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歲創立知名電商網站Gumroad、一度認為自己會跟比爾蓋茲等數位大佬一樣的作者,但經歷一場「失敗」,他重新定了一種「新創」。
我們想讀的創業故事其實都有相同的路徑,產品一上線,眾人矚目,創投紛紛丟錢給你,每天擔心網站的伺服器撐不住。 Google派人聯絡你,希望以瘋狂的價格買下你的公司--對!我們都只希望生出一個「獨角獸規模」的新創公司。那才叫做成功。
2011年,本書作者薩希爾•拉文賈(Sahil Lavingia) 離開了Pinterest,那時他19歲。想去追求自己的創業夢,試圖打造了一家市值達10億美元的公司司Gumroad。Gumroad發展迅速,很容易就籌集到所有需要的風險投資。
Gumroad公司是提供一個幫創造者找到買家的平台,一度有著華麗的辦公室,剛開始也的確像是邁向獨角獸公司的路上。但很快,他跟投資人都發現,發展不如預期,壞消息一直傳出、他被迫大幅裁員。所有人勸他在一敗塗地前把公司關掉,免得嚴重負債。
但他轉念,終於理解「追尋獨角獸」是他的公司被視為「失敗」的原因,其實Gumroad本身是一個可獲利而且幫助許多設計師的永續網站。因此他沒有聽取創投意見,反而改變思考,將公司規模縮小再縮小(一度只剩自己一人),成為一家能幫助許多設計師、而且風險可自行承擔的「成功」公司。
這本書起源自作者在網路上一篇文章,他思考自己想成為「獨角獸」的野心,反而阻止他做出一家「好公司」。作者最初在網路(Medium)上發表一篇文章〈打造億萬級公司夢想破滅後的自我反思〉,獲得讀者熱烈迴響藉著作者自己的失敗/成功案例,以及在「成功創業故事集」這種書不會介紹的創業案例,指出另外一種新創之道。
從作者落下神壇、把公司從創投手中一點一點買回來,並且重新創造一家「慢公司」的過程,作者重新思考了另外一種創業模式,重點不是為了事業本身,而是為了創造一個一項讓你能夠創造東西的環境與團隊。
在疫情之後,在歐美國家的創業人口紛紛增多,但我們大不部分人對於創業、新創的概念仍是只有一套劇本,希望這本在創投眼中失敗的故事,可以成為我們另外一個成功故事。
作者簡介:
薩希爾•拉文賈(Sahil Lavingia) ,著名創意視覺網站Pinterest第二號員工,設計類電商網站Gumroad創辦人。目前也是一位天使投資人、一位畫家。他因為一篇〈反思我在打造十億級企業時的失敗經歷〉文章引發十幾萬人的按讚討論,因而發展成這本書。他希望藉由這本書促使大家重新思考「創業」這件事。
譯者簡介:
自由譯者,曾任出版社編輯,嗜讀商業理財、社科類書籍與小說。期許自己能夠透過文字協助讀者,在動盪的年代加強知識武裝。
聯絡信箱:clifflee1016@gmail.com
章節試閱
二○○九年,索爾.歐威爾(Sol Orwell)自覺體重過重而且不快樂,於是他加入Reddit內的健身板(r/Fitness),尋求資訊與支援;Reddit內有幾千個這樣的小型討論板。同一時間,他也開始研究健身與營養學,閱讀像提摩西.費里斯所撰《身體調校聖經》(The 4-Hour Body)之類的著作,作筆記並摘要重點發布於健身板,分享給社群內的其他成員。對歐威爾來說,Reddit是他追求聯繫感時再自然不過的處所。他之前就已經加入過其他討論板(如NBA和多倫多市等),所以他知道並理解在Reddit發文的規則與標準──只發布真實且有用的內容。
隨著他學到更多健身與營養學的知識,他就分享出更多內容。除了閱讀心得以外,他也透過回答問題、記錄自己在幾年內瘦下二十七公斤的經歷來激勵其他人。他把自己在體態上的轉變,歸功於他與其他板友(redditor)建立的友誼,其中包括柯提司.法蘭克(Kurtis Frank),健身板的板主之一。最終,歐威爾和法蘭克一起管理健身板,但一陣子之後,他們開始注意到健身世界難以根除的問題。
歐威爾和法蘭克發現,在兩年管板期間,健身板的參與者從五千人發展到將近五萬,而他們所關心與培育的這個社群如今有一項需要完成的工作。二○一一年,他們推出了Examine.com,使用者可以在這個網站找到免費且沒有預設立場的營養學與營養補充品最新研究與資訊,而這樣的內容正是他們倆一直在尋找的。
他們告訴了大家這個專案,但其中不牽涉商品販售,也只在他們於健身板回答問題時偶爾放上網站的超連結,反而是社群裡其他人主動幫忙宣傳,畢竟兩人此時已經在Reddit活躍大約五年了。歐威爾記得那時他們的「業力」(karma)有十萬出頭──業力是使用者對Reddit做出多少貢獻的積分標準,可透過其他使用者給予的好評(upvote)與回覆文章來取得──所以大家信賴他們,而且他們為健身板解決問題時並沒有要求報酬。
二○一三年,在網站推出兩年之後,他們開始思考商業化的可能性,於是他們在社群內做調查,詢問大家認為Examine.com所提供的資訊能幫忙解決哪些問題。歐威爾回憶道:「我們會問大家:『你有什麼問題?你希望你可以做到哪些事情?』而最常看到的回覆是:『我希望網站上有一個蒐羅所有資訊的大表格,這樣的話,如果我想要尋找會影響血壓的營養補充品,我就可以快速找到了。』」因此,他們推出了第一項產品Research Digest,提供關於營養學與營養補充品的綜合指南。
把時間快轉,如今歐威爾過得快樂、健康又富裕。Examine.com持續是健康與營養學領域的重要資訊來源,每天可達七萬人次造訪,每年可賺進百萬獲利,不過歐威爾已不再負責日常營運。經營團隊目前發展的業務包括營養補充品相關知識的指南書與訂閱服務,涉及領域除了健身以外,也增加了養生、慢性病與心理健康。不過他們從未忽視社群的重要性,持續仰賴日久見真情的互信與關係經營。
本章我們會討論你要怎麼找到自己的社群(假設你還沒找到),以及如何從中發掘出可能最適合極簡創業家解決的問題類型。
#從社群開始#
社群是社會的基礎元件。從索爾.歐威爾的健身板,到瑜伽教室、家庭,或是一群會跟我們在大半夜同樂的好友,社群是一處可以與人交流、學習和找樂子的地方。對極簡創業家而言,社群則是任何一個成功事業的起始之地。
以前社群會受限於地理因素,不過如今遠比以往更容易跟一群與你有共通之處的人們交流,無論彼此有共鳴的事情是某個興趣、某位藝術家或是某種信仰。不過,社群並不是一群人在思維、行動、外觀與舉止等方面都一模一樣,那種組織叫做宗派(cult)。
社群與宗派恰恰相反──這是我從舊金山搬到普若佛,脫離矽谷同溫層之後所獲得的體悟。有生以來,我第一次發覺,最棒的社群是由一群彼此相異但有相似興趣、價值觀和能力的個體所組成。這樣的一群人,很可能不會在其他狀況下有所交流,而且時常囊括各種身份的人士──沒錯,政界人物也在其中。
社群可以凌駕於人們對彼此的厭惡。每週日,我在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都能看到,保守派與革新派、富人與窮人、青年與老者,大家相鄰而坐。我不確定他們出了教會大門後對彼此有什麼想法,但至少每週一次他們會為了社群而齊聚一堂。
要成為教會社群的活躍成員、學習相關術語與思維並不容易,得花上不少功夫。不過在我許久以來始終視而不見之後,如今第一次回想起一個關鍵:雖然你不需要全心投入你所加入的每個社群,但你至少要投入一小部分,而且那一部分必須要極其真心誠意。是時間與脆弱性兩者的結合,引發了關係建立與成長。
我個人的成長之一,就是發現身為外來者代表我處於獨特的優勢地位,能夠用嶄新視角觀察社群,並以全新方式對社群做出貢獻。你或許沒有搬家到新城市的經驗,不過一旦論及社群,脫離你的舒適圈有其必要。此外,當你探索新社群時,離開某些舊社群是既健康也正常的。
#找到「跟你同一掛的人們」#
許多人感覺自己很難刻意地去加入社群,儘管每個人其實都已經是某些社群的一份子了。如果你讀到這裡,卻仍在懷疑自己已經加入了哪些社群,那麼你可以自問以下問題:
*如果我發言,誰會聆聽?
*在線上和線下,我已經會在哪裡與哪些人消磨時間?
*我在哪些狀況下最能坦誠無欺?
*有哪些人是我雖然沒那麼喜歡但仍願意花時間往來,因為我們在某種更重要的事情之中有共鳴?
接下來,你就可以把這張社群清單轉變為場所清單(地點可能是線上或線下),並在該處耗費更多時間學習與做出貢獻:
每存在一個有相似興趣的團體,就會在網路上有一個對應的臉書社團、Reddit討論板、推特帳號、Instagram主題標籤(hashtag),或是某種能夠匯集人群、分享想法的機制。通常會有好幾個,統統都加入。
會有由服務那個特定社群的企業所建立的社群(例如論壇、社團等等),同樣加入它們。
開設線上課程的知名講師,運作上會與社群相似,或許也值得加入──不過要注意相關費用。
當然,還有各種親身出席的社群!包括見面會、工作坊、課程、系列講座、聯誼活動等等。
切記,目前你的目標是加入社群,而不是加入關係網絡。
在臉書、推特或Instagram這樣的網絡,新加入者得從零開始;他們走進門時不會有人打招呼,他們發言時也不保證有人會聆聽或提供協助。
無論是線上或線下的網絡,本質上都不壞,有時可以促成真誠且有意義的人際連結,尤其在隨著你的朋友和追蹤者數量變多,演算法開始會把你的創作與內容產出推薦給原本不認識你的人的時候更有幫助。可是,那些朋友和追蹤者,一開始是從哪裡來的呢?答案是,你所在的社群!(備註:對極簡創業家來說,網絡及其受眾非常重要,不過目前還不需要處理。我們會在第五章深入探討相關細節。)
最終,你將會在諸多網絡擔當你的企業門面的一部分,不過在剛開始的時候務必當心,別誤以為社群和網絡可以彼此互換,就算有病毒式傳播的可能性也別輕易陷入誘惑。你應當以建立並加深關係為優先考量。
#做出貢獻、創造和教導#
成為社群一員是第一步,但直到你開始對社群有貢獻,其中奧妙才會展現出來。作家兼部落客(Ben MacConnell)和傑基.胡芭(Jackie Huba)稱之為「一%法則」(1% Rule):他們表示,網路上是一%的人創作、九%的人做貢獻,剩下九○%的人消費資源。他們已經證明這個法則可套用於維基百科(Wikipedia)或雅虎(Yahoo)這樣的網站,而在其他協作類網站也大致成立。舉例來說,多數人在瀏覽Reddit時,並不會像索爾.歐威爾和柯提司.法蘭克那樣發文和回覆,連好評都吝於給予。他們無聲無息地悠遊其中,「潛水」(lurking)一詞被用來形容這種行為。實際上,就算是Reddit發問板(r/Askreddit)這樣每日不重複訪客數高達一百五十萬人次的討論板,在單日的時間區間內,也只有兩千六百七十四篇發文和十一萬又四百零八則回覆。
如果你做出貢獻,你的能見度就是沒做的人的十倍,而且會持續增長。
做出貢獻的意思是,回覆、編輯精華,以及整體而言參與廣泛對話。此外,如果你進一步踏入創作領域,展現你正致力於什麼事、從中學到什麼並樂於指導,並把嶄新資源帶入你的社群,那麼你的影響力更是會增長為九十倍。我當然是把這件事簡化許多,不過我希望以下這一點仍然成立:儘管潛水比回覆沒意義的內容來得好,但若要做得更好,那麼即使你自認尚未準備好,你還是可以試著為社群增加價值。如果你跟許多人一樣,感覺很難主動貢獻,你可以這樣提醒自己:如果我有能力付出,保留不用就太自私了!
一旦你開始做貢獻,人們便會開始注意到你的名字。到最後,有些人可能會用「@你的帳號」的方式標注你,直接向你請教,或是成為你的追蹤者,以便在你發文的第一時間得知。
住在猶他州的時候,我遇見好幾位畫家以這種方式建立社群並最終打造成事業。其中一位是風景油畫家布萊恩.馬克.泰勒(Bryan Mark Taylor),他加入的社群是由畫家與藝術愛好者所組成,成員會在加州沿岸參加戶外繪畫競賽。泰勒透過競賽來販賣畫作,並打造了一群死忠收藏家以及藝界同志,這些人會在Instagram追蹤他,他也在那裡發布關於創作和教學影片等更多內容來拓展社群。二○一○年代前期,某次自助旅行時,他的畫架壞了,於是他開發了戶外繪圖系統Strada Easel的原型來解決自己的問題。由於他的社群在那幾年之間有機增長而且樂於分享,讓他可以把Strada Easel的資訊分享給上千名畫家,然後他們也會想要擁有一套。如今,Strada Easel讓泰勒和他的員工足以過著快樂的生活,他也可以愛畫多少就畫多少了。
一旦你定期透過參與對話以增進人際關係,你終究會更進一步,準備指導其他人。可是,你該說些什麼,以及要怎麼跟社群裡這些你已經熟識且尊重的人們互動呢?其實,一切都基於創造價值,也都可以用納桑.巴瑞(Nathan Barry)──他是ConvertKit的創辦人,該公司為創作者提供電郵行銷服務──掛在自己辦公室的三則標語來總結:
在公開場合做事。
指導你所知道的一切事情。
每天都創作。
如果你一直在學習,你就一直會有東西去教導其他人,協助他們找出最適合自己的下一步。
二○○六年,當巴瑞開始寫部落格和發行電子書時,他始終苦惱於難以擴大能推廣他著作的社群,可是圈內的其他人似乎都沒有這種問題。他追蹤了一位名為克里斯.柯耶(Chris Coyier)的網路設計師,柯耶定期在自己的網站CSS-Trick.com發布文章與指南。
柯耶有一批忠實追蹤他文章的粉絲。二○一二年時,他需要三千五百美元的生活費用,以便休假一個月來重新設計他的網站;他承諾會把重新設計的過程紀錄下來且做成指南,提供給參與他群眾募資的粉絲。短短時間內,他便募到了八萬七千美元。巴瑞寫道:「我忍不住會想,我跟柯耶在網站設計方面有相同的技能組,在相近的時間開始經營,發展的速度也差不多。為什麼柯耶有辦法啟動粉絲熱情,靠群眾募資款獲取八萬七千美元,我卻完全做不到?差異到底在哪裡?」
他們確實都在發布內容,但柯耶有做到分享,巴瑞卻沒有。巴瑞說:「我發現自己會專注於一個專案,把它做完並且呈現出來,接著就去做下一個。柯耶也一樣,但在他結束一個專案之前,他會把自己從中學到的所有事情都教給大家;如果可行,他會把自己寫的程式碼、所運用的特殊技巧,整理成指南教學。他每一個專案都這樣做。我跟他在這段期間的差異,就是他指導大家他所知道的一切事情,而我沒有。」自從有了這個啟發,ConvertKit逐漸成長為每年持續性營收達兩百萬美元的公司。
如果你學會了某個東西,很可能你所屬的社群之中,有一大部分人會認為值得向你請教,就算你不是該領域的頂尖高手也不打緊。
而如果你不斷學習,你就一直有新東西能為社群做出貢獻。隨時間演進,這也能形塑良好的飛輪效應(flywheel effect),因為教學時常會觸發你的好奇心,激勵你進一步自我學習。而當你公開學習,你的學生會提問,迫使你必須學得更多才能教導他們。
你並不需要教導你學到的每一件事;事實上,縮小範圍後的精準主軸內容會更合適。例如,派崔克.麥肯錫(Patrick McKenzie)──他是作家兼企業家兼軟體工程專家,二○一二年時他寫了一篇薪資談判的文章引發瘋傳,讀者群起效尤,讓他從此揚名軟體工程業界──相信,最棒的個人品牌存在於兩個主題的相交之處。麥肯錫目前任職於Stripe,不過他憑藉自己身為創作者和創業家的經歷,持續為軟體工程師和軟體創業家撰寫文章,指導他們如何開創與規模化自己的事業。
如果你每天都在學習(或許你已是如此),你每天都會有東西可以分享給人。同時,你磨練了技能與經驗、學會行內術語、社群日益增長,每一項都是當你最終準備銷售產品時所必備的元素。
遺憾的是(或許你也已經知道),這段過程沒有捷徑可走。當你思索自己目前在做什麼、未來又能怎麼轉化為事業時,請仔細看看你參與的那些社群;你已經投入時間與心力於其中,所以你或許心底早就想過怎麼進行下一步了。如果你還沒有想法,持續思考,並且不斷精進自己──變強壯、學繪畫、學寫程式碼,或學習任何你感興趣的事物,然後把你學到的東西教給別人。
無論是現在或未來,當你的智識已經專精到足以將之商業化,如果你投入時間經營社群,你就會是某個大型社群內的一員,而他們最終將成為你的首批潛在客戶(細節將於第四、五章詳述)。很重要的是,你要對自己所能做到的產品品質堅守誠信。你的社群應該成為你自我提昇、產出分享、協助他人的鐵證──這些人原本可以把時間花在世間眾多事物,但他們選擇了你。
先成為一個能幫忙大家的人,再打造一個能幫忙大家的事業,兩者之間的關係並非巧合。當你成為某個社群的要角時,你同時也接觸到社群成員面臨的眾多問題。人們會找上你,解釋自己遇到的問題,並希望你能幫忙解決。
二○○九年,索爾.歐威爾(Sol Orwell)自覺體重過重而且不快樂,於是他加入Reddit內的健身板(r/Fitness),尋求資訊與支援;Reddit內有幾千個這樣的小型討論板。同一時間,他也開始研究健身與營養學,閱讀像提摩西.費里斯所撰《身體調校聖經》(The 4-Hour Body)之類的著作,作筆記並摘要重點發布於健身板,分享給社群內的其他成員。對歐威爾來說,Reddit是他追求聯繫感時再自然不過的處所。他之前就已經加入過其他討論板(如NBA和多倫多市等),所以他知道並理解在Reddit發文的規則與標準──只發布真實且有用的內容。
隨著他...
作者序
【自序】
我的職業生涯是從追逐獨角獸企業開始的。起初我加入了Pinterest,是他們的第二號員工,不過我在員工認股權尚未生效的二○一一年便離職,轉而去打造我自己的獨角獸。
我在2011年3月2日推了一則推文:「剛剛想到能建立我第一家獨角獸企業的點子。明天我就要開始打造它。」
我花了一個週末建立Gumroad的原型,它是一項協助創作者在線上銷售商品的工具──不必做複雜的設定,沒有精緻的商店界面,只是一個給顧客用來付款的網址,讓你可以即時開店賣東西。Gumroad上線的第一天就有超過五萬人造訪,使我確定自己正處於某種大事的轉捩點。
我的第一步:向創投募資。身為十九歲的孤鳥創業者,我發現自己在傳說中的沙山路(Sand Hill Road)來回奔走,牛仔褲沾滿汗水,而我開會時使用的會議室,與網飛(NetFlix)、蘋果(Apple)、亞馬遜(Amazon)、臉書(Facebook)、谷歌(Google)當年爭取募資時的處所如出一轍。最終,我從矽谷知名創投業者募集到超過八百萬美元,出資者包括Accel Partners(臉書的早級投資者)、Kleiner Perkins(谷歌、亞馬遜、蘋果的早期投資者)、馬克斯.樂夫勤(Max Levchin,PayPal的共同創辦人)、納瓦爾.拉維肯(Naval Ravikant,創投資金募集平台AngelList的共同創辦人),以及克里斯.薩卡(Chris Sacca,推特[Twitter]、優步[Uber]、Square的早期投資者)。他們與我一樣,都認為自己看到獨角獸正從遠處奔騰而來。
追逐獨角獸的行動由此展開。我從Stripe、Yelp、亞馬遜等公司挖來高手,在短時間內建立了一支頂級團隊,攜手打造一流產品。當時我信心滿滿,認為自己很快會在艾倫公司(Allen & Company)每年舉辦的太陽谷研討會(Sun Valley Conference)風光亮相,與比爾.蓋茲(Bill Gates)和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親暱暢談,為對抗瘧疾制定戰略。我告訴自己,我創業從來不是為了賺錢;我想要帶來正面影響,用不著大鳴大放。當我成為科技界的巨擘,雜誌會用「接地氣」來描述我。
我沒能在那個夏天造訪太陽谷,之後也做不到;我最接近比爾.蓋茲的一刻,是我在Kleiner Perkins舉辦的執行長論壇看他演講。在Gumroad燒掉大約一千萬美元創投資金後,公司原本優異的成長趨勢也轉為平緩。我們花了九個月試圖再度募資卻失敗,導致我在二○一五年十月決定資遣四分之三的員工,其中包括許多好朋友。
入不敷出的狀況緩解後,便是重新評估的時刻。Gumroad仍能營運如常,但我自覺是個徹頭徹尾的輸家。我的交流圈內依然有許多人士忙著募集資金、招募人才與追逐各自的獨角獸(有些人也成功了),可是我已無法忍受繼續待在矽谷。二○一六年,雖然我沒有退租舊金山的公寓,但我大多數時間都在旅行或寫小說,說服自己就算沒能在創業樂土嶄露頭角,至少能過著數位遊牧民(digital nomad)的生活。
在我受到提摩西.費里斯(Tim Ferriss)的著作《一週工作四小時》(The 4-Hour Workweek)啟發後,我很快便明白,把營運Gumroad視作生活方式型事業(lifestyle business)並不適合我。當我還在思索下一步該怎麼走時,我看到我最喜歡的作家之一布蘭登.山德森(Brandon Sanderson)發了一則推文,內容與他在猶他州普若佛市(Provo)開辦的科幻與奇幻小說寫作課程有關。於是我迅速把握這個機會,既是為了節省房租,也是為了可以搬去沒人認識我的地方保全面子。在那裡,我可以好好思考如何重整態勢,同時維持Gumroad不倒閉。
我已預期事情在普若佛會很不同,但差異之大仍讓我驚訝。在舊金山,成功代表你賺大錢(以舊金山的標準,得要一大筆錢);可是在普若佛,成功代表你有家室、熱心參與教會活動。我在普若佛新結交的朋友一聽說我試圖打造十億級企業,就說我腦袋有問題──Gumroad現在這樣還不夠好嗎?無論如何,我已經有一個可永續發展的事業,為一群我喜愛的顧客提供服務了,我還想奢求什麼?
起初,我實在不太理解他們想表達的意思,但在普若佛住了幾年,遠離那白熾狂熱的創投界原爆點之後,我開始產生共鳴。儘管當年我追逐的獨角獸,其實更像是一隻雪特蘭矮種馬(Shetland pony),但我的願景初衷已經實現。數以千計的創作者,使用Gumroad來打造他們的創意事業;在真實世界裡有活生生的人類,利用他們在線上販售的課程、電子書或軟體等商品獲取收益,藉此支付房租、為孩子存大學基金,或只是用來多買幾杯特濃拿鐵。
我逐漸瞭解到,問題不是出在Gumroad,而是出在我自己。我仍然一心想抓住難以捕獲的獨角獸,沒有正視我眼前始終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的事業。Gumroad有獲利,規模適合它所服務的市場,每一天都促成越來越多作家、軟體設計師、手創工匠等各類創客實現夢想。對某些創投業者來說,Gumroad或許是一樁不划算的投資,但它對所服務的客戶來說仍是一家很棒的公司。
在大規模資遣、改由我獨力營運之後,Gumroad每年仍然為我們的創作者帶來累計將近四千萬美元收入,而且完全沒有操作內容行銷或付費廣告,純粹只靠創作者口碑傳播。當我在二○一九年重新致力於提昇公司的成長時,我不斷拒絕以前我會接受的事情,只專心於能為創作者增加價值的項目(亦即推出更好的產品)。這樣做的成效斐然:二○二○年,Gumroad為創作者帶來將近一億四千萬美元收入,比前一年提昇八七%,而且過程中保持獲利。
像我這類的公司,可能沒機會登上知名雜誌的封面,或是觸動好萊塢名導拍攝傳記片,但它們可以帶來真實且正向的改變,為公司創辦人及其員工與顧客賦權(empower)。我現在知道這個道理了,但我也是花費許多年工夫,才有辦法把我的自我價值與資產總值做切離,藉此明白我並沒有失敗,其實我已經成功了。
二○一九年二月,我在Medium寫作平台發了一篇題為〈反思我在打造十億級企業時的失敗經歷〉(Reflecting on My Failure to Build a Billion-Dollar Company)的文章,該文引發廣大共鳴,讓我後來有機會與許多創業家交流,並且對那些心底其實更想打造如Gumroad這樣能永續經營的事業,而非追逐獨角獸的創業家帶來啟發。媒體渲染加上我們「越大越好」的文化,讓人盡是接受到「唯有獨角獸企業才是值得打造的企業」聲浪,使得那些創業家認為表達不同看法既怪異又不酷。
某些企業或許適合走上越大越好的道路,但對更多公司來說並非如此。可是,許多處於草創階段的新創公司仍去尋求創投注資,因為他們無法靠盈利為自家事業帶來永續的資金流,導致公司的發展路線被鎖死在越大越好、贏家全拿的方針──成長與否變成事業最重要的關鍵,營收、盈利和永續能力退居其次。
為了調解兩者之間的差異,我會不斷自問以下問題:我真心想要改變什麼事情?如果我能夠在自己處於世間的小角落改善一件事,會是什麼事?我真正想要打造、持有與營運的事業,是哪種類型?
其他現役創業家或即將創業者,都已經問過自己類似的問題,並獲得相近的領悟。本書將會收錄眾多他們的故事,我把這些人稱為「極簡創業家」(minimalist entrepreneurs),他們的公司則稱為「極簡事業」(minimalist business)。
打造極簡事業並不代表要你屈居次等,它反而是要創造一家這樣的公司:具備永續性,有彈性去承擔風險以創造更大福祉,同時還能賦權其他人做到一樣的事。能夠盈利(理想中在事業初期便要做到),代表你可以自始至終都持續把心力放在你創辦事業的初衷:幫助他人。
以史為鑑,企業一向扮演驅動科技與社會進步的關鍵角色。這一點在現代更為重要了,因為如今大企業受到法律規範,必須把股東利益置於首位,即使未能創造實際上的最大價值也在所不惜。在為撰寫本書做研究時,我發現了數不清的企業案例──包括Basecamp、Wistia、密蘇里之星絎縫公司(Missouri Star Quilt Company),以及眾多正派經營又極具規模化潛力的公司──全都致力於利用漂亮的產品、提供服務或設計軟體來解決有意義的問題,並且從中獲利。各家事業所奠基的社群不同,以致作法有所出入,但它們同樣都專注於解決問題,而且不妄自尊大。無論產業之間有多少差異,我們都能從這些經驗之中汲取教訓。
遺憾的是,「創業家」這個詞如今給人奇怪的聯想。我記得自己曾造訪某間學校舉辦的徵才博覽會,卻完全不認為自己跟那些「創業家」是同類人──他們更像是商人(businessmen),總是男性,而且我根本不喜歡做事業,我喜歡的是創造東西!最後我終於明白,事業本身並不是最終目的,而是一項讓你能夠創造東西的工具,就只是一個合法組織。我一開始並不必開設公司,但我終究會需要一個合乎法規的組織、一支團隊、一套營運模式,好讓我能夠做我想做的事,所以我才開展一項事業。
當我的思維開始從「追逐獨角獸」轉型成「極簡創業家」之後,我也必須試著理解其他新常態。本書旨在:破解那些自找藉口的錯誤迷思;提供打造有影響力事業的最佳作法,藉此改變抽象而單一的「世界」;探尋如何打造能夠讓我們及所處社群更富裕、更健康與更幸福的事業。
到頭來,我在Gumroad上線後無法維持高速成長的失敗經歷,其實是我人生中最棒的一件事,因為它真真切切讓我學到「為了成長不惜一切」的心態將會帶來什麼後果。我不幸花費八年工夫又體驗諸多辛酸才有所領悟,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其他抱有大志的創業家少走冤枉路便汲取到教訓,不必痛下大規模資遣的決策或耗時多年深刻自省。
這本書半是宣言、半是行動指南,將能協助你設計與打造你自己的最適規模事業並順利成長。請反覆閱讀本書,當你自認「卡關」之時更請一讀再讀。但請你也記得,你並不需要讀完本書才創業。即刻行動,在你感覺準備好之前便開始行動,今天就行動。
你不是學完才做,而是先做,再學。
那麼,就讓我們開始吧!
【自序】
我的職業生涯是從追逐獨角獸企業開始的。起初我加入了Pinterest,是他們的第二號員工,不過我在員工認股權尚未生效的二○一一年便離職,轉而去打造我自己的獨角獸。
我在2011年3月2日推了一則推文:「剛剛想到能建立我第一家獨角獸企業的點子。明天我就要開始打造它。」
我花了一個週末建立Gumroad的原型,它是一項協助創作者在線上銷售商品的工具──不必做複雜的設定,沒有精緻的商店界面,只是一個給顧客用來付款的網址,讓你可以即時開店賣東西。Gumroad上線的第一天就有超過五萬人造訪,使我確定自己正處於某種大事的轉捩...
目錄
序言
第一章:極簡創業家
第二章:從社群開始
第三章:做得越少越好
第四章:賣給前一百位客戶
第五章:以「做自己」來行銷
第六章:追求自身與事業的成長時警覺謹慎
第七章:打造你想住進去的房子
第八章:接著我們要從這裡往哪走?
再一件事
序言
第一章:極簡創業家
第二章:從社群開始
第三章:做得越少越好
第四章:賣給前一百位客戶
第五章:以「做自己」來行銷
第六章:追求自身與事業的成長時警覺謹慎
第七章:打造你想住進去的房子
第八章:接著我們要從這裡往哪走?
再一件事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