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 史蒂芬.金 Stephen King 1947年生於美國緬因州波特蘭市。自1973年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說《魔女嘉莉》後,到目前為止已寫了五十多部長篇小說和二百多篇短篇小說,他同時也以「理查.巴克曼」的筆名,發表了眾多暢銷作品。他的筆法細膩,善於從大家再熟悉不過的日常生活事物中,帶給讀者如同身歷其境的恐怖感。作品已被翻譯成三十多種語言,暢銷超過四億本,甚至被譽為「每個美國家庭都有兩本書,一本是《聖經》,另一本則是史蒂芬.金的小說」。 他的作品也是影視改編的熱門題材,其中《魔女嘉莉》是他一鳴驚人的出道作,並多次被改編拍成電影;《四季》中的三篇故事分別被改編成電影《刺激1995》、《站在我這邊》和《誰在跟我玩遊戲?》;《鬼店》、《牠》與《末日逼近》則被譽為他的三大代表作,也均被改編成電影或電視影集。其他改編的電視影集還包括《穹頂之下》、《賓士先生》、《城堡岩》、《局外人》等等。 2003年,史蒂芬.金獲得美國國家圖書基金會頒發「傑出貢獻獎」;2004年,他榮獲世界奇幻文學獎「終身成就獎」;2007年,他獲頒愛倫坡獎的「大師獎」;2008年,則以《魔島》和《日落之後》同時囊括「史鐸克獎」最佳長篇小說及短篇小說獎;2010年,他又以《暗夜無星》贏得「史鐸克獎」最佳小說選集和「英倫奇幻獎」最佳小說選集;2015年,他以《賓士先生》再次榮獲「愛倫坡獎」。這些獎項的肯定,也在在彰顯出他無可取代的大師地位。 目前史蒂芬.金與同為小說家的妻子定居於緬因州。
自二○○五年的《Colorado Kid》到現在,史蒂芬.金在犯罪小說方面的創作,有著日益增加的傾向。除了《Blaze》與「霍吉斯三部曲」的《賓士先生》(Mr. Mercedes)及《誰找到就是誰的》(Finders Keepers)外,他更在最後一部的《我們還沒玩完》(End of Watch),以及《忘憂地》(Joyland)、《後來》(Later),還有衍伸「霍吉斯三部曲」寫成的《局外人》(The Outsider)與中篇小說〈如果它流血〉(If It Bleeds)等作品中,將他擅長的超自然恐怖元素大量融入,就此編織出金獨特的犯罪小說世界。 至於你手上的這本《絕筆》(Billy Summers),雖然恐怖元素的比例較少,主要是被拿來作為主角心境的一種隱喻,卻也同樣足以為書迷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為這本在許多地方都顯得更為典型的犯罪小說,增添了一些屬於金的招牌特質。 就故事內容來看,《絕筆》的前三分之一,可以說是在黑色電影與小說中,再典型不過的「最後一票」分類,描述身為職業殺手的主角,如何在打算金盆洗手後,卻在最後一樁買賣裡遭到黑吃黑的過程。 而到了後頭,《絕筆》則又會讓人想起《終極追殺令》(Léon)、《極地》(Polar)、《私刑教育》(The Equalizer),甚至是HBO影集《最後生還者》(The Last of Us)這些影劇作品,描述主角在避風頭的時候,意外救了一名遭到強暴的年輕女性,使兩人就此建立起相濡以沫的微妙關係,並一同踏上一場既是復仇,同時也是成長與探索自我的公路之旅。 有趣的是,如果你是金的忠實書迷,便會知道他一向喜歡在故事裡,描述寫作者在創作過程中的種種心態。而這一回,他把這項知名特色,在《絕筆》中首度與犯罪小說合而為一,透過喜愛閱讀的殺手以新進作家身分作為掩護的相關情節,讓主角因此試著寫下自己不曾向任何人道出的往日回憶,藉此道出許多金對創作的經驗及想法。 舉例來說,在《絕筆》中,金透過主角在同行面前,總會偽裝成較為呆滯愚笨,使他行事因此更有轉圜餘地的安排,告訴我們寫作有時就跟演戲一樣,於使用第一人稱敘事時,得努力掌握角色的個性及思考模式,在拋開自我風格的情況下,以屬於角色的口吻道出那些故事,藉此呈現出更為真實的效果。 而在此同時,這種手法甚至還是讓讀者得以迅速接受這名殺手角色的關鍵因素。 通常而言,職業殺手往往會給我們較為負面的聯想,但《絕筆》主角不僅是個只殺壞人的職業殺手,金更藉由他在殺手這門行當中的相關偽裝,讓我們聯想到自己在生活中的模樣,總是於某些情況下只得強裝鎮定自若,偶爾則得裝瘋賣傻,好避過一些無謂的麻煩與尷尬時刻。 但也有些時候,我們會在無意間,暴露出一些再真實不過的自我感受,然後在留意到這點時,不免擔心起自己是否說得太多,又是否會為未來帶來什麼麻煩。而這些林林總總的心態,全在《絕筆》一書裡,透過得要多重偽裝自我的殺手主角,被描繪得栩栩如生,因此使我們就算不是殺手,也同樣得以對這名角色心生共鳴。 值得注意的是,金藉由這樣的設計,使《絕筆》因此有不少「書中書」的橋段,讓我們既可看到主角當下的遭遇,也能透過他寫下的內容,對這名角色的過往有更進一步的理解,甚至還因為主角一度刻意佯裝的寫作風格,因此讓人得以在書中一口氣讀到三種以上的敘事口吻,使金將「寫作就像演戲」這回事,以最直接的方式呈現在讀者面前。 此外,金在《絕筆》裡,也融入了不少他近年來屢屢發聲的社會及政治問題。像是曾於〈如果它流血〉中出現的嗜血媒體隱喻,便在書內佔有一定份量。至於在主角方面,《絕筆》亦正如《穹頂之下》(Under the Dome),將角色設定為退伍軍人,並透過他在伊拉克的回憶,使這些戰爭往事成為比他童年遭受的家庭悲劇還要具有更多篇幅的內心陰影,因此對於熟悉金的作品,曉得他有多麼不遺餘力透過《牠》(IT)這些作品大量描繪童年陰影的讀者來說,也自然成為了《絕筆》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創作重點。 這樣的安排,使《絕筆》在情感充沛的同時,更層層疊疊地從不同方面,展現出更貼近他如今思維的面相,甚至還因此與書中的故事,自一開始的私仇性質,到後來衍伸為追求正義的情節發展,有著相當程度的呼應。 虛構與現實,就這麼再度於金的筆下相互輝映,告訴我們寫作與閱讀,將能使人生獲得短暫片刻的全然自由與無限可能,正如同金最精采的那些作品,藉由生命中那些熠熠生輝的美好與殘酷,就這麼把你拉入書頁,與這些角色們一同上路。 金以自己的意思打造《絕筆》中的世界,而我們藉由翻開書頁走入其中,知道在每個人的眼裡,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個世界。而我們藉由寫作、閱讀與溝通,在彼此的世界中遊走漫遊,然後任情感在其中交互流動。 《絕筆》,就是這樣一本真正熱愛寫作的人,方能寫出的犯罪小說。
《絕筆》:只有真正熱愛寫作的人,才能寫出這樣的一本犯罪小說
作家/出前一廷
自二○○五年的《Colorado Kid》到現在,史蒂芬.金在犯罪小說方面的創作,有著日益增加的傾向。除了《Blaze》與「霍吉斯三部曲」的《賓士先生》(Mr. Mercedes)及《誰找到就是誰的》(Finders Keepers)外,他更在最後一部的《我們還沒玩完》(End of Watch),以及《忘憂地》(Joyland)、《後來》(Later),還有衍伸「霍吉斯三部曲」寫成的《局外人》(The Outsider)與中篇小說〈如果它流血〉(If It Bleeds)等作品中,將他擅長的超自然恐怖元素...
作者介紹︰ 史蒂芬.金 Stephen King 1947年生於美國緬因州波特蘭市。自1973年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說《魔女嘉莉》後,到目前為止已寫了五十多部長篇小說和二百多篇短篇小說,他同時也以「理查.巴克曼」的筆名,發表了眾多暢銷作品。他的筆法細膩,善於從大家再熟悉不過的日常生活事物中,帶給讀者如同身歷其境的恐怖感。作品已被翻譯成三十多種語言,暢銷超過四億本,甚至被譽為「每個美國家庭都有兩本書,一本是《聖經》,另一本則是史蒂芬.金的小說」。 他的作品也是影視改編的熱門題材,其中《魔女嘉莉》是他一鳴驚人的出道作,並多次被改編拍成電影;《四季》中的三篇故事分別被改編成電影《刺激1995》、《站在我這邊》和《誰在跟我玩遊戲?》;《鬼店》、《牠》與《末日逼近》則被譽為他的三大代表作,也均被改編成電影或電視影集。其他改編的電視影集還包括《穹頂之下》、《賓士先生》、《城堡岩》、《局外人》等等。 2003年,史蒂芬.金獲得美國國家圖書基金會頒發「傑出貢獻獎」;2004年,他榮獲世界奇幻文學獎「終身成就獎」;2007年,他獲頒愛倫坡獎的「大師獎」;2008年,則以《魔島》和《日落之後》同時囊括「史鐸克獎」最佳長篇小說及短篇小說獎;2010年,他又以《暗夜無星》贏得「史鐸克獎」最佳小說選集和「英倫奇幻獎」最佳小說選集;2015年,他以《賓士先生》再次榮獲「愛倫坡獎」。這些獎項的肯定,也在在彰顯出他無可取代的大師地位。 目前史蒂芬.金與同為小說家的妻子定居於緬因州。
自二○○五年的《Colorado Kid》到現在,史蒂芬.金在犯罪小說方面的創作,有著日益增加的傾向。除了《Blaze》與「霍吉斯三部曲」的《賓士先生》(Mr. Mercedes)及《誰找到就是誰的》(Finders Keepers)外,他更在最後一部的《我們還沒玩完》(End of Watch),以及《忘憂地》(Joyland)、《後來》(Later),還有衍伸「霍吉斯三部曲」寫成的《局外人》(The Outsider)與中篇小說〈如果它流血〉(If It Bleeds)等作品中,將他擅長的超自然恐怖元素大量融入,就此編織出金獨特的犯罪小說世界。 至於你手上的這本《絕筆》(Billy Summers),雖然恐怖元素的比例較少,主要是被拿來作為主角心境的一種隱喻,卻也同樣足以為書迷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為這本在許多地方都顯得更為典型的犯罪小說,增添了一些屬於金的招牌特質。 就故事內容來看,《絕筆》的前三分之一,可以說是在黑色電影與小說中,再典型不過的「最後一票」分類,描述身為職業殺手的主角,如何在打算金盆洗手後,卻在最後一樁買賣裡遭到黑吃黑的過程。 而到了後頭,《絕筆》則又會讓人想起《終極追殺令》(Léon)、《極地》(Polar)、《私刑教育》(The Equalizer),甚至是HBO影集《最後生還者》(The Last of Us)這些影劇作品,描述主角在避風頭的時候,意外救了一名遭到強暴的年輕女性,使兩人就此建立起相濡以沫的微妙關係,並一同踏上一場既是復仇,同時也是成長與探索自我的公路之旅。 有趣的是,如果你是金的忠實書迷,便會知道他一向喜歡在故事裡,描述寫作者在創作過程中的種種心態。而這一回,他把這項知名特色,在《絕筆》中首度與犯罪小說合而為一,透過喜愛閱讀的殺手以新進作家身分作為掩護的相關情節,讓主角因此試著寫下自己不曾向任何人道出的往日回憶,藉此道出許多金對創作的經驗及想法。 舉例來說,在《絕筆》中,金透過主角在同行面前,總會偽裝成較為呆滯愚笨,使他行事因此更有轉圜餘地的安排,告訴我們寫作有時就跟演戲一樣,於使用第一人稱敘事時,得努力掌握角色的個性及思考模式,在拋開自我風格的情況下,以屬於角色的口吻道出那些故事,藉此呈現出更為真實的效果。 而在此同時,這種手法甚至還是讓讀者得以迅速接受這名殺手角色的關鍵因素。 通常而言,職業殺手往往會給我們較為負面的聯想,但《絕筆》主角不僅是個只殺壞人的職業殺手,金更藉由他在殺手這門行當中的相關偽裝,讓我們聯想到自己在生活中的模樣,總是於某些情況下只得強裝鎮定自若,偶爾則得裝瘋賣傻,好避過一些無謂的麻煩與尷尬時刻。 但也有些時候,我們會在無意間,暴露出一些再真實不過的自我感受,然後在留意到這點時,不免擔心起自己是否說得太多,又是否會為未來帶來什麼麻煩。而這些林林總總的心態,全在《絕筆》一書裡,透過得要多重偽裝自我的殺手主角,被描繪得栩栩如生,因此使我們就算不是殺手,也同樣得以對這名角色心生共鳴。 值得注意的是,金藉由這樣的設計,使《絕筆》因此有不少「書中書」的橋段,讓我們既可看到主角當下的遭遇,也能透過他寫下的內容,對這名角色的過往有更進一步的理解,甚至還因為主角一度刻意佯裝的寫作風格,因此讓人得以在書中一口氣讀到三種以上的敘事口吻,使金將「寫作就像演戲」這回事,以最直接的方式呈現在讀者面前。 此外,金在《絕筆》裡,也融入了不少他近年來屢屢發聲的社會及政治問題。像是曾於〈如果它流血〉中出現的嗜血媒體隱喻,便在書內佔有一定份量。至於在主角方面,《絕筆》亦正如《穹頂之下》(Under the Dome),將角色設定為退伍軍人,並透過他在伊拉克的回憶,使這些戰爭往事成為比他童年遭受的家庭悲劇還要具有更多篇幅的內心陰影,因此對於熟悉金的作品,曉得他有多麼不遺餘力透過《牠》(IT)這些作品大量描繪童年陰影的讀者來說,也自然成為了《絕筆》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創作重點。 這樣的安排,使《絕筆》在情感充沛的同時,更層層疊疊地從不同方面,展現出更貼近他如今思維的面相,甚至還因此與書中的故事,自一開始的私仇性質,到後來衍伸為追求正義的情節發展,有著相當程度的呼應。 虛構與現實,就這麼再度於金的筆下相互輝映,告訴我們寫作與閱讀,將能使人生獲得短暫片刻的全然自由與無限可能,正如同金最精采的那些作品,藉由生命中那些熠熠生輝的美好與殘酷,就這麼把你拉入書頁,與這些角色們一同上路。 金以自己的意思打造《絕筆》中的世界,而我們藉由翻開書頁走入其中,知道在每個人的眼裡,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個世界。而我們藉由寫作、閱讀與溝通,在彼此的世界中遊走漫遊,然後任情感在其中交互流動。 《絕筆》,就是這樣一本真正熱愛寫作的人,方能寫出的犯罪小說。
《絕筆》:只有真正熱愛寫作的人,才能寫出這樣的一本犯罪小說
作家/出前一廷
自二○○五年的《Colorado Kid》到現在,史蒂芬.金在犯罪小說方面的創作,有著日益增加的傾向。除了《Blaze》與「霍吉斯三部曲」的《賓士先生》(Mr. Mercedes)及《誰找到就是誰的》(Finders Keepers)外,他更在最後一部的《我們還沒玩完》(End of Watch),以及《忘憂地》(Joyland)、《後來》(Later),還有衍伸「霍吉斯三部曲」寫成的《局外人》(The Outsider)與中篇小說〈如果它流血〉(If It Bleeds)等作品中,將他擅長的超自然恐怖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