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的地理位置,就決定了它的命運和發展?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理解錯綜複雜的世界!‧曾為蘇聯成員的烏克蘭,為什麼跟俄羅斯兵戎相見?
‧新獨立的國家愈來愈多,是民族自決還是經濟因素?
‧西方媒體對葉門內戰三緘其口,背後有什麼隱情?
挑戰‧危機‧趨勢‧問題
法國國際戰略專家、知名地緣政治學者
精選50個關鍵議題,讓你了解世界發展的最新動態
本書以地緣政治為出發點,具體描繪當今全球所面臨的重大挑戰和問題,以及世界各個角落的衝突和未來發展趨勢,在每個相關的主題上,提供最簡要的介紹和分析,讓你在最短時間內瞭解當今的國際局勢。
世界面臨的挑戰
‧恐怖主義
恐怖主義是一種不對稱的戰爭型態,它所造成媒體與群眾心理的衝擊,高於實際的戰略成效。擁有軍事優勢的西方國家,該怎麼防堵恐怖主義?
‧失敗國家
一個無法有效控制其領土,喪失威權的政府,可以稱之為失敗國家。這些失敗國家多數集中在非洲,成為各式犯罪團體的溫床,進而引發國際問題。
‧網路戰爭
繼陸、海、空、太空之後,網路已成為第五個強權競爭的場域,即使對這領域的衝突形式與結果還充滿未知,但各國的網軍早已開始建置。
牽動全球的危機
‧伊斯蘭國
伊斯蘭國是實質掌控領土的新形態恐怖主義。他們擅用大眾傳播的手法,準確判斷出西方社會體制會擴散這些駭人訊息,將群眾恐懼的心理狀態急遽升高。
‧敘利亞
敘利亞革命始於「阿拉伯之春」風起雲湧之際,卻慘遭政府大力鎮壓。此衝突的軍事化與國際化結果,成為本世紀初最血腥的衝突之一。
‧葉門
葉門自2013年以來即面臨可怕的戰爭,牽涉層面涵蓋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及其背後各自支持的西方國家。儘管衝突造成大量傷亡,西方媒體卻三緘其口,極少報導。
未來世界的趨勢和問題
‧美國轉向太平洋
基於血緣及與蘇聯競爭的因素,美國原則上是面向大西洋,但是冷戰的終結及亞洲國家勢力的崛起,促使美國轉向了太平洋。
‧國家數量的擴增
經濟因素已成為各國地方上獨立運動的重要推力。在一個國家內,天然資源豐富或發達區域在意識到與母國分離所帶來的經濟利益,往往會向中央要求獨享資源或財富,甚至進一步要求獨立建國,進而造成全球國家數量的增加。
‧國家邊界的終結?
全球化重新改變了時間與空間的概念,卻仍舊無法擺脫國家控制領土、邊界及競爭概念。邊界仍然是地緣政治、國際關係與國家定義的核心。
法國國內暢銷超過十萬冊,地緣政治最佳入門書籍
最權威的專家論述、最關鍵的50個國際議題!
作者簡介:
帕斯卡‧博尼法斯(Pascal Boniface)
法國地緣政治學領域著名專家。現任法國巴黎國際和戰略研究所(IRIS)所長、巴黎第八大學歐洲研究所教授。著作超過五十餘本,主題涵蓋國際關係、核子問題及外交政策,目前台灣已出版的著作有《最新世界情勢地圖》、《最新國際關係地圖》。
部落格 www.pascalboniface.com
推特 @PascalBoniface。
譯者簡介:
粘耿嘉
台北人,淡江法文系、歐研所畢。視南法艾克斯(Aix en Provence)這個即將新增一個台灣駐法辦事處的小城為第二故鄉,並於艾克斯-馬賽大學修讀碩士。不太自由的自由譯者,譯著類型豐富多元,平時亦客串法語教師。
章節試閱
第二章 10個地緣政治的挑戰
02. 恐怖主義
2001年9月11日,蓋達組織(Al-Qaeda)針對紐約世貿大樓與華盛頓五角大廈的自殺攻擊,驚悚地襲擊正處於強權高峰的美國。「伊斯蘭國」組織在橫跨敘利亞與伊拉克兩國的境內,建立一個土地面積廣達20萬平方公里的恐怖主義國家。這是首度有恐怖組織據有領地。
恐怖主義確實是在媒體中最常處理的戰略主題。它是以西方國家安全的主要嚴重威脅而被加以介紹。2015年1月《查理週刊》(Charlie hebdo)總部與Hyper Cacher 猶太超市槍擊案,引發廣大的群情激動,並導致法國以前所未見的規模發生示威遊行,集結數以百萬計的民眾,然而法國又再度遭受恐怖攻擊。恐怖主義同樣蔓延至比利時、西班牙、英國及美國。不過西方國家遠非恐怖主義的唯一受害者。
非西方國家也可能是恐怖主義的目標,即使這個議題在輿論當中所占的篇幅較少。土耳其、突尼西亞、俄羅斯、象牙海岸、馬利(Mali)、奈及利亞、伊拉克、敘利亞、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及索馬利亞等國尤其戲劇性地遭受波及。
恐怖主義所造成的破壞與恐怖主義所引發的反應規模,兩者之間大不相同。在西方群眾與媒體的心理,恐怖主義取代了蘇俄的危害,成為最主要的威脅元素。然而,它甚至不會對西方世界的存在造成問題,因為它不是強權,而只是一個行動的方式。正如歐巴馬(Barack Obama)針對恐怖主義所作的聲明:「好幾群用卡車搭載的戰士,喪心病狂地在公寓或車庫裡密謀,對平民造成巨大的危害,但這對我們國家並非重大威脅,而重大威脅才是伊斯蘭國欲使人深信不疑的意圖。」確實,恐怖攻擊會突然發生在任何地點與任何時刻,相對於威脅的現實性,會招致不成比例的焦慮心理。恐怖主義可能會發生在人民的日常生活當中,如在交通運輸、學校、商店等,對所有國家的人民發動襲擊。恐怖主義打破戰士和非戰士的區別。它讓全世界成為潛在的戰場。相對於其他的威脅,它所造成的死亡人數相對有限,但是它潛在的範圍卻是無限。雷蒙‧艾宏(Raymond Aron)已於1962年描述恐怖主義為一暴力行動,其心理作用與純粹物理的現實不成比例。
與一般觀念相反的是,911事件並未造成地緣政治的破裂。各強權的個別地位也並未改變,至少沒有多過於國際勢力關係的改變。但是恐怖主義特別引人注目之處,在於它顯示出人們可以從一個遙遠、孤立且貧困的國度,組織恐怖攻擊行動,去襲擊世界首強的心臟地帶。
恐怖主義是一種不對稱的戰爭型態,若干團體藉助此法以繞開其對手的軍事力量。而軍事力量幾乎完全將西方國家自外部威脅的恐懼中釋放出來,然而恐怖主義攻擊依然可自其主要的安全縫隙中滲入。
「恐怖主義只有一種定義」是世人無法接受的說法。那些被其他人形容為恐怖分子的人自認為是反抗者。在殖民戰爭期間,聯合國認可藉由武力而取得獨立的可能性,不過這只能是對抗殖民武力的軍事行動,而非針對平民的恐怖攻擊。可取得最初共識的定義有以下幾點:恐怖主義是一個政治行動(因此不受犯罪或經濟動機所支配),它採取暴力行動的手段(不涉及宣傳或意識形態的議論),且它針對不固定的平民(對手的軍事力量不是唯一要對付的目標)。不過在定義上仍有一個主要的分歧點:恐怖主義是否只是由國家層級以下的團體所為,或者也會是國家所操作的恐怖主義行動(向平民百姓進行空襲、附加傷害、準軍事部隊的民兵敢死隊等)?
恐怖主義此後被認為是西方國家、俄羅斯、阿拉伯及穆斯林國家裡最主要的威脅……一份由「世界恐怖主義資料庫」(Global Terrorism Database)所完成的研究指出,2017年時,只有3%的恐怖攻擊是在西歐境內犯下(291起),而98%的死亡與93%的襲擊案發生在中東、非洲、南亞與東南亞。最嚴重的地區位在北非與中東(3,780起襲擊案,造成10,819人喪命,占全球比重的41%)。2018年的襲擊案增至15,321起,死亡數達到13,483人。
某些政權為了對抗恐怖主義,會嘗試運用藐視人權的壓制手段。某些政權則認為不該質疑恐怖主義的成因,因為這會轉而為其尋找藉口,因而將其正當化。
不過即使我們該有效對抗恐怖主義,也最好思考其成因,且勿採取會對結局雪上加霜的決定。伊斯蘭國的目標之一,乃是在穆斯林與非穆斯林之間進行挑撥。尤其是在某些西方國家裡,更是激化了將穆斯林和恐怖分子混為一談的認知。僅使用軍事手段並不足以應付,反而會滋養恐怖主義。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原本應該是對抗恐怖主義,結果反倒大大促進其發展。運用政治手段解決無解的衝突(對抗腐敗的政權、避免陷入衝突的僵局),才是最佳良方。
第三章 15個主要的衝突與危機
烏克蘭與俄羅斯
蘇聯於1991年解體時,一向對蘇聯保有國家認同的烏克蘭就此獨立。烏克蘭是典型的「torn country」(即分化的國家,如橫跨拉丁美洲與美國的墨西哥、橫跨歐亞的土耳其),在俄羅斯與歐洲的影響之間擺盪。烏克蘭是親俄羅斯的國家,但其西部則是將眼神投向歐洲。不過歐洲掛慮本身東擴(或統一)問題,幾乎未予以關愛。因此烏克蘭與俄羅斯在經濟與外交方面維持親密的關係。
2004年發生了顏色革命(喬治亞是粉紅色革命,烏克蘭是橘色革命)。親俄羅斯的前領導人,被斷定為不太民主且十分貪腐因此遭到撤換。在基輔,親西方的維克多‧尤申科(Viktor Iouchtchenko)力抗親俄羅斯的維克多‧亞努科維奇(Viktor Ianoukovytch)獲得勝選。一些非政府組織,尤其是來自美國的單位,均以推廣民主的名義予以援助,然而莫斯科卻聲稱此為非法入侵。
不過改革、經濟發展以及反貪腐的希望卻迅速落空。亞努科維奇於2010年重拾政權。他利用司法對付其政治上的反對者,貪腐程度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經濟上則陷入蕭條。他在人民的支持下,與歐盟展開夥伴協議的協商,人民燃起希望,樂見烏克蘭採取歐盟準則,且期盼民主與良好治理的到來。莫斯科方面擔憂失去其影響力(烏克蘭與歐洲聯盟聯合協議使得與俄羅斯交流的希望渺茫),遂提供更優惠的措施,促使亞努科維奇中止了與歐洲的協商。這就是在基輔一處大型廣場發起大規模抗爭的開端,此處亦是引爆衝突的地點。德國、法國及波蘭聯合居中斡旋,使執政黨與反對派達成協議,不過最激進的反對者拒絕此一協調,導致亞努科維奇於2014年2月22日逃亡並遭到革職。對莫斯科抱持敵意的新政府成立,並企圖取消俄羅斯語為國語的地位。親俄羅斯與反俄羅斯勢力產生激烈摩擦。普丁則聲明烏克蘭政變違憲,不承認新的執政當局。
同年三月,克里米亞(以俄裔人口為主,半島上的塞凡堡〔Sevastopol〕為俄羅斯海軍基地,對俄羅斯艦隊具戰略性與重要性,由赫魯雪〔Khrouchtchev〕於1955年劃歸烏克蘭,當時由於此地區位於蘇聯內部,邊界並不具任何意義)宣布自烏克蘭獨立,後併入俄羅斯。
西方國家認為這是自1945年來第一次以蠻橫粗暴的方式改變國界,於是對俄羅斯實施制裁。俄羅斯則聲稱這不過是尊重人民自決權。烏克蘭的局勢很快便轉趨惡化,而某些人甚至議論此為冷戰再起。東烏克蘭在俄羅斯的協助下,形成了許多飛地。該區的人民憂慮自己的權利被基輔方面剝奪,基輔方面則拒絕與其認定為恐怖分子的對象談判。裝備不良的烏克蘭軍隊與民兵部隊交戰,造成6,000人死亡,其中包括許多百姓。
俄羅斯取得克里米亞,卻失去烏克蘭,因為烏克蘭所產生的威脅感強化了全國對俄羅斯的敵意。東烏克蘭獨立地區頓巴斯(Donbass)是沒人要的燙手山竽。俄羅斯建造了一座連結克里米亞至俄羅斯領土的橋,並宣示亞速海的主權。衝突正轉變為一場低強度的「凍結衝突」。2014年,波洛申(Porochenko)當選烏克蘭總統。他於當年6月在諾曼地登陸七十周年的場合中會見普丁、法國歐蘭德總統及德國梅克爾總理。這幾位首領促使普丁與波洛申科於2015年2月在明斯克(Minsk)簽訂停火協議,雖未能平息衝突,卻降低了緊張局勢。然而零星的戰鬥仍持續發生。
美國、北約組織、波羅的海三國及波蘭,擔心俄羅斯持續對西方施壓。其他歐洲國家也都認為以外交手段解決問題有其必要。西方國家所實施的經濟制裁雖然弱化俄羅斯,卻也對歐洲國家帶來負面結果,且對美國而言,也不具重大成效。相較之下,普丁在國內的支持度上升,且併吞克里米亞增強了俄羅斯的愛國主義。川普於2016 年的總統競選活動中,表明將讓制裁告一段落。然而他當選總統後,受制於身邊軍方壓力,仍繼續維持制裁的手段。
烏克蘭危機尤其驗證了一件事,即歐巴馬總統在任期內,儘管有意在與俄羅斯的關係上按下「重新啟動」的按鍵,但莫斯科與華盛頓的關係卻依舊複雜。
華盛頓視俄羅斯為歷來東西方對峙中的重大威脅,但同時也視其為冷戰中得以宰制的戰敗國。莫斯科則認為美國的目的,乃是阻止其重返首強之列。川普曾聲明有意與俄羅斯拉近關係,但由於國會與五角大廈對俄羅斯抱持著敵意,只得延續前任總統的政策。
14. 葉門
2013年爆發的葉門內戰,受到外國勢力的干預,業已造成1 萬人死亡(據聯合國估計值,不過實際數字絕對不止於此),不過卻未能以戰爭所導致的人道悲劇引發媒體的迴響。西方媒體對此保持相對的沉默有三個原因:一、傷亡人數遠低於敘利亞境內的衝突;二、該國關閉媒體;三、主要的人物為西方的重要盟友。
阿里‧阿卜杜拉‧沙雷(Ali Abdullah Saleh) 自1978年擔任北葉門(首都沙那〔Sanaa〕)的總統,同時期的南葉門(亞丁〔Aden〕)則是親蘇維埃的共
產政權。全世界於1990年自冷戰中走出之際,南北葉門合併。2004年,在北部由海珊‧胡希(Hussein al-Houthi)領導的什葉派(占人口30-40%),自認遭到邊緣化且不受重視,於是起而反抗中央政權。而自阿富汗戰爭後,葉門成為聖戰士的後方基地。蓋達組織駐紮此地,引來了美國經常性地發動飛彈攻擊。
2004年,胡希遭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刺殺身亡。2011年,掌權達33年之久的沙雷總統,在「阿拉伯之春」的覺醒行動中,遭到葉門人民強烈質疑。他
企圖用武力鎮壓人民起義,但是一開始便受到美國及波斯灣國家的聯合施壓而被約束,於是整個局勢陷入不穩定的狀態。
沙雷在過去與胡希追隨者纏鬥,如今卻互相結盟,他依然是葉門政治危機的核心元素。胡希追隨者成功了掌控該國的部分領土,其中包括首都沙那,並及於亞丁港。沙烏地阿拉伯眼見死對頭伊朗將手伸入該地,便指控其遂行擴張主義且懷有敵意。
沙烏地阿拉伯一直將葉門視為其「後院」,並且建立了一個遜尼派的阿拉伯聯盟,支持遷至亞丁且被國際承認的政府。沙烏地王室新繼承的王子穆罕默德‧本‧沙爾曼(Mohammed bin Salman),於2015年3月展開軍事干預的「果斷風暴行動」。結盟者包括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GulfCooperation Council)成員國(不含阿曼)、埃及、約旦及巴基斯坦。軍事行動大部分以空襲為主,由利雅德方面與阿布達比主導。這場衝突陷入泥淖,且遭遇前所未有的頑抗,尤其是該國確實對沙烏地阿拉伯懷有敵意。獲聯合國承認的阿卜杜拉布‧曼蘇爾‧哈迪(Abdrabbuh Mansur Hadi)總統僅掌控少部分領土,而且駐地在沙烏地阿拉伯的首都利雅德。
處於混亂狀態且壟罩在陰影之下的葉門,被聯合國認定符合「為全世界所知正歷經最嚴重人道危機」的現狀。根據評估,2,700萬的人口中,有將近1,800萬人(60%的人口)需要糧食援助,而超過800萬人(其中半數為兒童)處於饑饉狀態。自2017年4月起,有120萬人感染霍亂。此外,沙烏地阿拉伯所實施的空襲行動還殃及學校與醫院。2017年10月5日,一份聯合國祕書長報告獲得公開發表,這是首度將2016年因該軍事結盟之國家及實體,造成兒童殺害或傷害犯行的資訊刊載其中。西方國家儘管對空襲感到不安,但考量現實上與沙烏地阿拉伯的關係,因而迴避表達其立場。
即使胡希追隨者獲得伊朗的間接支援,然究其起義的成因,首要是期盼本身權利能獲得認可,加上能建置聯邦的方案,以及取得海路出入控制這兩項意志所驅使。然而沙烏地阿拉伯及其盟友,卻寧願將這場衝突解讀為「國際性」衝突,否認其僅只屬於葉門內部衝突的面向,與伊朗展開全面性的對抗。
2017年12月2日,前總統沙雷與沙烏地阿拉伯陣營拉近關係,以試圖取消對葉門的制裁,此舉令人側目,且被胡希追隨者視為叛變,兩天之後便遭其前盟
友所殺害。
雖然西方列強由於經濟與戰略的關係,與沙烏地阿拉伯產生連結,因而放任沙國將手伸入葉門,不過記者賈邁勒‧卡舒吉(Jamal Khashoggi)於2018年10月遇害的事件,招致媒體與民眾的憤慨,使得葉門境內的衝突露出曙光,且最終可能會為利雅德方面帶來壓力,從而結束空襲的行動。
2018年12月,和平協商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展開。
第四章 10個結構性的趨勢
04. 國家數量的擴增
自1945年起,國家的數量已增加為原有的四倍。
數十年來,大規模殺傷性核武器的擴散是公認對國際安全最大的威脅之一。自從核武問世,核武器擁有國的數目增加速度相對緩慢(自1945起計有八國加入美國行列),且有嚴格管制(核不擴散制度設有難以跨越的門檻)。另一個增加程度更為劇烈,且似乎仍處於無法加以克制的趨勢,就是國家數量的擴增。
聯合國成立之際,僅有50幾個會員國,但是目前會員國數量已達到193個。十九世紀時,國家或政治實體的數量銳減,是因為德國與義大利個別的統合所導致。二十世紀時,奧匈帝國與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瓦解、第一次世界大戰、去殖民化過程、第二次世界大戰等,這些情況都促進了國家數目的增長,而這些國家是以國家獨立與民族自決權為名義而實踐。東西對峙的結束,引發第三波國家擴增的浪潮,這是因為多國組成的蘇俄與南斯拉夫帝國瓦解所致。從這兩個案例可看出,除了強調國族認同之外,主要是經濟因素招來了分離主義。前蘇聯中的斯拉夫國家(俄羅斯、烏克蘭及白俄羅斯)認為,若能擺脫中亞邊陲國家的包袱,比較容易確保其經濟發展。而南斯拉夫內部存在不同的國家,首先引爆南斯拉夫聯邦的是小國斯洛維尼亞取得獨立的意志,因為其國民生產毛額在聯邦內最高,理所當然地產生「持獨立身分將更易於加入歐盟(EU),且在加入後更能加速經濟發展」的念頭。 歐盟的成員國內,往往是最富裕的地區(義大利的帕達尼亞﹝Padania﹞、西班牙的加泰隆尼亞〔Catalonia〕)要求自治或獨立。儘管其國族認同與文化權並未遭到蔑視,但確實是財富分配造成了差異性。若非洲安哥拉的「卡賓達飛地解放陣線」要求獨立,也是因為其國內絕大部分的產油量源自該地區的關係。而南蘇丹取得獨立的動機,除了源自宗教信仰的差異外,其領土座落在原生國絕大部分的石油蘊藏區內,也可透過此一事實看出端倪。
分離主義的意志通常來自於不願意分享財富。國家(或者說要求成為國家的單位)堅信在一個縮小的實體內,比消失在一個較廣闊的整體內,更易獲致繁榮。有時多數方會尋求擺脫遭批評為無生產力的弱勢方,而有時弱勢方則期望能自多數方取得獨立以改善本身的命運。
天然資源豐富或較發達的地區意識到「分離」所帶來的經濟利益,因而罔顧國家其他成員而要求獨享資源或財富。至於政治人物則寧可成為富庶小國的首領,也不願當一個貧窮大國的領導人。
進一步推演,分離運動可能會導致世界的碎裂,恐怕更難加以管理。此將造就出「非自然國家」或「失敗國家」,等同建立不安定的灰色地帶。國家擴增的風險來自薄弱的向心力,而「分離」具有擴散的效用。在南斯拉夫共同體的架構下,塞爾維亞人在克羅埃西亞境內並沒有爭議性,可是一旦克羅埃西亞獨立,塞爾維亞人勢必也想如法炮製,獲取相同的地位。風水輪流轉,這回換成加盟前蘇聯的多數共和國,其境內的分離趨勢蠢蠢欲動。如今分離現象出現在各大洲,且多半涉及較富庶的地區。尤其是2017年底,各界可透過加泰隆尼亞或伊拉克庫德斯坦(Kurdistan)觀察到此一現象。
從前南斯拉夫聯邦至南蘇丹,「分離」大致都導致災難。南蘇丹的分離未能為此一盛產石油的國家帶來和平與繁榮,反而迅速引發內戰,造成悲劇性的後果。分離趨勢所表現出來的樣貌通常是「衝突」──中央不承認地方的自治,進而訴諸武力。
大多數的戰爭都是內戰、國家層級以下的戰爭,而絕大部分的這類衝突又是受到分離趨勢所誘發。以往的戰爭皆帶有征服的屬性,如今則以分離戰爭為主。
分離運動的目的也可以是想保有原物料所帶來的收入,這些原物料就座落在一部分的領土上。中央基於事實或法律,都會將分離運動予以阻絕,並嚴加控管。
第二章 10個地緣政治的挑戰
02. 恐怖主義
2001年9月11日,蓋達組織(Al-Qaeda)針對紐約世貿大樓與華盛頓五角大廈的自殺攻擊,驚悚地襲擊正處於強權高峰的美國。「伊斯蘭國」組織在橫跨敘利亞與伊拉克兩國的境內,建立一個土地面積廣達20萬平方公里的恐怖主義國家。這是首度有恐怖組織據有領地。
恐怖主義確實是在媒體中最常處理的戰略主題。它是以西方國家安全的主要嚴重威脅而被加以介紹。2015年1月《查理週刊》(Charlie hebdo)總部與Hyper Cacher 猶太超市槍擊案,引發廣大的群情激動,並導致法國以前所未見的規模發生示威遊行...
作者序
前言
「地緣政治」至今已成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它充斥在書店、圖書館的書架、電視螢幕、報紙版面以及傳媒上。一切都變得很「地緣政治」。
我們除了針對屬於地緣政治傳統內容的各強權競爭加以論述外,討論範圍亦包含原物料、資訊及通訊新科技(ICT)、外太空、極地、全球化之體育競賽、電視連續劇、漫畫、觀光、情感,還有工會抗爭、宗教、暴亂、饑荒、葡萄酒、郊區或是政黨的內部重組等。「地緣政治」一詞,在以往因為與納粹主義的意識形態相似而遭到禁用,如今卻是隨處可見。
然而使用「地緣政治」一詞不會讓人感到過度浮濫嗎?這名詞不會為這門學科帶來庸俗化的風險嗎?若只是為了把「國際關係」換上新名字,以利在媒體上更受青睞,且在知識層面上更顯高貴,這樣不會太勢利嗎?
地緣政治前的地緣政治
許多人曾撰寫過地緣政治主題的書籍,甚至在地緣政治這個概念發展之前,便已經開始從事該主題的寫作,地緣政治的概念是指,地理環境能夠決定人的本質及該遵循的政策。而過往的研究方向,則是環境的地形地貌,影響了人民及國家的政策。
在「地緣政治」一詞出現的兩千三百年前,亞里斯多德提出與此學科有關的理論。他認為自然環境影響人民的性格及理想國家的軍事與經濟需求。對他而言,氣候與國家的性格息息相關,一塊土地的異質性會造成人民的異質性,並阻礙國家的統一與和平。此外地理環境有利人類活動與維生方式。他認為一個能夠自給自足的國家,不僅能夠保護自己不受軍事攻擊,也能避免不良的外在影響。而境外的革命思想會使一個政體呈現不穩狀態。讓‧布丹(Jean Bodin)也在其著作《國家六論》(La Republique)中闡述氣候理論。
想像一下,建築師嘗試因應建材及建造的地點來調整其施作,同理,政治領導者也應該適應受到環境形塑的人類性格。大型國家之所以敗亡,乃是無法因勢調整所造成。
孟德斯鳩(Montesquieu)認為熱帶氣候有助於形成專制政治與奴隸制度,而寒帶氣候則有利於形成民主與自由。他也認為因農業而富饒的開放式地景會受到侵略者的威脅,而在此建立的君主政體則能保護並維持其富饒。比較窮苦的山區,不會引起侵略者的欲求,而唯一獲致的富饒則是民主。
自十九世紀末,特別是在德國亞歷山大‧馮‧洪保德(Alexander von Humboldt)與卡爾‧李特爾(Carl Ritter)的時期,地理成為社會如何置入空間中的思考,不再是對世界的簡單描述。
介紹完幾項定義地緣政治的不同論述及其代表性作者,我們接著以四章來研究當代地緣政治的主要議題,包含地緣政治的挑戰、主要的衝突與危機、結構性的趨勢,以及若干議題。
前言
「地緣政治」至今已成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它充斥在書店、圖書館的書架、電視螢幕、報紙版面以及傳媒上。一切都變得很「地緣政治」。
我們除了針對屬於地緣政治傳統內容的各強權競爭加以論述外,討論範圍亦包含原物料、資訊及通訊新科技(ICT)、外太空、極地、全球化之體育競賽、電視連續劇、漫畫、觀光、情感,還有工會抗爭、宗教、暴亂、饑荒、葡萄酒、郊區或是政黨的內部重組等。「地緣政治」一詞,在以往因為與納粹主義的意識形態相似而遭到禁用,如今卻是隨處可見。
然而使用「地緣政治」一詞不會讓人感到過度浮濫嗎?這名...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何謂地緣政治
01. 傳統定義
02. 地理決定論?
03. 一門學科的誕生
04. 妖魔化後獲得平反
第二章 10個地緣政治的挑戰
01. 全球治理
02. 恐怖主義
03. 核子擴散
04. 戰爭的永久性
05. 氣候暖化
06. 文明衝突
07. 失敗國家
08. 太空戰爭
09. 網路戰爭
10. 移民
第三章 15個主要的衝突與危機
01. 烏克蘭與俄羅斯
02. 伊斯蘭國
03.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
04. 伊朗
05. 阿富汗
06. 印度與巴基斯坦
07. 中國與台灣
08. 中國鄰近海域的緊張局勢
09. 韓國
10. 西藏
11. 博科聖地
12. 蘇丹
13. 敘利亞
14. 葉門
15. 中國與美國的「修昔底德陷阱」?
第四章 10個結構性的趨勢
01. 美國超級強權的終結
02. 西方獨霸的終結
03. 美國轉向太平洋
04. 國家數量的擴增
05. 中國,下一個世界首強?
06. 輿論力量的增強
07. 軟實力
08. 權力的再定義
09. 國際正義
10. 進步的民主
第五章 11個問題
01. 邊界的終結
02. 一致的全球化
03. 軍事權力的弱化
04. 資訊及通訊新技術──促成透明的民主還是新極權主義?
05. 干涉
06. 國家的揚棄
07. 戰爭私有化
08. 原物料
09. 全球化下的體育競賽
10. 歐洲正在衰退?
11. 多邊主義的危機
前言
第一章 何謂地緣政治
01. 傳統定義
02. 地理決定論?
03. 一門學科的誕生
04. 妖魔化後獲得平反
第二章 10個地緣政治的挑戰
01. 全球治理
02. 恐怖主義
03. 核子擴散
04. 戰爭的永久性
05. 氣候暖化
06. 文明衝突
07. 失敗國家
08. 太空戰爭
09. 網路戰爭
10. 移民
第三章 15個主要的衝突與危機
01. 烏克蘭與俄羅斯
02. 伊斯蘭國
03.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
04. 伊朗
05. 阿富汗
06. 印度與巴基斯坦
07. 中國與台灣
08. 中國鄰近海域的緊張局勢
09. 韓國
10. 西藏
11. 博科聖地
12. 蘇丹
13. 敘利...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