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的客家早已存在,自為的客家則是近代的產物,兩者之別在於後者有比較清楚的族群意識。族群意識往往發生在族群互動之中,客家因與周邊族群互動,有時相互吸納,有時更加畫清族群界線。由於在中國或台灣原鄉,各地客家之間並非同質,對移民東南亞的客家族群而言,其周邊更包括了不同原鄉的客家人、客家人以外的其他華人、移入地的原住民和他國移民等等。因此,對東南亞客家的了解,除了探索客家社群內部的議題之外,客家及其所生活的歷史脈絡與人文生態之了解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本書收錄八篇文章,從不同的案例探索東南亞客家與其周邊族群的互動。
作者簡介:
張維安
東海大學社會學博士。曾任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所所長、圖書館館長、人文社會學院院長,以及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院長。現任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院長。學術興趣為社會學理論、經濟社會學、資訊社會學與客家研究。
作者序
從互動中浮現客家文化特色
自在族群與自為族群之別,在於後者有比較清楚的族群意識,自在的客家早已存在,自為的客家則是近代的產物。族群意識之產生,往往發生在族群互動之中。長時期以來,客家文化一方面經營著自身的特色,但也同時從與周邊族群的互動中形塑新的面貌。以世界客家作為分析單位,將會發現客家族群內部驚人的異質性,不論是語言、建築、飲食,甚至信仰儀式,各地的客家族群都可以找到彼此之間的差異性。多元異質的客家如何形成,而其又如何構成一個族群,學界已有不少研究,其中遷移及與周邊族群的互動應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因與周邊族群互動,有時彼此影響相互吸納,有時更加清晰的區別彼此的族群界線。
在全球客家族群中,東南亞客家是一塊最關鍵的拼圖,要了解東南亞客家必須對其歷史、社區、經濟、產業、宗教信仰多所了解,而與周邊族群互動的部分則顯得更加重要。由於在中國或台灣原鄉,各地客家之間可能已經有所差別,對於一個移民海外的客家族群而言,其周邊更包括了不同地區的客家人、客家人以外的華人(可能是福建人、廣府人、海南人、潮州人)、移入地的原住民、移入地的他國移民等等。因此,對東南亞客家的了解,除了探索客家社群內部之外,客家及其所生活的歷史脈絡與人文生態之了解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族群生態、政治生態、經濟生態、文化信仰的生態環境,都屬於本書的「周邊」範圍。
本書八篇文章分別從不同的案例進行探索,期能對東南亞客家族群這塊拼圖有更清晰的理解。在廟宇的策略方面,黃賢強和賴郁如的論文分析客家人與福建人因為不同的生態而有不同的方式,閩幫企圖利用天福宮作為團結閩人和建立領導整體華社力量的策略,尤其是以後者為主要取向;而客幫則是運用望海大伯公廟促進客家人之間的凝聚力。這兩種不同的目標取向其實和兩幫群的人數多寡及經濟實力息息相關。在廟產使用的競爭方面,張維安在海珠嶼大伯公廟個案中所處理的客家人與福建人關係是為一例,從寶福社正月初十四將金身送入海珠嶼大伯公,初十五晨請火,清晨往市區送香火給會員,初十六在寶福社犒軍(十六實際上沒在海珠嶼伯公廟進行活動),初十七送回五德宮的大伯公金身等,分析客家與福建人對於海珠嶼大伯公廟的競爭。
以上兩篇文章討論的客家族群周邊是其他華人─福建人。張翰璧的論文,也是以客家和其他華人為分析架構,在族群產業獨占與分工方面,例如福建人多為開設銀行、保險業主要在廣府人手中、金銀業中則是潮州人和廣府人分庭抗禮、典當業多以客家人為主要經營者等。甚至是中藥業內還因族群而有不同,例如中等成藥的生產領域以客家人為多,尤其是永定的客家人,但是在貴重藥材的部分,則是以潮州人為主要經營的族群。
客家族群的周邊不一定是客家以外的人群,有時候只是另一群客家人,不同群體因為在地化的關係而有不同的儀式,蔡靜芬的兩座大伯公儀式研究,說明了這個現象。有時候是因為與不同一個地方的客家相遇,因而帶來宗教上的影響,黃文斌所分析的古來縣則是另外一例,這裡的客家可進一步細分為河婆、惠州、豐順及鶴山人。他們的信仰中,有一些是直接與客家原鄉民間信仰相關的,如河婆客家人的三山國王(粵東區)及惠州客家人的譚公,但是也有一些神明不專屬於客家人,卻成為了客家村里流行的共同信仰。
除了不同地區的客家人與華人之外,周丹尼的論文處理的是客家和當地原住民(伊斑人)的互動,客家人學習伊斑語言並與之通婚等,但卻保留客家話和國語。黃子堅對於沙巴客家的研究,則可以看出客家移民在當地各方面的適應策略,通過客家族群周邊人文生態的互動來解釋。蔡芬芳的性別、族群與宗教的「相互交錯分析」有助於我們了解族群間的互動,刻板印象、相互融入等客家與周邊族群之間的複雜關係。
本書的出版,緣於不同的研究計畫與許多好友的支持,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中心、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分別在研究計畫、學術交流、工作坊以及出版方面提供了大力的協助,另外清華大學黃一農院士、中央大學李誠代理校長、中央研究院蕭新煌所長、中央大學張翰璧教授、徐幸君小姐、清華大學人社院陳英惠秘書、陳麗華博士、張容嘉博士生,以及清華大學人文社會中心行政同仁等在各方面的協助,使本書能夠順利出版,謹致上謝忱。
張維安
2013.1.20
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
從互動中浮現客家文化特色
自在族群與自為族群之別,在於後者有比較清楚的族群意識,自在的客家早已存在,自為的客家則是近代的產物。族群意識之產生,往往發生在族群互動之中。長時期以來,客家文化一方面經營著自身的特色,但也同時從與周邊族群的互動中形塑新的面貌。以世界客家作為分析單位,將會發現客家族群內部驚人的異質性,不論是語言、建築、飲食,甚至信仰儀式,各地的客家族群都可以找到彼此之間的差異性。多元異質的客家如何形成,而其又如何構成一個族群,學界已有不少研究,其中遷移及與周邊族群的互動應是一個不可忽略...
目錄
《海外客家研究叢書》總序/蕭新煌 i
序:從互動中浮現客家文化特色/張維安 iii
廟宇策略與新加坡閩客族群的發展:以天福宮和望海大伯公廟為例/
黃賢強、賴郁如 1
馬來西亞檳城海珠嶼大伯公的族群性格:客家與福建人之間/張維安 23
新加坡中藥業的族群分工與族群意象/張翰璧 45
性別、族群與宗教之交織:印尼亞齊客家女性改信伊斯蘭教的經驗與
過程之初探/蔡芬芳 67
馬來西亞柔佛州古來縣新村客家社群的民間信仰考察/黃文斌 105
One Deity, Many Ways: A Comparison of Communal Rituals in Two
Chinese Settlements, Sarawak/
Elena Gregoria Chai Chin Fern(蔡靜芬) 145
Hakka in Engkilili, Sarawak: Community and Identity/Daniel Chew 177
The Hakka in Sabah before World War Two: Their Adaptation to New
Environment, Challenges and the Forging of New Identity/
Danny Wang(黃子堅) 235
《海外客家研究叢書》總序/蕭新煌 i
序:從互動中浮現客家文化特色/張維安 iii
廟宇策略與新加坡閩客族群的發展:以天福宮和望海大伯公廟為例/
黃賢強、賴郁如 1
馬來西亞檳城海珠嶼大伯公的族群性格:客家與福建人之間/張維安 23
新加坡中藥業的族群分工與族群意象/張翰璧 45
性別、族群與宗教之交織:印尼亞齊客家女性改信伊斯蘭教的經驗與
過程之初探/蔡芬芳 67
馬來西亞柔佛州古來縣新村客家社群的民間信仰考察/黃文斌 105
One Deity, Many Ways: A Comparison of Communal Rituals in Two
Chinese Settlements, Sar...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