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暢銷書第一名
全球熱銷超過200萬冊
30年來,本書已幫助200多萬個家庭面對重大病症的挑戰
在返回健康的路上,這是醫病共同參與的真實記錄!為什麼接受搶救的病人反而拯救了醫生?
為什麼準備死亡的步驟可能引發生機?
為什麼醫生即使在病人臨終前都要抱持希望?
全球知名醫學倫理及身心靈療癒先驅告訴你:
研究證實,愛的療癒力量超乎你的想像。
擁抱痛苦,放掉失敗與責難,你將找到愛與自癒的能力!
醫師與護理人員:
這本書所提供的策略,是醫學院訓練中沒有教授的技巧,絕對是你長久以來應該具備的。
重大疾症患者:
本書所說的改變可能會救你一命,或是讓你的存活時間超出醫學的預期。
照護者們:
一旦明瞭愛的療癒科學力量,你與患者都將從疾病的桎梏中獲得解脫,進而重現生命的美好。
★不可思議的醫療效應!1. 一名女士寫信給我,說她被診斷出只剩兩個月可活。她覺得好可怕,醫師應該不會說錯。所以自己寫了遺囑,買了一隻狗,每天多笑、多運動,吃得好一點,讓野生動物進到她的後院,把珍藏的寶貝分送給親朋好友。她認為即使自己即將離世,也還是要做原本自己喜歡做的事。幾年後,她依然活得好好的。
2.正面積極的教養,絕對具有無遠弗屆的影響力。有個很虛弱的女病人告訴我:「我媽在我還小的時候一直跟我說:『不管發生什麼事情,你都會有辦法克服。你會活到九十三歲,只有壓路機能讓你倒下。』」因此,即使她經歷了侵犯胸腔壁的乳癌,手術後,她仍活了超過六年,到現在還很好。
3. 有一名女士將自己預計還能存活的天數寫在冰箱上,決定珍惜剩下的每一天。五年過後,她還健康地活著。
4. 哈佛的實驗證明,在手術前一夜與麻醉師會面的病人,相對於控制組那些沒有獲得任何解釋或安撫保證的病人,只需要一半劑量的止痛藥。他們可以比控制組的病人,平均提早兩天半、甚至更快就出院。
5. 一位一輩子都以統計數字、財務管理為生的患者說:「統計數字說我應該會死。所以,如果我沒死,那我整個人生不就失去了意義?」於是他決定回家,沒多久就過世了。
★治療是什麼?是器官移植或者讓病好起來,還是讓人們能夠擁有平靜的心、圓滿的生活?
曾經,作者曾因無法「成功」救治病患生命,因而自責無助、陷入極度憂鬱,卻也因為從那些「不治而癒」的癌症病人的生命經驗中,發現:「無條件的愛是最能夠激勵免疫系統。愛擁有治癒的力量。奇蹟每天都發生在例外的病人身上。這種病人擁有愛的勇氣,擁有與醫生合作的勇氣,參與並得以影響自身的痊癒。」
本書就是作者與病患在返回健康的路上,相互參與的真實紀錄。書內例舉許多看似不可能的「奇蹟」,在作者佐以科學實驗的帶領下,讓人益發覺得,奇蹟不是從天而降,而是可以透過努力改變自己根本的想法與生活習慣而達到。而且,這一代的奇蹟,可能會是下一代的科學事實!
其實,痊癒並不是生命唯一的目標,接受人終究無法永遠活下去,才能真正學會如何無懼的活著,生命中充滿平靜,最後死亡也能平靜。死亡不再是一種失敗,而是自然的選擇。30年來,本書在在的宣告著這種療癒的力量,幫助了無數無助的癌病患者、癌病家屬、第一線的醫護人員……翻開書,你也會想繼續把這種愛的療癒傳下去。
★誰需要這本書?正承受致命疾病威脅的人。本書所說的改變可能會救你一命,或是讓你的存活時間超出醫學的預期。至少這個方法會讓你的餘生過得比你現在覺得的更有意義。
心裡承受莫大壓力,無法真心享受生活的人。從本書例外的病人身上學到的原則,可以讓你快樂起來,幫助你避免疾病威脅的機會。
病患照護者。無論是至愛至親,是親屬朋友,死亡都是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書中的認知與技巧,可以讓你由內而外體認「愛」的無所不能。
醫師或護理師等專業人員。醫學體系從來教導的只是「技術」「成功」與「結果」,卻沒教過醫者「愛」這件事,本書所提供的策略,會是你長久以來覺得有需要的。
★哪類的人比較容易罹癌?癌症其實可以稱為「好人的疾病」。但是這些「好人」是符合別人標準的好人。
他們的愛有條件,付出只是為了得到愛。如果付出沒有回報,就會虛弱得抵擋不了疾病。通常在他們的心理支柱消失兩年之內,症狀就會出現。
會強迫自己付出的人,要他們拒絕別人而不產生罪惡感,非常困難。
★哪類的人比較會是「例外」?自主性強,主動尋找解決方法,而不是讓自己陷入沮喪之中。他們把問題看做是調整方向,而不是失敗。
在候診室裡,他們會看書或冥想,而不是迷茫地瞪著虛空。
這些人就如尼采曾寫的:「懷抱著『為什麼』而活的人,幾乎可以忍受所有的『怎麼會』。」
重新建構生活,變成一個真正的人,不再把自我當成一樣物品,當成習慣的集合體,或是一份工作、一種角色。
把自我看做是充滿動力、不斷改變的過程。能認知到所有人都是完美的「不完美」。
對自己有信心,對醫生有信心,對治療有信心,對靈性層面有信心。
無條件的愛,是對免疫系統最強大的激勵!
作者簡介:
伯尼.西格爾(Bernie S. Siegel, M.D.)
喜歡大家叫他伯尼,而不是西格爾醫師。高露潔大學與康乃爾大學醫學院畢業。同時是兩個優等生榮譽學會Phi Beta Kappa和Alpha Omega Alpha的會員,畢業成績優良。在耶魯紐哈芬醫院及匹茲堡兒童醫院接受外科手術訓練。現在是在紐哈芬執業的兒童與一般外科醫生。
1978年,伯尼成立了「例外的癌症病人」團體(ECaP),這是種獨特的個人與團體治療方式,以分析病人的夢境、塗鴉繪畫與意象來進行治療。運用一種充滿愛與安全的治療性衝突方式:「關懷衝突」,促進個人的改變與療癒。因為這樣的經驗,他開始致力於讓每個人都覺知到自己擁有的療癒潛能。
西格爾一家人住在康乃狄克州的紐哈芬。伯尼和妻子芭比‧西格爾共同撰寫了許多文章,育有五名子女。這家人興趣非常廣,養的寵物也很多。他們的家是家族畫廊,是動物園,是博物館,也是修車廠。除了忙著幫病人開刀之外,伯尼現在和芭比會到處巡迴演講,舉辦工作坊,分享他的方法與經驗。
伍迪艾倫說,如果他可以許一個願望,那就是變成別人;伯尼則是想要再長高三公分。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宇 色 我在人間系列靈修作家
安一心 華人網路心靈電台共同創辦人
余尚儒 都蘭診所所長、好家宅共生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許禮安 高雄市張啓華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陳坤虎 輔仁大學臨床心理系副教授
楊玉欣 病人自主研究中心執行長、立法院榮譽顧問
楊育正 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長
謝明杰 《老神再在》作者
【具名推薦】
楊玉欣 病人自主研究中心執行長、立法院榮譽顧問
【國內名人真愛推薦】
會推薦這本書,是因為作者巧妙的運用了繪畫與其他方式,來協助個案看見疾病性格,並用視覺化的靜心導引技巧,來連結個案自身的本源,創造內在的幸福頻率與心靈和諧,化解衝突回到圓滿。
——安一心 華人網路心靈電台共同創辦人
作者伯尼以一位站在第一線的外科醫師角度切入靈魂關懷,對於專業醫療從業人員來說,那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情。從醫學進入靈性,從理性融合感性,從大數據的分析聆聽人的靈魂之聲,如果他本身未經「靈魂轉化」洗滌,談何容易。
——宇 色 我在人間系列靈修作家
伯尼這本書提醒我們,醫病之間的互動,其實沒有那麼複雜的大道理,總結就是「真心」換「共鳴」。假如這樣的互動,可以對某些疾患產生幫助,那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余尚儒 都蘭診所所長、好家宅共生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死亡並不是問題所在,生命才是。死亡不是失敗,不能選擇接受生命的挑戰才是。」、「死亡並不是最糟的事,生命裡沒有愛,遠比死亡更糟。」只要對世界仍有留戀,願意為自己而活,勇敢接受生命的挑戰,挫折就會是最大的祝福!
——許禮安 高雄市張啓華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愛的醫療奇蹟》雖然已問世多年,但書中所要傳達的「智慧」正是以人類最自然、最原始的方式,亦即「愛」、「盼望」,來貼近自己、貼近病人、貼近身邊的人。相信讀過本書的人沒有不動容的,沒有不放慢腳步,思索自己的生與死、存在的意義。
——陳坤虎 輔仁大學臨床心理系副教授
讓奇蹟發生於現代醫療之上的重要因素,就是信心和心靈的力量可能發揮的效果!很高興看到此書中文版在絕版多年後重新出版,甚願推薦給正在生病的苦難中的人,走出死蔭的幽谷,通往平安,而所有讀者讀後都能掌握書中提出心靈自癒的原則,減低疾病威脅。
——楊育正 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長
再也沒有透過一個真正的醫生來講述心靈療癒力,更具說服力的。
請相信心靈具有無與倫比的療癒能力,祂不只能療癒身體,面對生命中的各種困境,「有心」也可以一一突破。只要開始喜樂,而喜樂來自於你從內在發現對自己的愛,有這一份愛和喜樂,任何疾病都可以被療癒,生命的奇蹟就是這樣出現的。
——謝明杰 《老神再在》作者
【國外名人推薦】
「深具啟發性。」
——布洛申科(Joan Borysenko),《洛杉磯時報書評》
「每位病人以及對自身角色有所懷疑的醫生,都應該閱讀這本神奇的書。如果我們照著伯尼‧西格爾的建議去做,就可能保持年輕、健康的狀態更多年。」
——國際知名生死學大師、庫柏勒—羅斯醫師(Elisabeth Kubler-Ross, M.D.)
「閱讀本書會發現一個珍貴祕密,一個關於健康與幸福的祕密。」
——「正面思考之父」、暢銷書作者諾曼。文生。皮爾(Norman Vincent Peale)
「感謝神讓我們擁有伯尼和他的這本著作,這會是所有人類共同享有的恩賜。」
——美國癌症專家西蒙頓醫師(O. Carl Simonton, M.D.)
「《愛的醫療奇蹟》和科辛斯的《疾病解剖學》應該要一起擺在書架上。」
——謝爾澤醫師(Richard Selzer, M.D.)
「我所讀過最厲害的著作之一……醫生必讀之作。」
——知名精神科醫師梅靈格(Karl Menninger, M.D.)
「快跑,不要用走的,快到最近的書店去買這本神奇的書,因為它解釋了你怎麼『想』,就能讓自己生病或健康好轉……每個家庭都應該擁有一本。它可以成為一個救星!」
——安.蘭德斯(Ann Landers)
名人推薦:宇 色 我在人間系列靈修作家
安一心 華人網路心靈電台共同創辦人
余尚儒 都蘭診所所長、好家宅共生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許禮安 高雄市張啓華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陳坤虎 輔仁大學臨床心理系副教授
楊玉欣 病人自主研究中心執行長、立法院榮譽顧問
楊育正 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長
謝明杰 《老神再在》作者
【具名推薦】
楊玉欣 病人自主研究中心執行長、立法院榮譽顧問
【國內名人真愛推薦】
會推薦這本書,是因為作者巧妙的運用了繪畫與其他方式,來協助個案看見疾病性格,並用視覺化的靜心導引技巧,來...
章節試閱
◎無影燈下的孤獨者
一九七○年代早期,擁有超過十年的執業外科醫師身分的我,發現自己在工作時變得很痛苦,那不只是普通的筋疲力竭而已。我可以處理源源不斷的問題,繁忙密集的工作,還有生死攸關的決定。但我所受的訓練是告訴我,唯一的工作就是要用機械化的方式去讓病人好起來,救活他們的命,這是成功醫師的定義。但病人不一定都會痊癒,生命也終有結束的一天,所以我一次又一次感到自己是個失敗者。雖然我直覺上很明白,除了像技術人員那樣醫治病人外,一定還有別的方法幫助那些「無望」的病患,但在真正瞭解可以怎麼做之前,還是困頓掙扎了好多年。
待我真正領悟後,每天都會期待面對新的問題。這是個令人興奮的挑戰,看診不再無趣。然而幾年後,挑戰本身也變得單調起來。有時會有那麼幾天很輕鬆,事情都照著預定的時程走,我也只有例行的看診。不過,其實沒有所謂「正常」的日子。後來我開始看急診,有時甚至需要破壞醫院規定,有點像是多了額外救人的機會。
外科醫師並不完美,我們絕對會盡力,但還是會出現併發症。雖然讓人氣餒,但這類事件會讓我們保持清醒,不會以為自己是神。而最讓人自信動搖的,是我剛成為醫師沒多久後負責的手術,那個手術卻傷到一名年輕女孩的顏面神經。看到她醒來後半邊臉癱瘓,我真想挖個地洞躲一輩子。因為想要助人所以成為外科醫師,結果居然毀人容貌,那種打擊不是普通的大。不幸的是,我甚至還沒意識到自己典型的醫師反應——也就是在出錯時隱藏自己的痛苦——其實對任何人都無益。
壓力並沒有因此鬆手。大出血的病人被送進手術室,所有醫護人員都繃緊神經,直到動手術的醫師進來。現在其他人都鬆了一口氣,換我緊張了。我找不到可以轉嫁的對象,只能向自己內在尋求安慰。每次手術開始,我便汗如雨下。接下來,只要事情都在掌控之下,即使開刀房裡的無影燈和平常一樣熾熱,我也可以保持冷靜。通常我會覺得極度地孤獨,期望自己表現完美。回到家壓力也無法退去。只要遇到困難的手術,從好幾天前開始,我就會不斷在腦中演練,祈禱著能出現自己想像的成功結果。之後,即使一切順利,我還是會突然在半夜醒來,懷疑自己的決定。現在,在多年來病患的教育下,我變得能夠自己做出決定,接受決定,放下決定,知道自己已經盡了全力。神職人員如果一直無法學會與神對話,就只能感到孤獨。而醫師如果一直無法學會與病人對話,也只能感到孤獨。
◎從病人身上獲得力量
我開始鼓勵病人直接喊我名字。一開始他們不太敢叫我伯尼(Bernie),而是西格爾醫師(Dr. Siegel)。不使用頭銜或標籤,把對方看作是活生生的人,的確是怪嚇人的一件事。這代表我必須喜歡自己,讓別人因為我的所作所為,而非我的學歷來尊重我、喜歡我。但結果非常值得。要打破醫師與病人之間的圍籬,改變稱呼是個簡單有效的方式。
移動辦公桌、讓病人以名字來稱呼我,這只是更大改變的前哨。我犯了醫師不可以犯的錯:我「涉入」了病人的生活。這是有生以來第一次,我開始完全了解與癌症共處是怎麼回事,明白癌症隨時在擴散的恐懼,不管是看醫師、洗碗盤、陪孩子、工作、睡覺,甚至是做愛的時候。心裡掛著這麼一件事,要維持理智實在非常困難!
每天見證這麼多悲傷的場景,我不再隱藏自己的情緒。一天我在巡房的時候,發現一名病人側身躺著,流著口水,因為藥物而臉部表情呆滯,他已用盡所有的餘力不讓自己尿失禁,完全無視於窗外透進的明亮陽光。他躺在混合了一攤葡萄汁與膽汁的床上。我發現自己盯著床單污漬那怵目驚心的顏色,美麗與苦難的對比淹沒了我。
但是很快地,我卻發現自己可以從病人身上獲得力量。有一對夫妻,先生有嚴重的心臟病,太太則是乳癌擴散,兩個人都希望能活下去好幫助對方,我一想到他們,就覺得自己的無力感獲得了緩解。還有另一位女病人,飽受雙臂骨折之苦,但還是擔心我工作得太晚,這話讓我的疲憊霎時煙消雲散。當我說:「下次見。」而重症病人俏皮的笑著回我:「希望如此。」我心中那股被深深擊敗的感覺消散了,因為我看到了死亡的恐懼並沒有征服病人的靈魂。
於是我開始擁抱病人,覺得他們需要我的安慰。後來我發現自己會說:「我需要給你一個擁抱。」這樣我才有力氣繼續下去。即使病人戴著呼吸器,還是會伸手碰觸我或是給我一個親吻,帶走我的罪惡感、疲憊與絕望。是他們在拯救我。
◎是延長生命還是死亡過程?
我開始覺得,醫師這種希望延長生命、治療疾病的專業,雖然原本是人類文明中最崇高的目標,但有時候其實比重病瞬間就把人帶走的落後地區還要殘酷。據說沒有人可以真正接受自己的死亡。不過我相信如果需要去承受細數自己還剩下多少的分分秒秒、月月天天的那種負擔,應該會有人坦然接受自己的死亡。老人通常覺得為什麼自己的命會這麼長、這麼悲慘沒尊嚴,簡直活受罪。我覺得對於那些已經失去每天活著的價值的人來說,應該有什麼是可以幫助他們輕鬆放手、安然離世(我指的是以自然的方式放手,在死亡不被認為是失敗的狀況下,我們所有人都可以擁有)。
我們的醫療英雄主義其實需要同情心來平衡。這個概念讓我在面對同事的朋友史蒂芬之死時,受到嚴重的衝擊。
史蒂芬在嚴重的心臟病發後,只能被綁在床上,身上可以插管的器官都插了管,情況糟到簽署「放棄急救」同意書的地步。他因為疼痛與恐懼默默流淚,但沒有人敢開止痛藥,怕藥物會加速他的死亡,而且有安樂死之嫌。最後我的同事介入了,雖然史蒂芬是別的醫師的病人。我的搭檔開了一劑戊巴比妥納(Nembutal)。這一針下去,史蒂芬才能獲得真正的放鬆,安詳地離開了他的身體。他吐出一句「謝謝」,五分鐘內平靜地離去。
丟在街上可能都比進醫院好,反而會快點結束,不需要顧慮那麼多。當人只不過變成一條管子,點滴從靜脈進去,變成尿液出來,這樣也能算是延長生命嗎?我們延長的是死亡的過程。《美國醫學會期刊》社論刊過一篇文章〈不要在我值班的時候〉,內容就是在述說醫師的工作是在延長死亡過程而非生命的兩難。
◎安慰劑效應
幾乎所有所謂原始的醫療都是透過儀式來運用安慰劑因子,強化療癒力量中的肯定面向,不管是按照外在神明或內在能量的定義。信心療癒憑藉的是病人對於更高層次力量的信念,還有做為通往這個力量管道的治療師的能力,有時候只要一件小東西或是聖人的遺物,就擁有足夠的力量。
對相信的人來說,貼著「露德聖水」標籤的瓶裝水,即使裡面只是裝自來水,都具有治療的力量。所以,信奉基督教的科學家有時候也能夠成功地自我療癒,因為他們接受的教導是要尋求心靈的平靜,並將自己交付給更高的力量。這就是為什麼醫師除了要像一名好的「技工」,也要有能力給予他人信心。病人的希望與信任能夠產生「放鬆」的效果,不但能紓緩壓力,也常成為痊癒的關鍵。
不幸的是,平靜通常要等到死亡靠近的時候才會出現。在這種時候人們才願意鬆手。我見過許多瀕臨死亡的病人,仍在為了電費帳單或是小孩熬夜太晚而煩心。如果我告訴他們說:「別管那些了, 好好享受這一天吧,也許這就是你生命中的最後一天呢。」
隔天早上,我會發現他們狀況好很多,胃口也很好。
我問他們發生了什麼事,得到的回答是:「我照著你的話去做了。」
◎療癒是需要創造力的行動
我常常收到接收我轉介病人的醫師寫的信。醫師如果報告病人的狀況有很大的進步,他們幾乎不會提到病人在信念與生活方式上的改變,但如果我問了,就會發現病人總是有了很劇烈的變化,心中更充滿愛、更寬容接納外界。不過如果醫師無法接受這方面的想法,病人也不會說。
醫師必須學會隨時抱持希望,即使在幾乎是臨終之際。意外的痊癒常常會在這時候發生。病人尋求的不是醫療方面的蓋洛普民調結果,他們想要的是能夠導向成功的關係。他們希望有人對他們說:「堅持下去,你可以的,我們會幫你。」只要病人還有求生意志。我們不可以去評估另一個人是否值得繼續活下去。只要我的病人活在一個他們覺得有價值的狀態下,我就應該要幫助他們繼續下去。
然而,如果病人決定自己可以死了,我覺得順從他們的心意也不見得是矛盾。我可以幫他們抒解消耗能量的衝突,也明白這樣的抒解可以引發治療的效果。因此,雖然告訴病人他們會在何時死亡,具有毀滅性的力量,而且不應該在治療過程中發生,但接受死亡並不是要奪走生的希望。矛盾的是,準備死亡的步驟反而可以引發生機。
舉例來說,有一名癌症病人在某個週五時看起來很糟,告訴我她想死。我說:「跟妳的父母、孩子說說自己的感覺,就會好一點。他們不知道妳現在心情有多糟。」星期一我回到醫院,她看起來精神很好,戴著假髮,穿著套裝,還化了妝。我問道:「發生什麼事了?」她說:「我跟我爸媽和孩子說了自己的感覺,然後我心情就變好了,不想死了。」後來她就出院了。
除了需要樂觀之外,診斷的任何部分都不應該被隱瞞。真相永遠都能帶著希望表達出來,因為沒有人能確定未來會怎樣。此外,我現在可以接受疾病,把我最重要的工作看成幫助病人達到心靈平靜。這會讓身體問題以正確的比例顯現出來。痊癒不是唯一的目標,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無懼地活著,生命中充滿平靜,最後死亡也能平靜。然後療癒的力量就會發生,不會感覺到自己注定失敗(相信自己所有的身體症狀都能痊癒,永遠不會死)。
◎語帶希望的說出真相
二十年前很流行「善意的欺騙」。從那時候開始,醫學界的態度就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一九七九年,丹尼斯‧諾華克博士(Dr. Dennis Novack)做了一項調查,並刊登於《美國醫學會期刊》。在調查中他發現:97%的醫師會告訴癌症病人他們的診斷結果,而在二十年前的調查中,卻有90%的醫師說他們不會告訴病人。
幸運的是,臨床醫師已經了解到:無論如何,病人通常還是會知道事實的真相。不管是無意識,甚至是有意識,病人都知道自己身體的狀況。比爾是我的一名醫師病人,有天晚上在吃晚餐的時候發現自己無法吞嚥。他說他知道自己得了癌症,因為他的父親在他這個年齡的時候罹患了食道癌和胃癌。只是一個小小的症狀,他就發現了。當然每個人都安慰他,但檢查結果證明他的直覺沒錯。
謊言和逃避只會讓家庭分崩離析,就在他們最需要團結一致、誠實面對危機的時候。家人通常會說:「不要告訴媽媽,她會受不了。」 當我問媽媽:她想的可能是錯的,但她回答:「我覺得是癌症。」既然都說出來了,我們就可以討論一下癌症對這個家庭的意義,是一項挑戰,還是一種死亡宣告。欺騙也會讓人失去信心。醫師只要猶豫,說不出「癌症」這兩個字,或是假裝沒事,病人的大腦馬上就會把這些跡象看成是:「醫師無法處理,沒有希望了。」
現在有太多醫師從善意欺騙轉成爽朗坦白,因為這樣造成的傷害一定多過好處。我最近收到了一封病人妻子寫來的、令人悲傷同情的信。她說丈夫無法履行跟我的第二次約診,因為他已經自殺身亡。
在兩天前醫師用最為粗暴馬虎的方式告知他:他永遠無法再打網球、開遊艇,或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做所有他喜愛的事物,尤其是最前面兩項。
一直以來,他全然地信任自己的醫師,不但相信他們的治療,也相信他們盡了全力。他們,尤其是他的癌症醫師,並沒有做得那麼好。
就算承認狀況很糟,但還是要告訴病人,其實沒有「治不好」的病,也沒有好不了的人,就算是在死亡關頭。
只要醫師能夠灌輸病人希望,療癒的過程有時候甚至在治療還沒進行之前就開始了。
◎無影燈下的孤獨者
一九七○年代早期,擁有超過十年的執業外科醫師身分的我,發現自己在工作時變得很痛苦,那不只是普通的筋疲力竭而已。我可以處理源源不斷的問題,繁忙密集的工作,還有生死攸關的決定。但我所受的訓練是告訴我,唯一的工作就是要用機械化的方式去讓病人好起來,救活他們的命,這是成功醫師的定義。但病人不一定都會痊癒,生命也終有結束的一天,所以我一次又一次感到自己是個失敗者。雖然我直覺上很明白,除了像技術人員那樣醫治病人外,一定還有別的方法幫助那些「無望」的病患,但在真正瞭解可以怎麼做之前,還是困...
目錄
真愛推薦/
這是一本靈魂推砌的書 宇色
一切的剛好,都是為了誰的安排? 安一心
找回人與人關係的「原初」 余尚儒
因為生命有愛,於是出現奇蹟 許禮安
讀過這本書,沒有不動容的 陳坤虎
奇蹟發生,使人可以活在盼望中 楊育正
請相信心靈具有無與倫比的療癒能力 謝明杰
再版序——與奇蹟同行:出版多年後的省思
導論
第一部 照顧身體 Minding The Body
Chapter1 幸運的聆聽者
我讓自己能夠敏銳地感受到與病人同樣的痛苦與恐懼之後,便逐漸理解醫療的某個部分比任何技術與處置都要來得重要。我發現除了開刀之外,自己還能付出更多。
Chapter2 治療的夥伴關係
醫學不只是科學,也是藝術。透過治療的過程,我們的個人特質會與個案的個人特質進行互動交流。 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
Chapter3 疾病與心靈
快樂的人比較不容易生病。面對自己的態度,是治癒或維持健康最重要的唯一關鍵。無論身處何種境遇,能夠始終維持心靈平和的人,遠比沒有辦法這麼做的人更不會得到嚴重的疾病。
Chapter4 生存意願
我相信會生這樣的病是出自光榮的理由。身體用這種方式來告訴我們,自身的需求沒有受到滿足,不只是身體的需求,還包括情緒的需求,而透過疾病來滿足的需求,是重要的需求。
第二部 展現心靈 Embodying The Mind
Chapter5 啟程
內在改變的一個重要元素。選擇去愛別人,讓別人開心,你的生活就會改變,因為我們會在過程中發現快樂與愛。通往內在平靜的第一步,就是決定自己去愛, 而不是等別人給你愛。
Chapter6 集中精神進行療癒
我們在自身周圍創造了一堵牆隔絕掉洪水般的訊息,在這樣的過程中,也停止了自身的感覺,因此安靜變得很可怕。而放鬆讓我們有時間再重新思考與感覺。
Chapter7 疾病與療癒的意象
身體的器官與運作具有刺激心理意象產生的能力,會有意義地指涉身體方面受到干擾的類型與位置。
Chapter8 成為例外的病人
擺脫常規的束縛以及對他人眼光的恐懼,心靈就可以使用新方法、新目標,與從內在而來對美與祥和的覺知做出回應。我們變得願意承擔風險,用自己的生活去實驗。
Chapter9 愛與死
人們不是正在活或正在死,他們不是活著就是死了。給他貼一個末期的標籤,其實就是覺得他已經死了。這是錯的。如果還活著,就可以用愛、歡笑與生存來參與這個世界。
真愛推薦/
這是一本靈魂推砌的書 宇色
一切的剛好,都是為了誰的安排? 安一心
找回人與人關係的「原初」 余尚儒
因為生命有愛,於是出現奇蹟 許禮安
讀過這本書,沒有不動容的 陳坤虎
奇蹟發生,使人可以活在盼望中 楊育正
請相信心靈具有無與倫比的療癒能力 謝明杰
再版序——與奇蹟同行:出版多年後的省思
導論
第一部 照顧身體 Minding The Body
Chapter1 幸運的聆聽者
我讓自己能夠敏銳地感受到與病人同樣的痛苦與恐懼之後,便逐漸理解醫療的某個部分比任何技術與處置都要來得重要。我發現除了開...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