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榮格學派的觀點重新檢視夢境的意義及臨床價值,可謂榮格版本的《夢的解析》。
★本書雖是針對心理治療專業人士而寫,強調臨床執業的實務面向,但書中對釋夢的技巧、夢的各種象徵意涵以及在治療上的價值都有相當深入的闡述,亦可吸引對夢的本質與意義有興趣的一般讀者。
夢是一座劇院,屬於你的無意識上演著過去、現在和未來
每個人的內在,都有另外一個自己不認識的人。他在夢中與我們交談,告訴我們他看待我們的方式,和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有多麼不同。因此,當我們發現自己處於無路可走的困境時,有時他可以點燃亮光,徹底改變我們的態度。——榮格
夢,生命力量自然而必要的表達,提供進入無意識領域的渠道。它們給予許多適時且特定的訊息,可以協助做夢者解決問題、提供藝術靈感、促進心理發展,以及深化精神層次。
夢同時對療癒也很重要。對治療師來說,每個夢都揭露了做夢者過去或現在內心深處的心靈結構或是情結,傳遞著關於做夢者與他人關係的訊息,同時陳述其心理動力、發展模式和能力。做夢者靈性上和個人生命面向的關係,以及與大我(Self)、原型和能量的關聯,甚至是造成個人生命扭曲的致病模式,都會藉由夢的意象顯示出來,若能善加運用,可以提供心理治療歷程寶貴的引導。
在《夢,通往生命的泉源》中,兩位資深榮格分析師惠特蒙和佩雷拉,提供了釋夢的重要指引。以實務為取向,本書主要為欲整合夢境分析至臨床治療的分析師和治療師而寫,主題包括了夢的意象語言;個人層次與原型層次之間的相互作用;夢的戲劇結構;以及夢中的身體意象。經由釋夢,我們可以嘗試明白靈魂早就知道的一切。
作者簡介:
艾德華.惠特蒙(Edward C. Whitmont)
執業心理分析師,於維也納大學(University of Vienna)獲得醫學學位,並在美國和歐洲接受榮格派分析心理學訓練。他是紐約榮格學院(C. G. Jung Institute in New York)的創辦人之一,也是該中心董事會的榮譽主席,同時也是國際分析心理學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Analytical Psychology, IAAP)的創始成員。著有《象徵性的探究》(The Symbolic Quest)、《女神的回歸》(Return of the Goddess)等書。
席薇亞.佩雷拉(Sylvia Brinton Perera)
知名榮格分析師,於紐約和康乃狄克州生活、執業和教學。她在紐約榮格學院獲得心理學碩士學位,於美國各地和歐洲授課,並在每年於愛爾蘭古代遺址舉行的凱爾特神話與臨床執業之相關性的學習之旅中擔任共同領導。著有《替罪羊情結:走向陰影和愧疚的神話》(The Scapegoat Complex: toward a mythology of shadow and guilt)、《降為女神》(Descent to the Goddess)等書。
譯者簡介:
王浩威
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曾任臺大醫院、和信醫院及花蓮慈濟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島嶼邊緣》、《醫望》雜誌總編輯;目前為專任心理治療師、臺大醫院精神部兼任主治醫師、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心靈工坊文化公司發行人。著有《獻給雨季的歌》、《台灣查甫人》、《憂鬱的醫生,想飛》、《生命的十二堂情緒課》、《我的青春,施工中》、《好父母是後天學來的》、《晚熟世代》等書。
校閱
徐碧貞 Pi-Chen Hsu, PsyD
臺灣諮商心理師、美國加州臨床心理師(PSY29148)、榮格分析師。曾任高中輔導教師,獲取California Institute of Integral Studies臨床心理學博士、Fordham University諮商心理學碩士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士。譯有《與內在對話:夢境.積極想像.自我轉化》、《永恆少年:以榮格觀點探討拒絕長大》、《童話中的陰影與邪惡: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解讀童話: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我的榮格人生路:一位心理分析師的生命敘說》等(皆由心靈工坊出版)。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解夢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呂旭亞 | 榮格心理分析師
宋文里 | 國立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天主教輔仁大學兼任教授
李孟潮 | 精神科醫師,個人執業
洪素珍 |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蔡榮裕 | 精神科醫師、北市聯醫松德院區思想起心理治療中心資深督導
名人推薦:解夢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呂旭亞 | 榮格心理分析師
宋文里 | 國立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天主教輔仁大學兼任教授
李孟潮 | 精神科醫師,個人執業
洪素珍 |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蔡榮裕 | 精神科醫師、北市聯醫松德院區思想起心理治療中心資深督導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導論:臨床工作的夢詮釋
每一個詮釋都是假說,企圖解讀未知的文本。——《榮格全集》,卷十六,段322
我們最好將所有夢境都當作全然未知的事物。透過各種面向看待這個夢,將它放在掌心,隨身攜帶著它,讓你的想像力持續圍繞著它。——《榮格全集》,卷十,段320
這本書是為精神分析師和心理治療師而寫的導論手冊,希望將夢境詮釋的基本方法整合到他們的臨床實務中。對於正在接受訓練的分析師來說,這是實務工作的基本功,因此才會出現對這類手冊的需求,而這正是我們在紐約榮格學院(C. G. Jung Institute in New York)投入夢詮釋教學中所認知到的。這本書的目標不大,幾乎不會觸及夢與幻想所帶出的豐富哲學議題。本書也未將西方心理治療領域中不同學派的實務以及不同的夢詮釋技藝所展現的材料,加以研究比較。而睡眠實驗室有關快速動眼期(REM)的必要性和相關模式的研究,這本書也沒有處理。
這項實驗的資料支持了榮格的觀點,認為做夢的過程是未遭到扭曲而且是有目的的,其目的是將體驗透過有意義且具創意的方法,綜合成意象。這些意象促進了學習,同時也協助完成個體的發展。
確實,我們提出的方法主要歸功於榮格的原創著作,而追隨榮格的治療師透過多年臨床工作和教學,闡明並擴展他的洞見。很遺憾的是,這些成果大部分沒有加以統整及出版。除此之外,其他許多人,包括不同「學派」的心理學作者、專業同行、被分析者、學生和友人,對於我們的理解也都有所貢獻。書末附錄的參考書目只能略表我們的感謝。我們對所有的人都由衷感激。
夢本身是生命力量自然且必然的表現:它在睡眠意識中現蹤,有時跨越覺醒的門檻(threshold of waking)而被記住,並得以重新敘述。就好像一朵花、一場颶風,或一個人的姿態一樣,基本的目的只是這股生命力量的呈現及表達。這帶給了我們能量的諸多意象,結合了過去與現在,結合了個人的及集體的經驗。
談到所謂的「詮釋」,我們並非只是將夜間世界看到的一切翻譯成日間世界的意識而已。這完全不像是在心理學或物理學裡,人工整齊劃分的二元論觀點;相反地,我們逐漸了解到這其實不是必要的。這就像是快速動眼期(REM)的過程在意識尚未清醒之下,整合白天複雜的資訊,日間世界的意識也由賦予其意義的意象所充滿和建構。我們確實逐漸明瞭,儘管做夢和說夢是在大腦不同的部位運作,「做夢和清醒都參與了同一現實,而這既是精神的,也是生理的。」這兩種狀態都可以從許多不同的觀點來理解,兩者也都可以從隱喻或象徵的層面解讀。
就整體而言,夢可以有許多人類「運用」。這就像水流一樣,可以滴滿杯子而用來煮食或解渴,可以用水閘或管線傳送而推動水磨坊,或用來填滿游泳池或沖馬桶。可以不管它,任由它在河床流動,靜靜看著它;因此也可以「使用」來休息或划船,用來沉思,或是用來激起藝術創作的思緒流淌。所以流入夢境意象的能量可以有許多用途。在這當中,夢可以用來提供管道進入生命的無意識領域,因為提供了許多適時且特定的訊息,可以協助做夢者解決問題、提供藝術靈感、促進心理發展,以及深化精神層次。正如某位評論者所說的:「夢的上級功能是發展,維持(調節),以及在必要時對心靈的過程、結構和組織進行修復。」
因此,夢也可以用在療癒上。既然夢撐起了意識中生生不息能量流動的隱喻和象徵,也維持及塑造個人的生命,夢也就顯現了這一切隱藏在底層的模式;而我們為了健康的緣由,需要置身於與之更有意識的關係中。同樣地,造成個人生命不得不扭曲的那些錯誤聚合模式的意象,夢也會顯示出來。在療癒的模式和「造成不舒適的/生病」(dis-eased)模式之間所流動的交互作用,可以提供心理治療歷程寶貴的引導。
對治療師來說,每一個夢所揭露的訊息,都是關於做夢者在過去或現在內心深處的心靈結構或情結。夢也傳遞了關於做夢者與他人關係的訊息,因為心靈結構和情結投射在這份關係上。每一個夢都在告知臨床工作者關於精神動力學、發展模式和能力的事。夢也會顯示出做夢者與自己的精神面向、與大我、與原型模式和能量等等關係所呈現的意象。對於這些迄今仍未知的個人與超個人存在的部分,做夢者和他/她的治療師也許可以從所有相關層面尋求學習。
為了找到適切方法進行夢的詮釋,我們必須超越二元對立意識所創造的觀點,因為這些內容只停留在對立面:外在/內在、客觀/主觀、日/夜、生/死、關於功能的描述/想像、聚焦的關注/開放等等。儘管這些對立面在理性意識中進行定義工作是很有價值的,但我們也必須發展出整合的意識(integrative consciousness),可以同時從許多不同的觀點解讀日間與夜間的行為和事件,解讀日間與夜間所呈現的一切視象,能為我們自己,也為在諮詢室中我們眼前的患者—做夢者,整合這些觀點。是否能擁有這種能力,有賴於能否在許多形式之間自由來去,包括神奇的—情感的、身體的、神話的、寓言的、象徵的和理性的覺知。透過這些模式的發展,或者透過特定的意識風格,我們才可以自由來去其間,就好像我們從一種環境相應的心理類型功能移轉到另外一種類型功能。這樣一來,我們才能在既定處境中,得到最多可能的心理意義的觀點:不論是一個事件、一個夢,或一個夢事件。
在日常生活裡進行多面向探索的可能性,可以用相近但簡化的方式來類比。我們可以假設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個紅點:這個紅點可以當作具有特定物理目的的物體 (例如:路標),也可以是行動的、關注的或感情的焦點,可以是視覺圖形的一點,可以是隱喻的或象徵的訊息,可以是啓動記憶的意象,可以是對分子內部能量性質的揭露,也可以是某人的幻想(某人想要繪製的畫作殘影)表達。它甚至可以視為綠意盎然森林裡所出現的色彩樣式的一部分。它可以在這一切察覺的形式中,還有其他種種,扮演一定的功能。為了適當地探索,我們需要對所有可能性保持開放,需要發掘在這既定狀況下,哪一個最可行。
為了適切地和夢連接,我們需要擁有從多種觀點巡行試探的能力。這就像榮格所說的:「為了公平對待夢,我們所擁有的詮釋配備,必須是由人類科學每一分支的成果苦心結合出來的。」而且,我們也會加上藝術和靈性樣貌。
本書企圖帶出部分豐富而多元的方法,包括在不同取向中來回自如的能力,期望能引起治療師們的關注,期待他們為了從不同的層次和意義揭露每一個夢,而能開始利用這些方法。
以下的面向是我們特別重視的:
1.夢意象中的象徵性和隱喻性/寓言式語言;
2.與個人聯想材料、理性的與集體解釋的材料、神話學擴大作用的材料等有關的夢意象;
3.夢和做夢者意識位置間的各式關係;
4.夢的戲劇性結構;
5.做夢者針對療癒性的原型意象與個人經驗之間的關係所做出的描寫;
6.在夢中的身體意象;以及
7.有關分析者和分析的夢意象,作為揭顯移情和反移情關係的材料。
當臨床工作開始進行夢的詮釋時,上述內容都必須來來回回地出現在治療師的意識之中。本書可以當成一個圓圈來循環閱讀,每一章都提供了一座轉運站從其出發聚焦於夢;而夢,恰恰就是這一切的中心。
第四章 夢的語言
這是夢的特性,它從不以邏輯的抽象方式表現自己,但總是透過平行或類比的語言表現。這同樣也是原始語言的特性……就像身體乘載了它的演化發展,人類的心智也是。因此,有關比喻的夢境語言是從古老的思想模式中留存下來的可能性,也就不足為奇。——《榮格全集》,卷八,段474,475
意象
夢的體驗是發生在清醒意識「底下」的意識改變狀態。這是「初級過程」(primary process)或者是在另外的世界的,遠遠在我們理性範疇的空間和時間之外。它將來自過去、現在和未來帶有情感影響力的材料加以整合,運用這些熟悉和不熟悉的資訊,甚至包括來自做夢者相當不熟悉的原型層面資訊。儘管如此,我們對夢的感知卻是依照我們「此時此刻」的察覺,而這察覺主要還是意象的。夢為了和我們的意識能力相聯結,它在抵達的時候,就已經從原本的模樣轉譯成知覺意象的語言。於是,夢所具有的「邏輯」參考框架,就是感官的感知能力。這些意象可以是視覺的、聽覺的、本體感覺的(proprioceptive)或是肌肉感覺的(kinesthetic);儘管在夢中比較常以視覺為主導。它們所發生的範圍,可以從身體的感官知覺,延伸到神話的意象和抽象的概念。就像繪畫或包含舞蹈的戲劇一樣,觀念和故事仍舊嵌在感官意象的母體裡,表現出來的是非理性的能量模式。
意象的交流模式是「初級/優先/最初」的,而這個字在這裡有好幾個意涵。這個「優先」,在「一個無意識的先驗,將自己沉澱為可塑模式」的情況下,是最初朝我們走來的,於是朝向我們的感知能力。這對意識的其他模式來說,是最基礎的活動。如果依時間順序來看,它之所以是最初的,因為它是與孩子的感知模式相似的;做為交流的主要模式,則是與藝術家的模式相似。
做為交流的形式,這些意象也出現在古老而神聖的象形文字書寫中;比如,早期的中國人和美洲原住民的象形文字書寫,以及古埃及人的聖書體(hieroglyph)。這種象形—神聖的意象有著它們自己的「邏輯」,所傳遞的訊息經常比可以言說的部分具有更多細微的意義。在這些不同文化背景裡,它們為新的加入者提供了一種語言;儘管所有人通常都看得出象形文字的形式。同樣地,夢的意象也是所有人都可以得到的,但它們的意義只開放給那些對隱喻的、寓言的或者象徵的意象具有理解能力的人。
如果意象的訊息可以轉譯成理性的觀念和語言化,我們會認為這些意象的形式是寓言的。如果意象的訊息指出「超乎常人且只能部分理解的」,那麼我們認為它們是象徵的。
為了達到溝通的層次,將藝術的、情感的和直觀的調頻融入(attunement),和理性的邏輯結合起來,是必要的。當「調頻融入」夢中的感覺時,見證者必須感受,並且直覺地明白意義,而不是邏輯上的理由。他或她必須同理共感地進入夢所擁有的領域,其暗喻、象徵和戲劇等向度。到了第二步,見證者從這樣的神遊(reverie)撤回到理性的意識,好將這一切的產物和那些我們心理層面理解的產物,加以整合起來。即便如此,我們可以應用的心理理解,也只是夢的寓言面向。只有感覺—直覺(feeling-intuition)和奧祕感(sense of the numinous)才可以為那些真正是象徵的面向,提供可能的方向。
一般看來是這樣的,只要這些意象對做夢者或是他或她的治療師有意義,夢就會加以使用。在某個程度上,治療師自己的局限也會限制他或她案主的夢所出現的意象範圍。同一位做夢者在同一時間,可能為不同的治療師做出不同的夢。彷彿夢是從共有的關係面向或場域所浮現的;而這個共有的場域也同樣引導出移情和反移情。因此,我們找到了看似夢泉源的「機智」,至少有時是「嘗試」避開治療師的盲點,用治療師可以理解的意象語言講述。當治療師不動聲色地分別將他或她處理象徵意象和所有擴大技術的能力加以拓展時,被分析者也可以因此獲得類似的幫助,而拓展他或她 自己的能力,即便在會談中並不需要討論這些材料的象徵層面。在其他的狀況下,公開討論夢的象徵材料也許是十分切中要點的。
許多夢被記起時只是單一的意象,也許是視覺、聽覺或肌肉感覺的。當通往夢領域(參見第五章〈聯想、解釋和擴大〉)的各式策略都被仔細運用時,單一意象對臨床工作而言也是十分足夠的。單一的意象也就成為整個觀點匯集網絡的中心,因此可以為做夢者揭顯出心理—類比的以及象徵的意義。
寓言
夢意象透過它們所激起的聯想、說明和擴大所形成的網,慢慢編織成為隱喻(用其他的意象來描述某一件事)。接著這張網則為意象提供了心理的脈絡和意義。
如果隱喻性的意象也引導到理性可以理解和表述的層面,我們就可以將它們當作是寓言的。當它們的脈絡或意義超出了理性可理解的範圍,我們討論的就是象徵。
夢的寓言面向描述客觀而「外在」的,或是主觀而「內在」的情境,是要被帶入做夢者的心理關注。當我們處理了每個細節(這些細節在臨床上不一定需要,甚至在當下的情境中也不是值得利用的),寓言面向的功能就如同X光攝影一樣,既可照出外在的事件和關係,這些有著當下情況的心理意義;也可以照出內在心理的結構和情境,是引導大我在這個特定的時刻會拿來檢視的。透過類比的方式,才可以顯示出白天意識的肉眼所無法直接看到的這些寓言功能;不過一旦警覺到隱喻語言的「詞彙」,還是能捕捉到其心理和理性層面。
有個夢意象,夢中自我找到了「一枚沾滿泥土的一分錢硬幣」,這讓做夢者聯想起一些記憶,他曾經在露營營地找到一枚一分錢硬幣。他記得「當時下了很大的雨,他十分想家,心情低落」。透過說明,一分錢的硬幣是面額最低的,常讓人覺得可以隨意丟棄,非常廉價。做夢者當時正重新連繫上一些過去的老朋友,滿懷希望能夠找到支持和夥伴。藉由提醒他想到自己的孤獨憂鬱和低價值感,夢的意象以寓言的模式修正他對可能的重逢所抱持的過高期待。
寓言性的描述指的是理性上可理解的事實或心理動力,而這些往往會被忽略或是在自我覺察的範圍之外。雖然夢中的訊息會運用暗喻、詩的手法和戲劇等誇張方式,它的意像所涉及的情境還是可以用理性的意識表述。在做夢者當前的生活情境中,將這個訊息清楚地詮釋、理解和接地,是可以的,也是必須的。我們可以,我們也需要,找出寓言意象在心理層面究竟暗示著什麼。
寓言意象的主要問題涉及了「客觀/客體層面」(外在)的事件,或者「主觀/主體層面」(內在)的情結、事件和做夢者的心理動力。在實際的狀態下,究竟要運用哪一個層面,這是臨床判斷上的問題。但這情況也可以透過夢的補償理論來幫忙區分:分析師和做夢者可以決定針對這個夢的訊息哪一個層面的理解,更能夠完成補償或補充的功能。(參考第六章「補償和補充」一節)
象徵
相對於寓言,象徵指的是那些只能「隔著玻璃模糊地看出」的事物。在榮格的定義中,象徵是「關於相對未知的事實最好的描述或公式;然而,這個事實,它的存在並沒有因此就比較不容易辨識出來或不容易加以假設」。它「是對超乎尋常人的而且只能部分理解的事物,加以擬人化(因此有所限制的,而且某個程度內才有效)的表現。這可能是最好的表現方法,然而它的層級依然低於它所要描述的那個神祕層次。」有個好例子就是燃燒的灌木:這意象超越自身,而是表示自我焚毀且重生的神祕,是「靈性本身只能帶著朦朧感識別的特質」。
象徵指出了存在的意義,甚至指出超個人的意義,指向靈性的領域。將超越的面向含納為心靈生活的基本關注,表達了生命是需要意義的,這是透過感知的—本能的需求及其之外的一切而完成的。因此,任何通往象徵面向的方法,都留存在我們可直覺感應的領域,呼籲著來自做夢者和釋夢者他們身上關於藝術和精神的敏感。象徵意象所包含的內容,我們最多也只能瞭解一部分。我們努力繞行它們可能的或是大概的意義,帶著虔誠和冥想的注意力,好讓我們自己可以與它們固有的原型能量和意義模式同頻。我們可以指出這所需要的敏感度,但沒辦法用技術性的術語來描述或教導。
榮格關於象徵意象的名言有時可以用得上。他這樣寫道:
意象和意義是同一的;而且當前者開始成形,後者就會逐漸清晰。事實上,這模式不需要任何解釋:這點可以描述為治療的需求。 [因為古老的意象]……出現的時候,已經有了十分突顯的奧祕特徵,只能形容為「靈性」的,因為如果用「魔幻」這個字可能太強烈了。
於是,這個超個人的潛在力量直接作用在做夢者的心靈,而對奧祕意象的靜默沉思也許會成為他們最好的治療方法,至少在一開始的時候。另一方面,尋找他們靈性的和心理的意義,以及尋找他們是如何道成肉身的,將是最基本要做的。
第一章 導論:臨床工作的夢詮釋
每一個詮釋都是假說,企圖解讀未知的文本。——《榮格全集》,卷十六,段322
我們最好將所有夢境都當作全然未知的事物。透過各種面向看待這個夢,將它放在掌心,隨身攜帶著它,讓你的想像力持續圍繞著它。——《榮格全集》,卷十,段320
這本書是為精神分析師和心理治療師而寫的導論手冊,希望將夢境詮釋的基本方法整合到他們的臨床實務中。對於正在接受訓練的分析師來說,這是實務工作的基本功,因此才會出現對這類手冊的需求,而這正是我們在紐約榮格學院(C. G. Jung Institute in New York)投入夢...
推薦序
【評論】在無可確定裡,尋找介紹自己給自己認識的方式
——談《夢,通往生命的泉源:榮格觀點的解夢書》
蔡榮裕/精神科醫師,北市聯醫松德院區思想起心理治療中心資深督導
初步立場和態度
其實是我要求要寫這篇文字,並不是我熟悉榮格尤其是後來的演變,如果說我是所知有限,我會更樂於如此承認。只是這反而是我想要書寫這篇文字的基礎,不是不自量力,而是有著一個重要的態度在支撐著我,讓我覺得可以嘗試替王浩威中譯的這本書,在這時候出版表達一些想法。至於我的態度是,我不是想在這篇文章裡,呈現佛洛伊德以降的精神分析,尤其是處理夢的技術和知識,是唯一的理解夢的方式。
這只會帶來我以批評方式看待這本書,卻無助於了解這本書。需要更進一步說明我的態度是什麼,我無意將歷史上,佛洛伊德和榮格之間,當年複雜因素而讓他們絕裂的情況延續到目前,影響我們來看兩人所各自建構,並流傳下來的技術和理論都是動態發展中,而不是只停留在他們當年所說的某些想法和技術上。要比較兩種心理學技藝,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兩方的發展都複雜化了,顯示著兩方仍是具有生命力地活著。我的態度也包括,無意比較兩者何者為優,何者是對的態度,因為站在自己的學派立場,勢必會是希望自己心中所屬的學派是最優的,但這依然無法了解他方。
我會將佛洛伊德以降的psychoanalysis說成是「精神分析」,而榮格以降的analytic psychology說成是「分析心理學」,這是我個人的習慣用法,有人有不同的譯法,因為不可否認地走到目前,兩方對另一方的了解都是有些難度。我甚至懷疑,果真有人可以在清楚明白兩方的基礎上,來談論雙方的技藝?畢竟如果只停留在,兩方歷史上某個時候的某個論點來做比較論好壞,對臨床工作來說並不是很有意義的事,希望各位讀者可以從我的上述描繪裡,不只是清楚我的態度,而是我的態度所以形成的基礎,是精神分析和分析心理學都是有活力的活著,而且還在發展中。
進一步談論從這本書的範圍裡,我讀到的兩方的異同前,再說一個我覺得重要的想法,分析心理學和精神分析至今所建構起來的理論城堡,都是屬於猜測和想像。佛洛伊德在晚年的文章《有止盡與無止盡的分析》(1937)裡提到,他的理論都是猜測所建構起來的「後設心理學」。畢竟如果要讓我們對於五官經驗外的,意在言外的領域,提供那裡有著什麼,都會是想像和猜測的成果。
不過這種說法可能引來不同意見,例如有人擔心是否影響分析心理學和精神分析的存在價值?首先,我是覺得兩者都存在至今了,不必再擔心存在的價值這個課題了,但我特別提出,都是屬於猜測,所建構起來的後設心理學,因為唯有如是強調,在我們面對個案時,才不致以為我們是站在人性或心智知識的真理上所提供的想法。也許這樣子,才能讓分析心理學和精神分析不是宗教,雖然在人性上會希望自己心意所屬的,是具有如神般說出的,是真理的期待。
只是這種期待也是值得再細思,如本書裡提到的「因為夢的意象是象徵性的,不是語言符號學的,臨床工作者必須要小心,不要對夢的「意義」過早「理解」,也不要依賴任何固定的等義關係(即:夢到木棍就是陰莖,夢到洞穴就是大母神,夢到閣樓就是理智或未來)。從夢迅速得到的意義,往往是來自治療師自己的偏好或反移情的投射,而不是來自真誠的、通常需要雙方相互的理解。」(第二章)
溫尼考特和比昂出現的某些意義
也許兩位作者艾德華‧惠特蒙(Edward C. Whitmont)和席薇亞‧佩雷拉(Sylvia Brinton Perera)的論點,不必然被所有榮格取向者所完全接受,不過如果從這個說法出發,當把對夢的理解是站在,說夢者和聽夢者兩人間的移情和反移情時,就意味著夢本身的意義,或者在說出後被了解的意義,就受限於說者和聽者兩人之間的細緻互動了,不再是它有著如神喻般的宗教旨意了。佛洛伊德後來對夢的分析技藝的修正裡也提到,分析師的持續存在甚至會影響著個案後來的夢。這是符合我們的臨床經驗,不過如果從艾德華和席薇亞的說法,這種會隨著移情和反移情,而影響或修改了夢的形成和說出的方式,並不會影響夢在分析或治療裡的價值。
我試著每章選取幾個小段落,來做為我內在對談的方式,覺得如果有這些說明也許較能理解作者的意圖,或者能夠彰顯分析心理學和精神分析,在某個情境的相互想法可能是什麼?
我很好奇,為什麼在社會一般的論述裡,相對的更常是以榮格的某些說法,尤其是和神話相關的想像,而且是以很愉快方式說,而佛洛伊德則被侷限在性學和伊底帕斯情結,雖然佛洛伊德也引述不少神話的說法。社會上更常見,對於佛洛伊德以降精神分析的負面說法,但相對的,對榮格的論點是支持的,並引為有被榮格論點洗禮的反應?
「對於夢詮釋中這種藝術性的方式,所仰仗的要素,和欣賞文學、繪畫或音樂時運作的方式是相同的。而需要的敏感包括對主題的內容和角色的特殊特質,對演出,對人物、形式和場景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它需要的敏感包括對夢中事件的節奏(快、慢、展開的、碎片化的等等);對情緒的色彩和調性……對於在夢中、夢與一致現實之間以及夢與做夢者有意採取的立場間所出現的和諧和衝突;也包括夢境本身、夢意象和做夢者有意識的察覺之間,當中的關係品質。」(第二章)
《夢,通往生命的泉源:榮格觀點的解夢書》也吸納了,佛洛伊德以降繼承者的一些論點,例如,在第二章的註解裡提到的溫尼考特(D.W. Winnicott)和比昂(W.R. Bion),這兩位當代重要的精神分析家,我相信除了佛洛伊德外,溫尼考特和比昂的作品至少會再風行十幾二十年,因為他們都將焦點涉進了更「原始」的領域,這說法是指伊底帕斯情結之前,或是人格層次裡某些原始的性格,不再只是焦慮或恐慌等「精神官能症」層次。溫尼考特是少數公開書寫文章(Winnicott, D.W. 1964. Memories, Dreams, Reflections. Int. J. Psycho-Anal., 45:450-455),從回顧《榮格自傳》承認榮格在理解和想像「精神病」層次的貢獻,雖然後來在精神分析裡接話的人並不多。
如同艾德華和席薇亞在第二章裡,對於分析夢時所提出來的意見,例如「但在另一方面,對某些患者而言,因為他們退行的程度或是早期發展上的欠缺,早就充斥著無意識的材料,這些技巧反而會加重他們碎片化和疏離化的感覺。這些患者也許沒辦法將夢中的人物當作自己的面向來因應。對他們而言,唯一可以和自己不同的面向產生關連的部分,就是夢中自我(如果有的話),但有時連這樣也沒辦法。在這個階段,要求去直視他們人格中負面的部分(陰影),往往會產生反效果……」
另艾德華和席薇亞也引用了瑪殊.汗(M. Masud R. Khan 1972),〈精神體驗中夢的使用與濫用〉的論點(瑪殊.汗是深受Winnicott影響的精神分析師),而表示:
「有時,需要暫時放下對特殊的夢境工作,絕對不能急切。競爭和強勢主導只反映出一個需要處理的反移情議題。
對有些個案來說,詮釋性的夢工作也許不是他們要的,或者是不可為的,或者只能在某些特殊修正的模式下進行。同樣地,每個禮拜出現了十來個夢,或者是夢中有「荒謬而混雜的意象」
我再引述第二章裡,艾德華和席薇亞在註腳裡說明,受溫尼考特和比昂影響的想法,「他們也許是被『遊戲』的:被撿起、被描述、被總結、被重新安排、被丟棄,然後再次被撿起,然後才重新感覺到與自己相關的主控感和穩定的認同感。這種在分析師陪伴下而擁有的安全的創造性活動,建立起共享關係的能力:既是和外在的另一人共享,也是享有從自己內在存有(being)與認識(knowing)所在之處不斷湧現的夢材料。透過同理共感的他者來深思個人「自己的」夢的內容,做出聯想,將特別的夢意象落實在每日生活裡類似的事件和模式,找出客觀的說明,分享自己的反應:這一切都提供了方法和材料去建設「夠安全的」(safe-enough)治療關係,在這樣的關係中,真誠的情感和自性化(individuality)終究會湧現的……」
在前段的註腳(註11)裡,艾德華和席薇亞也描述了,比昂1967年出版的《精神分析的反思》(Second Thoughts: selected papers on psycho-analysis, Heinemann, London),這本書是比昂分析精神病案例的作品結集,「頁98裡面所討論的病人,他工作對象的思覺失調症患者是無法做夢,他們的「看得見—看不見的幻覺」(visible-invisible hallucination),以及他們日後體驗到的夢意象是像糞便這樣的「固體」客體,恰恰相反於「夢的內容是細小而看不見的連續體」,像尿液的類比。與其將這一切視為前伊底帕斯階段的動力的化約,不如從象徵的層面來看這些產物,點出它們深邃的價值。」
夢是指出一條路,有著預示的功能?
對於榮格提出的「集體潛意識」的概念,有些精神分析取向者覺得沒必要,或者那是很難了解的領域。不過我的觀點是,如同溫考特提出「促進的環境」概念,被當代其他學派者評論是多餘的說法,可以用精神分析現有的術語來說明即可,或者擔心「促進的環境」概念可能會把精神分析著重的內在心理世界,帶離至偏重外在環境,畢竟佛洛伊德是好不容易才把心理學的視野帶進內在心理世界。
不過回頭來看,如果以「集體潛意識」可以很容易地被運用,來說明過多現象時,就得注意,這個語詞可能走向老化的過程了,因為一個術語如果承載過多的概念和情境,可能使用過於負重,反而讓更細節的描繪未能浮現。這當然不會只出現在分析心理學的術語,在精神分析裡也可能出現相同的處境,例如對於「性學」的概念,或依然重要且是臨床有效的概念「伊底帕斯情結」,也可能走向這種命運?
另如果完全以移情和反移情,做為臨床過程的主要焦點,會呈現了一些矛盾的態度,例如,如果真的把夢的分析放在移情和反移情,以佛洛伊德曾走過的路來看,在《夢的解析》裡,依著「顯夢」走向潛在的「隱夢」的方式,只是那是很個人化的路途,如果我們過於相信「隱夢」裡的內容,是可以建立對自身學派的認同,卻可能和原本設想的,每個人有著自己的心理學有所相違。這也是讀佛洛伊德的文章時可以看見的情況,因此在閱讀時勢必每個人得抓住,自己認定的核心立場是什麼,以及會有多少堅持和彈性?
例如,以下說法裡,我們會多確信這詞「這表明」的肯定?「一個男人做夢夢到「我是一頭獅子。」這表明他的大我認為潛在的獅子力量仍然消極地聚集在他生命中。他的夢中自我顯現出和誇大的嬰兒式自體和理想自我融為一體的狀態,可說是消弭個人的身分。當公主或獅子的特質是做夢者所嚮往的,而且能被自己同化時,夢中自我遇到的實體會是個別分立的角色,和它之間會出現有關聯的活動,而不是與它認同合一。或者,夢的活動會描述這個角色在追趕他,或者夢中自我需要餵食牠等等。」(第三章)
夢是指出一條路,有著預示的功能?這會是和精神分析的概念有所不同,大致上依我的了解,不會主張夢有著預示未來的功能,不過佛洛伊德是把夢的「功能」指向,可以保護夢者的睡眠不被打斷,而得以持續睡著。例如,膀胱尿急,但夢中如「幻覺的滿足」解了尿,雖然沒有實質的解尿,但卻幻覺般覺得有,因而得以持續睡覺。不過也有後來者覺得不甚滿意這種功能論,或者如果只把功能定位在此,那麼何必理解夢在移情和反移情裡所產生的意義呢?這是在建構大理論時可能常見的困局,但是臨床上卻可能是不見得被自覺的矛盾,運用者可能處於不自覺的分裂狀態(splitting),這是常見的,如在本書第三章所彰顯的目的。
「夢境的事件只是指出了一條路。它們預示著在目前這樣的情況下,什麼事是可能的,或者什麼確定是可以發展的。因此,夢給予了鼓勵或警告。做夢者在夢中也許會冒險而解決艱鉅的任務,或走錯一步而墜入懸崖。這樣的結果都是暗喻,提醒我們注意一些已經發生的事情,或是我們沒察覺到正在發生的事情。既然做夢者(在夢的訊息以前)不瞭解這事件的本質,夢意象是一種呼籲,要我們檢視心理事實或外在事實。但隨著做夢者的洞察和能力改變,夢裡出現的結果也可以修改或逆轉。」(未完)
【導讀】解夢,釋夢,如夢如幻
李孟潮/精神科醫師,個人執業
伯蹇叔盲,足病難行。終日至暮,不離其鄉。——《易林•否之噬嗑》
I. 導言
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佛洛伊德的《夢的解析》一書上市,精神分析的百年革命大幕就此拉開,好戲連台,可惜此書銷量慘不忍睹,區區800冊,八百壯士中,便有一人,名為榮格,他風華正茂,年方二十五歲,是優秀的精神科總住院醫師,一顆心理治療的新星,正要升起在黑暗的歐羅巴夜空中。
這兩個人的此後關係跌宕起伏、莫名其妙,猶如所有潛伏同性戀欲望的異性戀男子的友情,比如說三國英雄和梁山好漢的愛恨情仇。和古代英雄好漢們不同之處,在於他們誕生的年代,父權制的黑夜即將消逝崩解,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日月同輝即將到來。
在不少歷史大事記年表中,《夢的解析》的出版都被列為1900年的大事之一,與之並列的,是「庚子拳亂」。
慈禧太后,這個操縱父權制度下的威權主義者,這個愛好閹割兒子的老母親,借著義和團帶來的底氣,悍然向十一個國家同時宣戰,因此她被後人被戲稱為「史上膽子最大的老太太」,戰局結果是清帝國的脊樑被打斷,中國的父權制社會,從此猶如眼盲跛腳的伊底帕斯,四處流浪,不知家歸何處,總是徘徊在到底是葉落歸根於傳统還是落地生根於現代的內心衝突中,就如佛洛伊德和榮格的爸爸。
最終佛洛伊德找到了「科學主義」作為父性的替代物,榮格找到文化父親則是「靈性主義」。佛洛伊德渴望用科學的火炬照亮夢境的黑暗,榮格則沉醉於夢境的幽冥府邸,猶如一個閉黑關的瑜伽行者,等待神靈啟示之光閃亮升騰,與之合二為一,超越各種創傷——個人的創傷、文化的創傷、歷史的創傷。
精神分析的百年征程可謂波瀾壯闊,百年初心卻不見得歷久彌堅,百年歷史更沒有入腦走心。有關「夢的解析」的文獻在PEP資料庫中,一路下滑,逐年走低,利空不你多,佛洛伊德的後人們熱衷於「客體」、「自體」、「主體」間,似乎遺忘了,這個體那個體說到底,不還是一場春夢了無痕嘛,分析師應該抱持的,不僅是個案本人,而是「於事無心風過樹,於心無事月行空」的超越心態,正如比昂(Bion)和格洛斯坦(Grotstein)所言(Grotstein 1979,1996)。
榮格派沒有融入精神分析的醫療化大流,流浪江湖忘情山水,卻意外地保持了當年革命底色,百年來一直堅持對夢工作的探索。乃至事到如今,一個人想要夢工作技術,都會難免朋友榮格派的各種著作。
本書便是一本培訓榮格分析師的教材。本文意圖對此書內容進行簡要總結和評述,並提出我本人有關進一步研修的些許淺見。
II. 本書內容簡介
本書的第一章,闡明其寫作目標——為了受訓的治療師培訓而做。故而書中並不討論有關夢的元心理學和神經生理學文獻,而只是列出這些方面的參考文獻。值得關注的是,參考文獻中居然有數篇發表在《美國精神醫學期刊》(AJP)上的論文,精神科醫師們想必備感親切。該書作者在註解5,還貼心地列出了當時的榮格分析師們有關夢工作手冊,是一份不錯擴展閱讀書目。然後,該書作者闡述了「人為什麼要做夢?」這一千古疑問的答案。他們認為,夢的基本功能在於發展、維持、修復整個精神系統,故而夢境具有診斷功能、療癒功能、藝術功能和超越功能。接下來,作者提出了釋夢要注意的哲學要則,即解釋要超越二元對立,整合二元對立。作者在本章最後,還提出了夢工作的七個面向。並且宣告以後章節將要跟隨這七個面向展開。
第二章介紹了夢工作的一些基本要點。首先提倡夢工作需要治療師具有良好的藝術修養。能享受詩歌、童話、文學、音樂及視覺藝術。這當然是建立在榮格本人的觀點之上,也就是科學主義釋夢觀不足以服務臨床工作,該書作者們花了兩個段落一大堆文獻來論證這個問題。然後他們詳細論述了第一章提到的夢工作各種價值——診斷價值、預後判斷價值、自我覺察價值等等。在此作者們用一段話點題書名——夢是大我的呈現,夢工作是用於鏈接上大我這一生命源泉的。憑藉釋夢的工作,提供了溫尼考特(Winnicott)所說的抱持性環境,提供了比昂(Bion)所說的涵容功能,修復了客體關係和自體缺陷,也可以用於處理移情。
夢工作被說得這麼好,那麼技術上如何實現呢?作者們提出了九個技術要點:1)夢工作需要兩個人或者一個團體來進行。2)夢意象可以進行多種操作,包括冥想反思、完型對話、心理劇排演、意象對話、繪畫夢意象等,它們可以被統稱為「積極想像」。3)對困難個案,以上的技術操作是危險的或者無效的,治療師可以在心中默默進行工作,並在臨床脈絡中使用這些資訊。4)夢者可能出現阻抗,此時可以回到夢境最初,重新進行夢意象的描寫,過多混亂的夢也是阻抗的一種表現,這時候治療師可以只選擇夢片段或者簡短夢進行工作。5)對發展性創傷個案,對夢境的解釋,可以提供寇哈特(Kohut)所說的鏡映移情滿足,也可以提供溫尼考特所說的過渡性空間和遊戲功能。6)雖然治療會面的小節內,不足以處理每一個夢,也可就此放手,因為夢境的神聖啟示功能足以支撐個案發展,在之後的發展中,來訪者也可能回到之前的夢境。7)夢的特質是象徵,象徵不是語言、不是符號,過早地解釋夢境,或把夢境用《周公解夢》一樣的「解碼法」轉譯,會破壞了療癒過程,這可能是來自治療師的反移情阻抗。作者們對此非常有心得,提供了一個「妓女夢」案例說明。這個案例再次證明了佛洛伊德在《夢的解析》一書中的觀點——細節是魔鬼、無意識往往藏在細節中。8)修通的夢會形成「啊哈」感,而且往往伴隨身體反應,未被修通的情結或者工作不足的夢,會形成重複夢。9)夢境不僅僅要注意意象,更要關注的是整個夢境的戲劇結構,尤其是在整個結構中的荒謬、不合邏輯之處。
第三章介紹了夢中自我的各種可能意義,以及通過夢境自我是如何發展,並且與大我連結整合的。
第四章則介紹了夢境表達自身的四種形式,分別是意象、象徵、寓言與圖畫謎題。前兩個在佛洛伊德時代已經有較多介紹,後兩個則較有新意。該書作者們似乎寫作之時把讀者們想像成了熟讀佛洛伊德《夢的解析》的榮格,幸虧我們好心的譯者王老師和校閱者徐老師,給大家寫了譯註,降低了閱讀難度。該書作者特別指出,通過對意象的解讀,可以產生意義。我想這大概是我們喜愛精神分析的原因。父權制裂解了,人生意義也隨之喪失,就像榮格生長的歐洲一樣,現實生活中找不到的意義,人們就會去夢境中苦苦挖掘。
從第五章開始,本書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技術介紹。這一章討論了七個問題:聯想、解釋、情緒和身體反應、瑣碎的夢、幻想、想像和活現、擴大法、治療師反應。
在作者筆下,自由聯想和積極想像,可以合併使用,而非截然對立,來訪者從自由聯想開始,然後遇到具有情緒的畫面,就可以開始積極想像。
作者認為,解釋傳達了夢境帶來的意義,它分為兩大類別——客觀-集體層面的解釋和主觀-個人層面的解釋。它們兩者需要辯證平衡。如果出現不一致,則需要考慮來訪者是不是孤立於集體之外。
釋夢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情緒和身體反應,尤其是治療雙方的各種身體姿態,無論是治療師的還是來訪者的。如果出現共時性事件,則需要特別關注。
作者們闡述了各種積極想像和引導想像的技術,包括:1)夢境投射到螢幕;2)透過想像完成夢境;3)把夢變成舞臺戲劇,交替演出各個成分,或者團體成員演出各個成分,同時關注身體感受。
作者們特別強調了擴大法引導出的神話主題,其核心性質是超個人的,這種超個人特質不應該強加到個案身上,更要防止的是,治療師和來訪者只把夢境進行超個人解讀,而防禦其個人的意義。
在這一章的結尾,作者們提請大家注意,在釋夢過程中會出現很多反移情和投射性認同,治療師只有在修通反移情和投射性認同的基礎上,才能進行客觀層面的釋夢。
第六章重點闡述了夢的補償功能。因為補償功能的存在,所以治療師要在主觀和客觀兩個層面上工作。比如夢境在重現白日情境時,就提示我們要從主觀層面工作,尤其是注意細節的非同尋常之處。這一章的最後一個部分,介紹了碎片化自我的夢工作原則,特別值得對人格障礙、複雜創傷、解離障礙工作的治療師們參考。
本書中多次提及夢的戲劇結構,此乃作者之一惠特蒙的拿手菜,在第七章對此進行了細緻說明。他認為夢境由一個個戲劇衝突似的對立角色組成,角色們的愛恨情仇沿著展現,轉折,危機,化解四階段進展,故而瞭解這個無意識的自我療癒、自我修復過程,自然是對臨床工作大有裨益。
第八章是本書篇幅最長的一章。它通過具體案例,展示了我們如何發掘、識別夢境的神話主題,整合原型材料和個人材料,其中一個邊緣型女性的黑帝斯夢境,尤其值得學習。此章還列出了夢境的四大特殊主題——生命戲劇、(輪迴)出生、孩童、動物——進行經驗總結,尤其在(輪迴)出生主題一節,還參考了葛洛夫(Stan Grof)超個人呼吸療法的經驗。
第九章看起來是在延續第八章內容,它討論了夢境中時間、空間交錯順序,主題變化、系列夢等技術內容,系列夢這一節尤其強調了記錄夢日記的重要性。它是最基本的治療任務,相當於畫筆對於畫家、食材對於廚師的重要性,但是實際臨床工作中,的確有大量個案既無法記住夢,更無法猶如佛洛伊德或榮格一樣經年累月地記錄夢日記,作者們提出,這種情況下,就要辛苦治療師代替來訪者記錄夢境了。
榮格學派吸引大眾眼球的特徵之一,就是神祕有趣,第十章則部分滿足了這種好奇心,討論了夢的預測功能,包括對死亡、疾病等重要事件的預告。
榮格派容易被誤解為絕口不提性愛與身體,貌似與佛洛伊德派勢不兩立。本書第十一章,則充分展現了在榮格派的釋夢過程中對身體的重視。作者們首先提出了身體和心理的二元對立,也是需要被整合的議題。然後討論了各種身體意象和身體部位(口腔、肛門、生殖器等)在夢中出現的意義。專列一個小節探索了性欲與夢境的意義。案例中的「阿尼瑪抽動射出夢」充分展示了作者功底。
治療技術相當於煉金熔爐中發生的各種化合反應,而治療關係,則相當於煉金爐這個容器本身。所以本書把夢境中體現的治療關係,放到了最後一章,此章花費大量篇幅,介紹了治療師本人出現在來訪者夢境中時,可能具有的七種意義,包括了從個人移情到原型移情等各個方向,最後一小段,關於治療師夢見個案的意義,雖簡短但精要深入。
III. 評述及擴展研習建議
總體而言,本書內容豐富,案例精彩,配有足夠的參考文獻,是一本值得研讀的著作。讓我驚訝的是,譯者不辭辛勞,加入大量註解,讓此書升級加分,錦上添花。
這世間沒有一本書是完美的,此書不足也有必要提出,並且提出補救之策,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方面,行文邏輯結構不清。我本來準備為此書做一思維導圖,但最後發現,全書只有一、兩個章節可以做到這一點。作者們大概和榮格一樣,是內傾直覺比較發達的人,寫作就容易行雲流水,讓人抓不住重點。這個缺點可以通過另外兩本書補足,一本是詹姆斯.霍爾(James Hall 1983)的《榮格解夢書:夢的理論與解析》(Jungian Dream Interpretation: A Handbook of Theory and Practice)。另外一本是羅伯特強森(Robert Johnson 1986)的《與內在對話:夢境.積極想像.自我轉化》(Inner Work: Using Dreams and Active Imagination for Personal Growth)。
第二方面,對夢工作技術總結不夠全面,沒有與時俱進。我覺得這主要還是因為沒有應用元綜合(Meta-synthesis)這樣的整合質性資料的研究設計,雖然佛洛伊德的《夢的解析》,榮格的《心理類型》等早期書籍,都自發地使用了類似元綜合的研究方法,但這個方法卻沒有被後世分析師繼承和發揚。所以後世著作,總讓人感覺掛一漏萬或者同義重複。個人認為,可以補充學習的三個技術是孵夢、夢意象體現和清醒夢。孵夢可以參考德萊尼(Delaney 1988)的著作,雖然淺顯但是實用,也可以配合艾森斯塔(Aizenstat 2011)的Dream Tending深化操作。夢意象體現可以參考羅伯特.波斯納克(Robert Bosnak 1996)的相關作品和培訓,清醒夢可以參考史蒂芬.拉伯格(Stephen LaBerge)的系列著作(LaBerge, S. & Rheingold 1990)。
孵夢和夢意象體現,可能是作者寫作時無意遺漏,然而清醒夢,在下猜測是有意忽略,我曾經問過多位榮格分析師,有關清醒夢引入榮格分析之事,他們的反應,讓我感覺就像梁啟超和光緒帝看到了慈禧太后老佛爺,恐懼、憤怒、輕蔑、敬畏、羡慕,五味雜陳,難以一言道之。
說到底,心理學界探索清醒夢,探索著探索著,難免就探索到其源頭——藏傳佛教的夢瑜伽。而夢瑜伽的目標之一,就是造成「夢醒同一」這種狀態,也就是無意識和意識合二為一,從而此人超越紅塵、不再受控於生本能和死本能。從凡俗觀點來看,就容易把這種狀態理解為意識對無意識進行了殖民,進行了獨裁。
但是根據本人了解,長期保持清醒夢狀態的屈指可數,這些無夢之人也不是就再也不受到創傷記憶或無意識的影響。有些擔心過於誇大,就像義和團拳民,擔心自己一旦去清華大學讀書,就會拿到諾貝爾獎一樣。當然宗教界的夢瑜伽自然光修習,可以緩解死亡焦慮,的確值得深入研究和學習(Norbu 1992)。
本書的第三點不足,在於對夢教學的方法探索不夠。閱讀學習本文附錄中提到的榮格的多個夢研討會可以補足這一點。意識合成夢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中國的學員回饋不錯,也值得學習和推廣(Frank and Trunnell 1978)。
最後,好多榮格派的書籍都默認學員們已經熟讀佛洛伊德、榮格原著。但是根據本人觀察,不少西方人在原著方面的深度閱讀也不夠。
故借此寶地,提出一些深入研習夢工作的個人淺見——
首先還是應該在佛洛伊德的夢心理著作基礎上開展閱讀,《夢的解析》當然是必讀著作,中文版中要注意是否是根據標準版全集翻譯的,因為只有《夢的解析》的全集標準版有幾篇附錄,那幾篇附錄細緻地總結了佛洛伊德的技術。學有餘力者還可以參考《精神分析引論》、《精神分析引論新講》等入門著作。
在研習完佛洛伊德基礎著作後,就可以開始榮格本人夢理論的學習。在本文附錄中,列出了榮格有關夢理論的重要文獻和大部分文章,可供參考。
之後,就可以根據個人愛好和專業方向深入閱讀一些專門的著作。這方面的榮格派書籍豐富多彩,有關於初始夢(Kradin 2006)、夢與死亡(Olson 2021; Jaffé 1999)、絕經婦女的夢(Mankowitz 1984)等等,其他流派如認知療法的夢工作(Rosner, Lyddon & Freeman 2004)、臨終關懷的夢工作(Bulkeley & Bulkley 2005)也可以涉獵。
這一類著作大多是英文,未免有些遺憾,因為畢竟我們在夢中是說漢語的,我們的夢,也充滿中華文化象徵內容,故而我們也應特別關注華人有關夢的研究,這方面當推朱建軍先生,他的一系列著作《夢的心理解析》、《夢:內心的聲音》、《解夢》、《解夢500例》等,夢例豐富,言語平實,技術清晰,是輕鬆上手夢工作的不二之選。
IV. 結語
2021年的我們,能夠在這裏切磋精神分析,追根溯源還要回到1900年。要是那一年慈禧和義和團勝利了,西方文化,無論是科學的佛洛伊德分析,還是靈性的榮格分析,都不太可能進入中國。
那年,義和團拳民們結集在昏黃油燈下,他們信奉《易經》、祖先和佛道諸神,他們以乾字拳、坎字拳命名自己的新發明的宗教,並且根據易學的萬物類象的原則塗抹自己的旗幟和服裝(路遙,2002),同年,在蘇黎世精神病院中,二十五歲的榮格,正準備拜倒在佛洛伊德的《夢的解析》腳下,後來他也拜倒在《易經》腳下。榮格最著名的病人,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泡利,也在庚子年春天呱呱墜地,降生於維也納,而嬰兒泡利的老鄉佛洛伊德醫生,已經人到中年,四十四歲,他正被死亡恐懼籠罩,正在狠狠抽著雪茄,感歎時運不濟,自己新書銷量不佳、反響不大,他就像遭受了旱災的拳民一樣,覺得人間處處都是冷漠隔離和拒絕,缺乏溫尼考特式的溫暖共情和抱持,他想要找個人把他按在地上痛快摩擦,體驗一番拉岡(Lacan)所說的酸爽感,這慾望之火給父權空虛的永恆夜晚帶來微弱光芒。(沈志中,2019)。
庚子國變後的五十二年,泡利寫信告訴榮格他的慾望之火和心靈苦楚,這體現在一系列「中國女人夢」中,讓他印象最深刻的一個略述如下:
一個中國女人一邊跳舞一邊引導他進入一個禮堂,女人示意泡利應該上臺演講,泡利正在等待,中國女人又開始在臺階那裏跳舞,她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舞蹈中蘊含一種神奇節律,逐漸變成「光的迴圈」,一種旋轉的運動。在此光學奇象作用下,臺階神奇消失。泡利此時準備登臺演講,卻就此醒來。
這個夢讓泡利的另一位分析師馮.法蘭茲(von Franz)大感興趣,就此發表了一通有關「時間」的量子力學假設。(Zabriskie 2005; Lindorff 2004)
泡利此人,遇夢不解問《易經》,他多次得到「震卦」,就此聯想到震卦和夢境都象徵着宇稱守恆。宇稱守恆還是不守恆,在當時物理學界掀起了戰爭和革命,泡利地位崇高,相當於八國聯軍總司令在當時中國的地位。正在和榮格通信討論宇稱守恆不守恆的過程中,他接到了一個邀請,去给楊振寧進行論文進行同行評議。泡利的外號「上帝之鞭」,諷刺同行的神功不遑多讓於佛洛伊德,他說他不相信上帝是個左撇子,楊振寧晚年回憶起此段往事,仍對被泡利按在地上胖揍心有餘悸,不過楊振寧已經不再有「洋大人恐懼症」,仍然堅信自己論文值得發表。某種程度上他應该感謝庚子拳亂,因爲正是庚子賠款獎学金讓他得以赴美留學。(楊振寧, 楊建鄴 & 楊建軍,2014;楊建鄴,2004)
楊振寧稍稍受損的學術自尊,馬上得到了過度補償,諾貝爾獎從天而降,物理學界稱他和李政道的發現為「中國革命」,而泡利则自戀受損,给前治療師榮格寫信,倒苦水訴心酸,榮格回信卻没有多少温尼考特倡導的温—共—抱,相反比較的冷—隔—拒,他說了一通自己對於弱作用力和不對稱性的理解,並且認為中國女人夢,已經預測了這一原理。(Zabriskie 2005)
泡利居然求教於《易經》,讓做夢都想被稱為「科學家」的心理學家們尷尬不已,就像當年來華的西方傳教士遇到了帶領義和團蜂擁而上的各位王爺。他們居然教唆那群農民用八卦陣法和巫術咒語,和洋槍洋炮展開殊死決戰。義和團沒有戰勝洋大人,但是以《易經》為代表的大內宣,卻把傳教士衛理賢成功變成了中國人。
也是那倒霉催的庚子年,貧窮的德國農村牧師衛理賢,來到了上海,迎接他的未婚妻,兩個青年在燈紅酒綠的上海舉辦完婚禮,充滿回到夜幕籠罩、星星漁火的青島,愛本能的力比多驅使他們在青島生下四個孩子。
其中之一衛德明子承父業,成為了知名《易經》研究者。泡利和榮格閱讀的《易經》,就是其父衛理賢所譯。衛理賢因爲馴化義和拳村民有功,還被清廷封官四品,成為了真正的洋大人——衛理賢道台。(衛理賢,1998)中國人在科學—民主中尋找救國救亡之道,衛理賢卻期望中國文化能够點亮禮崩樂壞、父性喪失的歐洲夜空。
百年瞬息而逝,這些人已經全部作古,回想這一切如夢如幻,難說宇宙就是一場夢境啊,宇稱守不守恆也就是地球上小事一件。
如今的世界大同也不同,同的是東方西方父權制都解體了,無父無君的人們都在尋找父親話語的替代物,不同的是有的人找科學要父愛,有的人找靈性要父愛,有的人在外界政經氣候中找,有的人在內心夢境幻想中找,所謂天地不交遠榮祿,於事無心風過樹,奮發麗天敕法度,於心無事月行空。
【評論】在無可確定裡,尋找介紹自己給自己認識的方式
——談《夢,通往生命的泉源:榮格觀點的解夢書》
蔡榮裕/精神科醫師,北市聯醫松德院區思想起心理治療中心資深督導
初步立場和態度
其實是我要求要寫這篇文字,並不是我熟悉榮格尤其是後來的演變,如果說我是所知有限,我會更樂於如此承認。只是這反而是我想要書寫這篇文字的基礎,不是不自量力,而是有著一個重要的態度在支撐著我,讓我覺得可以嘗試替王浩威中譯的這本書,在這時候出版表達一些想法。至於我的態度是,我不是想在這篇文章裡,呈現佛洛伊德以降的精神分析,...
作者序
誌謝
這本書所呈現的是,從事分析和教學工作多年進展所累積的成果。一切感激要歸於我們的患者和學生,因為他們提供了自己的素材及其互動反應。我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不亞於我們從文獻和其他老師那邊所學到的。
我們特別要感謝安德魯.惠特蒙(Andrew Whitmont),因為他持續鼓勵我們撰寫本書,也因為他幫助我們將早期的一些材料,增長轉化為可工作的形式。
我們十分感激派翠西亞.芬莉(Patricia Finley),她對我們的初稿進行了周全深入的閱讀;我們也很感謝葛楚.奧吉莉(Gertrude Ujhely),她對最後的定稿提供十分寶貴而仔細的評論。
我們還要謝謝傑洛米.伯恩斯坦(Jerome Bernstein)、派翠西亞.芬莉、猶任.考夫曼(Yoram Kaufman)、查理.泰勒(Charles Taylor)等人,這一群同事針對臨床應用的各面向,進行教學相長的討論。
特別要感謝朋友們、同事們、學生們,以及已經結束分析的受分析者們同意發表他們的夢工作。我們誠摯感謝他們所有人。
誌謝
這本書所呈現的是,從事分析和教學工作多年進展所累積的成果。一切感激要歸於我們的患者和學生,因為他們提供了自己的素材及其互動反應。我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不亞於我們從文獻和其他老師那邊所學到的。
我們特別要感謝安德魯.惠特蒙(Andrew Whitmont),因為他持續鼓勵我們撰寫本書,也因為他幫助我們將早期的一些材料,增長轉化為可工作的形式。
我們十分感激派翠西亞.芬莉(Patricia Finley),她對我們的初稿進行了周全深入的閱讀;我們也很感謝葛楚.奧吉莉(Gertrude Ujhely),她對最後的定稿提供十分寶貴而仔細的評...
目錄
【導讀】解夢,釋夢,如夢如幻/李孟潮
譯序/王浩威
致謝
第一章 導論:臨床工作的夢詮釋
第二章 臨床實務中的夢工作
第三章 夢如其情境
夢中自我/從夢工作中開展心理發展的可能性
第四章 夢的語言
意象/寓言/象徵/圖謎
第五章 聯想、解釋、擴大:夢的場域
聯想/解釋/情緒和身體反應/「瑣碎」的夢/幻想、想像和活現/情感與感覺特質/擴大法/治療師的反應
第六章 補償和補充:客觀層面和主觀層面
補償和補充/夢中的客觀和主觀層面/戲劇化作用/運用補償或補充原則於帶著未發展或碎片化自我的做夢者
第七章 夢的戲劇情節結構
夢戲劇的總體概述/戲劇結構
第八章 神話母題
找出神話母題/原型材料和個人材料的相互作用/處理夢境中的神話主題/一些特殊的主題/出生/孩童/動物/神話材料的解釋
第九章 技術要領
時序/夢進行重新評價的功能/白天的殘存物/系列的夢/單一主題的種種變化/噩夢
第十章 夢的預測
夢到死亡或疾病
第十一章 身體意象
性/身體上的開口(孔)的意象
第十二章 出現治療和治療師人物的夢
治療師的真實現實/移情反應/內在的治療師/反移情動力/治療師的誘導/治療過程的夢/有關治療過程主題的變化/另類治療師的意象/夢中的原型移情/只為了治療師的治療之夢/治療師自己有關案主的夢
第十三章 總結
【評論】在無可確定裡,尋找介紹自己給自己認識的方式/蔡榮裕
參考書目
【導讀】解夢,釋夢,如夢如幻/李孟潮
譯序/王浩威
致謝
第一章 導論:臨床工作的夢詮釋
第二章 臨床實務中的夢工作
第三章 夢如其情境
夢中自我/從夢工作中開展心理發展的可能性
第四章 夢的語言
意象/寓言/象徵/圖謎
第五章 聯想、解釋、擴大:夢的場域
聯想/解釋/情緒和身體反應/「瑣碎」的夢/幻想、想像和活現/情感與感覺特質/擴大法/治療師的反應
第六章 補償和補充:客觀層面和主觀層面
補償和補充/夢中的客觀和主觀層面/戲劇化作用/運用補償或補充原則於帶著未發展或碎片化自我的做夢者
第七...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