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專文推薦 王英偉(國民健康署署長)
吳明賢(臺大醫院副院長)
鄭安理(臺大癌症醫院院長)
專業推薦
賴清德(準副總統)
陳建仁(副總統)
杜元坤(義大醫院院長)
全台最完整大腸癌全書,預防、發現、治療一次到位。
腸若好身自好腸道就像一面鏡子,反映出身體的狀況
它不只是消化器官,更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
因此,長壽的秘訣來自於腸道的健康。
然而根據衛福部最新資料顯示,
大腸癌為台灣人十大癌症死因前三名
大腸癌能不能預防?
癌症的形成與許多因素有關,如遺傳、基因突變、飲食習慣等,
所以只要改變飲食與生活習慣,便能降低罹癌風險,
「腸」痛不如短痛,
預防大腸癌,你我都能來!
作者簡介:
林肇堂 醫師 等 林肇堂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消化醫學中心院長
曾任輔仁大學醫學院院長、台大醫院副院長
王裕仁
輔大醫院主治醫師
何汶璁
輔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台大醫院兼任主治醫師
李輔仁
輔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
沈明宏
輔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
林裕民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
邱瀚模
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柯道維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院部定助理教授
張立群
台大醫院胃腸肝胆科主治醫師
張吉仰
輔大醫院消化醫學中心主任
梁凱舜
輔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台大醫院兼任主治醫師
曾亮瑋
輔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台大醫院兼任主治醫師
黃世貝
台大醫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駱菲莉
輔仁大學民生學院營養科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謝秉欣
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
羅若玲
輔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
龔家騏
輔大醫院麻醉科主任
張安迪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消化系主治醫師
(作者群順序按姓氏筆畫順序)
章節試閱
認識大腸
大腸在哪裡?
大腸到底在哪裏?大家都很熟悉大腸麵線,可口美味之外,大概沒有多少人確實知道我們的大腸在自己身體內的部位。我們的消化道依結構由上而下可簡單分為:食道、胃、小腸及大腸。(圖一) 大腸位在最末端的部分,起自右下腹腔,是大腸中的盲腸部,其中有一退化的結構稱為闌尾,與盲腸相連。過了盲腸後是升結腸,為橫行橫結腸部,下轉進入降結腸部,降結腸再轉入一段彎曲的部分,稱為乙狀結腸,進入骨盆腔下接直腸,是人體消化道的最後一段,可以經肛門與體外相通。
大腸常見毛病
大腸息肉
大腸息肉是指任何發生在大腸黏膜的突起物。大腸息肉的種類很多,最常見的息肉主要有兩種:一種就是不會有惡性變化的息肉,其中以增生性息肉最常見。另一種是腺瘤性息肉(又簡稱為腺瘤),有可能隨著時間而逐漸轉為大腸癌,因此腺瘤被認為是大腸直腸癌之癌前病變。
大部分的大腸息肉不會有症狀,少數息肉會以糞便潛血或大量出血表現,並造成貧血。由於腺瘤在很小時難以預測是否將會轉變為惡性病灶,因此目前建議發現腺瘤性息肉即予以切除。大腸鏡是檢查大腸息肉最好的方式,檢查中若發現息肉,更可以進一步做息肉切除術。美國過去在80年代開始進行的大規模研究發現,切除腺瘤性息肉可以降低來日罹患大腸癌的機率,甚至降低因大腸癌所導致的死亡率。在接受息肉切除術後,切記要回至門診聽取醫師解釋病理化驗結果。
關於息肉與大腸癌的關係將於後面章節細談。
大腸急躁症
大腸急躁症是胃腸功能障礙的一種,也是最常見的胃腸疾病。表現出來的症狀如下:早晨一起床或剛用過早餐不久即感覺下腹疼痛,必須向廁所報到,而排泄後症狀立即消失無蹤,回復正常;別人每天都可以規則的天天看到自己的糞便,可是自己常常盼不到,往往三四天才來一次,有時候一整個禮拜不見排便也是常有的事;這些場景是不少人的親身遭遇,也就是「大腸急躁症」。大腸急躁症的成因很多,包括不當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常見的飲食因素包括乳製品、蘇打飲料、辛辣泳冷刺激食物、暴飲暴食習慣。另外,過多的精神壓力、熬夜、睡眠不足等,均會加重症狀發作。大腸直腸癌可能與大腸急躁症存在相同的症狀,要診斷大腸急躁症,除了靠大腸鏡來排除大腸內有長了腫瘤之外,還得利用其他各式各樣不同的檢查來幫忙。大腸急躁症並不會轉為大腸癌,但是可能會有長期反覆性的症狀。如果在中年以後才出現症狀、血便、體重下降、貧血等就可能是大腸癌的警訊。要盡快就醫檢查,以免耽誤了治療大腸癌的黃金時間。
醫師我想問:
如何分辨大腸癌與腸躁症?
答:腸胃是很情緒化的器官,異常的情緒或壓力會讓腸道機能失衡,腸躁症全名為大腸急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就是因為環境、腸胃健康或精神狀態…等原因,導致腸道功能異常,臨床的表現非常多元,如:蠕動力過強或過弱、腸胃太敏感,甚至神經系統出問題,雖然沒有生命危險,但反覆的發作長期下來還是會嚴重影響到生活品質。一般而言,腸躁症可分成3型:A.腹瀉型B.便祕型C.混和型(便秘及腹瀉交替發生),無論是哪一型的排便異常不論腹瀉或便秘也相同可能出現在大腸癌的患者身上,以至於兩個成因完全不同的腸胃道疾病在臨床上有時候非常難以區分,幾個判斷重點就在於有沒有血便、是否有夜間腹瀉的症狀、體重減輕以及大腸癌的風險評估,腸躁症一般不會有血便的情形,所以民眾可以觀察是否有解出暗紅色的血便,必要時甚至到醫院做糞便潛血的檢查,另外腹瀉型的腸躁症,常常便意說來就來,但只要排出後,症狀通常就會好一點,而且經常發生在早晨而非夜間,如果腹瀉多半發生在夜間,且常常會有解不出來的悶痛感,甚至伴隨著血便,則比較不像是單純腸躁症型的腹瀉,腸躁症也不大會以體重減輕來表現,最後就是大腸癌的風險評估,如大於50歲、家族有大腸癌病史及過去有大腸息肉病史等就是大腸癌的高風險族群,有以上情況還是建議要趕緊至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
大腸憩室及憩室炎
大腸憩室的形成多半是因為大腸壁上缺少肌肉層的部分而突出於腸壁外造成的盲囊。形成憩室的原因是食物中缺少纖維或是患者有結締組織病變的問題,憩室無發炎時通常並不會產生症狀。有時憩室內會有發炎的現象,這就是憩室炎。憩室發炎時會延伸到大腸壁上形成膿瘍,甚至可能有破裂穿孔的危險。憩室炎的表現包括腹痛、噁心、嘔吐及發燒等症狀。由於腹痛情形類似闌尾炎,而多在左下腹,也有人以〞左側闌尾炎〞來稱呼這樣的情況。不過,當這憩室炎出現在右側大腸時,通常是發生在年輕人,臨床上與闌尾炎就不易區分。憩室炎以抗生素治療為主,必要時才會採手術處理。
醫師我想問:
大腸憩室症將來會不會變成癌症呢?
答:目前普遍還是認為與低纖飲食及缺乏運動導致長期便祕有關,另外,年齡、基因遺傳、生活西化、大腸蠕動異常及腸內微生菌等等也可能是造成大腸憩室的原因。依照統計,大腸憩室症西方盛行率較東方人高,在東方人盛行率約為15到25%,隨年紀增加,超過60歲以上的患者甚至可能會超過5成。超過8成的大腸憩室症患者,終其一生都沒有特別症狀,其餘的人可能偶有腹痛,只有5到10%的人可能會有併發症的產生,如出血、阻塞、發展成憩室炎、甚至產生膿瘍等。所以,大腸憩室與大腸癌是完全不同的大腸疾病,大腸憩室也不會變成大腸癌。
痔瘡
痔瘡也是相當普遍的問題。俗語說十男九痔,可見一般。當然這在女性也相當常見,並不只是男性而已。
一般而言,痔瘡可依其位置來區分,以離肛門口約1.5公分環狀的鋸齒線為分界,依此而分為內痔或外痔。成因略異,大多並無症狀。會有明顯症狀的多半是外痔,包括靜脈炎、疼痛、出血等。通常內痔是不會有疼痛的症狀。內痔有時也會突出肛門外,但多可復位。痔瘡出血是血便常見的原因之一。
醫師我想問:
痔瘡會不會變成癌症?
答:痔瘡會出血,癌症也會出血,所以常常會有錯誤的迷思認為痔瘡會導致大腸直腸癌,事實上痔瘡和癌症是兩個不同的疾病,痔瘡主要是跟長期的不良習慣有關,直腸肛門部位血管叢及結締組織結構鬆弛膨脹的所致,一般為良性疾病;而癌症則是因為細胞分化不成熟過度增生導致,所以基本上痔瘡是不會變成癌症的。
綜觀大腸直腸癌
近年來,我們時常在媒體會聽到許多名人罹患大腸直腸癌而告別人生舞台,為什麼最近有這麼多人不幸得到大腸直腸癌?
依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統計顯示,台灣大腸直腸癌的發生呈逐年上升趨勢,2006年以後,大腸直腸癌發生人數首次超越肝癌,成為我國癌症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依衛福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大腸直腸癌死亡率居所有癌症死因的第三名,僅次於肺癌及肝癌。
癌症的形成,與許多因素有關,如:遺傳、基因突變、環境因素等。有大腸直腸癌家族病史是大腸直腸癌的警訊,特別是家族裡有人罹患大腸直腸癌時,家屬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自然增加許多。飲食習慣也與癌症的發生相關。加工肉品(如:熱狗、火腿、香腸、鹹牛肉、肉乾、肉類罐頭、經調味等其他肉製品)及紅肉(如:牛肉、豬肉、羊肉、馬肉等。)都是大腸直腸癌之致癌物。
家族裡連續幾代都有人罹患大腸直腸癌時,稱為遺傳性大腸直腸癌。
醫學研究發現大腸直腸癌約有5%到10%是由特定的致癌基因引起的,而且這種基因變異往往可以從父母遺傳給下一代引起大腸直腸癌。
近年來已經可以用大腸直腸癌基因檢測在罹癌風險的評估、癌症的診斷與分期及治療方式與藥物的選擇。大腸直腸癌患者的家屬、或家族中有多種癌症病史的家屬,可以到醫院腸胃科或健檢單位接受這種「多位點癌症風險基因檢測」,若綜合判斷自己屬於大腸直腸癌高風險群,應該考慮定期接受大腸鏡篩檢,以早期發現病灶。隨著基因檢測技術的快速進步及大數據的累積,相信未來可以使用抽血(液態切片)檢測基因的方式作為大腸直腸癌早期偵測、診斷分期、選擇藥物的運用,將來就有機會成為醫師的幫手、病患的福音。
台灣對大腸直腸癌的防治,已有不錯的基礎。國民健康署於2004年起,推動大腸直腸癌篩檢計劃,針對50至75歲的一般風險民眾,每兩年一次,進行糞便潛血檢查,此計劃推行至今,許多大腸直腸癌可在早期被診斷而得到有效的治療,大腸直腸癌的死亡率也有顯著下降。民眾篩檢之成效顯著,確實值得推廣。
早期的大腸直腸癌常常無明顯症狀,不痛,糞便外觀沒有異常,因此不易察覺。但是隨著癌症進行,會陸續出現以下的症狀。包括:血便、便秘、腹瀉、或交替出現、糞便型態改變,變得細小。排便後,經過沒多久又想解便,常有解不乾淨的感覺。腹脹、腹痛、貧血、不明原因體重下降。
若要從完全無症狀的人群當中篩檢找出大腸直腸癌,要先使用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作為篩檢工具。當免疫法糞便檢查呈現陽性時,必須進一步接受大腸鏡確診,台灣國民健康署之資料顯示,在糞便潛血陽性的個案中,每二十位僅有一位大腸直腸癌,更可喜的是透過這樣糞便潛血篩檢而發現的大腸直腸癌中約有一半是零期的原位癌或是第一期的大腸直腸癌,淋巴沒有轉移,治療方式主要是以內視鏡切除或手術切除為主,不必接受進一步的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目前診斷大腸直腸癌的工具是以大腸鏡檢查為主,但在大腸鏡檢查過程中常會發生疼痛,此時可選擇「無痛大腸鏡」。它是在腸胃專科及麻醉專科醫師完整的照護下,使用「靜脈式全身麻醉」以降低檢查時疼痛最有效的方法。
在大腸鏡檢查前,必須要將在大腸裡面的糞便清乾淨,如果大腸內部清得不夠乾淨,糞便會遮住大腸黏膜,檢查醫師也才有辦法完整看到大腸黏膜。
醫院通常建議檢查前2到3天自行服用低渣飲食,以減少糞便的總量以及其中的渣塊。然而準備低渣飲食很麻煩,很多受檢者索性不吃或者亂吃,因而影響到檢查。我國已經研發出一套符合國人飲食口味的低渣飲食餐包,可以有效幫助民眾成功完成大腸鏡檢查。
大腸直腸癌的治療方式有許多種,包含內視鏡治療、外科手術、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標靶藥物治療、免疫療法等。該選擇接受何種治療方式則和診斷時的疾病分期與病人身體狀況等息息相關。
內視鏡治療提供病患恢復更快、較無不適的治療選擇。常見治療手段包含息肉切除術、內視鏡黏膜切除術(EMR)、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等。嚴重分化不良的大腸腺瘤或是大腸的原位癌可以考慮使用內視鏡切除,期望它可達到完整切除。
約有八成的大腸直腸癌侷限在大腸壁或鄰近的淋巴組織,而手術治療是可能將疾病治癒的手段之一。手術前需評估病情是否複雜、之前是否動過手術等來選擇腹腔鏡手術或傳統開腹手術。腹腔鏡應用在大腸直腸癌手術上,其存活率並不亞於傳統剖腹手術,腹腔鏡大腸直腸癌手術已逐漸成為主流手術。
目前化學治療已有多種藥物可供選擇,並逐漸延長病患平均壽命。局部侵犯性的直腸癌可考慮進行手術前化學治療,或化學治療合併放射治療。有淋巴轉移的第三期大腸直腸癌則建議進行手術後的化學治療。轉移性的大腸直腸癌則進行化學治療,有時可合併手術治療、標靶治療等以延長病患平均壽命。放射治療在某些晚期的大腸直腸癌病患亦有舒緩症狀的效果。
標靶藥物的作用是針對腫瘤細胞在腫瘤生長相關的“標靶”來抑制腫瘤,有些藥物需要事先做基因檢測,目前標靶治療主要用在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病患。
免疫療法是近年新興的治療方式,主要作用是活化免疫細胞以達成抑制癌細胞。目前免疫療法在大腸直腸癌的使用上仍待臨床試驗進一步的證實。
總而言之,要減輕大腸直腸癌對健康的威脅,要從預防著手:飲食要少吃紅肉及加工肉品,控制肥胖。透過篩檢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如此便能夠降低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
(No.:糞便潛血檢查能夠有效預防並檢測出零期的原位癌或是第一期的大腸直腸癌)
認識大腸
大腸在哪裡?
大腸到底在哪裏?大家都很熟悉大腸麵線,可口美味之外,大概沒有多少人確實知道我們的大腸在自己身體內的部位。我們的消化道依結構由上而下可簡單分為:食道、胃、小腸及大腸。(圖一) 大腸位在最末端的部分,起自右下腹腔,是大腸中的盲腸部,其中有一退化的結構稱為闌尾,與盲腸相連。過了盲腸後是升結腸,為橫行橫結腸部,下轉進入降結腸部,降結腸再轉入一段彎曲的部分,稱為乙狀結腸,進入骨盆腔下接直腸,是人體消化道的最後一段,可以經肛門與體外相通。
大腸常見毛病
大腸息肉
大腸息肉是指任何發生在...
推薦序
推薦序
「國以民為本,民以健為天」。
今天,健康又成為廣大公眾共同關注的焦點,因為,健康是一個人全面發展的基礎,關係到千家萬戶的幸福。所以實際上,健康是節約,是和諧,也是生產力,健康就是GDP,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國家最大的實力。
21世紀的健康新觀念是什麼?20養成好習慣;40指標都正常;60以前沒有病;80以前不衰老;輕輕鬆鬆100歲;快快樂樂一輩子。自己少受罪,兒女少受累,節省醫藥費,才能造福全社會。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呢?1992年,前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中島宏博士指出:「每年有1,200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而如果採取預防措施,就可以減少600萬人死亡」。他進一步指出:「許多人不是死於疾病,而是死於無知」,並再三忠告:「不要死於愚昧,不要死於無知」。1992年的《維多利亞宣言》指出,健康的四大基石可使各種慢性疾病的發病率整體下降一半,同時降低一半死亡率,延長十年的健康壽命,並大大提升生活品質。
近來一項多國研究表明,九大危險因素可以解釋90%的急性心肌梗塞,而如果採取預防措施,則每六位急性心肌梗塞中可減少五位發病。這九大因素就是「高血壓、高血脂、吸菸、糖尿病、肥胖、精神緊張、不愛運動、少吃蔬菜水果、酗酒」。換句話說,作為人口死因最重要的慢性疾病是可以預防的,健康其實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己才是健康的主人。
中央電視台的《健康早班車》節目,多年來提高了廣大公眾的健康意識和自我保健能力,每次都請到中國著名的專家主講,內容涉及預防、保健、醫療、膳食、運動、心理平衡等各個方面,精彩紛呈。既有科學性,又有實用性,深入淺出,平易近人,讓人一聽就懂,一懂就用,一用就靈,因而深受廣大觀眾的歡迎。
現在將節目以圖書形式收錄出版,讓更多讀者受益,從中不僅得到知識的滋養,還有更多智慧的啟迪和心靈的感悟,相信會讓人獲益匪淺。
衷心祝福廣大讀者,都能健康快樂一百歲,天天都有好心情!
洪昭光
推薦序
「國以民為本,民以健為天」。
今天,健康又成為廣大公眾共同關注的焦點,因為,健康是一個人全面發展的基礎,關係到千家萬戶的幸福。所以實際上,健康是節約,是和諧,也是生產力,健康就是GDP,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國家最大的實力。
21世紀的健康新觀念是什麼?20養成好習慣;40指標都正常;60以前沒有病;80以前不衰老;輕輕鬆鬆100歲;快快樂樂一輩子。自己少受罪,兒女少受累,節省醫藥費,才能造福全社會。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呢?1992年,前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中島宏博士指出:「每年有1,200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而如果...
目錄
醫師簡介
認識大腸
大腸在哪裡?
大腸常見毛病
綜觀大腸直腸癌
認識大腸癌
大腸直腸癌的流行病學
再談息肉
大腸直腸癌的遺傳因素
大腸直腸癌的環境因素
大腸直腸癌的癌前病變
如何知道罹患大腸直腸癌?
診斷大腸直腸癌的方法
發現大腸癌
早期發現早期治癒大腸直腸癌
大腸直腸癌的基因檢測
如何預防大腸直腸癌
糞便潛血反應
無痛大腸鏡
低渣飲食
低渣餐包
清腸藥
大腸鏡檢查
診斷大腸直腸癌的影像檢查
治療大腸癌
大腸直腸癌的治療
大腸直腸癌的內視鏡治療
大腸直腸癌的手術治療
大腸直腸癌微創手術面面觀
大腸直腸癌的放射治療
大腸直腸癌的化學治療
大腸直腸癌的標靶藥物治療
大腸直腸癌的免疫治
醫師簡介
認識大腸
大腸在哪裡?
大腸常見毛病
綜觀大腸直腸癌
認識大腸癌
大腸直腸癌的流行病學
再談息肉
大腸直腸癌的遺傳因素
大腸直腸癌的環境因素
大腸直腸癌的癌前病變
如何知道罹患大腸直腸癌?
診斷大腸直腸癌的方法
發現大腸癌
早期發現早期治癒大腸直腸癌
大腸直腸癌的基因檢測
如何預防大腸直腸癌
糞便潛血反應
無痛大腸鏡
低渣飲食
低渣餐包
清腸藥
大腸鏡檢查
診斷大腸直腸癌的影像檢查
治療大腸癌
大腸直腸癌的治療
大腸直腸癌的內視鏡治療
大腸直腸癌的手術治療
大腸直腸癌微創手術面面觀
大...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