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膨脹(與物價指數),不僅與消費者息息相關,也是投資的關鍵指標。
但通膨數字不只可能不準確,甚至會被人為操控。
新興市場教父、富蘭克林坦伯頓前執行副總裁馬克‧墨比爾斯
在本書中清楚分析世人對通膨的誤解。
綜觀歷史,你會發現其實可以用「通貨膨脹/緊縮史」來概括世界局勢發展。從一戰後威瑪共和國的衰落(惡性通膨)與希特勒崛起、東歐共產國家的垮台、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惡性通膨),到西方國家1970年代的停滯性通膨(物價與失業率同時上升),與日本在經濟泡沫破滅之後所面臨的通貨緊縮(物價持續下跌),就能看到世界經濟史的縮影。
通貨膨脹是決定工資、水電費與退休金的基準,牽動央行利率、公債價格、股市行情,左右個人與企業的投資決策。說通膨是最重要的經濟指標之一,並不為過。作者在本書中透過各國經濟發展的實例,將為讀者揭露:
▍通膨是如何衡量的?
▍為什麼通膨數字不可信?
▍為何我們的日常生活其實是處於長期通貨緊縮的狀態?
幫助你我打破對通膨的迷思,看見真相!
專文推薦——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聯合推薦——
吳孟道/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六所所長
陳鳳馨/News98財經起床號節目主持人
作者簡介:
馬克.墨比爾斯 Mark Mobius
擁有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碩士以及麻省理工學院(MIT)經濟與政治學博士學位,曾任富蘭克林坦伯頓(Franklin Templeton Investments)執行副總裁,負責新興市場研究與投資組合、管理各式基金,被《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譽為「新興市場教父」。
他在全球新興市場工作與旅遊40年,於富蘭克林坦伯頓任職30年,協助將富蘭克林坦伯頓的資產管理規模從一億美元擴張至四十億美元。他曾多次精準預測新興市場的金融危機——包括1997年判斷泰國的固定匯率政策失守,進而引發亞洲金融危機,以及1998年俄羅斯金融危機導致股市崩盤——並從中獲取驚人的績效,奠定「新興市場教父」的市場地位。2018年自富蘭克林坦伯頓退休後,共同創辦了Mobius Capital Partners公司。
墨比爾斯獲獎無數,包括2017年《全球投資人》(Global Investor)雜誌的終生成就獎、2011年《彭博市場》(Bloomberg Markets)雜誌的「五十位最具影響力人物」、2006年《亞元》(Asiamoney)雜誌的「一百位最具影響力人物」等,亦曾榮獲路透(Reuters)、CNBC與晨星(Morningstar)的全球年度最佳基金經理人。
他出版超過十本投資理財書籍,並常接受彭博、MSNBC、CNN等新聞媒體訪問。
譯者簡介:
林奕伶
外文研究所畢業,曾任電視台國際新聞編譯、國際通訊社財經新聞編譯,現為自由譯者。譯有《真理機器》《訂價背後的心理學》《AI經濟的策略思維》《虛擬貨幣革命》《散戶的獲利準則》《情感運算革命》《為什麼Google不夠用?》《窮查理的投資哲學與選股金律》等書。
章節試閱
第2章 歷史上的通貨膨脹
——沒有一種貨幣能維持價值
勾起我對通貨膨脹的興趣,是2007年阿根廷國家 統計與人口普查研究所(Instituto Nacional de Esadistica y Censos, INDEC)負責消費者物價的主管,因為不願意迎合由克里斯蒂娜.費南德茲.德.基西納(Cristina Fernández de Kirchner)總統領導的政府,進行竄改該所的通膨統計數據,結果遭到解職。這個情況後來成了國際事件,因為國際貨幣基金會(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提交一份有關阿根廷的報告給IMF執行委員會,此舉可能導致阿根廷遭到譴責並被驅逐出IMF。阿根廷的官方數據顯示通膨為10%,而九家民間機構提供的獨立數據卻是兩倍以上,在25%到30%之間。政府壓低數字、愚弄大眾的行為,是在因應物價上漲導致大規模抗議反對基西納政府。等到IMF主席克莉絲蒂娜.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表示,如果阿根廷不開始提出可靠的統計數據,她將發給該國「紅牌」;基西納在聯合國大會上表示,「阿根廷不是足球隊,而是一個主權國家,不接受威脅或施壓……在這個拿足球和政治、經濟相比擬的遊戲裡,我想說國際足球總會(FIFA)主席遠比IMF執行委員會更成功也更符合要求」(當然,那是在發現FIFA執委會的貪汙腐化猖獗之前)。2007 年,基西納政府不但開除了INDEC的消費者物價統計主管葛拉謝拉.貝瓦卡(Graciela Bevacqua),還對她處以罰鍰並以盜用公款的罪名起訴她。貝瓦卡公開宣稱,她的上司要求她在計算通膨時刪除小數。美國統計協會(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為了同行在阿根廷面臨的迫害而提出抗議,卻徒勞無功,貝瓦卡依然遭到撤換。稍後會再提到這個例子。
歷史與通膨
「我認為這樣說並不誇張,」經濟學家弗雷德里希.海耶克(Friedrich Hayek)曾寫過:「歷史大致上就是一部通貨膨脹史……物價上漲的情況在全球處處可 見,從1920年代初期德國威瑪共和時期的惡性通貨膨脹(hyperinflation),到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之後東歐的通貨膨漲、1970年代許多西方國家的停滯性通貨膨脹,以及日本在1960年代經濟奇蹟結束之後的通貨膨脹。」對我們來說,重要的是觀察有關「通貨膨脹」、「通貨緊縮」、「惡性通貨膨脹」等資訊流的結果,以及對政府乃至於企業與投資的決策影響。我們想了解的是通貨膨脹∕通貨緊縮統計資訊流的影響,以及又是如何造成誤導。
第2章 歷史上的通貨膨脹
——沒有一種貨幣能維持價值
勾起我對通貨膨脹的興趣,是2007年阿根廷國家 統計與人口普查研究所(Instituto Nacional de Esadistica y Censos, INDEC)負責消費者物價的主管,因為不願意迎合由克里斯蒂娜.費南德茲.德.基西納(Cristina Fernández de Kirchner)總統領導的政府,進行竄改該所的通膨統計數據,結果遭到解職。這個情況後來成了國際事件,因為國際貨幣基金會(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提交一份有關阿根廷的報告給IMF執行委員會,此舉可能導致阿根廷遭到譴責並被驅逐出IMF。阿根...
推薦序
原來「通貨緊縮」是好事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自1930年代全球經濟大恐慌和1940年代總體經濟學興起以來,「通貨膨脹」(inflation,簡稱通膨)和「通貨緊縮」(deflation,簡稱通縮)這兩個專詞就被世人謹記在心,而且有著聞虎色變的感覺。因為通膨讓我們手中的錢「變薄了」,亦即購買力下跌了,不但像被課稅了一樣,而且程度更慘。換句話說,通膨是百物齊漲且漲幅頗大,時間也拉得很長,也可以說是「太多的錢追逐太少的物品」,所以已故的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就說:「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象!」
「通膨」是一種貨幣現象
顧名思義,通縮是通膨的相反現象,既然通膨是眾多物品的價格都大幅上漲,以致人民擁有的錢變薄、變少了,那麼通縮不就是萬物價格一起大跌,人民手中的錢變厚、變多,購買力變強了,這不是好事一樁嗎?為什麼有人——尤其是所謂的專家學者們——會有「通縮比通膨更可怕」的說法和警語呢?原來他們認為「物品價格之所以下跌,是因為沒有買氣」,也就是「物品的供給太多,而需求太少,甚至是沒有需求」。用經濟學的術語來說,就是經濟不景氣,甚至蕭條了。既然東西賣不出去,廠商或生產者就會減少生產,甚至關門大吉,那麼少用工人或減少工時,甚至遣散工人也就隨之而來,於是失業者增加,手中沒錢的人愈來愈多,生活過不去、沒飯吃的人塞滿街頭,社會問題會愈來愈嚴重。所以,通縮不是很可怕嗎?比起通膨不是更嚴重嗎?
1929年美國華爾街大崩盤引發的全球經濟大恐慌,就被當作通縮的典型案例,那時美國有四分之一的人失業,悽慘的情況時常在好萊塢的電影中出現。當時的物價極低,市場中「供給大於需求」,龐大的「超額供給」在價格大跌下仍然無法消失。就在大家無計可施時,救世主出現了,他就是鼎鼎大名的約翰.梅納德.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他把超額供給解讀為需求不足,認為要以提高需求來解決,但因市場上沒有需求,於是要創造需求,而且還要是「有效需求」,也就是看得到的「真需求」。誰有此本領呢?答案是政府。怎麼創造需求呢?很簡單:撒錢。由於政府操控印鈔機,只要多印鈔票發給失業沒錢的人民就可以了。有人就以「挖洞理論」來嘲諷這種政策。
在一片空地上,政府官員要失業者排隊,官員準備一支挖土用的鏟子,要第一位失業者拿鏟子在地上挖一個洞,官員給錢當作工作報酬;第二位失業者再拿同一支鏟子將挖出的土再填回去,填完後拿了錢當作報酬;第三位失業者用鏟子將填回去的土再挖出來,也領了工作報酬;第四位又將土填回去……就這樣,在一塊土地上挖挖填填就創造了無數的工作機會,於是失業者減少了,人民口袋有錢可以去買東西了,需求也就創造出來了。不要說這是天方夜譚,多年前的消費券、馬路上時常挖挖補補、眾多的「蚊子館」建設,都屬於這一類措施。
政府創造需求是騙術
由於1930年代的經濟大恐慌,被認為是實施凱因斯「創造需求」理論而有效解決的,政府施用貨幣財經政策就被視為救經濟、拚經濟的良方,但這些政策說穿了就是印鈔票、撒錢,迄今各國都普遍採用。為了方便政府採用政策,總體經濟理論愈來愈蓬勃發展,而1940年代創造出的國民所得會計帳,以及物價、失業、利率、通膨等指標紛紛出現,政府的印鈔方式如今更以「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 QE)這個名詞替代,所用的技巧更為隱密。不論如何,就是大量印鈔票,而且還將通膨看成好現象,並發明2%通膨指標作為政策依據。可以說,現今對通膨的看法已不再認為是不好,但對通縮則視其為毒蛇猛獸。
其實,1930年代的經濟大恐慌(通縮)是不是因政府施用凱因斯「創造有效需求」政策而解決,仍有爭議。有人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才導致超額供給消失,或者是人民在時間過程中自我調適而解決的,畢竟「生命會自我找尋出路」呀!
撇開這些爭議不談,就當時供給過剩這件事來看,要問的應是:為何生產者——而且是「眾多」各類物品的生產者——會這麼有志一同地過量生產?是被什麼訊息誘惑?合理的推測是:他們預期市場的需求熱絡,也就是當時市場價格高漲,而該「高價」其實是貨幣供給過多引發投機炒作的金融泡沫,有人稱之為「假性需求」,是海市蜃樓現象。在爭先恐後增產並競用人力、炒高工資下,以高成本生產出的產品上市後,竟發現需求相對少,甚至沒有需求,於是在市場機能運作下,競相調低價格。由於有些產品根本就沒人要,就算想免費贈送也乏人問津,甚至還得生產者雇人將之清理掉,導致價格變成「負」的,該產品跟垃圾沒兩樣。而那些還有人要的產品在價格下跌後,就會吸引原本有些錢(儲蓄來的)但高價時買不起的人進場購買,在價格靈活調降下,超額供給就消失了。
這時候就是通縮的局面,若讓市場自由運作,那些平時有儲蓄的「好人」就有「便宜貨」可買,甚至於還能買到房子呢!但在將通縮和不景氣視為等同的壞現象之下,政府採用紓困與創造需求的金融財經政策,讓價格無法下跌,超額供給也就無法消除,中產階級低薪者也將永遠是無殼蝸牛族。
一本「通膨」、「通縮」解謎書
以上的分析是不符合當代主流總體經濟理論的,由於總體經濟複雜且數學模型難懂,一般人視為畏途,於是政府結合學者專家們利用各種理論、模型、指標、數據等唬弄大眾,讓人們迷惑,真真假假莫衷一是,只能服從權威並受政府政策擺布。實在需要有正義感的能人來拆穿騙局,揭開迷霧,而且以淺顯易懂的語言讓庶民都能明白。有「新興市場教父」稱呼的馬克.墨比爾斯(Mark Mobius)似乎就是這樣的人。
他撰寫這本《通膨的真相》新書為一般庶民破解總體經濟謎團。他由「通膨」這個最常聽見的名詞切入,透視貨幣供給、物價漲跌、利率升降背後,大家誤解最深的經濟現象。全書分為十章,除導言和總結外,第二章簡述歷史上的通膨,第三章解析通膨數字的重要性,第四章再揭示「通膨是什麼」,第五章講述惡性通膨,第六章介紹貨幣供給與通膨的關係,第七章告訴我們通膨是如何衡量出來的,第八章揭穿通膨如何被控制與操弄,第九章為我們陳述「通縮的美好世界」。
這是一本接地氣的書,讓我們明白通膨和通縮的真相,前者可怕,後者是好事,不要再被唬弄了!
原來「通貨緊縮」是好事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自1930年代全球經濟大恐慌和1940年代總體經濟學興起以來,「通貨膨脹」(inflation,簡稱通膨)和「通貨緊縮」(deflation,簡稱通縮)這兩個專詞就被世人謹記在心,而且有著聞虎色變的感覺。因為通膨讓我們手中的錢「變薄了」,亦即購買力下跌了,不但像被課稅了一樣,而且程度更慘。換句話說,通膨是百物齊漲且漲幅頗大,時間也拉得很長,也可以說是「太多的錢追逐太少的物品」,所以已故的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就說:「通貨膨脹是一...
目錄
推薦序 原來「通貨緊縮」是好事
繁體中文版序言
第一章 導言
為什麼通貨膨脹的概念是無稽之談?而且,和多數人一直擔心著通貨膨脹的情況相反,事實上我們正處於通貨緊縮的狀態。
第二章 歷史上的通貨膨脹——沒有一種貨幣能維持價值
經濟學家海耶克曾寫過:「歷史大致上就是一部通貨膨脹史。」從古希臘、羅馬帝國,到中國與大英帝國,為什麼掌權的政府始終無法抗拒擴大貨幣供給的誘惑?
第三章 通膨數字的關鍵地位——影響利率、薪資和你的投資決策
通膨數字是全世界政府與企業採用的重要統計數據之一,以此為基準,決定工資協議、火車票價、水費、退休金以及觸及千千萬萬人生活的諸多項目。在政治、總體經濟上,在個人的生活與投資上,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力。
第四章 什麼是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象,我們衡量通貨膨脹,是看購買某樣東西(不管是產品或服務)需要多少單位的貨幣。如果有人發現需要花更多單位的貨幣購買同樣的產品,而這個產品他昨天是以較少的貨幣單位便可購得,那麼他就會說自己是通貨膨脹的受害者。經濟學家對通貨膨脹的見解五花八門,而且常常南轅北轍。
第五章 什麼是惡性通貨膨脹?
目前對於「惡性通貨膨脹」並沒有明確的定義,因為在發生惡性通膨時,即使大家企圖加以衡量,但所有衡量標準都可能派不上用場。那是失去控制的通貨膨脹,價格瘋狂飆漲到超乎想像。民眾完全失去對一種貨幣的信心,並設法盡快將貨幣脫手轉換成實質商品。過量的需求大幅推升物價,商店裡的貨品一上架就被一掃而空。根據估計,二十世紀發生超過五十次,包括中國、德國、俄羅斯、巴西、匈牙利、阿根廷、委內瑞拉等國。
第六章 貨幣供給與通貨膨脹
全世界沒有人真正知道貨幣供給是什麼。貨幣供給的數據是由政府記錄和公布,通常是由該國的央行管理。這些數字有許多經濟學家在仔細研究,但有些人質疑貨幣供給數據用於預測通膨的重要性。而加密貨幣的興起,讓估算貨幣供給又變得更困難。
第七章 衡量通貨膨脹——為什麼通膨數字不可信?
由於經濟學家對於通貨膨脹的根源仍然莫衷一是,所以通膨數據本身也成了爭議的來源。蒐集物價資訊的複雜度與困難度令人暈頭轉向,英國、美國、中國、印度、南非、馬來西亞等國家的通膨數字都曾遭人質疑。
即便電腦模型愈來愈精密複雜,但準確捕捉人類實際行為還是難如登天。其後續影響非常巨大——如果通膨數字有錯,那就代表不但政府是依據錯誤的資訊做出決策,連同我們個人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
第八章 控制與操弄通貨膨脹——神奇的2%
各國政府會想影響通膨數字都是為了既得利益,不管是吸引外國貸款或投資,還是降低薪資需求。而且當政府能插手這些數字的彙整方法,干預操弄的誘惑就會一直存在。
1998年,歐洲央行管理委員會將「物價穩定」定義為通貨膨脹低於2%。此後,2%也成了其他主要已開發國家的共同目標。這「神奇的2%」的根據是什麼?
第九章 通貨緊縮的美好世界
通貨緊縮與通貨膨脹相反,是價格下跌而非上漲。這是許多經濟學家非常害怕的現象,他們認為價格下跌將摧毀經濟成長,償還債務會更加困難,並導致消費者預期價格將持續下跌而延後支出。然而,憂慮通貨緊縮的人往往沒能看出生產力提升與科技進步造成的影響。
第十章 總結
通貨膨脹的衡量結果被世界各國的政府與領袖用在重要決策上,影響到千萬人的生活。不過,通膨的衡量工具(如CPI)在調查編製上有著重重困難,因此不能可靠且準確地反映物價變化。
另一方面,不是只有通膨數字在成長,薪資與所得也會上升。此外,科技進步造成產品與服務的價格下跌,結果就是通貨緊縮。相對於所得,產品與服務的價格持續在下跌著。因此,不管通膨數字說了什麼,大家的情況還是比過去好,而且生活將持續改善。
參考文獻
推薦序 原來「通貨緊縮」是好事
繁體中文版序言
第一章 導言
為什麼通貨膨脹的概念是無稽之談?而且,和多數人一直擔心著通貨膨脹的情況相反,事實上我們正處於通貨緊縮的狀態。
第二章 歷史上的通貨膨脹——沒有一種貨幣能維持價值
經濟學家海耶克曾寫過:「歷史大致上就是一部通貨膨脹史。」從古希臘、羅馬帝國,到中國與大英帝國,為什麼掌權的政府始終無法抗拒擴大貨幣供給的誘惑?
第三章 通膨數字的關鍵地位——影響利率、薪資和你的投資決策
通膨數字是全世界政府與企業採用的重要統計數據之一,以此為基準...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