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接近清末權力真相的一本書!不容錯過!
顛覆教科書說法的歷史事實!
.慈禧太后真的是「誤國者」嗎?
.清朝亡國的真相究竟為何?
.難道朝中各菁英大臣皆束手待斃?
.不懂「清末新政」?你竟然錯過滿清風雲變色的最後十年!
辛亥革命一百年後,力道至深的一本歷史解剖書!
一百年前,震天動地的辛亥革命前夜,清廷著手進行了最後一場的超速現代化改革。
新政方案包括廢科舉、修刑律、預備立憲、編練新軍……涉及的廣度與深度實遠遠超過歷次改革。然而,清末的變法以「假維新」徒留於歷史上,而「立憲」始終被認為是一紙具文。
在帝國大廈無可挽回地走向崩毀之時,其實有一群智冠群倫的人拼命挽救其不致傾倒,這些人是誰?清末新政其實具備不為人所知的極高意義,內容又是何者?展讀辛亥前夜終歸亡滅的歷史舞台劇,與時人共同摒息,倒數大清帝國的激烈掙扎。
本書以博徵中西史料的嚴謹態度,客觀綜述辛亥革命前的政治環境、剖析複雜的時代背景,重新評論歷史人物的衝突與抉擇。點出清末社會潛藏的矛盾與危機,總結先人們在動亂困厄中的成敗得失,帶讀者領略由輝煌逐步走向衰頹的大清帝國歷史。
建國百年探源,辛亥百年思索:從辛亥前夜到辛亥下一夜!
中華民國如何從辛亥前夜走到辛亥下一夜?
回首百年來中國在民主、共和的摸索與前進,今人不可不知為共和拚出性命的源頭——辛亥革命。理解清末最後10年遺留給民國的「新政」遺產,以及辛亥下一夜——亦為史書上辛亥革命的下一頁——為建立體制的犧牲流血,才能擁有革新當前社會的眼界與實力。
作者簡介:
李剛,新銳歷史學者,畢業於南開大學世界史專業。其作品厚重嚴謹,文風流暢,是近年來少有的一直堅持對中國歷史進行深度思考和嚴密論證的青年學者,不僅在國內有穩定的讀者群,也備受海外華人關注。曾出版《犁與刀:百年中日問題憂思錄》《鐵血中日:千年五戰》;發表〈清末憲政改革中的日本因素〉〈「琉球交涉」期間中日外交策略考〉〈試論中日傳統復仇文化:以「趙氏孤兒」與「忠臣藏」比較分析為例〉〈古代反腐難解興亡怪圈〉〈「鐵路國有」緣何引發帝國崩潰〉〈中國歷代王朝政治體系的優與劣〉等文章,並就「日本農業政策與農村現代化」專題發表系列研究論文。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推薦序】
具備國際史觀的經典之作!
課後,偶見學生熱烈討論「Homestay甄選報名」。一問之下,才知道文建會主辦了建國百年系列活動,主辦單位將邀約國際友人來台並徵求國人提供民宿接待,唯需通過「甄選」方能成為接待家庭。對談間,藉機詢問年輕學子對「建國百年」的看法,場面猛地一陣默然。熱衷國際交友卻對建國百年的意義反應冷淡,或許是時下青年共同特色。
訴說此事無關褒貶,畢竟青年背負較少的歷史包袱,國際觀亦比吾輩要開闊得多,在他們的生活經歷中,「和平」理所當然,「自由」隨手可得,可能無法想像百年前爭取君主立憲,甚至民主共和的衝擊與戮力。
半晌,學生陸續發言:「百年前的辛亥革命成功推翻帝制,開啟了現今民主共和新紀元……」「現在的自由社會,推到原點要感謝國父推翻滿清吧!」也有語不驚人死不休者:「建國百年?中華民國在國民黨從大陸逃難來台時,不是早就滅亡了?」
眼見青年學子盡情地思考與發言,不禁更深一層感受到:自清末至今一百年來,儘管跌跌撞撞,經歷諸多不堪回首的悲慘歷史,或者實在還有太大進步空間,但如今總算或多或少迎來了憲政成果——一個言論自由、政府受到督促的社會。就某程度來說,這是辛亥革命締造的莫大價值!此外,百年前結束清王朝的革命黨人,在孫中山的領導下,結束了國家屬於一家一姓的封建政體,將中國帶入民主共和的起點,更是二千年來中國史上之大變革!
對於上述史觀自是無可置疑,但是近年來,史學界卻出現這樣的新論點:中國的憲政成果,其起源追溯可不止於辛亥革命,應是清末的「庚子後新政」(本書稱為「清末新政」)!這是史學新銳李剛先生在本書提出的論述。
這是怎麼一回事?
庚子後新政不是為了鞏固皇基、欺騙革命黨人的虛應故事嗎?
早期的教科書告訴我們:庚子後新政的目的是為了保住清朝皇室的命脈、消除滿漢之爭;慈禧太后為平息眾怒進行的新政,幾乎照搬「百日維新」內容,假意改革;所謂立憲之舉毫無誠意,只得到一個失敗的「皇族內閣」。上述可能也是你心中原來的想法。然而,讓我們先放下成見,聽聽另一種觀點。
本書作者提出:「以『假新政』來概括清末新政是對歷史的嚴重歪曲。」此外,更敘述清廷的改革絕非以消除滿漢之爭為要,而是一群充滿理想的知識分子力挽狂瀾、救國救民之舉。作為結論之一,李剛先生甚至提出清末新政的三大成績:使「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形成「新型知識分子群體」、令「民主、自由、平等思想廣泛傳播」。簡言之,在李剛先生筆下,庚子後新政不僅是一段值得研究探索的過程,且整體而言對中國深具價值!
同樣一段歷史,兩種不同的史觀,造就歷史學不斷翻騰出新的深厚魅力。事實上,推進歷史洪流的因素複雜,本不是一句「假立憲」,或「頑固守舊」所能蓋棺論定,但直指「假立憲」為歪曲史實、讚許新政對中國之貢獻,吾人不禁好奇,作者背後依據的論點究竟為何?
閱畢《帝國崩潰的那些事兒》,頗能知悉作者的史觀與立論基礎。首先,作者引用大量清末民初第一手史料,如《清末籌備立憲檔案資料》《時報》《李鴻章歷聘歐洲記》,以時下人物最原貌的發言、著作,以及立憲期間的官方文書、朝臣對應,重現滿清皇室所面臨的複雜歷史局面,令吾人暫時抽離「滿清為一無能政府故滅之」的革命黨人立場,就事論事,了解歷史真相。其次,作者層層縷析晚清在政府與民間、中央和地方、漢人與滿人之間日益對立的背景與源由,並客觀陳述新政執行的重要歷史人物之功績與失誤。在這當中,吾人發現慈禧太后不再永遠面目可憎,甚至,有時她才是帝國的支撐者、革新的支持者;而因洪憲帝制博得一生臭名的袁世凱,則從民初共和政府的殺手,搖身一變為清末最有才華的政治人物。
對歷史學家而言,最欣喜之處莫過於不同史觀的出現,吾人自然可以不認同,甚至與之展開辯駁,但這正是歷史學最有趣的地方:觀點形成,受到反駁,兩者對話,最後形成新的觀點。本書論點精闢,兼之考證嚴密,引用有據,實為能引發新論述之佳作。再者,本書作者行文背後,可見其寬廣的胸襟:不拘泥於一族一朝的立場,而是嚴謹地憑藉史料說話。此外,在評價當代人物之前,必先陳述該人(在某程度上)受侷限之生活背景,以及面臨如何的時代莫可逆潮流,以如此體恤之心,真正地去「理解」該人物的歷史抉擇。
如今已是國際化的時代,開闊的史觀將成為新主流。本書作者李剛一反過去清史研究者將焦點集於滿漢之爭、清室之咎,廣開全面視角,意圖還「清末新政」更合理的歷史評價。兩岸史學界能出此後進,甚感欣慰,特此推薦。
劉河北 於交通大學
(本文作者為交大中國近代史副教授)
名人推薦:【推薦序】
具備國際史觀的經典之作!
課後,偶見學生熱烈討論「Homestay甄選報名」。一問之下,才知道文建會主辦了建國百年系列活動,主辦單位將邀約國際友人來台並徵求國人提供民宿接待,唯需通過「甄選」方能成為接待家庭。對談間,藉機詢問年輕學子對「建國百年」的看法,場面猛地一陣默然。熱衷國際交友卻對建國百年的意義反應冷淡,或許是時下青年共同特色。
訴說此事無關褒貶,畢竟青年背負較少的歷史包袱,國際觀亦比吾輩要開闊得多,在他們的生活經歷中,「和平」理所當然,「自由」隨手可得,可能無法想像百年前...
作者序
還「清末新政」客觀的歷史價值
辛亥革命發生已屆100周年,生逢其時,寫成此書。
對於辛亥革命這場中國式大革命,著名歷史學家蔣廷黻如此評價:「辛亥革命打倒了清朝,這是革命唯一的成績。清朝打倒了以後,我們固然掃除了一種民族復興的障礙,但是等到我們要建設新國家的時候,我們又與民族內在的各種障礙面對面了。」這樣的經典評價在前,本不該再贅言,但不要小看了「這是革命唯一的成績」這句話的份量。一個國祚長達267年的統一政權,自有它存續如此長久的諸多支撐因素,推倒它,何其難?
晚清有什麼不對勁兒?
因革命崩塌的大清帝國,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正統王朝,如果算上它入關前的存在時間,竟是中國自秦之後的家天下王朝中,以不間斷的方式存續時間最長的一個朝代。當然,這一點絲毫不能說明它的制度水平和文明程度比其他朝代更具優越性。恰恰相反,如果用現代眼光來看,這個王朝在很多方面走進歷史死胡同之後更是登峰造極、錯上加錯。但有一點卻是爭議不大的,那就是它的「穩定性」更勝一籌。
此外,直接導致這個王朝結束的方式也跟別的朝代大不一樣,前朝或亡於藩鎮割據,或亡於農民起義,或亡於外敵入侵。清王朝面對前所未有的外部壓力、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地方督撫的强勢崛起,存續長達70年之久,這不是一句「苟延殘喘」就能解釋得通,所謂「僵而不死」也有悖於常識。
因此,吾人不禁疑惑:中國在晚清70年(1840~1912)這段漫長的歷史階段到底發生了些什麽?難道真如我們想像的那樣簡單——帝國的危機發自鴉片戰爭,然後歷經膚淺的洋務運動和胎死腹中的百日維新,爾後一路狂飆至辛亥革命的發生,帝國大廈隨即猝然倒塌。
事實上,由辛亥革命往前推10年,中國曾走上一段政治激進之路。那是我們仿若熟悉且常輕易以「皇族內閣」、「假新政」作為評價的晚清憲政推進過程,本書稱之為「清末新政」。在筆者觀察之下,新政中社會變化之大、之快遠遠超出今人想像,且在這段帝國迅速崩潰的10年,實有數以百計的歷史人物試圖力挽狂瀾,轉變歷史巨輪的走向。而在民國初起之時,處處可見延續自清的歷史鎖鍊。是故,興起筆者重新探索此間始末,並賦予更客觀評價之想法。
清帝國結束後的7年,在中國發生了影響深遠的「五四運動」,此事件標誌中國新型知識分子的崛起。那麽這數以百萬計的新型知識分子從何而生?短短7年時間豈能打造出這樣一個規模宏大的新知識分子群體?此為疑問之一。
再者,民國建立後,北洋軍閥混戰無窮,白骨千里,左右民初歷史的共和進程。然而,大小軍閥從何而生?豈不知在數年之前的晚清政府統轄下,它們還被稱為「新軍」,乃中國近代化之模範軍隊,何以一夜之間墮落成各自為戰的邪惡軍閥?如果整合得當,它們應該是忠於國家(帝國),而不是效忠「某大帥」的私人武裝。從軍閥混戰的破壞程度之大,我們可以猜想這些破碎軍隊的近代化水平已經達到了相當驚人的程度。晚清政府試圖窮國家之力打造四十鎮(師)五十餘萬人規模的陸軍新式部隊以及重建海軍,甚至作出了「二十至廿五青年須服正規役三年及預備役兩年」的規定,何以其經營成果反而危害後世?此為疑問之二。
此類疑問不勝枚舉,也許終究沒有人拿得出令所有人信服的答案,但是至少啓示我們:中國在近代歷史上絕非是一個「無為」的階段。那麼,清末的執政者與朝廷百官,究竟做了些什麼?慈禧只是個不折不扣的貪權者?袁世凱除了戀棧帝位再也沒別的貢獻?
還原歷史記憶
若無法將史實還原到具體的歷史環境中,得出的史觀將是殘缺、片面的。當然,所謂「歷史的真相」,永遠都是相對的,永遠受限於觀察角度和現存歷史材料。但時間能沉澱真相,距離清帝國的結束已屆百年,百年之後,我們今人有責任恢復歷史本來的記憶。
回歸歷史記載,在晚清70年當中,在體制之外,下有底層貧民揭竿而起,試圖建立烏托邦式的「天國」社會;外有革命人士高呼打破現行體制,試圖用火與犁再造美好中華。無論其理念是狹隘還是崇高,都希望運用自己的一套辦法改變中國現狀,把我民族從西方列强的炮艦鎖鍊和經濟掠奪中解脫出來。與此同時,在體制內部,也發生著實實在在的變革,無論皇室內部,還是官僚階層,以至民間菁英,基於各自不同的目的,無不在孜孜追索帝國復興、崛起之術。特別是在帝國最後10年的新政時期,其革新的廣度與深度都遠遠超過此前歷次改革。
所謂「庚子後新政」,其變革內容相當豐富,幾乎涉及社會各個層面。
文教方面:創辦學校,派遣留學生,廢除科舉制度,設置中央學部,建立近代教育體系。
經濟方面:確定「工商立國」方針,設立商部,聘請日本專家編撰經濟法規,獎勵工商事業;自開商埠,鼓勵民族商人走出國門參加國際博覽會。
法制方面:廢除酷刑,修改刑律,添補民法、訴訟法,建立各級審判機構,著手推行行政與司法獨立,裁撤舊部,改組官制;推行地方自治,鼓勵民間報業發展。
軍事方面:編練新軍,創設警察。
政改方面:仿效日本實施「預備立憲」,設立國家準議會機構資政院、地方準議會機構諮議局,進而籌建責任內閣……
這些經濟和政治名詞在今人看來是那麽地熟悉,但相信這一系列事件發生在晚清10年的國人卻是鳳毛麟角。
不單現在,即使在當時,由於其主持者是傳統體制力量,反對輿論也通常把它稱之為「假維新」、「假立憲」。
其實現代化運動本來就應包含非革命的發展方式,即傳統政治權威以合法性為基礎,運用官僚行政手段,自上而下地進行政策體制創新,漸進地推進社會變遷和政治結構的自我更新,並最終完成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
20世紀初,在輿論壓力下,清政府耗費巨資派出「出洋考察五大臣」,考察日、德等後起國家。一年之後,更派出大型政體考察團,深入研究、了解日本憲政體制以及經濟運作模式。隨後,清政府將考察團建議提交朝廷大臣,權臣之間經過數次激烈庭辯,民間輿論媒體經過聲勢浩大的爭論,1908年8月,最終決定以日本政體為藍本,循序漸進展開憲政改革,「九年預備」由此而生,開設國會、建立內閣列入行政進程。
但是清王朝還是在革命的槍聲中瞬間倒地。
清末新政師法日本明治維新,為何功虧一簣?
帝國大臣多屬發跡於民間的官僚菁英,為何個個在史書中成為反動面孔?
難道帝國四萬萬人真的統統治國乏術?
改革失敗的真正原因
依筆者之見,失敗首先來自嚴重的經濟困難。前期洋務運動的經濟建設並不是沒有取得任何成績,但是成績不大,教訓不少,並且在與日本的競爭中完全敗下陣來。在國民經濟和社會全面破產的邊緣,戊戌變法誕生了,但是政治的有限鬆動立即迎來頑固派的强勢反撲,在外國强權的壓力下,中國人和西方人一起釀出了辛丑悲劇。前有甲午之辱,後有辛丑之變,使得清政府陷入「天下之財,悉應賠款」的艱難境地。雖然新政後數年,官方投資很快超越了洋務運動30年來國家投資的總額,雖然新政10年中華民族經濟發展速度甚至超過一戰期間,但是單薄的底子和政策的連續失效使清政府「不但未能蒐集到改革所需的資財,反而激發了民衆對清廷和憲政改革的抵觸情緒。」
再者,絕大多數社會成員沒有從新政中受惠,帝國臣民的貧窮程度持續惡化,清末居民的平均生活水平甚至一直沒有恢復到1840年之前。
第三,「新政」期間整飭吏治工作也完全失敗,貪官汙吏更加肆虐,慶親王奕劻是一個典型的角色,慈禧太后對他放心、倚重他,不在乎他貪汙腐化,只在乎他的忠心耿耿。此外,地方官員借調查戶口、辦學、練軍、設置咨議局等新政措施,從中盤剝,甚至激起流血民變,基層官員的濫政,既增添了「新政」的難度,也敗壞「新政」的形象。
第四,統治者不肯讓渡權力,反而進一步收攏權力導致菁英階層離心離德。從根本上來說,1908年之後,清末皇族這種濫權行為源於專制政府的自私和不安,但是歷史上並不是沒有發生過舊體制中的統治者識時務地讓渡權力的事件,這取決於統治者的素質,需要大智慧、大氣魄。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必定永垂史册。但遺憾的是,載灃也許是個溫和的父親,但他和他的同輩們擔當不了這個歷史大角色。
第五,信奉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外國列强勢力的干涉,也是導致清末社會崩盤的一個重要因素,它們套在清政府頭上的枷鎖,同時也是强加給四萬萬中華民族同胞身上的桎梏。
最後一點,也是最為根本的一點:對於清政府來說,它的新政變革錯過了最佳時機,各種社會矛盾已經到達一觸即發的地步,不要說載灃等後期主政者頻頻失策,無論他們再真誠、再讓步,改革也不能有序展開,朝著既定的方向推進。因為清政府在前60年的時間裡,沒有提供任何機遇讓中華民族復興;以革命黨為首的激烈反抗者,便也不可能再給這個王朝存續的機會。最後翻船落水的是所有的人。內事不修,外事不舉。中華民族內部改革和蛻變的失敗,導致帝國主義的侵略搭上千載難逢的好時機。
大時代的續航魅力
從洋務運動徹底失敗到辛亥革命發生的10年,也是清政府推行新政的10年,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真正的大時代,這一時代的魅力和價值,並非千萬雄師的血戰,而是立憲真假之爭。重視清王朝的最後10年,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肯定它的某些新政措施,並不是為一個已經消失在歷史煙塵中的末代王朝惋惜,而是因為它是中華民族面臨的前所未有社會轉型,第一個進行全方位、多維度的自主改革時期。
作為今人,應該充分尊重前人的歷史選擇,這不僅是因為歷史不能再重演,更因為無論革命派、立憲派,還是衆多無派無黨所倚重之人,絕大多數都是發自內心期望中華國富民强、揚眉吐氣,政見之不同在很多情况下所反映的只是救國、强國之路的不同。清王朝由辛亥革命推翻,有它必然不可逃脫的命運所在,及至帝國最後階段,「官亂於上,民變於下,海外黨徒,長江會匪,東三省馬賊,環伺而起」,改革無法在傳統體制領導下實現,而被變革動員起來的社會力量和被改革戕害的群體就只能走向革命,「捨革命而無由」並不是後來革命黨人的杜撰。因此,清末新政改革的失敗、革命的發展、清王朝的滅亡有其歷史必然性。所以,辛亥革命也並不像有些學者認為的那樣,存在「早熟」問題,更不是革命「中斷」了改革,但是這一切又絕對不是說歷史不可省察。
清末新政改良者沒有做到從根本上消弭革命的火種,藏於地下的火種蓄勢待發,清末新政最終輸給了辛亥革命,那時,連一向反對暴力革命的梁啓超也對自己的觀點作了修正:「必有大刀闊斧之力,乃能收篳路藍縷之功;必有雷霆萬鈞之能,乃能造鴻鵠千里之勢。」
清末清政是中國歷史的重要一環,砍掉它,中國史、中國人就存在履歷斷檔;連上它,才能更好地讀懂中國。筆者以為,應給予清末新政一個更客觀的歷史價值。
李剛 於北京還「清末新政」客觀的歷史價值
辛亥革命發生已屆100周年,生逢其時,寫成此書。
對於辛亥革命這場中國式大革命,著名歷史學家蔣廷黻如此評價:「辛亥革命打倒了清朝,這是革命唯一的成績。清朝打倒了以後,我們固然掃除了一種民族復興的障礙,但是等到我們要建設新國家的時候,我們又與民族內在的各種障礙面對面了。」這樣的經典評價在前,本不該再贅言,但不要小看了「這是革命唯一的成績」這句話的份量。一個國祚長達267年的統一政權,自有它存續如此長久的諸多支撐因素,推倒它,何其難?
晚清有什麼不對勁兒?
因革命崩塌的大清帝...
目錄
【目錄】
第一章 頑固派退出政權核心
從馬戛爾尼到「辛丑條約」
義和團運動的失控
第二章 黃沙漸沒中堂墓:一個時代在結束
最後的出場
李鴻章其人
「洋務運動」的歷史性終結
第三章 新政上諭:「變法自強,為國家安危之命脈。」
她比康有為走出更遠
慈禧太后的「政見」
第四章 張之洞:手握經卷的堅定改革家
張之洞的崛起歷程
「會奏三摺」足使他名垂千秋
第五章 袁世凱:從朝鮮監國到政壇巨子
豫中豪門走出來的北洋大臣
新政初期的變法舉措
他萌生了立憲的願望
第六章 五大臣出洋考察終成行
政治考察前的國內外大背景
出洋考察對憲政改革的推動作用
第七章 立憲上諭在爭論中出籠
激烈的廷辯
哪些人在推動改革?
立憲上諭引發新一輪紛爭
第八章 黨爭紛擾中的官制改革
「責任內閣制」遭遇挫折
沒有最終的贏家
第九章 聚焦北京:立憲應否預備?
「九年預備立憲」:一個激進的改革方案
九年裡都需要做什麼?
第十章 皇族少壯派與地方權臣在角逐
攝政王塑造自己的改革形象
中央政府與地方督撫紛爭的背後
第十一章 議員們在行動
攝政王向議員們作出讓步
立憲派緣何更激進? 228
第十二章 爆發「新政綜合症」
危機與契機依然共存
民情是把雙刃劍
第十三章 「鐵路國有」引發全面危機
經濟糾紛升級為政治衝突
「新政」沒過「保路」關
第十四章 辛亥年還發生了什麼
兩任內閣與一部憲法的出台
帝國大廈瞬間崩塌
附錄 辛亥下一夜:帝制?共和?中國的抉擇
民初的共和與自由主義風氣
二次革命始末
袁世凱的專制之路
再生的帝制
辛亥百年思索
本書大事彙要
【目錄】
第一章 頑固派退出政權核心
從馬戛爾尼到「辛丑條約」
義和團運動的失控
第二章 黃沙漸沒中堂墓:一個時代在結束
最後的出場
李鴻章其人
「洋務運動」的歷史性終結
第三章 新政上諭:「變法自強,為國家安危之命脈。」
她比康有為走出更遠
慈禧太后的「政見」
第四章 張之洞:手握經卷的堅定改革家
張之洞的崛起歷程
「會奏三摺」足使他名垂千秋
第五章 袁世凱:從朝鮮監國到政壇巨子
豫中豪門走出來的北洋大臣
新政初期的變法舉措
他萌生了立憲的願望
第六章 五大臣出洋考察...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