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 Courant 書系 NO. 8 ⟺楊照選書】
《科學怪人》MIT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特別註解版」
典藏《科學怪人》版本的最佳選擇!
////////////////////////////////////////////
19 世紀的戰慄預言,21 世紀的現實應驗!
科幻小說起源經典 // 跨界版本時代新詮【本書特色】
☑ 根據修訂後版本翻譯,打造全新譯文
➜至今最完善的版本!
☑ 學界菁英團隊一百餘則隨文註解,深入故事肌理
➜故事細部解說 + 文本細節與時代意義的精采再詮釋!
☑ 新增七篇主題式論文,從人造技術、基因倫理、性別思考等 21 世紀關鍵字出發,與 19 世紀文本跨時空對話
➜從現代科技、倫理、性別、道德等議題面向,接軌當代,跨時空重探經典文本!
☑ 收錄「讀後思考題目集」,學科研究與讀書會討論最佳靈感範本
➜文本深究、各類研討最實用輔助工具!
////////////////////////////////////////////////////////////
李尚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李曼韻(生物老師/《生物課好好玩》作者)
蔡任圃(北一女中生物科教師)
鄭國威(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經典再推薦(按姓名筆畫排序)
【內容簡介】
本書以瑪麗・雪萊兩百年前創作的經典小說《科學怪人》為本,搭配專業註解及跨領域的主題式論文,重探本書於科學、倫理、哲學等層面的不朽價值。在寒冷多雨的日內瓦湖畔,維克多・法蘭肯斯坦博士與他違逆自然法則所拼製而成的產物之間,展開了「創造者」與「被造物」的人間驚魂記。這是一則講述「科學傲慢」的終極寓言,瑪麗・雪萊敏銳地意識到當代的科學發展,以文學手法,打造了一個被良善與殺戮的矛盾所撕裂的悲劇人物原型。這部小說通常以文學史觀點帶動討論──值此基因改造、人工智能、生物科研當道的新時代,《科學怪人》更能引起具備科技與工程背景的讀者共鳴。這部由聲譽崇隆的 MIT 出版社所發行的「修訂、評註、論文」紀念版,集結全球研究「科學怪人」主題最頂尖的學界團隊,為經典文本賦予了超越時空、印證當下的二十一世紀新生命。
【重要看點】
經典重探
我們可以在現代許多作品出現的角色中,看到《科學怪人》所帶來的啟發。當代AI人工智慧的蓬勃發展,讓我們猶如身處作者彼時的時代氛圍,正經歷一場「科學革命」。即使問世已逾兩百年,作者傳達的訊息仍歷久彌新、不落窠臼。它因此成為各類作品、故事改編的超級靈感來源,從電影、文本、戲劇到藝術等各方面,啟發了十九到二十一世紀兩百年間全世界的文化領域。
專家引領跨時代的討論
在原作內容之後,有七篇由哲學、歷史、倫理學、性別研究、生物科技等各角度探討《科學怪人》的論文。這些領域的專家不僅要向讀者呈現作者的「用心良苦」,以及暗藏在字裡行間的教訓,更試圖藉這些文章拋磚引玉,引導閱讀此書的「科學家、工程師以及所有創作者」深入思考科技帶給人類的究竟是什麼?
豐富的專業註解
本書雖然立意仍舊新穎,與人類、科技相伴的現代生活不謀而合,但畢竟是兩百年前的作品,閱讀時可能略有窒礙。全書一百多則隨文的詳細註釋,降低了閱讀門檻。註釋具備貫通作者當年時空與現今時代的功用,閱讀時更能理解作者所欲傳達的訊息,讓讀者思考本書對現代社會歷久彌新的深刻意義。
【編者的提醒】
➢ 我們集結了原始文本、註解和各方專家撰寫的短篇論文,創造出獨一無二的版本。原始文本、註解與論文並列,可以讓理工科讀者在法蘭肯斯坦、他的創造物,以及這篇關於創造與責任的精采故事即時對照下,對科學研究的道德與社會層面進行思辨式探索。與其將焦點放在瑪麗・雪萊說對或沒說對哪些科學細節,我們的版本雖然稍微觸及這方面的議題,但我們強調的是關於科學研究、科學家的角色,以及科學創造力與責任間的關係等更宏觀的問題。
➢ 值此合成生物學、基因編輯、機器人技術、機器學習與再生醫學當道的時代,瑪麗・雪萊融合了科學、道德議題與文學表現的劃時代作品,為我們提供一個機會去反省大眾對科學的想像與理解,並思索如何把嶄新的科學與技術創新融入社會脈絡中。雖然《科學怪人》充滿著看似無限的人類創意帶來的激情,但它也促使讀者認真思考,當我們培育創造力的產物,並對人類改變周遭世界的能力設限時,應該承擔怎樣的個人與群體責任。鑽研《科學怪人》可以讓一般大眾──尤其是未來的科學家與工程師──思索科學的發展史以及人類未來的拓展能力,並且反思對於這類能力蘊含的責任。
➢ 在瑪麗的先見之明即將邁入第三個世紀之際,我們為或許是有史以來最具滲透性的科學與技術研究開啟了大門:合成生物技術設計並創造活的有機體、氣候工程設計並創造全球性系統,並且將電腦的力量與流程融入全球社會的每一個層面,甚至融入人類生命的肌理。這些技術的規模與材料雖然天差地別,但都具有普羅米修斯式色彩。它們分別將人類最新的巧思和造福廣大人群的決心融入自然流程中,但也各自具備關乎生存的風險,這些風險在人類反覆展現巧思與決心的漫長歷史中早已有跡可循。從風險與利益的角度思索合成生物學、氣候工程學以及無孔不入的電腦,無疑掩蓋了有關價值觀與政治的關鍵問題:誰有權力決定科學研究與發展的日程表?誰有權力決定我們應該設法解決哪些問題或重大挑戰?誰有權力決定我們如何解決它們?誰有權利分享利益?他們是我們在解決眼前問題時,承擔了風險的同一群人嗎?
【各界評語】
本書的專業知識傳達出經典《科學怪人》關於生存問題的悠久訊息,以及科學技術若脫韁不受控,可能產生的令人震驚的社會因果。在工業革命和核子時代來臨之際,對「意外之變」的憂慮曾經無比迫切,而在今日,則更為逼人。──《洛杉磯書評》(The 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
這本新註解的經典版本將文本解讀權從英語系學生手中奪過來,交付給科學研究者,但也將文學的核心關注點──道德觀、文學手法、創造力──呈現在可能低估其重要性的讀者面前。──《祕境》(Atlas Obscura)
此版本隨附的評論文章不拘一格、跨學科、精闢、權威又通俗易懂,將瑪麗・雪萊及她的經典小說與我們這個科技導向的當代社會牢牢綁定黏合。──法律網(Lawfare)
作者簡介:
瑪麗.雪萊Mary Shelley
英國著名小說家、短篇作家、劇作家、隨筆家、傳記作家及旅遊作家,因其1818年創作的《科學怪人》被譽為「科幻小說之母」。她是英國著名浪漫主義詩人雪萊之妻,亦幫助她的丈夫編輯和推廣他的作品。雪萊的父親是政治哲學家威廉·戈德溫,母親是女權主義者和哲學家瑪莉·吳爾史東克拉芙特。1816年瑪麗與丈夫兩人與拜倫勛爵、拜倫的私人醫生約翰·威廉·波利多利和克萊爾·克萊爾蒙特在瑞士日內瓦附近逗留了整個夏天,瑪麗在該地開始構思她的經典小說。大部分人認識瑪麗雪萊是因為她的《科學怪人》。它被廣泛閱讀,為許多戲劇和改編電影提供靈感。近年的學術研究為瑪麗·雪萊的著作提供更全面的看法,學者對她其它文學作品的興趣日增,尤其在小說方面。瑪麗雪萊的作品常常主張「合作與同情就是改革社會之道」,特別是由家中婦女實行。這觀點直接挑戰他丈夫提倡的個人浪漫主義,以及他父親在啟蒙時代的政治理論。
大衛.H.加斯頓David H. Guston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社會未來創新學院教授及創院院長,同時於該校擔任科學政策成果財團法人共同主席。
艾德.芬Ed Finn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科學暨發想中心創辦人兼主席,同時於藝術、媒體、工程學院,還有英文系擔任兼任助理教授。
傑森.史考特.羅伯特Jason Scott Robert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生命科學院副教授、林肯應用倫理中心主任。
譯者簡介:
黃佳瑜
臺灣大學工商管理系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企管碩士。曾任聯合利華行銷企劃、美商麥肯錫管理顧問公司管理顧問。現為自由譯者,譯作有:《Jack》、《但求無傷》、《敦克爾克大撤退》、《發光體》、《孤獨的反義詞》、《財團治國的年代》、《精神病院裡的歷史學家》、《向 50 位頂尖管理大師學領導》、《成為這樣的我:蜜雪兒‧歐巴馬》(合譯)、《解密突出部之役》等。
章節試閱
我創造了一個怪物!(你也可以!)
柯瑞.多克托羅
若說起預測未來,科幻小說家可以媲美德州神槍手:他們朝穀倉外牆放了一陣亂槍,然後依照彈著點繪製槍靶,再對任何一個願意把他們當一回事的人宣稱自己神準無比。在瑪麗.雪萊寫下關於創造者及其創造物的「現代普羅米修斯」故事之前和之後,科幻小說家曾做出不計其數的「預測」,其中少數預言最後成真了;這毫不奇怪──擲飛鏢擲了夠多次,即使你帶著眼罩,到頭來總會讓你矇到一次紅心。
總之,預測未來是一件徒勞無益的蠢事。假如未來可以預測,那麼事情的發展便無可避免;假如事情無可避免,那麼我們做些什麼就都無關緊要。而假如我們做什麼都無關緊要,早上又何必急著下床?科幻小說所做的,其實是比預測未來更厲害的事──科幻小說影響未來。
我們記得的科幻小說──例如《科學怪人》──都是能讓大眾的想像力產生共鳴的故事。大多數科幻小說出版後不久就被人遺忘,但是有一些故事風靡了好幾年、好幾十年──甚至像《科學怪人》這樣流傳了好幾世紀。故事吸引了大眾想像力的事實,並不代表故事內容未來一定會成為現實,不過,它確實說明了當下的某些狀況。當有關未來的願景成了爭議或娛樂的焦點,你可以從中略窺世界的現況。
如果某位可憐的英文老師要求你找出瑪麗的《科學怪人》的「主題」,正確答案顯而易見──她指的是「野心」與「傲慢」。之所以說「野心」,是因為維克多.法蘭肯斯坦挑戰了死亡本身。死亡是宇宙永恆不變的真理之一;宇宙萬物終有一死:鯨魚和人類、狗和貓,星星和星系。至於說「傲慢」──亦即「極度自豪或自信」(感謝維基百科!);則是因為當維克多為他的創造物注入生命,他已澈底被自己的野心蒙蔽了雙眼,完全不顧慮這項行動會導致怎樣的道德後果。他沒有停下來捫心自問,對於被他創造出來的這條會思考的生命來說,被人拼拼湊湊縫補成形、注入了生命,然後扔進一個冷漠的世界,究竟是什麼感覺。
《科學怪人》剛出版時,被許多評論家批評得體無完膚,但它廣受讀者喜愛。它成了一本暢銷書,在劇院上演時場場爆滿。瑪麗喚醒了大眾的想像力;不難理解她喚醒的是什麼:一則關於科技掌握人類而非服務人類的故事。
瑪麗一八一八年出版《科學怪人》之際,工業革命正如野火燎原,科技創新失速發展,英國被攪得天翻地覆。持續了數世紀的生活方式轉眼間煙消雲散,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很快就要寫下悲傷的書信和詩歌,哀嘆鐵路毀掉他摯愛的田園風光。古老的行業無聲無息消失了,新的職業一夕之間出現。每一項常規都被推翻,每一張地圖都被重畫;古老而穩定的生活步調被瘋狂地打亂了節奏。著手撰寫《科學怪人》時年方十八的少女瑪麗,感受到了空氣中的革命氣息。
一九九九年,道格拉斯.亞當斯(Douglas Adams)──另一位當代預言奇才──針對年輕人與科技的關係,發表了一番鞭辟入裡的言論:
我提出一套法則來描述人們對科技的反應:
1.你出生時便已存在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正常而普通的,隸屬於世界固有的運作方式。
2.在你十五歲到三十五歲之間發明的一切都是新的、令人興奮的、革命性的,你有可能從中找到工作。
3.在你三十五歲之後發明的一切,全都有違事物的自然規律。
根據你的年紀,你可能無法一眼看出亞當斯法則的真實性,以及十九世紀讀者在領略《科學怪人》書中有關科技主宰創造者的警訊時,心中萌生的恐懼。但我們無疑活在科技不斷發生巨變的世界,如今的資訊革命讓瑪麗那個年代微不足道的工業革命相形失色,然而正因如此,我們才會對兩百年前這部有關死而復生、在科學層面上語焉不詳的小說,維持不墜的關注。
不過,「科技變遷」並非大自然的力量。科技的變遷以及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的改變,是我們作為工具製造者、個別使用者及群體共同選擇的結果。
科技變遷從何而來?
羅伯特.海萊因(Robert Heinlein)──科幻小說巨擘(同時也是巨擘級的問題人物)──一九五七年出版的《夏之門》(The Door into Summer),是一部以科技革命為主旨的時光旅行小說。他在書中寫道,「當鐵路時代來臨──而非之前──世界就會出現鐵路」。從古至今,發明家總愛胡亂塗鴉,畫出直升機之類的東西,其中包括著名的達文西。然而,在許多事物就緒之前,例如冶金術、引擎設計、空氣動力學等等,直升機根本不可能出現。夢想家的腦海中一再出現直升機漂浮我們上空的畫面,但是光因為你能想像並設計出水平旋翼,不代表你能設計出柴油引擎,更別提建造出一架能載運坦克車的塞考斯基直升機。
這套科技進展理論稱為「鄰近的可能性」(adjacent possible)。憑著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人類總能突發奇想,蹦出各種荒誕不經的靈感。只要擁有足夠的必要條件,幻想就會一一成真。當鐵路時代來臨,世界就會出現鐵路。長久以來,作家總夢想讓沒有生命的物質活過來──想想後來變成亞當、或者被猶太拉比做成有生命的假人的那團泥土。瑪麗生活在電療法盛行、工業革命與民主革命方興未艾、理性主義剛剛抬頭的世界,因此有能力在不訴諸超自然力量的情況下,為我們創造出一個有生命的假人。
但鐵路時代不僅帶來了鐵路,也帶來了強盜大亨。這些資本家打造巨大的企業「托拉斯」,肆無忌憚地剝削大眾,以使少數人發財致富。鐵路時代還帶來了奴工;許許多多被綁架或誘騙而來的中國勞工,或者被一船船運來的奴隸,在這裡被迫做著鋪設鐵軌的血汗工作。在鋼鐵、路線、土地和引擎萬事俱備的情況下,鐵路的出現或許是大勢所趨,但奴役絕非無可避免。那是一種選擇。
然而,鐵路修建完成後,人們面臨了益發艱難的選擇。鐵路改變了農人販賣貨品的方式、改變了人們拓荒開墾的方式,也改變了氣壞華茲華斯的一切事物;地圖得重新繪製,舊的產業消失,新的產業登場。生活很難忽視鐵路的存在,而且越來越難,最後變得根本不可能辦到。不論是外地的客戶期望盡速聽到你的回音,或是你的子女會找到怎樣的工作,你就是無法選擇脫離鐵路,而不同時脫離你的夥伴或親人靠鐵路從事的各種活動。
以何種方式修建鐵路是個人選擇的結果,而且往往是不符合道德的選擇。至於以何種方式使用鐵路,則是你的社會脈絡──家人、朋友、上司和老師──集體選擇的結果。
那就是為什麼獨自一人的阿米希(Amish)村落不可能存在。要皈依阿米希宗派,就必須和生活周遭的每一個人達成共識,並在採用哪些科技、如何運用科技等問題上,做出同樣的選擇。
臉書──一個擁有十億人口的阿米希村落
臉書出現之前,網際已存在巨大的社群網路:Sixdegrees、Friendster、Myspace、Bebo,以及其他數十個曇花一現的網站。「鄰近可能性」在其中發揮了作用:網際網路和全球資訊網業已存在,並且日益茁壯,你想要交談的許多朋友都已在線上,只缺有人來設計一項服務幫助你尋找他們或認識他們。
臉書這類服務的出現是大勢所趨,但臉書的運作方式則不是必然的結果。臉書的設計有如賭場遊戲,頭彩是受到萬眾矚目(按讚和留言),賭桌則是絕大多數時候無法一窺堂奧的巨大機台。你下注賭賭看揭露哪些個人資訊會中三星彩,然後拉霸──按下「發布」鍵──等著輪盤轉動,看看你是否會中大獎。和所有賭場一樣,臉書遊戲也有一條舉世皆然的法則:莊家穩贏不輸。臉書不斷調整它的演算法,確保你揭露最大量的個人訊息,因為它可以把你的個人資訊賣給廣告主來賺錢。你奉送的訊息越多,它就有越多管道賣掉你──如果某個廣告主想針對父母在東北部大城市租房而居的十九歲工學院學生販賣糖水或次級貸款,那麼洩漏你的這些相關資料,就會讓你從用戶變成可銷售的商品。
為臉書加上監視用戶的商業模式,是一種個人選擇。但是使用臉書──它如今已是市場龍頭老大──則是群體的選擇。
我是個臉書維根主義者(Facebook vegan)。我完全不碰臉書,甚至不使用臉書旗下的Whatsapp或Instagram。那意味著我基本上從未受邀參加派對、無法掌握女兒學校的最新動態、找不到我的老同學,也無法在同學過世時參加他的線上追思會。除非你認識的每個人都和你一樣拒用臉書,否則臉書維根主義者的處境真的非常艱難。但這也讓你看清了它的賭場本質,因而對你仰賴的科技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瑪麗.雪萊深諳被社會放逐的滋味。她背棄了自己在英國的社會脈絡──她十六歲時跟有婦之夫珀西.比希.雪萊私奔,在兩人終於正式結婚之前為他二度懷孕。雪萊的一生,可說體現了歸屬的鄰近可能性,而《科學怪人》的故事,則體現了在科技大鞭下大幅失序的年代,一場極其可信的災難的鄰近可能性。
一九八九年,柏林圍牆倒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一個名號很諷刺的政權──即將告終。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通常被稱為「東德」)是全球歷史上監控最嚴密的國家之一。其祕密警察組織「史塔西」(Stasi),成了極權控制的同義詞;人們低聲說出這個名稱時,總讓聽者聞風喪膽。
在東德,每六人當中就有一人是史塔西的線民──一支監視著全國的大軍。
今天,美國國家安全局(NSA)對全世界的全面監控,達到史塔西作夢也想像不到的程度。若不計算外包人員,NSA每名雇員的監視範圍可以達到兩萬民眾。
NSA以不到史塔西十分之一的人力監視著一整個星球。
NSA是怎麼做到的?我們是如何一步一步,讓監視的人力成本在短短幾十年內筆直下降?
方法就是讓被盯梢的人主動上繳情報。你的行動裝置、你的社群媒體帳戶、你的網路搜索查詢,還有你的臉書貼文──那些生動詳盡、掏心掏肺的臉書貼文──涵蓋了NSA意欲得知的全民訊息,而且蒐集這些訊息的費用,由全民自己買單。
鄰近可能性讓臉書的出現成了必然結果,但技術人員與企業家的個人選擇,卻使臉書成了一支監控大軍。拒用臉書不是一種個人選擇,而是社會的集體選擇──是你若隻身犯險,就得犧牲社交生活、與所愛之人切斷連繫的一種選擇。
《科學怪人》提出了科技掌控人類、而非人類掌控科技的警訊。維克多可以選擇如何使用科技,但是他一再做出錯誤的選擇。然而,科技並不掌控人類:是人類運用科技來掌控其他人。
在你一生中,這世界的鄰近可能性會幫助你幻想出許多新的科技,但你對此做出的選擇,卻有可能剝奪別人的可能性。是否採用某種已廣為流行的技術,你從來沒有百分之百的決定權。然而,要不要開發某項技術?如何開發?
全憑你自己作主!
我創造了一個怪物!(你也可以!)
柯瑞.多克托羅
若說起預測未來,科幻小說家可以媲美德州神槍手:他們朝穀倉外牆放了一陣亂槍,然後依照彈著點繪製槍靶,再對任何一個願意把他們當一回事的人宣稱自己神準無比。在瑪麗.雪萊寫下關於創造者及其創造物的「現代普羅米修斯」故事之前和之後,科幻小說家曾做出不計其數的「預測」,其中少數預言最後成真了;這毫不奇怪──擲飛鏢擲了夠多次,即使你帶著眼罩,到頭來總會讓你矇到一次紅心。
總之,預測未來是一件徒勞無益的蠢事。假如未來可以預測,那麼事情的發展便無可避免;假如事情無...
目錄
書系總序 楊照 Courant
導讀 楊照
編者前言
致謝
導言
【卷一】
原序
第一封信
第二封信
第三封信
第四封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卷二】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卷三】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作者導言(一八三一)
科學大事紀及瑪麗・雪萊年表
【論文】
責任會傷人:維克多・法蘭肯斯坦,創造者兼受害人
我創造了一個怪物!(你也可以!)
改變中的「人類本質」概念
沒有被現實驚擾的夢:維克多・法蘭肯斯坦的理性技術科學夢
科學怪人新釋:以普羅米修斯為名的謬誤
科學怪人、性別與大自然之母
科技甜頭的苦澀餘味
討論題目
延伸閱讀
參考書目
書系總序 楊照 Courant
導讀 楊照
編者前言
致謝
導言
【卷一】
原序
第一封信
第二封信
第三封信
第四封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卷二】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卷三】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作者導言(一八三一)
科學大事紀及瑪麗・雪萊年表
【論文】
責任會傷人:維克多・法蘭肯斯坦,創造者兼受害人
我創造了一個怪物!(你也可以!)
改變中的「人類本質」概念
沒...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