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當網親子類熱銷圖書,百萬人讚譽推薦,好評100%!
收錄37個精選問題,解決所有父母的煩惱!
影響四千萬人的領讀人樊登,
寫給過度擔憂、過度焦慮、過度努力的父母們──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犯下的每一個錯誤,孩子提出的每一個問題,
都應該被視為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機會。
只要用錯了方法,困難一定接踵而至;
只要用對了方法,問題一定迎刃而解!「我有沒有提醒過你?我跟你說過多少遍了?」
「你再不乖乖聽話,爸爸、媽媽就不要你了!」
「我不是叫你好好讀書,我有叫你做其他事情嗎?」
「我不管你了,你自己想辦法。」
小時候,父母曾經對你說過類似的話,或者是你曾經跟孩子說過類似的話嗎?
父母對孩子所說的話、和孩子的每一次互動,都對孩子影響深遠,最終會影響他的一生。
那麼身為父母,你有意識到,這些舉動是孩子跟你不親近,不敢勇於依賴你的原因嗎?
樊登在書中提出三個核心觀念:
■正確表達對孩子的愛,適當給予欣賞與讚美,孩子才能變得樂觀自信。
■發現孩子的亮點,點燃孩子心中的價值感,提高他的自尊,讓孩子決定自己的人生。
■培養自己與孩子終身成長的心態,從生活中處處汲取養分,既能善待自己,又能當個開明理性的好父母。
教養,不是過度緊盯著孩子,
而是要培養孩子長成行動積極、願意終身學習的正向人格!
▍樊登想對每個愛孩子的父母說…
每個父母曾經也都是孩子,在各種不同的環境中長大。
父母在教養孩子時犯下的每一個錯誤都應該被視為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機會。
只要拿出成長和改變的勇氣,任何父母為孩子付出的每一分努力當值得尊敬!
▍樊登告訴你如何具備無條件的愛、價值感以及終身成長的心態:
•無條件的愛:父母在關鍵時期和關鍵問題上沒有發聲、沒有規範、沒有邊界,孩子就會沒有安全感,所以無條件的愛絕不是溺愛,無條件的愛之中也包含著父母一定要矯正孩子的錯誤行為。
•價值感:我們要學會接受不完美,留心觀察,去看孩子好的地方,發現亮點,才是推動一個孩子成長、進步的方向。只要讓孩子意識到他所做的事真正有價值,讓他意識到他有能力透過自己的學習和工作改變自己和周圍人的生活狀況,他對自我的評價就會很高。
•終身成長的心態:只要能培養孩子終身成長的心態,就不用擔心他不夠幸福了,因為他無時無刻不從生活中的每一個事件上吸取養分,都在不斷地學習。培養終身成長的心態,首先要建立無條件的愛和價值感,如果沒有愛和價值感,孩子就會生活在評判之中。因此,父母意識到並讓孩子也意識到過程和動機才是最重要的,如此,孩子才能逐漸養成成長型心態。
▍精選問題,搶先發問!
•十歲的女兒瘋狂追星,該怎麼阻止他?
•孩子沒自信,遇到事情總是說學不會,怎麼辦?
•孩子上課時,容易注意力無法集中,該怎麼教?
•兒子生性內向膽小,擔心他在學校被欺負,該教他還手嗎?
•女兒把職業電競當作人生理想,不想上大學,我該怎麼勸阻他?
•能教好一百個學生,但教不好自己的孩子,怎麼辦?
•我想選擇成為頂客族,但內心很喜歡小孩子,怎麼辦?
•我害怕我的孩子有一天要面對我離開這個世界這件事情,我該怎麼辦?
•女兒總是愛看不正經的書,怎麼辦?
•女兒青春期叛逆,我該怎麼管教?
•孩子青春期叛逆、厭學、玩遊戲,還有機會變好嗎?
•孩子極度焦慮、易怒,已經輟學在家,家長該怎麼辦?
•從小到大,我一直活在父母常年打架的陰影裡,如何才能放下?
•子欲養而親不待,一直活在內疚中的我該怎麼辦?
•如何解決因為父母文化教養不高而產生的家庭衝突?
•和父母的觀念不同,應該怎麼處理?
作者簡介:
樊登
北京師範大學博士、西安交通大學碩士、「樊登讀書」創辦人、中國中央電視臺主持人,曾主持「實話實說」、「12演播室」、「三星智力快車」等節目。
2004年起,在北京交通大學任教。2013年從北京交通大學辭職,創辦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樊登讀書會」,2018年「樊登讀書會」完成品牌戰略升級,正式更名為「樊登讀書」,至今已影響超過中國大陸四千萬名使用者。
著有:《可複製的領導力:300萬付費會員推崇,樊登的九堂商業課》、《已讀不悔:樊登精選,影響一生的書單與閱讀思考》、《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讀懂一本書:3300萬會員、22億次收聽,「樊登讀書」創始人知識變能力的祕密完整公開》、《低風險創業:樊登的創業6大心法》、《這樣溝通,9成的問題都能解決:4600萬會員一致推崇!樊登的10堂表達課》、《樊登講論語(套書):越是亂世,越是競爭,我們越需要《論語》的正道力量:寫給當代菁英的正能量大師課》、《樊登給過度努力父母的教養課:面對焦慮時代,與孩子一起學習正向思考,培養終身學習態度,創造樂觀自信人生》(高寶書版)、《讀懂孩子的心》等暢銷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資深教師|沈雅琪(神老師)
▍真心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序)
最暖人夫∣口罩男
親子作家∣李崇建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陳志恆
鏞鏞甫甫親子部落格版主∣陳瑜
臨床心理師∣蘇益賢
▍當當網讀者滿分十分,讚不絕口推薦!
■親子關係一直是一個千古不變的熱門話題,在陪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小小的困惑,那如何陪孩子呢?陪孩子終身成長這本書的封面上有一句話讓我覺得感觸頗深:「你必須成長,才能幫孩子成長。」
其實現實生活中,孩子確實在成長,但是家長成長的腳步卻很慢很慢。書中用很多實際的例子為我們講述了孩子和家長出現的問題,這些問題又是如何去解決會更好。這本書對於我來說它不是一本空談道理的圖書,而是實踐結合生活,生活中融入實踐的圖書,讓我們透過一個個的案例,透過一個個的故事,讓我們自己去定位,讓我們自己去感受,讓我們自己去感悟。
──當當網讀者
■這不僅是一本給孩子的書,在我看來,這更像是樊登給成年人的自我療癒之書。在生活中,很多媽媽根本就沒有長大,包括我自己,大人甚至從孩子身上索取了太多無形的價值,探究本質,是因為我們大人也缺失這本書所提到的三部分:無條件的愛,價值感,終身成長的心態。
終身成長是一切美德背後的美德。如果一個人明白,成長這件事不用趕時間,隨時地享受成長,享受美好,保持好奇心,那麼她會是一個多麼可愛,有魅力,也能夠自然獲得很多認同的人。
為了這樣美好的人生,我們大人也要好好看這本書,這當然這是一本親子書,樊登講了很多如何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價值感,終身成長的心態的方法,也是一本非常實用的家教書。我把本書推薦給所有長大了的悲傷的小孩,我們可以按照樊登的方法,陪自己終身成長。
──當當網讀者 雪月清水
名人推薦:▍專文推薦
資深教師|沈雅琪(神老師)
▍真心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序)
最暖人夫∣口罩男
親子作家∣李崇建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陳志恆
鏞鏞甫甫親子部落格版主∣陳瑜
臨床心理師∣蘇益賢
▍當當網讀者滿分十分,讚不絕口推薦!
■親子關係一直是一個千古不變的熱門話題,在陪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小小的困惑,那如何陪孩子呢?陪孩子終身成長這本書的封面上有一句話讓我覺得感觸頗深:「你必須成長,才能幫孩子成長。」
其實現實生活中,孩子確實在成長,但是家長成長的腳步卻很慢很慢。書中用很...
章節試閱
親子關係,決定了我們與世界的關係
一個人和父母的關係就是他和整個世界關係的投射。
有一天,「樊登讀書」的一位會員不遠千里地跑來找我,向我傾訴他在事業上遇到的疑問。
他原本從事媒體相關行業,後來轉行為內容創作。他所做的內容面面俱到,在知識付費平臺為所服務的公司創造了上百萬的效益,後來,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規模不算大,需要他親自去談判。
奇怪的是,所有的談判,到最後都沒辦法談成,他無法理解這是為什麼。
我仔細瞭解了他談合作的細節,對方開始和他談價格的時候,他會給出一個正常的報價。但是,當對方試圖問「價格能不能稍微便宜一點」時,他就進入了另一種模式:他的內心充滿了負面情緒,認為對方不尊重自己、不尊重專業。
於是,他用各式各樣的方法來「捍衛自己的底線」—知識性產品並不是憑空變出來的,而是飽含心血的。
有時候他會生氣地拍桌子,有時候,他表面上繼續溫文爾雅地談話,但內心深處已經埋下了要和對方決裂的伏筆。
他把所有商業談判中的討價還價都歸結為「對方不尊重自己」,這就是整件事的最大問題:用道德來評價所有正常的對策行為,結果就是無法跟任何人合作。
他問我:「樊老師,你也經商,但你跟人合作感覺都滿愉快的,你是怎麼和別人談判的?」
我先問了他一個問題:「你跟你爸媽的關係怎麼樣?」(很多人遇到困難找我聊天的時候,我通常會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原生家庭中的親子關係。)
他愣了一下,但還是誠實地說:「不怎麼好。」
我問:「是怎樣的不好?」
他說:「非常不好。」
那麼,是不好到什麼程度呢?
他小時候很愛漂亮,有一次,奶奶送給他一件漂亮的牛仔褲,他非常興奮,想馬上穿這件褲子,這時爸爸到他的房間嚴肅地說:「不能穿這件褲子上學。」
他就跟爸爸說:「我想穿。」(這是一個可憐的小女孩在表達自己的渴望。)
爸爸的做法是什麼呢?他直接拿起剪刀,把牛仔褲剪壞了。
直到現在,每每想起這條牛仔褲,他都會難受得想哭。
他工作之後,第一個月賺的錢全部都拿去買牛仔褲,牛仔褲都被他整整齊齊地放在櫃子裡,一次也沒穿過。
這就是小孩子的報復方式,也是小孩子保護自己的方式。
孩子跟父母對抗的方式通常是被動、隱祕的,他不敢正面跟父母衝突,但他的內心會形成巨大的壓力。
如果父母習慣對孩子嚴厲苛責,孩子長大之後就很容易把所有的挑戰、壓力、批評,甚至一點點討價還價都視為道德問題,誤會別人說的話、做的事,誤認對方的動機是瞧不起自己、不尊重自己。
父母總是把對孩子的「教育」提升到一種令人費解的標準,就算是一點點小事情也會被父母視為「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的評斷依據。比如說,把孩子貼上「你是一個不尊重父母的人」、「你是一個不愛讀書的人」這樣的標籤。
我幾乎每天都能遇到諮詢親子關係問題的家長,最常見的就是孩子不好管,孩子只要開始寫作業,家長就會忍不住生氣、發飆。
從表面上來看,父母關心的是孩子的作業,實際上,這個問題的核心卻是來自於父母本身。表達關心的表現方式有很多種,但這些父母選擇了生氣和發飆,這是因為他們自己還沒長大。這樣的父母,童年時往往總是被壓迫、被欺負,他們的內心就是一個遇到困難時無處傾訴的軟弱、無助孩子。
所以,我再次強調我的觀點:一個人和父母的關係就是他和整個世界的關係 。
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阿德勒曾說過:「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人無法脫離人群、社會而獨自生存,每個人只需要處理好兩種關係,就能與世界從容相處:
第一種是自己和父母的關係;
第二種是自己和其他人的關係,包括與伴侶、孩子、同事、合作夥伴等的關係。
而第二種關係是第一種關係的投射。
一個人的人格是怎麼塑造出來的呢?
我在「樊登讀書」分享過《父母的語言: 3000 萬字,給孩子更優質的學習型大腦》,這本書的作者之一丹娜.蘇斯金是一位兒科教授。書中僅僅分析父母與孩子交流時的詞彙量和說話的方式,我們就會發現,這些細節不僅會影響孩子對於數學、空間推理和讀寫能力的理解與發揮,還會影響孩子約束自身行為和應對壓力的能力,甚至孩子的毅力和道德品質也會受到影響。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之大,超越了人們的想像。
影響孩子最大的因素就是父母
有很多人在質疑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不是真的有那麼大。很多專家認為,不要再給父母施加那麼大的壓力了,很多孩子身上產生的問題,都是被同伴、老師所影響的。
同伴和老師的影響肯定會存在,但根據我的經歷和我在生活裡跟很多朋友的深度交流之中,在我不斷地驗證之後發現,孩子跟父母的關係是最主要的。
《父母的語言: 3000 萬字,給孩子更優質的學習型大腦》的作者認為,「孩子一生的學習、行為以及健康狀況都建立在與父母積極、相互回應、禮尚往來的基礎之上」。
麻薩諸塞州大學著名的心理學教授愛德華.特朗尼克(Edward Tronick)曾在網路上發表了一個讓人難忘的「靜止臉實驗(面無表情實驗)」影片,這是一個關於寶寶社交需求的例子,讓人感觸頗深。
影片中,一位年輕媽媽將他的寶寶放在一個很高的椅子上,跟寶寶一起嬉戲,然後媽媽突然背對孩子。當他再次轉過來時,臉部一下子猶如一張白紙,毫無表情。
寶寶滿臉茫然地盯著他,緊接著寶寶的面容如陽光般燦爛,他手舞足蹈,伸手踢腿,嘗試用各種方法引起媽媽的回應。當寶寶意識到這純屬徒勞時,便低垂著小腦袋開始號啕大哭,這一幕真的讓人難以置信。
接著,我們看到媽媽開始焦慮,束手無策。最後,他蒼白的面部又恢復到之前慈愛溫柔的媽媽模樣,寶寶也立刻又開心起來了。
長期生活在「面無表情」或更糟糕、充滿憤怒或是懷揣敵意的環境中,這肯定是無法在短短幾秒鐘之內,只用一個擁抱就能彌補的,而現實生活中,比「面無表情」更嚴重的傷害比比皆是。
此外,書中還分享了一項認知社會學家貝蒂.哈特(Betty Hart)和托德.瑞斯利(Todd Risley)進行了三年研究所得到的資料:
在一個小時內,高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的孩子平均聽到的單詞數量是兩千個,而貧困家庭的孩子聽到的單詞僅有六百個,此外,父母對孩子的回應也是有很大差異的。
在高社會經濟地位家庭中,父母每小時對孩子的回應有兩百五十次,但在低社會經濟地位家庭中,父母對孩子的回應每小時不到五十次。
當然,這裡還要區分父母所表達的內容,是說了更多積極的話,還是說了更多消極的話,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
父母每天都在用語言定義和描述著孩子,很多孩子逐漸變成了父母所描述的樣子。有的孩子被這些語言「驅趕」,最後成了語言裡所塑造的那個人。
除了語言之外,父母的行為模式也在影響著孩子。
我們想一想,孩子和世界相處的方式是跟誰學的?待人接物是跟誰學的?對別人的不同態度會如何反應?
孩子無時無刻都在學習,孩子在與父母互動的過程中,如果因為做錯事而被父母懲罰,甚至被打到哭了,他就學會了一件事—誰有權力,誰就說了算。父母如果一不高興就把孩子關在門外,說「我不管你了」,他一個人孤單地在門外哭,這時他又學會了一件事—生氣的時候,要馬上翻臉。
這些錯誤的互動方式,會讓孩子的是非觀念、情緒處理能力等出現偏差。
孩子是父母的「影本」,「影本」上的訊息如果有錯,一定是「原件」出了問題。
父母的語言是在塑造孩子,父母和孩子的每一次互動都在影響著孩子,而孩子在觀察父母的反應、模仿父母言行的過程中,建立起了他們的世界觀。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讓孩子看電視已經是一種普遍的現象。一些留守兒童每天都在看電視,因為爺爺、奶奶沒體力和精力帶他們去參加其他活動,還有的父母把孩子的教育交給電視通通「包辦」了,讓孩子看動畫。那麼,看動畫裡陽光、可愛的小熊,孩子就能慢慢長成一個陽光、健康的孩子嗎?
不可能。
電視裡有故事、有語言,孩子也會模仿,但電視是死的,沒辦法跟孩子互動。孩子模仿了動畫裡的人物之後,電視沒有反應,他根本無從判斷對錯,也不會獲得成就感,更不知道應該繼續還是停止。
長期看電視的孩子會顯得呆呆的,無論是表情、語言還是行為都會有遲滯的現象,因此孩子的監護人,無論是爺爺、奶奶還是爸爸、媽媽,千萬不要把孩子交給電視來「照顧」,而要透過互動去影響和塑造孩子的性格與行為模式。
所有關係都是原生家庭關係的投射
很多人和配偶、孩子的關係都是原生家庭關係的投射。
有的媽媽陪孩子寫作業,就立刻從滿目慈愛變得張牙舞爪,火一下子就躥了上來。
任何人都要小心自己出現這種莫名其妙的感覺,記住這個詞—莫名其妙。
有人問我:「樊老師,我為什麼會老是莫名其妙地生氣,這個世界上不是應該沒有莫名其妙的事嗎?」
我說:「莫名其妙生氣是表象,繼續往下探索,一定有潛意識在等著你。」
我的一個朋友在聊天群組裡說:「氣死了,孩子作業不會寫,我就發飆了。女兒大哭,老公摔門不管,全家人都不高興。」
我說:「你是修養很好的人,文質彬彬的,怎麼會突然發飆了呢?」
他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一股火﹃轟﹄的一下就上來了。」
我問:「你和你爸媽的關係怎麼樣?」
他說:「我和媽媽的關係還不錯,但爸爸很凶。記得小時候,只要作業的答案寫錯,他一定會發飆。我八歲的時候,有一次,爸爸把我的作業本直接撕碎了。」
我說:「所以,當你陪你的孩子寫作業時,就變成了當年那個八歲的小女孩。你的女兒現在九歲了,這等於是一個八歲的媽媽在教一個九歲的女兒寫作業。一旦女兒出現作業答案寫錯的情況,你心中關於作業的所有負面感受就全部冒了出來。」
他聽完,表示贊同。
很多父母常常對孩子說:「你今天做錯的事,我有沒有提醒過你?我跟你說過多少遍了?」
這樣的話,背後的潛臺詞是:「這件事你不能怪我,要怪就怪你自己。」
這是父母在跟孩子劃清界限的表現,父母覺得自己不能被批評,因為從小到大面臨批評的感覺太恐怖了,恐懼的心理已經占據了他們的潛意識。
所以,當孩子出問題的時候,父母第一時間是撇清關係,迅速找到一個可供指責的對象,這就成功了。而孩子寫作業時,父母發飆的原因往往也正是如此。
父母盯著孩子,讓孩子「忍辱負重」地寫作業,只會起反效果。孩子會用百分之八十的精力來應付父母,他腦袋裡想的不是怎麼寫作業,而是「怎麼樣才能讓我爸(我媽)別發飆」、「怎麼樣才能讓他別生氣」。
有的孩子回家只要一寫作業就會緊張,害怕父母生氣,這樣怎麼可能安安靜靜地讀書跟好好學習新知識呢?
父母越凶,孩子對於學習的困難就越大。
還有很多父母互相嚇對方,互相傳送如下的一些訊息:
「一年級很重要!」
「為什麼?」
「因為一年級要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二年級很重要!」
「為什麼?」
「因為二年級的題目變難了!」
「三年級很重要!」
「為什麼?」
「因為三年級學的知識要和高年級銜接!」
「四年級很重要!」
「為什麼?」
「因為四年級是孩子學習生涯的轉捩點!」
……
試想,對孩子的成長來說,哪個年級不重要呢?只要孩子升上不同年級,父母都能找到恐嚇彼此的說法。
父母透過互相恐嚇、打氣,每年都緊緊地盯著孩子,而如果孩子只能靠父母盯著才行,那麼孩子的學習狀況就真的完了,這樣就再也沒辦法養成獨立學習的習慣了。
很多孩子寫作業寫到晚上十點多,不是因為作業多,大多數情況是因為孩子邊玩邊做。這樣效率肯定很差,再加上旁邊有個人一直在碎念,更加分散了他的注意力。
日積月累形成的模式,就是孩子以為寫作業就是要有人盯,沒人盯就什麼事情都做不了。很多家長習慣性選擇「盯」這種方式,基本上就是把自己原生家庭緊張的管教模式繼續延續下去。
和父母相處的方式也會投射到一個人與同事相處的模式裡。
在工作中出現問題的時候,常常會出現兩種類型的人,第一種類型的人採用包容、接納、積極的心態,選擇和同事共同承擔責任;第二種人馬上就會說「這件事跟我沒關係,這是別人的問題,是部門的問題,是流程的問題,是公司的問題……跟我個人無關」。
後者為何習慣性地推脫責任呢?他還是孩子時,在與父母互動的過程中,他犯了錯就不被接納,於是他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一旦自己被證明是錯的,就不再值得被愛了。他的潛意識告訴他,一定不能認錯,因此他從小到大最怕的就是被別人指責。
當一個人把犯錯等同於不被愛,或是把犯錯等同於不被尊重,且把兩者錯誤地連接在一起時,就會對自己更加苛刻。
我們每一個職場工作者都知道,工作中,誰不會犯錯?只要做事就容易犯錯,重要的是之後好好做,爭取做得更好就可以了。但是從小受傷太深的孩子不會這麼想,他認定萬一出了錯,自己的個人形象就會坍塌,再也無法挽救了,大家都會排斥他,於是他把所有的力氣都用來捍衛自己的「沒錯」!這就是這個類型的人很難與同事合作的原因。
一個人如果和父母之間的關係出現了問題,他和錢的關係也會出現很大的問題。
很多人會說:「我願意努力賺錢,我渴望成功,但就是賺不到錢。」
他只是假裝很努力,他的潛意識被父母施了一個種子般的魔咒,這個魔咒就是父母曾經說的:「你將來能賺到錢才怪。」
這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壓迫性的語言,但偏偏就是有一些父母愛對孩子使用這樣的語言,於是這樣的孩子從小到大都不覺得自己能賺到錢。即使他真的有機會賺到錢,也會莫名地覺得不舒服、無法適應,會想辦法把錢用高風險投資的方式「散」掉,甚至去賭博。
太多「暴富」的家庭或者公司很快就垮了,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們自身缺乏長期持有財富的能力,那些從小到大受到父母打擊,覺得自己配不上美好、輕鬆生活的人更是如此。
親子關係,決定了我們與世界的關係
一個人和父母的關係就是他和整個世界關係的投射。
有一天,「樊登讀書」的一位會員不遠千里地跑來找我,向我傾訴他在事業上遇到的疑問。
他原本從事媒體相關行業,後來轉行為內容創作。他所做的內容面面俱到,在知識付費平臺為所服務的公司創造了上百萬的效益,後來,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規模不算大,需要他親自去談判。
奇怪的是,所有的談判,到最後都沒辦法談成,他無法理解這是為什麼。
我仔細瞭解了他談合作的細節,對方開始和他談價格的時候,他會給出一個正常的報價。但是,當對方試圖問「...
作者序
前言 你必須成長,才能陪孩子成長
因為介紹了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識,很多家長便把我當成了家庭教育專家,總是喜歡問我關於孩子的問題:
「我兒子不愛讀書,該讓他看什麼書才能引起興趣?」
「我女兒自律性差,應該讀什麼書?」
「我兒子做事缺乏耐心……」
「我女兒脾氣暴躁……」
被問的次數多了,我便總結出了幾條規律:
一、在家長眼中,孩子的問題是無窮無盡的
孩子不愛說話,家長便希望他能外向一些;孩子變得外向了,家長又覺得他太調皮。
孩子很乖,但是不愛讀書、學習;愛讀書,可是沒朋友;朋友多,卻不懂得篩選……總之,家長的擔心和焦慮無窮無盡,也不用羡慕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優秀。
二、大部分家長看不到孩子的行為和自己教養方式之間的關聯
家長總希望幫孩子找到一個藥方,甚至不惜花大價錢把孩子送去各種補習班、才藝班集中「修理」,也不願意想想是不是自己做錯了,可不可以改進和彌補。
三、大多數家長都是在看到孩子出現各式各樣的「問題」時,才會著急、慌張
在孩子三歲以前,基本上用簡單方法可以搞定的時候,家長都不會求助於人、求助於知識,但事實上,塑造一個孩子的性格最重要的時間就是三歲以前。
孩子三歲之前,你做對了,孩子三歲以後,你就會非常省心、省力。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之前你做得不夠好,孩子長大了,你就沒機會了。家長隨時都會改變,孩子都能感受到,並且給出積極的回應,因為「孩子愛我們,遠勝過我們愛孩子」!
所以,這本書,我想寫給所有為孩子操心的父母。你的焦慮和擔心並不會讓孩子突然變得更好,因為焦慮和擔心只是本能,能夠幫助孩子活下去,但難以讓他適應現代社會。社會化的過程是抑制原始本能、增加社會能力的過程。在適應現代社會的過程中,家長需要給孩子的是知識、耐心和愛。
簡單的知識體系還不夠,不能把孩子當作一輛汽車去組裝,家長要具備複雜的知識,知道孩子更像是一片森林,而不是一輛汽車。他不能透過機械化的手段去切割、打磨、擠壓、組裝,否則,我們最後得到的就是一部考試機器──會考試,能拿好成績,但是對知識沒熱情,對人也沒感覺,不愛社會,不愛家人。
如果你相信孩子更像有生命的森林,就要允許他用自己的方式成長。你能給予的是陽光、雨露、適當的肥料、陪伴和耐心。最終,他長成的樣子一定和你設想的不一樣,但一定有驚喜。
我們又何曾是老老實實按照父母規定的路線成長的呢?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最可以出力的地方,是自己。如果孩子意識不到成長是自己的事情,我們只能等待和示範,而不能代替他安排生活。不過,我們對自己的生活是可以安排和改變的,我們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孩子就會覺得輕鬆,也能感受到改變是可以實現的。
透過改變,讓孩子對學習和改變有信心,對愛有信心,這就是陪孩子終身成長的含義。我不僅僅關心孩子,更關心您!
前言 你必須成長,才能陪孩子成長
因為介紹了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識,很多家長便把我當成了家庭教育專家,總是喜歡問我關於孩子的問題:
「我兒子不愛讀書,該讓他看什麼書才能引起興趣?」
「我女兒自律性差,應該讀什麼書?」
「我兒子做事缺乏耐心……」
「我女兒脾氣暴躁……」
被問的次數多了,我便總結出了幾條規律:
一、在家長眼中,孩子的問題是無窮無盡的
孩子不愛說話,家長便希望他能外向一些;孩子變得外向了,家長又覺得他太調皮。
孩子很乖,但是不愛讀書、學習;愛讀書,可是沒朋友;朋友多,卻不懂得篩選…...
目錄
前言 你必須成長,才能陪孩子成長
第1章 為什麼說親子關係決定孩子的一生
親子關係,決定了我們與世界的關係
影響孩子最大的因素就是父母
所有關係都是原生家庭關係的投射
我們的思考模式由父母決定
第2章 遠離劣質親子關係
家暴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殺手
為什麼我們會缺乏安全感
帶來終身恐懼的冷暴力
那些藏在潛意識裡的童年創傷
第3章 養育是複雜體系
養育孩子,本質上是一個複雜體系
在複雜中成長,生命才會充滿活力
人生最重要的三根支柱
第4章 培養無條件的愛,讓孩子的內心充滿力量
真正的愛,不需要交換
沒有要求才是家
別讓「不愛」進入認知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第5章 價值感決定孩子飛多高
歸屬感與價值感,讓孩子願意變得更好
沒有人會自帶價值感
自尊標準越高,孩子越能管好自己
忘掉身分,放低姿態,與孩子一起成長
第6章 培養終身成長的心態
所有的美德背後,都是成長型思維
積極的語言互動才能讓孩子擁有成長型心態
把注意力放在過程上
學習成長型思維,允許失誤和挫折
第7章 叛逆不是孩子的錯
叛逆的背後是無助
與孩子進行有效對話
成為積極的父母,才能培養出了不起的孩子
第8章 改變自己和父母的關係模式
如何修復與父母的關係
感謝「犯錯」的父母,才能解救自己
理順和父母的關係,讓自己擁有愛的能量
避免關係倒錯:父母和子女各自回到正確的位置
第9章 孩子成長中的關鍵問題
成長關鍵字:養育焦慮
成長關鍵字:死亡教育
成長關鍵字:突破困境
成長關鍵字:無限的遊戲
成長關鍵字:教育分歧
成長關鍵字:正面回饋
成長關鍵字:兩個孩子的家庭
成長關鍵字:表達愛
成長關鍵字:堅定信念
成長關鍵字:換種角度看問題
成長關鍵字:保護孩子
成長關鍵字:給予善意
成長關鍵字:仁者不憂
成長關鍵字:三根支柱
成長關鍵字:內疚感
前言 你必須成長,才能陪孩子成長
第1章 為什麼說親子關係決定孩子的一生
親子關係,決定了我們與世界的關係
影響孩子最大的因素就是父母
所有關係都是原生家庭關係的投射
我們的思考模式由父母決定
第2章 遠離劣質親子關係
家暴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殺手
為什麼我們會缺乏安全感
帶來終身恐懼的冷暴力
那些藏在潛意識裡的童年創傷
第3章 養育是複雜體系
養育孩子,本質上是一個複雜體系
在複雜中成長,生命才會充滿活力
人生最重要的三根支柱
第4章 培養無條件的愛,讓孩子的內心充滿力量
真正的愛,不需要交換
...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