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預見明日世界的人類進化史
一本用智能瓦解神力的圖解簡史
人類,曾以為眾神掌控了世界,天災是諸神的懲罰,直到科學家發現氣候變化的規律性;
人類,曾以為地球是平的,走到盡頭就會跌入無底深淵,直到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人類,曾以為傳染病是惡鬼附身,唯有驅魔淨身才能保命,直到醫學家發現抗生素……
從古到今,人類不斷地累積歷史,到現在依然是進行式,
在進入21世紀的今天,
人類所要面對的問題已不再是饑荒與傳統戰爭,
而是肥胖、變異病毒與多樣性戰爭……
雖然生物科技已取代自然進化,AI智能擊敗人類思維,
但是接下來,人類要做什麼?
本書將人類進化史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從智人掌控下的世界開始探討新的變局,面對新的課題,
觀察過去與未來之間,人類角色如何轉變,
以及人類還有什麼特殊之處,人類社會該如何形成一個共同體;
第二部分:直到智人為這個世界創造意義為止,
從虛構的世界來討論科學與宗教之間的矛盾關係,
現代經濟所造成的生態危機,甚至危害到地球的後果,
以及人文主義所帶來的變革,包括政治、藝術、科學等等。
第三部分:人類進入智能時代,探究人類社會如何面對科技帶來的挑戰──
發展中的科技正在破壞人類賴以維繫社會秩序的「自由意志」,
以至於人可以被操控,情感可以被創造,大腦也可以被控制……
一旦科學推翻哲學,自由意志開始動搖時,人類會不會進化成人機合一的超人類?還是被自己消滅?
針對人類發展歷程進行回顧總整理,
結合現代基因學、人工智慧以及未來學等方面的全新研究成果,
採用約260多幅手繪插畫及百餘張表格,分析世界的動態與未來趨勢,
其目的是要探討人類未來的可能性,提前掌握明日世界的樣貌。
今天,新的媒體與新的社交方式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就像科學技術在數百年前衰落了舊思想、繁榮了人文主義一樣,
在可以預見的將來,科學技術必定會再一次改變我們的理念。
人文主義或將被消解在數據的洪流之中,一去不返。
本書通過豐富的內容與生動的插圖,分析世界的動態與趨勢,
目標是探討未來的可能性。
希望各位讀者能夠在閱讀與思考之中,發現屬於自己的未來。
作者簡介:
王宇琨&董志道
兩位皆為暢銷科普讀物作者,長期從事自然社會科學科普讀物創作,擅長用輕鬆幽默的文筆講述嚴謹的科學知識,其代表作品有《超圖解人類簡史》、《圖解時間簡史》、《圖解宇宙簡史》、《圖解萬物簡史》等等。
章節試閱
第一部分 智人掌控下的世界
第一章 前所未有的變局
曾經的三大課題
飢荒、瘟疫與戰爭
數千年來,糧食、疾病與衝突一直困擾著人類。
飢荒
自農業革命以來,人類的糧食生產從採集走向了種植。儘管種植可以為人 類帶來穩定的糧食收入,但是隨著人口的增加,大規模的天災人禍隨時可能導致飢荒的發生。在農業大國中國,飢荒是家常便飯。據統計,公元前108年到1911 年,中國發生了1828次飢荒。清代晚期的飢荒造成了上千萬人的死亡。
瘟疫
傳染病的歷史則更為悠久,它並不是人類誕生以後才出現的新事物。聚集人口的城市、聯繫城市與村莊的交通,讓瘟疫隨著人類的腳步,一步步開始擴散。最早被記載的瘟疫發生在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的雅典城。6世紀、14世紀爆發於歐洲的鼠疫更是讓數千萬人命喪黃泉。19世紀末,中國雲南發生的大規模鼠疫被傳入香港,隨後擴散到全世界,也導致了千萬人的死亡。
戰爭
國家與政府出現之後,國與國之間往往會由於各方面的矛盾導致衝突。這種衝突的最高表現就是戰爭。歷史上被明確記載的第一場戰爭發生於公元前1469 年的米吉多。它在如今的以色列境內。3000多年前,埃及文明與兩河文明曾經在這裡衝撞。此後被記錄下來的戰爭不計其數。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災難—第二次世界大戰,似乎還是昨天發生的事情。
比飢荒更嚴重
肥胖代替飢餓成為更大威脅
在今天,飢餓已經不再成為一個問題。肥胖影響了更多人的健康。
17世紀末的飢荒
1694年,法國爆發了嚴重的飢荒。當時的法國正處於戰爭中,人口只有
1000余萬,這場飢荒很快帶走了200余萬條生命,這一數字是非常可怕的。
造成這場飢荒的主要原因,除了戰爭以外還有氣候。當時地球處於小冰期, 全球氣溫下降,這縮短了種植農作物的時間,降低了糧食產量。一個側面的例子就是,17—18世紀初,世界各地飢荒泛濫。例如17世紀初,明政權由於寒冷而 面臨全國性飢荒,進而導致了農民起義乃至政權覆亡。17世紀末,幾乎與法國的飢荒同步,蘇格蘭、瑞典和芬蘭等地也發生了大規模的飢荒。
從飢荒到飲食過量
隨著新大陸的發現,一批產量較高、對環境要求不那麼苛刻的農作物走上了餐桌。近現代以來,由於生產條件的改善、生產效率的提高乃至產品本身質量的改進,糧食產量得到了大幅提高。從世界範圍來說,現在的糧食生產足以養活全球的人口,真正意義上因為飢餓而死去的人已經越來越少。
儘管一部分人可能存在營養不良的問題,但這並不代表他們一定會餓死。即使是不健康的或者數量過少的糧食,依舊可以維持他們的基本生命。事實上,如今身體超重的人已經達到了全球人口的近三分之一,而營養不良的人不到超重人口的一半。
曾被戰勝的「殺手」
歷史上的傳染病
除飢荒之外,對人類威脅最大的就是傳染性疾病。
鼠疫
在歷史上,鼠疫有過三次大範圍的傳播。第一次鼠疫大流行發生在6世紀的東羅馬帝國,這場鼠疫快速席捲了歐洲,並在世界範圍內造成至少2500萬人死 亡,這是當時世界人口的13%。第二次鼠疫大流行則是眾所周知的黑死病,14世紀,來自亞洲的黑死病造成了約7500萬人的死亡,歐洲的人口減少了三分之一 以上。1894年,在廣東爆發鼠疫,並傳至香港,最終波及60多個國家,死亡人數超過千萬。
流行病在新大陸
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大批歐洲人來到了美洲。他們身上攜帶了 美洲原住民從未接觸過的病毒與細菌。鼠疫、天花、霍亂、黃熱病等流行病殺死了新大陸90%以上的人口,造成了原住民文化的崩壞與政治的混亂,歐洲的殖民也因此變得更加輕而易舉。
流行病的消亡
隨著醫療條件的改善,死於流行病的人越來越少。1720年,法國馬賽爆發 鼠疫,但是很快得到了控制。這也是近代以後在發達國家中最後一次發生鼠疫。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西班牙流感席捲全球,死於此流感的人甚至比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死亡者還要多。但是在抗生素和疫苗被研發出來以後,人類已經不再畏懼流行病。1980年,世界衛生組織宣佈天花已經被消滅。在與疾病鬥爭的這上千年歷史當中,人類似乎即將獲得最終的勝利。
基因編輯
人類或將親手毀滅自己
即使自然界很可能無法自然產生滅絕人類的病菌,但這種病菌完全有可能被人類自己親手製造出來。
傳染病治療的未來
隨著電子科技的進步,科學家開始研究新式治療工具——奈米機器人。如果納米機器人能夠得到使用,那麼通過注射等方式使它們進入人體,找出並殺死病菌乃至癌細胞將成為可能。與以往生物式的消滅不一樣,這種方法可以物理式地消滅病菌,在未來的疾病治療中肯定能起到極大的作用。
基因工程與人造病毒
所謂基因工程,指的是通過人工操作改變基因的行為。如果換一個更加常 見的名詞,我們可以稱之為轉基因。基因工程開始於20世紀70年代,從嚴格的 意義上來說,人類並沒有創造出新的生命,只是截取和重新拼接了既有生物的DNA片段。
基因編輯可以為人類提供更高產的糧食,但這樣做有可能破壞大自然的生物多樣性。不僅如此,基因編輯還可能導致倫理方面的問題。2015年,中國的研究團隊首次編輯了人類基因,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被編輯過基因的人,到底還算不算人?
等到基因編輯技術成熟以後,國家甚至恐怖組織為了打敗敵人,完全有可能自行製造出感染能力和破壞能力極強的病菌。到了那個時候,遊戲中的俗套場景或許將會成為現實。最嚴重的情況下,人造的病菌甚至可能毀滅我們的世界。
戰爭正在消失
「新和平」與「知識經濟」的崛起
和平曾經是一種祈求,是一種奢望。但是現在,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戰爭似乎是世界另一頭髮生的某種很遙遠的事情,自己的國家陷入戰爭的場景,只存在於藝術虛構和幻想當中。
從衝突不斷到世界和平
即使在人類誕生之前,個體生命之間的衝突就一直存在。人類誕生之後,這種衝突被有組織有計劃地推行,上萬年來無數人因此死亡。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一共奪走了8000多萬條生命。而隨後,這個“叢林法則”終被打破,戰爭逐漸消失。
不過,隨著科技與戰爭的關係日益密切,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發明出來的毀滅性武器原子彈有效地抑制了戰爭。在現代,大國之間的戰爭將意味著整個世界的毀滅。於是,和平地解決衝突成為全球共識,人們對於資源的掠奪也由原來的物質資產變為知識財富,知識成為更為重要的戰略資源。
從掠奪到共贏
在資源匱乏和交通落後的時代,缺乏某種資源的國家—不論這種資源是糧食還是黃金——由於沒有其他途徑獲得它們,只能鋌而走險,發動戰爭。但是在信息高度流通、貿易高度自由的今天,幾乎沒有甚麼資源是無法獲取的了。既然可以通過和平的方式用更低的成本和風險獲得,為甚麼還要冒險發動戰爭呢?不僅如此,由於經濟合作日益密切,一旦出現戰爭,本國的經濟也會遭受難以輓回的打擊,很可能失去資源或者市場。更為重要的是,戰爭的勝利方儘管能侵奪他人的土地、煤礦、石油等物質資源,卻無法霸佔知識這一重要的無形的資源。
在現代社會,掠奪在獲取利益的過程中已經成了一種低效率的舊方式,走向合作、走向共贏才是未來的趨勢。
新威脅
更具多樣性的未來戰爭
儘管戰爭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但是新的戰爭卻也在一步步靠近。
網絡戰爭
所謂網絡戰爭,指的是通過電子計算機以及互聯網進行的攻擊行為。黑客或黑客集團通過上述手段對國家、企業、組織乃至個人展開攻擊,達到竊取情報、破壞通訊、引導輿論等效果。隨著社會整體的信息化,網絡攻擊可以很輕易地獲得精確而豐富的情報,或者迅速癱瘓攻擊目標。
網絡戰爭的出現使大國與小國發生衝突時可能需要面臨更加棘手的問題。通過癱瘓基礎設施甚至劫持自動化的武器,直接的戰爭能帶給國家的利益甚至可能小於受到的損失。
反恐戰爭
冷戰結束以後,世界範圍的戰爭似乎成了不可能。除了交通事故和疾病, 似乎沒有甚麼能威脅人的生命了。但是2001年的“9•11事件”則宣告了又一場戰爭的開始,美國將這場戰爭稱為反恐戰爭。恐怖主義與中東的泛伊斯蘭主義以及民族主義息息相關。為了打擊恐怖主義,美國開始了伊拉克戰爭與阿富汗戰 爭,然而收效甚微。儘管2011年美國擊斃了基地組織頭目本•拉登,但是效果有限。
美國的進攻給中東帶來了戰亂,混亂的政局成了滋生和哺育恐怖主義的溫床。極端的恐怖主義並不具備吸引絕大多數民眾甚至操縱國家政權的能力,但是戰亂卻給了他們勝利的機會。如何赢得反恐戰争的勝利是未來的一大課題。
第一部分 智人掌控下的世界
第一章 前所未有的變局
曾經的三大課題
飢荒、瘟疫與戰爭
數千年來,糧食、疾病與衝突一直困擾著人類。
飢荒
自農業革命以來,人類的糧食生產從採集走向了種植。儘管種植可以為人 類帶來穩定的糧食收入,但是隨著人口的增加,大規模的天災人禍隨時可能導致飢荒的發生。在農業大國中國,飢荒是家常便飯。據統計,公元前108年到1911 年,中國發生了1828次飢荒。清代晚期的飢荒造成了上千萬人的死亡。
瘟疫
傳染病的歷史則更為悠久,它並不是人類誕生以後才出現的新事物。聚集人口的城市、聯繫城市與村莊...
作者序
一場徘徊在推論與可能性之間的冒險
明日的世界會是怎樣的?面對這樣一個問題,恐怕沒有人能給出確切的答案。例如,我們知道每隔四年將會舉辦一屆奧運會,但我們並不知道下次奧運會各個比賽項目的奬牌將會花落誰家。我們可以根據運動員們的表現推測出誰更有可能獲取奬牌,不過我們並不能給出非常肯定的回答,甚至下一屆奧運會也有可能會被取消。
與古代的預言家不同,如今的我們要預測未來,首先會回避莫名其妙的比喻。我們需要的是更有針對性的、更精確的預見,而不是一個模稜兩可、可以隨處套用,卻沒有任何指導意義的預言。
那麼,問題來了。古人能滿足於模糊的預言,但如今的我們卻愈來愈難相信預言,甚至覺得那樣的預言有些可笑,這又是為什麼呢?答案非常簡單。人類最底層、最共通的思想,在這幾百年迎來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古時的人類認為世界是神的世界。我們可以認為,除去一些細節上的區別,即使有著不同的精神支柱,大多數古代人類依然認為世界是由神創造的。神是實際存在並且至高無上的,神的代言人或者代言組織應當享有社會權威。因此,人們認為神制定了規則,規定了秩序,即使是不成文的道德倫理也能擁有強大的約束力。在神明的引導下,人類就像一個巨大舞台上的主角,表演著劇本裡的情節,走向一個確定的結局。
過去,人類由於自身的蒙昧,不得不將解釋世界的權利委託給神。隨著科學革命的開展,看似牢靠的秩序開始緩慢解體。儘管這種古老的思想是一個可以自圓其說的體系,但是如果它推導得出的結論最終被證明是錯誤的,它自身是否可靠就變得十分可疑了。例如,既然神創造了這個世界,那麼地球肯定是世界的中心,其他天體也都是為了地球而存在的。當這樣一種認識被證偽的時候,當然會大大打擊這種世界觀給普通大眾帶來的吸引力。一個以錯誤事實為內容的思想當然無法繼續發揮它的統制力。
於是,世界迎來了新的時代。獨立的人類逐漸放棄了舊思想,嘗試用新的方法重構秩序與倫理,並給失去舊意義的世界重新賦予意義。這種新的方法就是人文主義。擺脫了神的束縛,人類自認為是世界的中心,認為有人存在,事物的存在才有意義。
我們真的能夠為世界賦予意義嗎?今天,新的媒體與新的社交方式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就像科學技術在數百年前衰落了舊思想、繁榮了人文主義一樣,在可以預見的將來,科學技術必定會再一次改變我們的理念。人文主義或將被消解在數據的洪流之中,一去不返。
本書通過豐富的內容與生動的插圖,分析世界的動態與趨勢,目標是探討未來的可能性。希望各位讀者能夠在閱讀與思考之中,發現屬於自己的未來。
一場徘徊在推論與可能性之間的冒險
明日的世界會是怎樣的?面對這樣一個問題,恐怕沒有人能給出確切的答案。例如,我們知道每隔四年將會舉辦一屆奧運會,但我們並不知道下次奧運會各個比賽項目的奬牌將會花落誰家。我們可以根據運動員們的表現推測出誰更有可能獲取奬牌,不過我們並不能給出非常肯定的回答,甚至下一屆奧運會也有可能會被取消。
與古代的預言家不同,如今的我們要預測未來,首先會回避莫名其妙的比喻。我們需要的是更有針對性的、更精確的預見,而不是一個模稜兩可、可以隨處套用,卻沒有任何指導意義的預言。
那麼...
目錄
序言/一場徘徊在推論與可能性之間的冒險
閱讀導航
<第一部分> 智人掌控下的世界
第一章 前所未有的變局
1. 曾經的三大課題:饑荒、瘟疫與戰爭
2. 比饑荒更嚴重:肥胖代替饑餓成為更大威脅
3. 曾被戰勝的「殺手」:歷史上的傳染病
4. 流行病的終結:現代生物科技的發展
5. 基因編輯:人類或將親手毀滅自己
6. 戰爭正在消失:「新和平」與「知識經濟」的崛起
7. 新威脅:更具多樣性的未來戰爭
第二章 人類的新課題
1. 邁向新時代:從祈禱到主宰
2. 繞不開的話題:到底什麼是死亡
3 當死亡不再神聖:死亡已經變成一個技術性問題
4.人類壽命的矛盾:在長壽與永恆之間
5. 永生的人更焦慮:永生一旦實現之後的雪崩反應
6. 服務物件的轉變:為滿足國家利益的幸福體系
7. 幸福快樂並不容易:經濟快速增長與幸福感的原地踏步
8. 愉快的本質:快樂是如何產生的
9. 如果快樂能被掌控:就快樂而言,人類到底要過程還是要結果
10. 矛盾的欲望與快樂:刺激、興奮感、幸福感
11. 改造快樂的雙刃劍:是促進還是抑制
12. 徹底改變的人類社會:人類的自我改造
第三章 過去與未來之間
1. 人類曾經和現在的情感基礎正在崩塌:「共鳴」的謝幕
2. 對未來的恐懼:未來的不確定性讓未來更恐懼
3. 爆炸式的科技發展:未來的到來在加速
4. 登門檻效應:人類正在逐步接受「被改造」
5. 預言的威力:過度放大的預期直接塑造歷史
6. 歷史存在的意義:歷史提供未來以可能性
7. 從一塊草坪看歷史:當草坪不再是「身分的象徵」
第四章 人類角色的轉變
1. 人類徹底改變地球規則:人類獨自改變全球生態
2. 只屬於人類的時代:人類世
3. 人類與動物的差距:動物適應規則,而人類制定規則
4. 人類曾經的「悲憫」:泛靈論讓萬物皆有話說
5. 人是誰的孩子:伊甸園與各種神造人的故事
6. 人與動物關係的新階段:被人類創造出來的全新生命形式
7. 被「餓怕了」的基因:當代人類身上祖先的影子
8. 情感與演算法的相似性:哺乳動物存活的祕密
9. 燃燒的欲望:感覺、情感和思想運作下的演算法
10. 母嬰聯結:哺乳動物中與食物同等重要的情感
11. 剝削者的自圓其說:宗教中人類、農作物與家畜之間的關係
12. 為人類而專設的有神論:讓萬物沉默的藉口
13. 和神做個交易:毀天滅地的大洪水
14. 把生命和情感降格:動物在不同宗教體系下的不同地位
15. 人與動物關係的第二次革命:農業革命帶來的信仰轉變
16. 獵人、農民、科學家:人類與萬事萬物關係的變遷
第五章 人類有何特殊之處
1. 無法被證實存在的靈魂:人類特殊地位的動搖
2. 達爾文和靈魂的矛盾:為什麼人會不接受進化論
3. 意識和心靈的謎團:我們是否真的有別於動物
4. 如何解釋意識:人類的主觀體驗是否就是意識
5. 多餘的心靈:人類行為的神經學解釋
6. 或許一開始我們就錯了:意識可能不是人類所想的那樣
7. 碳基與矽基:把生物類比成演算法可能是個誤導
8. 活在虛擬與現實之間的人類:重要的是別人認為你是誰
9. 精神醫學實驗室的信條:白鼠的行為與情感
10. 牠們離人類到底有多遠:動物的自我意識
11. 神奇的動物:動物在特殊情況下的驚人表現
第六章 人類社會:想像的共同體
1 人類何以擁有今天這樣的地位:智力、製造工具與靈活的合作
2 人類大範圍的合作:改革的勝利需要順暢的合作
3 色情、暴力還是熟識:小範圍合作產生的方式
4. 古典經濟學理論式微:人類是否崇尚公平
5. 戰爭揭示了我們的本質:大批民眾和小團體在合作上的巨大差異
6. 互為主體的事物:主觀願景構建了貨幣與價值
7. 大同世界:互為主體的現實
<第二部分> 智人為無意義的世界創造意義
第七章 虛構的世界
1. 想像中的神:給人以重組人類社會傑出組織技能的力量
2. 讓虛構不再受限的文字:帶來強大的虛構實體並給世界以秩序
3. 威力無窮的文字:塑造現實與重塑現實的雙刃劍
4. 徘徊於真假之間:當文字虛構成為現實
5. 讓虛構變得更有用:宗教與教育的真實目的與意義
6. 虛構與衝突:目的化的虛構
第八章 在科學與宗教之間
1. 和而不同:宗教虛構與科學虛構
2. 自然還是超自然:宗教與秩序
3. 秩序還是反秩序:靈性與宗教
4. 是敵是友:科學與宗教的關係
5. 科學與宗教的角逐:以宗教的歷史為例(1)
6. 科學與宗教的角逐:以《聖經》的歷史為例(2)
7. 最終目標:神聖性與科學性的矛盾與調和
第九章 現代化意味著什麼
1. 人類追求的巨大變化:從追求意義到追求力量
2. 古代與現代對認知的不同:從平衡到增長
3. 信用的力量:古代不是沒有信用,而是不相信增長
4. 越發重視「信任」的現代社會:信貸經濟在現代社會的發展
5. 自由資本主義如何取信:人人都相信的「追求增長」
6. 發展有瓶頸嗎:日新月異的發展
7. 現代經濟真正的敵人:生態危機可能帶來的後果
8. 無意義的競爭:是什麼帶來了新的秩序
第十章 人文主義帶來的變革
1. 人向「神」的邁步:人文主義重新賦予人以意義
2. 感覺遠比立場重要:以個人感覺為標準所帶來的問題
3. 人文主義影響下的政治:民主選舉取代神的旨意
4. 藝術開始擺脫神和宗教的枷鎖:「感覺對了,就做吧」
5. 被徹底改變的教育制度:從絕對服從到自我思考
6. 古往今來獲得知識途徑的變化:宗教邏輯、科學邏輯與人文邏輯
7. 科學與人文主義的聯合:構建現代社會真實狀態的根本
8. 人文主義視角下對戰爭的反思:看待戰爭的視角在變
9. 人文主義的傳播與變異:人文主義的三大分類
10. 欣欣向榮:自由人文主義
11. 青出於藍:社會人文主義
12. 差之毫釐,謬以千里:進化人文主義
13. 新時代的衝突:人文主義的「宗教戰爭」(1)
14. 新時代的衝突:人文主義的「宗教戰爭」(2)
15. 關係全人類命運的 19 世紀:生產方式區分下完全不同的亞歐世界
16. 承先啓後:新認識與新時代
第三部分
智能時代:人類如何勝出
第十一章 科學已經動搖了自由主義哲學
1. 當科學推翻哲學:自由意志的動搖與消亡
2. 當大腦被控制:對自由意志的再次試探
3. 我的快樂是誰的快樂:用電流控制人腦
4. 我的兩個小人在打架:左右腦的不同思考過程
5. 違背「自我」的自我:峰終定律顯示出人對於自我的背叛
6. 迥異的敘事對應截然不同的結果:體驗自我與敘事自我各司其職
7. 無悔的逝去:我們都很會「講故事」
8. 虛構的故事:認知矛盾與自由意志
第十二章 超人類與無用階級的分離
1. 為甚麼男女是平等的:人權興起的原因
2. 算法的優勢:人類與算法相比的不足
3. 精英階層會否繼續承認人人平等:人權和自由面臨的空前危機
4. 智能與意識孰輕孰重:智能與意識的重要性比較
5. 超級計算機「華生」:智能與意識在處理數據時的區別
6. 作為類人的機器人:機器人對無用階級的逐步取代
7. 全民失業危機:技術革新帶來的壓力
8. 挑戰不可能:智能算法打破人類的自戀心態
9. 炙手可熱的算法:算法的社會地位
10. 藝術聖殿的淪陷:算法能夠進行藝術創作
11. 龐大而無用的階級:對社會零貢獻的人群
12. 個人主義的消亡:自由主義與生命科學針鋒相對
13. 今時不同往日:算法比我們更了解自己
14. 數據的強大作用:利用數據指導生活
15. 追悔莫及的決定:算法可不會輕易被唬弄
16. 從嚮導到領主:機器算法為人類提供指導
17. 自由主義面臨的第三大威脅:升級後的人類
18. 遊戲方式從未改變:超人類與人類的分離
第十三章 科技人文主義的悖論
1. 有限的研究:心智之間的巨大差距
2. 我們可能走上歧途:人類對待心智能力的偏頗
3. 如何聆聽內心嘈雜的聲音:科技人文主義面臨的問題
4. 未來醫學的發展:人類的福音和對倫理的挑戰
第十四章 從以人為中心到以數據為中心
1. 數據主義的設想:任何現象或實體都是在處理數據
2. 誰在操縱世界:人類社會的權力真空
3. 不斷提高的系統效率:從數據角度看待人類歷史
4. 新宗教的殉道士:信息的意志是自由
5. 更清楚地認識自己:數據自由幫助人類更好地理解自己
6. 數據永生:數據的未來會怎樣
序言/一場徘徊在推論與可能性之間的冒險
閱讀導航
<第一部分> 智人掌控下的世界
第一章 前所未有的變局
1. 曾經的三大課題:饑荒、瘟疫與戰爭
2. 比饑荒更嚴重:肥胖代替饑餓成為更大威脅
3. 曾被戰勝的「殺手」:歷史上的傳染病
4. 流行病的終結:現代生物科技的發展
5. 基因編輯:人類或將親手毀滅自己
6. 戰爭正在消失:「新和平」與「知識經濟」的崛起
7. 新威脅:更具多樣性的未來戰爭
第二章 人類的新課題
1. 邁向新時代:從祈禱到主宰
2. 繞不開的話題:到底什麼是死亡
3 當死亡不再神聖:死亡已經變成一個...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