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個病患的極罕見疾病也能治療
◎本世紀末,人人都能活到100歲
《未來個人化精準醫療》用淺顯語言,闡述「精準醫療」及「個人化醫療」的意涵及趨勢。作者把複雜的大概念,聚焦為清楚的小場景,引領讀者走向未來。
——黃齊元 藍濤亞洲總裁
科學的算命,精準的改運,是醫學的未來。《未來個人化精準醫療》以作者淵博的知識,譯者流暢的文筆,帶給讀者閱讀時喜悅而欲罷不能的感受。
——洪惠風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
隨著醫療科技快速發展,人類在面對疾病預防治療及避免死亡上常出現許多難解習題,也許「未來精準醫療」是這一切問題的答案!
——林謂文 臺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醫師
基於AIoT+Bio產生的精準醫療,將真正實現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照護,並打造全新的臨床治療方式與重塑大健康產業的生態。
——余金樹 慧誠智醫總經理
在這個科技與醫療技術不斷創新突破的新時代,健康、醫療、照護與養生,是未來泛醫學的主流趨勢,然而一般人難以一窺堂奧。《未來個人化精準醫療》的內容精采自無庸置疑,翻譯的文體精煉,讓各類讀者都能容易理解,本書將帶給想一探未來醫療的讀者,豐富多彩的探索樂趣。
——左典修 捷格科技董事長
標準化的醫療,已不敷人們對於治癒結果的期望。透過《未來個人化精準醫療》可以了解個人化醫療的趨勢,在未來應對複雜疾病時,能有概念來與醫師溝通治療計畫。
——郭智超 Dr.Right 創辦人暨執行長
目前的醫療,都以統計的平均值來預測、判定人體的健康參數,即使運用大數據,也無法精確掌握單一個人的健康狀況,因為每個人的基因不同,身體的變化、所需藥物的成份,就不可能一模一樣。而正在發展中的個人化精準醫療,將會是針對「單一病患」的治療。
本書以生動的真實故事,讓我們看到未來個人化精準醫療的樣貌:
■未來的精準醫療,可以幫助每個因基因出現問題的孩童,仔細找到出問題的基因序列,並針對它的缺陷,製造可以彌補生理化學反應的藥物。
■每個人因為基因不同,體溫、血糖、血壓等參數皆不同,未來精準醫療記錄了你個人最健康的生理數據,並隨時監測,而非等到病痛出現時才給予治療。
■人體不同部位不同器官,是由不同類型的細胞所組成的,全球醫療團隊正在完善的「人體細胞地圖」,可以了解各部位細胞的特性和病變反應,例如推測COVID-19形成的副作用,就應用到這項技術。
■大腦病變是最難研究的,因為活著的人不可能剖開其大腦,未來的精準醫療,可以應用病患的幹細胞,培養出其腦部特定部位的組織,觀察其中的病變並給予適當的治療。
這本書讓我們透過真實的、正在進行的個人化精準醫療新技術,展望人類未來對於健康、對於個人化醫療的真正定義,即使再罕見的疾病,都能針對「單一病患」提供最精準的治療方式,人類也能活得更長久。
作者簡介:
詹姆士•坦伯頓(James Temperton)
為英國WIRED的數位編輯,領導數位內容的主題和方向,經常報導零工經濟和線上虛假信息造成的危害。他也是WIRED得獎Podcast的主持人。
譯者簡介:
龐元媛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畢業,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聯合專業考試及格,現為專職譯者。譯有《在大腦外思考》《打造100倍全球大市場》《終結空氣汙染》《聽見音樂的靈魂》《跟以色列人做生意,和你想的不一樣!》《客戶一直來一直來》《揭密風暴》《第一探長的最後正義》《法律,不只是法律》《白蟻之魂》《時間漩渦》《獅子與我》《查理桑莫的走騙人生》《我繼承了一座莊園》等數十部作品。
譯稿賜教:theresakitty6907@yahoo.com.tw。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各界人士專業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列)
左典修 捷格科技董事長
余金樹 慧誠智醫總經理
林謂文 臺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醫師/心臟血管專科醫師
洪惠風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
郭智超 Dr.Right 創辦人暨執行長
黃齊元 藍濤亞洲總裁
名人推薦:各界人士專業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列)
左典修 捷格科技董事長
余金樹 慧誠智醫總經理
林謂文 臺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醫師/心臟血管專科醫師
洪惠風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
郭智超 Dr.Right 創辦人暨執行長
黃齊元 藍濤亞洲總裁
章節試閱
前言
未來個人化的精準醫療
這兩個數字哪一個比較大:可觀測到的宇宙銀河系總數,還是你的身體細胞總數?答案可能會讓你感到意外。我們對於人體細胞總數的最精準估計值,是根據一項平均值計算:三十歲成人,體重大約七十公斤,身高一百七十公分,體表面積約為一.八五平方公尺。這位「平均人」是各種不同的人的大雜燴:每個人的細胞總數不一樣,而且身體各部位的細胞密度也不同。考量這些變數,將「平均人」的細胞加總,會得到一個好大好大的數字:三.七二乘以十的十三次方,亦即三十七.二兆個細胞。
要計算可觀測的宇宙銀河系總數,必須將哈伯太空望遠鏡對準一片天空,計算這片天空的銀河系總數。但還是有漏洞:這種方法會漏掉要長時間才會出現的銀河系,以及我們看不見的銀河系。不過根據最精準的估計值,可觀測宇宙的銀河系總數,約為一千億至兩千億之間。所以是三十七.二兆對上……頂多兩千億。差距如此懸殊,根本沒得比。人體細胞總數比宇宙銀河系總數多出三十七兆。如果你很難想像這些數字,那不妨想想:一兆等於一萬億。
人體幾乎可以說是複雜到難以理解的地步。難怪現代醫學在過去兩百年來,都在努力破解人體的奧祕。第一隻天花疫苗於一七九六年問世。主張所有有生命的有機體,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學說,是於一八三九年推出的。當時英格蘭與威爾斯男性出生時的平均餘命為四十.二年。女性則是四十二.二年。如今則是男性七十九年,女性八十二.八年。到了本世紀末,全球開發程度最高的各國國民的出生時平均餘命,可望超過一百年。要達到甚至超越這個里程碑,我們將進入新的醫療時代:醫師的責任在於維護健康,而非治療疾病。個人化醫療將取代一體適用的醫療。在這樣的未來,我們都會活得更久、更健康。而且這個未來將透過資料實現,很多很多的資料。
現在大多數的醫療數據,都是依據人口平均值計算。所以在英國,五十歲以上的女性,每三年可進行一次免費的乳癌篩檢。美國則是建議五十至七十四歲女性,每兩年進行一次乳房X光攝影。這種篩檢,是依據蒐集而來的人口資料所推測出的需求。但如果我們能知道,哪些人天生罹患某些疾病的機率比較高,會如何呢?如果我們在有生之年,醫師都能用高解析度的細部資料、而非只用概略的人口統計平均值,監測我們的身體狀況,又會如何呢?在未來的幾十年,我們的醫療紀錄不會是一生中散碎的觀察資料,而是依據我們有生之年蒐集到的資料,完整呈現我們的本質。蒐集的過程會在我們出生之前就開始,在我們還是胚胎的時候,就完成我們的基因組定序。我們的基因紀錄,會伴隨我們一生。出生以後,我們的基因組將與其他生理資料結合,可以更理解什麼會讓我們健康,什麼又會害我們生病。我們的個人健康檔案,也會包括身體個別細胞的資料,還有關於這些細胞的作用的詳細資訊。醫師參考這些資料集,就能做出有效預防疾病的決策。
也許你聽過「人類基因組計畫」,它可以說是一門頗具潛力的全新科學的金本位制度。這項計畫於二○○三年完成,總共辨識出組成我們所有基因指令的三十億個化學單位,並予以定序。計入通貨膨脹,這項於一九九○年開始的計畫總共耗資五十億美元。現在你只要花費不到兩百美元,即可完成你的基因組定序。基因體學(Genomics)具有改變醫療的潛力。二○一八年,英國的研究人員將英國國家健保局(NHS)的十萬名病患的基因組予以定序,展現了基因體學改變醫療的能力。參與研究的病患同意將他們的資料,與他們的病況資料及醫療紀錄對照,並讓研究人員參考這些資料。這項研究的目的,是徹底了解基因是如何引發罕見疾病、癌症,以及傳染病。這個基因資料寶庫,現已成為研究與診斷的利器,未來還會加入幾十萬名病患的資料,就更能掌握疾病的治療與預防之道。而且基因資料只是個開端。未來還會加入人體各層面的高解析度資料。這些資料,來自症狀出現之前即可發現患病跡象的穿戴式裝置,以及能察覺最細微的異常現象的診斷檢查。
這些巨量的資料,可望改變製藥業,同時催生出製藥業研判目前無法生產,或者殘酷一些說,即使生產也注定要虧損的療法。很多例子都是科學理論已經發展完備,可是主管機關與製藥公司卻沒有做好準備。現在的臨床試驗已經找出癌症之類的疾病療法,而世界各地的研究實驗室,也在努力蒐集解析度越來越高的資料,處理之後即可得知疾病的根源,包括罕見疾病與常見疾病。以積極而審慎的方式,推動更為個人化的精準醫療,將創造莫大的效益。而在其他的例子中,則有些自大的人、還有一些喜愛空想的億萬富豪,嚮往著科幻故事般的另一種未來,所有的疾病皆有解方,醫學還能戰勝死亡。
但我要說的並不是自大與傲慢的故事,而是關於悲痛、犧牲,以及克服萬難、努力活下來的故事。未來醫療的故事,是由當今的開路先鋒所寫下的,這是一則關於我們如何活著、變老,然後死去的故事。在醫療的新興領域奮鬥的專家,一致認為改變確有必要,且能夠實現。他們也一致認為,改變是可以做到的,而且很快就會到來。在某些例子中,改變已經發生,例如使用細胞治療對抗癌症。法令已經完備,製藥公司也得以將創新科技轉化為可營利、可量產的事業,甚至拯救數百萬條人命。在分子精神病學、長壽等等的領域,類似的法令、量產,以及獲利能力的問題尚未浮現,但也即將到來。
下一波的科技,並不會取代現在的專業醫療人員,而是輔助他們。往後我們例行就醫,醫師將能參考一個廣大的、可能涵蓋全球的匿名病患資料庫,然後做出正確的診斷與治療決策。新創生技公司已經大規模使用的人工智慧(AI),將會是我們分析、理解從全球各地幾十億病患那裡蒐集來的海量資料,所不可或缺的戰友。
從基因體學到分子診斷,以及人工智慧輔助的藥品開發,這場即將到來的醫療革命潛力無窮。但挑戰也將隨之而來。為了向前邁進,我們的社會與立法單位必須與前所未有的難題搏鬥。倘若一位懷孕的女性,從基因檢測得知腹中的孩子一出生,就會罹患會導致身體衰弱的疾病,我們該如何介入?移除致病的基因突變,孩子當然就能享有更長久、也許更快樂的人生。但要判斷哪些狀況是「不可醫療」的,卻涉及不少道德爭議。改變基因,創造所謂的「訂做寶寶」,更是充滿道德爭議。界線究竟在哪裡?未來我們面對各種問題,從個別病患資料的隱私權到基因改造的道德爭議,必定要畫出非常多條的界線。
無論醫學有多少突破,我們似乎不可能將平均壽命延長至幾百年。但在你的有生之年,數十億人確實有可能享有個人化的精準醫療。我們為天下人提升醫療品質,即可減輕疾病帶給社會與經濟的負擔,進而讓每一個人享有更長久、更快樂的人生。
第三章 從每一顆細胞了解人體地圖
細胞是很神奇的東西。細胞是生命最小的單位,由英格蘭博學家羅伯特.虎克於一六六五年發現,以基督教僧侶居住、冥想的小格狀房間命名。沒有這些保護膜包圍的小格狀的細胞質,就不會有生命。細胞至少在三十五億年前就出現在地球,賦予所有生物生命,從單細胞細菌到人類都是如此。僅僅是你的大腦,就由八百億個細胞組成。細胞無所不在,但我們對於自己體內的細胞卻所知有限。
二○一六年十月,由全球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宣布,要蒐集有史以來最大量的資料。這項「人類細胞圖譜計畫」有個偉大的目標:為每一個人類細胞,製作詳盡的參考圖。他們並不是要製作三十七兆個細胞的參考圖。你的身體是由幾千種不同的細胞類型與細胞狀態組成,很多會出現不只一次。這個計畫是要研究人體的器官、組織與系統。莎拉.泰希曼是維康桑格研究所細胞遺傳學主任,也是人類細胞圖譜計畫的創始人與主要領導者。她認為這項計畫就像是Google 地圖。我們現在對於人類細胞與組織的理解,就像以縮小地圖的方式,觀看整個大洲。泰希曼希望將解析度拉高到「街景」等級,科學家就能以清晰的解析度,觀看一棟房屋,也就是一個細胞。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人類細胞圖譜計畫使用過去十年研發並普及的創新技術,也就是單一細胞基因組學與空間基因組學「放大顯示」,以理解人體各種細胞的功能。
辨認細胞種類的傳統方式,是用顯微鏡觀察細胞的形狀。這種方法非常緩慢,而且嚴重受限,例如研究人員只能看出肌細胞與骨細胞的差異。但僅僅是肌細胞,就包含許多不同的種類:有些肌細胞能讓你行走或揮手,有些肌細胞能讓你的器官起伏悸動。解析度有限,理解也就有限。
可以想像成水果冰沙與水果沙拉。我們現在觀看細胞,是一次觀察數十萬個細胞,評估這些細胞的基因表現價值,研究人員也就能了解細胞功能。這種方法聽起來有些不精確。簡單說就是一團混雜,很像水果冰沙。研究人員運用單一細胞基因組學,能將每一種水果單獨呈現,每一塊草莓、覆盆子、香蕉與藍莓都獨立呈現,再結合空間基因組學,就能告訴你草莓的旁邊是香蕉,這樣就能逐漸得知冰沙裡究竟有哪些水果,還能知曉水果之間如何互動,又會如何影響鄰近的水果。從一團混雜的水果冰沙,到擺盤精巧的水果沙拉,人類細胞圖譜計畫的目的,是呈現完整的細胞與組織的架構。人類細胞圖譜計畫之於細胞及組織,就如同人類基因組計畫之於DNA,就是製作一個參考圖,把每一個人放上去比較。
「想想我們的皮膚,」泰希曼以我們已經很熟悉的一種組織為例,「皮膚分為很多層。」在靠近我們皮膚組織的最底層,小小圓圓的基細胞生成。基細胞在這裡分裂,自行推升到皮膚表面,取代死亡的老細胞,這些老細胞隨即脫落。泰希曼說:「我們若不了解這種簡單的組織的架構,就無法徹底理解功能。」但還有很多細胞類型與組織仍是個謎。以子宮內膜為例。子宮內膜是子宮內裡的黏膜,在月經週期逐漸變厚,準備迎接可能來臨的胚胎。她說:「人類細胞圖譜計畫開始之前,我們對於子宮內膜所知甚少。有些東西我們研究得很深入,有些並沒有研究得很詳細。」了解子宮內膜組織的架構,就會知道子宮內膜在女性生命各階段的變化,不僅是月經週期與懷孕期,也包括好幾十年的期間。如此也就能了解,哪些細胞與細胞群體與老化、疾病有關。
二○二○年九月,人類細胞圖譜計畫的研究團隊,發表了人類心臟的第一個細胞圖譜。他們使用十四位捐贈者的健康心臟,研究將近五十萬的個別細胞,檢視每個細胞有哪些基因發揮作用。這項研究揭露了心臟各區域的細胞類型與細胞習性的主要差異,進而得知健康的心臟如何形成,有朝一日可望發展出更精準、更成功的心血管疾病療法。史上最詳盡的人體圖譜終將問世,細細揭露一個個細胞、一個個組織、一個個器官。這項研究雖然還在初始階段,卻已有傲人的成果。
二○一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中國湖北省武漢市的武漢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宣布,該市出現二十七起肺炎案例,起因不明。唯一的線索是販售魚類與活體動物的武漢華南海鮮批發市場。市場於隔日關閉。病患出現各種症狀:發燒、乾咳、呼吸困難,第一批病患當中,有七位出現嚴重症狀。二○二○年一月九日,確認一種新的冠狀病毒出現,後來命名為SARS-CoV-2,不僅是引發新冠肺炎的病毒,也是這二十七起肺炎案例的起因。一天之後,中國研究團隊完成SARS-CoV-2 的基因組定序,並公開發表。一月十一日,一名六十一歲的男子成為死於這種神祕新疾病的第一人。中國當局當時表示,沒有人傳人的證據。二週過後的一月二十三日,整個武漢市連同超過一千一百萬人遭到封鎖。此時已有十七人死亡。
全世界為了對抗一個世代最嚴重的公衛危機,被一分為二。為了遏止新冠肺炎的擴散,幾十億人被迫封鎖,經濟與社會活動全面停擺。這種粗糙的疾病防治方法,可以追溯到十五世紀。當時義大利各城邦強制隔離染上瘟疫的人。在這幾百年間,科技的發展幾乎無法想像,但我們面臨最新爆發的疫情,卻再度啟用中世紀的辦法。但在其他許多方面,全球對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回應,也讓我們看到醫療短期的未來發展。人類細胞圖譜計畫的研究團隊,除了迅速完成新冠病毒的基因組定序之外,也揭露新冠病毒如何攻擊人體的一個個細胞。這兩者的結合,讓治療方法、圍堵策略,以及疫苗得以迅速問世。
阿維芙.瑞格夫是計算生物學家,也是人類細胞圖譜計畫的領導人之一,目前是瑞士製藥巨擘羅氏的生物科技部門的研究與早期發展主管。她說:「你問的第一個問題是:病毒接觸到宿主時會怎麼樣?然後要研究宿主感染病毒的情況。」全球發現新冠病毒僅僅幾週之後,瑞格夫與同僚運用人類細胞圖譜計畫蒐集來的資料,整理出可能感染新冠病毒的細胞清單。要製作清單,必須參考兩種資料:未感染新冠肺炎病毒者的組織樣本資料,以及已感染新冠肺炎病毒者的組織樣本資料。「一開始是傳染的問題:哪些細胞會先感染?」瑞格夫說:「然後是發病的問題:病毒可能會鎖定身體的哪些部位?接著是流行病學的問題:年長者罹患重症的機率,為何高於年輕人與兒童?然後,一旦感染病毒,受到感染的是某些細胞:某些人的病程發展迅猛得出奇,是不是與這些細胞有關?我們用人類細胞圖譜計畫,一一回答這些問題,也得到不錯的答案。」
為了得到這些答案,研究團隊必須找出新冠病毒用以感染宿主的分子。新冠病毒會與受體分子結合。受體分子附著在人體許多種類的細胞表面,包括心臟、腸,以及肺部的細胞。這種受體分子叫做ACE2,能控制血壓、發炎,以及傷口癒合。但病毒要進入細胞,需要一種叫做輔蛋白酶的分子。人類細胞圖譜計畫顯示,輔蛋白酶有很多種,所以新冠病毒才會如此容易傳播。
瑞格夫與同僚研究未感染新冠肺炎者的二十五種不同的組織樣本。她說:「我們研究了他們的腸、肝、肺、鼻道、眼睛、心臟、胰臟、膀胱、睪丸、前列腺、腎臟、大腦、乳腺組織、血液與骨髓、扁桃腺、皮膚、脂肪組織、腹膜組織、骨骼、淋巴結,還有各種腫瘤與卵巢。」僅僅是第一次分析,他們就檢視了七百五十個樣本以及四百萬個細胞。他們的研究證明,新冠病毒理論上可以寄宿在腸、肝、鼻道、氣道、眼睛、胰臟、膀胱、睪丸、前列腺、腎臟、大腦、胎盤的細胞內。「我們研究得出這些結果的時候,還沒有公開發布的新冠肺炎神經系統症狀,」瑞格夫說,「現在有了。」
瑞格夫的研究結果,一次又一次呼應第一線醫師在病危病患身上所看見的現象。她說:「我們從未以這樣的角度,檢視整個人體,深入每一個細胞,每一個組織。」她與團隊發現,肺臟、心臟等器官的細胞感染新冠病毒,可能與血管有關。醫院裡止血困難,或是有凝血問題的重症病患,也呼應了這項研究結果。這項研究也解開了年齡的謎團。她說:「三歲以下嬰幼兒肺部的ACE2濃度,尤其在重症爆發的肺部深處,是低到幾乎不存在。年長者的ACE2濃度則是高得多。」所以兒童即使感染新冠肺炎,重症的機率也不高,因為病毒最有可能附著在鼻道與腸的細胞上,卻很難深入肺部深處。
瑞格夫與團隊完成第一階段的研究,接著檢視新冠肺炎病患的樣本,以追蹤病毒在人體內的進程。他們蒐集病患氣道內側的血液與組織樣本,最後也研究驗屍報告裡的血液與組織樣本。他們依據這些樣本,發表了史上第一份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人體組織的個別細胞分析報告。在這個階段,人類細胞圖譜計畫的資料才開始展現價值。瑞格夫說:「我們真的看見受到感染的細胞。我們看得見細胞裡面的病毒核糖核酸(RNA),所以可以研究同一個人的兩個細胞,一個有病毒,另一個沒有病毒。我們可以將這兩個細胞拿來比較,就能了解病毒對細胞的影響。這對於想了解病毒感染的醫師與生物學家,還有想開發更好療法的製藥商都有益。」
前言
未來個人化的精準醫療
這兩個數字哪一個比較大:可觀測到的宇宙銀河系總數,還是你的身體細胞總數?答案可能會讓你感到意外。我們對於人體細胞總數的最精準估計值,是根據一項平均值計算:三十歲成人,體重大約七十公斤,身高一百七十公分,體表面積約為一.八五平方公尺。這位「平均人」是各種不同的人的大雜燴:每個人的細胞總數不一樣,而且身體各部位的細胞密度也不同。考量這些變數,將「平均人」的細胞加總,會得到一個好大好大的數字:三.七二乘以十的十三次方,亦即三十七.二兆個細胞。
要計算可觀測的宇宙銀河系總數,...
推薦序
《未來個人化精準醫療》用淺顯語言,闡述「精準醫療」及「個人化醫療」的意涵及趨勢。作者把複雜的大概念,聚焦為清楚的小場景,引領讀者走向未來。
——黃齊元 藍濤亞洲總裁
科學的算命,精準的改運,是醫學的未來。《未來個人化精準醫療》以作者淵博的知識,譯者流暢的文筆,帶給讀者閱讀時喜悅而欲罷不能的感受。
——洪惠風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
隨著醫療科技快速發展,人類在面對疾病預防治療及避免死亡上常出現許多難解習題,也許「未來精準醫療」是這一切問題的答案!
——林謂文 臺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醫師
基於AIoT+Bio產生的精準醫療,將真正實現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照護,並打造全新的臨床治療方式與重塑大健康產業的生態。
——余金樹 慧誠智醫總經理
在這個科技與醫療技術不斷創新突破的新時代,健康、醫療、照護與養生,是未來泛醫學的主流趨勢,然而一般人難以一窺堂奧。《未來個人化精準醫療》的內容精采自無庸置疑,翻譯的文體精煉,讓各類讀者都能容易理解,本書將帶給想一探未來醫療的讀者,豐富多彩的探索樂趣。
——左典修 捷格科技董事長
標準化的醫療,已不敷人們對於治癒結果的期望。透過《未來個人化精準醫療》可以了解個人化醫療的趨勢,在未來應對複雜疾病時,能有概念來與醫師溝通治療計畫。
——郭智超 Dr.Right 創辦人暨執行長
《未來個人化精準醫療》用淺顯語言,闡述「精準醫療」及「個人化醫療」的意涵及趨勢。作者把複雜的大概念,聚焦為清楚的小場景,引領讀者走向未來。
——黃齊元 藍濤亞洲總裁
科學的算命,精準的改運,是醫學的未來。《未來個人化精準醫療》以作者淵博的知識,譯者流暢的文筆,帶給讀者閱讀時喜悅而欲罷不能的感受。
——洪惠風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
隨著醫療科技快速發展,人類在面對疾病預防治療及避免死亡上常出現許多難解習題,也許「未來精準醫療」是這一切問題的答案!
...
目錄
目次
前言 未來個人化的精準醫療
第一章 只為一個罕見疾病病患研發藥物
第二章 維持你個人的健康數據
第三章 從每一顆細胞了解人體地圖
第四章 改造人體免疫系統治療癌症
第五章 培養人造腦治療大腦疾病
第六章 解開人體老化之謎
中英名詞對照
目次
前言 未來個人化的精準醫療
第一章 只為一個罕見疾病病患研發藥物
第二章 維持你個人的健康數據
第三章 從每一顆細胞了解人體地圖
第四章 改造人體免疫系統治療癌症
第五章 培養人造腦治療大腦疾病
第六章 解開人體老化之謎
中英名詞對照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