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於2019年末的新冠疫情,造成世紀性的災難。跨國比較顯示極權與民主體制管控績效不同,也產生政治、經濟與社會劇烈衝擊。人類社會必須反思與自然界如何保持和諧,跨界治理協作亦有其必要性。
‧持續三年的新冠疫情,各國所面對的挑戰,以及因應之道。
作者簡介:
主編
陳德昇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現任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專長為全球化、跨界治理與兩岸互動。
作者簡介(按姓氏筆畫)
于仁壽
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現任中國大陸廈門集美大學工商管理系講師。主要研究專長為中國大陸研究、餐飲觀光管理、工商管理。
王國臣
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現任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專長為中國大陸與世界經濟、國際政治經濟、量化研究方法。
何美鄉
美國印第安那大學醫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主要研究專長為病毒流行病學、疫苗學、預防醫學。
吳佳勳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博士,現任中華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兼副所長。主要研究專長為中國大陸經濟、貿易與投資、產業經濟一般均衡模型分析。
郭世清
國防大學政治學博士、現任國防醫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專長為軍事倫理學、軍醫史、中醫養生。
郭瑞華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現為展望與探索雜誌社特約研究員。主要研究專長為中共政治、兩岸關係、區域安全。
陳子昂
國立清華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碩士,現任力歐新能源公司執行董事。主要研究專長為新興產業、企業的經營策略、產業分析與市場調查。
陳華昇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現任臺灣經濟研究院兩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及研究九所副所長。主要研究專長為兩岸關係、中共政經改革、區域經濟整合。
陳德昇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現任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專長為全球化、跨界治理、兩岸互動。
曾念生
國防醫學院醫學士,現任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副教授。主要研究專長為老年精神學、一般精神疾病診療、心身醫學。
黃健群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現任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大陸組事務組長及中國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專長為兩岸經貿研究、全球產業趨勢、國際政治經濟學。
葉欣誠
美國康乃爾大學環境系統與水資源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專長為永續發展、環境規劃管理、環境教育。
劉孟俊
澳洲莫納什 Monash 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主要研究專長為中國經濟、中國科研體制與高科技產業、 國際貿易投資。
賴榮偉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現任中國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專長為中國大陸、國際關係、兩岸關係。
謝佳雯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生。主要研究為永續發展、環境規劃管理、環境教育。
龔存宇
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USF)市場行銷碩士,現為資訊工業策進會產 業情報研究所產業分析師。主要研究為全球伺服器產業研究、中國大陸「數 字中國」產業研究。
章節試閱
序言
2019 年爆發的新冠疫情(COVID-19)無疑是世界級的重大災難。其中不僅對國際政治產生衝擊,更對全球經濟發展、供應鏈管理與產業結構變遷皆產生結構性影響。此外,在社會層面不僅造成心理創傷、交往障礙, 並導致貧富差距惡化。可以預期的是,未來新冠疫情或將流感化與輕症化, 但人類更應記取歷史教訓,並著力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危機預防和管理, 以及全球治理與協作的落實。
本論文集是 2021 年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主要探討 2020-2021 年新冠疫情前期發展、衝擊和影響。內容主要區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新冠疫情發展與演變,主要就新冠疫情演變、族群、文化觀點與防治能力評估; 第二部分跨國比較,則由軍民心理影響、危機與決策管理,以及兩岸互動機遇與挑戰解讀;第三部分則針對疫情對經貿、社會影響探討。包括兩岸經貿、供應鏈管理、經濟社會影響,以及臺商經營管理,期能由多元面向分析其影響。
本書出版必須感謝印刻出版社鼎力支持與協助,另蘇治元同學、杜宛諭同學和謝孟辰助理悉心編輯與校正,亦對本書出版貢獻良多,在此一併致謝。
陳德昇
2022/12/01
新冠疫情發展:演變與挑戰
(2019 年 12 月 - 2021 年 5 月 )
何美鄉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摘 要
人類百年來最嚴峻的疫情─新冠嚴重呼吸道病毒(簡稱新冠病毒, 或 COVID-19),於 2019 年底在武漢浮現後,已快速傳遍全球。其傳播快速,導致受感染的病例數,在多國超過既有醫療資源的負荷。有效藥物與疫苗還未上市之前,公衛界僅能以限制人口移動、封城、鎖國等極端防疫手段來減緩疫情蔓延。因此,全球人類除承受病毒對健康的危害之外,人類的正常生活所仰賴的經濟發展,近年來也因防疫所需而幾近全球性地受到重創。
在全球產官學各界竭力合作之下,數種疫苗已進入緊急授權使用的階段。因著疫苗的出現,疫情在可預見的時程得以控制,已逐漸成為實際而不再是空洞的期盼。在此,疫情轉折的歷史時刻,本文從流行病學及防疫的角度,回顧並分析疫情 2019 年至 2021 年的起始、發展,並對未來疫苗逐漸普及後疫情可能的走向,及對人類的可能影響做分析。對於未來如何預防或減低新興感染症可能對人類的威脅,作者也就此疫情所帶給人類的教訓,提出建議。
關鍵字:新興感染症防疫、新冠病毒、封城、群體免疫
壹、初期疫情與防疫對策
一、緣起─在中國初發的疫情
人類新興感染症疫情的緣起,與病原體在自然界的生態相關。但疫情的後續發展,卻深受人類初期防疫作為的影響。
武漢疫情的初期,因缺乏即時科學性的疫情調查(至少國際間的認知是如此),對於病原如何跨宿主感染,來自哪一動物宿主等問題,至今仍疑雲重重。至於進到人類宿主之後的疫情發展,則可透過中國官方外洩的內部資料,加上 21 世紀網路媒體的蓬勃活躍,以及在中國與WHO 的溝通資訊,拼構出疫情初始的大概(表 1)。在眾多資訊中,表 1 所呈現的是筆者依新興感染症流行病學及防疫所需的觀點,所整理出的重要大事記。
表 1:2019 年武漢疫情初發大事記
日期 中國 國際
2019.12.30 武漢市衛生單位向市醫院發出
「緊急通知」,告知與該市華南海鮮批發市場有關的非典型肺炎病例,消息迅速外洩。 .北京(路透社):因應社交媒體上的謠言暗示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症(SARS)在武漢死灰復燃,中國官方表示,他們正在調查武漢的 27 例病毒性肺炎
病例。
2019.12.31 武漢市衛生單位首次公開聲明關於此次疫情,稱已發現 27 例病例。 .ProMED 機器翻譯的中國媒體文章:有關武漢市府所發出的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緊急通告。
.因應以上資訊,WHO 通知其駐中國人員追蹤此疫情。
.臺灣 CDC 去函 WHO,針對此
疫情表關切。
2020.1.1 華南海鮮市場被關閉停業。
2020.1.3 李文亮醫師被懲戒,理由為在網
路發布不實疫情消息。
2020.1.7 上海復旦大學病毒實驗室公布: 分離自任職於華南海鮮市場的肺炎病人,是一株新型冠狀病毒
(Wu et al., 2020)。
2020.1.8 北京 CDC 證實武漢肺炎的病原是新型冠狀病毒,69 名肺炎病人
中,分離出 15 株病毒。
2020.1.11 新冠病毒基因序列正式上傳至基
因銀行。 國際社會可用於備製檢驗試劑。
2020.1.13 泰國第一例自武漢返國的新冠病人,未曾去過華南市場或接觸肺炎病人、未曾去過醫院,意味著
武漢可能有社區感染。
2020.1.14 WHO 發推文說:中國當局初步調查未發現新型冠狀病毒(2019-
nCoV)有人傳人的明確證據。
2020.1.16 日本第一例自武漢返國的新冠病人,未曾去過華南市場或接觸肺炎病人、未曾去過醫院,意味著
武漢可能有社區感染。
2020.1.18 中國專家群(含鍾南山)訪武漢,
證實武漢有人傳人的嚴重疫情。
2020.1.20 中國官方(透過鍾南山)首次確認新冠病毒可以人傳人,並承認有醫事人員已被感染。 臺灣第一例新冠病人自武漢返國, 第一手資料,確認武漢有社區感染(未接觸過病人、醫院或華南
市場)。
2020.1.23-24 武漢宣布封城。
2020.1.24 兩篇科學文獻分別發表在《刺胳針》(Huang et al., 2020)、《新英格蘭醫學期刊》(Zhu et al.,
2020)首次證實,新冠病毒為武漢肺炎的病原,並形容最早的 41
位病人並非都與華南市場相關。
顯然 2019 年 12 月 30 日是一重要指標日,武漢市府衛生單位發出「關於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緊急通知」,據悉此公告,在發布數分鐘之後就已外洩至媒體手中。這也是第一則引發國際關注的疫情新聞。顯然, 武漢市府當局認同當時確實有不明原因的肺炎病人。假如,當時武漢當局或中國政府能及早對疫情有不同的認知與應變,往後的道路或許會不大一樣?
2020年1月3日,媒體報導在中國網路的醫師社群中,有某醫生被偵訊調查,因為警惕正在發生的不明肺炎可能是SARS在武漢捲土重來的訊息。而此類訊息,在國際間傳開,也造就了中國官方疫情不透明的初步國際形象。事後世人皆知,這位被偵訊懲戒的人,就是李文亮醫師。數週後,他因染疫而往生。
在1月18日北京派遣了一組包含知名學者鍾南山在內的專家團,至武漢評估疫情。小組發現了一些當地官員此前未揭露的現況,如醫院裡有12名醫護人員被感染,醫院已無餘力追蹤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並且武漢醫院在1月16日之前沒有對病人進行檢體檢測。1月19日,專家團返回北京,建議將武漢隔離檢疫,並加速擴充武漢醫療資源及量能。
1月20日,從專家團(鍾南山)的口中,北京首次透過記者會對國際發布,此疫情可有效人傳人的資訊。
二、感染源不明的社區傳播
對於一個具有人傳人的新興感染症,起初最重要的問題是,人與人之間的傳染鏈是否可以追溯。在 2020 年 1 月24日於《刺胳針》(Huang et al. 2020)醫學雜誌所發表的第一篇新冠病毒文獻,描繪最早被診斷(2019年12月31日之前)的41例肺炎病人中,就已有14(1/3)位病人與華南市場沒有關聯,也就是未知感染源的社區傳播已佔重要比例。而發表於同年1月29日,另一篇分析武漢的 425 名病人(1月22日之前的確診病人) 研究中,未知感染源的社區感染病例已增加至70%,表示在武漢封城之前,社區傳播已非常普遍。對新興感染症而言,這是一個極為關鍵的疫情警訊, 武漢當局沒有立即做出防疫應變,是造成往後全球疫情最重大的遺憾。
反觀,臺灣的第一位確診病人,在2020年1月20日自武漢返國,她在1月10日發病,返國前她在武漢都未接觸過肺炎病人,也沒去過醫院或華南市場。內行的臺灣公衛學者很明確的判斷疫情嚴峻,因為這代表的是缺乏明確接觸史的社區感染。這資訊在臺灣公衛界與媒體造成一片譁 然,加上1月16日,臺灣防疫專員赴武漢考察疫情所帶回的訊息:「新冠可人傳人」。因此,臺灣當機立斷的採取嚴厲的邊境管制,其中包括及早取消可能會引進大量外籍人士的活動,如2020年2月的國際書展,這也奠定了往後臺灣防疫較容易成功的基礎。
三、病人發病前就可傳播病毒
新興傳染病爆發初期,人類都僅能以隔離病人及其接觸者來控制疫 情,但假如感染者在發病之前就具感染性,那這樣的防疫策略則較難達到預期的效果。而新冠病毒就屬於此類難以控制的疫情。但這樣的資訊何時出現?
最早是在2020年1月26日,中國某官員在記者會上發表,因為沒有細節,且當時中國武漢疫情正陷於膠著之際。這樣的新聞幾乎沒人注意 到。而2月22日,又有中國某官員受訪時,提到「病人在發病的前兩天就已經有了傳染性」。而國際公衛學界認為「病人發病前兩、三天接觸 者需要追蹤」的建議,卻要等到4月的科學文獻出刊後才提出(He et al. 2020)。
反觀臺灣公衛界,則有幸處於疫情資訊透明的大環境下,學者可以各盡其力,就疫情進展參與討論。以臺灣第五及第八例病人(擷取自 1月28日,Michelle Ho 臉書)就在第一時間,提供了非常寶貴的防疫資訊。臺灣第五例新型冠狀病毒的確診病例,1月20日自武漢返國後,與配偶同住家中,她在1月25日開始發燒,其配偶(第八例確診病人)在1月26日出現咳嗽等症狀後確診。以潛伏期最短為一天來估算,可以確定第五例病人在發燒的第一時間,(很可能更早)就具有傳播病毒的能力。這樣的認知, 也提升了我們對病人在發病前的接觸者進行追蹤的效率。
四、中國隱瞞疫情與否?
國際諸多人士指控中國隱瞞疫情,礙於新興疾病的諸多未知,是隱瞞還是無知,第三者仍須予以公正的判斷。雖沒有獨立調查的資料,但用以下兩則媒體訪問中國當事人及專家,可以從他們所提供的資料略知一二。
鍾南山在 2020年5月17日接受 CNN 訪問的影片中(CNN, 2020)描述在1月18日專家團至武漢調查時,武漢當局對於提供疫情資訊的態度,他以「非常怠慢拖延」(very reluctant)來形容。同時,他也接獲當地多人私下傳遞訊息說:武漢疫情比實際公布的還要嚴重。所以他認定:武漢當局在疫情初期,對疫情公布不實,而北京接手之後,資訊就可信了。
武漢當局對於被控「對疫情公布不實」,又是如何回應?據 BBC 報導(2020),武漢市長周先旺在2020 年 1 月27日,接受了中央電視臺採訪。對信息披露不即時的問題公開回應說: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傳染病,根據中國的《傳染病防治法》,必須「依法披露⋯⋯作為地方政府,我獲得信息、授權之後才能披露⋯⋯」,又說:「後來,1 月20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要求屬地負責,在這之後,我們的工作就主動多了。」值得注意的是, 最後這「屬地負責後,工作就主動多了」的內容,在官方媒體再次播放時已被刪除。他也多次提到,在武漢封城前幾天,他們才可以公開討論疫情。
所以,中國的問題所在,不是中國有無隱瞞疫情,而是:什麼是系統性的促成中國屢次(含 2003年 SARS)在疾病爆發初期,疫情不透明的元凶?筆者大膽的推論,系統性的問題就是:極權的人治體系。因為極權人治是絕對與防疫所需的開放社會氛圍相抵觸的。防疫需要即時流通的透明資訊,讓專業人士可集思廣益的反應其專業良知、在有共識的專業倫理範疇內,發揮其專業判斷與應用專業知識,來落實最有效的防疫工作。
五、武漢封城:被國際社會認定為無法效仿的中國模式
2020年1月23至24日,武漢進入封城狀態,封城令於 23日凌晨 2點鐘公布。
在封鎖的幾小時內,武漢附近的湖北城市也逐漸實施旅行限制,最終整個湖北其他15個城市均實施了旅行限制,總共受影響的人數約5700萬人。那時,各級學校已經開始放寒假,而寒假則被無限期延長。
其實,國際社會(包括臺灣學者)很難想像如此大幅度的封鎖,在 執行面要如何有效落實,仍可不避免與當下民主國家的人權觀與普世社 會價值相抵觸。因此筆者收集有限媒體資料(Graham-Harrison,Kuo, 2020;Gunia, 2020) 及 WHO察訪報告(Report of the WHO-China Joint Mission),描繪封城的大致面貌如下,以作為學術討論之基礎。
從宣布封城的幾個小時內,進出城市的交通全都被阻斷,設有路障警哨,甚至醫療緊急情況也沒有例外。
除出售食品或藥品的商店外,所有商店都關門。大多數公共交通工具都停止服務。未經特殊許可,私家車也被禁止上路,所有街道保持淨空。
最初,還允許人們出門在外走動,但限制很快就收緊了。某些地區准許每兩天一位家庭成員可以外出,以購買必需品。但有些地區則禁止所有居民離家,他們被要求利用外送員(有可能是志工)訂購食品和日用品。
接著,政策更加緊縮,官方派員(有可能是志工)挨家挨戶進行健康檢查,任何生病的人都會被強制帶走至統一隔離處。據報導,一名殘疾男孩在其發病的父親和兄弟被帶走後,因缺乏生活所需的供應(如食物、水),也得不到官方的幫忙,因而獨自在家裡往生。
後續數週,中國諸多城市,也因確診病例急速增加,而進入不同程度的檢疫隔離及行動管制的狀態。而其他措施包括延長春節假期,中國廣泛實行交通管制以減少人員流動;群眾集會活動也一律取消。
因當時人類對新冠病毒所收集的資訊不多,對於武漢全面封城的防疫作為,筆者視它為一個大規模應用性的防疫田野實驗,雖有理論基礎,仍需靜待其結果。而封城 67 天之後,武漢及全中國的本土新冠病例已大幅下降(見 Report of WHO-China Joint Mission, p.7 圖 3)。因此,這項被筆者認定為「近代史上人類最大規模的公衛防疫田野實驗」,以結果論,被部分含 WHO 在內的公衛界,認定為優良策略(Lau et al., 2020; Yuan et al.,
2020)的典範。但公衛界的另一觀點,認定它在整體的執行面,其實頗具爭議性。因為在人類近代史,並沒有執行過像武漢封城如此大規模公衛措施的經驗,因此也沒有既有的科學方法可參考。而事後至今,卻未見中國公衛界發表任何學術文章,來探討封城對民眾各個層面的影響,或就國家法治面,討論如何改進,或是否有法可循?
其實就科學面,防疫是與病毒賽跑,需要即時起步。防疫不只是保護生命,也是維護健康,所以需要顧及健康的多個層面(看以下「健康一體」)。因此,更需要探討的問題是:假如可以更早起步,是否更能大幅度的減低疫情的危害,或減少封城所影響的負面範圍。
序言
2019 年爆發的新冠疫情(COVID-19)無疑是世界級的重大災難。其中不僅對國際政治產生衝擊,更對全球經濟發展、供應鏈管理與產業結構變遷皆產生結構性影響。此外,在社會層面不僅造成心理創傷、交往障礙, 並導致貧富差距惡化。可以預期的是,未來新冠疫情或將流感化與輕症化, 但人類更應記取歷史教訓,並著力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危機預防和管理, 以及全球治理與協作的落實。
本論文集是 2021 年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主要探討 2020-2021 年新冠疫情前期發展、衝擊和影響。內容主要區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新冠疫情發展與演變,...
目錄
序 i
作者簡介 iv
(一)新冠疫情發展與演變
新冠疫情發展:演變與挑戰(2019年12月- 2021年5月)/何美鄉/003
兩岸民眾對新冠疫情的樂觀偏誤、風險識覺與因應作為/葉欣誠、于仁壽、謝佳雯/027
(二)跨國比較與兩岸互動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對軍人心理影響及道德考驗之研究:以羅斯福艦、磐石軍艦事件為例/曾念生、郭世清/079
新冠疫情危機、決策管理與治理挑戰(2019-20):美中案例分析/陳德昇/123
新冠疫情與兩岸互動:機遇與挑戰/郭瑞華、賴榮偉/ 161
(三)新冠疫情經濟、社會影響與衝擊
疫情後兩岸經貿互動趨勢與供應鏈地位變化/劉孟俊、吳佳勳、王國臣/187
國際新局臺商供應鏈調整與影響/陳子昂、龔存宇/229
新冠疫情經濟社會衝擊與影響/陳華昇/251
多元布局,就地轉型:2020 新冠疫情對臺商經營與管理影響/黃健群/269
序 i
作者簡介 iv
(一)新冠疫情發展與演變
新冠疫情發展:演變與挑戰(2019年12月- 2021年5月)/何美鄉/003
兩岸民眾對新冠疫情的樂觀偏誤、風險識覺與因應作為/葉欣誠、于仁壽、謝佳雯/027
(二)跨國比較與兩岸互動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對軍人心理影響及道德考驗之研究:以羅斯福艦、磐石軍艦事件為例/曾念生、郭世清/079
新冠疫情危機、決策管理與治理挑戰(2019-20):美中案例分析/陳德昇/123
新冠疫情與兩岸互動:機遇與挑戰/郭瑞華、賴榮偉/ 161
(三)新冠疫情經濟、社會影響與衝擊
疫情後兩...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