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不是挖恐龍,別再誤會考古學家了!~
苦中作樂,才是幹一行愛一行的最高境界!
【名人推薦】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助研究員 王舒俐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主編 胡川安
中國知識分子中,
有三種職業的人是直接與生活在社會基層的農民兄弟發生利害關係的。
一是醫生,治病救人;
二是老師,教書育人;
三是考古隊,專挖死人?!
【讀者好評】
◎終於有種久違的看書新鮮感了。作為歷史系的,老被別人當成是考古挖墳鑑寶的,讓我無語。這書不錯,澄清了很多對考古的誤解,而且有很多八卦段子,挺適合狀態低迷時作閒書看。——撐小兵
◎表面嘻哈,內實心酸。澄清了公眾對考古的諸多誤解,值得一讀——存悔
◎看看考古人苦中作樂,我有種幸災樂禍的快樂。——Fancy
◎本書從書名、標題、行文均極為通俗,卻「俗」得恰到好處。——陳洪波
◎這本書把一件嚴肅的事情當成樂趣來說,苦中作樂才是幹一行愛一行的最高境界吧!——加菲貓貝
考古就是挖寶?考古不是挖寶?
在中國,有一些人看不太起考古人,有許多人看不太懂考古人,
產生了很多讓以考古維生的人忍不住拍磚的誤解:
◆誤解一:考古學家是打著國家旗號的盜墓賊?
◆誤解二:挖出恐龍骨頭和巨大鱷魚化石,是考古學家的事?
◆誤解三:考古人很會鑑定文物?退休後晉升收藏家或文物估價師?
一提到考古,就浮現一群人灰頭土臉地蹲在坑裡,
左手拿把小刷子,右手握把小鏟子,小心翼翼剔土推,生怕把文物弄壞的畫面。
考古學家得要把一下登上半山腰汗透衣襟、一下掘地三尺渾身冰冷的苦差當呼吸,
正餐吃泡麵加熱水,衣裳是繃帶纏手鏟,
在考古界,有一條聞名的順口溜:
「嫁人不嫁考古郎,一年四季守空房,有朝一日回家來,帶回一堆臭衣裳。」
要端這碗考古飯,還真是不容易。
作者高蒙河投入考古近40年,在復旦大學開設《大眾考古學》,
畢生以「考古普及化」為目標,
用生動易懂的小品文將「硬知識」轉換成「豆腐塊」般好入口的軟度,
打破考古「非常純學術,極端象牙塔」的成見。
下筆秉持四大原則:
①不贅述專業論文。
②少講道理,多講故事。
③輕結果,重過程,多說考古幕後故事。
④放下身段,能說白話就不端術語。
讓民眾大喊「so得斯嘎~!」讓考古人不再寂寞覺得冷。
★★考古隊,考古隊,吃喝拉撒睡,配合要到位!
人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開挖之前準備工作也得有個著落,
銀賞要下足,鍋碗瓢盆也得備齊,
周遭居民的權益更要打點,以免不小心上演「考古恩仇記」……
書中用搭廁所,找澡堂、找睡處等章節,到考古開工現場溜一遭,
體驗考古學家的人生滋味。
★★以物論史,透物見人,替死人說話,把死人說活!
會挖,是考古人的看家本事。但總不能只會挖。
考古學家不僅要會挖,還要會思考,會跟上層、居民打交道,做行政協調,
要有本事把挖到的東西說出個子丑寅卯,研究出點條條道道。
該尊奉哪位牛人,有哪些技術,甚至防盜祕笈,篇篇扎實,
練就實實在在的考古厚功力!
★★「考古不藏古」,專業考古人的潛規則!
考古是挖的是文物,瓜田李下,忌諱多多,以免犯了跳進黃河洗不清的戒律。
考古人會不會鑑定,能不能鑑定?什麼該挖,什麼不該挖?
劃清「盜墓賊」和「考古學家」的職業界線!
作者簡介:
高蒙河
1958年生於吉林省吉林市。蒙古族。祖籍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1978年考入吉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後任教於上海復旦大學分校歷史系考古與博物館學專業。1985年回母校吉林大學師從張忠培先生研習新石器時代考古學,之前曾隨林先生進修商周考古學。1993年起在日本東京大學等校做客座研究員。1998年開始在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工作,其間師從葛劍雄教授攻讀歷史地理學博士,開拓考古地理研究。現為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講授考古方法、先秦考古以及青銅器等。近年倡導公眾考古,開設公眾考古課程,經常參加文物考古類電視訪談。
著有《鄭和史跡文物選》(合著,1985年)、《燈燭》(1999年)、《銅器與中國文化》(2003年)、《三峽考古紀勝》(合著,2003年)、《長江下游考古地理》(2005年)、《考古不是挖寶》(2009年)。
章節試閱
●考古大酒喝起來
知識界喝酒,考古人一準兒能拔頭籌。這話好像有點大,那就縮小到文科樓。
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導師張忠培還未從吉林大學調任故宮當院長,他一屆招了我們四個碩士研究生,排行老大的是我的大學同窗,現已位及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的喬梁。他長我兩歲,我只能屈居老二,畢業工作了幾年後,又到吉林大學回爐。行三的是而今在吉大當教授的趙賓福,土生土長的吉大原裝。老么是早升任國家文物局司長的關強,來自北大,他二人都是應屆生。別看我們哥幾個屆別有異,校別不同,可共性之一是凡酒都能酌上幾口。沒癮,但不懼挑戰。
一日,文科研究生樓住我們斜對過寢室的歷史專業的幾個哥們,耳聞我們哥四個能喝,斗膽叫板,前來纏擾。東風吹,戰鼓擂,這個世界上究竟誰怕誰?那就打場子開喝。哥四個明裡聯袂上陣,實有先來後到,為的是攻守有度。老喬喝酒有前科,在來讀書之前,就以常幫新郎官擋酒著稱,早練就了一腔子酒量。那他就放頭炮,一口一個,咚咚咚三缸子乾下去,抹抹嘴,菜不吃。這陣勢一亮相,對方嚇倒一半。剩下幾個還能喝兩壺的,待老三趙賓福、老么關強你來我往一陣狂灌後,也都舌硬眼斜口吐蓮花,桌子下頭歪著去了。事先合計好我是收秋壓陣的,酒到最後,負責掃除個把殘渣餘孽。不過機會甚少,還沒等我擼胳臂、挽袖管收拾殘局時,對方敗局已定,大勢已去。扒拉扒拉這個說不行了,撥弄撥弄那個已不言語,使我毫無獲勝感,沒勁透頂了。我只剩下把那些蝦兵蟹將連拖帶拽,一個個弄回床上酣睡到明天的份兒。其實,哥四個中,我的酒量是最差的,他們哥仨把我排在最後上,名曰壓陣,實有照顧我的意思在裡面,只是一般人不曉得而已,端的讓我佔了不少便宜。不過我也未必領他們哥仨的情,因為眾人儘管都喝大了,可唯我獨醒,算怎麼一檔子事呢? 論酒量、酒風、酒品、酒德,哪一個都不上檔次,用現在小青年的話來形容,那簡直是比「二」還要更「二」的一種行為。
儘管我如此自省,但我們哥幾個還是每戰必勝,等到碩士讀完,比長學問更長志氣的,不是喝遍研究生樓無敵手,而是再沒人來叫板了。古書上總說不戰而勝那叫境界,感情玩的是人生哲學。喝酒可不是那檔子事,情如「二戰」結束,巴頓將軍無仗可打,只好遛狗,鬱鬱乎悶哉,孤獨求敗矣。以上,考古人能喝,可見其一。
那年在三峽考古,我去青海考古隊觀摩工地,現場學習,之後又溜達到考古隊部,想看看他們出土了什麼器物。大夏天的,汗多口渴,便討口水喝。隊長湯惠生不言語,順手遞過來一瓶白酒。我懵住,問啥意思。湯惠生說沒水,我們這兒誰渴誰喝這玩意,客隨主便,你就整吧。我知道這傢伙有點半開玩笑的意思,上次他們考古隊的兩個兄弟來我們隊,被我派了幾個能喝的學生修理過。現在來到了他的地盤上,他小心眼兒較勁,在這兒等我呢。這哪裡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簡直就是考古喝酒淡如水了,而且還裹挾著下馬威。真不厚道,很不厚道。
這時,我一眼瞥見,他屁股正坐在摞起來的幾個酒箱子上。他嘿嘿咧嘴,道:「不吃敬酒,下回沒有,這可是青稞酒,是我們大老遠從青海開車拉過來的家鄉酒,一般人來我還不給喝呢。」後來聽萬州博物館的彭學斌告訴我說,他們一干人馬在工地過年沒回家,重慶當地領導鄒後曦他們前往慰問,把青稞酒乾了個精光,人均都喝了斤八兩的。當晚,個個身子歪斜腳頭軟,沒誰還能回家向老婆報到的,完全違反了「過了12 點,只要回家睡,也算對」的夜間行為準則。以上,考古人善喝,可見其二。上面說的喝酒,全是白酒。考古隊在野外,一般不整葡萄酒、啤酒和黃酒什麼的。這些酒乾喝不醉,價錢又貴,乾不起,不經濟,也不爺們。假使趕上夏天考古,祛暑喝啤酒也在理。那也得人人手把一瓶,不能盛杯,一口一瓶,對吹才行,並嚴格規定不許上廁所。所以考古隊買酒都是成箱成箱的,啤酒成箱,白酒要買也買一箱。遇到當地的土燒不賴,那就大白塑料桶一桶一桶地拎回來。那酒純,不上頭,咚咚倒在飯碗裡,喝不完就沒法盛飯,沒法盛飯,也就沒法吃飯。
考古喝法也不能都這樣,畢竟不沾白酒者不乏其人,得講人道。於是就有了白酒幫、啤酒幫、汽水幫、白水幫的區別。但本著公平喝法、誰也甭佔便宜的原則,鬼點子多的主兒,就開發出不少開始大家不認可但又不能不認可的酒桌規則:一小杯白酒,等於一大杯葡萄酒;一大杯葡萄酒相當於一瓶啤酒;一瓶啤酒對應一大瓶可口可樂或雪碧或橙汁,直至5瓶礦泉水之類。這個用東北話說的「癟犢子」酒令,想想都讓人後怕:甲喝一小杯白酒,如果乙不喝,那乙就得喝一大杯葡萄酒,或者改喝一瓶啤酒,抑或喝下去相當於2500 ml的可樂或水等液體。如此這般一量化,是誰都得掂量掂量肚皮的容量了。數據勝過耍賴,平時不喝白酒的哥們,這時嚇也嚇得只好去端白酒。這就應了魯迅說的那個真諦,有些考古人本來不會喝白酒,喝得多了,喝得更多了,喝得實在太多了,慢慢就學會了喝白酒。有一次,一哥們不信邪,非要照量喝礦泉水。結果當大伙端起第二杯白酒時,喝了5瓶水的他,腹如孕婦,只好認栽,抱拳如搗蒜,喊著要方便。考古人講人權,行人道,對他實行了給出路政策。條件是他必須高舉雙手,做投降狀,大聲念「我真水!」、「我真水!」、「我真水!」方才準他出去。這事後來成為段子,廣為流傳,壓得他有兩年沒緩過名聲來,還落了個「水貨」的綽號。
考古人不是天生的好酒之徒,之所以如此這般海量地喝酒,有時是享受,有時是受罪,更多的是面對現實的無奈。這就像那武松,原本是個日子過得挺平淡的凡人,哪裡想過要去打虎? 可險情所迫,不打不行,這才成了千古英雄。考古人也差不多,他們中的不少人,自己往往也不太喝酒,也沒有那麼大癮頭,可一旦組隊下田野,人多聚眾,三天兩頭地喝點,也是常事。但這種喝,充其量淺嘗輒止,自家考古隊裡,都是兄弟姐妹,少有相互勸杯拼酒者。甚至有的考古隊,平日裡是不能問津酒的,這即便不是紀律,也是潛規則,怕的是誤工。但有一種情況例外,那就是俗話挖到好東西的時候。比如辛辛苦苦地挖完了一座大墓,大墓裡又出了這樣那樣的文物,文物沒有被盜沒有被破壞,清理出來安全運回庫房,鬆口氣,開回心,乾兩杯,吹一頓,喝翻個把人,既是常事,也合常理,更是收穫後的享受,所謂「戰地白酒分外香」是也。
考古隊內這樣喝是享受,考古隊與考古隊相逢,可就享受五成,受罪半分了。考古隊在外,人生地疏,兄弟隊之間你借我個用具,我傳你些信息,照應、幫襯是隔三差五的事。人手緊了,互相支援幾位技工,疑難多了,彼此切磋一些考量。還有同行相見,老友聚首,都是緣分。再說,不同的省市和高校又都代表著各自一方水土,發掘成果雖是心裡爭雄,酒桌杯間就是明裡爭風了。
這酒一旦喝起來,可不是孔老夫子說的「 君子無所爭」,而是「其爭也君子」了,大家槍口一致對外,不喝那就見外。只聽酒瓶咣咣碰,不聞酒杯輕輕抿。如此這般,才叫看得起人,對得住兄弟,才不敗壞自己的江湖名聲和地位。那酒桌上,雜陳感謝,彌合過節,或含挑釁,或續交情。觥籌交錯裡,喝出了豪爽、豪情、豪氣、豪興……
常言道,交情不是喝出來的,但不喝那是沒交情的。考古隊離開城市,過鄉走村,安營扎寨,租房拉電,用地開工,喝一頓都是繞不開的村頭,避不掉的石橋。鄉下好酒,鄉人善酒,考古隊初來乍到,人生地生天也生,縣長鄉長村組長,遇到磕磕碰碰的關節打不通,那是酒不醉,不到位,酒一醉,啥都對。有老兄打油詩曰:「為了咱們考古隊,哪怕喝傷革命的胃,每次不過遭點罪,只要身板不喝廢—乾!」現實的無奈一旦轉換為酒膽,酒膽就兌換成考古人的酒量,酒量滲出真誠。誠至酣時,理走不通的,情搭不上的,錢辦不到的,酒是靈丹解藥,是軟著陸的潤滑液。這就像有哥們把台灣詩人余光中的詩鼓搗成升級版那樣酒入豪腸,三分嘯成劍氣,剩下的七分,釀成了月光……
本文開頭說知識界喝酒,考古人一準兒能拔頭籌,其實那話沒說大。中國知識分子中,有三種職業的人是直接與生活在社會基層的農民兄弟發生利害關係的。一是醫生,治病救人;二是老師,教書育人;三是考古隊,專挖死人。醫生和老師帶給農民的是好處,是利益,農民兄弟感激都來不及,是正方。考古隊是反方,挖人家綠油油的麥地、水汪汪的魚塘,找棺材,掘祖墳,吉利沒有,麻煩一堆,農民兄弟十有八九就不願配合。怎麼辦?一次一能侃的仁兄掏出了「捨小家,為國家」的理論, 試圖說服一位怎麼也不讓考古隊挖他家稻田的老哥。結果一個晚上唇舌翻飛,就差把嘴皮子說腫了,那老哥還是立場堅定,一百年不動搖。無奈中我們只好以酒攻略,於觥籌交錯間,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直至問題圓滿解決。這借用當年革命樣板戲《紅燈記》中男主角李玉和的話意,那可真是有了這碗酒墊底,什麼樣難喝的酒,考古人都能對付了。考古人就這樣,日飲三升,月走八斗,到頭來個個酒仙、人人豪傑, 於知識界,無人匹敵。
考古人,喝大酒,很江湖,是一景。這哪裡是我這狹篇窄文所能記錄下來的?哪個考古隊沒有幾場喝大了的隊史? 哪個考古老兵沒幾回酒杯裡的樂子?哪個考古新人沒被上過幾次酒課? 考古人喝大酒, 千迴百轉,他們都是怎麼想的?千言萬語,他們都是怎麼說的? 酒本無性,只因入情成憶;酒自無聲, 只是歲月如歌。
●考古大酒喝起來
知識界喝酒,考古人一準兒能拔頭籌。這話好像有點大,那就縮小到文科樓。
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導師張忠培還未從吉林大學調任故宮當院長,他一屆招了我們四個碩士研究生,排行老大的是我的大學同窗,現已位及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的喬梁。他長我兩歲,我只能屈居老二,畢業工作了幾年後,又到吉林大學回爐。行三的是而今在吉大當教授的趙賓福,土生土長的吉大原裝。老么是早升任國家文物局司長的關強,來自北大,他二人都是應屆生。別看我們哥幾個屆別有異,校別不同,可共性之一是凡酒都能酌上幾口。沒癮,但不懼挑戰...
作者序
前言
考古好玩,善哉斯言! 考古有三個搞法:學考古,做考古,玩考古。 學考古和做考古,帶有職業取向,行業性明顯。考古學人和考古學家做得,考古玩家做不得,做不來,也未必想做。 玩考古,就不一樣了。因為它不需要做精專的學問,不需要非說專業人士才聽得懂的行話,不需要非得在這個行業裡謀生, 不需要恪守每條行規。一句話:「學人做得,專家做得,百姓也能摻和。」老話說,不摻和白不摻和,摻和了不白摻和。曹操墓,就是大家都摻和過,都玩過考古的一個典型案例。因為不管你承不承認,只要你聽說過曹操墓,你有過曹操墓是真是假的疑問,你拿曹操墓當過話題,你公開或半公開發表過言論甚或表明過立場等,這要我看,就都算摻和過了考古,玩過了考古,做過了一回公眾考古人。可見,公眾考古就是人人都能摻和的考古,而不是少數專家才有唯一解釋權的考古;就是專家說的不一定是對的,公眾想的不一定是錯的考古。你向專家說「考古不是挖寶」,對不?你向公眾說「考古就是挖寶」,錯不? 都很難三言兩語掰扯清楚。凡事,說不清楚,挺好玩;說清楚了,也挺好玩。因此,考古好玩。我出這書,就挺好玩。說來話長,長話短說。我是學考古的,從1978年入吉林大學考古科系起,歷時10年,1988年從張忠培先生門內碩士畢業。畢業後又差不多做了20年考古,從三峽做到南水北調,直至前兩年日漸垂老,這才金盆洗手,掛鏟收塵,不再怎麼做一線田野考古了。在這30 多年學考古和做考古之中,我還一點點地做起了「出軌」的事,那就是給非專業的報刊寫點考古雜文或知識小品文。現在手頭上能找到的較早的一篇,是發表在《新民晚報》1989年8月17 日的《話說銅敦》。印象中寫《話說銅敦》,是有一天聽電台廣播,講湖北有家博物館的一件銅敦被盜,運到了美國,後來又如何追繳回來的事。但主持人功課沒做足,把銅敦這種東周古器的「敦」字,發音成了「 d n 」,而文物考古的專業讀法應該讀「 duì 」。於是我給報社投稿,既講了什麼是銅敦,又糾正了讀音。沒想到還真有同事和親友看到,叫我以後多寫點,他們喜歡看云云。換句話說,上個世紀80 年代末,是我溜出考古三界外,寫點閒文野篇之始,也可以算是玩考古之始。我大量給報刊寫趣味性和知識性的考古小品文,是到了上個世紀90 年代。以《新民晚報》為例,有時興致來了,每個月都給該報的「夜光杯」等欄目寫個一兩篇發表,像什麼《盜墓賊與洛陽鏟》、《陶器鑑定五要素》、《司母戊鼎的新重量》等。那時還結合在三峽考古,忙裡偷閒,寫過《罕見石範出三峽》、《南方甲骨》之類。有時一忙沒空寫了,編輯會來催,說有讀者反應,最近怎麼沒登高老師的文章, 我們想看呢!也不知是真是假。但這使我曉得了原來社會和讀者還真有這種需求,大家對文物考古還是不無興趣的。而我寫作的體會是,把專業語言轉換成公眾能接受的「豆腐塊」文字的難度,原來並不亞於寫一篇專業學術論文。寫學術文章,可以直接入題,高舉高打,高談闊論,不吝筆墨,引經據典,羅列數據,出示圖表等。但真的要把這類學術語言、專業文章轉化成考古圈外的人都明白,讓初中水平的人也都能看懂,做到忠培師所說的「提高基礎上的普及」,深入淺出,實在不易。普及文章,看著好懂,動起筆來,既要鋪陳,又不能像裹腳布那麼長,還要兼顧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故事性等,都是愁煞人的事。 到了本世紀前後,中國考古界出現了一個學術關鍵性的轉機,那就是長久以來一成不變的文物觀開始發生變化,從原來只關心專業化的考古發現和研究,逐步擴大為社會化的保護和利用,甚至還有了傳承一說。雖然不能簡單地把這些變化歸結為重建考古價值,更不能看作解構考古傳統,但考古的模式多元化了,考古人的做法也多樣化起來,卻已是不爭的事實。我也從學考古,做考古,愈加覺得考古好玩,想玩好考古了。於是,也就不滿足於只寫考古知識小品文,轉而寫起帶有故事性以及評論性的考古隨筆來。不尷不尬的是,這些隨筆有的寫得太長,不太符合報紙那種千字文的要求;有的又寫得半專業半不專業的,投出去發表也沒個去處。趁著博客(中國網路部落格)興起,我把它們陸續堆積到我在網上開設的「公眾考古試驗田」博客上去了。這一堆就是幾年,被推薦到網站首頁或頭條的有幾十篇,總點擊量已有約200萬人次,有時寫得好玩了,一篇的點擊量就能超過10 萬人次。這樣一來,編輯們找我要稿子的也多起來,直接從我博客上轉發的報刊也不在少數。去年下半年,復旦大學出版社的編輯史立麗女士找我做選題,於是就有了把博文集合起來,出這本《考古好好玩》的想法。但她也向我提出了要求:「一旦成書的話,最好能夠『出於博文,高於博文』,也就是說,不必完全照博客來,要多作些刪併、填補,博文的痕跡也要適當控制一下。」我覺得她說得非常有道理,於是就按照她說的辦。草稿成文後,又讓我在復旦帶過的學生王太一作了一通全書的校勘和修訂。 我不是考古界最早開博設壇的主,但我與考古界其他幾位開博客的考古人不同,他們開的多是學術博客,讀者的是小眾和精英,屬於學院派;我開的是文化博客,也就是玩考古的博客,讀者是大眾凡人。恩格斯曾經說過,任何人在自己的專業之外都只能是半通。因此, 我選題和敘事就盡可能做到以下原則:一不上傳專業論文;二是少講道理,多講故事,當說書的,不當教書的;三是不羅列媒體報導的那種又有什麼新發現了的考古結果,多講述考古是怎麼發現的一個個幕後故事,輕結果,重過程;四是放下身段,能說白話就不端術語,盡量以初中或高中程度的讀者為寫作對象,因為這是中國最大的群體,考古為他們服務,引發他們互動,大家能一起做點什麼,挺值!所以,這本《考古好好玩》在很多考古人士看來不過是初寫作、淺解讀而已,但卻是我這些年力求把專業語言轉換成公眾語言,把專業知識轉換為社會文化常識,把考古學擴大到公眾考古領域,把考古人的學術生態擴增為知識分子本應肩負的社會公共職責的一個縮影。心有所繫,踐行斯言:玩好考古,考古好玩。
前言
考古好玩,善哉斯言! 考古有三個搞法:學考古,做考古,玩考古。 學考古和做考古,帶有職業取向,行業性明顯。考古學人和考古學家做得,考古玩家做不得,做不來,也未必想做。 玩考古,就不一樣了。因為它不需要做精專的學問,不需要非說專業人士才聽得懂的行話,不需要非得在這個行業裡謀生, 不需要恪守每條行規。一句話:「學人做得,專家做得,百姓也能摻和。」老話說,不摻和白不摻和,摻和了不白摻和。曹操墓,就是大家都摻和過,都玩過考古的一個典型案例。因為不管你承不承認,只要你聽說過曹操墓,你有過曹操墓是真是假的...
目錄
.推薦序
.自序
一、考古人
.郭沫若是不是考古學家
.考古人是最基層知識分子
.蘇秉琦的得意之作
.聽張忠培講那考古的事情
.兩張老照片三代考古人
.我學考古為哪般
.女人考古好榜樣
.考古不藏古
.考古人會不會鑑寶
二、考古隊
.考古工地幹起來
.考古隊旗飄起來
.考古隊服穿起來
.考古飯碗端起來
.考古大酒喝起來
.考古陋室住起來
.考古廁所用起來
.考古洗澡說起來
.考古小道走起來
三、考古就是挖寶
.考古發現哪裡有
.沙發考古與實驗室考古
.我投了曹操墓一票
.考古發現誰更牛
.哪位古人遺存多
.中國有五千年歷史、五千年文化還是五千年文明
.恐龍不關考古事
.考古下限是何時
.別老張羅挖帝王陵墓
.回埋挖出的古墓是何道理
四、考古不是挖寶
.野蠻考古何時了
.兵馬俑的叫法不太靠譜
.碳─14技術不是萬能法器
.有多少古墓沒有墓門
.古墓防腐有哪些招數
.古墓防盜祕笈
.盜墓賊不是啥都盜
.我們處在薄葬時代還是厚葬時代
.考古獎項誰來評
.考古經費哪裡來
五、考古好好玩
.我們看到的故宮是哪個年頭的
.翠玉白菜真那麼好看嗎
.圓明園流失文物能不能花錢買回來
.張藝謀奧運會開幕式之缶非缶
.花23億造地震博物館荒唐不荒唐
.中國文物保護單位的標誌真難看
.中國達人秀與英國考古獎
.馬未都與余秋雨談考古
.考古報導雷人記
.考古當讀什麼書
.推薦序
.自序
一、考古人
.郭沫若是不是考古學家
.考古人是最基層知識分子
.蘇秉琦的得意之作
.聽張忠培講那考古的事情
.兩張老照片三代考古人
.我學考古為哪般
.女人考古好榜樣
.考古不藏古
.考古人會不會鑑寶
二、考古隊
.考古工地幹起來
.考古隊旗飄起來
.考古隊服穿起來
.考古飯碗端起來
.考古大酒喝起來
.考古陋室住起來
.考古廁所用起來
.考古洗澡說起來
.考古小道走起來
三、考古就是挖寶
.考古發現哪裡有
.沙發考古與實驗室考古
.我投了曹操墓一票
.考古發現誰更牛
....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