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討厭上班嗎?覺得自己活在職場悲劇中嗎?
───4大職場溝通主題、12齣莎劇經典,辦公室生存必讀文本───
在辦公室你遇到是:身邊只有豬一般隊友的「馬克白」?缺乏堅定態度和自信心的「奧賽羅」?輕信他人甜言蜜語的「李爾王」?還是一意孤行的王子病患者「哈姆雷特」?
▍公司就是個大舞台!你想要當個怨言不斷、黯然退場的三流悲劇演員,還是個能充分掌握辦公室的「政治力」、征服大小角色的喜劇主角?▍
職場中各種角色輪番出場──喜歡被阿諛奉承的上司、一天到晚只會搶功勞的同事、沒有SPOTLIGHT就活不下去的下屬……,雖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如果不去面對這些人,職場生活就永遠是悲劇──究~竟,我們到底該用什麼溝通方式來應對?
▍莎士比亞──皇家國王劇團CEO、商業個案研究專家,所有職場上難解的問題,四百年前他早就告訴我們答案!▍
莎翁擅長以組織內的「政治」為主題寫作,刻劃人性、洞悉人心,清楚交代角色做出決策的因與果,因此其劇作不僅廣為流傳四百年,更是英國歷代君王的處事寶典。本書從莎士比亞的作品中找出在團體裡生存的處世法則,並能一一應用於組織,不管是個人動機、決策、人際網絡、分工合作、矛盾衝突等各方面,都能幫助你掌握解決之鑰。
【內附辦公室莎劇角色測驗──想知道你職場上遇到的老闆、主管或同事是莎劇中的哪個角色嗎?快翻開書來測驗!】
作者簡介:
金奈映
《首爾經濟日報》記者,於梨花女子大學修讀管理學,十分關注經濟議題與社會文化融合領域,曾以〈論外資銀行在中國金融市場內的擴張策略:策略上的類似點與創新處〉、〈透過消費者的資訊共享形成的金融革新模型:社會部落格平台與個人化服務的可能性〉等論文獲頒金融研究院長獎、韓國交易所理事長獎。基於對透過IT開發的金融商品之關心,也曾參與籌劃過使用者參與型式的商業革新策略、提供金融資訊的頻道與UI等事務。
iluvny23@sedaily.com
千榮俊
延世大學經營管理技術研究中心責任研究員,於延世大學及同校研究所修習管理學、工業工程學、經營管理技術學。亦於高階管理人課程、業界研討會中針對「管理與藝術的結合」、「人文學與溝通策略」進行講授或提供企業諮商。
目前在《每日經濟MBA》的〈Culture and Biz〉上有專欄連載,過去曾在《東亞日報》的〈東亞商業評論〉上刊載過以音樂與管理策略為主題的文章,並於《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Social Change》、《Personal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經營管理學研究》等學術刊物上發表過論文。著有《巴哈,談革新》一書。
yoshirochan@yonsei.ac.kr
譯者簡介:
樊姍姍
政大韓文系畢業的愛吃鬼。家中有三隻黏人的貓咪。熱衷於尋找美食,偶爾也自己下廚。
曾任職於CJ集團,與韓國食品結下了不解之緣。白天在公司與業績搏鬥,晚上在字裡行間閱讀世界的滋味。
icominglate@gmail.com
楊琬茹
畢業於政治大學韓文系,現為兼職譯者。成為譯者一陣子後才發現,翻譯就是「自我放逐與自我督促」、「自我懷疑與自我肯定」的輪迴,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就能有足夠的能力脫離這種矛盾迴圈。
章節試閱
Scene 1|過度堅信自己的人|《哈姆雷特》
這部作品被認為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中最深奧且最精華的一部,推測為一六○一年左右所創作,當時的英國社會因為一五八○年代後半蘇格蘭女王瑪麗被處決、一五九○年代後半沒有子嗣的伊莉莎白女王已屆風燭之年、一六○一年埃塞克斯伯爵的叛亂等政治因素正處於十分動盪不安的狀態,因此雖然這部作品是以十二世紀的丹麥王子作為故事背景,仍有許多解析認為該內容反映了前述種種時代局勢。《哈姆雷特》描述了主人公哈姆雷特在為含冤而死的先王報仇之過程中所透露的外在矛盾與內心糾結,被評為優秀的作品。
有些人不太聆聽其他人的意見,這種人物在組織中稱為老頑固。然而並不是只有無能的人才會這樣,出乎意料的是聰明且具有高度競爭力者對於他人的提議常常反應得僵硬死板,學歷越好、外部工作經歷越華麗的人越難透過不同角度處理問題,反而容易強硬推行自己的解決方法。以資料解析能力及對產業的基本認識向企業提出建言的企管顧問也不斷提出警告:「不論處理何種問題都要維持謙遜的姿態,思考自己如果是這間公司的內部人員該採取何種態度。」
那麼這些精英如此死板的作為究竟源於何處呢?答案就在於過度的「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根據經濟學者的調查結果顯示,運用衍生性金融商品、基金、股票等眾多金融商品的專家會因為自身經驗導致的錯誤而損失金錢;即便宏觀的市場狀況已經充分說明了「不是這樣」,處於該狀況中的當事人卻會反駁說感覺並不是如此。明明該以冷靜而透徹的判斷及分析來下決定的專家們實際上卻有依賴直覺的傾向,這些人會先下結論再根據結論解析資料。
那麼當這些人被自己所相信的結論徹底背叛時會如何呢?這些人會故意模糊自己的記憶或是急於正當化當初的決定。舉例來說,向金融公司運用衍生性金融商品者說明「業績比想像得還要差」這樣的客觀成果時,這些人可能會強辯說「已經比我預期得還要好了,所以表現得很好」,算是一種合理化措施,但是就算是像這樣以對自己有利的方式解釋事情,事實還是不會改變,結果就是周遭的人接二連三離開。
具有確認偏誤者一開始會因為乾淨俐落的成果以及落落大方的發言被人們認為很聰明。因為他們的理論很堅定,對他們來說:負面的理由有一萬種,正面的理由也有一萬種;但是和他們一起工作的人卻很辛苦,隨著相處時間增加,和討厭對話者或是不管說什麼都只假裝願意傾聽者一起工作都很累人。
並不是只有鑽牛角尖的人才有確認偏誤。某些確認偏誤是因為對於現實的解釋隨著個人政治立場變化而產生,以二○一四年七月當時新上任的韓國經濟部副總理與韓國銀行總裁之間發生的爭論為例──新任經濟部副總理提出了調降基準利率的政策,謹慎地解釋道調降利率可以減緩高貸款家庭的負擔,以市場的角度來看也可以振興消費及活化景氣。然而韓國銀行總裁卻因為想要確保利率政策是韓國銀行轄下的金融貨幣委員會既有權限而主張「以現在的經濟結構來看,金融資產超越負債水平,表現利率所得總和的利率收支也很高,所以調高利率才會讓人民開心」。
其實總裁是想要徹底控制利率而不是為了要調降或是調高利率才做出如此發言,結果就是招致下列批判:「這個主張忽視了整體家庭負債水平隨著所得或類型不同而分佈不均的事實」、「不應該為了強辯凍結利率的基調而硬扯各式各樣的說法」。到處都在指謫決策者因為確認偏誤而激起爭論。由此可見日常生活中的確認偏誤有多麼嚴重,即便是左右國家金融市場的管理者也無法自外於確認偏誤的責難。
▍被「確認偏誤」籠罩的王子
以知名台詞「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而廣為人知的哈姆雷特王子也是「確認偏誤」的代表性範例。《哈姆雷特》也曾由張藝謀導演改編為電影〈夜宴〉,切實描述母親與叔父再婚後受到衝擊的王子如何自己一手造成悲劇的故事。哈姆雷特的母親葛楚德(Gertrude)賢慧又美麗,但是丈夫死後因為難耐孤獨而和小叔柯勞狄(Claudius)結婚。隨著兩人結婚,原本排名王位繼承第一順位的哈姆雷特只能再次回到王子的身份眼睜睜地看著叔父即位。
結婚前母親葛楚德盡力討哈姆雷特歡心,叔父也同樣努力。但是在兩人結婚當天,哈姆雷特下定決心不承認他們,同時宣布不參加任何儀式。哈姆雷特是因為推測父親遭到殺害才產生這樣的作為,並且懷疑和父親最親近而對權力有強烈欲望的叔父主導了暗殺事件。究竟身為皇后的母親介入暗殺父親的事件到何種程度呢?就算沒有直接參與應該也間接扮演了暗殺父親的重要角色吧?他想要親自解開這些疑惑。
某一天,哈姆雷特從巡查城堡的哨兵身上聽到了可怕的傳言。傳說看起來像是過世父親鬼魂的幻影在城牆徘徊,發出充滿血淚的控訴。部下雖然擔心,但是哈姆雷特深信只要父親出現就會說出實情,決心在深夜時分前往城堡。過了一陣子真的見到了亡父的鬼魂。
周邊的人都很擔心,認為哈姆雷特見到鬼魂後可能會發瘋,或是遭到假冒父親鬼魂的惡靈欺騙。但是哈姆雷特確信目擊者所陳述的鬼魂不管是外觀、語氣還是步伐就是父親沒有錯,決定前往見鬼魂一面。
這就是一種「確認偏誤」──不相信在世之人的充足證據,卻認為自己默默想像的亡父的狀況最正確。部下何瑞修(Horatio)和馬賽勒斯(Marcellus)鄭重地警告哈姆雷特可能看到了幻象,因為若是傳出丹麥王室繼承人精神錯亂的消息可能會引起問題。但是哈姆雷特陷在失去父親的悲傷、王位被拔除的相對剝奪感、以及遭到母親背叛的複雜感覺當中,認為可以從父親身上聽到「真相」,甩開了隨從,前往鬼魂指引之處。
不出所料,鬼魂說遭到柯勞狄殺害含冤而死。在電影《夜宴》中,皇帝說即位前遭到叔父以毒蠍的汁液殺害。《哈姆雷特》原著中鬼魂作證說遭柯勞狄以茛菪榨取的汁液毒殺,事實上這是沒有任何物證的主張。當然柯勞狄快速地掌握權力,而哈姆雷特成了徒有虛名的王子,從這個角度來看「背後分明有問題」的推測某種程度上來說也許有幾分道理。但是請仔細觀察,哈姆雷特的勢力並沒有突然萎縮,皇后或是國王表面上對待哈姆雷特的態度也沒有不同。其實外在狀況沒有任何不同,只有哈姆雷特自己「過度反應」。
▍確認偏誤導致過度的背叛感
訪問具有確認偏誤者會有一項共同點:這些人常常會提到「遭人背叛的經驗」。職場生活已經邁入第五年的趙代理在公司時總是關注著其他人,懷疑別人有沒有在背後說自己壞話就是他的日常生活。克制自己的行動不要引人注意,同時對不特定的多數人抱持著微妙的敵意,認為同期進公司的朴代理和張代理最可惡。其實趙代理這樣奇怪的舉動起因於過去不好的經驗,剛進公司時趙代理有點不在狀況內,對每個人都是親切的好好先生。人們總說只有同梯可以依靠,工作辛苦時的確是同期進公司的同事最能理解自己,但是競爭最激烈的也是同梯的同事。妒忌和競爭心理作祟讓朴代理和張代理拿著趙代理的舉動或是小失誤大作文章,經常說趙代理「故意讓其他人放下戒心」、「這個人很政治化」等惡意中傷的閒言閒語。發現曾經相信的人在背後專門誹謗自己後,趙代理決定將這兩人只當作名義上的同事,不和他們往來。
在這當中對趙代理提出建議又提供協助的徐課長登場了。徐課長也知道朴代理和張代理偷偷批判他人的習性,甚至曾約談趙代理給予做人處事的建議。趙代理非常尊崇業績表現良好並且受到萬人景仰的徐課長,甚至把自己個人的煩惱都和盤托出,連致命的弱點也都說了出來;徐課長也認為追隨自己的趙代理難能可貴,不論在業務上還是人生上都努力給予趙代理許多幫助。
但是與徐課長交往越深入,趙代理的擔憂便開始加劇,懷疑徐課長交遊廣闊,不知道會不會把從自己這裡聽到的事情向其他人大肆宣傳,反覆思量自己向徐課長坦白的話題的嚴重性後陷入了不安之中。因為趙代理將看起來為人良善的徐課長和背叛自己的朴代理及張代理的形象重疊了,再加上被害意識發作,趙代理認為自己這次也會遭人背叛──確認偏誤在趙代理身上開始發揮作用了。
從某天開始徐課長查覺到趙代理態度變得冷淡,同時感覺到兩人之間的尷尬。徐課長不免覺得一直以來釋放善意,無條件對趙代理好結果好像被看輕了。徐課長越來越惱怒,決定要把趙代理從組織中攆出去。趙代理的確認偏誤造成了悲劇,一度友好的兩人變得比一開始就是仇人的關係還不如。徐課長對趙代理的弱點瞭如指掌,要把趙代理塑造成奇怪的人猶如探囊取物。如果趙代理在起疑心之前試著先找徐課長商議或是提出疑問就不會發生這種狀況,結果趙代理將最重要的關鍵字「信賴」變成了「危險」。這一切都是因為趙代理的確認偏誤,所導致過度的背叛感產生的負面結果。
▍哈姆雷特的悲劇始於確認偏誤
就像莎士比亞戲劇中其他的主角一樣,哈姆雷特也準備要復仇。可是哈姆雷特的方式很有趣。他選擇裝瘋賣傻。這一幕不禁令人想到十九世紀末期為了要取得權位而在安東金氏統治之下假裝發瘋的興宣大院君。讓身為強敵的叔父安心是哈姆雷特最大的課題,所以當哈姆雷特見到父親的鬼魂決定復仇之後行事作風就開始有點不正常,是為了不要讓叔父起戒心。哈姆雷特表面上是因為未婚妻奧菲莉亞(Ophelia)才發瘋。奧菲莉亞是朝中權貴波隆尼(Polonius)之女,是位聰慧又美麗的女子,眾人傳說因為奧菲莉亞將哈姆雷特「玩弄於股掌之間」讓哈姆雷特失去了客觀的判斷能力。
中世紀的宮廷藝術非常單純,在禮拜堂中聆聽基督教音樂、邀請吟遊詩人作詞欣賞歌曲就是貴族的休閒生活。哈姆雷特邀請了流浪劇團,請他們在國王和皇后會出席的場合中演一齣戲,戲劇主題是《謀殺貢札果》(The Murder of Gonzago),內容起源於統治北義大利曼托瓦(Mantova)地區的家族中發生之弒親血案。哈姆雷特認為這齣悲劇最能反映自身的狀況,劇中貢札果大公遭到自己最親近的親戚盧先納(Lucianus)暗殺後公爵夫人和盧先納結婚。
到了國王和皇后欣賞戲劇當天。哈姆雷特要在戲劇上演的場合裡,在眾臣注視之中一一查明罪過,親自手刃「逆賊」。然而受到現場嚴肅氣氛壓抑的哈姆雷特最後僅止於滑稽地打掉國王的王冠而已,叔父柯勞狄和母親對於這樣不敬的故事主題很不高興。柯勞狄開始思考如何實際從政治上排除有如眼中釘一般的哈姆雷特王子。在政權交替的過渡期上演戲劇嘲諷國王和皇后的哈姆雷特發瘋的消息傳遍了全國,結果哈姆雷特因為自己的確認偏誤使所有人都很尷尬,也沒有獲得半點政治上的好處。
戲演完後眾臣逃離宮殿,哈姆雷特急忙抓住進入內殿的母親,開始追究母親為何看完自己安排的戲劇後無法隱藏慌張的心情,無禮地懷疑母親是否和叔父一起殺害父親,抱怨母親是否曾經愛過自己和父親。每一句台詞看起來都是字字血淚,但卻是從連物證都沒有確認的「小說」中提出的質疑。如果哈姆雷特想要實現自己所相信的事實,至少應該要先試著掌握權力。以王子的身份繼承王位後就可以調查真相,或者也可以透過不屈不撓地說服並要求母親將國王從王座上推翻。然而感情超越理智的哈姆雷特因為確認偏誤而懷有不切實際的期待,認為其他人了解自己的真心。因為哈姆雷特不了解政治的基礎啊!
母子間的紛爭卻有人在簾幕後方偷聽。疑心重的哈姆雷特認為是叔父柯勞狄,一刀刺向躲在布幕後的人。可惜那人並不是哈姆雷特恨之入骨的國王柯勞狄。反而是未來的岳父──奧菲莉亞的父親波隆尼倒臥在血泊中死去。結果哈姆雷特的疑心又造成了另一齣悲劇。
▍確認偏誤起因於自我意識過剩
究竟哈姆雷特這種令人束手無策的確認偏誤從何而來呢?莎士比亞的原作中很顯而易見,確認偏誤主要發生在主角意識強烈的人身上。這種類型的人無法以他人的眼光客觀地檢視自己,總覺得世界繞著自己轉。這些人並不一定性格不好或是難以溝通,就算是哈姆雷特也有羅森克蘭茨(Rosenkranz)或是何瑞修這些總是支持他的可靠友軍,但是這種人內心只會想到自己,所以就算面對其他人也會為了保護自己而想著該如何管理和應對而已。
許多心理學者認為人類的自我可藉由各種行事風格來表現。人們的性格隨著地位而改變,或是隨著社會條件不同而改變和其他人溝通的方式都是具代表性的例子。但是確認偏誤強烈的人卻是不論周遭環境如何改變也還是害怕改變自己,反而擔心自己是否會遭到嚴重責難──不管事情如何發展最重要的就是自己,所以會不惜做任何事情以保護自己。
1.具有確認偏誤者,容易被視為自私的人
在組織當中這種人會被蓋上了「自私」的烙印。我們不是常說有來有往嗎?然而對具有確認偏誤的人來說這種公式並不一定成立。一般做人處事通用的交易往來或是「政治協商」(Political Coordination)這類概念不存在於確認偏誤者的腦中。社會學者厄文・高夫曼(Erving Goffman)表示我們的人生充滿了某種「極端狀況」,指出自我意識強烈者會努力演出自己的角色。莎士比亞也曾在《馬克白》中承認人類是「可憐的演員」,所以也算是個適切的分析。其實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確認偏誤的要素。畢竟人生的主角就是自己。
2.為了讓自己不受侵害而顧慮他人反而還好
但是最大的問題是所有焦點都只放在自己身上。像東方的日本人或是西方的英國人,既有團體意識但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又會彰顯個人主義。研究文化性格的社會學者曾做出如此定義:「我不喜歡自己的權益遭受侵害,所以努力不造成他人困擾。既然我尊重你,你也應該不要觸犯到我的領域。算是一種無聲的壓迫。」不管再怎麼自私、再怎麼自我中心,如果是上述這種程度的話也還算好。不管怎麼說,我們得承認這個世界是由各種人一起組成的。
3.害怕遭到背叛所以先一步破壞信賴關係
以哈姆雷特為例:母親葛楚德和叔父柯勞狄其實並不討厭哈姆雷特,反而對哈姆雷特感到抱歉。因為事實上他們兩人從某方面來看算是把先王最有力的繼承者推下了王位,兩人甚至給予哈姆雷特某種年金或是福利政策優惠。雖然莎士比亞的作品中並沒有明說,但是已經有一定年紀的柯勞狄和葛楚德很可能無法擁有子嗣,所以將來王位也許得由哈姆雷特繼承。確認偏誤者非常討厭遭人背叛,同時又想要先除去自己討厭的人,非常矛盾,因此在其他人陷害自己之前乾脆先背叛他人。代表性的人物就是《三國志》中登場的曹操。這位主張「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奸雄一語道破人們所謂的「信賴」不過是表象而已。類似的觀念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奧利佛・威廉森(Oliver Williamson)也曾提出「計算式的信賴」──
信賴真的存在於人們心中嗎?其實不過是我們希望別人怎麼對待我們才這麼做的計算式信賴吧?還是損害他人又宣稱這是因為信賴而導致的機會主義行動呢?
雖然不免有人批評這種說法過於憤世嫉俗,但是威廉森教授的這番說法用來解釋哈姆雷特的狀況卻十分恰當。即便對象不是母親和叔父,連王室的威儀都無法維繫的哈姆雷特只是因為熱切希望說中憑空想像的事情,而夢想著謀反,事實上哈姆雷特連主張遭到母親或叔父背叛的資格都沒有。
▍是什麼讓支持者變成了敵人?
那麼一直對哈姆雷特的暴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叔父又是抱持著什麼立場呢?直到此刻莎士比亞筆下的柯勞狄都還是個非常寬容的人物。如前所述,劇中可以看到柯勞狄和葛楚德努力解開哈姆雷特心結的痕跡,柯勞狄也曾試圖讓哈姆雷特儘快與奧菲莉亞結婚。可以說不論是以國王的身份還是以家人的身份柯勞狄都盡力了,然而當看到姪子正面挑戰自己權力的戲劇時,他的態度就變了,哈姆雷特在沒有任何物證的情況下讓國王的權威掃地,使柯勞狄下定決心報復。將哈姆雷特發配到當時對北歐來說算是窮鄉僻壤的英國,說得好聽是派遣,其實柯雷狄存心要在航向英國的船上除掉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收到叔父的命令,搭上了前往英國的船。然而哈姆雷特懷疑叔父讓自己當使節前往英國的聖旨當中是否藏有暗殺自己的密令,所以巧妙地調換了詔書的內容──指示在前往英國的船上殺了兩位隨行貴族而不是哈姆雷特王子。剛好哈姆雷特搭乘的船隻在沿岸遭到海盜挾持,不知道莎士比亞是否有意將主角視為英雄,場面演變成了哈姆雷特向海盜求救而海盜承諾要幫助哈姆雷特;儘管哈姆雷特在這之前只不過是王位繼承者,然而王位因為叔父的計謀遭到篡奪的一席話還是激起了海盜的滿腔熱血。哈姆雷特承諾即位之日會將海盜們封為功臣,海盜便將哈姆雷特平安地送回丹麥。
這下叔父柯勞狄成了哈姆雷特最大的支持者同時也是最大的敵人。過去單純只因為兩人的血緣關係便釋出滿滿好意,對哈姆雷特犯的過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沒想到卻被哈姆雷特輕視,讓柯勞狄無法坐視這一切。前面提及的徐課長和趙代理的關係也和這一幕十分相似。雖然劇中看不出來,但是哈姆雷特很有可能與叔父的關係良好。畢竟若叔父賢明又有領袖魅力到足以在先王驟逝後掌權,沒有道理不照顧自己的姪子。莎士比亞在作品中處處鋪陳柯勞狄是個很政治化,處事又細緻周到的人物。
在海上殺害姪子的計劃告吹後柯勞狄便開始思考「如何有效地讓對方陷入危險之中」。柯勞狄熟知哈姆雷特的弱點,所以輕而易舉就能讓對方陷入困境。哈姆雷特回丹麥當天正在舉行奧菲莉亞的葬禮,過去的未婚夫殺害了自己的父親,精神失常也是情有可原,奧菲莉亞因為父親遭到殺害感到鬱悶憤怒,同時也同情即便殺害了自己父親卻依然深愛的未婚夫,在雙重煩惱之中徹底發瘋了。最後攀爬到河邊樹上獨自痛苦嘆息後落水身亡。
突然遭此橫禍,波隆尼的長男雷厄提(Laertes)決定向哈姆雷特報仇。曾經是王國的第一名門卻變成了悲劇一族,雷厄提決意要讓造成這種局面的哈姆雷特淒慘地死去。柯勞狄積極地利用這個狀況,命令雷厄提與哈姆雷特決鬥。同時柯勞狄施了詭計在雷厄提的刀尖塗上劇毒,就算哈姆雷特只是輕輕碰到皮膚也會當場死亡。但是多疑的哈姆雷特也採取了行動,在國王的座位上放了一杯下毒的葡萄酒,誘導國王在觀賞競技的過程裡中毒死亡。
國王命令的競技開始了,兩個男人展開決鬥。表面上看起來是宮中儀式的一個場面,實際上卻是想要去除敵人的政治鬥爭。血氣方剛的雷厄提和哈姆雷特展開了肉搏戰,過程當中兩人的劍互換,結果雷厄提被塗了毒藥的劍刺中。雖然有點小家子氣,但是雷厄提在死前告白說出了國王的陰謀。這下成了確認偏誤所造成的悲劇。生氣的哈姆雷特不顧自己將成為逆賊,當場將劍刺入叔父胸中。最後以沒有勝負的死纏爛鬥收場。母親葛楚德也無法從這場悲劇中脫身。皇后喝下了本來要給國王喝的毒葡萄酒,中了劇毒吐血身亡。哈姆雷特也因為遭毒劍刺傷中毒死亡,結果是一齣所有人都死亡的悲劇。
▍如何脫離確認偏誤的陷阱
精神科醫生認為哈姆雷特是個非常有趣的人物。部分專家會將深陷煩惱而在憂鬱憤怒之下殺害已分手的戀人或者弒親的人物歸類為哈姆雷特型人物。獨自無病呻吟,成了奇怪故事的主角。如同許多人所說,哈姆雷特是個用情感生活的人。這種人沒有辦法超越自身的情緒、瞬間的血氣之勇,使得妄想成為現實。出人意表的是哈姆雷特很清楚自己正在犯錯。人氣歌劇作曲家昂布魯瓦・托馬(Ambroise Thomas)將莎士比亞的作品以法文翻案演出,在其作品〈哈姆雷特〉(Hamlet)中哈姆雷特在實際謀反之前酒醉唱出的男中音詠嘆調(baritone aria)令人印象深刻──
噢,酒啊,請帶走悲傷。醉夢和嘲笑啊,快快降臨!美酒啊,將我的心中毒,填滿我的心臟讓我忘卻一切。人生是場悲劇,歲月無常。只有天神才知道餘生如何。人人都有自己的枷鎖。反正人生就是桎梏,絕望沒有盡頭。不祥的預感消失吧。愚者才是最聰明的人。
既要不祥的預感消失,又說愚者才是最賢明的人,從這一番話來看,哈姆雷特其實可以說是個相當客觀的人物,他非常清楚自己的現況。然而哈姆雷特卻缺乏改變自己行動的意志與努力,帶著確認偏誤的認知體系,主張與其認真算計卻犯錯,不如像傻瓜一樣當個夢想家。組織理論學者史丹佛大學的詹姆士・馬其(James G. March)教授也曾提出一個概念:「成為聰明傻瓜的技術」。悲劇雖然是人類無可避免的宿命,但我們卻不能讓悲劇充滿我們的人生。那麼要如何克服確認偏誤呢?
1.找出魔鬼代言人(devil’s advocate)
組織行動學者表示當大家陷入群體思維,也就是往相同的意見傾斜時,需要找出能夠理直氣壯說「No」的人──這個人就是「魔鬼代言人」。不管答案多麼明確,人們總是會因為受積習影響,難以從其他角度看問題。不管是多元的關係、工作上的懸案、以至於養成日常習慣,都要找到一個可以客觀審視並且提出明確建議的人。同時要給予這個人部分決策權,讓自己進入實踐客觀化的階段。這並不代表將事情推到對方身上。因此有必要向擔任惡魔代言人的同事簽約表示自己會遵守約定,或者至少要保證自己會負起責任。
2.一天破壞一種自己的習慣
具有確認偏誤者最害怕的事情就是沉沒成本(sunk cost)。過往的歲月充滿痕跡,不想要輕易變更路線,所以就算會發生損失也會持續重複特定選擇。和執著相信自己的頑固模樣相反,這些人非常優柔寡斷並且具有無法按常理行事的傾向。就像前述哈姆雷特詠嘆調的內容,想要遺忘自己的所有錯誤沉醉在酒海裡的模樣就是典型的否認現實。想避免這種狀況,有必要試著每天故意做一件違反自己既有習慣的行動,並且不斷反覆執行,以免新行動又成了另一種習慣。具有確認偏誤者討厭不自然的行動,與其一次帶來許多變化不如漸進式地調整更有效。
3.自己可能不如想像的重要,也可能不如想像的聰明
出乎意料地,必須要承認自己可能並不是重要人物,組織內發生的一連串連鎖狀況大部份都是因為組織本身的內在問題而起。舉例來說,前面提到的朴代理和張代理誣陷趙代理這件事情可能是因為組織內部並沒有太多重要的業務問題,變化的幅度不大而導致的結構性結果。果斷地跳過對自身安危沒有戲劇性影響的問題,不要急著建立基準。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和阿摩司・特沃斯基(Amos Tversky)證實確認偏誤和高估或是低估自己的習慣有關。
▍利用說故事的方法(story telling)解決不確定性
此外,想要一一預測未來也不好。經濟學者法蘭克・奈特(Frank Knight)主張要區分「不確定性」(Uncertainty)和「風險」(Risk)。一般來說風險是可以利用機率分佈來預測的未來負面狀況,相對來說不確定性是無法預測的狀態。這種狀態的不確定性也可以稱之為「質量的不確定性」或是「奈特的不確定性」。
根據金融經濟學者漢陽大學姜亨求(音譯)教授和同事的研究顯示,不確定性越高的問題與其分析和整理不如透過和其他人對話溝通以「說故事的方式」解決問題更聰明。說故事是讓各種聽眾參與自己的觀點,對於有效解決問題也非常有用。以哈姆雷特的情況來說,想要解決對於未來的不安、特別是針對父親遭到殺害的疑惑,直接和各種利害關係者溝通以確保友軍的戰略很重要。然而哈姆雷特陷在自己最聰明的想法中,沒有努力塑造輿論或是擴張勢力。最後豈不是因為他的疑心和沒有其他人理解狀況而讓王子變成瘋子嗎?
我們都很脆弱。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像哈姆雷特的人物,也可能處在柯勞狄或葛楚德的立場。如果覺得這個世界老是責難自己的話,希望你可以努力透過其他角度檢視環境和自己的關係。另外試著思考周邊的人本來就可能立場不同也很重要。
★Solution|調節莽撞型同事工作速度的溝通法★
具有確認偏誤者容易認為自己什麼都知道,再加上如果這種人位居指導者的位置會產生相應的自尊心,但是內心深處還是充滿被害意識,覺得不知道誰會背叛自己、自己會因為無法動搖的外在環境受到損害等。
▼強調「沒有完美的狀況」
具有確認偏誤者大部份都懷著只有自己一人堅持的原則。進入組織時常常會說「因為水土不服」或是「因為這裡特有的文化」而受到挫折,雖然他們所說的沒有錯,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可以說是無法適應環境變化。如果遇到剛加入公司像哈姆雷特這類的決策者,有必要勸慰他們並同時慢慢讓對方了解狀況:「沒有完美的狀況,一起努力逐漸克服這個狀況。」
▼「雖然知道什麼才是正確的選擇,但偶而也要迂迴行事。」
對具有確認偏誤者來說,最困難的事情就是妥協。進行某項專案或是裁決途中遇到其他「有力的」利害關係者介入時,無法按照既有方式進行的狀況屢見不鮮。當然原則上應該要正面反駁並且堅守正確的立場,然而如果正面突破很可能會導致不利局面的話,徹底發揮靈活性才是賢明的處事方法。雖說如此,具有確認偏誤者難免會有想要無條件突破狀況的欲望,所以為了避免許多人受到傷害,有必要提出懷柔政策表示:「雖然知道什麼才是正確的選擇,但偶而也有必要迂迴行事。」
▼「隨著時間過去,事情會按照你所希望的方式發展。」
具有確認偏誤者容易感到悲憤不已。就像前面所說,這些人常會抱怨自己以外的所有狀況。請同理當事者的原則,並且向對方表達長遠來看對方所想的願景或是價值肯定會有機會實現。
Scene 1|過度堅信自己的人|《哈姆雷特》
這部作品被認為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中最深奧且最精華的一部,推測為一六○一年左右所創作,當時的英國社會因為一五八○年代後半蘇格蘭女王瑪麗被處決、一五九○年代後半沒有子嗣的伊莉莎白女王已屆風燭之年、一六○一年埃塞克斯伯爵的叛亂等政治因素正處於十分動盪不安的狀態,因此雖然這部作品是以十二世紀的丹麥王子作為故事背景,仍有許多解析認為該內容反映了前述種種時代局勢。《哈姆雷特》描述了主人公哈姆雷特在為含冤而死的先王報仇之過程中所透露的外在矛盾與內心糾結,被評為優秀的作...
推薦序
▌推薦序|在莎士比亞的人生劇場中尋求解決方法
組織是人類最好的發明之一。可是最近卻有許多上班族抱怨職場生活很辛苦。年長者一度認為這是「不適應的信號」。感嘆年輕人沒有耐性、隨著世態改變人們再也無法長期經營職場生活等等。
但是以曾經管理過組織的經營者立場來看,這其中有許多必然的問題。自己的事情不認真做卻搶盡部屬功勞的上司、沒有想法也沒有驅動力喜歡走鋼索的員工等等都是歷史上屢見不鮮的人間百態。有趣的是眾多學者表示組織在解決各種問題時無法提出既合理又令人滿意的對策。像是共享同一願景的集團中不該發生的「辦公室政治」、部門間的主導權爭鬥等情況基本上都是組織固有的問題。
從這方面來看,我個人很高興看到《跟著莎士比亞去上班》這本書出現。莎士比亞長期以嶄新脈絡重新詮釋宮廷秘史,編織成人人都能產生共鳴的故事。
還有《李爾王》、《馬克白》、《奧賽羅》等同時涵蓋了經營者的煩惱以及只要身為組織的一員應該都曾經煩惱過的糾葛與合作問題。說不定伊麗莎白一世或是詹姆士一世這些莎士比亞時代的君王都曾透過這些生動的個案研究來認真思考自己為人處事是否符合期望。
我曾深切思考什麼將會是肩負大韓民國未來的成長動力。詢問實務專家時,專家表示最困難的其中一點在於值得進一步發掘新潛力的泉源並不多。但深入思考後發現,如果能解決累積在組織中的低效率、溝通的雙重結構、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等問題,或許可以從中找到許多頭緒。有鑒於此,《跟著莎士比亞去上班》是本值得我充滿自信推薦給各位的一本書。相較於軟弱無力的處事之道書籍,本書對於「人類」深刻洞察的嘗試相當鼓舞人心。
當然也不能忘了稱讚兩位作者。千榮俊博士和金奈映記者是激勵我的年輕管理學者及分析家。兩位生動地訪問學界及實務界專家,並且在撰寫過程中為了塑造出這本書的趣味歷經激烈的煩惱。在此謹為作者的努力獻上掌聲。
討厭上班嗎?不知道如何面對坐在辦公室裡的某人嗎?希望讀者能透過400年前莎士比亞在劇場裡訴說的生動故事尋找解決方法。
孫炳斗(財團法人湖巖基金會理事長)
===================================================
▌前言|將悲劇轉化為喜劇的處世人文學
許多人覺得團體生活,特別是人際關係很難經營。因為事情常常出現意想不到的結果。認真工作卻得不到上司的認同、沒有交惡的理由卻莫名鬧僵的同事關係、還有在這之間逐漸累積的業務。在每件事情都要「徹底做好」的現代組織裡,個人卻漸漸遭到冷落。
相對的,世上也有以自身為人處事方法機智解決問題的人。一般來說,這種人物在組織當中會被比喻為「政治能力很強的人」。演變到最後這類人物像是擁有手段能夠積極與上司協調、能以悅耳的話語說服對方、雖然並非總是認真工作但卻能讓人覺得是「能幹的人」等等。
說不定各位覺得自己的職場生活每天都像「悲劇」,但週邊的同事卻覺得像是充滿好事的「喜劇」。即便指責同事是「表裡不一的人物」藉以排解疏離感和自責感,情況卻不會因此而有所不同。
我們都在這個名為社會的舞台上扮演著或大或小的角色。每個人都不想要冷清地消失在舞台後方或是留下可惜的結局。幸好我們的人生是一齣結局尚未定案的戲劇。
要成為只有怨言不斷增加的三流悲劇主角,還是要征服大小角色最終成為喜劇主角,一切都取決在各位身上。而一項明確的事實是決定各位角色的要素就是「政治力」。
辦公室政治。理論上來說就是組織內部的權力與關係。歸根究底商業是由人做出來的。隨著人們之間以何種方式溝通也會導致不同的結果。然而也許是因為「政治」這個詞語在韓國社會當中帶有負面的語感,所以大家都忽視組織當中發生的各種事情嗎?社會學家表示人類生活的實體會隨著人們如何協調而變得不同,意即「社會實體的建構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從這個觀點來看,組織內發生的各種關係和溝通、以及因此而引發的辦公室政治豈不是能夠使業務、關係以及其成果變得完全不同的重要機制嗎?終歸來說,若是不想要成為弱者或是莫名變成傻瓜的話,我們有必要了解生活中常見的政治狀況。
可是為什麼選擇莎士比亞呢?早前擔任英國皇室劇團CEO的莎士比亞將眾多國王與皇后以及企業家的故事寫成喜劇。某些作品是受到皇室委託,為了喚醒其他人而借用前人的名義諷刺當代的狀況。某種程度上來說,莎士比亞是位以組織內的「政治」為主題寫作商業個案研究的作家。在莎士比亞的環球劇場(Globe Theatre)中不是只有市民,對其作品感到好奇的公職人員和貴族也絡繹不絕。
此外他的作品都是距離「美麗世界」這樣的標語很遙遠的故事。父親和母親的糾葛、因為叔父而弒父、強者對弱者的壓迫等,充滿了「世界很骯髒」的訊息。但是莎士比亞並不僅止於悲觀地揭露這些現實,更赤裸裸地呈現人們的性情模型,用以作為背景述說人們基於何種基礎做出特定決策。並且透過適合這些人的恰當結局讓大家能夠明確地觀察受到行為影響的結果。莎士比亞認為現今站在「政治」舞台上的人們所提出的標語並不是政治真正的本質。
知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討人歡心的能力、巧妙連接他人和自己心中所想之事的力量。為了實現自認為正確的價值而打動人心,這就是莎士比亞所說的「商業(business)」和「政治」。
一直生活在儒家社會中的我們習於謙抑自己的欲望。成長於隱藏想要的事物、顧慮他人心情的文化中。在這樣的環境裡生活,讓我們重視默契以及讓特定行動變得可行的結構勝於明確的溝通。問題是這樣發展下來會強化溝通本身的模糊性。為了讓對方能以各種方式解釋而故意不把話說完,或是為了不讓任何人受到批評而傳播不完整的資訊等等。根據文化論研究者的說法,這就是生活在韓國社會組織中最辛苦的理由之一。因為自身生存的可能性都被「看不見的力量」所掌控。在這種環境中究竟是要被動地適應生活,還是為了不要拋棄自己的價值而戰略性地活用狀況就是各位的功課。
莎士比亞的作品除了是一種修辭學的譬喻,也是可以解釋組織內政治、商業等觀點的框架。閱讀本書的時候有一點需要留意。這本書並非通過文學觀點來解析莎士比亞。以各種文獻考證莎士比亞並不是本書的重點。但是創作過程中莎士比亞所考慮的時代氛圍會是重要的參考事項之一。
以12篇戲劇以及4大主題處理組織、溝通以及人心這些議題時受到許多人的幫助。感謝欣然寫下推薦序的湖巖基金會理事長孫炳斗先生,以及新世界I&C副社長 金壯昱先生、瑞穗銀行部門長李昌洙(音譯)、勤業眾信前韓國負責人梁東彪先生。此外,要鄭重感謝前總理公報室室長金昌榮先生、首爾經濟日報社長李宗奐先生、李勇雄局長等首爾經濟日報的家人們、韓國外國語大學名譽教授金胤亨先生、延世大學教授金振宇先生、Daumsoft副社長宋吉英(音譯)先生。
同時藉此機會感謝本書的起源,負責每日經濟日報MBA專欄的朴仁惠(音譯)記者、金仁洙(音譯)記者、徐有真(音譯)記者。最後要向總是相信並且支持我們的父母親、一起投入激烈編寫作業的編輯權美京(音譯)小姐,還有身為共同作者的彼此說一聲辛苦了。
當感到困難、辛苦時我們會在書中找尋道路。非常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各位衝撞社會生活這堵高牆時的嚮導。
2014年某個涼爽的秋日
金奈映、千榮俊 筆
▌推薦序|在莎士比亞的人生劇場中尋求解決方法
組織是人類最好的發明之一。可是最近卻有許多上班族抱怨職場生活很辛苦。年長者一度認為這是「不適應的信號」。感嘆年輕人沒有耐性、隨著世態改變人們再也無法長期經營職場生活等等。
但是以曾經管理過組織的經營者立場來看,這其中有許多必然的問題。自己的事情不認真做卻搶盡部屬功勞的上司、沒有想法也沒有驅動力喜歡走鋼索的員工等等都是歷史上屢見不鮮的人間百態。有趣的是眾多學者表示組織在解決各種問題時無法提出既合理又令人滿意的對策。像是共享同一願景的集團中不該發生的「辦...
目錄
推薦序|在莎士比亞的人生劇場中尋求解決方法
前言|將悲劇轉化為喜劇的處世人文學
▍ACT 1 我們都和奇怪的人一起工作
Scene 1|過度堅信自己的人|《哈姆雷特》
∖調節莽撞型同事工作速度的溝通法∕
Scene 2|陷入主角症候群的人|《凱撒大帝》
∖帶領猶豫不決者行動的溝通法∕
Scene 3|情緒化又多疑的人|《冬天的故事》
∖不讓情緒化的人生氣又能傳達反對意見的溝通法∕
▍ACT 2 沒有意義就沒有價值
Scene 1|讓大家覺得公平|《馬克白》
∖強調公平性的溝通法∕
Scene 2|缺乏智謀的挑戰是弱者失敗之因|《威尼斯商人》
∖將一群弱者打造成像樣團隊的溝通法∕
Scene 3|誰成了全球軟柿子|《雅典的泰門》
∖成為受人尊敬助人者的溝通法∕
▍ACT 3若沒有共同的理念,將導致關係的毀滅
Scene 1|在繼任的過程中「說故事的技巧」很重要|《李爾王》
∖被選作接班人的溝通法∕
Scene 2|順應趨勢的見人說人話戰略|《羅密歐與茱麗葉》
∖正確面對糾紛的溝通法∕
Scene 3|小心「套交情型」的關係|《安東尼與克麗奧佩托拉》
∖轉身離開、定義關係、製造緊張的溝通法∕
▍ACT 4沒有戰略就會受到諸多牽制
Scene 1|進行有成效的拔河拉鋸戰|《奧賽羅》
∖預防潛在威脅的溝通法∕
Scene 2|難以相信的代理人,就這樣管理他吧|《一報還一報》
∖化解危機的溝通法∕
Scene 3|網羅無論如何都想掌握的人才|《終成眷屬》
∖提出合適忠告的溝通法∕
推薦序|在莎士比亞的人生劇場中尋求解決方法
前言|將悲劇轉化為喜劇的處世人文學
▍ACT 1 我們都和奇怪的人一起工作
Scene 1|過度堅信自己的人|《哈姆雷特》
∖調節莽撞型同事工作速度的溝通法∕
Scene 2|陷入主角症候群的人|《凱撒大帝》
∖帶領猶豫不決者行動的溝通法∕
Scene 3|情緒化又多疑的人|《冬天的故事》
∖不讓情緒化的人生氣又能傳達反對意見的溝通法∕
▍ACT 2 沒有意義就沒有價值
Scene 1|讓大家覺得公平|《馬克白》
∖強調公平性的溝通法∕
Scene 2|缺乏智謀的挑戰是弱者失敗之因|《威尼斯商人》...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