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推薦
黃俊銘(中原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
曾成德(交通大學建築所講座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王喆(十分建築│王喆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方尹萍(建築茶人、方尹萍建築設計負責人)
阮慶岳(教授、小說家、建築師)
褚瑞基(TA台灣建築 總編輯)
對於新國立競技場問題持續敲響警鐘
來自代表日本之建築家的緊急建言。
將來的建築之提示的所在,是「地方」!
大都市因著過度均質化而走上了非人性之途。這讓伊東豊雄深感「朝向都市之建築的時代已經結束了」。換句話說,也就是說現代主義建築正面臨一個巨大的分岔路。為了突破這個困境,試著離開都市會是必要的。從那裡或許能夠看得到新建築的可能吧。這股強烈的心情,成了伊東豊雄整理出本書的動機。
建築必須是能夠實際感受到每一天生活中的真實場域。並不只是建築家而已,包括施作的人、生活的人、活動的人,因著大家對於建築的參與與關懷,建築因而能夠讓活生生的生命得以棲居其中。
伊東豊雄現在心目中想做的建築,是將現代主義所切離的建築與人的距離縮短,不,應該是將建築帶回到一般人們的手上這件事。他認為這件事與恢復建築中的自然、繼承地域性與歷史文化,並讓社區得以再生是聯繫在一起的。
作者簡介:
伊東豊雄 Ito Toyo
一九四一年出生。建築家。東京大學工學部建築學科畢業。在菊竹清訓建築設計事務所任職後,設立了伊東豊雄建築設計事務所。獲得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金獅獎、英國皇家建築家協會(RIBA)金牌獎、普立茲克建築獎等多項獎項。主要的作品有:仙台媒體中心、大家的森林-GIFU MEDIA COSMOS、台中國家歌劇院等等。主要著作有《從那一天起的建築》(集英社新書)、共著《建築的大轉換 增補版》(筑摩文庫)。
章節試閱
第二章
超越現代主義思想的建築是可能的嗎?
現代主義所創造的現代都市
那麼成為製造現代都市原動力的現代主義思想,原本又應該是什麼呢?
因著人們具備的「個體」被確立,從中世紀以來覆蓋了歐洲的是在基督教的壓倒性支配所解放,而往尊重理性的近代世界轉移。接受這個邏輯之「個體」的集合體=「都市」也遂行了它的變貌。過去人們在共同體的這個古老形式的人類關係中,作為其一份子而活著。一旦確立了自己、變成主張所謂的個人之後,就會從共同體獨立出來,作為單一個人集中於都市,進而形成市民社會。
日本在近代以前,幾乎所有的人們都是在村落共同體中生活的。那是由家族的血緣、或者是根據地緣所結合在一起、自然發生的關係,因著人心的聯繫所成立,在經濟活動上也有著「贈予」的精神。
經過明治維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一口氣有了現代化的進展下,人們為了得到新的職業離開地方、為了追求作為一個人的生活而前往東京,大量的人口移動到大都市。對於大都市而言,支持著戰後高度經濟成長的人才有大半也都是向地方需求而來的。
日本就這樣以急遽的態勢創造出現代化國家,形成了市民社會。市民社會和自然產生的共同體是對照的,可以說是以目的之達成與利益的追求、建立在利害關係基礎上的機能性共同體。也就是說,若以政治的方式來加以表現的話,近現代國家與市民社會是表裡一體的。
近代以前,人類對於自然是敬畏的,和自然一邊共存、是作為農村等的命運共同體的一員而存活著的。若借用生命科學家中村桂子先生的話來說,亦即「人類是活著的生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但這在變成了尊重人類的理性與作為個體之存在的近現代社會之後,卻變成了一邊征服自然,藉由將知識所生產出來之技術的進步與革新,變成只是按照人類的方便來支配世界的狀況。結果,人類變得只能活在與自然乖離且非常狹小的人造物當中。這正如同第一章裡所提到的,將空間格子狀化,在那裡孤立地住著的人們的意象是重疊在一起的。
如同工業產品般被製造的都市
若將這置換成建築的話,那麼現代主義建築思想的根源與基幹,就是利用日益發達的工業技術,在短時間裡於所有的場所大量建設出高精度的建築。
換句話說,就是將人類生活的空間視為一個「機械」來加以把握與認知的這件事,的確是基於機械論的世界觀,而將世界上的都市給均質化了的狀況。基於現代主義思想所創造出來的都市,是將自然、地域性,以及土地固有的歷史與文化給加以排除所成立的。
結果,根植於現代主義所製造出來的建築與都市,特別是歷史尚淺的亞洲與中東的都市,就如同工廠所大量生產的工業產品那樣,變得均質。若只從照片上來看,究竟哪個是香港?哪個是杜拜?甚或是雅加達?還真的非常難以分別。然而,可以確定的是這樣的都市與建築的樣貌在今後還會持續在世界上有更進一步的擴散及蔓延。
這個典型的例子可以說就是現在的東京。只不過才歷經1/4個世紀,八〇年代的泡沫經濟時期,那時的東京與現在的東京可以說已經變成了完全不一樣的都市了。
都市的繁榮在今後也能持續下去嗎?
大多數的的日本人覺得今後即便人口減少,但只要東京圈有人聚集,那麼這樣的榮景還是可以持續下去的。然而,根據東京都的資料顯示,以二〇二〇年為最高峰,東京都的白天人口將會開始減少。在東京,雖然目前人口有著微量的增加,但高齡化也是齊頭並進的,之後就會轉變為減少。雖然不知道是否會照著這樣的預測進展下去,但是我認為這是極具高度準確性的資料。
此外,若將視線轉到全世界上來看,根據聯合國所發表的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 The 2009 Revision資料顯示,自二〇一〇年左右為止,比起都市人口,農村人口還是相對較多。但是在二〇一〇年左右開始逆轉,約有六成的人居住在都市。預計到了二〇五〇年,在都市生活的人口將達到七成。從地球的規模來看的話,人們一直往都市流動的傾向還在繼續,也就是說現代化還會再繼續地進行。
另一方面,從能源消費的這個觀點來預測未來都市的話,二〇三〇年總能源的73%將在都市中被消費。也就是說,就算再怎麼主張節能、省電,只要地球規模上的現代化還持續推進的話,能源的消費量是不可能減少的。
作為其佐證的其中一項資料為,千葉大學的川瀨貴晴先生曾經在二〇〇九年做出整理過後的試算。根據這個結果,在辦公大樓工作的每一個人,在一年當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平均值是二七〇〇公斤。另一方面,非辦公室上班族的人們的排放量則是二六〇公斤。也就是說辦公室工作者相較於非辦公室工作者的人們竟然排放出約莫10倍之多的二氧化碳。
那麼這意味著什麼,簡單地來說就是為了維持辦公大樓所代表的都市環境之舒適度,能源消費上得具備著多麼大的負擔。然而這項資料也只是支撐著都市之莫大能源的其中一個粒子而已。現代主義思想所帶來的近代都市是何等需要能源的這件事,相信讀者們都能夠理解了吧。
資本主義的本質
就經濟學的觀點而言,有許多對於資本主義與現代主義已經面臨其極限的指謫在。例如,經濟學者水野和夫先生就在《資本主義的終結與歷史的危機》(集英社新書)中,做出了明暸的解釋。
根據水野先生的說法,資本主義是從「中心」往「周邊」,也就是拓展其前線/邊境(Frontier),來提高利潤率,進行資本的自我增殖與累積的系統。
歐洲的資本急遽擴大其疆域與邊境,是從中世紀到近代之過渡期的「漫長十六世紀」(一四五〇年~一六四〇年)的後半開始,在那之後,他們幾乎出沒在地球上的所有地方,在作為最前線/邊境的發展中國家而搾取廉價資源與勞動力,相反地將完成的商品高價賣出而獲得利潤,回歸集中到「中心」再透過財富來發展經濟。
另一方面,關於近代的部分,水野先生又是怎麼定義的呢?從經濟的角度來看,水野主張「近代」是「成長」的同義詞。資本主義是讓「成長」更有效率被執行的系統,而期望環境與基礎設施整備了近代國家。
這個對於資本非得作「更快、更遠、更合理」之自我增殖與累積不可的意志,便是「近代」的人們所信奉的「信仰」。英國的社會學者Anthony Giddens也提到「近代」的特徵在於資本的自我增殖之變動的迅速與擴散。也就是說比誰跑得更快更遠,比誰都還迅速獲得「物」的這件事,被認知為便是獲得利益以及為了儲蓄累積所必要的條件,並作為近代資本主義的基礎被一直執行到現在。
然而,以「更快、更遠、更合理」的這個理念動作的近代資本主義,在進入一九七〇年代之後,卻面臨到極大的瓶頸。
美國在越南戰爭中實際上是在邊境/最前線的擴大上敗北,伴隨著巨大困難的,是中東的資源也因著國家主義的上升而使得原油價格高漲,要像以前那種行情購入已經變得不可能。透過邊境/最前線來獲得利潤的這個作法,變得越加困難了。
顯示出像這樣的資本主義極限的經濟指標也是存在的。那就是已經到達異常狀態的低利率。長期的儲金利息,是資本在投資之際的回報,也就是利潤率與近似值。日本與英國在一九七四年、美國在一九八一年以後,長期儲金利息的比率開始下跌,到了現在,以日本為主的多數先進國家當中,國債的長期利息已經突破零了,也就是來到了負利率的地步。就算投入資本也無法得到利潤,這就是資本主義終結的證據。
看著利率的推移所能夠了解的,本來是可以將利率從一九七〇年代起的下滑視為是這個以擴大為志向的資本主義「結束的開始」。然而,美國想盡辦法尋找延長資本主義的對策,率先察覺只靠與海外發展中國家交易下之實物經濟界限的美國,以華爾街為「中心」創造出了金融帝國,也就是實物經濟轉換為金融經濟了。
然而,這樣的金融經濟伴隨著多發性的泡沫而非常不安定。每每在泡沫的巨大崩壞後,世界經濟就會陷入大混亂,為了拯救金融體系的危機再次投入公共資金,再讓這筆帳轉嫁回到一般國民身上。結果造成了需求的萎縮、經濟的停滯,必須以「成長」作為目標作出金融混合與財政出動等政策的總動員。在這種現象的反覆出現下,根本難以逃離再次進入下個泡沫之混亂的迴圈。
朝著都市之建築的極限
若把「更快、更遠、更合理」的這個近代的信仰再次拿來資本主義與近代已經結束了的這個時代信奉的話,想要更為迅速合理的解決會變得越加困難,反而流向與近代的目標完全相反的方向。這個狀況並不僅止於依舊難以從2008年金融危機(Lehman Shock)後的後遺症解脫出來的經濟領域而已。
現在,世界上所發生的前所未有的事態,是因為在「繼續成長」的這個前提已經不存在的時代裡仍然持續追求成長所引起的。
若從建築觀點來引以為鑑的話,現代主義、資本主義象徵的「都市」、被如同工業產品般均質地製造出來的「都市」、人的生活也被作為賺錢對象的「都市」,在這些只面對著這類都市的建築,或許已經無法解決這些聳立在我們眼前的問題了。
那麼,該怎麼辦呢?我想要從「把眼光面向放在非都市的場所」這件事來著手。然後,從「更快、更遠、更合理」的這些強制性條件解放的生活開始,重新思考今後建築應有的姿態。
從成長的這個束縛中解放
京都大學教授廣井良典先生從公共政策的角度,在其著作《定常型社會 新的「豐盛」的構想》(岩波新書)中,敘述「非成長不可」的這個束縛,是如何地讓我們不自由,並使我們失去了許多寶貴的東西。
的確,就建築的世界來說,毫不自覺地破壞自然的土木事業、盡是做些讓人覺得沒用的公共事業,而這上頭的帳卻被轉到年輕人的身上。這無疑只會是將邁向未來的希望芽給摘取下來的行為。我認為若能從非得成長,不可擴大這個束縛得到解放的這件事拿來作為定常型社會之前提的話,就能看到新的社會與生活的契機。
宗教學者中沢新一先生也說到,日本人所認為的自然風景並不是那種狂放豪邁的大自然,而是人們投入漫長歲月所孕育而成、有著水田與梯田的那種里山/山間鄉野的風景。在那裡有和風景和諧並存的聚落,在聚落裡的家有著雨遮及緣側等與自然連接在一起。我認為那是原本生活在不具備西洋建築般明確內外境界的聚落與住宅裡生活的日本人,沿襲了從明治維新以來輸入的「文明開化」思維所執行出來的西歐建築與都市營造的結果,就是現在的東京。
若只用一句話來作總結,就是「思想是非得做出改變不可的了」的意思。
實施金融政策、財政政策、規制緩和等對於大企業的優惠政策,就算是為了執行高層制定的地方創生計畫在撒錢,現在所產生的問題仍然是無法解決的。針對豐盛與幸福這些更根本的部分作思想上的改變,才是現在最迫切需要去做的。
「從經濟的豐盛往心的豐盛」來做轉換。將這個想法試著置換成建築與都市的話又會是怎麼樣的呢?我想大概會是以下整理出來的四個要點吧。
一、回復和自然的關係
二、找回地域性
三、繼承土地固有的歷史與文化
四、重新創造出人們的聯繫與社區的場域
我現在正進行著幾個建築的專案,任何一個都試著從這四個主題中探尋著各自的概念。對應著這些想法,設計過程也和以前產生很大的改變。
岐阜「大家之森 GIFU MEDIA COSMOS」中是以自然與建築在今日的調和為目標,而「大三島Project」則是根植於瀨戶內這個地域獨自的風土與文化,針對社區該如何再構築以做出挑戰。至於「信濃每日新聞社松本總部大樓」與「水戶市新市民會館(暫稱)」,則是針對一種可以聚集當地生活的人們作為主體來活動的日常空間(Common Space)塑造,以及探索地方都市的新公共建築形式。任何一個設計案在東京那樣的大都市裡頭都是非常難以實現的,卻也是在思考今後的建築所不可或缺的,是從上頭所揭櫫的四個主題所發展出來的設計案。
從下一章開始會透過目前所執行的這些地方性建築案的介紹,和大家一起來思考今後建築的一切。
第二章
超越現代主義思想的建築是可能的嗎?
現代主義所創造的現代都市
那麼成為製造現代都市原動力的現代主義思想,原本又應該是什麼呢?
因著人們具備的「個體」被確立,從中世紀以來覆蓋了歐洲的是在基督教的壓倒性支配所解放,而往尊重理性的近代世界轉移。接受這個邏輯之「個體」的集合體=「都市」也遂行了它的變貌。過去人們在共同體的這個古老形式的人類關係中,作為其一份子而活著。一旦確立了自己、變成主張所謂的個人之後,就會從共同體獨立出來,作為單一個人集中於都市,進而形成市民社會。
日本在近代以前,幾乎所有...
推薦序
寓言邁向另一個時代的伊東豊雄
這真是一本很有趣而重要的小冊子。
因為名建築師伊東豊雄,行文赤裸批判了日本都會當代建築的現象,也預告了自己未來的建築創作路線,即將改弦更張,可以說是伊東對日本與自己多年來設計創作反省的自白。
全書分為七個章節、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前兩章,對於現代主義建築的盲點,與現代都市開發的極限,提出他的批判性觀點。第二個部分由第三到第六章構成,分別談了他近年來的四個設計案;岐阜縣的圖書館設計案、愛媛縣的大三島計畫、長野縣的信濃每日新聞社松本本社設計案,以及茨城縣的水戶市新市民會館競圖案。由這些在地方城鄉實際操作設計個案的經驗,提出了:
1.由地方出發以超脫現代建築極限的可能性(地方性)
2.回歸於建築起始原點的建築創作(原始性)
3.由市民思考屬於自己的建築(市民主義)
4.根著於歷史文化的建築設計(脈絡性)
來回應當代建築創作應有的姿態。
第三個部分是最後一章,題目是「大家的建築」。日本311大地震之後,由伊東豊雄與一群日本建築家成立建築專業者對災區協力的組織(ArchiAid),為災區居民設計「大家的家」。伊東希望延續這樣的精神,未來能從事「大家的建築」創作。伊東豊雄是在大學時期經歷日本學運的世代,雖深知建築產業依存於全球化的資本主義,卻仍然不忘初衷,期待實踐建築的社會與文化責任。
在這裡,伊東對於當前最為活躍的四、五十歲的建築家缺乏批判性的建築創作、以及過去由他帶頭走出來的抽象、透明、纖細、輕量的創作路線,過度追求建築的意象與技術的極限提出質疑。伊東說:
我自己本身直到五、六年前也在某些地方追求高抽象性的建築、空間至上主義的建築。從某個時期開始,對於自己心態或可說是惡劣,而有了違和的感覺。
如此震撼的自我批判的同時,伊東質疑建築家的職能背離一般市民,過去工作室類型的建築家在設計上的任性,以及現代建築的學習傾向西方,而遠離了日本風土氣候及生活文化。
伊東認為建築創作將由地方城鄉開啟未來而改造日本,並以「日語」來創造日本建築的獨特語彙。如此未來日本建築發展的寓言式景象,真是令人好奇與期待。也希望本書能刺激讀者,同樣反思台灣建築未來設計的走向。
中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黃俊銘
寓言邁向另一個時代的伊東豊雄
這真是一本很有趣而重要的小冊子。
因為名建築師伊東豊雄,行文赤裸批判了日本都會當代建築的現象,也預告了自己未來的建築創作路線,即將改弦更張,可以說是伊東對日本與自己多年來設計創作反省的自白。
全書分為七個章節、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前兩章,對於現代主義建築的盲點,與現代都市開發的極限,提出他的批判性觀點。第二個部分由第三到第六章構成,分別談了他近年來的四個設計案;岐阜縣的圖書館設計案、愛媛縣的大三島計畫、長野縣的信濃每日新聞社松本本社設計案,以及茨城縣的水戶市新市...
作者序
後記
二〇一四年的秋天,隨著發高燒而突然在動脈發炎症狀反應數值呈現異常的上揚,陷入了四個月的住院生活。將所有能夠檢查的部分都檢查了一遍,也找不到有毛病的地方,結果就這樣在原因不明之下又恢復了以前健康的身體。但就在持續檢查的四個月之間,斷絕了酒精與咖啡因,每天都過著規律而健康的生活。
從飛翔於國內外的生活當中,變成突然整天關在狹窄的病房裡,生活可以說有著劇烈的變化。凌晨三點就起床,讀讀書、想想事情變成每天的功課。這是因為突然出現了過去所未曾想像過的龐大空閒時間的緣故。
在那樣的時間裡所思考的,是自己過去所做的建築的事情,以及今後的人生該怎麼過的這些事。剛好在那個時候,我的辦公室裡重要的建築案的工程現場也正迎來了佳境,包括在臺灣的「臺中國家歌劇院」與墨西哥普埃布拉的「Baroque International Museum Puebla(普埃布拉巴洛克國際美術館)」;國內則有「大家的森林GIFU MEDIACOSMOS」與「山梨大學國際Liberal Arts學院棟」。
尤其是「臺中國家歌劇院」是在二〇一四年末、二千席的大劇院要在一個月的期間內對市民作初次的公開。在病床上透過智慧型手機看著劇場中充滿懷著喜悅的市民,一個人覺得無比感慨。這個歌劇院是在暨二〇〇五年末勝過ZAHA HADID的競圖以來,已經過了十年,是個曾經也有過想要放棄掉之時期的艱難建築案。建物的內部所及之處全部都是以三次元的曲線所構成,宛如在洞窟內行走的樣子。雖然終於決定在二〇一六年的九月末開幕,但工程一再延誤,能夠實現可以說真的是奇蹟。
興奮狀態的現場與安靜的病房有著極大的落差,腦子裡一直思考著對於創作這種可以說是「藝術的」建築,就讓這個歌劇院成為最後一個吧。因為投注這種程度的時間與能量的工作,在自己的建築人生中,也已經是不可能了的緣故。
再加上自己覺得不可思議的是,對於自己來說,最初期的作品「中野本町之家」與「臺中國家歌劇院」竟然在某些部分上是相通的。這個小住宅的空間也如同「白色的洞窟」。雖然尺度規模完全不一樣,但是兩者卻有著「光與聲音從遠處傳來似的」這個共通點。或許也可以說就如同置身「母胎」似的感覺吧。彷彿在隔了約莫四十年的歲月,在這當中遍覽了自己整個建築人生的樣子。或許也因著有這樣的感慨,所以才覺得將它作為「藝術的」建築的最後一個也挺好的。
另一方面在這個時期,我幾乎每個月都前往漂浮於瀨戶內海中央的大三島。大三島據說是由推古天皇時代(五九四年)所創建的大山祇神社來守護,而保有著美麗風景的島嶼。
偶然間,這個島蓋出了我的建築博物館,並且以這個為契機而和東京的塾生(伊東豊雄建築塾)們經常性地造訪這個島。
然後,在這個島上改造空屋,把它整修成「大家的家」、租借了放棄栽培蜜柑的土地開始施作葡萄酒釀酒廠,並和島民開始一起從事各種活動。而這些活動已在第四章做了詳細的介紹。
基於「讓大三島成為日本最想居住的島」的這個主題下所進行的這些活動與在臺灣蓋出歌劇院的工作之間可以說具備著極大的落差。在醫院病床上的我,將這兩個活動之間的距離,每天都做了一些想法上的整理與思考。於是有了結束創作藝術性作品,甚至將餘生奉獻給在大三島上的這些小活動上的打算。
二〇一五年二月出院後,我一邊想著這些事、一邊靜養生活一陣子,但是在七月,突然發生了打破這份安靜的事件。那就是安倍晉三首相將ZAHA HADID所設計的新國立競技場的計畫全部推翻歸零。雖然說是大幅超越預算,但是這個新聞卻如晴天霹靂一般。原本想要好好靜養沉穩生活的我,身體突然被通了電,瞬間被啟動了開關。因為關於這個新國立競技場的計畫,我曾經吃過二次的敗仗,第一次是在二〇一三年舉辦的最初競圖中被打敗,接著則是二〇一四年主張或許不需特地重建,只需要改造既有的體育館而做出建議案,結果完全不被當一回事,眼看著它被解體而吃下第二次敗北。因著這樣的脈絡背景,而有了想要再次挑戰重新舉辦之競圖的打算。
所幸可以透過JV(共同企業體)的方式組成團隊,但投注心血做出提案後,結果就如同大家所知道的那樣, 是三戰三連敗的下場。
事到如今也不打算找任何藉口,但遺憾的是,為了奧林匹克這個舉國傾注心力的活動所要使用的設施競圖,不管一個建築師是如何賭上其全身全心地來做出提案,結果整個審查過程完全沒有公開,也沒有任何一個具有作為審查員之誠意的發言與回應也是事實。在面對勝負之際,對於提案者來說沒有比這個更令人感到心寒的事了。
回想起來,關於東日本大震災的復興也可以說是完全同樣的狀況。震災發生後,我前往受災地探訪,和因海嘯而失去家與城鎮的人們談話,做出了關於市街/城鎮之復興的各種提案。這一切在我之前的著作《從那一天起的建築》中也提到過,為了讓失落的市街甦醒,因此思考著要做出讓居民們得以恢復元氣,並且能帶有驕傲的那種城市。然而所有的城鎮與市街都必須採取同樣的復興模式才行,也就是為了安全、安心,完全照著手冊規範所明定的防波堤、設置抬高的土地,以及進行高臺移轉的這三項成套的復興計畫以外,基本上其他作法的建議都不會受到認可是這個國家的基本立場。不管是防波堤也好、公營住宅也罷,總覺得若能夠有些微比較為在地居民著想的計畫該有多好,遺憾的是這全部都無法實現。
東日本大震災的復興與新國立競技場共通的狀況是,若對象是公共的場合,就不會有任何人露臉來作任何的陳述與說明,並且不作任何公開的討論。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日本變成這種沒有表情的黑暗國度了呢?在懷抱著這個想法的時候,二○一六年四月在熊本發生了地震。關於熊本的復興,都還在剛剛開始的階段。不過,相較於東日本大震災的場合,我感受到一股曙光,覺得熊本或許有機會做出比較有血有肉的那種復興。
為了安置熊本地震受災的人們,熊本縣預定建設約莫四千多戶的臨時住宅(二○一六年八月的時間點上)。其中約有六○○戶是木造的臨時住宅。再加上,這些臨時的團地中,大約計畫了有八十棟左右的「大家的家」。在東北三縣境內,我們在東日本大震災後五年之間所蓋的「大家的家」只有十五棟,只有僅僅數個月就計畫要蓋八十棟實在是難以相信的數字。
我認為熊本縣這樣的復興能夠迅速啟動的背景在於蒲島郁夫知事(縣長)的強大意志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此外,熊本縣從二十八年前起歷經了四代的知事,持續辦理了「KUMAMOTO ARTPOLIS」這個事業。那是以縣內自治體的公共設施為中心,設計者由知事所任命的總監(Commissioner)來作推薦的系統。我在這十年間出任了第三代的總監。
311震災之後,作為「ARTPOLIS」首次的縣外事業,提供仙台市宮城野區所建設的「大家的家」第一號所需的建設資金與木材。再加上,於翌年二○一二年在阿蘇地域因著大雨所產生的土石流災害之際,也蓋出了四十戶的木造臨時住宅與二棟的「大家的家」。這一切都是因著蒲島知事的強烈意志傳達到「ARTPOLIS」關係者身上而得以實現的緣故。
蒲島知事在本次的復興中,對於受災者致力傷痛的最小化,不單只是恢復原狀的復舊,而揭櫫了創造式「復興」的目標,發揮了強而有力的領導特質。
在造訪了已經有人開始入住的這些臨時住宅團地時,感到這些木造的臨時住宅相較於過去的鋼骨系更能夠好好地舒緩受災者們的心情而發揮很大的效果。此外,鋼骨系的常規型臨時住宅拉開了鄰棟間隔,幾乎是每三棟就做出區隔,並設置了板凳等體貼人的工夫。而在那之間到處蓋出「大家的家」,陸續地設置讓受災者們能夠聚集休憩的場所。今後,藉由我們所籌募到的資金,預定將會在團地內種植櫻花樹,並進行整理花壇等環境設備的作業。
像這樣能夠迅速照顧災民心情,很大的功勞是接受了知事的命令、迅速地將指令轉移成一系列充滿精力之活動的縣ARTPOLIS的負責人,同時也擔任總監之諮詢委員的熊本大學副教授桂英昭先生、九州大學副教授末廣香織先生、神奈川大學教授曾我部昌史先生等人所做的貢獻與付出。可以說是全國唯一的「KUMAMOTO ARTPOLIS」事業,有的時候也受到縣民的批判,但即便如此仍然持續了三十年左右。對於這樣的災害復興,實際感受到他們無論如何都願意貢獻一點心力的這件事真的令人動容。然後,不只是對於臨時住宅的對應,以災害復興公營住宅作為開始,在將來的創造性復興事業上,我相信ARTPOLIS也會持續地、積極地展開各類活動。
恐怕今後因著地震與颱風所受到的大型災害將會不時地發生。在那樣的時候,相較於過去的作法,像這次比較靠近人群、在熊本的復興活動中將成為以後災害對應的範例,它肯定是非得成為好的前例不可的吧。
雖然現在日本最醒目的盡是些完全不露臉、不交心,然後又在不公開進行討論的官僚體系主導下的空泛且疏離的行政作為,但是我們仍希望透過卑微的建築活動,試著將人與人連結在一起,並且開拓屬於人類的社會。建築絕對不只是箱子、也不是為經濟存在的道具。為了創造出比現在稍微讓人覺得舒服一些的社會,我認為一定還有不少透過建築所能辦到的事。
這次的出版,是由前AXIS的總編輯關康子小姐與集英社的金井田亞希小姐在六個月之間,幾乎每個月持續地對我進行貼身訪談,將我所說的話加以整理、編輯出來的成果。對於她們兩位的努力,在此由衷地致上謝意。
伊東豊雄
後記
二〇一四年的秋天,隨著發高燒而突然在動脈發炎症狀反應數值呈現異常的上揚,陷入了四個月的住院生活。將所有能夠檢查的部分都檢查了一遍,也找不到有毛病的地方,結果就這樣在原因不明之下又恢復了以前健康的身體。但就在持續檢查的四個月之間,斷絕了酒精與咖啡因,每天都過著規律而健康的生活。
從飛翔於國內外的生活當中,變成突然整天關在狹窄的病房裡,生活可以說有著劇烈的變化。凌晨三點就起床,讀讀書、想想事情變成每天的功課。這是因為突然出現了過去所未曾想像過的龐大空閒時間的緣故。
在那樣的時間裡所思考的,是自...
目錄
推薦序
前言
第一章 面對著都市的建築時代已經結束了
都市,思考東京
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庭園都市、江戶
從東京奧林匹克到泡沫經濟時期的東京
作為都市遊牧民眾的居場所
那時候所想的事情
世界最安全安心的都市
均質的格子世界
連續的都市、活著的建築
第二章 超越現代主義思想的建築是可能的嗎?
現代主義所創造的現代都市
如同工業產品般被製造的都市
都市的繁榮在今後也能持續下去嗎?
資本主義的本質
朝著都市之建築的極限
從成長的這個束縛中解放
第三章 從地方呼出的脫離近代建築—岐阜「大家的森林 GIFU MEDIA COSMOS」
從MEDIATHEQUE邁向MEDIA COSMOS
從空間的流動性邁向空氣的流動性
邁向脫空間至上主義
如同一座市街般的建築
大的家與小的家
象徵小家的Globe
消費能源的減半
以在地的材料所製造的木構屋頂
共同工作下所產生的建築
市民也參與這個專案
在建築物吹進生命氣息的營運體制
第四章 返回建築之原點的建築—愛媛「讓大三島成為全日本最想入住的島」計畫
與島的相遇
回顧建築的「始原」=最初始的原點
注視地方的潛在能力
大三島的魅力
以「在日本最想居住的島嶼」為目標
作為活動據點的伊東博物館
大三島版「みんなの家(大家的家)」
保存大三島的建築與風景
瀨戶內初次的「大家的葡萄酒廠」
島民所開拓的食文化
對自然打開的住宅的模式
哈佛大學設計研究所的Project
思考島內的移動手段
兩據點居住的這個生活形態
從「都市?還是地方?」邁向「既都市又地方的」
第五章 由市民所構思的、為市民而存在的建築—長野「信濃每日新聞社松本本社」
地域再生所期待的新總部大樓
市民參加的建築計畫
信每 新松本總部 街中Project
非公共的公共可能性
Media Garden/媒體花園
來自建築家的贈禮
能夠感受風與光的空間
活用自然資源
市民所製作的市民居場所
第六章 根植於歷史文化的建築—茨城「水戶市新市民會館(假稱)競圖」
與水戶藝術館對望
水戶的驕傲、櫓廣場的某棟建物
大柱所創造出的祝祭空間
第七章 大家的建築
現代主義建築所到達的終點
新建築語言的構築
建築家的任務
將眼睛朝向地方的這件事
所謂的建築就是賦予社區具體的形式
從「大家的家」邁向「大家的建築」
後記
推薦序
前言
第一章 面對著都市的建築時代已經結束了
都市,思考東京
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庭園都市、江戶
從東京奧林匹克到泡沫經濟時期的東京
作為都市遊牧民眾的居場所
那時候所想的事情
世界最安全安心的都市
均質的格子世界
連續的都市、活著的建築
第二章 超越現代主義思想的建築是可能的嗎?
現代主義所創造的現代都市
如同工業產品般被製造的都市
都市的繁榮在今後也能持續下去嗎?
資本主義的本質
朝著都市之建築的極限
從成長的這個束縛中解放
第三章 從地方呼出的脫離近代建築—岐阜「大家的森林 GI...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