將於寬恕、愛與平穩中,走向神聖之境。
──劉錦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聖經學院院長
媒體推薦:
本書教導我們如何學會看見、以嶄新的眼光去看、承認自己是初學者,以及開放自己接受生命的轉化。本書字字珠璣,值得一再深思,可以獨自研讀,更適合用於讀書會的討論。
──美國網路書店Bookfinder
羅爾神父深入基督信仰和默觀意義的核心,本書值得推薦給所有想在靈性成長上追求更多的人。
──基督徒慈善組織Monos
羅爾神父引導我們走向更深入的祈禱生命。對於那些剛開始接觸靈性成長的入門者,本書協助他們瞭解默觀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以及該怎麼做才不會阻擋追尋靈性的道路。
──《聖安道通訊》(St. Anthony Messenger)
這是一本真正有幫助、值得一讀再讀的著作。根據羅爾神父的說法,真正的奧秘者所體驗到的,不是充滿比較、區別和評斷的神;相反地,他們體驗到的是充滿愛的擁抱。
──《心靈與生活》雜誌(Spirit and Life)
本書中的挑戰與訊息並不困難,卻非常深刻。作者告訴我們要「要醒寤」,在萬事萬物中察覺到神的存在。
──《天主教圖書世界》(Catholic Library World)
羅爾神父在書中以簡單的文字,向我們提出了一個高難度的挑戰:察覺到神的極致恩典,是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上。
──《門諾月刊》(The Mennonite)
身為靈修指導與帶領避靜的導師,本書凝聚了羅爾神父的祈禱經驗與安撫人心的智慧精華。
──聖公會週報《教會時代》(Church Times)
本書是來自羅爾神父的寶貴贈禮。透過流暢、鮮明的文字與發自內心的健康靈修道路,邀請我們一同進行靈性的成長。
──公益組織Resources Hot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