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關係中最親近的片刻,
是我們能夠看懂彼此真正的需求,
然後溫柔地問:「親愛的,我可以為你做些什麼呢?」
而這個能力,我們從現在就可以開始培養。
這本書為孩子而寫,更為成為大人的你而寫。我們教養孩子常處在「打地鼠」的模式,問題來一個打一個,卻不知道這樣只能見招拆招實在很心累。而我們與孩子的對話模式,是否仍停留在各說各話、各自表述卻沒有交集的狀態中?
諮商心理師胡展誥說:「你本來就是很努力、也很棒的大人!」其實你身懷許多與孩子互動的法寶卻不自知。先從改變觀點與視角開始,你也可以看見孩子行為背後的內在需求,透過與孩子有效的對話,成為一個身心安定的大人。書中各種方法與練習,也適用於任何你想好好溝通、好好說話的對象!
※內附「超實用!心理師教你正向對話100則」,秒拉近心理距離,大人小孩都適用
【心暖推薦】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李儀婷(薩提爾教養‧親子溝通專家)
林怡辰(國小教師/未來大人物教育類得主)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留佩萱(美國諮商教育博士、美國執業諮商師)
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許皓宜 (諮商心理師)
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JOJO(KISS Radio電台主持人)
作者簡介:
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諮心字第002620號)
徜徉於府城台南,每一天的工作與生活都像是在旅行。
現任台南市國小專任輔導教師外聘督導、永齡基金會希望小學諮詢委員、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附中合作心理師。近年來投入在創傷知情與正念療癒的領域,希望以簡單的文字,為人們帶來更美好的生活。
因為喜歡說話,所以也寫了幾本書:《遇見,生命最真實的力量》(2016)、《別讓負面情緒綁架你》(2017)、《修補生命的洞》(2018)、《擺脫邊緣人生》(2019)。
繪者簡介:
Pirdou林柏辰
現居嘉義,Pirdou插畫與「天天好事」系列角色創作者。希望用畫畫串起每個好事發生的瞬間,讓好事們像星星一樣,點亮你的每一天。
作品網站:https://www.behance.net/Pirdou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如同作者所言,移動腳步,調整角度;讓我們轉個彎,繞個路,擺脫僵化的思考窠臼。親子之間是可以很優雅地享受芬多精,漫步在林間,好好地感受、陪伴孩子在成長中的春夏秋冬。──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這是一本幫助父母打破藩籬,並且重新建造一條簡單、易懂的親子溝通捷徑之書。……所有的孩子,都在等待父母輕輕牽起自己的手,陪自己走一段成長的路。──李儀婷(薩提爾教養‧親子溝通專家)
胡展誥心理師的《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很適合心理疲累、需要療癒、重新打氣的你,翻開新的一趟旅程,在教育教養上,重新裝備能量方法,再注入光。──林怡辰(國小教師/未來大人物教育類得主)
看到這本書,內在感覺溫暖又有希望。……也許,他連結了他曾經接受過的,「他相信我辦得到」,把這份相信也傳遞給讀者,交由各位以各自的創意,實現這本書的精髓要義。──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展誥在這本書中,用他清晰且條理分明的語調,協助我們猜解並覺察生活當中的種種事件,還有這些事件背後的觀點來自於哪裡。……在與孩子、與內在的自己對話上,也會看見不同的可能。──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我很感謝,展誥寫出了這本書,讓世上更多的大人,知道如何貼近孩子的內在,而願意採取溫柔的姿態和語言對待孩子。同時,也在閱讀中看見自己成長過程中,那些沒被理解的苦,而有機會重新溫暖地傾聽自己。──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我很喜歡展誥的文字。閱讀他的書寫,以及讀著他文字中的故事,我往往能看見這種「溫柔而堅定」的力量。......於是原本說不出口的,突然有所領悟;被懂得之後,開始明瞭該如何前行。──許皓宜(諮商心理師)
胡展誥心理師以自己的諮商專業,在書中提出了許多觀點與提問,引發我們產生自省與審視的自我對話,突破框架的束縛,漸漸地看懂內在。──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媒體推薦:
【推薦文】
優雅漫步在親子關係的森林裡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走進名為親子關係的森林裡,我們往往只瞧見孩子行為表現的那些樹是否符合自己的期待、配合自己的想望,但見樹不見林,讓彼此總是陷在衝突、疏離中,陌生感籠罩,關係漸行漸遠。
我們迷失在森林裡,困在教養的沼澤中,精疲力竭,動彈不得。心裡深深懷疑,這些年來自己在教養上的努力,為何走到如此的境地,讓彼此苦不堪言。
如同作者所言,移動腳步,調整角度;讓我們轉個彎,繞個路,擺脫僵化的思考窠臼。親子之間是可以很優雅地享受芬多精,漫步在林間,好好地感受、陪伴孩子在成長中的春夏秋冬。
別再以外在的表象來認定孩子,試著好好的理解與關照他/她的內心,一顆等待被了解、接納、同理,而逐漸獨立、茁壯與成熟的心靈。
【推薦文】
一趟教育教養的心之旅程
林怡辰(國小教師/未來大人物教育類得主)
教學生涯一對多的時間壓力,難免無力;教養孩子的長時間馬拉松,處處是修行。而胡展誥心理師的《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很適合心裡疲累、需要療癒與重新打氣的你,帶你翻開一趟心的旅程,在教育教養上,重新裝備能量方法,再注入光。
書中有大量的實務經驗加上專業技能,先打破我們看孩子的慣性框架,是為了孩子,更是為了我們自己。就像一個陪在身旁的教練一般,幫著練習,跟著陪伴,看見你的無力、失望、自責和無奈,再幫你看見孩子失衡的是表面,核心則需要我們理解。他讓一個孩子學會愛自己,賦予歸屬感,提升價值感,建立希望感,讓光亮也住進孩子心裡。這本書裡還有具體操作方法,有情境、句型、實用對話句。
我們和孩子的故事,永遠都來得及,永遠都可以改寫。就從這本《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開始。
【推薦文】
從對話中,看見不同可能
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你有意識到自己的「觀點」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嗎?比方說同一件衣服,有人覺得上面的格子花紋看起來像棋盤,有人覺得比較像綠豆糕,這其實就是一種觀點。
尤其是在和孩子的互動過程裡面,我們經常會忽略掉自己的觀點如何影響到孩子,而孩子是很敏感的,在意識到父母有一些「無論如何也無法改變的想法」的時候,一開始還會嘗試討價還價,後來,就慢慢不說出自己的需求了。於是你就會發現,你的孩子為什麼不跟你講話了,並不是因為他不說了,而是因為他覺得說了也沒有用。
展誥在這本書中,用他清晰且條理分明的語調,協助我們猜解並覺察生活當中的種種事件,還有這些事件背後的觀點來自於哪裡。當你嘗試調整角度,用不同的方法來看同一件事情,你會因為這個彈性而獲得更寬廣的空間,在與孩子、與內在的自己對話上,也會看見不同的可能。
【推薦文】
溫柔而堅定的力量
許皓宜(諮商心理師)
同行前輩告訴我,一個好的心理師,在案主心中是不分性別的,他們常常是融合著父性堅強與母性溫柔的綜合體。在我心中,這種人便是所謂「溫柔而堅定」的心理治療者。
我很喜歡展誥的文字。閱讀他的書寫,以及讀著他文字中的故事,我往往能看見這種「溫柔而堅定」的力量。在閱讀的過程中,過往傷痛被輕輕揭起,卻好像遠在彼端的展誥作家用他的真誠,「溫柔而堅定」地托住了我們心底的這些創傷。於是原本說不出口的,突然有所領悟;被懂得之後,開始明瞭該如何前行。
說不出口的,原來都是成為自己生命歷史中的一部分而已。你聽懂了嗎?
【推薦文】
突破框架束縛,看懂內在
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頭一次,被作者的序給深深地打動。每一個人的行為背後,往往有著原因。在親子關係之中,我們對於孩子的某些事情感到莫名的糾結,可能都跟自己過往的傷痛有關,只是不知道罷了。但是,「不知道」不代表「不重要」,如同這本書的書名「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看懂」。
胡展誥心理師以自己的諮商專業,在書中提出了許多觀點與提問,引發我們產生自省與審視的自我對話,突破框架的束縛,漸漸地看懂內在。當我們越能夠先了解自己,往後在育兒的路上,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也會更小,也能更加自在並如實地與孩子相處,理解孩子的內心,建立更緊密的親子關係。
名人推薦:如同作者所言,移動腳步,調整角度;讓我們轉個彎,繞個路,擺脫僵化的思考窠臼。親子之間是可以很優雅地享受芬多精,漫步在林間,好好地感受、陪伴孩子在成長中的春夏秋冬。──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這是一本幫助父母打破藩籬,並且重新建造一條簡單、易懂的親子溝通捷徑之書。……所有的孩子,都在等待父母輕輕牽起自己的手,陪自己走一段成長的路。──李儀婷(薩提爾教養‧親子溝通專家)
胡展誥心理師的《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很適合心理疲累、需要療癒、重新打氣的你,翻開新的一趟旅程,...
章節試閱
打破你的慣性框架
古印度流傳了一則經典故事《瞎子摸象》:
一個君王找來四位盲人與一頭大象,命令他們站在大象的各個部位旁,透過觸摸來描述大象的樣子。摸到耳朵的人說大象長得像一把靈活的大扇子,摸到尾巴的人說大象長得像一根細長的繩子,摸到象腿的人說大象更像是一棵大樹,而摸到象鼻的人則說,大象其實是一根又長又粗的水管。
除了現場其他人之外,正在閱讀這本書的你也知道大象不是這四個人描述的模樣。暫且不管古代君王為什麼都要做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我們卻可以從這個故事當中學習到:當觀點被特定框架限制住時,思考與觀察也會連帶受到局限。
故事中的四位盲人因為視覺受限,只能接觸到局部,誤以為「局部就是全部」。這是認知思考當中典型的偏誤,稱之為「以偏概全」。
請你問問自己,在生活中是否也經常犯這種錯誤?你是不是以為自己相信的事情才是真實的,自己認同的才是最正確的,然後就只憑自己認同的觀點去解讀大部分的事情?
此外,我們傾向於接納與我們價值相近的想法,排斥並抨擊與自己想法迥異的意見。長時間活在「同溫層」裡的你,慢慢地越來越難接納與自己不同的想法,逐漸形成盲點。
想要打破思考的盲點,鬆綁封閉而缺乏彈性的框架,我們就必須在思考的同時,刻意加入一些不同的元素。
你有發現自己身上的框架嗎?
有些人聲稱自己很開放、很彈性,任何事情都能接受,但只要面對與他價值觀不同的人事物就大肆撻伐,持反對意見。我把這種行為稱之為「假民主」:表面看似開放,實際上卻只能允許與自己相同的想法,無法接受差異。這種人對自己的覺察通常偏低,也不太清楚自己其實很封閉。
光是你能夠覺察自己的價值觀,知道自己重視什麼、討厭什麼,就能逐漸覺察自己的框架。
面對生活中某些(特別是與你想法不同的)事情,請你試著問問自己:
‧面對這件事情,除了感覺不舒服之外,我的想法是___。
‧我之所以討厭(不認同)這件事,是因為事情本身、或者支持這件事的人牴觸了我的哪些觀點?
‧我如何看待自己/別人的成功與失敗?
‧是不是因為經歷過某些重要的事件,讓我產生這些觀點?
‧在成長過程中,是否有某些重要他人傳遞這些觀點給我?
當你試著去探索自己的觀點時,你已經開始能夠以更清明的視野來認識自己的框架,這也是打破框架最重要的第一個步驟。接下來,我們要進一步問問自己:我們習以為常的觀點,對生活造成什麼影響?
覺察觀點帶來的影響
從「遭遇某些事情」到「做出回應」之間,永遠存在著思考的空間,而你的觀點在這個空間裡發揮了極大的影響力(只不過思考的速度往往快到自己也難以覺察),進而決定你要做出贊成或否定、接納或批判等行為。
想要改善親子關係、調整與孩子互動的方式,就必須先覺察你的觀點對自己造成哪些影響。接續在前一個步驟之後,你可以持續問問自己:
‧經常讓我與同事/伴侶/孩子發生衝突的觀點是___。
‧一直以來,幫助我度過學校/職場/生活等難關的觀點是___。
‧可以幫助我與別人建立起友善且信任關係的觀點是___。
‧經常讓我在某些事情上情緒被卡住、覺得過不去的觀點是___。
‧我看待自己/對方的觀點,是幫助自己/對方更有自信?還是更挫敗?
‧我看待事情的觀點,有哪些經常讓自己覺得樂觀、充滿希望?
‧我看待事情的觀點,有哪些經常讓自己覺得悲觀絕望?
藉由思考這些提問,可以逐漸提升你對自己的洞察。一方面,你可以發現過往深信不疑的某些觀點,其實可能對自己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另一方面,藉由探索出對自己有幫助的觀點,刻意地將這些觀點應用在更多地方,讓你的生活更美好。
練習拓展看事情的角度
就像大賣場裡的商品管理員一樣,當你盤點完自己有哪些觀點,也逐漸能夠了解這些觀點如何影響生活之後,就可以進一步嘗試調整架上的商品──把對生活各方面有利的觀點留下。然後更重要的是,持續開發新商品──從其他人身上探索並學習你欣賞的觀點,讓你的思考變得更多元、更豐厚。
想要減少思考上的盲點,從他人身上獲取不同想法很重要。閱讀就是其中一種有效的方式。
我很喜歡閱讀,也經常推薦別人閱讀。每當有人問我該如何挑書的時候,我給的其中一個建議是:針對同一件事情,如果作者解決問題的想法和策略都跟你想的一樣,雖然讀起來會覺得有共鳴,卻可能無法帶給你新的刺激。相對地,如果你發現有一位作者寫的東西跟你的想法有些不同,處理的方式也不太一樣,我會建議你花些時間去閱讀,因為這很可能是帶給你不同思維的契機。
想要拓展自己的觀點,你可以這麼做:
‧對事情保持好奇。提醒自己,對同一件事情,永遠存在各種觀點、各種處理方式。不要急著下結論,當你聽完某人的說法但存有困惑時,別猶豫,持續聽聽其他人怎麼說。
‧不要滿足於眼前的答案。問問自己,目前的想法有沒有不足之處?有哪些部分可以再調整?
‧保持向他人學習的心態。問問其他人對這件事的看法是什麼?為什麼這樣看?即使對方是一個兒童、青少年,都可能有不同於你的想法與智慧。
‧保持開放的心態。虛心傾聽,大方接受別人對我們的鼓勵,也勇敢接受別人對我們的建議。不過請記得,不管是正向或負向的回饋,你都可以持續訪問對方:「是什麼讓你這樣想呢?」如此,才能夠幫助你更了解自己。
以上的問題當中,如果有些你很快就能回答出來,我很佩服你;有些問題你或許暫時想不到答案,那也沒關係。只要你把這些問題放在心上,經常用來提醒自己停下來思考,那麼你就已經走在打破框架、拓展觀點的路上了。
打破你的慣性框架
古印度流傳了一則經典故事《瞎子摸象》:
一個君王找來四位盲人與一頭大象,命令他們站在大象的各個部位旁,透過觸摸來描述大象的樣子。摸到耳朵的人說大象長得像一把靈活的大扇子,摸到尾巴的人說大象長得像一根細長的繩子,摸到象腿的人說大象更像是一棵大樹,而摸到象鼻的人則說,大象其實是一根又長又粗的水管。
除了現場其他人之外,正在閱讀這本書的你也知道大象不是這四個人描述的模樣。暫且不管古代君王為什麼都要做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我們卻可以從這個故事當中學習到:當觀點被特定框架限制住時,思考與...
推薦序
【推薦序】
沒有孩子願意讓自己孤單
李儀婷(薩提爾教養‧親子溝通專家)
這是一本幫助父母打破藩籬,並且重新建造一條簡單、易懂的親子溝通捷徑之書。書中,展誥心理師從既定的框架開始,為父母與老師帶來框架外我們不曾看過的觀點,從細節處去好奇,從理解與貼近去鬆動原本的位置,藉此打破過去我們對孩子的有色眼光。
如果父母看待孩子的目光,始終帶著「難搞」、「頑劣」、「愚笨」、「無藥可救」等標籤,別說孩子沒有改變行為的勇氣,在父母心理上,這些標籤早已經標示著「放棄孩子」的訊息。一個連父母都放棄的孩子,究竟要仰仗著什麼樣的信念,才能抵抗父母以及全世界認定的「不可為」,然後奮力「為之」呢?
如果我們瞭解孩子的心理運作,一個連父母都放棄的孩子,每日被父母以負面標籤評價自己,日子一久,孩子的內在會從委屈轉變為憤怒,然後會非常「認真努力」地扛起父母賜給他的這些「負面標籤」,真正當起一個父母理想中那個「無藥可救」的人。
很多大人或許會覺得這不可能,孩子變壞不可能只因為父母的責罵,而是還有其他原因才能構成孩子變壞。
確實如此,但在孩子尚未青春期前,家庭影響孩子的比例就越高,幾乎可以達到百分之九十九。父母的標籤,會毀滅一個孩子渴望變好的求生存動力;反過來說,父母堅定的信念,也同樣會幫助一個價值感低落的孩子往上追求的契機。
我養育了三個孩子,老大今年小學五年級,過去是一個功課中上,習慣晚睡,早上無法早起的孩子。新學期開始,她突然下了一個決定,要成為一名早起並且用功讀書的人。
從孩子下定決心的那一天起,她每天晚上九點一到就睡覺,凌晨五點半起床,自己安排讀書計劃,自己決定要什麼樣的人生。
我實在很好奇老大的轉變,於是我問老大:「媽媽覺得你認真讀書的精神讓我好佩服,但我很困惑,以前從來沒有要求你的功課,也從來不在乎分數,為什麼你卻願意花這麼多時間去讀書?」
我的孩子告訴我:「就是因為你從來不逼我讀書,所以當我想讀的時候,我就會非常努力。如果你是一個會逼我讀書的媽媽,我應該只會跟你對抗,每天都會心情不好,才不會像現在一樣認真讀書呢。」
這就是孩子內在的風景,是不是瞧出什麼端倪了?
越管教,就離孩子越遠,孩子就越跟父母對抗,這就是家庭影響孩子甚鉅的真正原因。
孩子所有的行為,底層都隱藏著不為人知的故事,一如展誥心理師在書中所言,面對孩子的事件時,其實「故事就在那兒,端看你願不願意敞開心房,移動你的腳步,用好奇與溫柔的姿態,去探索故事的細節,以及故事不為人知的核心」。
一旦父母願意去探索孩子故事,親子也就靠近了,事實上,沒有一個孩子願意使壞,因為那只會讓自己更孤單而已。所有的孩子,都在等待父母輕輕牽起自己的手,陪自己走一段成長的路。
【推薦序】
他相信我辦得到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個人中心學派的創始者卡爾‧羅傑斯(CarlRogers)曾提到一種建設性的關係,在這種關係中只要持續足夠的時間,雙方都能經驗到心理上的成長。其中一方,至少要具備三種特質:
一、一致性(congruence)
二、無條件的正向關懷(unconditionalpositiveregard)
三、正確同理的暸解(accurateempathicunderstanding)
接下來,我以我自己的理解,重新闡述這三點。
一、一致性
一致性的另一個說法,是真誠。真誠是人際互動當中能滋養信任的關鍵,不真誠的關係則容易產生不安全感與防衛。
所以「真誠」、「一致」常同時使用,在理論上是一種理想與現實的交集。一個真誠一致的人,在想像與現實中的自己之間,通常落差有限。
然而想達到真誠一致,需要不斷嘗試靠近自己,或者藉著不斷認識自己,然後慢慢成為自己的動態過程。那麼我們就可以推斷,所謂的「自己」,不是某個靜止不變的實體,而是在充分覺知之後,隨著交融在不同的情境,展現出相應的樣貌。像是扮演不同角色的自己,就可能在相異的情境,採取不同適應性的行動。
但一個足夠真誠一致的人,常可以對關係中的另一方,產生正向的影響力。這裡提到的「正向」,是能藉著自己的覺知,也帶著對方一起向內覺知,並且也讓對方走上拉近理想與現實的旅程。
展誥心理師常以過去的人生經歷出發,順著生命之流回到現在,開展自己的工作與言說。這種不斷梳理、疏通的動作,對內外經驗的一致極其重要。這能培養一個人的敏感度,並且藉著反覆解構自己,進入只觀察不批判的全觀狀態。
二、無條件的正向關懷
所謂「無條件」,接近一種非佔有式的看見。不是一個人得要滿足我的期待,或者有什麼樣的成就,我們才認可其存在。
舉例來說,在這本書裡,可以看到我們文化中常見的風景──父母只看見孩子的成績,而不是孩子這個人。大部分的人,只能給出有條件的關懷,像成績好才能得到讚許。而少數人,包括父母,連關懷都不一定甘願好好給出來。
要把人當「人」,而非滿足個人需要的「物品」或「工具」。既然是相對於我而存在的另一個「人」,我便能自然地接納,這個獨立的人會有不同於我的想法、情感,以及體驗。
無條件關懷的對象,可以是對方的情緒,但不是行為。情緒本身沒對錯,但情緒如何表現,這常牽涉到面對什麼樣的人、當時在什麼樣的情境,是有條件的。
如果再回到真誠一致來看,展誥心理師除了無條件自我關懷,他同時關懷了孩子,也沒忘了關懷家長。在這種狀態下,彼此的相遇常是人與人之間的會心,不被長幼尊卑的社會位階困囿,自然而然就能實現平等尊重。
三、正確同理的瞭解
這本書多次以溫柔的好奇來拉近彼此,對方內在的不一致與不安,能因此緩緩消解。這時常能感受到關係的凝聚力,也就是從「我」走向「我們」,同理越深,雙方內在的同步也就越明顯。
展誥心理師在這邊的努力特別值得欣賞,他提了好幾種理解人的方式。不管是認知上的理解或是情感上的共振,最後真心誠意付出關懷,是一個水到渠成的次第展開。
同理的完成,別忘了要從對方的口語或肢體表情中確認。少了這樣的確認,我們很可能無意中陷入了自己的想像,又遠離了現實。
我跟展誥心理師並不相熟,但看到這本書,內在感覺溫暖又有希望。也許,他連結了他曾經接受過的,「他相信我辦得到」,把這份相信也想傳遞給讀者,交由各位以各自的創意,實現這本書的精髓要義。
【推薦序】
每個孩子,都有說不出口的苦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每個孩子,都曾有著說不出口的苦,
每個孩子,也都有著被深刻理解的渴望;
即使長大了,仍是如此!
當我還是個諮商新手時,面對被各種煩惱給困住的青少年,我常感到束手無策。我的一位前輩總是這麼告訴我:「試著去貼近孩子的內在,就是了!」
當時,我無法理解,到底什麼是「貼近孩子的內在」?而這麼做,就能幫助孩子解決困境了嗎?我努力去聽見眼前的青少年,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訴說自己的煩惱;我窮盡所學,蒐集一切有助於理解當事人的訊息並試著分析,然而,總覺得,自己離這些痛苦的孩子們,好遠好遠!
接受我諮商輔導的孩子們,大概也是這麼想著的吧!
隨著諮商經驗日漸豐富,我好像漸能掌握箇中要領;似乎,真如前輩所說的,光是貼近對方的內在,就能帶給他力量。
然而,到底如何貼近對方內在呢?
在閱讀展誥的新作《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時,突然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原來,貼近就是深刻理解,而理解的功夫則牽涉到我們採用什麼「框架」來看待問題。
當我理解問題的框架,和孩子看待問題的框架相去甚遠時,即使知道得再多,仍然是一知半解。反之,當我能放下既有的框架,選擇走進對方的地圖看問題時,瞬間,我們的心靠得好近。
我很喜歡閱讀展誥的文字,和聆聽他的演講一樣,給人溫暖、誠懇,但又帶著清晰的力量。我時常在他的引導下,不自覺跳出既定的思考框架,從不同的角度切入看待問題,而能有不同的洞見。
如果你問我,為什麼教養這麼難?我會告訴你,這是因為我們總是帶著成見,也就是既定的框架在看孩子的表現,並一再使用舊有且無效的方式應對孩子的問題行為。這讓我們輕易地評價孩子,而不是聽懂孩子在說些什麼;到最後,孩子關上了心門,不再願意與我們分享了。
我曾在臉書上分享一則孩子遇到困難,不願意向大人求助的案例故事。許多讀者在下面留言:
「求助只會被罵,後來就獨自承擔了!」
「說出來又沒人能懂,何必要說!」
看到這些文字,實在心疼。那些沒說出口的,其實是求救訊號;他們多麼渴望被理解,只是,他們已經失去信心了。而這些不被理解的經驗,其實從小就有了:「如果當時有人能懂我,就好了!」
那麼,我們如何去聽懂孩子的苦呢?
展誥在書中告訴我們:問題行為常有著功能,可能是為了達到某些目的,或者,避免某些痛苦。這與我常說的「正向意圖」,可以交相呼應。當正向意圖能被指認出來,對方就會感受到被深刻理解。閱讀這本書,你將學會如何分析與看懂行為背後的功能。
其實,這些功能不外乎是要滿足人的內在需求。書中提到,有三個特別重要的核心需求,也就是幸福三元素,分別是「歸屬感」、「價值感」與「希望感」。在本書自序中提到那位考試時間到了仍埋口苦思、堅持作答的孩子(我想,其實就是展誥本人吧!),或許正有著「價值感」的迫切需求;因為,就差那一題,他就拿到全科滿分了!
我很感謝,展誥寫出了這本書,讓世上更多的大人,知道如何貼近孩子的內在,而願意採取溫柔的姿態和語言對待孩子。同時,也在閱讀中看見自己成長過程中,那些沒被理解的苦,而有機會重新溫暖地傾聽自己。
【推薦序】
沒有孩子願意讓自己孤單
李儀婷(薩提爾教養‧親子溝通專家)
這是一本幫助父母打破藩籬,並且重新建造一條簡單、易懂的親子溝通捷徑之書。書中,展誥心理師從既定的框架開始,為父母與老師帶來框架外我們不曾看過的觀點,從細節處去好奇,從理解與貼近去鬆動原本的位置,藉此打破過去我們對孩子的有色眼光。
如果父母看待孩子的目光,始終帶著「難搞」、「頑劣」、「愚笨」、「無藥可救」等標籤,別說孩子沒有改變行為的勇氣,在父母心理上,這些標籤早已經標示著「放棄孩子」的訊息。一個連父母都放棄的孩子,究竟要仰仗著...
作者序
期待被理解的心
直到現在回想起來,臉頰似乎還殘留著一股隱約的灼熱。那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情了。
失序的開端
屏東,鄉下沿海漁村的一所小學。
炎炎夏日的午後,適逢學校月考,整座校園靜默無聲。教室裡的小朋友正埋頭寫著國語科試卷,有些小朋友振筆疾書;有些臉上寫滿焦慮與無助;有些早早就呈現放棄的狀態。靜默讓人對於時間產生一種扭曲感,有些人覺得特別快;有些人覺得考試時間漫無盡頭。
終於,下課鐘聲響起。三年級的教室裡,監考老師提醒大家停筆,小朋友們乖乖地依照老師的指令,將考卷從最後一位同學往前傳。只有一個小男孩像是沒有聽見鐘聲、沒有聽見老師的指令,依舊咬著筆桿,埋頭苦思考卷上的試題,就連監考老師已經抱著考卷走到身邊,他也渾然不覺。
「他是白痴嗎?連交考卷都不會喔?」年約六十歲、穿著白襯衫與西裝褲、一頭灰白捲髮的男老師似笑非笑地問旁邊的小朋友。
「老師,他是我們班的第一名耶。」班上同學連忙解釋。
「不是白痴喔?那就是在作弊了。」男老師說著,一手將小男孩眼前的考卷用力抽走,「喂!不要再作弊了。」
「我沒有在作弊,我是在想答案。」隨著眼前的考卷突然被抽走,小男孩的注意力才終於回到教室裡,並且直覺地回應老師。
「作弊就是作弊,跟我去訓導處!」老師一手揪住小男孩的手臂。
「我又沒有作弊,為什麼要去訓導處?」面對老師突如其來的舉動,小男孩反射性地用力一揮,撥開老師的手。
在那個年代,這種反應非同小可。高大的老師倏地一巴掌重重甩在小男孩臉上,「頂什麼嘴?沒禮貌!作弊還有臉說話?」
清脆響亮的巴掌不僅打暈了小男孩,也嚇壞了班上的小朋友。
「我真的沒有作弊啊……。」小男孩一陣暈眩,一手摸著熱辣辣的臉頰,滿腹委屈湧上心頭。
被忽略的聲音
站在陌生的訓導處,被眾多身形高大的老師同時包圍著,或許是被嚇著了,無論大家如何詢問,小男孩一概低著頭,閉口不答。
「怎麼不說話了?剛剛不是還很囂張?」看著發抖的小男孩,監考老師破口大罵,將電話扔到他面前,「來,你自己打電話叫爸媽來學校,看要怎麼處理。」
面對這意外的發展,小男孩已經嚇得淚流滿面,只能硬著頭皮打電話給爸媽。
畫面快轉,當時的細節小男生也有些模糊了,只記得後來父母親趕到學校向老師彎腰道歉。父親氣得當場大罵小男孩,而母親則是在一旁難過地掉淚。
「王八蛋,當老師了不起喔!」看著這一幕,即將邁入青春期的小男孩既難過、又生氣,內心不斷地重複這句話。
那一次月考,他以三百九十八分(滿分四百分)拿到全校第一名,唯一寫錯的題目正是他當時絞盡腦汁、連鐘聲都沒有聽見的那一題。但是站在司令台上領獎時,他絲毫沒有感受到自己考試成績的喜悅,因為他不僅被老師貼上作弊、沒禮貌的標籤,也因為害父母親來學校彎腰道歉而自責不已。
從那時候起,積累在心裡的憤怒、羞愧、自責,逐漸醞釀成對大人的敵意。
他開始在沒有監視器的雜貨店偷糖果;在課堂上想盡辦法搗蛋、吵鬧,讓老師無法專心上課;在搬運營養午餐時偷吃裡面的食物;欺負班上相對弱勢的同學;甚至把一整年的補習費都拿去網咖打電動。
種種失序的行為,像是刻意回應大人對他的誤解:「好啊!既然你們都說我是壞孩子,那我就壞給你們看!」
大人果然開始對他感到頭痛,但越是嚴格教訓,他就越叛逆。
如影隨形的夢魘
然而,小男孩並沒有因此過得比較開心。
從那次事件之後,「考試」成了小男孩揮之不去的夢魘。每次寫考卷的時候,他經常擔心沒有注意到鐘聲,時時刻刻害怕會有一隻突如其來的手掌從後方重重落下。因為害怕被誤會,所以考試時他總是僵直著身體,不敢有任何寫考卷之外的動作,就連呼吸都變得不順暢。
獨處的時候,想起被他偷過巧克力的雜貨店爺爺、無法專心上課的老師、被他欺負的弱勢同學、辛苦工作卻因為他失序行為感到生氣與難過的父母……,內心滿滿的愧疚壓得他快要窒息。
那一刻他才發現,原來破壞課堂秩序、傷害別人並不是他的本意。
但是,他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當不成大人口中的好孩子,他還可以做什麼?種種疑惑像是一道難以癒合的缺口,生活的能量與希望不斷地從這個缺口流失,堆疊成難以言喻的匱乏。
隨著成長,那些失序的行為逐漸消失,唯獨面對段考的焦慮依舊如影隨形,後來甚至蔓延到各種大考、面試,以及與老師或主管互動的情境。
每當有人誇獎他功課好、反應快、會主動分攤家務時,他都在心裡否認這些外來的肯定,並且批評自己:「你就是個壞孩子,你騙得了別人,但騙不了自己。」
聽見孩子內在的聲音
多年之後,小男孩在國家高考中以名列前茅的成績考取諮商心理師。他想都沒想就投入學校諮商的工作,陪伴兒童與青少年談話,鼓勵父母長出教養的信心,幫助老師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後來,他下定決心離開薪資穩定的專任工作,全心全意投入對家長、學校老師的演講與訓練。有時候,他甚至一天連跑好幾場講座,在開車或搭車的途中以麵包簡單果腹。
有一次在電台受訪時,主持人利用廣告時間好奇問他,為什麼投入這麼多心力對家長與老師演講?突如其來的問題讓他頓時溼了眼眶,因為,多年來的努力終於找到了答案。
他摘下耳機、緩緩地說:「如果可以,我好希望小時候的自己可以被大人理解,被接納。」話說出口的那一刻,他彷彿感受到臉頰上那一股隱約的灼熱。腦海中,又浮現了那一個下午,站在訓導處裡低著頭、掉眼淚的小男孩。
他終於明白,原來每一場對教師與父母的演講,都是在幫小時候的自己發聲。他期待透過演講,幫助更多大人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也希望不再有孩子因為被誤解而受傷、挫折。
從2017年到2021年,他講了超過六百場親職教育講座,足跡遍及台灣各縣市,還有上海、廣東、越南與印尼。
現在,他將多年來的諮商經驗整理成文字,成為你手中這本書。書中透過生活中常見的例子,佐以理解的方向與具體因應策略,陪伴你更了解孩子的內在狀態。
衷心期待來到你身旁的孩子,都有機會被理解、同理,並讓你們之間的溝通更順暢,關係更融洽。
(註:本書提及的案例內容與人物姓名,皆已經過改寫。)
期待被理解的心
直到現在回想起來,臉頰似乎還殘留著一股隱約的灼熱。那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情了。
失序的開端
屏東,鄉下沿海漁村的一所小學。
炎炎夏日的午後,適逢學校月考,整座校園靜默無聲。教室裡的小朋友正埋頭寫著國語科試卷,有些小朋友振筆疾書;有些臉上寫滿焦慮與無助;有些早早就呈現放棄的狀態。靜默讓人對於時間產生一種扭曲感,有些人覺得特別快;有些人覺得考試時間漫無盡頭。
終於,下課鐘聲響起。三年級的教室裡,監考老師提醒大家停筆,小朋友們乖乖地依照老師的指令,將考卷從最後一位同學往前傳。只有一個小男...
目錄
自序 期待被理解的心
前言 穿越問題,掌握需求
Part1 預備──打造理解的視框
第1章 從打破慣性框架開始
【從此刻開始練習】打破你的慣性框架
第2章 標籤的影響力
【從此刻開始練習】撕下標籤
第3章 理解比評價更重要
【從此刻開始練習】好好說話
第4章 掌握正向思考的訣竅
【從此刻開始練習】找回遺失的自信
第5章 放慢腳步,提供有品質的陪伴
【從此刻開始練習】有品質的傾聽
Part2 理解──從表面深入核心
第6章 從內在失衡理解孩子的行為
【從此刻開始練習】陪伴失去目標的孩子
第7章 ATM行為分析法
【從此刻開始練習】陪伴孩子學會愛自己
Part3 療癒──掌握內在的需求
第8章 內在的核心需求:幸福三元素
【從此刻開始練習】辨識幸福三元素
第9章 賦予歸屬感
【從此刻開始練習】拉近距離,療癒脆弱的心
第10章 提升價值感
【從此刻開始練習】灌輸行動的動力
第11章 建立希望感
【從此刻開始練習】我們比自己想像的還有能力
附錄 開啟正向對話的100個句子
自序 期待被理解的心
前言 穿越問題,掌握需求
Part1 預備──打造理解的視框
第1章 從打破慣性框架開始
【從此刻開始練習】打破你的慣性框架
第2章 標籤的影響力
【從此刻開始練習】撕下標籤
第3章 理解比評價更重要
【從此刻開始練習】好好說話
第4章 掌握正向思考的訣竅
【從此刻開始練習】找回遺失的自信
第5章 放慢腳步,提供有品質的陪伴
【從此刻開始練習】有品質的傾聽
Part2 理解──從表面深入核心
第6章 從內在失衡理解孩子的行為
【從...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