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有數以百張的唱片發行,如何發現箇中極品?「聽古典音樂要從誰的作品開始聽?」、「要買誰的CD版本?」、「有沒有一本完整的古典音樂入門書可以解答這些問題?」這樣的問題不論是初入古典音樂世界新手,或是浸淫已久的行家都是極欲得到解答的問題。
每年都有數以百張的唱片發行,加上許多過去的古典音樂演出一再出現。也因此,想要發現箇中極品皆成為一項挑戰。一張優秀的專輯不僅是音樂本身的優異性,更來自於指揮家與演奏家在掌握或者傳達偉大作品所表現的技巧與情感多樣性。
在這一百篇《紐約時報》獨特的短評中,重量級的音樂評論家亞倫.柯金提供了最佳的收藏家指南,為撼動我們靈魂的作曲家與演出者的一部豐富編年史。本書一路引領著讀者直入巴哈、韓德爾、莫札特、貝多芬以及柴可夫斯基音樂作品的核心,從馬修音樂的中世紀冥想,沿途走過韋瓦第如畫般的協奏曲,舒伯特超脫世俗的藝術歌曲,聆聽穆梭斯基、德佛乍克、西貝流士音樂中由民謠所激發的高貴,見證美國音樂的欣欣向榮與極簡主義的崛起。
亞倫.柯金也顧及了演奏家與指揮家在樂曲中的影響力,而且探索每一首作品的個別與歷史關聯性,提供現今最完整的音樂唱片短評,不僅是進行收藏的實用導引,同時展現對於古典音樂超凡的深刻洞察。
作者簡介:
亞倫.柯金(Allan Kozinn)為紐約時報音樂評論家。在1991年加入紐約時報的工作行列之前,曾是《高傳真》(High Fidelity)、《作品》(Opus)、《主音》(Keynote)等古典音樂雜誌的重量級主筆,同時也曾擔任《紐約觀察家報》的音樂評論員。目前定居於紐約。
譯者簡介:
黃意淳
台灣大學哲學系學士,德國弗萊保大學音樂學系碩士。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台北愛樂電台主持人彭廣林教授 專文推薦
〈推薦序〉值得珍藏的古典音樂參考書/彭廣林教授
當「音樂大夫」主持古典音樂廣播節目,最常碰到的三個問題就是「聽古典音樂要從誰的作品開始聽?」,「要買誰的CD版本?」,「可不可以介紹一本古典音樂入門的書?」。前兩個問題馬上就在我的腦海中浮現諸如「X鵝三星」、「大X盤」、「決定盤」等,讓我霧裡探花、眼冒星星的火星文,直讓我對發問者有感同身受的同理心。但最後一個問題面臨的卻是不同的狀況,因為過去五年有關古典音樂入門的書籍,不論是國產的,或是外文中譯本,可用洋洋灑灑、琳瑯滿目八個字來形容,除非你是有閒錢的古典發燒友,恐怕鮮有人能夠通包吧!
其實前面談的都屬於市場面的現象,就一個從小開始接受音樂專業教育已近四十年的人來說,看到的是更深一層的問題:台灣關於音樂表演藝術文化的推廣,仍處於地攤式的、淺碟型的生態環境,對他人文化的理解仍顯深度不夠。所以每當面臨此問題時,真的不容易啟齒開口,深怕引人誤入歧途而良心不安啊!不過這並不代表市面上沒有好的古典音樂書籍,但能將上述三個問題一併解決的著作,在寫這篇推薦文章之前,尚未出現芳踪。
對一個音樂專業人士來說,他的要求又不一樣了。古典音樂的史觀、結構、理論、風格、演奏等層面必須樣樣具備,對於古典音樂的理解不能只是文字的堆砌,或是技巧的炫耀。不管是透過文字或聲音,他的形式內涵都必須要有所「本」!當然,如能將上述的各個事項融合成一種淺顯易懂的方式,那就更加完美了。要達到上述的要求,須具備哪些條件呢?我認為應包括音樂樂器演奏的能力;音樂基本技術的能力——例如視唱、聽寫;音樂理論基礎的能力——包括理論、分析與基本的作曲概念;音樂文學的涵養;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以人文為本的音樂史觀。
上述的條件說要求標準的確很高,但這是針對這一領域基本的專業要求。這也是我為什麼會撰文推薦Allan Kozinn所著的《The New York Time Essential Library: Classical Music: A Critic’s Guide to the 100 Most important Recordings》 的原因!
雖然欣賞古典音樂最後是取決於主觀的喜好上,但它是有一套客觀認知的基礎。如果您對於這一本書產生和上述這段文字有關的任何疑慮的話,那請先閱讀Kozinn的前言吧。字裡行間中呈現出條理分明、交代清楚、言之有物、態度誠懇的個人風格。我相信當您讀完前言後,不僅能盡除您心中的疑惑,且他的論述能夠提供給您多層次的思考面,具有建設性的價值。當然您可能會和我一樣並不同意Kozinn對一些CD版本的選擇,但是當您閱讀完他對每一CD版本選擇的評論短文之後,相信您我都會同意,Kozinn的評論具有深厚的學術基礎,立論扎實嚴謹,說服力很高。也許最後您我仍不會購買Kozinn推薦的CD版本,但會接受他的說法。
閱讀Kozinn這本書最大的收穫,可能是在於透過他所挑選的這一百張CD,為讀者建構了一個從中古時期到二十世紀末——跨越九百年不同時空——的古典音樂史觀。對於愛樂入門者來說,這本書的部分內容是不容易消化的,因為它的定位已是進階,而不是入門!但是沒有關係,您還是可以將這本書列為永久收集的藏書,因為它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總有一天您會由於它而認識整個西方的文化。
最後,如果覺得光看Kozinn的中譯本無法滿足您永無止盡的求知欲望,那我強烈建議乾脆買他的原文書,保證您的音樂觀馬上與國際接軌。
(本文作者為東吳大學音樂學系系主任、愛樂電台「音樂是什麼」節目主持人)
名人推薦:台北愛樂電台主持人彭廣林教授 專文推薦
〈推薦序〉值得珍藏的古典音樂參考書/彭廣林教授
當「音樂大夫」主持古典音樂廣播節目,最常碰到的三個問題就是「聽古典音樂要從誰的作品開始聽?」,「要買誰的CD版本?」,「可不可以介紹一本古典音樂入門的書?」。前兩個問題馬上就在我的腦海中浮現諸如「X鵝三星」、「大X盤」、「決定盤」等,讓我霧裡探花、眼冒星星的火星文,直讓我對發問者有感同身受的同理心。但最後一個問題面臨的卻是不同的狀況,因為過去五年有關古典音樂入門的書籍,不論是國產的,或是外文中譯本,可用...
章節試閱
28.貝多芬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op.61)
布拉姆斯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op.77)
小提琴:亞夏‧海飛茲
(RCA 61742-2)
波士頓交響樂團,指揮:查爾斯‧孟克(貝多芬)/芝加哥交響樂團,指揮:弗利茲‧萊納(布拉姆斯)。
1955年錄製
對於一個生長在黑膠唱片時代的聽眾而言,不論如何,都應該會對CD的豐富容量與便利性產生由衷的感激。這裡要介紹的是十九世紀演出曲目中,兩首最偉大的小提琴協奏曲(有人則說是所有音樂中最偉大的兩首),由音樂史上最出色的小提琴家★亞夏‧海飛茲★(Jascha Heifetz)所演奏;他當時正值事業高峰,並且由當時最優秀的指揮跟樂團所伴奏。從時間和音樂及情感寬度的立場來看,這兩首作品都龐大到能單獨填滿一張黑膠唱片,這也是這些唱片初次出版的原貌。
就整體美感而言,應該就是如此,就像我對這張CD的低單價感到相當滿意(更別說這兩首作品可以輕易地放在同一張選集中,並收錄在一份一百張值得珍藏的專輯名單裡)。我很少聽到一張唱片同時收錄了貝多芬與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如果仔細傾聽,會發現這兩首作品間有許多相同之處,而將它們放在一起時,則每首曲子各自的空間以及應得的尊敬,將會被剝奪。就像我很討厭將黑膠唱片浪漫化(畢竟那是大眾市場的商品),手上這張唱片讓我覺得,黑膠唱片的發行是藝術性的手工藝品,是記載演奏曲目與海飛茲藝術高峰龐大目錄的一部分。相反地,CD只是可以方便保存。當然,您也可以隨性地將它們拆開。
貝多芬的協奏曲作於1806年,這是他豐收的一年,同時他也著手寫第四號跟第五號交響曲、絃樂四重奏《拉蘇莫弗斯基》(▲Rasumovsky▲)、第四號鋼琴協奏曲,以及鋼琴協奏曲《熱情》(▲Appassionata▲)。因為他承襲了莫札特及海頓世代的形式來處理交響曲,就這件事來講,貝多芬於是擴展了協奏曲的規模及範圍:在這首小提琴協奏曲中,雖然第二及第三樂章比較起來短得多(這也是布拉姆斯的結構模式),但光是第一樂章,就比巴哈、韋瓦第以及莫札特所寫的小提琴協奏曲都要長。
貝多芬是為了法蘭茲‧克雷蒙特(Franz Clement)而寫這首曲子;他是位小提琴家兼指揮家,在二十六歲時就因技巧精湛而聞名。在這首作品中,貝多芬給他很多表現的機會,包括第一樂章甜美、輪廓動人的主題,以及由其產生擁有巨匠之風的戲劇效果,還有甚緩板中的優雅、讓人心痛又美麗的獨奏旋律,以及令人興奮的終曲主旋律。
既然這部作品普遍被認為是演出曲目的高潮,然而,與今天較為穩重的演出標準相比,把這首作品的首演視為像馬戲團的演出,這點倒是具有啟發性。貝多芬沿續了在協奏曲裡至少有一個華彩樂段(獨奏者可以在這個時候以一段無伴奏的即興獨奏大展身手)的巴洛克及古典樂派傳統。應該可以算是吉米‧亨德利克斯(Jimi Hendrix)十九世紀前輩的克雷蒙特(Clement),將小提琴上下顛倒拿著,只在一根單一的絃上演奏自己所寫的奏鳴曲,成為矚目的焦點。
後世對於華彩樂段的態度比較嚴格,但是因為貝多芬並沒有提供正式的華彩樂段,一直到二十世紀時,小提琴家仍必須自己想辦法。有些小提琴家就委託當代的作曲家,來彌補他們自己的不足。也就是說,現今大部分的小提琴家是演奏弗利茲‧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所寫的華彩樂段,但是海飛茲並沒有這麼做。在第一樂章,他重寫了老師雷歐波德‧奧爾(Leopold Auer)所寫的華彩樂段(歐雷波德‧奧爾也是很多二十世紀早期偉大小提琴家的老師,包括米夏‧埃爾曼﹝Mischa Elman﹞及埃福蘭姆‧辛巴利斯特﹝Efram Zimbalist﹞),而在最後一個樂章中,他則改寫了約瑟夫‧約阿西姆(Joseph Joachim)所寫的華彩樂段之版本。就跟克萊斯勒一樣,他們都以貝多芬的題材當作出發點,但是他們發展了不同的音樂觀點,以小提琴技巧將它們表現出來。
就某種程度而言,約阿西姆是介於貝多芬跟布拉姆斯協奏曲之間的橋樑。這位天才出生於1831年,十二歲時師事孟德爾頌。1844年,就在他十三歲生日的一個月前,他以貝多芬的協奏曲在倫敦首次登台,此後好幾十年,這首曲子變成了他的招牌。1850年代早期,他成為漢諾威宮廷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約在這個時候,他跟舒曼夫婦以及小他兩歲的布拉姆斯建立了友誼。約阿西姆很快地變成了布拉姆斯作品的擁護者,但在布拉姆斯為這位小提琴家寫小提琴協奏曲以前,他們已經當了二十五年的朋友。約阿西姆不但對於獨奏旋律的形成提供意見,甚至在1879年為這首作品首演演出。
貝多芬以露骨的抒情開始,而布拉姆斯卻以強壯的和絃果斷地揭開序幕。但是布拉姆斯抒情的一面也在這首作品裡表現出來:就跟通常可以在一般小提琴作品中所聽到的一樣,慢板是個旋律打動人心的樂章,即使是像海飛茲跟弗利茲‧萊納(Fritz Reiner)在這裡採用相當輕快的速度,但它的高貴與熱情仍然動人得表露無疑。而最後則以生動活潑、強調匈牙利風格的樂章,作為完美的襯托。
約阿西姆自己寫了第一樂章的華彩部分,但是小提琴家並不普遍覺得一定要採用它。小提琴家魯吉耶羅‧里奇(Ruggiero Ricci)在1991年一次富啟發性的布拉姆斯協奏曲唱片中(Biddulph),提供了自己跟其他十五位小提琴家及作曲家的華彩樂段,其中包括費魯奇歐‧布梭尼(Ferruccio Busoni)、尤金‧意沙易(Eugene Ysaye)、克萊斯勒(Kreisler)、約阿西姆、奧爾、海飛茲,以及納珊‧米爾斯坦(Nathan Milstein)。聽眾可以用CD的設定曲目功能,在每次聆聽時選擇自己最想聽的華彩樂段。
海飛茲當然演奏他自己的華彩樂段,那是一段主題上合適、技巧上富有挑戰性的佳作。1955年,他在九個月之內前後錄製了這兩首作品,那是當時RCA以立體聲錄音的許多例子之一。獨奏者以及樂團的聲音所捕捉到的真實性,即使到了今天依然令人印象深刻。當然最醒目的是海飛茲閃爍銀鈴似的音色準確性,以及他所賦予這些音樂的高貴姿態。這些特質讓有些聽眾覺得冰冷,不過,對於海飛茲的其他錄音有其重要性。然而,這些演出之所以發出耀眼的光芒,不只是因為海飛茲透明的小提琴魔法,還有他能夠製造出讓人心為之酥軟的音色。
69.拉赫曼尼諾夫
第三號D小調鋼琴協奏曲(op.30)
普羅高菲夫
第三號C大調鋼琴協奏曲(op.26)
鋼琴:范‧克里本
(RCA Red Seal 6209-2-RC)
旋律交響樂團,指揮:基利爾‧孔德拉辛/芝加哥交響樂團,指揮:華特‧韓德
1958與1960年錄製
這張唱片讓人得以一瞥古典音樂世界的兩個傳統,這兩個傳統都瀕臨消失,或者已經消失殆盡。其中一個傳統的代表人物為作曲家同時也是技巧精湛的演奏家,就像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Rachmaninoff, 1873-1943)與普羅高菲夫(Sergei Prokofiev, 1891-1953)一樣。另一個則是因贏得音樂大賽而展開演奏生涯的范‧克里本(Van Cliburn),他在這方面擁有相當獨特的地位。
作曲家身兼演奏名家的傳統,貫穿整個西方音樂史,至少可以回溯到文藝復興時期,而到二十世紀雖然較為式微,卻仍然欣欣向榮,因為「專業」的現代概念迫使音樂家必須在作曲與演奏之間作選擇。這個規則當然也有例外:不管是身為作曲家或是指揮家,伯恩斯坦都一樣具有說服力;皮耶‧布雷或是魯卡斯‧佛斯(Lucas Foss)也是一樣。伯恩斯坦、佛斯與班傑明‧布里頓(Benjamin Britten)也都是定期演奏其他作曲家作品的傑出鋼琴家。一些極簡派的作曲家雖然也從事演奏,通常卻只限於自己的作品,並描述自己的技巧為功能性而非名家風範。
拉赫曼尼諾夫與普羅高菲夫同樣來自於一個作曲家花費許多時間在巡迴演奏上的世界(他們也以此維生)。如同莫札特與貝多芬,他們在鋼琴演奏上獲得很高的評價,通常也為了自己的需要創作鋼琴協奏曲。事實上,這張唱片的兩首作品都是為了美國巡迴演出所寫。拉赫曼尼諾夫在1909年偕同紐約交響樂團進行他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的首演,由華特‧當姆絡許(Walter Damrosch)指揮;幾個月之後,他協同可與紐約交響樂團匹敵的紐約愛樂管絃樂團,再度演出這首曲子,由另一位偉大的作曲家兼演奏家馬勒指揮(這兩個樂團後來合併成今天的紐約愛樂)。普羅高菲夫的第三號協奏曲則有些複雜:幾個作於1911年的段落連接起來,成為我們今天所知完成於1921年的協奏曲,當時作曲家與弗烈德瑞克‧史托克(Frederick Stock)偕同芝加哥交響樂團一起進行首演。
雖然這兩首作品在這張唱片中為最佳拍檔,卻是天壤地別。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不如他的第二號受歡迎,卻總讓人覺得是他的鋼琴協奏曲中最迷人的一首。其開始的主有讓人聯想起民謠歌曲的質樸甜美,立刻引人注目的或者是古老俄羅斯教堂聖歌節奏與旋律上的單純。拉赫曼尼諾夫知道早期的聽眾會把這個主題歸類為這兩者之一,他卻否定了這兩個可能性,並且說明「單純為音樂本身而寫」,他希望「能像歌者一樣邊彈鋼琴邊『唱』出旋律」。
這個主題確實如歌一般,而組成這首優美作品的其餘主題亦然。然而,還有另一個必要的構成條件:精湛的技巧。有足夠的細節可以測試鋼琴家的技巧與想像力,後者可以讓最轟動的音樂不會只顯得華麗庸俗。這首曲子令人愉悅之處,在於展現傑出技巧與清澈的抒情兩者之間的均衡。
比起拉赫曼尼諾夫,普羅高菲夫的音樂比較尖銳,但是他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卻以管絃樂團造成錯覺的矇矓段落開始,熾熱的鋼琴獨奏旋律完全浮現於上,而且快速往連續和絃的段落進行。這顯示普羅高菲夫的音樂具有某些蘇維埃現代主義的特色——機械式節奏與音符的滿溢氾濫。然而,普羅高菲夫的另外一面卻在第二樂章中隱約可見,那是以新古典主義為基礎的主題與變奏曲,與普羅高菲夫1917年所寫的《古典》(▲Classical▲)交響曲精神雷同。這個明朗的手法並沒有維持太久:節奏上的稜角很快回轉,以及對於手指力道的要求。然而就跟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一樣,以暗潮洶湧的抒情貫穿整首曲子。
這兩個演出是范‧克里本最好的錄音,是這位身材極為瘦長的德州佬1958年4月在莫斯科贏得柴可夫斯基大獎冠軍回到美國之後不久所錄製的。音樂大賽在音樂界一直具有雙重意義:回溯到德布西的時代,音樂家咒罵比賽為不自然與違反藝術。反對它們的理由很簡單:音樂詮釋的好壞不能夠以像決定跳高成績的客觀方式來衡量。因為參賽者可能跟評審或多或少都有某種形式的關係,所以首獎的頒發每每總成為一件妥協之事。然而,比賽卻成為音樂界進化的一部分。年輕的音樂家仍然繼續參加比賽,希望得獎能讓自己長時間成為注目的焦點,進而開創他們的演奏生涯。
克里本這位音樂大獎得主成名的原因,其中有部分為非音樂性。因為贏得在莫斯科舉行極有聲望的國際大賽,這個比賽的演奏曲目大部分是俄國作曲家的作品,最受歡迎的寵兒通常也是俄國鋼琴家。而因為這發生在冷戰高峰期,克里本以二十三歲之齡,快速地在美國、俄國與歐洲地區成為英雄。他一回到美國,除了參加慶祝遊行之外,還包括音樂會演出、錄製唱片以及在電視上露面。
克里本後來發現,這些並不是他真正想要的。他巡迴演出將近二十年,錄製了一系列的唱片,包括對薩繆爾‧巴伯(Samuel Barber)奏鳴曲有力深刻的詮釋,以及一些非常優美的蕭邦及李斯特作品,到較為無足輕重的安可曲選集。但是名聲與保持演出曲目新鮮度的要求,卻讓他精疲力盡,約在1970年代晚期,他隱居在德州的佛特渥斯(Fort Worth),偶爾才願意出來跟少數管絃樂團合作演奏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或者這張唱片作品中的曲子。
自從1977年以來,他只關心范克里本國際鋼琴大賽,他成立這個比賽的目的在於,希望也能辦到讓年輕鋼琴家獲得像柴可夫斯基大賽所帶給他的榮耀。這個想法卻沒有顯著的成效,缺乏像克里本得以在古典音樂世界之外聲名大噪的政治因素——這個比賽的優勝者發覺,他們的勝利對於職業生涯的發展助益不大。這對范‧克里本是個極大的諷刺:每四年一次來到佛特渥斯、充滿渴望的年輕演奏家,想盡辦法獲得克里本曾得到的機會。但是克里本——這位可能是空前絕後、因一場比賽而快速成名的鋼琴家——並不希望如此。
然而,這些唱片捕捉了克里本技巧與詮釋能力的巔峰。事實上,拉赫曼尼諾夫鋼琴協奏曲錄製於卡內基音樂廳,跟偉大的俄國指揮家基利爾‧孔德拉辛(Kiril Kondrashin)合作,這是他剛贏得莫斯柯大賽幾個星期之後,讓他演出時難掩興奮之情。而普羅高菲夫的鋼琴協奏曲則是在其首演兩年之後,跟演出其首演的管絃樂團攜手錄製。在這兩首曲子中,克里本的演奏集中且掌控得宜,他呈現了從拉赫曼尼諾夫協奏曲中的豐富優美,到普羅高菲夫作品中閃耀且較為尖銳的不同音色。
87.伯恩斯坦
《憨第德》序曲、選自《西城故事》的交響舞曲、選自《在水邊》的交響組曲、《自由的想像》
紐約愛樂管絃樂團/指揮:伯恩斯坦
(Sony Classical SMK 63058)
1960-1963年錄製
終其一生,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 1918-1990)因為身為極具說服力的指揮家而受到景仰,不管是在指揮台上,或是各種音樂的鼓吹者,他將熱忱傳達給1950與1960年代看他所主持的電視節目《青少年音樂會》(▲Young People’s Concerts▲)長大的聽眾。至於他以作曲家所享有的名氣,只是其次;他「嚴肅」的交響樂作品,從未像他的戲劇或電影音樂一樣享有盛名。歷史卻對此有所補償:伯恩斯坦的三首交響曲,像《奇契斯特》(▲Chichester▲)這樣優美的作品,或者宛如小提琴協奏曲的《饗宴》(▲Symposium▲),至今仍繼續出現在音樂會節目單上,有時甚至在新唱片中。
然而,伯恩斯坦較受歡迎的作品,已經輕鬆地在美國當代音樂中奠下基礎,就算它們缺乏支持許多現代作品的哲學性重量(包括一些伯恩斯坦的交響曲),卻仍然能夠贏得一席之地。這張伯恩斯坦1960年代早期再度掌握原始音質的唱片選集,顯示了伯恩斯坦的能力。
《憨第德》(▲Candide▲, 1956)如今同時在戲院與歌劇院上演,而充滿旋律且朝氣蓬勃的序曲卻獨樹一格。這是伯恩斯坦最有特色的代表作之一:對每個看過他指揮的人而言,這首曲子燦爛奪目、熱情洋溢,讓人憶起他公眾人格面貌的那一面。事實上,一場伯恩斯坦過世後在卡內基音樂廳所舉行的紀念音樂會最值得紀念的部分,為紐約愛樂與其他幾個曾經與伯恩斯坦合作過的樂團,在沒有指揮的情況下,精湛完美地詮釋這首曲子。
《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 1957)當然是伯恩斯坦最受歡迎的作品,不僅是劇院演出的版本,還有由娜塔莉‧伍德(Natalie Wood)與理查‧拜墨爾(Richard Beymer)主演的電影也膾炙人口。伯恩斯坦並沒有指揮百老匯演出的原班人馬所錄製的專輯或是電影原聲帶,這兩者皆為經典之作。而他晚年再度修訂這首作品時——擁有歌劇巨星琪莉‧特‧卡娜娃(Kiri Te Kanawa)與荷西‧卡列拉斯(José Carreras)的堅強陣容 (Deusche Grammophon 1984)——結果卻是毀譽參半。這張唱片的內容是,伯恩斯坦為音樂會所彙集的一系列交響舞曲(管絃樂法由西德‧拉敏﹝Sid Ramin﹞與爾文‧寇斯塔﹝Irwin Kostal﹞所寫)。
就像標題所顯示的一樣,主要的歌唱旋律以樂器所演奏,而其中最好的一些,例如優美而讓人無法忘懷的「某處」(Somewhere),被收錄在組曲的九個短暫樂章之中。這就是這首作品中1950年代紐約的氣氛,基本上為現代版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東尼(Tony)與瑪莉亞(Maria)為一對不幸的戀人,而盎格魯(傑特家族)與波多黎各(沙爾克家族)的結黨互鬥,就像蒙塔格與卡普列兩個家族之間的不和。伯恩斯坦多樣性的風格,完美地配合這首作品:傑特家族的旋律主題擁有爵士樂風格,而表現沙爾克家族的音樂則傾向拉丁節奏。也有兩者結合的時刻:組曲中心(九個樂章的第五首)的「瑪莉亞」——這是東尼在主要時刻所唱的優雅情歌——其旋律則配上恰恰舞曲的節奏。
氣氛的暗示(特別是紐約的氣氛)自然而然地發生在伯恩斯坦的音樂中。這方面在《西城故事》中展現無遺,另一方面有些陰沉的觀點,則表現在他為《在水邊》(▲On the Waterfront▲)所寫讓人覺得憂鬱的音樂。這是一部由伊利亞‧卡燦(Elia Kazan)所拍攝的電影,內容有關某人反抗管理紐約港口工人、受賄的工會領袖。這張唱片中所收錄的是獨立存在的交響組曲,音樂很快就掌握了電影情節的重點,捕捉了貫穿整個故事的暴力,以及在泰利‧馬洛伊(Terry Malloy)與愛蒂(Edie)之間發展的羅曼史(這兩個角色由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與夏娃‧瑪莉‧桑特﹝Eva Marie Saint﹞演出),這段感情鼓舞泰利對抗工會領袖強尼‧富蘭德里(Johnny Friendly)。刺激的尖銳音及焦慮不安的不協和音,賦予這部作品沉重與嚴肅的感覺,使其比較像古典音樂廳而非流行交響樂曲目的一部分
《自由的想像》(▲Fancy Free▲)是伯恩斯坦1944年所寫的一齣關於三個水手在紐約岸上休假的芭蕾舞劇,提供了對紐約的另一種觀點,或者至少是第二次大戰期間的紐約;這首作品後來改編為歌舞劇(及電影)《盡情追求都市歡樂》(▲On the Town▲)。跟《西城故事》一樣,這首作品也混合了交響樂與爵士的風格,這跟其時間與地點息息相關。但是《西城故事》與《在水邊》暴力的一面,並沒有在這裡出現。取而代之的是開朗、有朝氣的音樂,純真、有趣,卻也相當複雜。
28.貝多芬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op.61)
布拉姆斯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op.77)
小提琴:亞夏‧海飛茲
(RCA 61742-2)
波士頓交響樂團,指揮:查爾斯‧孟克(貝多芬)/芝加哥交響樂團,指揮:弗利茲‧萊納(布拉姆斯)。
1955年錄製
對於一個生長在黑膠唱片時代的聽眾而言,不論如何,都應該會對CD的豐富容量與便利性產生由衷的感激。這裡要介紹的是十九世紀演出曲目中,兩首最偉大的小提琴協奏曲(有人則說是所有音樂中最偉大的兩首),由音樂史上最出色的小提琴家★亞夏‧海飛茲★(Jascha Heifetz)所演奏;他當時正值事業高...
目錄
〈推薦序〉值得珍藏的古典音樂參考書/彭廣林教授
1.賓根的希德嘉修女、《喔!耶路撒冷》
(中世紀音樂古樂團)
2.馬肖
《聖母彌撒》
(奧農干爾合奏團/指揮:馬賽爾‧培利)
3.德普瑞
《絕望的命運彌撒曲》
(教士合唱團/指揮:愛德華‧威克漢)
4.傑楚阿爾鐸
選自第三、四、五、六冊的牧歌集
(繁盛藝術合唱團/指揮:威廉‧克里斯第)
5.杜蘭
《歌曲集第一冊》
(魯特琴:音樂家組合古樂團/指揮:安東尼‧魯利)
6. 莎士比亞歌曲集及器樂曲
(男中音:戴勒/魯特琴:杜普雷 /戴勒合唱團)
7.蒙台威爾第
《聖母晚禱》(1610)
(蒙台威爾第合唱團/倫敦禮拜堂少年合唱團/皇家短號與伸縮長號管樂團/英國巴洛克獨奏家/指揮:賈第納爵士)
8.蒙台威爾第
《戰爭與愛的牧歌》(牧歌第八冊)
(聲樂協奏團/指揮:瑞內‧賈克布斯)
9.普塞爾
聖塞西莉亞節日頌歌及為瑪莉女王創作的音樂
(塔維納合唱團/指揮:安德魯‧派洛特)
10.巴哈
《布蘭登堡》協奏曲
(和諧花園樂團)
11.巴哈
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及組曲(BWV1001-1006)
(小提琴:特茲拉夫)
12.巴哈
B小調彌撒
(巴哈合唱團/指揮:喬書瓦‧利夫金)
13.巴哈
《顧爾德——奇蹟的狀態》
(鋼琴:顧爾德)
14.韓德爾
《水上音樂》
(英國巴洛克獨奏家樂團:指揮:賈第納爵士)
15.韓德爾
《以色列人在埃及》
(劍橋國王學院合唱團/布蘭登堡樂團/指揮:史蒂芬‧克雷歐伯利)
16.韓德爾
《彌賽亞》
(牛津基督教會主教堂唱詩班,指揮:西蒙‧普列斯頓/古代音樂學院樂團,指揮:霍格伍德)
17.史卡拉第
C大調奏鳴曲(K.159, K.423, K.515)、升C小調奏鳴曲(K.24)、D大調奏鳴曲(K.397, K.430, K.490, K.492)、D小調奏鳴曲(K.32, K.141)、E大調奏鳴曲(K.20, K.380)、F大調奏鳴曲(K.107, K.256)、F小調奏鳴曲(K.481, K.519)、升F小調奏鳴曲(K.447)、G大調奏鳴曲(K.124, K.259, K.328)、G小調奏鳴曲(K.8, K.234)、A小調奏鳴曲(K.109)、降B大調奏鳴曲(K.440)
(大鍵琴:汪達‧蘭朵夫斯卡)
或
之前專輯中所有的奏鳴曲、升C小調奏鳴曲(K.247)、D大調奏鳴曲(K.29, K.96, K.281, K.400, K.443)、D小調奏鳴曲(K.9, K.32兩種版本)、E大調奏鳴曲(K.206)、降E大調奏鳴曲(K.193)、F大調奏鳴曲(K 6, K.17, K.276)、F小調奏鳴曲(K.69, K.462, K.519)、G小調奏鳴曲(K.450)、A大調奏鳴曲(K.429)、降B大調(K.544)、B小調奏鳴曲(K.27, K.337)
(大鍵琴:汪達‧蘭朵夫斯卡)
18.韋瓦第
《和諧與創意的冒險》(op. 8)、十二首協奏曲,包括《四季》(第一號到第四號協奏曲)、《海上暴風雨》(第五號協奏曲)、《喜悅》(第六號協奏曲)、《獵歌》(第十號協奏曲)
(小提琴獨奏:歐洲風雅樂團/指揮:法比歐‧比翁第)
19.莫札特
第二十號鋼琴協奏D小調(K.466)、第二十七號鋼琴協奏曲降B大調(K.595)、第二十六號鋼琴協奏曲D大調(K.537)、第二十三號鋼琴協奏曲A大調(K.488)、第二十四號鋼琴協奏曲 C小調(K.491)
(鋼琴:柯爾榮爵士/英國室內樂團,指揮:布瑞頓/倫敦交響樂團,指揮:克爾提斯)
20. 莫札特
第四十一號C大調交響曲:《朱彼特》(K.551)、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K.622)、降B大調巴松管協奏曲(K.191)
(單簧管:傑克‧布萊梅/巴松管:葛狄翁‧布魯克/皇家愛樂管絃樂團/指揮:畢勤爵士)
21. 莫札特
降E大調嬉遊曲(K.563)
(小提琴:基頓‧克萊曼/中提琴:卡許卡湘/大提琴:馬友友)
22. 莫札特
安魂曲(K.626,由聚斯邁爾完成)
(約翰‧阿迪斯合唱團/英國國家廣播公司交響樂團/指揮:柯林‧戴維斯爵士)
23.海頓
絃樂四重奏:第五號(op.20)、第二號(op.33,《玩笑》)、第十二號(op.54)、第五號(op.64,《雲雀》)、第三號(op.74,《騎兵》)、第二號(op.76,《五度》)、第一號(op.77)
(艾默森絃樂四重奏)
24.海頓
《倫敦》交響曲第一集
(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絃樂團/指揮:柯林‧戴維斯爵士)
25.海頓
《創世紀》
(斯德哥爾摩廣播合唱團/斯德哥爾摩室內合唱團/柏林愛樂管絃樂團/指揮:李汶)
26.阿利亞加
給大型管絃樂團的交響曲、《快樂的奴隸》序曲、九重奏序曲(op.1)
(聯合樂團/加泰隆尼亞合唱團/指揮:霍爾第‧薩瓦爾)
27. 貝多芬
九首交響曲及序曲
(克里夫蘭管絃樂團暨合唱團/指揮:喬治‧賽爾)
28.貝多芬與布拉姆斯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op.61)、(op.77)
(小提琴:海飛茲)
29.貝多芬
晚期鋼琴奏鳴曲
(鋼琴:理查‧古德)
30.舒伯特
《藝術歌曲集》
(男高音:波斯特里吉/鋼琴:德拉克)
31.舒伯特
《冬之旅》(D.911)
(男中音:費雪迪斯考/鋼琴:布蘭德爾)
32.舒伯特
為兩把小提琴、中提琴及兩把大提琴所寫的C大調絃樂五重奏(D.956)
(阿邦‧貝爾格四重奏/大提琴:席夫)
33.舒伯特
第二十一號降B大調鋼琴奏鳴曲(D.960)、三首鋼琴曲(D.946)
(鋼琴:內田光子)
34.白遼士
《幻想交響曲》
(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絃樂團/指揮:柯林‧戴維斯爵士)
35.孟德爾頌
第四號A大調交響曲《義大利》(op.90)、《仲夏夜之夢》序曲及選曲
(啟蒙時代管絃樂團/指揮:馬克拉斯爵士)
36.蕭邦
二十四首前奏曲(op.28)、搖籃曲(op.57)、船歌(op.60)、第二號鋼琴奏鳴曲、送葬進行曲(op.35)、降G大調即興曲(op.51)
(鋼琴:亞瑟‧魯賓斯坦)
37.舒曼
《狂歡節》(op.9)、《新事曲》(op.21, no.1)、《夜曲》(op.23, no.4)、《浪漫曲》(op.28, no.2)、《幻想曲》(op.12)
(鋼琴:亞瑟‧魯賓斯坦)
38.李斯特
B小調奏鳴曲、《寂寞時上帝的恩賜》、《森林細語》、《地精之舞》、《歐伯曼之谷》
(鋼琴:阿勞)
39.布拉姆斯
德意志安魂曲(op.45)
(女高音:亞琳‧奧格/男中音:理查‧史第威爾/亞特蘭大交響樂團暨合唱團/指揮: 羅伯特‧蕭)
40.布拉姆斯
第一號C小調交響曲(op.68)、第二號D大調交響曲(op.73)、第三號F大調交響曲(op.90)、第四號E小調交響曲(op.98)、《悲劇》序曲、《大學節慶》序曲
(芝加哥交響樂團/指揮:喬治‧蕭提爵士)
41.布拉姆斯
降B大調絃樂六重奏(op.18)、G大調絃樂六重奏(op.36)、F小調鋼琴五重奏(op.34)、F大調絃樂五重奏(op.88)、G大調絃樂五重奏(op.111)、單簧管五重奏(op.115)
(阿瑪迪斯絃樂四重奏)
42. 斯梅塔納
《我的祖國》
(捷克愛樂管絃樂團/指揮:庫貝利克)
43.穆梭斯基
《歌曲》
(男中音:塞爾傑‧萊佛庫斯/鋼琴:賽米恩‧斯奇金)
44.穆梭斯基
《展覽會之畫》(拉威爾的管絃樂版本)、《霍望奇納》前奏曲(蕭士塔高維契的管絃樂版本)、《荒山之夜》(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管絃樂版本)、《索羅慶斯克市集》(李亞道夫的管絃樂版本)
(維也納愛樂管絃樂團/指揮:葛濟夫)
45.柴可夫斯基
交響曲集:第四號F小調(op.36)、第五號E小調(op.64)、第六號B小調《悲愴》(op.74)
(列寧格勒愛樂管絃樂團/指揮:穆拉汶斯基)
46.林姆斯基—高沙可夫
《一千零一夜》
鮑羅定
第二號B小調交響曲
(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絃樂團/指揮:孔德拉辛)
47.葛利格
《霍爾堡》組曲(op.40)、《兩首悲歌》(op.34)、《皮爾金》組曲第一號(op.46)及第二號(op.55)、選自《抒情歌曲集》的「山裡的黃昏」及「在搖籃裡」(op.68, nos.4 and 5)
(聖馬丁學院管絃樂團/指揮:馬利納爵士)
48.貝多芬與法朗克
《來自薩拉哥塔音樂廳的音樂:貝多芬與法朗克》
(小提琴:帕爾曼/鋼琴:阿格麗希)
49.德弗札克
第九號E小調交響曲(op.95)、《狂歡節》序曲(op.92)、斯拉夫舞曲第一號與第三號(op.46)
(紐約愛樂交響樂團/指揮:伯恩斯坦)
50.聖桑
第三號交響曲(op.78)
杜卡
《魔術師學徒》
(管風琴:西蒙‧普列斯頓/柏林愛樂交響樂團/指揮:李汶)
51.威爾第
安魂曲、《四首聖樂作品》
(愛樂管絃樂團暨合唱團/指揮:朱里尼)
52.佛瑞
安魂曲(1893年版本,op.48)、《尚‧拉辛的讚美歌》(op.11)、低音彌撒、《Tantum Ergo》(op.65, no.2)、《聖體頌》(op.65, no.1)
(英國室內管絃樂團/指揮: 馬修‧貝斯特)
53.馬勒
第四號G大調交響曲
(女高音:茱蒂絲‧拉斯金/克里夫蘭管絃樂團/指揮:喬治‧賽爾)
《旅人之歌》
(次女高音:絲塔德/倫敦愛樂管絃樂團/指揮 安德魯‧戴維斯)
54.馬勒
第九號交響曲
(柏林愛樂交響樂團/指揮:伯恩斯坦)
55.西貝流士
第二號交響曲(op.43)
(皇家愛樂管絃樂團/指揮:約翰‧巴比洛里爵士)
56.楊納傑克
第一號絃樂四重奏《克羅采奏鳴曲》、第二號絃樂四重奏《私人信件》
阿邦‧貝爾格
《抒情詩組曲》
(茱莉亞絃樂四重奏)
57.德布西
《海》、《遊戲》、《聖塞巴斯提安的殉難》(管絃樂片段)、《牧神的午後前奏曲》、《印象》、《夜曲》、《春天》
(蒙特利爾交響樂團/指揮:杜托瓦)
58.德布西
前奏曲,第一集與第二集
(鋼琴:保羅‧賈克布斯)
59.拉威爾
《管絃樂作品》
(紐約愛樂交響樂團/克里夫蘭管絃樂團/指揮:布列茲)
60.薩堤
《鋼琴作品全集》
鋼琴:阿爾多‧契柯里尼
61.法雅
《三角帽》、節自《人生苦短》的間奏與舞蹈、以及愛情魔法師
(瑞士羅曼管絃樂團/指揮:艾爾內斯特‧安瑟梅特()
62. 理查‧史特勞斯
《交響詩》
(德勒斯登市立合唱團/柏林愛樂管絃樂團/指揮:卡爾‧貝姆)
63.荀白克
《組曲》(op.29)、《昇華之夜》(op.4)、三首室內樂作品
(當代室內樂團/指揮:布列茲)
64.史特拉汶斯基
《佩特魯西卡》與《春之祭》
(哥倫比亞交響樂團/指揮:史特拉汶斯基)
或
《春之祭》與《火鳥》組曲
(哥倫比亞交響樂團/指揮:史特拉汶斯基)
65.史特拉汶斯基
《單聲道錄音的年代》
(指揮:史特拉汶斯基)
66漢恩
《美好時代:漢恩的歌曲》
(次女高音:蘇珊‧葛拉漢/鋼琴:羅傑‧維格諾勒斯)
67.巴里歐斯
《選自巴拉圭叢林:約翰‧威廉斯彈奏巴里歐斯》
(吉他:約翰‧威廉斯)
68.艾爾加爵士與佛漢威廉士
《英國絃樂音樂》
(倫敦室內管絃樂團/指揮:約翰‧巴比洛里)
69.拉赫曼尼諾夫
D小調第三號鋼琴協奏曲(op.30)
普羅高菲夫
C大調第三號鋼琴協奏曲(op.26)
(鋼琴:范‧克里本)
70.瓦瑞斯
《電離》、《亞美利加》、《奧秘》
(紐約愛樂管絃樂團/指揮:布列茲)
《祭獻》、《八蕊枝》、《完整》、《密度21.5》
(當代室內樂團/指揮:布列茲)
71. 艾維士
《新英格蘭的三處地方》(管絃樂第一號套曲)以及管絃樂第二號套曲
(卡爾‧拉格斯)
《踩太陽的人》及《人與群山》
(露絲‧克勞佛‧席格)
絃樂行板
(克里夫蘭管絃樂團暨合唱團/指揮:杜南伊)
72.蓋希文
《藍色狂想曲》及《在巴黎的美國人》
(費爾德‧葛羅費)
《大峽谷組曲》
(哥倫比亞交響樂團與紐約愛樂管絃樂團/指揮與鋼琴:伯恩斯坦)
73.柯普蘭
《柯普蘭精選集》、管絃樂與芭蕾舞劇作品1936-1948
(指揮:柯普蘭)
74.巴伯
絃樂慢板(op.11)、《醜聞學校》的序曲(op.5)、《第二首管絃隨筆》(op.17)、《美蒂亞復仇之舞》(op.23a)、《安德羅瑪契的告別(op.39)、選自《瓦妮莎》(op. 32)的插曲
(女高音:阿若優/紐約愛樂管絃樂團/哥倫比亞交響樂團/指揮:許伯斯)
75.懷爾
《三便士歌劇》、《馬哈哥尼城的興衰》、《美好的結局》、《柏林安魂曲》、默劇I(選自主人翁)、《森林中的死者》、小提琴協奏曲
(倫敦室內管絃樂團/指揮:大衛‧亞瑟通)
76. 阿邦‧貝爾格
《小提琴協奏曲》
(小提琴:穆特/芝加哥交響樂團/指揮:李汶)
77.蕭士塔高維契
D小調第五號交響曲(op.47)、降E大調第九號交響曲(op.70)
(紐約愛樂交響樂團/指揮:伯恩斯坦)
78.蕭士塔高維契
第一號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op.77)
(小提琴:大衛‧歐伊史特拉赫/紐約愛樂管絃樂團/指揮:米特羅普洛斯)
第一號降E大調大提琴協奏曲(op.107)
(大提琴:羅斯托波維奇/費城管絃樂團/指揮:尤金‧歐爾曼第)
79.巴爾托克
六首絃樂四重奏
(艾默森絃樂四重奏)
80.巴爾托克
管絃樂團協奏曲、給絃樂、打擊樂器、與鐘琴的作品、《匈牙利素描》
(芝加哥交響樂團/指揮:弗利茲‧萊納)
81.哈特曼
送葬協奏曲、第四號交響曲、室內樂協奏曲
(小提琴:伊莎貝拉‧弗斯特/雙簧管:保羅‧麥爾/彼德森絃樂四重奏/慕尼黑室內管絃樂團/指揮:克里斯多夫‧波彭)
82.梅湘
《時間終止四重奏》
(好運樂團——鋼琴:彼德‧塞爾金/小提琴:伊達‧卡瓦費安/單簧管:理查‧史托茲曼/大提琴:弗瑞德‧薛利)
83.魏拉羅伯斯
《巴西風巴哈》(no.1, 2, 5, 9)
(女高音:維多利亞‧德‧洛斯安吉勒斯/法國國家廣播交響樂團/指揮:魏拉羅伯斯)
84.布瑞頓
《戰爭安魂曲》(op.66)
(女高音:韋妮芙絲卡雅/男高音:彼德‧皮爾斯/男中音:費雪迪斯考/管風琴;西蒙‧普列斯頓/美樂斯合唱團/高門中學合唱團/巴哈合唱團/倫敦交響樂團暨合唱團/指揮:布瑞頓)
85.布瑞頓
《青少年管絃樂指南》(op.34)、簡單交響曲(op.4)、《法蘭克‧布里吉主題變奏曲》(op.10)
(倫敦交響樂團/英國室內管絃樂團/指揮:布瑞頓)
86.魯托斯拉夫斯基
《交響變奏曲》、第一號交響曲、《葬禮音樂》、第二號交響曲、管絃協奏曲、《威尼斯遊戲》、《管絃樂團之書》、《一曲兩制》
(波蘭廣播交響樂團/指揮:魯托斯拉夫斯基)
87.伯恩斯坦
《憨第德》序曲、選自《西城故事》的交響舞曲、選自《在水邊》的交響組曲、《自由的想像》
(紐約愛樂管絃樂團/指揮:伯恩斯坦)
88. 赫爾曼
《電影音樂》
(洛杉磯愛樂管絃樂團/指揮:薩洛能)
89.巴比特
《三首作品》、《二重奏》、《半簡單變奏曲》、《瓜分》、《瓜分後》、《舞台造型》、為鋼琴與合成電子音樂所寫的《反射》、《卡農形式》、《贈品》
(鋼琴:羅伯特‧陶得)
90.柯瑞利亞諾
《理察‧史托茲曼:基本的豎笛音樂》
(豎笛:理查‧史托茲曼/倫敦交響樂團/指揮:勞倫斯‧萊頓史密斯)
91. 賴克
《早期作品》
(鼓掌:賴克與哈登伯格/鋼琴:提勒斯與尼曼)
92. 賴克
《讚美詩》
(荀白克樂團偕同哈克打擊樂團/指揮:萊恩伯特‧德利佛)
《三個樂章》
(倫敦交響樂團/指揮:麥可‧提爾森‧湯瑪士)
93.葛拉斯
《十二部分的音樂》
(菲利浦‧葛拉斯樂團/指揮:麥可‧利斯曼)
94.葛拉斯
《機械生活》
(男低音:亞伯特‧德魯伊特/菲利浦‧葛拉斯樂團/西風合唱團)
95. 約翰‧亞當斯
《震教徒的繩圈》(1978,修訂於1983)
(聖路克管絃樂團/指揮:約翰‧亞當斯)
《小提琴協奏曲》(1993)
(小提琴:基頓‧克萊曼/指揮:肯特‧長野)
96. 葛瑞哥里歐‧帕尼亞瓜
《佛里亞舞曲》
(馬德里室內古樂團)
97. 亞佛‧佩特
《赤子之心》
(州立斯圖加特樂團/指揮:丹尼斯‧羅素‧戴維斯/立陶宛室內樂團/指揮:薩路斯‧桑德奇斯)
98.葛瑞基
第三號交響曲(op.36)
(女高音:唐恩‧阿布蕭/倫敦室內管絃樂團/指揮:大衛‧辛曼)
99.勞塔瓦拉
第七號交響曲《光之天使》、《天使報喜》(為管風琴銅管與交響木管樂團所寫的協奏曲)
(管風琴:卡利‧朱西拉/赫爾辛基愛樂管絃樂團/指揮:萊夫‧賽格斯坦)
100. 盛宗亮
《痕:緬懷1966-1976》
(紐約室內交響樂團、指揮:傑拉德‧史瓦茲)
《小河淌水》
(小提琴:露西亞‧林)
《三首中文情歌》
(女高音:麗莎‧薩佛/小提琴:保羅‧諾鮑爾/鋼琴:盛宗亮)
《我的歌》
(鋼琴:彼德‧塞爾金)
〈推薦序〉值得珍藏的古典音樂參考書/彭廣林教授
1.賓根的希德嘉修女、《喔!耶路撒冷》
(中世紀音樂古樂團)
2.馬肖
《聖母彌撒》
(奧農干爾合奏團/指揮:馬賽爾‧培利)
3.德普瑞
《絕望的命運彌撒曲》
(教士合唱團/指揮:愛德華‧威克漢)
4.傑楚阿爾鐸
選自第三、四、五、六冊的牧歌集
(繁盛藝術合唱團/指揮:威廉‧克里斯第)
5.杜蘭
《歌曲集第一冊》
(魯特琴:音樂家組合古樂團/指揮:安東尼‧魯利)
6. 莎士比亞歌曲集及器樂曲
(男中音:戴勒/魯特琴:杜普雷 /戴勒合唱團)
7.蒙台威爾第
《聖母晚禱》...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