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嚴法師出家時,曾立下「不收弟子」的原則;
卻在不可思議的因緣中,收下了第一位弟子——釋德慈。
他年長法師三歲,
在靜思精舍常住眾中以身作則,
身體力行法華精神,樹立靜思家風,
《無量義經》:「智慧日月,方便時節,扶疏增長大乘事業。」
正是他一生的寫照。
◆面對生死無常,
德慈師父最後的遺言是——
生生世世跟隨師父,行菩薩道。
◆證嚴法師的最後叮嚀是——
你我兩千多年前同在法會上,都曾向佛發願;所以現在身體力行,同行在莊嚴美麗的菩薩道上。慶幸這輩子的因緣,我們開出了一條利益眾生的道路……你可以安心了!
五百年前,師度徒,五百年後,徒度師。你先去了,要開路,師父後面去,就有個方向。我們師徒間,前後來,前後去,方向、道路正確,沒有偏差,就沒有隔礙。
相信此刻你的心、你的意念,應該在六瑞相的境界。六瑞現前,你要很輕安,飄飄然自在而去。記住,還要把握時間,方向分毫不偏,趕快再回來慈濟這條菩薩道,師父祝福你!
重點書摘
曾有人問:「師父,什麼是修行?」慈師父回答:「修行最簡單的講法,就是修掉不好習氣、修掉不好的行爲,專心奉獻給大眾。
慈師父分享早年跟隨證嚴法師修行時,法師告誡他們:「有能力時吃三餐,沒有能力就吃一餐。修行就是要自力『耕』生……但要幫助貧病人的事是不能停的……」——靜思精舍常住眾
慈師父曾勉勵我:「學任何東西都一樣,唯有一個『勤』字。勤練、勤練、勤練,是不二法門。」——釋德澡
病痛的折磨,絲毫沒有摧毀慈師父的心志,每天早上起床依然禮佛,輕安自在過每一天。這一分輕安自在,我想是來自早年的訓練、來自早年的磨練。——釋德傳
他一生守志奉道,為慈濟四大志業盡心盡力、鞠躬盡瘁:捨報之後,還將大體捐給慈濟大學當「無語良師」,實在令人敬佩。——林欣榮(花蓮慈濟醫院院長)
「校長,大學要拜託你了!」他那一握、那一聲請託,我瞬間明白了,慈師父堅持對志業體主管禮貌的尊稱,其實是蘊含著很大的尊重與期許,他期望主管們能把志業守好,就像他守護精舍這個大家庭一樣。——劉怡均(慈濟大學校長)
出家是為眾生付出,不是看破紅塵、逃避現實。
德慈師父出家近一甲子,
以「信、願、行」走在證嚴法師開闢的人間菩薩道,
行深般若,留下的足印最深也走得最遠。
靜思家風
靜思精舍僧團秉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自力更生的精神,克己、克勤、克儉、克難依律生活,不受供養,並力行慈善濟施。常住僧眾做過二十多種手工,不曾用到分毫善款;廣納十方,更要成為全球慈濟人的後盾!
靜思精舍永遠的大師兄
德慈法師,生於一九三四年,臺灣花蓮縣新城鄉人。一九六四年依止證嚴上人,法名悟雲,字德慈,號紹惟。二〇二一年五月二十六日圓寂,世壽八十七,僧臘五十七載,戒臘五十五載。
身為靜思大弟子,以身作則領眾勤耕勞作,維持僧眾的修行與生活,上人肯定他「守護家風,樹立典範」。而其一輩子修行功夫,完全用在「扶疏增長」上人創建慈濟大乘志業。
作者序
如常與如願
撰文/陳美羿
花蓮五月天。
午後。靜思精舍傳來不尋常的廣播:「請常住穿著長衫,兩點四十分,在大殿前集合,準備接駕。」
「接駕」?透露著什麼重大的訊息?「大師兄要回來了!」「慈師父要從醫院回精舍了!」有人輕輕交談著,卻沒有一絲慌亂景象。精舍靜謐如常。
表面淡定的我,內心湧起一陣陣複雜情緒,腦海裏浮現出慈師父的音容笑貌:「慈眉善目」、「如沐春風」……都不足以形容老人家給人的美好印象。
明靜和我並肩走著,不知要在何處「接駕」?「去陶慈坊?」「還是『喇叭口』?」兩人惴惴然。來到園區小徑路口,看見隨師的小林扛著攝影機在楓香樹下等候。我們也停下來,在樹蔭下。
「師姑,不要哭!」小林拍拍我,哽咽道:「您這樣,我也要哭了……」
因為眼疾開刀,遵醫囑戴著墨鏡,小林是怎麼發現我止不住的淚水?
常住師父們魚貫走出來,安靜地排著隊,我們也回到大殿前。佛號聲響起,有人開始啜泣。
「來了!來了!」救護車在前導車引領下,緩緩從山門口向陶慈坊開去。綠籬大樹掩映中的車隊裏,有大家敬愛的慈師父——他回來了!
車隊在陶慈坊暫停之後,順著菩提大道開到精舍大殿前,院長、副院長打開車門,讓慈師父再看一眼他當年做小工協助屋頂灌漿的靜思精舍。然後再繞過後面菜園進來,把慈師父請到醫務室的病床上。
明白了!這天午齋後,聽到志工說,上人在人文走廊「散步」,原來是在勘察慈師父回家的場地和動線。
這時僧眾已經集合到人文走廊,上人先進去對慈師父開示之後,常住五人一組進去和「大師兄」問訊、說話。其他人也在茶水區旁列隊,依序進去禮敬慈師父。
●
淚眼模糊中,我沒有看清楚慈師父的模樣。出來以後,遠遠看到陶慈坊的職工和志工,不只彎腰合十,而是匍匐下跪。
一九八七年開始,慈師父接引了不計其數的志工,有的是讓父母傷透腦筋的孩子,被慈師父「愛」回來,重塑人生。曾說慈師父「比我媽媽還媽媽」的蘇鈺珉,一走出來就痛哭失聲,無法克制。
陳貴珠、王琇珠、林麗琴……都是跟隨慈師父好幾年的貼心志工,大家哭成一團。
我進簡報室拿我的手機和錄音筆,因為前一天,《慈濟》月刊總編輯王慧萍請我協助採訪,要編寫一本慈師父的專書,陶慈坊的志工都在名單內。
怎麼?一眨眼,他們全都不見了。於是我戴了帽子就往陶慈坊走去。太陽還是耀眼。高高的麵包樹上,已經結滿纍纍的果實,它會一天天長大,然後變成餐桌上的美食;鳥鳴不停……剎那間,我停住,仰望藍天,迷惑了。
我叩問天地——靜思精舍的大弟子、人人心目中慈藹的慈師父,如今示疾在病榻上,而「你們」,卻還是如此「如常」?
含著眼淚到達陶慈坊,大家都在忙。有人在噴釉、有人為佛像底座裝燈泡、有人貼瓶口的膠帶、有人裝箱、貼標籤,準備出貨……各盡本分,生活、工作如常。
「不管慈師父在不在,我們都會認真做,更團結,守護好陶慈坊。」他們不約而同地說:「我們要讓慈師父安心、放心!」
清晨的板聲、早課、早齋、灑掃、志工早會……精舍還是精舍,常住和志工作息沒有一絲異常。
慈師父還在醫務室,被醫護團隊和法眷們悉心看護。每天兩個時段開放探視。回來的第二天,我陪著資深的花蓮師姊蔡秀梅和羅雅馨進去,看到慈師父似乎比前一天更好。
「慈師父!您要好起來喔!我再帶您去發電廠參觀。」五十多年前,任職電力公司的蔡秀梅,買了一打毛毯想要供養常住,來到精舍第一個見到的就是慈師父。後來上人把毛毯轉送給照顧戶,開啟了冬令發放傳統,成為慈濟歷史上的一段佳話。
九十歲的蔡秀梅唏噓道:「慈師父一直叫我『蔡小姐』,讓我覺得自己還很年輕。」
●
五月二十六日這天,是國際衛塞節,南傳佛教紀念佛陀誕生、成道、涅槃的日子;「衛塞」也是月圓的意思。這次月圓恰有「超級月亮」和「月全蝕」,手機上大家都在傳遞月亮的動態和照片。
雖然也很想上三樓看月亮,但多日的極限工作,體力不支,和衣躺下休息,沒想到朦朦朧朧就睡著了。「鈴……」電話把我吵醒。「慈師父走了!」是明靜師姊來電。
「啊——」我大叫一聲,跳了起來。一看時鐘,晚上九點多了。
雖然不意外,但還是很難過。我梳整了頭髮,坐著默念佛號。要不要去精舍呢?現在進得去嗎?
我想師父們一定不想勞師動眾,所以我沒有去精舍。打開電腦,開始寫稿,讓慈師父的專書盡快出版。
第二天到精舍,一如往昔,大家如常做自己的工作,彷彿什麼事情都沒發生。
「昨天晚上,常住和志工主動分批來念佛。不到八小時,凌晨四點多,慈師父的大體就送達慈濟大學,將來要當模擬手術的無語良師。」聽到如此描述,我心裏的感傷,瞬間化為無比的歡喜。
記得很多年前,看到政壇名人宋楚瑜的一則新聞:夫人陳萬水癌末時,想要回家,但是宋楚瑜認為醫院才有專業人員照顧,所以沒讓夫人如願。後來夫人過世了,宋楚瑜把骨灰帶回家,後悔莫及。後悔當初沒讓妻子在生前回家,在家安詳過世,相當自責。
慈師父能在捨報前三天回到精舍,在他熟悉的環境中,周邊有相熟相知的法眷陪伴,可以聽到打板、早晚課誦、志工早會……想必他老人家會很欣慰、很安穩。「回家」,應該是每個「人生謝幕」時最好的安排。
捨報之後,又能如願地到慈濟大學當大體老師。慈師父事事如願,當無遺憾。
●
大雨過後,我獨上三樓露臺,高聳的中央山脈上,白雲潔淨到令人屏息,無盡的青天,無法形容的……原來「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詩句,就是眼前這般景象。
在陶慈坊,凝視著青花瓷。想著慈藹的、笑瞇瞇的慈師父,現在,您在哪兒?
三十多年前開始,慈師父埋首陶瓷泥中,屏氣凝神的拉坏,那背影,恍如入禪定的境界;一分鐘兩萬多轉的小電鑽,在薄薄的白瓷上,細心刻出法華經句,何嘗不是「守之不動」的堅定功夫?
陶慈坊有慈師父發想設計的,精美的無量心燈、竹節壺、大白牛車、宇宙大覺者……佛經經文、慈濟故事,都是他創作的題材。
一塊木頭,要經過千刀萬剮的雕琢,才得以成為一尊人人禮敬的佛像;一坨泥土,要經過捏揉、捶打,在千度以上高溫的燒煉,才能成就精美絕倫的菩薩像。一個出自偏鄉的僧人,應也是百千萬劫累積的福報,才得以在靜思精舍、上人的座下修行。
如今慈師父世緣圓滿,看到老人家能「如願」回到精舍捨報、「如願」成就大體捐贈,真是為他歡喜、為他讚歎!
靜思精舍大弟子慈師父殞落,精舍沒有一絲騷動和異常,上人慈示:一切「如常」!於是,生活作息「如常」,各盡本分也「如常」。世事多變,但是能「安住」與「如常」,不起一絲波瀾,就不至掀起巨浪。
謝謝慈師父,您的生前與身後,都給我們上了珍貴的一課。
●
三十五年前,我初入慈濟,那時候我們稱「大師兄」的慈師父,身上煥發的慈藹有股隱隱的吸引力,令人歡喜並與之親近。後來改口叫「慈師父」,更是喜歡人如其名的他。
大人跟他有說有笑;小孩見到他也是跟前跟後;就連小貓、小狗,都喜歡親近他。這一點,是很多人望塵莫及,甚至是羨慕不已的。
慈師父知道我在寫慈濟的故事,所以他很樂意跟我分享,甚至帶我去看第一個慈濟屋,好小好小的阿拋伯的水泥房。可惜現在已經拆掉了。
二〇二一年二月二日,在羅東聯絡處,上人對我說:「你回來花蓮住吧!」師命不可違,我就乖乖回去花蓮,每天進去精舍隨師、寫作。上人說:「慈濟人的歷史不留下來,是我失責。」又說:「你們寫作的人也有責任。」
上人很急切地要把慈濟人的故事寫下來,說:「會寫的人自己寫,不會寫的人叫別人寫。」又勉勵文字志工:「你們都受過很好的教育,又能寫文章,只當個家庭主婦太可惜。希望大家都能善盡本分,為社會做更多的事。」
我在群組發起徵稿:「寫自己」、「寫家人」、「寫最熟悉的慈濟人」……文稿紛紛寄來,我一邊讀著,一邊分類,希望能夠蒐集到品質優良且足夠的量,好結集出版。
不料四月初,發生太魯閣號火車事故。我暫停手邊的工作,召集可以來花蓮的志工一起展開採訪,文稿提供慈濟月刊及專書。「別怕!有我們在」專書在短短不到二十天問世,真是佩服人文志業中心的出版效率。
四月中,我回臺北開白內障,遵醫囑一個月內要作好術後的保養。因此也來來回回在臺北、花蓮之間。
五月十二日,我再回到花蓮,三天後,臺灣北部爆發新冠疫情,我因此不敢北上。二十二日,《慈濟》月刊總編輯王慧萍告訴我,要為德慈師父編寫一本專書,並附上初擬的大綱及預計採訪的名單,希望我能協助。
之前有聽說慈師父在花蓮慈濟醫院開刀,心裏牽掛。沒想到春節過後,在精舍看見慈師父出現,趕緊趨前問訊。慈師父看到我說:「你回來了?回來寫文章喔!」我又意外又高興,慈師父雖然消瘦很多,腦筋卻是清清楚楚的。
後來聽說慈師父再去住院。就在慧萍給我「任務」的第二天,五月二十三日下午,慈師父由救護車護送回來。二十六日晚間,在月全蝕復圓時刻捨報。
這期間疫情嚴峻,我無法請文字志工來精舍,只能帶著筆記本和錄音筆,採訪常住師父和陶慈坊的志工。後來還透過電話,採訪照顧慈師父的護理人員,然後將錄音檔寄給臺北的志工聽打、撰稿。
每一個人都對慈師父有無比的敬仰和緬懷,我也不例外。但是檔案、文稿之多,要登錄、轉寄、校對、再登錄、轉寄,我戰戰兢兢,深怕一個閃失,遺漏了受訪者或撰稿人的心血。
想到慧萍和秀花、嘉琪面對如雪片飛來的稿子,不眠不休地整理、編修,我更不敢懈怠。我們都懷著恭敬虔誠的心,為靜思精舍上人第一位大弟子德慈師父編輯這本專書,全力以赴。
我無暇撰寫三十多年來,我所認識的慈師父,但是觀察到:慈師父殞落,精舍生活步調沒有絲毫動盪和異常;而慈師父在辭世前三天,能回到他熟悉的地方,安詳捨報;助念不到八小時,又能送到慈濟大學當大體老師。
幾人能夠啊?
所以我寫了「如常」與「如願」。一方面向慈師父致敬;一方面希望引起共鳴。一個人重要的是「生前」——志節、人品、造福;而不是「身後」——治喪要多鋪張、多熱鬧。
這本專書,收錄了七十多篇文章,近十三萬字。獻給「德香遍滿,慈悲無量」,為慈濟「樹家風、立典範」的德慈師父!
【代序】
豈復有斯人乎?
撰文/王端正(慈濟人文志業執行長)
壹
青山下,精舍旁,
那純樸巧小的陶藝坊,
它的名字從此被人牽念。
日照青山,昏迎夕陽,
紅霞旭日看遍。
五月水中蓮,
不是凋零,只是休眠,
它是靜思精舍的永遠,
像巍峨的中央山脈,
依舊是慈濟人的典範。
那微光,千江映月依然,
抬望眼,滿天星繁,
不知哪顆是斯人的光芒,
請你眨眨眼,
讓我們看見,
那一定是最溫柔的光。
是想念,步伐放慢,
放眼畦畦菜園,
新芽點點似淚,
猶記斯人耕耘滴下汗。
是黃昏,
烈日餘溫,歸鳥樹梢亂。
貳
行到工坊前,
貓兒左右顧盼,
牠是昔日的小可憐,
無家可歸,到處流浪,
斯人慈悲收養,
成為彼此玩伴。
一如往常,臥立牆邊,
苦等斯人回返。
臉上帶著希望,
從白天到夜晚,從夜晚到白天,
希望漸漸化成悲傷,
落寞的神情,顯得孤單慵懶。
知否?斯人已逝難返,
縱有千行淚,只能無言。
尋常創作柔指處,
哪得知物力維艱。
它是泥,您是匠,
精彫細磋,
一起將它用窯燒煉;
陶的形,瓷的魂,
在書畫墨香裏流淌。
慈悲的心,輕巧的手,
畫個你,揑個我,
山水松竹,花草樹木,
將自己的生命融入。
坏體窯爐,火燒焠煉,
燒到極佳處,煉到最高點,
韻雅的作品,件件非凡,
隱約可以聞到它的德香。
這就是斯人的工藝,
獨到的天分難以言傳。
參
春風肯結萬山緣,
吹破濃霧見青天,
東山作,南畝田,
燈光下,衣坊間,
經歷世態炎涼,
濟世往事思量。
賢的是你,
總能把人拉離懸崖邊,
也能讓人回頭是岸。
是小人物,也是巨匠,
是庶民,也是國王,
心中自有一把悲智的尺,
偉大與渺小,
在心的一念間,
永遠不會失去方向。
追隨上人近六十年,
是大弟子,也是大師兄,
為佛教、為眾生,深植心田。
人間苦難看慣,聞聲救苦承擔,
自力「耕」生、不作不食,
無怨無悔,至死無憾,
成了慈濟的基因薪傳。
上人拔苦予樂的宏願,
時遭世人冷眼,
形孤影單,明志致遠,
傲岸挺立,毀譽看淡。
猶如大船師駕慈航,
運載群生,渡生死河,
置安穩岸,一蓑風雨任自然。
上人的苦寒風霜,
斯人心碎了然,
願為上人時刻挑起千斤萬擔。
肆
生命是一次殊勝的奇遇,
擁有的,與年齡無關,
與地位無關,與貧富無關,
那都是虛幻,
把大愛留存人間,
才是究竟實相。
從未出生,從未死亡,
只是短暫的拜訪這個大千,
度人的舟,慈悲的帆,
來回於此岸和彼岸,
為世人留下典範,
是無價,是無量。
逝者如斯未嘗往,
盈虛如彼未消長,
天地一瞬,
來不及欣賞,已過眼雲煙。
你熬過了人間的冷暖,
抵達了一生的終點站,
我們當然神傷黯然。
但願你換了車,盡快回到人間,
濟世助人的重擔,
還要靠你的鐵肩。
人生像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
時間有多慢,書就有多長,
細品慢讀,
動人的情節,就在字裏行間。
青燈下,望陶壼,
講堂裏,聽講古,
精舍裏裏外外,時時處處,
都有一個斯人的您——慈師父。
此情此景,斯人何處?
青山難隔思愁路,
想斯人也不斷回頭顧,
此時,淚眼已成迷霧。
哀哉!痛哉!
世豈復有斯人乎?
【最後的叮嚀】
守護家風 常住典範
時間:二〇二一年五月十一日下午兩點三十五分
地點:花蓮慈濟醫院、靜思精舍
上人和德慈師父視訊通話
慈師父:求懺悔,生生世世跟隨師父,行菩薩道。
上 人:德慈,師父跟你講話,你要聽進去。我們師徒的緣很長,超過半世紀以上,將近六十年了。你是第一位跟隨師父的,陪著師父一路走過來,很辛苦啊!今天慈濟有這樣的規模,能夠幫助全世界苦難人,你,造很大的福,功德無量啊!如果沒有你們跟師父打拚,哪有辦法呢?
師父面對著慈濟志業,你,用心守護在常住,以身作則帶領這些師兄弟,是他們的好典範。你們跟著師父,開始做嬰兒鞋、黏糊紙袋,我們種番薯,你去賣番薯……(哽咽),靠這種種來維持常住的生活。精舍自力更生的家風、靜思法脈,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是你一路守護精舍的家規、做好常住的典範,才有今天的慈濟!
紹惟,德慈!開始時師父都叫你「紹惟」,哪怕是到現在,我也常常說:「紹惟,現在怎麼樣了?」
在師父心目中,你還是最初時的紹惟啊!五十多年來,你就是這樣維持我們的家規,所以師父很感恩你。
我們彼此慶幸──好在你這輩子跟著師父,師父也好在有你這個弟子!最重要的是,我們開了慈濟菩薩道,救濟苦難眾生。我們師徒這輩子要做的,就是利益眾生、造福人間;我們都做到了,沒有虧欠!
這是自然法則,你要安心。先走的人,趕緊鋪路,讓後面跟去的,照著這條路走。師徒,本來就是生生世世──五百年前,師度徒,五百年後,徒度師。你先去了,要開路,師父後面去,就有個方向。我們師徒間,前後來,前後去,方向、道路正確,沒有偏差,就沒有隔礙。
你跟慈濟人結的緣,比師父更深。大家來精舍都找「慈師父」,跟慈師父接近時,很自然的有說有笑;但是來到我這裏,規矩嚴肅。師父實在無法跟大家輕鬆,這是我這輩子比較遺憾的。而你呢,沒有遺憾了!你跟慈濟人、跟師兄弟,都很貼近互動,所以你比師父更有福,比師父更有貼切的眾生緣啊!
你放心,你的人緣結得很好,你為人間造福,開了這麼長的路。所以,凡事都沒有罣礙了!你如果感覺:「我還有辦法,我若恢復,就是隨師。」
就要再跟師父走近一點,這也是師父的期待。
平常你忙忙碌碌,說不定沒有很多時間聽師父講話。現在你在醫院、師父在精舍,透過視訊,你就在師父面前,師父也在你面前;師父現「神足通」,你現「天耳通」,我們距離這麼近,看得清清楚楚,也聽到了聲音。師父加強跟你說:要安心!要放下!師徒的緣是生生世世,你的心一定要顧好,要輕安自在。
師父常說,每天早上睜開眼睛,動動手、動動腳,就很感恩。我就是抱著這樣的感恩心。你跟師父都是八、九十歲人了,我們這段人生,走得很有價值,下輩子還要再延續。
放下一切牽掛,放下了,就輕安自在。紹惟,聽懂嗎?
慈師父:好,感恩上人。
上 人:懂得放下嗎?
慈師父:謝謝上人。自在,自在無罣礙。很自在!
上 人:好,這樣師父知道你聽進去了。師父虔誠為你祝福,放輕鬆、放自在。
慈師父:會的,會的,會的。
上 人:可以放下?
慈師父:謝謝師父。
上 人:好!總是要精進。知道嗎?
慈師父:祝福上人!
上 人:好,彼此祝福!要感恩很多大醫王,都很疼惜、照顧你。
慈師父:感恩。
上 人:感恩周圍照顧你的人喔!
慈師父:感恩上人,感恩大醫王。
時間:二〇二一年五月二十三日下午三點零四分
地點:慈師父從醫院回到靜思精舍
上人趕來病榻邊,王志鴻副院長說明病況:「講話還能聽得到,稍微有反應。」林欣榮院長說:「眼睛會眨。」
上 人:紹惟啊!師父在這裏。
(融師父:師父在叫你喔,你看師父。)
上 人:我們師徒的緣……千般情、萬般愛,都要放得下。
要放下……
很感恩,你陪伴師父五十多年了,這條菩薩道要繼續走,一定要繼續走!記住,先走的人,要發願再回來鋪路。記住師父講過的話,我們師徒緣深,永遠不會隔礙!
好。我看到你嘴在動,師父知道你了解了。
其實,你我兩千多年前同在法會上,都曾向佛發願;所以這輩子身體力行,同行在莊嚴美麗的慈濟菩薩道上。慶幸這輩子的緣,我們開出了一條利益眾生的菩薩道──四大志業,慈善普及全球,醫療也已經在臺灣盡心力;感恩醫療志業同仁把我們的愛,鋪在我們想要疼、想要愛的病患心底。你可以安心了!
聽師父的話,千般情、萬般愛,都要看開、放下,不要煩惱,就能走得輕安自在。未來的眾生需要你,也需要我;我們師徒的緣,會一直接續下去。
聽懂了嗎?好,師父看到你眨眼睛。
師父知道你很累,你就安心、放下,輕安自在解脫。這是自然法則,未來師父一樣要去,你要先替師父鋪路,等師父去的時候,好好招呼我。記住,方向要正確,去了快回來。要發願再回來慈濟世界,做個見人就笑的歡喜菩薩,廣結眾生緣。師父為你祝福!
(𠆩師父:慈師父哭了。)
上 人:你要輕安自在──飄然、輕安、自在啊!你儘管安心去,師父為你祝福。
(𠆩師父:慈師父雙眼都流淚了……跟上人一樣,上人也哭了。)
(眾人:慈師父張開眼睛看上人了!張開一點,再張開一點,加油!)
(𠆩師父:慈師父已經很努力了。)
上 人:好,很努力,總是要自在解脫。要隨著因緣,歡喜緣,身心輕安,飄然自在去。記得回來我們的法華世界──莊嚴美麗的慈濟世界。
(慈師父嘴唇微微顫動。)
上 人:好。我有聽到你回答師父。你已經很盡心力了,師兄弟都在旁邊,希望你能夠放下。師父為你祝福!
時間:二〇二一年五月二十六日晚間九點零五分
地點:靜思精舍
醫師宣布慈師父晚間八點五十五分圓寂
上 人:紹惟啊!凡夫情總有盡頭,菩薩的覺有情才是永恆。
幾天前告訴你,即使有千般情、萬般愛,都要放下,解脫自在;相信你已經了解了。
我們很有福,一定要知足、知福──感恩我們有緣來開創慈濟世界,守護了菩薩道。
師父講《法華經》時,提到「六瑞相」,那是個很輕安、很美的境界。相信此刻你的心、你的意念,就在六瑞相的境界。六瑞現前,你要很輕安,飄飄然自在去。記住,還要把握時間,方向分毫不偏,趕快再回來守護慈濟這條菩薩道。師父祝福你!
你和師父都很好命,我們老來不孤單。即使有病痛,大家也一直陪著你,現在很多師兄弟都在你身邊,要歡喜、要自在、要輕安。千般情、萬般愛都要放下,去了,趕快再回來,守護菩薩的慧命。師父為你祝福。
這是人生的法則,需要前後鋪路。過去是師父鋪路讓你們走,現在你先去了,記得要把路鋪平。我們在這裏開大路,你在那邊要鋪平路;將來師父也要走這條路,你把路鋪得平,我們就能接得好。
我們都很有福,我們不孤單!
師父為你祝福!一定要輕安自在,飄然解脫。
師父為你祝福!一定要再回來菩薩道,記得見人就笑,帶給大家快樂幸福。
師父祝福你!
如常與如願
撰文/陳美羿
花蓮五月天。
午後。靜思精舍傳來不尋常的廣播:「請常住穿著長衫,兩點四十分,在大殿前集合,準備接駕。」
「接駕」?透露著什麼重大的訊息?「大師兄要回來了!」「慈師父要從醫院回精舍了!」有人輕輕交談著,卻沒有一絲慌亂景象。精舍靜謐如常。
表面淡定的我,內心湧起一陣陣複雜情緒,腦海裏浮現出慈師父的音容笑貌:「慈眉善目」、「如沐春風」……都不足以形容老人家給人的美好印象。
明靜和我並肩走著,不知要在何處「接駕」?「去陶慈坊?」「還是『喇叭口』?」兩人惴惴然。來到園區小徑路...
目錄
〔序〕如常與如願 陳美羿
〔代序〕豈復有斯人乎? 王端正
〔最後的叮嚀〕守護家風 常住典範 證嚴上人
立志出家 生生世世的約定 葉文鶯
是諸眾生真善知識
親恩師恩重如山 陳美羿
法華因緣生生世世 靜思精舍常住眾
勤字下功夫 釋德澡
「輔弼」第一 釋德𣔯
靜思精舍永遠的大師兄 釋德宣
每件事都做好、做實 釋德悅
平行線的短暫交集 釋德傳
華嚴心,法華行 陳依欣
慈師父的五堂課 Monica Lin
精舍那一晚 顧詩蘊
委員旗袍的約定 鄭毓媛
樹立家風 克勤克儉護道業 葉文鶯
是諸眾生大良福田
最美的誠心 釋德安
和風般的長者風範 釋德宜
如嚴父又如慈母 釋德和
中秋夜的兩條眼鏡蛇 釋德怡
猶有餘香 釋德瑔
平淡中的深緣 釋德勱
早餐後的邂逅 釋德應
一直都在 釋德杰
找僧衣的那個夜晚 釋德穎
一顆鹹花生 田琦瑛
那些年「大伯」教我的事 劉文瑛
我的靠山 徐政裕
廣結善緣 從生活走向藝術 葉文鶯
是諸眾生安隱樂處
浮葉另帖 蘇芳霈
我生命的貴人 蘇鈺珉
修去稜角 范芷寧
學松 周慮元
牡丹花瓶的約定 蔡素貞
用心就是專業 陳美羿
缺月重圓會有時 康慶淋
不被困難克服 陳貴珠
傳家福慧燈 黃素貞
完美的堅持 賴蘇
一刀一鑿學修行 朱雅琪
喵喵的等待 寧蓉
是諸眾生不請之師
平凡中的不平凡 郭漢崇
溫潤清明的慈藹之師 劉怡均
慈悲與溫暖的化身 林欣榮
總是看見眾生需要 洪靜原
菩薩日亦遠,典範日益增 何日生
聽慈師父講古 謝麗華
德與慈兼具 靜澄
最好的回向 陳誼謙
踏實走來,真情講古 林聖玉
救處護處大依止處
既幽默又嚴謹 釋德濎
在外科病房那二十一天 楊卿
一碗白米粥湯 蘇筱雅
努力到最後一刻 陳文香
生生世世求懺悔 江青純
志為人醫的承諾 吳仁傑
說我心中最深刻的記憶
直透人心的溫暖 詹明珠等
雲淡風輕 靜淇
靜夜觀月 仁者風範 慈暘
回家 靜暘
只有香如故 寧蓉
那些走過的「心路」 王慈惟
「徹底犧牲」的典範 羅秀蓮
不曾離開 梁玉燕
德風一直都在,慈語不忘初心 鄭誠凱
我的漫長出家路 釋德慈
〔序〕如常與如願 陳美羿
〔代序〕豈復有斯人乎? 王端正
〔最後的叮嚀〕守護家風 常住典範 證嚴上人
立志出家 生生世世的約定 葉文鶯
是諸眾生真善知識
親恩師恩重如山 陳美羿
法華因緣生生世世 靜思精舍常住眾
勤字下功夫 釋德澡
「輔弼」第一 釋德𣔯
靜思精舍永遠的大師兄 釋德宣
每件事都做好、做實 釋德悅
平行線的短暫交集 釋德傳
華嚴心,法華行 陳依欣
慈師父的五堂課 ...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