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痛的第一桶金
整理你的財務也整理你的內心
★平均月儲蓄率從10%以下,提升到31%的奇蹟蛻變★
★引起國內外社群實驗旋風的暢銷書★
★亞馬遜2千多筆心得4.4星好評★
你是否常覺得,明明沒花什麼錢在享受,月底卻還是吃土;
「想存錢」喊了好幾個月、好幾年,但存款數字依然以龜速在爬;
不知道為什麼家裡東西越堆越多,但不曉得該從何改善;
簡單來說,就是日復一日過著財富苦手人生。
小資女凱特也是如此,好不容易還清鉅額卡債的她,以為能從此過著財務無虞的快樂日子,卻驚覺自己平均每月儲蓄率不到10%,又想不起來錢花在哪裡,可是,租屋處日漸累積的雜物訴說著一套和她認知完全不同的故事……
凱特決定在二十九歲生日展開為期一年的「不消費實驗」,重新整頓消費習慣,這才發現,那些她以為「花在刀口上」的消費,只是一個又一個欺騙自己的藉口,「購物」早已成為她逃避問題、逃避真實自我的管道:
◆這件衣服等我瘦了穿起來會很好看,先買再說。
◆工作無法專心,來買個香氛蠟燭或外帶咖啡應該有幫助。
◆手機舊了、不好用,只要換新的一定能讓生活更順利愉快。
◆心情很差,接下幾天外送就都多叫一點,犒賞自己吧。
「不消費實驗」最終幫凱特省下將近台幣五十萬元,儲蓄率提升至31%,更多次出國旅遊,然而更重要的是,讓她首次跳脫物質角度,重新審視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人、真心想成為什麼模樣。她同時也慢慢挖掘出潛藏在毫無節制消費習慣背後的,是一個個忽視已久的巨大心靈黑洞,這也是導致她過去暴飲暴食、戀愛不順甚至酗酒的主因……
不論你是苦於財務問題,或是在過度消費的癮頭中掙扎,甚至覺得人生不順,本書都邀請你一起參與凱特的重生歷程,瞭解到你絕對有能力做出其他選擇,並用不同的方式過生活。
作者簡介:
凱特‧弗蘭德斯(Cait Flanders)
前揮霍型消費者,如今對一切消費都理性克制。她在書中分享自己的故事,敘述金錢、極簡主義及理智消費如何碰撞出火花。凱特的經歷已刊登在Oprah.com、《紐約時報》、《富比士雜誌》、《衛報》以及《環球郵報》,也上過加拿大廣播公司的新聞(CBC News)等報章媒體。《不消費的一年》為《華爾街日報》暢銷書,翻譯成10種語言,在2018年7月更成為亞馬遜銷量最高的非文學書籍之一。
她在個人部落格(caitflanders.com)寫了許多文章,啟發讀者減少消費,體驗生活。
譯者簡介:
楊璧謙
1992年生,水瓶座B型,臺灣本島中部人。
畢業於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現為專職筆譯,平日多接EULA、軟體中文化與創譯行銷專案,剛開始文件與書籍翻譯兩頭燒的生活。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Elaine理白小姐
NeKo嗚喵(說書YouTuber)
小車x存股實驗(《給存股新手的財富翻滾筆記》作者)
尚潔(《我家沒垃圾》譯者、簡單生活實踐家)
阿轉(極簡YouTuber/不消費一年挑戰完成者)
柚子甜(作家、心靈工作者)
整理鍊金術師小印(《財富自由的整理鍊金術》作者)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驚嘆推薦
媒體推薦:
這本書不只給我帶來許多啟發,甚至也想來個「有消費限制的不消費」,因為透過適當的購物限制可以讓我們挖掘真正的購買動機;透過清理家中物品可以讓我們更清楚自己的喜好。原來,消費從來不和快樂成正比。──Elaine理白小姐
先理財,再投資。至於理財須先「理心」,這是一本帶領大家梳理內心的書。作者自傳式的敘述大膽表露限制消費實驗這一年的心路歷程,然而改變習慣的過程並非一蹴可幾,透過閱讀彷彿自己也隨之經歷與成長一番。──小車x存股實驗(《給存股新手的財富翻滾筆記》作者)
你總覺得賣命工作存款仍少得可憐嗎?還是常抱怨沒時間做想做的事?也許你該挑戰一下「給自己一年時間,不買新的東西」。快來看看作者如何透過「不消費實驗」克服往昔的貪婪與墮落,並在逐漸認清自己真正的需要後,快樂拿回人生主導權!──尚潔(《我家沒垃圾》譯者、簡單生活實踐家)
在閱讀本書之前,我也看過數本斷捨離書籍,雖然覺得很有道理,但要一個購物狂把好不容易累積的戰利品們「斷捨離」真的沒那麼容易!反而是這本作者記錄她的不消費一年,可能因為感同身受,讓我決定展開了行動。──阿轉(極簡YouTuber/不消費一年挑戰完成者)
「不消費計畫」是個照妖鏡,透過作者驚人的內在覺察能力,刨出生命中浪費、成癮、逃避等種種匱乏課題。而那些課題,在你我身上隱隱約約地,都有著模糊的影子。──柚子甜(作家、心靈工作者)
購物狂的你,跟著這本書和我們一起展開不消費的一年吧!你會發現這一年,會是一生中最奇幻、也是獲得最多的一年!──整理鍊金術師小印(《財富自由的整理鍊金術》作者)
讀完本書後,讀者將有機會發現,原來「消費」與「購物」是一面如此清晰的鏡子。本書作者勇敢「不消費」feat.「往內看」的實驗報告,在這個過度消費的年代,非常值得借鏡。──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名人推薦:Elaine理白小姐
NeKo嗚喵(說書YouTuber)
小車x存股實驗(《給存股新手的財富翻滾筆記》作者)
尚潔(《我家沒垃圾》譯者、簡單生活實踐家)
阿轉(極簡YouTuber/不消費一年挑戰完成者)
柚子甜(作家、心靈工作者)
整理鍊金術師小印(《財富自由的整理鍊金術》作者)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驚嘆推薦媒體推薦:這本書不只給我帶來許多啟發,甚至也想來個「有消費限制的不消費」,因為透過適當的購物限制可以讓我們挖掘真正的購買動機;透過清理家中物品可以讓我們更清楚自己的喜好。原來,消費從來不和快樂成正比...
章節試閱
九月:購物狂再見(節錄)
已戒酒:20個月
本月存款佔收入:12%(多次旅行,花費甚鉅)
本月完成信心:60%
你覺得「購物狂」是什麼樣子?也許是個踩著高跟鞋的女人,手裡提著一大堆紙袋,裝滿新衣、新鞋和化妝品。大概受了媒體報導和名人形象影響,我以前對購物狂的印象正是如此。
所以呢,以前我一直對這個詞沒什麼共鳴。除了貸款買車,大部分債務都是吃喝玩樂累積出來的。花費超出能力範圍也不要緊,先刷卡就好,帳單寄來再說,反正我是刷卡去吃去玩,又不是瘋狂購物。衝動購物是有,比如買一些不看的書,或超出購物清單,順手多帶幾件──總之,我才不是那種愛穿高跟鞋去血拚的人,哪是什麼購物狂?
好吧,才不是只多買一點,我買的東西可多了。我以前偶爾也會採行購物療法來抒壓,只要能讓心情變好,付什麼錢都不是問題。通常我只是買酒小酌,不過事態嚴重時,往往一擲千金,買下超出能力範圍的東西,希望能挽救崩潰深淵中的自己。到底什麼事這麼嚴重,需要花錢消災?──除了失戀,還能有別的嗎?
今年六月,就在啟動消費限制的前幾週,我在多倫多認識了新對象安德魯。我們住在不同時區,有三小時的時差,遠距約會了一個月,他便問我是否打算認識其他對象,或者乾脆跟他定下來?聽了這話,我覺得渾身輕飄飄的,心裡還想像著如果是當面告白,他說不定會一把將我抱起,先轉個三圈,再模仿老電影的橋段,來一個定情之吻。
安德魯不只體貼溫柔,也願意聊嚴肅的話題。一些一般人在剛交往時會避談問題,他都敢討論,於是我們聊了彼此的薪水和淨收入,說明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政治立場,並討論我戒酒的經歷和意義。我們還深談自己過去的情史,毫不避諱,大聊為何舊情慘敗,總是傷心收場,我們幾乎百無禁忌,什麼都聊。
就這樣,隨著我一一自陳,安德魯也聽到許多不光彩的過去,但一件都沒把他嚇跑。他反而會邊聽邊給建議,兩個人一起想辦法,而且都是些很實際的辦法,讓我們能好好經營這段感情。我每天都想見他,但不是出於不安全感,所以我想這次應該會是認真的了。
九月時我趁勞動節放假(譯註:加拿大的勞動節為九月的第一個星期一),飛去找他。雖然見少離多,我們的相處方式卻像老夫老妻一樣自然。就連坐在客廳沙發,兩人依靠在一起的姿態都親密無比,像兩片遺失的拼圖,終於找回彼此一樣,是那麼自然地湊在一起。當時一切都完美得沒話說──這次是認真的了,我再次心想。然而,就在假期結束的前一晚,一切陡然生變。
安德魯那一晚異常安靜,我們一起看了部電影,從頭到尾他一句話都沒說,就算電影播完了仍一言不發,只是安靜回房睡覺。那天我們沒上床,他也沒抱著我睡,只是轉過身背對著我。安德魯在我們之間立起一道牆,把我隔在外頭,拒絕接觸,避免衝突。我蜷縮起來,偷偷讓兩人的背碰在一起,同時暗自流淚。我過去不知道什麼「世界上最遠的距離」,現在我知道了。你在我身旁,我卻是一個人面對。
隔天早上,他開車送我去機場。不知怎地,我知道我們已經玩完了,但還是不知道為什麼會演變至此,怎麼突然結束了?到了機場,他根本沒打算下車送我,也沒有擁抱道別。他只是把身子探過來,親了我一下。這一吻很用力,我幾乎以為可以重新來過,然後我便提著行李說再見,心裡知道可能此生不復相見。
之後幾個星期,我們還是會互傳訊息,但感覺已經變了。我一直不敢問他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要這樣對我?只是我還沒做好聽到答案的心理準備,所以一直沒問。我們的關係名存實亡,只剩下文字訊息勉強維持,這讓我覺得寂寞又空虛,只好把行程表塞滿,四處旅行,轉移注意力。
儘管有幸在朋友相伴下盡情暢遊紐奧良,受傷的心還是隱隱作痛。我發覺自己一直想找事情做,好轉移注意力,提振精神。通常所謂「找事情做」就是找東西買。我發現只要心情不好,我就購物,藉此忘記傷痛,也解決問題──就算問題只是子虛烏有,也成了購物藉口。
就從手帳開始說吧。這麼多年來,就算我買了也從未好好使用,新的一本大概只用兩三個星期,一月份還沒過完就被丟在一邊,大概要再過三四個月我才會再想起來。「新的一年都快過一半了,再拿來用也很怪。」便順手把本子扔了。但如今我剛從紐奧良療傷歸來,正渴望一切重新來過,當然需要一本手帳來計畫新人生──真的超需要!太好了,這本不錯!留白部分大小適中,方便我記下待辦的工作和私事,又附有勵志小語,可以適時激勵我,最後還留了幾頁空白,可以拿來列出看過的書單。左看右看都好極了,簡直是專為我設計的嘛!
再來看看我的衣服,真是沒半件能見人,不是老氣就是寒酸,讓我也顯得邋遢。於是我開始逛網路商店,想找些好看的衣服:這幾件襯衫符合我的年齡,不會太孩子氣,再買幾件正式點的長褲……不要再買牛仔褲了,讓我看起來很不專業。那不然穿洋裝看看?我一直討厭穿裙子,可是別人穿了都很可愛,連身洋裝又很方便,不需要煩惱上半身和下半身搭不搭。哦,這件高腰剪裁的洋裝真好看,我穿起來應該不錯吧?那就買兩件不同顏色的好了。
除了亂買手帳和衣服,我也不時想買書。我也老幻想著,如果有個手燒馬克杯,早上用來喝咖啡,多有情調。要泡咖啡就得進廚房,啊,地板上如果鋪片地毯,腳就不怕冷了。我也該再添把主廚刀,不然刀不夠利,怎麼備料做菜?還需要什麼?對了,現在這只手機又老又慢,還會自動關機,非換不可。如果換了這惱人玩意,生活一定更順遂愉快。就這樣,我真的上網選購手機,把看中意的款式丟進購物籃。
就在按下「結帳」按鈕前,我才猛然想起自己還有消費限制,這一買不就破戒了?要不是畫面上跳出那個按鈕,差點要花掉一千多塊了。懸崖勒馬後,我靜下心來,思考自己到底在做什麼。以前如果陷入低潮,我大概沒有餘力反省,只能任情緒擺佈,但這一次我決定要振作起來。
結果那一整個月我都沒再對那些東西動心。我把網站上的購物籃清空,關閉瀏覽器頁面,什麼也沒買。以前可不是這樣,但那是以前了。
回想我和前男友克里斯分手,也差不多六年了,那段關係可用幾個詞形容:混亂、激烈、毒害。如果有一方沒有安全感,另一方不但不會安撫,反而百般挑剔,鬧到大吵一架,然後又跟對方道歉,採溫情攻勢,求求你原諒我。
經歷多次分合,我終於和克里斯斬斷情緣,搬出同居處。我決心重整人生,希望擺脫舊情傷害,也期待能改頭換面。我想過得平靜安穩,想有回家的安心感,於是為了打造舒適的新家,我決定:去買東西。
走進第一家店,我買下一組全新超細纖維的綠色布沙發,要價一千三百元,然後又買了黑色咖啡桌、茶几、書架和一面鏡子,花了七百塊。回家後,我在新架子上擺滿書和療癒小物,我還買下一些好看的照片,拿來掛在牆上裝飾。被單床包通通換新,畢竟床就像避風港,不舒服點怎麼行。結果,舒適新居總共在一週內花了我三千多元,而且還沒完呢!為了搭配新家具,我決定把整櫃衣服都扔了,全部換新。過了幾個月,我又貸款買新車,共借一萬五千美元。
宣布重整人生三個月後,我有一套互相搭配的家具、裝滿新衣服的衣櫃,還有一部新車。表面上看來,已經完美無缺,而且只花三個月就打理好。呼,終於自由了──同時也不自由,因為打造新生活耗費兩萬元,全部是刷卡付款,帳單還沒繳清呢。我欠的這些債,還得揹上幾年才還得清,這可一點都不自由自在。
和克里斯分手,我已不記得有多痛,因為那時我只顧著麻痺自己。以食物撫平傷痛,用購物填補空虛。如果太寂寞,就呼朋引伴,到家裡開派對用力狂歡,不管有多少酒,儘管喝個精光。那時我不覺得痛,是因為盡了一切努力逃避感受,但這方法用慣了,總是治標不治本。直到和安德魯感情生變,我才發現這樣縱情狂歡只是逃避,所以這次決定不再麻痺自己。不論會痛得多深多劇烈,我都會咬牙去感受。
經過滿滿的旅行之後,我回到家準備面對事實。晚上,我縮在床上,感受孤獨,感受刻骨銘心的痛楚。明天早上,我要繼續過日子,一切都會好的。於是我一件一件丟掉家裡不需要的東西,清理出更多空間,也重新安排物品位置,讓自己過得更舒服也更方便。每逢週末,我便常找朋友去爬山。
是的,我仍繼續生活著。我能感受,也能生活,再也不用食物或酒精來麻痺自己,也不再衝動購物。沒有好處的事我不會再做,之前過得放縱奢侈,也沒幫助我走出困境,這次當然就不必再試了。
不久,我在部落格上宣布,本人已順利撐過消費限制的頭三個月。遵守約定沒什麼好慶祝的,真正的好事是我又有感覺了,不再麻痺,而且我正在好好生活。
十一月:清醒向前走(節錄)
已戒酒:22個月
本月存款佔收入:30%
本月完成信心:40%
寫了幾年部落格,我發現,讀者的留言通常可歸為兩類(酸民不算),一種人受了你啟發,無條件支持你,另一種人也認同你的做法,卻會列出一長串理由來證明自己不能向你看齊。例如,都是另一半不肯戒酒(不想少上館子、不想節制消費……),所以自己也做不到;或是因為孩子不肯丟自己的東西,害他們不能好好整理家裡;或者平常工作太忙,得賺錢養家,放假又忙著找朋友聚會,還有一堆活動要參加,還有還有……反正,沒空。這一類讀者會認真地在小小的留言欄寫下自身經歷,也會分享心路歷程,寫得鉅細靡遺,有時候我都懷疑,這些事搞不好連他們的伴侶都不清楚呢。如果他們心情不好,就會打上冒號加一個上括號,表示傷心:(
不管讀者為何不能仿效我,我都相信他們。我一再強調,個人財務就是個人問題,對某個人管用的方法,另一個人可能就行不通,其他問題也是一樣。不過,曾有一種讀者提過的困難,真的令我感同身受,因為我也曾長久對抗同樣的問題:也就是嚴以律己久了,也會擔心過分限制,反而綁手綁腳,動輒得咎。
有人說,戒癮頭要一步步來,說戒就戒反倒容易放棄,不僅故態復萌,還會依賴更深。我的讀者最常用這個論點來質疑消費限制,也最常以此解釋自己為何不能跟進。這麼想的確也有道理,如果想到消費限制或許會改變人生,更會再三考量。
畢竟,「購物療法」不只是字面上的意思,藉著購物來解決問題,獲得快樂,這個信念還牽涉到更深層的原因。就像朋友常對我的實驗冷嘲熱諷,也不足以逼我思考,真正有影響力的,還是我對自己說的話。在那些想要放棄的時候,我與自己對話,因此更認清自身處境──沒錯,我也想過要放棄,有一次還真的半途而廢了。
七月份開始實踐消費限制後,我用了很多辦法,要在這一年內盡量避免接觸廣告,引起購物慾望。因為受不了廣告,好幾年前,我早就停掉有線電視,把電視就接到電腦,只拿來看網飛(Netflix)影片。但廣告難防,就算用電腦或手機上網,還是推銷滿天飛。網站上的廣告我管不著,不過社群媒體上有廣告設定,就從這裡動手吧。我進入臉書、推特和Instagram的設定,檢查追蹤對象,只要是商家,一律取消追蹤。我在這些平台上追蹤了書店、戶外用品店、家居飾品店和百貨公司,除了書店之外,真不知道當時為什麼會有興趣。就算相框、行李箱和浴袍大特價,那又怎樣?這些事很重要,不知道不行嗎?
接著我打開電子信箱,這裡更是包藏禍心。幸好有種應用程式可以清理信件,幫我挑出一堆訂閱多年的電子報,共多達三百封,每封旁邊還替我安上一個「取消訂閱」按鈕。同樣的,這也是各家書店、戶外用品店、家居飾品店和百貨公司的電子報,那就比照辦理吧:取消訂閱、取消訂閱、取消訂閱、取消訂閱。
按到一半,出現了航空公司和旅遊網站的訊息,如果繼續訂閱,就能收到折價券和快閃特價通知。這令我猶豫了一下,因為這一年我允許自己旅遊,所以要出門的話,不是應該想辦法省錢嗎?畢竟,我的部落格是寫個人財務的,明明能省錢,實際上卻花了更多錢,這叫我怎麼對讀者說出口?我想了想,認為這話雖有道理,我最好還是別收到任何通知,否則看到優惠就心動,只會花掉更多錢。我繼續爽快地把信刪個精光,正慶幸從此耳根清靜,殊不知有個通知逃過一劫,到了瘋狂大特價的黑色星期五,又翩然出現。
那是個平凡的星期五早上,一切如常,直到我打開信箱,看見一封信,通知我最愛的商店要舉行大降價:黑色星期五限時優惠,眾多商品買一送一,這本書七五折、那本書六折,香氛蠟燭半價和二五折,要買要快!一時間,眼前充滿促銷標語,大大的紅字熱情招手,在我趕緊把信扔進垃圾信件匣前,又看見超級優惠的電子閱讀器──原價一百三十九美元,特價九十九美元。天啊,太讚了!上星期,我才答應讀者,要送一台電子閱讀器出去,正好還沒買呢。就這樣,我的拖延病付出了代價──真的是金錢上的代價。。
然後,我又聽見那個聲音。
你在哪還能看到這麼優惠的閱讀器?
我對這個聲音太熟悉了,就像多年不見的朋友突然來電,電話那頭的聲音聽來還是如此熟悉,讓你內心瞬間溫暖又雀躍。一聽見那句話,我簡直像見到老友一樣安心,不禁卸下心防,聽聽她想說什麼。
你看,這麼便宜,沒見過吧?而且你也需要啊。
這聲音和我之間,可是交情匪淺。我跟她說過的話,可能比跟任何人都多,她對我太瞭解了,知道我愛吃什麼、知道我的能量來源、知道什麼能讓我振作,也知道什麼最能打擊我。所以,我很依賴她,相信她能幫我解決任何問題。畢竟,現在那台閱讀器已經壞了,真的該買新的,不是嗎?
你真的該買,而且你好久沒給自己買東西了。
我倆向來是彼此徵求意見的好夥伴,只要我站在選擇的十字路口,不知該往哪條路走,她就會替我分析利弊得失。這次也不例外,我來到個人財務問題的大難關,面對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你花得起這個錢嗎?我很清楚答案,但我仍轉向她,尋求意見。
你需要買,你又好久沒給自己買東西了,而且也買得起!
我睜大眼,體內湧起一股手舞足蹈的衝動。以前,每當我順手買下兩瓶酒,心想愉快的夜晚即將來臨,便感覺刺激又緊張,腎上腺素一路跟隨。仔細想想,消費限制專用帳戶裡有七百美元,當然買得起一個閱讀器!想著想著,我幾乎就要立即行動,然後整個晚上手舞足蹈轉圈圈。可是,話說回來,我也不是那個會隨便帶兩瓶酒回家的小女生了,所以這輕飄飄的感覺,反倒讓我卻步。
那個聲音也發現我沒聽進她的話。
以後可能不會再有這麼棒的優惠了唷。
──有這句話就夠了。她很清楚,我也很清楚。
我忘了後續進展,反正我下訂了。我應該在網站購物車放了兩台閱讀器,確認訂單,然後按下「送出」。這種事我做過幾百遍了,跟早上起床換衣服,或整理自己的頭髮一樣,再熟悉不過。這不只是習慣,也是我的一部分。可是,我還真的不記得這整件事,不記得有沒有填任何資訊,或按任何按鍵。我只知道,隔天早上,那家店又寄了一封信來確認訂單。我什麼都不記得了,反正就在那一刻,我打破了消費限制。
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我也瞭然於心。破戒一次,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最後全面失守。例如二○一二年,我又宣布戒酒,後以失敗告終,當時我維持了四十五天不碰酒紀錄,然後覺得夠了。我好累,不想再跟別人解釋我為什麼不喝,也受夠別人的回應。接下來一個半月,我好像肩負重任,決定嚐遍每一種我看到的酒,好補償前面滴酒不沾的一個半月。喝醉之後,我記不得自己喝了什麼或做了什麼,反正我看到什麼,都有可能吞下肚去。
每次的失敗,最糟的倒不是破戒行為,而是發現自己說的話或做的事,違背自己的價值觀。比如說謊,不誠實說出我在哪裡、我和誰在一起或我在做什麼。為什麼朋友還願意跟我說話?我自問。我這麼糟糕,我不僅有罪惡感,也羞愧不已。《脆弱的力量》作者布芮尼‧布朗曾說:「要傾聽羞愧感。」她在她的第二場TED演講提到,罪惡感是覺得自己「做錯事了」,羞愧則是「我壞透了」,而我總是與羞愧為伍。
我會告訴自己,我的人生很失敗,根本不可能變得更好,不如接受現實,就這樣繼續失敗下去吧。同樣的聲音曾勸我往好的方向改變,也曾說服我走回老路,接著又出來訓斥我。我太瞭解這個聲音了,一直都那麼相信她。我相信不論她說什麼或做什麼,都是為我好。然後,我承受她的辱罵,並自認活該。放縱與自憐於是不斷惡性循環,維持多年,我完全相信她,因為她就是我。
然而,我看著信箱裡那封確認訂單的信,知道自己再也不想跟她一夥了,我也不想再隨便破戒了。
九月:購物狂再見(節錄)
已戒酒:20個月
本月存款佔收入:12%(多次旅行,花費甚鉅)
本月完成信心:60%
你覺得「購物狂」是什麼樣子?也許是個踩著高跟鞋的女人,手裡提著一大堆紙袋,裝滿新衣、新鞋和化妝品。大概受了媒體報導和名人形象影響,我以前對購物狂的印象正是如此。
所以呢,以前我一直對這個詞沒什麼共鳴。除了貸款買車,大部分債務都是吃喝玩樂累積出來的。花費超出能力範圍也不要緊,先刷卡就好,帳單寄來再說,反正我是刷卡去吃去玩,又不是瘋狂購物。衝動購物是有,比如買一些不看的書,或超出購物清單,...
作者序
一切始於一個念頭,如同過去許多想法,起源成形都是有跡可循。在我二十九歲生日前,我和一群朋友說好要到惠斯勒度週末。一行人在加里波第省立公園祈卡穆斯湖健行,隨著天上雲朵飛捲飄移,清澈的綠松色湖面映影也不斷波動,明暗交錯起伏,我們換話題的速度也同樣飛快,從工作和興趣,一路聊到友誼和感情生活。
「你呢,凱特?之後要做什麼?」麗茲問我,這問題再單純不過,就是老朋友之間的關心。我和她讀八年級時就認識了,正因為瞭解我,麗茲可能預期聽到我說要搬家,比如搬回多倫多工作,或到其他陌生的城市,因為我向來如此漂泊不定。
結果,我談的卻是別的,一個已醞釀一週的想法。
「我在想,我可以做一個實驗,一段時間都不買東西。」我說:「比如,大概六個月或一整年都不買東西。」
對於我這種突發奇想,朋友早已見怪不怪。在此之前的三年裡,我做過若干人生重大決定,比如決心還清債務,從此不再赤字,又決定好好照顧健康,也戒了酒。所有的改變,我都公開記錄到個人部落格上。聽了我的話,朋友紛紛大呼「酷!」和「很有意思啊!」追問我一連串問題。既已發出豪語,我的點子也就活了過來,計畫逐漸成形。大家開始討論如何進行實驗,例如我該允許自己買哪些東西,或不買哪些東西。
當下答案還未完全成形,因為每次的實驗,我都不是準備萬全才開始進行。我從沒想過,竟能在兩年內還清三萬美元的債務,一年內減重十三公斤,也沒料到會在那之後的十二個月裡,只用收入的51%就能過日子,存下另外31%,再用剩下的18%出門旅遊。我也沒想到會在部落格記下這麼多事情,還能把沒分享過的小故事或心得,收錄到這本書裡。那時,只知道我不滿意自己的財務狀況,只想著要開始節儉度日,存下更多錢。
我原本也沒想到要設定消費限制,至少不是一夜之間就下決定。想法有如種子,長成需要時間,當時我每次都在設法解釋為什麼又存不了錢,於是捫心自問後,我告訴自己可以做得更好,只是每每要改變,總是不知從何著手。
直到有一次,全家都在唸我妹艾莉,因為她把幾百塊血汗錢花在我們覺得她不需要的地方。她反唇相譏:「我已經把收入20%存起來了,剩下的我愛怎麼花就怎麼花。」我妹才二十歲,半工半讀上大學,卻比我早認清事實──應該先存錢,剩下的才可以花掉。不過身為長姊,我覺得有必要問得更深入:「可是你住家裡啊!你的生活費真的有必要佔掉80%的收入,不能花少一點嗎?」
語畢,我就發現自己說這話有多虛偽。就在此時,改變的巨輪開始轉動起來了。
這場家庭對話之後一星期,我預定到惠斯勒登山,於是在臨行前的七天裡,好好看過我的財務數字,並自問一些嚴肅的問題,比如:我現在最多只能存下10%的收入,剩下的錢是用到哪裡去了?我幹嘛一直找理由花錢?生活開銷真的需要花掉90%的收入嗎?不能用少一點的錢過日子嗎?
那一年每到了月底,我就問自己這些問題,卻還是沒有答案。我只知道,不論物質、事業和人生,我都樣樣不缺了,卻總覺得哪裡還不夠。永遠沒有滿足的一天,永遠還想再要某個東西。可是既然追求再多也無法滿足,不如反過來,別再擁有更多。
所以從惠斯勒回來之後,我又坐到桌前,開始擬定新的計畫。我定下購物限制,規則很簡單:未來一年內,我不可以添購新衣、不能買鞋、不買首飾、書籍、雜誌、電子產品,或任何家居飾品。我只能買消耗品,譬如生活雜貨、衛浴用品,還有給車子加油。列在「可購買項目」的東西就能買,大都是一些可以確定不久就會用上的東西。我也允許自己換掉已經完全不堪用或破損的舊物,但條件是舊的已經丟了,才能買新的。雖有限制,我仍允許自己偶爾上館子吃飯,但是外帶咖啡就不行,因為這是我的致命弱點。一想到每個月至少花一百美元買飲料,便讓我渾身不自在。
除了決定不再添購新物,我也決定丟掉不用的舊東西。隨便望向公寓任何一角,都可以看到很多不需要、也不是我特別想留下的物品。從今以後,我只想好好使用已經有的東西。我想看到每樣東西都是有用的,如果覺得沒用,那乾脆丟掉。
我在部落格上寫了文章,介紹我的計畫,就在按下「發佈」前,我又加上一句:「我做了明智的決定,藉此擺脫債務,不再為懶惰找藉口,也戒了酒。可是,我還沒有成為一個理智的消費者。」我不想再衝動購物,不想花了錢才發現自己陷入行銷策略或特價的圈套。我也不想再說服自己買根本用不到的東西。
「除非有必要,否則不買」,我希望做到這個地步,也希望最後可以看清楚錢的去向,並能根據目標和價值觀設定實際的預算。我也誠心希望可以減少花費,增加存款。不過,如果我每次都不慎重考慮就隨便花錢,這些目標永遠也不可能達成。
隔天,我便決定啟動計畫──在二十九歲生日當天,也是人生第三十年的起頭,開始實踐。在那之後,我還會在部落格寫下許多文章,分享這一年中我所得到的收穫,內容都和金錢花費有關。故事就從這裡開始,我的許多其他故事也是如此展開。那一年裡,我也曾多次遲疑有些事是否應該分享?那些大多是影響我原本的生活,逼我獨自面對現實的事,或者讓我接連幾週臥床不起,甚至信念動搖。在這一年,我追求「減少擁有」的生活,理應不難實踐,實際上卻發現,所有我愛的,我依賴的,一一離我而去,而我被推著向前,從無到有開始嶄新人生。
那一切的失去,我並沒有如數記錄到部落格上。雖然我相信讀者會支持我,每每下筆卻總情緒潰堤,無法成句,只好刪去所有草稿。那時我說不出口,但現在,我要寫進這本書,和書前的你們一起重新回憶。
以下的章節,就讓我逐一介紹那不消費的一年中,我所經歷的大小事。我也會同時交代前因後果,告訴你們過去曾發生的故事。唯有如此,才能讓你們看清故事全貌,真正理解這一年的不消費經驗為何重要。對我來說,那就是個挑戰:這段經歷先是顛覆,然後挽回了我的人生。
一切始於一個念頭,如同過去許多想法,起源成形都是有跡可循。在我二十九歲生日前,我和一群朋友說好要到惠斯勒度週末。一行人在加里波第省立公園祈卡穆斯湖健行,隨著天上雲朵飛捲飄移,清澈的綠松色湖面映影也不斷波動,明暗交錯起伏,我們換話題的速度也同樣飛快,從工作和興趣,一路聊到友誼和感情生活。
「你呢,凱特?之後要做什麼?」麗茲問我,這問題再單純不過,就是老朋友之間的關心。我和她讀八年級時就認識了,正因為瞭解我,麗茲可能預期聽到我說要搬家,比如搬回多倫多工作,或到其他陌生的城市,因為我向來如此漂泊不定...
目錄
前言
七月:記錄所有
八月:改變習慣
九月:購物狂再見
十月:告別過去,劃清界線
十一月:清醒向前走
十二月:創造新傳統
一月:調整規則
二月:船到橋頭自然直
三月:重燃希望
四月:準備下一步
五月:抵達新境界
六月:打包帶走新人生
後記
不消費實驗:入門指南
參考資源
致謝
前言
七月:記錄所有
八月:改變習慣
九月:購物狂再見
十月:告別過去,劃清界線
十一月:清醒向前走
十二月:創造新傳統
一月:調整規則
二月:船到橋頭自然直
三月:重燃希望
四月:準備下一步
五月:抵達新境界
六月:打包帶走新人生
後記
不消費實驗:入門指南
參考資源
致謝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