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集二戰之後中國知識份子的良心見證,解答二二八的歷史課題。
二次大戰結束後,中華民國政府代表盟軍接管台灣。台灣人民滿懷期待,迎接心目中的「祖國」。沒想到一年四個月後竟然爆發了二二八事件,一場大衝突引發一場血腥屠殺。這是怎麼回事?是什麼原因造成如此不幸?本書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在解答這些問題時,提供一些值得參考的史料與觀點。
本書以史料彙編、史料解讀的方式來進行。書中所收集的史料,清一色來自中國的知識份子的言論。他們之中,有的是記者,有的是作家,有的是學者,也有軍官。本書收集他們的言論,加以彙編整理,讓這些史料告訴我們戰後台灣的政治、經濟、社會……各種現象,以及存在的癥結,進一步述說二二八事件的爆發與經過,並透過來自中國的一些知識份子的見證,為我們解答二二八事件的歷史課題。
作者簡介:
李筱峰
一九五二年出生於台南麻豆。台灣史學者,政論家。
經歷:
《八十年代》、《亞洲人》雜誌執行主編;報社記者、編輯、主筆;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教授、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專任教授。
現任: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董事。
著作:
史論——
《台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台灣革命僧——林秋梧》、《台灣民主運動40年》、《解讀二二八》、《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林茂生、陳炘和他們的時代》、《唐山看台灣——228事件前後中國知識分子的見證》、《台灣近現代史論集》、《台灣人應該認識的蔣介石》、《60分鐘快讀台灣史》、《台灣史100件大事》、《台灣.我的選擇》、《與馬英九論台灣史》、《台灣歷史閱覽》、《進出歷史》、《台灣史》(與林呈蓉合著)、《台灣近代名人誌》一~五(與張炎憲等合著)、《二二八回憶集》(與張炎憲合編)、《快讀台灣歷史人物》(與莊天賜等合著)、《台灣史101問》、《以地名認識台灣》……
政論集——
《恐龍的傳人》、《叛徒的告白》、《政治小檔案》、《我們不做空心人》、《眉批台灣》、《台灣要衝決網羅》、《吾輩是狗》、《統獨十四辯》、《聖誕老公公不見了》、《台灣怎麼論?》、《李筱峰專欄》、《李筱峰專欄續集》、《我的覺醒》、《黨國復辟前後》、《一個新台灣人的死與生》(與張杏梅合編)、《烏鴉不快樂》、《踏過我心坎的人》……
其他——
《我生印記》
電視節目主持:
曾與戴寶村共同主持華視教學節目「台灣史望春風」,及民視「台灣學堂」的『講台灣,談歷史』節目。
章節試閱
台海兩岸的落差
台海雙邊的歷史發展,有著相當不同的歷史軌跡。
從生活、經濟型態來看,三、四百年來的台灣社會有著非常濃厚的海洋文化性格。所謂「海洋文化」性格,是相對於「大陸文化」而言。近代的海洋文化較具有濃厚的商業根性,它是比較具有流動性的、開放性的、多元性的、包容性的;而大陸文化,是建立在農業的基礎上,由於農業是安土重遷的,因此相對來說,它是一個比較封閉、保守、靜態的社會。
台灣的海洋性格,從荷蘭時代便已展現出來,甚至有學者說,台灣的開發與世界的走向海洋時代大抵同步而行。荷蘭人來台灣之後,經營米、糖、鹿皮等外銷,並且在台灣發展轉口貿易。台灣不但已經顯現出以外銷為導向的經濟雛型,也已扮演遠東貨物集散中心的角色,用現在的話說,簡直成為亞太營運中心。這種以外貿導向為主的經濟雛型,使台灣有別於中國大陸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
一六六二年鄭成功接受何斌的建議,攻取台灣。何斌在給鄭成功的建議書中,特別提到台灣這個地方「橫絕大海,肆通外國,置船興販……移諸鎮兵士眷口其間,十年生眾,十年教養,而國可富,兵可強,進取退守,真足與中國抗衡也。」(江日升,《台灣外記》)其中所謂「橫絕大海,肆通外國,置船興販」,指的就是台灣可以發展國際貿易。鄭成功繼承其父親鄭芝龍的海上霸業,這股勢力雖然曾被視為「海盜」,但若將之形容為「武裝化的私人海商集團」,也許更恰當。1654〜1655年之間,鄭氏一族所屬的貿易船,約佔當時全中國船的74%,因此要操作價格相當容易,所以鄭成功的海外貿易,在日本和東南亞各地都佔有支配地位。這股「武裝化的私人海商集團」勢力來到台灣之後,果然突破滿清的封鎖。到了鄭經時代,國際貿易更加發展,台灣的糖甚至銷到英國去,英國在台南還設有商務代辦。鄭經時代台灣的國際貿易發展,使得安平一直扮演著自荷蘭時代以來遠東貨物的集散地角色。誠如清初郁永河在《裨海紀遊》〈鄭氏逸事〉中所指出的:「我朝(清)嚴禁通洋,片板不得入海……凡中國各貨,海外皆仰資鄭氏,於是通洋之利,惟鄭氏操之,財團益饒。」其所謂「通洋之利」,用現代話說,就是國際貿易的利益。台灣史學者黃富三曾評論說:「鄭氏王朝秉承其家族之海上活動傳統與閩南地區的特性,來台後並未改變荷蘭人的重商路線。此乃大量軍民突然入台,經濟未崩潰,且以小國寡民能與大中國抗衡的奧秘所在。」
滿清帝國佔領台灣之後,因消極治台,台灣之發展主要是靠民間的努力。又因清國係大陸封建古國,閉關自守,不重經貿,台灣原本自荷蘭以來的海洋經貿特色,因此大減,過去作為遠東貨物集散中心的地位也大大跌落。只靠著「郊商」進行海峽兩岸的區域貿易。
19世紀40年代以後,由於台灣的煤、硫磺、樟腦等物產的誘惑,英、美等西方列強曾有意染指台灣。1860年以後,清國應列強要求,在台灣正式開港通商,各國商船紛紛隨之而來。台灣貿易又迅速擴張,糖原本就有國際市場,樟腦更是獨特商品,茶也後來居上。貿易發展的結果,在原本苦於貿易逆差的清國境內,1878年之後的台灣卻是一個貿易順差的地區。這種現象剛好說明了台灣具有濃厚的海洋商業性格。也因為如此,引起其他列強更加覬覦台灣。經過1874年和1884年兩次外力的入侵(日本發動牡丹社事件,以及法軍利用清法戰爭曾侵入北台灣和澎湖)之後,清廷有感於台灣地位不容再忽視,乃將台灣脫離福建,獨立設省。台灣省首任巡撫劉銘傳,積極推展洋務建設,成果可觀。沒想到推展洋務運動比清國內地要慢1、20年的台灣,成果竟然超越清國其他各省。當時全清國的第一條鐵路,第一條鐵路隧道,第一個自辦的電力公司,第一條架設的電報線,都在台灣出現。
1895年台灣雖淪入日本的殖民統治,卻也因此避開了當時中國的動亂,透過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間接吸收了近代產業文明。使得台灣社會與中國大陸的社會差距更大,以致終戰後,台灣雖歡迎國民政府,終因雙方落差太大、隔閡太深,1年4個月後爆發了二二八事件。我們從表面上看,二二八事件好像是族群間的衝突,但若再深入分析,其背後是一套海洋文化所孕育出來的社會,跟大陸文化社會之間的適應失調。
日治時代,台灣與中國的落差,已經被當時一些沒有種族偏見的中國知識份子看出來了。在這一節裡面,我們準備介紹幾則史料,可以從中想見兩岸的落差。從以下幾位中國知識份子的見證,我們可以發現他們都肯定當時台灣較諸中國大陸進步。
梁啟超的見證
中國近代著名的知識份子梁啟超,曾於1911年來過台灣。這位清末「戊戌變法」的要角,於1898年戊戌政變之後,流亡日本。1911年,台灣的民族運動領袖林獻堂邀請他來台訪問,梁啟超欣然同意。梁啟超之所以欣然應邀而來,其中主要目的是想藉機了解日人治台之方。他當時提出十大問題,想一窺其究竟,這十個問題是:
(一)、台灣隸我版圖二百年,歲入不過六十餘萬。自劉壯肅以後,乃漸加至三百餘萬。日人得之僅十餘年,而頻年歲入三千八百餘萬。本年度預算且四千三百萬矣。是果何道以致此?吾內地各省若能效之,則尚何貧之足為憂者?
(二)、台灣自六年以來,已不復受中央政府之補助金。此四千餘萬者,皆台灣本島之所自負擔也。島民負擔能力,何以能驟進至是?
(三)、台灣政府前此受其中央政府補助數千萬金,又借入公債數千萬金。就財政系統言之,則台灣前此對於其母國,純然為一獨立之債務國,今則漸脫離此債務國之地位矣。此可謂利用外債之明效大驗也。吾國外債可否論,方喧於國中,吾茲行將於茲事,大有所研索。
(四)、台灣為特種之行政組織,蓋沿襲吾之行政制度,而運用之極其妙也。吾國今者改革外官制之議,方嘵嘵未有所決,求之於彼,或可得師資一二。
(五)、吾國今後言殖產興業,要不能不以農政為始基。聞台灣農政之修,冠絕全球。且其農事習慣,多因我國。他山之石,宜莫良於斯。
(六)、台灣為我領土時,幣制紊亂,不可紀極。日人得之,初改為銀本位,未幾遂為金本位。其改之次第如何,過渡時代之狀態如何,改革後之影響如何,於我國今日幣制事業,必有所參考。
(七)、日本本國人移殖於台灣者,日漸繁榮。今日我國欲行內地殖民於東三省、蒙古、新疆諸地,其可資取法者必多。
(八)、台灣之警察行政,聞與日本內地系統不同。不審亦有適用於我國者否。我國舊行之保甲法,聞台灣采之而卓著成效。欲觀其辦法如何。
(九)、台灣之阿片專賣事業,自翊為禁煙之一妙法,當有可供我研究者。
(十)、台灣前此舉行土地調查,備極周密。租稅之整理,其根本皆在於此。何以能行,而民不擾。又其所行之戶口調查,係適用最新技術,日人自誇為辦理極善。今者日本本國,將行國勢調查,即以為法,欲觀其實際詳情如何。
(引自黃得時,〈梁任公遊台灣〉,載《台灣文獻》十六卷三期,一九六五年九月)
梁啟超的問題,其中雖有小部分吐露「漢族中心主義」心態(如第七題),不過大抵可以得知梁啟超對於日本治台成績的肯定,也顯示出進入二十世紀之初的台灣,已超前對岸的中國社會。
台海兩岸的落差
台海雙邊的歷史發展,有著相當不同的歷史軌跡。
從生活、經濟型態來看,三、四百年來的台灣社會有著非常濃厚的海洋文化性格。所謂「海洋文化」性格,是相對於「大陸文化」而言。近代的海洋文化較具有濃厚的商業根性,它是比較具有流動性的、開放性的、多元性的、包容性的;而大陸文化,是建立在農業的基礎上,由於農業是安土重遷的,因此相對來說,它是一個比較封閉、保守、靜態的社會。
台灣的海洋性格,從荷蘭時代便已展現出來,甚至有學者說,台灣的開發與世界的走向海洋時代大抵同步而行。荷蘭人來台灣之後,...
作者序
【導言】
這是一本史料彙編、史料解讀的書。
為什麼要編輯這樣的一本書?讓我們先從兩位「江先生」來台說起。
先從兩位「江先生」來台說起
日本統治台灣的第四十年,也就是一九三五年,有一位中國著名的知識份子來到台灣旅遊,他就是中國社會黨的領袖江亢虎。江亢虎搭船從中國廈門來到基隆。上岸之後,他立刻感覺氣象一新。在遊記上面,他這樣寫著:
基隆全市人口不足十萬,而交通、教育、衛生、慈善,種種設備,應有盡有。由廈到此,一水之隔,一夜之程,頗覺氣象不同。(江亢虎,《台游追紀》,頁七)
十年後,一九四五年,二次大戰結束,同樣也是基隆的場景,一位來自中國的記者江慕雲,站在基隆碼頭,心中有感而發,寫下這樣的論述:
有人說,假如這五十年,不是日本人在經營的五十年,而是我們自己經營的五十年,恐怕基隆還沒有成為現代化的港市吧?(江慕雲,《為台灣說話》,頁十三)
以上兩位江先生對台灣來說都是「外來客」,這兩位外來客的言論,正提供了名副其實的「客觀」史料。從他們那兩段話,就可以理解,終戰前台海兩岸確實存在著相當的落差。
存在著相當落差的海峽兩邊社會—台灣與中國,終於在二次大戰之後相會了。一九四五年八月六日及九日,美國的兩顆原子彈在日本的廣島與長崎開花,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投降,二次大戰終於結束,中華民國政府代表盟軍接管台灣,結束日本在台灣半世紀的殖民統治。
兩個社會的摩擦之火——二二八事件
台灣民眾以中國各省難見的熱情,迎接心目中的祖國。沒想到,台灣人這種歡迎「祖國」的熱情,卻在「祖國」來臨之後,迅速冷卻了!因為台灣人馬上面臨到的局面是:政風腐敗,特權橫行,經濟壟斷,生產大降,米糧短缺,物價暴漲,失業激增,軍紀敗壞,盜賊猖獗,治安惡化,瘟疫流行……,民心日漸流失,終至怨聲載道。一年四個月後,爆發了一場大衝突—二二八事件!引來了一場大屠殺!
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七日晚,台北市延平北路發生專賣局查緝員打傷女煙販並釀成槍擊民眾致死命案,二十八日台北市民聚眾向專賣局台北分局以及行政長官公署抗議,不但沒有結果,反遭行政長官公署陽台上面的機槍掃射,態勢一發不可收拾,全市騷動,商店關門,工廠停工,學生罷課,警備總司令部宣布戒嚴。由於青年民眾進入廣播電台(位置即今台北市二二八紀念館)向全島廣播事情發生的原委,並呼籲各地民眾起來響應。三月一日起,事件迅速擴及全台,全島各大市鎮皆發生騷動,各地蜂起抗議。各級民意代表與社會菁英立刻組成「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與行政長官陳儀交涉善後處理事宜,進而提出政治改革要求,情況漸趨穩定。然而,陳儀一面虛與委蛇,一面向南京請兵。國府主席蔣介石聽信在台軍政特務人員一面之詞,貿然派兵來台。三月八日晚,國府軍隊奉派抵台,展開鎮壓,以「綏靖」之名,對民眾進行屠殺,繼之以「清鄉」之名,進行全島性捕殺,民眾傷亡慘重,菁英犧牲殆盡。史稱「二二八事件」。
這本書要回答你哪些問題?
二二八事件對往後台灣的政治與社會的影響極深,甚至今天仍無法完全擺脫其影響。因此,生活在台灣的每個人都有義務了解這段歷史。
本書的主旨,就是在蒐集、整理並解釋二二八事件的相關史料。
有人說,「史料自己會說話」,其實這還要看讀者有無心思、有無意念想從史料裡面獲得訊息。如果有此心意,透過這本書彙編的史料,將解答以下許多問題:
二次大戰結束後,中國國民政府接管台灣,當時的台灣比起中國社會,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本書第一篇將解答這個問題。
為什麼陳儀被派來台灣擔任行政長官之後,台灣民間稱呼他叫作「新總督」?這個問題可以從本書第二篇的史料中獲得答案。
為什麼台灣民間將國民政府對台灣的「接收」稱為「劫收」?請看本書第三篇。
為什麼向來以「米糖之鄉」見稱的台灣,會在戰後欠缺米糖,物價暴漲?為何在所謂「光復」的一年四個月之間,台北市的零售米價會漲四百倍?本書第四篇的史料,可以找到答案。
為什麼過去台灣鄉間豢養在庭院的雞鴨,會在國府軍隊來臨後紛紛失蹤?為何戰後台灣社會的治安會嚴重惡化?請看本書第五篇。
為什麼台灣民眾會將原先所熱烈歡迎的「祖國」,改稱為「阿山」?為何台灣會在慶祝「光復」、迎接「祖國」的一年四個月之後發生二二八事件?請看本書第六篇的史料。
二二八事件到底是不是一場大屠殺?看過本書第七篇的史料,將可找到答案。
二二八事件到底死亡多少人?是不是像某些不敢面對歷史的媒體或政治人物所說的「只有幾百人或一千人不到」?請看本書第八篇所透露的訊息。
匯集中國知識人的言論來解答二二八的歷史課題
以上的問題,是了解二二八事件的重要課題。這些問題的解答,往往因為目前不同的族群與立場,而有不同的解答,以致言人人殊,眾說紛紜。或許有人會質疑,本書的編者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是否因此有族群上的主觀偏見,以致在選擇史料上難免偏差?
為了避免「身在此山中」而造成「當局者迷」;也為了避免引來「自我中心」、「主觀偏見」之譏;更為了避免落人以「族群偏見」的口實,這本書所收集的史料,清一色以來自中國的知識人(包括記者、作家、學者)的言論為對象。希望透過當時來自中國的一些知識人的見證,來解答二二八事件的歷史課題。
【導言】
這是一本史料彙編、史料解讀的書。
為什麼要編輯這樣的一本書?讓我們先從兩位「江先生」來台說起。
先從兩位「江先生」來台說起
日本統治台灣的第四十年,也就是一九三五年,有一位中國著名的知識份子來到台灣旅遊,他就是中國社會黨的領袖江亢虎。江亢虎搭船從中國廈門來到基隆。上岸之後,他立刻感覺氣象一新。在遊記上面,他這樣寫著:
基隆全市人口不足十萬,而交通、教育、衛生、慈善,種種設備,應有盡有。由廈到此,一水之隔,一夜之程,頗覺氣象不同。(江亢虎,《台游追紀》,頁七)
十年後,一九四五年,二...
目錄
自序
導言
第一篇 台海兩岸的落差
第二篇 「新征服者」來臨.台灣總督制復活
第三篇 政風腐敗.「接收」變「劫收」
第四篇 經濟逆退.「光復」變貧窮
第五篇 軍紀敗壞.官兵變強盜
第六篇 文化隔閡.「祖國」變「阿山」
第七篇 大軍壓境.菁英變冤魂
第八篇 死亡人數
第九篇 事件後的檢討
二二八事件年表
自序
導言
第一篇 台海兩岸的落差
第二篇 「新征服者」來臨.台灣總督制復活
第三篇 政風腐敗.「接收」變「劫收」
第四篇 經濟逆退.「光復」變貧窮
第五篇 軍紀敗壞.官兵變強盜
第六篇 文化隔閡.「祖國」變「阿山」
第七篇 大軍壓境.菁英變冤魂
第八篇 死亡人數
第九篇 事件後的檢討
二二八事件年表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