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是自我與心靈的對話。
移動讓人了解世界的不同,孤獨叫人認識自己的內心。
一次好的旅行,是使世界更美好的一場修行。旅人踏上路途,可會幻想自己是個孤獨的修行者?在獨自上路的過程中,學習到如何與自己獨處,或靜或動,或放聲高歌,或任思緒恣意縱橫。
透過責任旅者的行腳,我們看見旅行的另一種可能。
旅行二十二個月,走過四十餘個國家和地區,旅者用文字寫下遠方人們的生活、記錄另一個國家的榮辱:從華沙到紐倫堡,走訪二戰帶給歐陸的歷史傷口;進入戰火蔓延的巴爾幹半島,恐懼與轟炸遺跡隨處可見。比鄰美國的墨西哥,是懷抱美國夢的偷渡者所必經的中途站;中美的巴拿馬則是一部活生生的華人移民血淚史。來到古巴,探訪切‧格瓦拉的革命之路;走進祕魯,在馬丘比丘之前思考文明的興衰如潮汐。
繼《旅行在希望與苦難之間》中林輝從亞洲走到中東,看過世界的希望與苦難後,他接著來到了歐洲和中南美洲。看過去,也看現在;看別人,也看自己。玄妙的旅程似要告訴我們:對世界的認識越深,越有可能將善念化為行動。
理解世間的苦難,奉獻一己之力改變世界,旅行也是修行。
作者簡介:
林輝
香港人,畢業於香港嶺南大學(社會科學學士)及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碩士),曾任民間團體全職總幹事,也同是時事評論人、社會運動者、註冊社工、專欄作者及電子媒體主持。
然而真正身份實為旅行狂熱者。2007,出發獨自到中國及南亞等地旅行,為時11個月;最後3個月,由西藏拉薩獨自騎單車經雲南到達泰國清邁。回港後成立團體「責任行者」,推廣責任旅遊(Responsible Traveling)的概念──藉由觀光旅遊發展,促進當地文化維護、環境保育、弱勢團體協助等。
2012年夏,應綠色和平之邀乘坐極地曙光號(Arctic Sunrise)前往北極,協助推廣「守護北極」(Save the Arctic)全球運動。
2012年秋,獨自出發進行為期兩年的環球旅行,並同時為香港及馬來西亞多個媒體如《經濟日報》、《明報》、《旅行家》雜誌等撰寫專欄。是次旅程於香港發生雨傘運動之際暫時完結,共計走過亞洲、歐洲、中東、中南美洲等40多個國家。
2014年秋,出版《旅行在希望與苦難之間》一書,將旅程中走過亞洲和中東的經歷集結成冊,以文字帶領讀者看見苦難與希望並存的世界。2015年秋出版本作《旅行是一場修行》,將歐洲和中南美洲的行跡,以及對旅行的種種體悟,盡收錄其中。
2015年,與友人創立網上旅遊平台「鐵鞋旅遊頻道」,並任總編輯;又成立「輕背包」,推動「背包旅行團」。同時,亦為多個媒體撰寫專欄,及於大專院校兼任講師。
臉書專頁──和我一起遊世界
https://www.facebook.com/goaroundtheworldwithme
鐵鞋旅遊頻道:
http://ironshoetravel.com/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沈旭暉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副教授及
全球研究課程主任、國際事務研究中心聯席主任
褚士瑩
國際NGO工作者/作家
專文導讀
Toby 旅行作家
雪兒 Cher 旅人
溫士凱Danny Wen 美學旅遊作家暨廣播主持人
廖芸婕 跨國自由記者
振筆讚譽
段慧琳 作家/主持人
馬家輝 作家
張鐵志 文化評論家
張翠容 獨立記者
唯色 詩人/作家
船橋彰 旅行文學作者
黃于洋 《路過》作者
藍白拖 背包旅人
共感推薦
推薦文:
我想林輝找尋的是一種真實,他不是娛樂版上的旅行資訊,反而是告訴你,在世界的另一端,美好與苦難總是並列,種種並非不好只是攤開來講,最終的真實還是需要每個閱讀者去敞開心胸思索。 ──Toby
林輝的可貴處,在於他會到香港人不太會去的地方,與那些地方對話,認識他們的故事,不時與香港作比較與聯想,實踐旅行的意義。 ──沈旭暉
林輝,以旅行為修行,但是,倒過來看,修行何嚐不也像旅行?領悟人皆過客,眾生平等,不管何時,無論何地,最重要的是喜樂自在。林輝替旅行和修行作出了年輕示範,不可不看。──馬家輝
林輝仍在路上,且愈發向內,走向人性的深處,而不止於每個地點或國度的不同,以究竟苦難與和平的意義,因為這與每一個生命相關,為此總是奉獻一己之力,踐行「你必須改變你的生活」這一初衷。於是,將旅行視為修行的他,如同西藏的朝聖者,虔信、慈悲而堅定。──唯色
我常說香港有個「社運旅人」真好,用不同的眼界去詮釋世界的姿態,明白穿梭時光的過往,旅行不只是走出自己的故事,更是讓更多歷史真相能展示在世人面前,即使你看見的是痛的、恨的,都好過虛華繁榮的旅途美好。── 雪兒 Cher
林輝的旅程呈現了旅行最原始的樣貌,相遇與學習,有與人最單純美好的相遇,有我們不得不了解的歷史,用著來自東亞背景的人的眼光,加上樸實與精確的文字,完整又細膩地呈現探索世界與自我的過程。── 黃于洋
透過林輝在他鄉的故事,你會發現,旅行可以像一個「魔術方塊」般,你一扭轉,它就變成了上千不同的圖案。最後,你轉著轉著,它還可以回到最原始的那一個方塊。──溫士凱
在民間團體和社會運動出身的林輝,卻在旅行中逐漸擴展。除了看到自己,也看到別人。因為「世界公民」能夠關心跟自己沒有關係的人事物,才是一種真正的才能。─褚士瑩
總有少數的一些人,像林輝,奮不顧身向真心嚮往的信念投身了去,無論這世界待己如何。那樣的無畏,彷彿是旅途走走停停中反覆取捨的過程中養成,他人看來瘋狂或危險的,換個角度倒是種自在了。─廖芸婕
名人推薦:沈旭暉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副教授及
全球研究課程主任、國際事務研究中心聯席主任
褚士瑩
國際NGO工作者/作家
專文導讀
Toby 旅行作家
雪兒 Cher 旅人
溫士凱Danny Wen 美學旅遊作家暨廣播主持人
廖芸婕 跨國自由記者
振筆讚譽
段慧琳 作家/主持人
馬家輝 作家
張鐵志 文化評論家
張翠容 獨立記者
唯色 詩人/作家
船橋彰 旅行文學作者
黃于洋 《路過》作者
藍白拖 背包旅人
共感推薦
推薦文:
我想林輝找尋的是一種真實,他不是娛樂版上的旅行資訊,反而是...
章節試閱
國際視野
在祕魯認識了一位年輕女孩A,今年才讀大學三年級,但卻有著一般人少有的文化經歷。
小妮子是位廣東人,在廣州出生;九歲時隨父母來到祕魯,先讀小六,再完成五年中學課程。A之後到了美國讀大學,讀了兩年國際金融,下個學期就會再到另一個地方當交換生--而這個地方就是香港。
那既是努力也是運氣,她年紀輕輕,就已在多個文化中生活過,也通曉世上最多人用的三種語言(中文、西班牙文和英文)。問她有什麼志願,她說希望可以從事國際金融或貿易,先在紐約這個世上最大最多元的城巿工作,再回亞洲發展,希望到時可以創立自己的生意。
可以想像,光是在國際視野上,她就已勝於大部分的香港學生。我想像當她來到香港,遇上香港的學生--那些過去一直努力埋首書本、在公開試中殺出重圍而上到大學的學生--她恐怕會感覺像輪迴多了一次回來,發現她的世界比其他人廣闊得太多。
她的經歷當然有大半是命運使然,但也有自主的因素,並因為視野廣闊了,所以發現更多的可能性,找出更適合自己的道路和機會。然而倘若未能有如她的背景,是否可以同樣擁有這樣的國際視野?
談到國際視野,我想起以前看過一個網頁,是一份發給美國學生做的功課,要學生在一張歐洲地圖上填寫國家名;結果如大家所能猜到,歐洲五十個國家,除了英、法、德、西、義、俄幾國,其餘的答案多慘不忍睹,而且相當搞笑。例如記得烏克蘭的人沒幾個,許多人卻記得「芭樂特」(電影《芭樂特(Borat)》中的主角)--然而芭樂特卻其實是來自哈薩克的。
然而可別笑美國人沒國際視野或世界常識,其實我們也許亦差不多。不妨做一個小實驗:你能數得出多少個亞洲國家?中國、日本、南北韓、泰國、菲律賓、新加坡……之後還能數得出多少個呢?其實亞洲共有四十九個國家,遠至沙烏地阿拉伯和土耳其,有興趣的不妨請教一下Google大神和維基大神,認識一下我們身處的這個亞洲。
國際視野是什麼?其實從來都沒能說清楚,只知道香港年輕人常被指責的其中一條罪名,叫「欠缺國際視野」。懂得外語?去國外旅行?有看《時代雜誌》?也許都是,也許都不是;我們隱約覺得知道多一點香港以外的事是重要的,所以學校要學生認識中國,又要提高國際視野--而這種「重要」,也往往在於可以讓他們「提升競爭力」,好爭取多點機會去賺錢。「國際視野」從來不是目的,而是疑幻似真的賺錢工具。
說是疑幻似真,因為對香港社會來說,有沒有國際視野,其實是假議題,真正的問題始終是:國際視野能不能賺錢?如果抽掉了股巿和油價、拿走了娛樂和消費,我們對這世界的了解還剩下多少?
許多大人總愛指著下一代說他們沒有國際視野,然而對於世界認識的貧乏,其實跟哪一代無關,而是整個社會的集體狀態。正如你可能會問:「亞洲有什麼國家與我有什麼關係?」然而,問題其實應該換個方法來問:為什麼你會數不出亞洲有什麼國家?那大概是因為這些國家、這些地方,沒有與你建立關係。如果一個人沒有對這些地方感到好奇、沒有與其相關的經歷,就算能夠像幼稚園學生學生字般地把地名背出來,那也不過是一些沒有意義的生字;反之,如果一個人的生命和生活,與這些地方扣上關聯,那麼這些國家名也再不是一堆陌生的名字。
知識貧乏,只是因為我們沒有關心;沒有關心,也就沒有認識的動機。舉例說,南亞好像與你無關,但如果你的鄰居是一位南亞裔的人士,而你又跟他交上朋友,你大概會開始分出得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斯里蘭卡之間的關係,不會犯上把巴基斯坦人當成是印度人這種低級錯誤,更不會混淆巴基斯坦和巴勒斯坦。如果你助養了一位柬埔寨的小孩子,也許你會願意去了解這個國家經歷了如何可怕的過去,這個國家的人民是怎樣一路走到今天這地步。
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視野和關懷,正是塑造我們的世界觀的基礎;而這絕不會與我們的生活無關,因為我們身處於一個史無前例的全球化世代,世界另一端發生的事,隨時會以一個你無法想像的方法來影響我們,就像我們消費買的產品,背後是遠方的工業,而製造過程中所產生的汙染又會透過食物回到我們身體去。雖然這世界太大太可怕,張開雙眼觸目所及,盡是戰爭、暴政、壟斷、汙染、貧窮、災難,我們可以做的相對之下似乎都只是微不足道;但要做冷眼旁觀者還是改變創造者(change maker),卻只在一念之間。
關心,正是開啟國際視野大門的鑰匙。
而更重要的,是越認識這個世界,我們越能接納差異,並反過來越能理解自己。就像常去旅行的人,總會經歷過面對文化差異時的迷惘,到底怎樣的生活方法才是對,或才是錯?--又或者,是否真的存在對與錯、優與劣?也唯有親身去經歷,才能夠為自己找到答案。
巴拿馬華人的故事
巴拿馬華人的歷史,正式記錄最早可追溯至一八五四年,當時第一批華工約七百人坐船來到巴拿馬,參與修築巴拿馬鐵路。自此一批又一批的華人來到巴拿馬工作,部分則定居下來,做起小生意、成家立室,並以巴拿馬為家。到今天巴拿馬這個拉丁美洲小國,有約百分之五的人口是華人;若把有華人血統者也算進去的話,更估計高達百分之十五至二十。華人在巴拿馬的故事,其實正是一個個離鄉別井、追尋更好生活的故事。
來到巴拿馬城,經朋友介紹下,住進了Terry和Wendy兩夫婦的家。他們住的是兩層的獨立屋,屋苑(由獨棟房屋組成的集合式住宅)位於巴拿馬城內華人聚居的中產地段,附近住的百分之八十都是華人;我住進去之後的第一餐,就是Wendy親自下廚的香港道地中菜,美味非常,叫我這個多月未嚐真正中菜的人吃得欲罷不能。
Terry和Wendy都是香港人,八年前透過Terry居於巴拿馬的兄長介紹,帶著女兒移居巴國;本來是髮型師Terry到了巴拿馬後改行做汽車零件生意,幾年下來,生活在當地算是不錯。香港人移民巴拿馬,聽起來似乎罕有,可是事實卻不然──在我遇過的巴拿馬華人當中,大概有一半曾在香港居住過,由數月到十數年不等;因此香港對於巴拿馬華人來說,多有一種親切感覺。
我在巴拿馬城逗留了接近一個月,本來學過的西班牙文大大倒退,因為在這個月中,我幾乎只說廣東話──這實在是非常特別,走遍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國語/普通話都是主要的語言,可是在巴拿馬大家卻開口都是說廣東話。那是因為現時巴拿馬估計有十三萬華人,當中竟有超過百分之九十來自廣東省一帶,所以都以廣東話作為主要語言。他們當中來自廣州花縣的人數最多,約占百分之七十,其餘的多來自恩平、開平、台山、新會、中山等。為什麼一個小小花縣的移民會占上整個巴拿馬華人的大部分?這大概與華人移民的模式有關:典型的移民故事是先有人來到了巴拿馬,工作五年還清了債項,然後開始自己的生意,多數為食肆或小型超巿;到站穩陣腳了,便把鄉間親人的子侄申請過來──年輕人來到巴拿馬之後,又再開始同樣的故事。如此一個帶幾個,漸漸花縣的移民便以幾何級數上升,成為巴拿馬華人的主流。反而與巴拿馬政府有邦交關係的臺灣,在巴拿馬的僑民只有約三百人。
香港人在巴拿馬
傅振琪是另一個我在巴拿馬遇上的香港人,他的家族四代都與巴拿馬結下不解之緣。傅先生現時五十多歲,早於外祖父一輩已移居巴拿馬,母親則在一九二七年在巴拿馬出生,七歲那年隨父母回到香港,一直在新界與離島以務農為生;傅先生五兄弟都在香港出世,傅振琪生於長州,懂事後便一直幫家裡種田,沒有上過學讀過書。直到他十九歲,那年是一九七八年,便決定跟隨兄長的步伐,到巴拿馬尋找機會。
沒有讀過書的傅振琪,來到巴拿馬之後一邊慢慢學西班牙文,一邊做著不同的工作。他做過餐館、酒莊等,後來還開了自己的麵包店。這其實是很典型的在巴華人生活──努力工作、儲錢開店,生活也漸漸進入小康。許多華人都跟我說,在巴拿馬只要勤力工作,不染上賭錢惡習,要好好生活甚至發達並不困難。
工作之餘,傅振琪也成家立室。在巴期間他回到香港,認識了後來的太太,並帶她來到巴拿馬定居,生下了四個女兒。但夫妻二人也有想過,到底應留在巴拿馬還是香港?九八年時,太太就帶同三個女兒回到香港居住,住了一年多,但傅振琪實在太掛念她們,於是回到香港把她們都接回來;就此,確定了巴拿馬將是一家人安身立命之地。
傅先生拿出一張全家福給我看,是他五兄弟和家人子侄的合照。五兄弟和母親都先後來到巴拿馬定居,兄弟在巴拿馬結婚生子,子侄也在這兒成家立室;家人中有華人、有拉丁美洲人、也有中巴混血兒,一家人早就融入了巴拿馬社會。然而傅振琪仍希望女兒們不要忘記自己的根,曾在香港居住過的她們都懂得中文,能讀能寫,每星期也會上中文的基督教教會聚會,在巴拿馬新一代華人中,許多人的中文能力都遠不及她們。
文化傳承
巴拿馬的華人如何傳承中國文化?因為這個問題,我認識了Emilitza。Emilitza是來自中國內地的移民,已在巴拿馬生活了差不多三十年,與傅振琪一家上同一所華人教會。她是虔誠的基督徒,身兼兩職:既打理巴拿馬唯一一間華文教會書店──晨光書房,也協助身為校長的丈夫,負責統籌仁愛書院(巴拿馬其中一間華文學校)的華文和西班牙文課程,自己也會向華人新移民教授西班牙語。
晨光書房是我在巴拿馬見過的唯一一間正式的中文書店,店內除了販售中文書籍外,還有英文和西班牙文書;書種除了宗教書籍,還有小說、雜誌、以及字典和學習語言的工具書。Emilitza自十三年前開始負責打理晨光書店,雖然生意不算很好,但總算是有一個文化基地,讓有興趣學習中文的人有一個尋找資源的地方。許多在巴華人雖然都已在巴拿馬落地生根,但也如傅振琪般希望下一代可以懂得中文,一來因為那是自己的根,二來也因為中國經濟越益強大,懂中文也代表有更多發展機會。然而移居巴拿馬的華人普遍學歷不高,許多來自農村,本來就識字不多,因此閱讀風氣不盛;雖然希望下一代可以學會中文(特別是國語),但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其實殊不容易。
許多華人團體都有開辦中文班,但最正統的方法,始終是讓孩子在學校學習。據記載,巴拿馬最早的華人學校名為永興小學,早於一九三三年成立,在巴拿馬城的舊唐人街附近,初時規模只有兩位教師三十名學生。而現時巴拿馬歷史最長的華人學校則是中巴文化中心,開辦了差不多三十年,現時有一千七百多名學生,由幼稚園到高中都有,我在巴拿馬認識的許多華人朋友都曾在這兒讀書。陳中強是中巴學校的現任校董,已故的父親陳奉天則是學校的創辦人;陳奉天於一九二七年來巴,以製衣廠起家,後來事業有成,並成了巴拿馬的華人領袖。上世紀八○年代,陳奉天與其他華人一同集資創辦了中巴文化中心,教育在巴華人的下一代。
我問陳中強,學校除了西班牙文外,教的是什麼語言和文字?原來學校素來與臺灣政府交好,學校也一直教授繁體字;而語言方面,以前曾經用廣東話教學,現在則改為用普通話,除了因為普通話實用層面較廣外,也由於缺乏教授廣東話的老師和教材。但是陳中強和Emilitza都承認,巴拿馬學生學習普通話其實並不容易,由於生活上沒有人跟他們練習,所以往往事倍功半。
發聲吶喊
海外華人都有個共通點,就是但求安居樂業,少介入當地政治。對於公共事務,即使影響到自己,也通常逆來順受、或隨機應變,多數不會高調反對抗議;如果真的受不了,寧願用腳投票,乾脆離開,再另覓地方安身。就如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巴拿馬的種族主義風大盛,不少華人就在那個時候離開了巴拿馬。在巴華人齊心站出來高調抗議,歷史上大概就只有一次,也不是很久之前,只不過是二○一一年,三年之前。
這次行動的其中一個核心人物是羅銀洲,由於他是該地多個同鄉會及華人團體的組織者,於是親身見證了這次事件。羅銀洲祖籍赤溪,十二歲來到巴拿馬,但祖上三輩均在巴拿馬工作及居住(曾祖父估計在十九世紀末已來巴拿馬打工),算是第四代巴拿馬華人。兒女都在巴拿馬出生,現時已移居美國,但他認為巴拿馬生活較好,不願隨兒女移居。他在巴生意有成,多年來亦積極參與華人社團的工作。
提到二○一一年的事件,他滔滔不絕地相告當時的情況。當時巴拿馬一個小城巿喬雷拉(La Chorrera)發生了轟動全國的連環兇殺案,五個華裔年輕人先後被綁架失蹤,後來發現全被殺害,舉國關注。這反映了當地治安的嚴重問題,華人團體於是聯合起來組織行動,由本地的華人團體連結全國的華人團體,最終決定於九月二十一日那天在喬雷拉巿發動大遊行。當日參與的人出乎意料地多,估計數以萬計,而且當中許多都是巴拿馬本地人;參加者穿上白色衣服,靜默遊行以悼念五名死者。當日以及後來表態關注事件的,更包括了巿長以及後來當選的巴拿馬總統等。團體更發起了全國罷巿向政府施壓,是當地華人歷史上的首次罷市行為,也得到了巴拿馬人的普遍支持和同情,顯示了華人已經融入當地社會,亦反映出雖然這次被殺害的是華裔,但治安問題同樣也是全國人民的切膚之痛。
只是綁架案雖已過了三年,巴拿馬治安卻並不見有所好轉,然而對於在巴華人而言,只要情況尚可忍受,巴拿馬始終是他們安居樂業的家。
國際視野
在祕魯認識了一位年輕女孩A,今年才讀大學三年級,但卻有著一般人少有的文化經歷。
小妮子是位廣東人,在廣州出生;九歲時隨父母來到祕魯,先讀小六,再完成五年中學課程。A之後到了美國讀大學,讀了兩年國際金融,下個學期就會再到另一個地方當交換生--而這個地方就是香港。
那既是努力也是運氣,她年紀輕輕,就已在多個文化中生活過,也通曉世上最多人用的三種語言(中文、西班牙文和英文)。問她有什麼志願,她說希望可以從事國際金融或貿易,先在紐約這個世上最大最多元的城巿工作,再回亞洲發展,希望到時可...
目錄
專文推薦
作者序
序章 旅行是一場修行
Chapter 0 北極
1 那年夏天,我們守護北極
2 名字的意義
Chapter 1 中歐
1 守護記憶
2 Hello Darkness My Old Friend--辛德勒、奧斯威辛,與那必要的沉默
3 五時十五分的約會
4 原來你竟不快樂
5 打開這道門,推倒這面牆!
6 來回地獄又折返人間
7 You may say I am a Dreamer
8 情留半天維也納
Chapter 2 南歐
1 大學之道,在波隆那(義大利)
2 阿爾巴尼亞
3 縱有戰火漫長--巴爾幹.雙城.殤城
4 柯林頓在科索沃
5 在歐洲賣藝的臺灣男孩
6 後來,我總算學會了如何去愛
Chapter 3 墨西哥
1 拉丁美洲夢
2 在墨西哥城,看博物館
3 一切由火車頂開始
4 路上的緣份
5 吃在墨西哥
Chapter 4 中美七國
1 Hola mi amigos
2 總會好起來
3 沒有軍隊的國家
4 三個墳場,三段巴拿馬歷史
5 巴拿馬華人的故事
Chapter 5 古巴
1 加勒比海的革命
2 古巴的三段歷史
3 沒有網路的日子
4 遇上切‧格瓦拉
5 旅遊到古巴,和古巴的未來
6 古巴的性旅遊
Chapter6 祕魯
1 旅行者的三條問題,以及更多更多問題
2 國際視野
3 朝著祕魯的雪山走
4 馬丘比丘
5. 無需對話的旅遊時代
Chapter7 玻利維亞
1 玻利維亞尋人記
2 我們的成長
3 走自己的路
4 在地球另一端,走進天空之橋
Chapter8 巴西&阿根廷
1 異國想像
2 世界盃之辱
3 忍見其死
4 貝隆夫人
5 阿根廷經濟危機
6 在美洲最南坐順風車
終章 香港
專文推薦
作者序
序章 旅行是一場修行
Chapter 0 北極
1 那年夏天,我們守護北極
2 名字的意義
Chapter 1 中歐
1 守護記憶
2 Hello Darkness My Old Friend--辛德勒、奧斯威辛,與那必要的沉默
3 五時十五分的約會
4 原來你竟不快樂
5 打開這道門,推倒這面牆!
6 來回地獄又折返人間
7 You may say I am a Dreamer
8 情留半天維也納
Chapter 2 南歐
1 大學之道,在波隆那(義大利)
2 阿爾巴尼亞
3 縱有戰火漫長--巴爾幹.雙城.殤城
4 柯林頓在科索沃
5 在歐洲賣藝的臺灣男孩
6 後來,我總算學會了...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