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理解中國與東亞發展脈絡最佳入門指南
中國與東亞──
一個既獨立又連結的地理名稱
一個既自主又交流的人群移動
一個體制相異又相關的統治形態
跟著大師解構您所不知道的中國與東亞史!
葛兆光、馬場公彥、王明珂、梁其姿、林冠群、陳國棟、呂實強、林桶法、陳豐祥、王汎森、張玉法、呂芳上、藍適齊
精選13位中國與東亞史專家經典論文
108課綱的實施,在歷史領域強調打破過去通史的傳統,以多元視野、主題式的學習,建立學生的歷史素養,以及屬於自己的觀點。在全新歷史教學的環境下,教師和學生如何面對課綱帶來的新視野和挑戰?
本書配合高中歷史課綱,按照中國與東亞史學習內容,劃分出三大主題,收錄中國與東亞史專家學者的重要著作,呈現各領域的經典作品,或最新研究成果。並且邀請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林桶法教授的團隊,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陳識仁、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沈宗憲、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李君山、國立東華大學副教授陳進金,為各篇文章撰寫導讀,提供延伸閱讀和課綱連結等資訊,讓讀者能更深入了解這些課題。另外,針對論文的內容,也安排「重點掃描」來整理文章的要點與提示,方便讀者快速掌握重點。
本書特色: ‧強調歷史的宏觀視野,將中國與東亞史領域區分出三大議題:「國家與社會」、「人群的移動與交流」、「現代化的歷程」。
‧三大議題皆收錄中國與東亞史領域學者大家的經典著作。
‧每篇文章皆有林桶法教授團隊,陳識仁、沈宗憲、李君山、陳進金四位教授專文導讀解析,並提供課綱連結與延伸閱讀,。
‧每篇文章章末皆設計「重點掃描」專欄,迅速掌握文章的核心課題。
《課綱中的中國與東亞史》新書座談會
主講者/輔仁大學歷史學系 林桶法教授
時間/2021年1月28日(四)下午2點30分至5點
(座談會報名詳情,請見臺灣商務印書館粉絲專頁)
地點/國家圖書館3樓國際會議廳 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作者簡介:
(依目次順序排列) 葛兆光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及歷史系特聘資深教授。研究領域是東亞與中國的宗教、思想和文化史。 馬場公彥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系外籍教師。研究領域為東亞研究、中日關係研究、媒體研究。 王明珂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中央研究院院士。研究領域為族群認同與歷史記憶、中國民族之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國川西羌藏族之歷史人類學研究。 梁其姿 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所長兼歷史講座教授、李約瑟-毛奇文基金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研究領域為近代中國的慈善組織、晚清至現代時期中國醫療及疾病、近代中國的食物與健康、科技與近代東亞的形成。 林冠群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講座教授、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陝西師範大學西部邊疆研究院兼職教授。研究領域為藏族史、中國史、民族史。 陳國棟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研究領域為東亞海洋史、明清史、臺灣史、經濟史。 呂實強 前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2011年去世。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代史。 陳豐祥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退休教授。研究領域為日本史、近代中日關係史、歷史教育。 王汎森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中央研究院院士。研究領域為明清及近代思想史、文化史。 張玉法 中央研究院院士。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代史、山東區域史。 呂芳上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曾任國史館館長。研究領域為中國國民黨史。 藍適齊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臺灣史、歷史記憶、二戰史。編者簡介 林桶法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天主教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專任教授,現為天主教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擅長中國近現代史與口述歷史領域,著有《1949大撤退》等專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導讀簡介 陳識仁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天主教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研究領域為魏晉南北朝史、中國城市史、中國歷史地理。 沈宗憲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教授。研究領域為宋史、宋代文化史、中國政教史。 李君山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研究領域為中國現代史、中國外交史。 陳進金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蔣介石研究、戰後臺灣史、口述歷史。 全國高中歷史教師熱情推薦(由左至右依學校筆劃排列) 八斗高中 賴彥儒│三重高中 李雅玲│三義高中 陳倩紋 大同高中 羅丹伶│小港高中 洪慧霖│中正高中 徐健堯 中正預校 陳千惠│中崙高中 陳雪芳│文華高中 李怡慧 斗六高中 張志祥│永平高中 莊郁麟│石碇高中 施威同 成功高中 邱俊明│松山高中 張育甄│板橋高中 張肇祥 板橋高中 許家銘│花蓮女中 吳一晉│南山高中 許進玉 建國中學 黃春木│政大附中 李美慧│政大附中 徐靜欣 員林高中 王偲宇│師大附中 蘇信宇│桃園高中 黃郁惠 桃園高中 趙文義│崇光中學 林一琳│淡水商工 萬雅筑 復旦高中 史曜菖│華江高中 陸淑慧│陽明高中 林婉平 新竹高商 林秀靜│新屋高中 王隆昱│新莊高中 郭哲任 臺中一中 陳一隆│臺中二中 方麗玲│臺中女中 蕭承先 衛理女中 李亮霆│曉明女中 蔡秉修│雙溪高中 林 谷 蘭陽女中 林琮舜
名人推薦:導讀簡介 陳識仁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天主教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研究領域為魏晉南北朝史、中國城市史、中國歷史地理。 沈宗憲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教授。研究領域為宋史、宋代文化史、中國政教史。 李君山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研究領域為中國現代史、中國外交史。 陳進金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蔣介石研究、戰後臺灣史、口述歷史。 全國高中歷史教師熱情推...
章節試閱
2012年底,我去韓國首爾演講,《朝鮮日報》的記者與兩位韓國教授來訪問我,他們看過我的《宅茲中國》這本書,於是,在訪談中提了幾個問題,第一是,中國現在是個傳統帝國,還是現代國家?第二,現在中國強大了,是否有恢復「朝貢體制」的想法,愈來愈膨脹的中國,將與韓國(等鄰國)如何相處?第三是,中國為什麼有國學熱,是否意味著要在文化上重新搞民族主義?他們質疑說,中國還有沒有真正的傳統文化(韓國保存了傳統文化)? 這些問題很有挑戰性。我總覺得,他們之所以有這些疑慮,是因為他們覺得,中國現在「崛起」了,可是,中國真的「崛起」了嗎?為什麼我總是覺得,正是因為表面的「崛起」,現在中國反而處在困境之中呢?因此,我要在這裡和大家討論一下,為什麼說,中國現在面臨困境?這些困境是怎麼來的?近世中國歷史給現實中國帶來的困境,為什麼中國至今走不出去? 作為一個專業學者,本來,我並不想討論這些大問題。可是,近年來我愈來愈覺得,研究中國歷史繞不開這些大問題,觀察現實中國也不能迴避這些大問題。現實和歷史總是互相關聯,學術和政治始終難以分開。最近,迅速膨脹(我很不喜歡「崛起」這個詞)的中國面臨的嚴重問題之一,就是中國與內部、亞洲和世界,在文化、政治和經濟上如何相處。我要承認,中國在這方面已經遇到很多麻煩。 這些麻煩,歸納起來,實際上就是三類,「周邊」的問題,「國際」的問題,以及「內部」的問題。它涉及了五個關鍵詞,「民族」、「疆域」、「宗教」、「國家」和「認同」。2012年,我參加哈佛中國基金會在上海舉行的一次會議,討論究竟有什麼重要的話題,值得哈佛中國基金會資助。記得當時,大家七嘴八舌地提示,歐立德教授和王德威教授在黑板上寫,然後一個一個討論,最後,大家有共識的有20多個關鍵詞,其中就有這5個,就是民族、疆域、宗教、國家、認同。我最近要在香港出版一本書《何為中國》,副標題就是「疆域、民族、文化和歷史」。當然,我不是「老王賣瓜」,在做海報自我推銷,但是確實這些問題愈來愈引人矚目。因為它上聯歷史,下關現實,而且與中國將來的走向有關係。 所以,我今天主要是作為一個歷史學者,在這裡和大家一起討論,究竟什麼是「中國」?中國作為一個現代「國家」,它的疆域、族群、文化是怎樣形成的?中國為什麼既有現代國家的形態,又有傳統帝國的意識?這樣形成的現代中國,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麻煩和如此複雜的困境?──這些問題,我都把它放在近世歷史裡面,所以,我的副標題就是「從近世歷史看中國之內與外」,這個「近世」,我們從宋代算起。 重點掃描 一、中國「崛起」的困境。 (1)當代中國與內部、亞洲、世界,在政治、經濟、文化層面如何相處?其中,包含了五個關鍵字:民族、疆域、宗教、國家、認同。 (2)現代中國如何形成?必須從近代歷史的脈絡,來了解中國面臨的困境。 二、宋代「中國」疆域的收縮與有限國家的肇始。 (1)澶淵之盟為關鍵分水嶺。 (2)將胡、漢(宋與契丹)隔絕開來,過去中國內部的胡漢問題,轉換為外部的華和夷、我者和他者的問題。 (3)同時,宋代中國的疆域也受到限縮,形成一個在民族、疆域、文化、認同都很清楚、單一的漢族國家,為「中國」意識形成的關鍵年代。 三、元、明、清三代面臨的困境與挑戰。 (1)周邊國家(日本、朝鮮、越南)不再以中國為「華夷秩序」的中心。 (2)16世紀西方人的到來,中國開始面對來自另外一個「世界」挑戰,從過去的「天下」逐漸轉變為「國際」。 (3)清代疆域的擴張,讓原本屬於他者的雲南、新疆、西藏等地區,重新成為中國的一部分,產生內部各族群對國家認同的困境。 四、如何理解「中國」? (1)早期日本學者: 透過歐洲「民族國家」的觀念來理解中國,認為「支那非國家」,而滿、蒙、回、藏、朝鮮是中國的周邊,並不屬於中國領土。 (2)現代學界按歐洲「民族國家」的標準: 中國始終沒有從傳統「帝國」轉換為現代「國家」。 (3)後現代理論: 中國只是一個想像中的共同體。 (4)如果從歷史的脈絡理解中國,可以說中國「既是一個現代國家,又是一個傳統帝國」。
2012年底,我去韓國首爾演講,《朝鮮日報》的記者與兩位韓國教授來訪問我,他們看過我的《宅茲中國》這本書,於是,在訪談中提了幾個問題,第一是,中國現在是個傳統帝國,還是現代國家?第二,現在中國強大了,是否有恢復「朝貢體制」的想法,愈來愈膨脹的中國,將與韓國(等鄰國)如何相處?第三是,中國為什麼有國學熱,是否意味著要在文化上重新搞民族主義?他們質疑說,中國還有沒有真正的傳統文化(韓國保存了傳統文化)? 這些問題很有挑戰性。我總覺得,他們之所以有這些疑慮,是因為他們覺得,中國現在「崛起」了,可是,中國...
推薦序
導讀:葛兆光,〈解釋「中國」的困境:從近世歷史看中國之「內」與「外」〉 陳識仁 本文所謂的「近世」是從宋代說起,認為宋遼澶淵之盟是很重要的分水嶺,此後,宋代文化才開始真正定型,不但有自己的特色,且南北文化發生逆轉,政治策略和文化取向也有所轉換。 其中,最重要的應屬「胡漢問題」的變化。澶淵之盟把胡與漢、大宋和契丹,各自劃開,胡漢從唐代的內部問題,變成了我與他、華與夷的外部問題。此時,從一個沒有明確邊界的「帝國」概念,因國力衰微而變成在民族上、疆域上、文化上和認同上都很清晰的,單一的漢族國家。 大約在兩千多年前的「秦皇漢武」時代,一個在文化上有延續性,在政治上有同一性的帝國──中國,大概就已形成直到隋唐,中國仍是一個對東亞有籠罩性,對域內各種族有控制力的大帝國。漢唐時期的中國雖是大帝國,但不太有「外國」意識與「國際」秩序,雖然有若干可以抗衡這個帝國的異族力量,但此時的觀念世界裡,尚未有對等的「敵國」或若干個「外國」,它彷彿籠罩「天下」。 澶淵之盟後的宋朝認為:大帝國是無法維持的,多民族是無法控制的,唐朝是個不可企及的楷模。處於國際環境中的宋朝,有了內外之別,開始收縮在一個疆域有限、民族單一、認同明確的「中國」。因此,宋代的中國在國際環境、領土邊界、貿易經濟、國民認同等方面,已有類似近代的「國家」意識。宋代對異族異文化的拒絕,以及對本土文化的強化,已漸形成近世的國家與認同。 這一轉變,在觀念上由實際的策略轉為想像的秩序,從真正制度上的居高臨下變成想像世界中的自我安慰;在政治上,從傲慢的天朝大國態度變成了實際的對等外交方略;在思想上,從天下主義轉化為自我想像的民族主義。 宋以後,初具雛形的漢民族國家,歷經蒙元與滿清兩次異族統治,形成超越性的大帝國;明代又遇到大航海時代的西潮東來,中國被拖到一個更大的國際環境中,形成三重困境: 第一重挑戰是蒙元以後,中國「周邊」發生了變化:安南、朝鮮、日本逐漸形成「自國意識」,在政治上逐漸獨立,在文化上與中國分庭抗禮,出現了與漢、唐、宋時代很不一樣的「國際格局」。 第二重困境是明代中期西洋人東來之後所形成,來自另一個世界的文化和秩序的挑戰:隨著大量傳教士來到東亞,帶來天主教信仰和近代科學,重新以漢族為中心建立起來的大明帝國,被引進一個更大的世界秩序中,面臨歐洲文明的挑戰。這種「早期全球化」,迫使人們思考:誰的制度支配世界?誰的秩序統馭國際?是「中體西用」還是「西體中用」? 第三重困境是大清帝國版圖擴大後,龐大的統一國家、多元民族文化和複雜的認同問題:1759年(乾隆22年),是中國版圖最大化的年代,這樣一個龐大的帝國雖然值得自豪,但內部認同問題卻很嚴重,龐雜的族群與地區如何形成一個國家的共識和文化的認同?此困境也由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了下來。 宋代以後的中國,「我」和「他」、「內」和「外」彼此糾纏,很難區分;蒙元以來逐漸變動的周邊關係、明代以來的國際環境、清朝最後達成的內部複雜的民族國家,可見「歷史上的『中國』是一個移動的『中國』」。 本文對應F-V-1「可以在什麼樣的脈絡中討論中國史?」Ga-V-1「傳統政治權威的類型」,討論「中國」意義的轉變、不同脈絡下呈現的「中國」,以及古代中國與東亞世界的關係變化,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宋代以來中國與周邊地區的關係,及國家統治的一些問題。 延伸閱讀 1.許倬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臺北:英文漢聲,2006)。第四章「東亞的中國(公元二世紀~公元十世紀)」。 本文對應Ga-V-1「傳統政治權威的類型」、Ga-V-2「戶籍、土地或賦役與國家統治的關係」。 2.王汎森,〈從傳統到反傳統──兩個思想脈絡的分析〉,收入周陽山主編,《從五四到新五四》(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89),頁242-267。 本文對應Ga-V-1「傳統政治權威的類型」、Ia-V-3「民間社會與現代化的激盪」。 3.甘懷真,〈從天下到地上:天下學說與東亞國際關係的檢討〉,《臺大東亞文化研究》5(2018.04),頁289-317。 本文對應Ga-V-1「傳統政治權威的類型」。 4.伊東貴之,〈明清交替與王權論──在東亞視野中考察〉,收入徐洪興等主編,《東亞的王權與政治思想:儒學文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頁79-116。 本文對應Ga-V-1「傳統政治權威的類型」。 5.John K. Fairbank ed., The Chinese World Order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本書對應Ga-V-1「傳統政治權威的類型」。 (以下摘錄自本書第一篇論文) 解釋「中國」的困境:從近世歷史看中國之「內」與「外」 葛兆光
導讀:葛兆光,〈解釋「中國」的困境:從近世歷史看中國之「內」與「外」〉 陳識仁 本文所謂的「近世」是從宋代說起,認為宋遼澶淵之盟是很重要的分水嶺,此後,宋代文化才開始真正定型,不但有自己的特色,且南北文化發生逆轉,政治策略和文化取向也有所轉換。 其中,最重要的應屬「胡漢問題」的變化。澶淵之盟把胡與漢、大宋和契丹,各自劃開,胡漢從唐代的內部問題,變成了我與他、華與夷的外部問題。此時,從一個沒有明確邊界的「帝國」概念,因國力衰微而變成在民族上、疆域上、文化上和認同上都很清晰的,單一的漢族國家。 ...
作者序
編者序 108課綱普通高中第二冊的重大改變與因應 林桶法 天主教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 一、總體中等教育的調整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以「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為的願景,希望從「自主行動」、「溝通互動」與「社會參與」三面向,培養學生成為均衡發展的現代國民。 總綱提出「核心素養」概念,重視每個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核心素養」不同於先前課綱提出的「核心能力」,不凸顯各種學科知識及技能,而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透過實踐力行,彰顯學習者的全人發展。因此,各領域發展課程需基於「自發」、「互動」與「共好」的理念,結合核心素養概念,達到全人教育的理想。 本次普通高中歷史課綱強調「從人民的主體觀點出發」,而不從帝王將相偉人史觀交代朝代更替。敘述時間是「略古詳今」,空間「由近及遠」,重視學習者切身相近的時空問題。各冊分別以臺灣、中國與東亞和世界為重心,內容採「動態分域」架構,強調分域間的互動;換句話說,不以傳統中國史、臺灣史、國別史範疇來探討個別的歷史事件,而從大區域的互動、長時段的演變,理解歷史發展,培養學生宏觀、多元比較的視野。 以前歷史課綱標舉修習歷史課應培養的學科能力,如表達時序的能力、理解歷史的能力、解釋歷史的能力和運用史料的能力。新課綱歷史必修課程則要求依時序選擇基本課題,設計授課主題。教學實務上,由教師引導學生閱讀、理解與分析歷史資料、實地踏查、訪談或進行各種歷史創作與展演,以提升學生的歷史思維,希望綜合訓練學習者發現、認識及解決問題的基本素養。 二、普通高中第二冊的重大改變 過去高中歷史教科書從統編本到民國88年實施一綱多本是高中歷史教育的一大改變,但從88課綱以來再度歷經幾次重大變革(「95暫綱」、「98課綱」、「101課綱」、「104微調課綱」、「106課綱」),其中包括臺灣史份量的增加、用詞的改變、內容篇幅及授課時數的改變等,這些改變紛擾甚多,但最大的改變應該是「108課綱」。 普通高中歷史科確定不再使用傳統朝代編年史,改採主題式教學,課綱雖仍以臺灣、中國、世界三分域,分域架構是回應總綱要求培養學生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及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的核心素養。高中以專題為架構,考量必修學分數調降,以中國與東亞的互動與發展,關注人群在不同時期與不同區域的互動,作深入專題式的探究。不再以朝代的時間序為書寫重點,不再和國中學習的內容重複,強調多元文化與人民的觀點,重視歷史考察與實作,甚至鼓勵合科教學;第二冊名稱改為中國與東亞,將過去的中國史為主軸的論述,改為東亞區域下的中國發展。 全冊分為三大篇,第一篇國家與社會,第二篇人群的移動與交流,第三篇現代化的歷程,每篇各分二章左右,討論國家統治、社會組織,近代以前東亞人群移動及近代以後東亞人群移動及其影響,邁向近代化歷程的東亞、現代東亞局勢的發展等章。這樣的改變內容上有許多是新的議題,如人群移動,過去教科書較少提及,另外有關國家與社會方面:將中國擺在東亞及世界變局的框架下討論,探討國家的控制及社會組織的發展,擺脫過去以中國為中心的史觀,進而論述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及人群的交流情形。這些都是新的挑戰。 這樣的思維與操作,優點是讓學生有多元史觀,並從人民的觀點去理解問題,也希望培養學生的自我觀察力與理解能力;缺點是主題鋪陳,雖然仍有其時序性,但整個脈絡變得零散,學生不容易掌握朝代發展的特點,也無法得知時代的主軸及「東方文化」體系如何形成。 三、如何因應 面對108課綱的改變,大考中心也思維因應,在題目的設計上如何與課綱的精神對應,閱讀題型及情境題型增加,多選題也會增加,加以各本的編寫不僅大同小異,甚至出現大同大異的書寫內容,因此大考中心不能以本為準,回歸到課綱的中心,題型設計上有可能是另一種形式的「本」。課綱中新增或擴增的課題,不論對學生或傳授的教師來說,都具有一定的挑戰,為因應這些挑戰而有本論文集選編的構想。根本的作法就是閱讀、閱讀,再閱讀,提高閱讀能力自能因應這樣的變化;所謂閱讀能力主要包括:擷取資訊、統整解釋、反思評鑑等三大項目,從108年大學指考國文考卷的試題長達11頁,約近萬字,可知提升閱讀能力似乎是這次課綱改變的最重要部分。至於反思方面,重點在於反思歷史發展的多元面向,珍視融合多元族群、文化的社會體系,並重視人民特別是一般民眾的生活;為此本書編輯以對應課綱的重要論文為主,並希望學生有擷取文章的能力。然由於授權及篇幅等因素,有些重要論文無法蒐錄其中,但盡量羅列相關延伸閱讀文章,以利於教學端的老師及學生閱讀。 本書編輯要點除蒐集課綱中相關已發表的論著,請該領域的專家進行解讀,第一篇:天主教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陳識仁,第二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教授沈宗憲,第三篇: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李君山、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陳進金等負責,除各篇導讀外,提供延伸閱讀,並論述其與課綱的關係。 本書共蒐錄葛兆光,〈解釋「中國」的困境:從近世歷史看中國之「內」與「外」〉、馬場公彥,〈近代日本對中國認識中脈絡的轉換:從「支那」這個稱呼談起〉、王明珂,〈匈奴的遊牧經濟:兼論遊牧經濟與遊牧社會組織的關係〉、梁其姿,〈明末清初民間慈善活動的興起:以江浙地區為例〉、林冠群,〈中古時期之粟特胡及其影響唐蕃關係之研究〉、陳國棟,〈遣使、貿易、漂流與被擄:豐臣秀吉征韓前後華人海外網絡的構成〉、呂實強,〈近代四川的移民及其所發生的影響〉、林桶法,〈外省人遷臺的性質與影響〉、陳豐祥,〈近代日本的大陸政策〉、王汎森,〈清末民初的社會觀與傅斯年〉、張玉法,〈戰後中國的新局與困局〉、呂芳上,〈面對強鄰:1935年〈蔣介石日記〉的考察〉、藍適齊,〈從「我們的」戰爭到「被遺忘的」戰爭:臺灣對「韓戰」的歷史記憶〉等13篇論文。涵蓋中國與東亞課綱中的三大部分,除由專家解構外,羅列一些延伸閱讀的文章,指出與課綱的連結關係,方便講授者及學生參考。由於本冊所含範圍甚廣,討論主題甚多,希望透過學術性論著,補充各版本編輯的不足。
編者序 108課綱普通高中第二冊的重大改變與因應 林桶法 天主教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 一、總體中等教育的調整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以「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為的願景,希望從「自主行動」、「溝通互動」與「社會參與」三面向,培養學生成為均衡發展的現代國民。 總綱提出「核心素養」概念,重視每個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核心素養」不同於先前課綱提出的「核心能力」,不凸顯各種學科知識及技能,而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透過實踐力行,彰顯學習者的全人發展。因此,各領域...
目錄
編者序 108課綱第二冊「中國與東亞史」的重大改變與因應/林桶法 國家與社會 解釋「中國」的困境:從近世歷史看中國之「內」與「外」/葛兆光 近代日本對中國認識中脈絡的轉換:從「支那」這個稱呼談起/馬場公彥 匈奴的遊牧經濟:兼論遊牧經濟與遊牧社會政治組織的關係/王明珂 明末清初民間慈善活動的興起:以江浙地區為例/梁其姿 人群的移動與交流 中古時期之粟特胡及其影響唐蕃關係之研究/林冠群 遣使、貿易、漂流與被擄:豐臣秀吉征韓前後華人海外網絡的構成/陳國棟 近代四川的移民及其所發生的影響/呂實強 外省人遷臺的性質與影響/林桶法 現代化的歷程 近代日本的大陸政策/陳豐祥 清末民初的社會觀與傅斯年/王汎森 戰後中國的新局與困局/張玉法 面對強鄰:1935年〈蔣介石日記〉的考察/呂芳上 從「我們的」戰爭到「被遺忘的」戰爭:臺灣對「韓戰」的歷史記憶/藍適齊
編者序 108課綱第二冊「中國與東亞史」的重大改變與因應/林桶法 國家與社會 解釋「中國」的困境:從近世歷史看中國之「內」與「外」/葛兆光 近代日本對中國認識中脈絡的轉換:從「支那」這個稱呼談起/馬場公彥 匈奴的遊牧經濟:兼論遊牧經濟與遊牧社會政治組織的關係/王明珂 明末清初民間慈善活動的興起:以江浙地區為例/梁其姿 人群的移動與交流 中古時期之粟特胡及其影響唐蕃關係之研究/林冠群 遣使、貿易、漂流與被擄:豐臣秀吉征韓前後華人海外網絡的構成/陳國棟 近代四川的移民及其所發生的影響/呂實強 外省人...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 ,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 ,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