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沒有十全十美,每個人心中都有個洞,
要靠自己把這個洞填滿,不是靠別人。
填滿這個洞,需先安住這顆心,
心安,心情自然平靜,生活自然快樂。
花若盛開,蝴蝶自來,人若精采,天自安排,自己的人生操控在自己的手上,擇一事,做一生,惠眾生,讓這個世界因為曾經有過你而不一樣。
――洪蘭
2020年是充斥著太多不安的一年,COVID-19形塑了恐慌、焦慮的氛圍,也阻斷了太多交流,國與國、城與城、人與人之間,築起了一道道防護的牆。
2020年是充斥著太多悲傷的一年,從參謀總長沈一鳴、一代傳奇物理大師戴森(Freeman J. Dyson)、創新教育大師羅賓森(Sir Ken Robinson),到知名大法官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我們失去了那麼多閃耀的星星。
洪蘭告訴我們,禍福相倚,瘟疫是禍,也是帶來轉機的福。腦科學家不只從大腦的設定告訴我們人類的天性是樂觀與信任,也分享自己所見所想的人生智慧。信手拈來,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朋友口中的每一則故事,都能衍生出從小見大的開闊視野。
這世界愈慌亂,我們愈要冷靜,愈要懂得安自己的心。洪蘭從科學角度與我們分享後疫情時代人生學:幫助別人,不僅是做人真正的價值,也會帶來真正的快樂。生而為人,不要抱歉,互助為好。
素養時代,我們需要成長心態,一同營造尊重包容共善的社會。
AI世代,我們需要翻轉大腦,為生存找到最佳策略。
疫後人生,我們需要開創新局,找回同舟共濟的精神。
幸福人生,我們需要立定志業,幫助別人可以帶來幸福的泉源。
《該怎麼成就你的人生》既談小我的人生,也談大我的時代;既談個人如何翻轉大腦,也談整個社會應該具備的成長心態。
當你目光朝外,看向整個世界,永遠都會知道自己該怎麼做。疫情使我們偏安於一方小島,但我們的心可以不受侷限,透過閱讀,我們的眼睛可以看得更多,我們的大腦可以想得更遠。
從《靜下來,才知道人生要什麼》的沉澱與思索,到《什麼才是人生最值得的事》的思辨與評析,接下來,洪蘭要更進一步運用所學所見所思來與你分享,《該怎麼成就你的人生》。
作者簡介:
洪蘭
臺大學士,加州大學河濱校區實驗心理學博士,曾在加州大學爾灣醫學院神經科及耶魯大學哈斯金實驗室做博士後研究,在聖地牙哥沙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並在加州大學擔任研究教授。
1992年返臺,先後在中正大學、陽明大學任教,並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創所所長。現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講座教授,中原大學、臺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
近年來有感於教育是國家的根本,而閱讀是教育的根本,先後到臺灣大大小小一千五百所以上的中小學做推廣閱讀的演講。
十多年來致力於譯介認知心理學、神經科學及生命科學等領域書籍,已翻譯五十七本書,並在各大報章雜誌寫專欄。著作繁多,包括《講理就好》系列十本(遠流出版),《什麼才是人生最值得的事》、《靜下來,才知道人生要什麼》、《從大腦看人生》、《從收穫問耕耘,腳踏實地談教育》、《歡樂學習,理所當然》、《見人見智》、《教育創造未來》、《自主學習,決定未來》、《打開大門,讓世界進來》(以上為天下文化出版)等。
章節試閱
疫情下的歧視,科學有解
為什麼人會對一個有嚴重殺傷力的病毒不以為意?
演化上,只要跟死亡有關的,學一次就會,因為大自然不會給你第二次機會。而疫情極度嚴重的時候,全球有這麼多人去度春假,實在令人大惑不解。不知道他們為什麼這麼快就忘記了停屍間堆積如山的屍體,敢和死神賭梭哈?
原因出在觀念,僥倖的觀念使他們認為自己不會這麼倒楣。然而,我們該如何去校正這錯誤?這可不容易,王陽明說過:「擒山中賊易,去心中賊難。」幸好,有個實驗法可以透過感同身受來達到這個目的。
瑞典卡洛林斯卡(Karolinska)研究院的學者設計出一個方法:給受試者戴上移位護目鏡(displace goggle),再在他面前放一個頭上戴著錄影機的假人,透過護目鏡和錄影機,當他低頭看自己的身體時,他看到的是假人的身體,這是一個錯覺。
例如你動手拿一個東西,你看到物體開始靠近你,你直覺這是你的手在作用,但其實不是,它可以是別人的手。只要你看到別人手的時間跟你自己手動引發大腦訊號的時間一致時,你就認為是你的手在動了。
這個錯覺很強,你看到一把刀刺進你的身體,馬上緊張到全身起膚電反應,但其實是假人的身體。而你大腦負責綜合多重訊息的額葉和頂葉活化得像是有一把刀真的插入你的身體似的。
西班牙巴塞隆納(Barcelona)大學的研究者用這套設備來研究種族偏見。他們先給白人受試者做一個內隱連結測驗(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詢問他們有關種族歧視的各種問題。一週後,請他們到實驗室來,戴上移位護目鏡後,教他們打中國的太極拳。一組人看到自己的身體是黑人的,另一組人身體是白人的。又過一週後,請他們再來做一次IAT測驗。結果發現那些經驗過黑人身體的白人,種族偏見分數減低了很多。
也就是說,要消滅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必須像《梅崗城故事》中,芬奇(Finch)對女兒說的:「你只有鑽進那個人的皮膚中,穿他的鞋走路,你才會真正了解他的感受」。
感同身受,是消除歧視唯一的方法。
這個實驗不難做,這次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引爆出非常多潛在的問題,包括人道救援和種族歧視。或許我們可以用科學來改變人的偏見,使人性的善良得以展現出來。
找到一生的志業,才是幸福的泉源
在高鐵上,坐我後面的人小聲在講電話,後來聲音逐漸大起來:「我辛苦賺錢給你去念書,不是要你去修什麼阿里不達的課,幸福為什麼要修?你有書念就是幸福,哪裡還需要花錢去學?」
人的眼睛可以閉上不看,耳朵卻無法關掉不聽,我只好站起來去上廁所。回來時,那人正好抬起頭,跟我打了個照面。我一看,認識,但不熟。他也想起我是個老師,便立刻問我,耶魯不是很有名的大學嗎?為什麼會開「幸福心理學」這種沒什麼意思的課?
原來他的女兒這學期搶上了這門秒殺的熱門課,很高興的打電話回家向父母邀功,不料爸爸覺得這種課是營養學分,不值得修,兩人起了爭執。
以前大學很少開這種課,但是最近漸成趨勢。一個原因是現在人愈來愈不快樂,焦慮、憂鬱、精神方面疾病大幅上升。二○一八年美國大學健康協會調查發現,有一二%大學生想過自殺、八七%學生覺得壓力超越他們負荷、四三%說他們沮喪到無法正常運作;英國針對一百所大學、三萬八千名學生做調查,也發現三分之一學生有嚴重心理問題,有一半考慮過自我傷害。
這現象在成人中更嚴重,世界衛生組織(WHO)調查發現,全球每四十秒就有一人自殺。過去的四十五年中,自殺率上升了六○%;連臺灣青少年自殺率也創二十年新高,每十萬人中,有四.四人自殺。有些學校開始開設「幸福人生」或「生命的意義」的課程,希望未雨綢繆,早早告訴學生生命的目的和意義,免得將來遺憾。
我勸這位爸爸先上網看一下課程內容再生氣,或許他女兒有需要。
目前主流文化價值觀,是建立在物質層面上,因為缺少精神支柱,空虛、孤獨和寂寞便隨之而來。很多人不了解,最想要的東西,其實不見得是真正對你好的;小時候看過一本小說叫《金色夜叉》,講的就是追求金錢的代價,嚇壞了我。
美國研究發現,只要年收入超過七萬五千美元,後面多加個零帶來的快樂,比不上口袋裡只有十塊錢時突然撿到一百元那般快樂;一個贏了千萬元樂透獎的人,第二年的快樂指數降到六.七,比一般人的六.五只多○.二而已。容貌更是鏡花水月,它隨時光褪去,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追求它只會愈來愈沮喪。
真正的快樂來自幫助別人時,內心的喜悅,《道德經》說:「既以與人,己愈多。」我父親也說:「有形的東西愈用會愈少,但是無形的東西卻愈用愈多,坐吃山會空,智慧卻愈用愈聰明,慈悲心愈用愈大。」
快樂一定要有意義,沒有意義的快樂不能持久。
現在年輕人不知道職業(job)、事業(career)和志業(calling)的差別,因此會迷失在事業帶來金錢和地位假象中。一個人若能找到自己的志業,那麼不論物質報酬有多少,他的人生是滿足的。
生命只有在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做一個被需要的人才有意義。擇一事,做一生,惠眾生,聽起來好像老套,其實它才是幸福的泉源。
疫情下的歧視,科學有解
為什麼人會對一個有嚴重殺傷力的病毒不以為意?
演化上,只要跟死亡有關的,學一次就會,因為大自然不會給你第二次機會。而疫情極度嚴重的時候,全球有這麼多人去度春假,實在令人大惑不解。不知道他們為什麼這麼快就忘記了停屍間堆積如山的屍體,敢和死神賭梭哈?
原因出在觀念,僥倖的觀念使他們認為自己不會這麼倒楣。然而,我們該如何去校正這錯誤?這可不容易,王陽明說過:「擒山中賊易,去心中賊難。」幸好,有個實驗法可以透過感同身受來達到這個目的。
瑞典卡洛林斯卡(Karolinska)...
作者序
【自序】
成就人生的關鍵在自己手上
「該怎麼成就你的人生」通常是年輕時,不會去想;中年時,無暇去想;老年時,後悔沒有早點去想的題目。人生很多事都是事到臨頭才會當真,我就是一個例子。所以現在雖然已經退休,仍然不停寫文章提醒學生,不要以為人生還有很多的時間可以慢慢去「殺」,光陰稍縱即逝,它跑得比光速還快,「朱顏辭鏡花辭樹」的到來比你想像的快得多,現在不流的汗,以後會變成淚流出。
年輕的我真是不想聽這些話,幸好我父親不放棄,逮到機會就說:「名利一場空,萬般帶不走,只有業隨身,每天要好好想今天要做些什麼,才不辜負農人種稻辛苦養大你們。」這些話有如耳邊風,聽多了還會煩,更怕父親問時答不出來。么妹年紀小,比較得寵,就慫恿她去問父親,究竟什麼才是一個成功的人生?父親說,像林連玉那樣。
林連玉是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功臣(或是說烈士)。中華文化能在馬來西亞保存下來,華人子弟有華小、獨立中學可讀,都是他的功勞。他一生都在為華人的政治地位、下一代的受教權奮鬥,因此他被馬來政府褫奪公權,不准他教書,使他後來連生活都有問題。但是他死時,吉隆坡的華人關店不做生意,一萬多人自動上街送他到墓地,人龍綿延五公里之長,他的墓碑上刻的是「族魂」。
我父親非常敬佩他。他說什麼叫「死後哀榮」?一個人一生的功過就顯現在這裡,馬來西亞華人的孩子還知道孔子、孟子,就是因為這世界曾經有個人叫林連玉。
父親對林連玉的看法影響我一生,猶太教義也教導他們的孩子,錢財只在你成功時陪著你,子女也只能陪你到墳墓門口,只有你做的好事(good deed)陪著你進墳墓(beyond the grave),直到永久。不論東西方,都強調品德和操守是成就人生唯一的條件。
但是要保持正直的品德和暗室不欺心的操守不容易,因為花花世界有很多誘惑。父親知道人性經不起測試,所以他要求我們生活儉樸――儉不匱乏,樸則無欲。沒有需求,沒有欲望,別人就無法引誘你。他同時強化我們的自信心,使我們不會從眾,不會人云亦云。他不打我們,也不准別人打我們,我曾在上小學的第一天被老師打,我父親知道後,立刻幫我轉學,因為自尊心是建立品德的基石,一個人只要自重自愛,就不會去做壞事。
我四十四歲從美國回臺灣在中正大學教書,那年父親七十八歲,他要我每年暑期都去馬來西亞做僑教,因為他十二歲時,祖父把他從南洋送回廈門去讀陳嘉庚創辦的集美中學和廈門大學,使他後來的命運跟留在棉蘭和新加坡做生意的大伯和叔叔不同。教育改變了他的一生,人不可忘本,他年老不能回饋,這個責任要由我這個做子女的去完成。他還告訴我,真正的自由是不想做時,有不做的自由,但是要做到這一點,只有四個字,「無欲則剛」――不向人開口借貸,就不必向人低頭,求人不如求己,求財不如勤儉,求福不如修身。
我現在到了孔子說「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年齡,也得到了可以不做不想做的事的自由,但是大腦還靈光,身體也還能動,自覺還不老,還有力氣可以做些事。黃春明說得好,不要問你還有多少時間,要問你還可以做些什麼事。我仔細想了一下,我會做的僅有韓愈說的「傳道授業解惑」而已,所以我又回到學校去教書,同時寫書、翻譯書,希望有一天能做到父親心中像林連玉那樣的人生。
這本書就是過去兩年專欄文章的集結,感謝《天下雜誌》、《遠見雜誌》、《聯合報》、《國語日報》願意給我舞臺,讓我繼續用筆,告訴孩子,該怎樣才能成就你的人生。
花若盛開,蝴蝶自來,人若精采,天自安排,自己的人生操控在自己的手上,擇一事,做一生,惠眾生,讓這個世界因為曾經有過你而不一樣。
【自序】
成就人生的關鍵在自己手上
「該怎麼成就你的人生」通常是年輕時,不會去想;中年時,無暇去想;老年時,後悔沒有早點去想的題目。人生很多事都是事到臨頭才會當真,我就是一個例子。所以現在雖然已經退休,仍然不停寫文章提醒學生,不要以為人生還有很多的時間可以慢慢去「殺」,光陰稍縱即逝,它跑得比光速還快,「朱顏辭鏡花辭樹」的到來比你想像的快得多,現在不流的汗,以後會變成淚流出。
年輕的我真是不想聽這些話,幸好我父親不放棄,逮到機會就說:「名利一場空,萬般帶不走,只有業隨身,每天要好好想今天要做些...
目錄
自序――成就人生的關鍵在自己手上
素養時代需要成長心態
培養孩子6C的能力
素養,要從生活中累積
素養怎麼教?「態度」最重要
最好的語言啟蒙在餐桌上
你今天學到了什麼?
教學要先求好、再求多
主動學習才有效
菜燒得好,孩子自然不偏食
倫理,品德的基石
科技時代更需要學習力與好品德
自薦與吹牛不同
閱讀好書,培養定見
閱讀思考,激發創造力
大腦喜歡紙本書?
歧視,是教出來的
好習慣有多威?幫你省一萬小時
教育的真諦在改變心
任何事取決於心態
別再逆來順受
幫助孩子發展心智,你可以這樣做
給孩子的終生禮物
知識,改變行為最好的力量
為人父母,莫忘初衷
AI世代需要翻轉大腦
弄假可以成真?
記憶可以訓練嗎?
AI世代的競爭力該怎麼培養?
閱讀使大腦更強大
人為什麼會盲從?
為什麼會突然心情不好?
大腦要我們信任?
運動讓大腦更健康
同齡玩伴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電玩能不能玩?
手機對學習有幫助嗎?
會動的教材,讓學習更有效
補習與熬夜能拚出好成績嗎?
正確學習,效果更好
成功必備――熱情與毅力
棉花糖實驗新啟示
小心眼神洩漏你的祕密
預防老化,顧好你的骨頭
睡飽睡好,大腦更靈光
閱讀可預防失智
疫後人生需要開創新局
疫情下的歧視,科學有解
瘟疫是禍,也是帶來轉機的福
女生有備胎,更能抵抗炎症
防禦性悲觀教你如何直球對決
事緩則圓,拖延未必不好
從疫禍中,找到家庭和樂之福
避疫的意外收穫
跟別人不一樣,很需要勇氣
方法對了,學習效果更好
我們該學古文嗎?
你的孩子是一二%邊緣人嗎?
大腦都記得
說好話,不如把話說好
了解人性,你才懂得說話
「分享」是人類的天性?
害怕一生乏善可陳?試著為他人付出
童年經驗對人有多大影響?
找回同舟共濟的精神
幸福人生需要立定志業
一個善念,一線生機
快樂童年,正向人生
新知多一點,悲劇少一點
寧可看不見,要聽得見
有爸爸真好!
人生但求安心
只要有效,就是好方法
自助之後,就成為天助了
一句話,影響孩子一生
典範可幫助孩子找到人生目標
善的循環為孩子帶來好的人生
別為天空的彩虹,忽略路旁的玫瑰
生涯真的可以規劃嗎?
如果政府無條件養你,你還會去上班嗎?
當漁夫還是當富翁?重點是選擇權!
讓下一代走自己的路
環境限制不了你的「心」
你的一小步,世界的一大步
人真正的價值在於幫助別人
找到一生的志業,才是幸福的泉源
自序――成就人生的關鍵在自己手上
素養時代需要成長心態
培養孩子6C的能力
素養,要從生活中累積
素養怎麼教?「態度」最重要
最好的語言啟蒙在餐桌上
你今天學到了什麼?
教學要先求好、再求多
主動學習才有效
菜燒得好,孩子自然不偏食
倫理,品德的基石
科技時代更需要學習力與好品德
自薦與吹牛不同
閱讀好書,培養定見
閱讀思考,激發創造力
大腦喜歡紙本書?
歧視,是教出來的
好習慣有多威?幫你省一萬小時
教育的真諦在改變心
任何事取決於心態
別再逆來順受
幫助孩子發展心智,你可以這樣做
給孩子的終生...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