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眼在時速40公里的行車中會產生47公分的動態模糊,
這讓當代的都市移動經驗只剩下起點與終點;
若回到時速5公里以下、以步行為主的年代,
建築的意義對我們會有什麼不同?
高雄,臺灣第一大港,是一座從無到有、填海造陸的人造城市。港邊現代化的城鎮哈瑪星伴隨打狗港一期築港工程於1908年出現,一開始就是鐵道連結港口、港口連結世界,為了島嶼貿易運輸而生。二十世紀初開港後所出現的商行民宅,既不是從漢人傳統演化而來,也不是純然移植日本、西方形式,而是綜合都市計畫、機能使用、文化影響所出現的獨一無二建築型態。
本書將場景拉回人口大量成長之前,找尋當年港灣城市創建空間歷史的經驗,在此收錄的老屋興建於1910至1954年,這是一個人們還在意建築、在意細部的年代──當時市街上主要的交通方式為步行、腳踏車、人力車、牛車等,人們以時速五公里以下的步伐行走,或自在駐足在街上,感受每戶人家透過建築材料與立面裝飾所傳達的訊息。這些老屋紀錄了當年對熱帶聚落形式的理想,當今則藉由修復再生與空間探源,找回建築的意義,並再次書寫屬於在地的城市空間論述。
吳光庭|成功大學建築學系教授/系主任
孫全文|成功大學建築學系榮譽教授
黃恩宇|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
陳啟仁|高雄大學建築學系教授
劉真蓉|衍序規劃設計主持設計師
──共同推薦(按姓名筆劃序排列)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林宛蓁
侯林設計共同主持人,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兼任助理教授。美國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建築暨都市設計碩士,成功大學建築學士。
在美國紐約與荷蘭台夫特工作十餘年間,其中近九年時間投入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設計興建,2012年因衛武營一案自荷蘭移居高雄,駐地施工現場。深信建築應源自土地,為高雄找尋城市定位之際,遊走高雄老城區,透過城市空間書寫,爬梳城市根源,找到引領城市繼續向前的力量。
執行團隊
studioHOUxLIN
侯林設計是以設計為核心的年輕事務所,專案成員包括侯慶謀、朱穎芃、黃誠中、蔡昇勳。侯林設計從學術到實務,深信以建築作為社會實踐的信念,從室內設計到都市規劃,企圖挖掘出在地潛力。
www.houlin.tw
章節試閱
老屋是城市美學與社會文化的縮影
建築是環境、文化與技術的結晶,相較於其他的文化載體,建築是相對能夠保存較久的形式。在全球化、工業化之前,過去聚落由於自然條件挑戰、社會制度影響與材料技術限制,建築的模式會反映相對一致的價值觀,城市景觀顯得和諧而有特色。
都市景觀的形塑,依賴的是都市中九成以上的住宅,這些老屋體現著一個時代常民的生活樣貌。一般來說,老屋在興建之時是家族百年大事,繁複的細部、純手作的工法,居住者與建築有著深深的情感連結,材料、樣式、匠師選擇乃至於門楣裝飾。匠師精巧的技法,往往是眾人期待的投射:雕刻、木作、鉚釘、洗石子、門窗開口的構法和細部裝飾等,可說是一個時代營造體系和工匠技術的展現。這些細節形塑了老建築獨特的魅力,也彰顯了家族的特色,老屋的構造與細部是城市美學與社會文化的縮影。
在時間與開發的壓力下,這些老屋卻在逐漸消逝中:氣候或人為因素導致房屋龜裂漏水、當年結構強度不足、產權複雜意見難以統整、房地產開發的誘因。這些流逝中的日常風景,無疑是歷史沿續與城市地景的極大損失。
都市使用密度、機能內容的改變,反映在既有老屋上,不應該只是零或壹的選項;或許拆除重建外的另一條路是透過結構、機電設備的更新,延續區域歷史、與環境共生,並為老屋注入新生命。
時速五公里之前
過去在結構與材料的條件下,老建築有一定的大小限制,例如天然木材製作的樑有一定的跨距,黏土燒的磚能夠承載的高度也有限,而在空調與人工照明普及前,採光與通風是決定建築物尺度坐向的決定性因素。老建築的尺度,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都顯得精巧親切。立面的開口,是室內與室外的溝通,將新鮮空氣與陽光帶進室內,在磚牆上開口不但是技術上的挑戰,通常也是立面焦點所在。老屋使用的建材與工法,都是發展於量產工業化之前,高雄老屋的立面常採用的材料有清水磚、洗石子等。1910年代起,各種歐洲歷史式樣開始被運用在官署的興建,匠師將在公共建築所運用到的相關技術帶到民間,於是華麗的立面裝飾山牆、封簷板、柱頭、邊柱、小露台等,出現在日治時期的都市建築中。
老屋尺度親切,立面上運用了鏝繪(以鏝刀作造型的技法)、開模印花、洗石子等裝飾手法,用在山牆、柱頭裝飾、裝飾線條、橫帶等。即使後期受到歐洲現代主義影響,改以乾淨的洗石子立面表現,依舊會出現各種線腳與拉毛。這些豐富的細部,適合近距離欣賞、適合慢步伐欣賞。人類對環境的認知,視覺是最重要的感官,而人的視覺又與移動速度有關。一般人步行的速度約為時速3.75公里到時速5.43公里之間。人在運動的狀態,捕獲影像、分解、感知目標影像的能力會受到影響,行車在道路上,注意力放在前方,兩側的建築成了沒有印象的背景;而速度越快時,訊息需要放大尺寸,才能夠吸引用路人注意。我們也可以比較日治時期與當今的廣告招牌尺寸,兩種不同交通模式的城市,在都市景觀上所呈現的結果完全不同。在汽車時代,人們的都市空間經驗只剩下起點與目的地,中間是一片連綿的模糊。
高雄舊市街,是誕生在以步行為主的年代,也是在意建築、在意細部的年代。日治時期高雄市街上,機動車輛相當稀少,一般人主要的交通方式為步行、腳踏車、人力車,貨運依賴牛車等。人在都市中移動時,以步行的速度移動,或者停下來歇息時,都能欣賞感知到建築材料與立面裝飾所傳達的訊息;工作、居住、休閒以步行相連,生活在都市是一串連續的空間經驗,生活與城市息息相關。
都市空間中還有一個能夠遮擋陽光和風雨的亭仔腳,也就是騎樓。日治時期哈瑪星的建築,延續了合乎臺灣氣候的亭仔腳空間,再加上日本人的生活習慣與法規,產生新的組合,最終的立面套上了西洋歷史樣式的建築語彙,這樣多重混血的建築,也反映了臺灣特殊的歷史背景。
臺灣位處最大陸地與最大海洋之間,自十七世紀大航海時代開始,臺灣就被世界最繁忙的航道包圍,注定是文化交流匯集之處。本書以島嶼上最重要港灣城市高雄為主角,將場景拉回人口大量成長之前,找尋當年港灣城市創建空間歷史的經驗。這些高雄老屋紀錄了當年對熱帶聚落類型的追求;當今則藉由修復再生與空間探源,找回建築的意義,並試圖開啟屬於在地的城市空間論述。
老屋是城市美學與社會文化的縮影
建築是環境、文化與技術的結晶,相較於其他的文化載體,建築是相對能夠保存較久的形式。在全球化、工業化之前,過去聚落由於自然條件挑戰、社會制度影響與材料技術限制,建築的模式會反映相對一致的價值觀,城市景觀顯得和諧而有特色。
都市景觀的形塑,依賴的是都市中九成以上的住宅,這些老屋體現著一個時代常民的生活樣貌。一般來說,老屋在興建之時是家族百年大事,繁複的細部、純手作的工法,居住者與建築有著深深的情感連結,材料、樣式、匠師選擇乃至於門楣裝飾。匠師精巧的技法,往往是眾人期...
作者序
作者序──由高雄老屋開啟地域性空間論述
遊走於臺灣城市,或是延綿的街屋、或是新建高層住宅辦公樓,當代臺灣的城市景觀,體現著集體的社會價值──立面上的丁掛磚後是鋼筋混凝土,平頂屋頂上的鐵皮加蓋,為的是堅固耐久,抑或是臨時變通,都離不開一個「實用」的概念。全球化、工業化的潮流,扁平了當代城市地景;夾在均質的都市景觀間,少數逃過改建、開發壓力的老屋,紀錄著一個時代常民的生活樣貌:不同文化所留下的建築樣式、不同時期所使用的構造工法,訴說著各自的時代故事。
與高雄的淵源,大抵和我的專業生涯重疊。我過去在美國紐約與荷蘭台夫特工作十餘年,帶著想為家鄉做點事的心情,其中近九年時間參與了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新建工程,從設計發展一路到現場施工,2012年因衛武營一案自荷蘭移居高雄。作為任職於荷蘭建築師事務所的臺灣人,投入臺灣指標性的文化建設,究竟什麼是臺灣建築?這個母題,一直縈繞心頭。
深信建築應源自土地,為高雄找尋城市定位之際,遊走高雄老城區,透過城市空間書寫,認識這座城市的根源,找尋當年港灣城市創建空間歷史的經驗。仔細爬梳這些歷經歲月淘洗的建築類型(buildingtypology)與都市型態學(urbanmorphology),試圖開啟熱帶港灣城市的空間論述,本書是這幾年城市研究與老屋調查的集合。
高雄自大航海時代開始出現在世界地圖上,二十世紀初現代化港口開闢以來,伴隨而生的是一座填海造陸的人造城市──哈瑪星與鹽埕埔。二十世紀初開港後所出現的商行民宅,既不是從漢人傳統演化而來,也不是純然移植日本、西方形式,而是綜合都市計畫、機能使用、文化影響所出現的獨一無二建築型態。
老屋保留了過去的生活形態與社會發展,包含已經不復見的建造技術,反映某個舊時代的審美觀與潮流,建材透露了貿易的網絡,並且呈現了機電設備介入以前的熱帶建築風貌。老屋再生不只延續建築的壽命,更是延續區域歷史、港灣文化與在地生活。
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自2015年開始,透過建物本體及外部環境改善、室內裝修及經營的補助方式,促進街區之活化再生,並已累積不少修繕改造老屋的案例。這些老屋多集中在哈瑪星、旗津、岡山一帶,其地理位置點出了高雄發展的起源,每棟老屋的故事描繪出高雄早年的產業生活,而今日老屋的轉變活化更是帶動歷史街區再生。《時速5公里之前的城市》一書,始於2018年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高雄市老建築補助修繕保存再生專書計畫」,爾後獲得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寫高雄」計畫協助,讓我們這能夠將關照範圍放大、納入都市研究,並得以出版上市。
本書的出版,特別感謝老屋屋主們以及修復設計團隊,在我們研究期間,不厭其煩地接受訪問、提供資訊,他們的投入與付出,讓老屋重獲生命而得以延續。感謝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文化局等大力協助與支持;鹽埕地政事務所提供地籍資料,高雄史博館提供寶貴歷史照片;事務所同事爬梳史料、拍攝紀錄、繪製圖面;所有協助本書內容的專家、單位與先進,在此一併致謝。
作者序──由高雄老屋開啟地域性空間論述
遊走於臺灣城市,或是延綿的街屋、或是新建高層住宅辦公樓,當代臺灣的城市景觀,體現著集體的社會價值──立面上的丁掛磚後是鋼筋混凝土,平頂屋頂上的鐵皮加蓋,為的是堅固耐久,抑或是臨時變通,都離不開一個「實用」的概念。全球化、工業化的潮流,扁平了當代城市地景;夾在均質的都市景觀間,少數逃過改建、開發壓力的老屋,紀錄著一個時代常民的生活樣貌:不同文化所留下的建築樣式、不同時期所使用的構造工法,訴說著各自的時代故事。
與高雄的淵源,大抵和我的專業生涯重疊。我過去...
目錄
作者序
第一章、回到在意建築之前
老屋是城市美學與社會文化的縮影
1950年代之前的熱帶聚落
時速五公里之前
第二章、高雄,1950年之前
〖人為規劃的高雄〗
從港口、鐵道、填海造陸開始
開啟陸海聯運的打狗港
運用民間資本的埋立地計畫
哈瑪星的土地開發模式
日本實業家的殖民地事業
官方運用民間資金共同打造市中心
〖哈瑪星:都市規劃先驅〗
從空白開始的哈瑪星
日治時期的都市計畫
奠定基礎的臺灣家屋建築規則
大地震催生臺灣都市計畫令
打狗市區改正計畫
日人戶建式的獨門獨院類型
吸引日人前來的宜居城市
〖與港共生的高雄〗
依海運而生的哈瑪星
市區向東移轉擴張
二戰後的產業新面貌
第三章、老屋,時速五公里之前
〖建築細部與構造還有意義的時代〗
老屋的建築型態
立面的獨特之處
〖高雄老屋的構造〗
木構、磚石造、鋼筋混凝土
從斜屋頂到平屋頂
遮風避雨的屋面瓦作
〖老屋的建築材料〗
從閩南紅磚到明治紅磚
立面貼磚的普及化
仿石材的洗石子、磨石子與斬石子
硓𥑮石與貝殼的石構造建築
雨淋板立面
編竹夾泥牆
泥作裝飾語彙
木料
第四章、走進八棟高雄老屋
〖八棟高雄老屋的故事〗
楊家老宅──協和運輸、廣州飯店、清水磚
好市集──丸仁、曲線、辰野風格
叁食壹──二戰後、貿易行、日式格局
旗津通山──通山、旗後、硓𥑮石
寶樂食堂──精米所、許家大宅、輪渡站
仁壽醫院──堂屋、醫院、岡山市街
浪花──蕎麥麵、西服、報關行
湊町御典茶──洋房、馬賽克、新舊交會
第五章、持續展開的空間歷史
〖常民建築空間論述〗
〖都市景觀的延續〗
老屋的保存再生
化石、消失或再生
他山之石HAGISO
〖常民建築開啟城市空間論述〗
在意建築的年代
在意城市的年代
在意歷史的年代
在意未來的年代
作者序
第一章、回到在意建築之前
老屋是城市美學與社會文化的縮影
1950年代之前的熱帶聚落
時速五公里之前
第二章、高雄,1950年之前
〖人為規劃的高雄〗
從港口、鐵道、填海造陸開始
開啟陸海聯運的打狗港
運用民間資本的埋立地計畫
哈瑪星的土地開發模式
日本實業家的殖民地事業
官方運用民間資金共同打造市中心
〖哈瑪星:都市規劃先驅〗
從空白開始的哈瑪星
日治時期的都市計畫
奠定基礎的臺灣家屋建築規則
大地震催生臺灣都市計畫令
打狗市區改正計畫
日人戶建式的獨門獨院類型
吸引日人前來的宜居城市
〖與...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