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如何成功》、《讓天賦自由》作者
毫無懸念立刻推薦:
『…實用的教養建議…幫助父母解決家裡長期的問題…』 本書是近年來最有影響力、獲得最多注目的教養類書籍,幫助0歲到18歲的孩子透過「自控」,找到內在動力,再也不需父母催逼。
兩位作者分別是權威的神經心理學家與華府菁英課後輔導機構創辦教師。他們發現今日的孩子普遍承受太大壓力,完全無法掌控自己的人生。
要讓孩子自動自發,做出對自己有利的選擇,關鍵就是「給孩子更多掌控感」。這代表父母依舊扮演重要的權威角色,但又是孩子的顧問與智囊。
親子處於一種相互合作、彼此尊敬的氣氛中,孩子就能自在發展大腦潛能,培養出韌性(恢復力),走上成功之路。
這樣,孩子終究會擁有古希臘人說的「關鍵能力」——優秀健全的判斷能力。這將讓他終身獲益。
本書篇章簡明、清晰,每章後面都附立即可執行的實用建議。重點包含:★孩子使用3C產品的8個優點與9個缺點
★為什麼愛發呆的孩子,就是健康的孩子
★幫助孩子建立動機的4種方法
★給予獎勵:有害與有效的做法
★如何從「我不想做」,改成大聲說「我決定要做」
★何時讓孩子承擔「超過目前大腦成熟度」的責任
★延後到校時間,可使請假降低,學習效能提升
★非焦慮的存在:別把你的情緒病毒傳染給孩子
★如何看待「贏在起跑點」的優勢
作者簡介:
│威廉・史帝羅博士 William Stixrud, Ph.D.
臨床神經心理師,喬治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全國兒童醫學中心研究員。研究主題包含青少年的大腦發展、冥想、壓力的影響、缺乏睡眠造成的問題、大腦內的科技超負荷等。曾出版許多極有份量的學術文章,也是全球著名慈善組織「大衛・林奇基金會」董事會成員。
│奈德・強森 Ned Johnson
美國華府菁英教育機構PrepMatters的創辦人,著有《征服SAT:父母如何協助青少年克服壓力,達到成功》。他是各界爭相邀請的熱門講師,尤其專長如何提升學習技能、改善親子互動、掌握焦慮管理技能等。他的機構與演講獲得媒體廣為報導,包含《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國家公共廣播公司、《時代雜誌》、《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NewsHour等。
譯者簡介:
彭湘閔,元智應外系、輔大翻譯所畢業。覺得翻譯既迷人也磨人,過程中總是呵呵笑混搭著唉唉叫,一心想成為把書翻得好看的優質靈巧譯者。很喜歡《讓天賦自由的內在動力》這本好書,另譯有《三人要守密,兩人得死去》。賜教信箱:soyyesmin@gmail.com。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權威推薦!】(按筆畫)
丘美珍/媽媽悅讀基地創辦人
沈雅琪/神老師、資深教師
姚以婷╱諮商心理師、亞和心理諮商中心院長、台灣唯一正向教養認證導師
彭菊仙╱親子作家
鄭凱云/親子作家、健康2.0主持人
【絕佳評論】
●當孩子來問你「該怎麼做」的時候,你可以放心的說:「由你決定!」這就是教養的最高境界。丘美珍╱媽媽悅讀基地創辦人
●唯有孩子自己想通才可能真正願意嘗試,但大腦還在接水接電的青少年,絕難全靠自己的力量通透一切。父母放任他們「獨力摸索」絕難自動演變成有效率的「自主學習」,這本書以堅實的科學理論做為基礎,從而提出非常實用的工具,讓父母能掌握到引導孩子內在動力、為自己負責的有效方法,非常值得一讀。親子作家╱彭菊仙
●我當了超過30年的老師、學校行政人員,家裡還有18歲的兒子。類似的書我見多了,但只有這本書對我真正的有幫助!亞馬遜讀者Huntington Lyman
●放手!別再以為自己是孩子的上司或管理者,你應該擔任孩子的智囊。國家公共廣播公司NPR
●孩子最大的問題來自好意的父母與學校。長輩們一個不留意就剝奪了孩子的機會,使他們無法成長、茁壯、習得自信、做自己。科學美國人雜誌
●如果我只能推薦一本書,就只有一本書,給零歲到十八歲孩子的父母,那就是這一本書。網紅與Podcast名人Atomic Moms
●本書可幫助父母解決家庭裡長期面臨的問題,是父母、教育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工具。肯・羅賓森爵士(Sir Ken Robinson, PhD),教育家、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
●本書是關於養育健康、有耐力、自主孩子的最重要一本書,而且這種說法絕不為過。麥德琳・列文博士(Madeline Levine, PhD),The Price of Privilege 、Teach Your Children Well等書作者
●本書給了父母能力,讓他們有勇氣、有方法、有心理準備,可以賦予孩子耐力、追求成功、盡情發展的能力。蒂娜・潘恩・布萊森博士(Tina Payne Bryson, PhD),The Whole Brain Child、Thee Yes Brain等書作者
●讓孩子擁有適當的獨立,父母也就放下了重擔。安德魯・所羅門(Andrew Solomon),Far from the Tree作者
●在「直昇機父母」和「放縱的父母」之間有個最佳平衡點,本書告訴你在哪裡。莉莎・達莫博士(Lisa Damour PhD)Untangled作者
●父母一定要閱讀這本充滿智慧、清晰易懂、資料豐富的書,這樣可以幫助孩子迎向陽光,使孩子自我學習且積極主動。本書絕對必讀!朗恩・蘇斯金(Ron Suskind),普立茲獎得主,Life, Animated作者
●競爭強烈的學習環境,正是導致今日孩子常見憂鬱、焦慮的原因。本書…將會翻新我們當父母的觀念。朱迪絲・華納(Judith Warner),A Perfect Madness: Motherhood in the Age of Anxiety作者
●你是否記得,小時候「純粹為了好玩而投入某件事」的經驗?這就是孩子成功的條件。藍諾・史欽納基(Lenore Skenazy),Free Range Kids作者
●這是我多年以來讀過最佳的教養書!父母的角色是幫助孩子發展古希臘人所說的「關鍵能力」,亦即優秀健全的判斷能力。這是一項讓孩子終身受用的能力。湯瑪斯・黎康納博士(Thomas Lickona, Ph.D.),Character Matters與How to Raise Kind Kids作者
●本書讓父母瞭解:該怎麼幫助孩子發揮最大潛力,享有豐富且成功的未來。邦妮・祖克博士(Bonnie Zuker, Psy.D.),Anxiety-Free Kids 與 Take Control of OCE等書作者
●……當代父母極佳的工具書,取代書店裡一大堆教養書。Booklist
●在「家長如何幫助孩子脫離壓力、脫離無力感,轉而覺得被愛、被信任、被支持」這件事上,本書有極強的說服力!出版人週刊
名人推薦:【權威推薦!】(按筆畫)
丘美珍/媽媽悅讀基地創辦人
沈雅琪/神老師、資深教師
姚以婷╱諮商心理師、亞和心理諮商中心院長、台灣唯一正向教養認證導師
彭菊仙╱親子作家
鄭凱云/親子作家、健康2.0主持人
【絕佳評論】
●當孩子來問你「該怎麼做」的時候,你可以放心的說:「由你決定!」這就是教養的最高境界。丘美珍╱媽媽悅讀基地創辦人
●唯有孩子自己想通才可能真正願意嘗試,但大腦還在接水接電的青少年,絕難全靠自己的力量通透一切。父母放任他們「獨力摸索」絕難自動演變成有效率的「自主學習」,這本書...
章節試閱
第二章 當孩子的顧問
本書作者比爾博士曾有一個個案:十五歲的喬納不喜歡寫功課,但他更討厭爸媽會一直兇他、緊迫盯他。比爾博士請喬納描述平常晚上在家的作息,喬納說:「六點到六點半我們家通常在吃晚餐,六點半到七點我可以看電視,七點到八點半我就假裝自己在寫功課。」
一個半小時都在「假裝」寫功課?他費了這麼大的工夫,就只是為了「不做」一件事。想像一下,喬納寧願在原地枯坐,面前擺著作業,腦海裡編織著不想做的藉口……那他幹嘛不順便把討厭的功課寫一寫算了?一部分是因為他受夠了聽到爸媽成天把這些話掛在嘴上:
進好大學的機會就只有一次,你卻不好好把握。
等你長大,會感激我們現在做的一切。
你要學著去做不想做的事情。
你現在不好好念書,將來要怎麼出人頭地?
喬納的父母是出於好意,但這些都是嗡嗡作響的嘮叨聲。喬納唯一清楚接收到的訊息是:我們(父母)才知道怎樣對你比較好,而你自己根本不知道。想像一下,如果你跟另一半在聊天,對方卻這樣說:
你今天上班情況怎樣?專案報告你有沒有弄好?你知道認真工作很重要,對吧?工作不可能輕鬆有趣,可是你真的要想辦法升遷嘛,未來才有更多機會啊!我覺得你沒有盡全力。你還可以更努力。
懂了吧?聽到這些話是不是會讓你想抓狂?喬納也一樣,他受不了,於是他用「不寫功課」來當成保有自我的方式。
本章你會讀到,試圖控制孩子,將無法帶來你想要的結果。而且,如果你教出必須長期依賴大人督促的孩子,他們的內在動機無法發展,或者會被外在壓力消磨。與其扮演「強迫者」的角色,你也可以選擇另一種教養方式:改當孩子的顧問。
優秀的顧問在商業世界都做些什麼事呢?他們會釐清問題是什麼、哪些問題最重要,也會詢問客戶:為了達成渴望的目標,願意投入或犧牲什麼。顧問會提供建議,但不會試圖強迫客戶改變,他們清楚責任終究是在客戶的身上,他們自己要負責。
你可能會反駁:「這是我的孩子啊,可不是客戶!」確實如此,不過,你也無法否認,我們在說的,是你孩子的人生,不是你的人生。
保護、指引孩子,是父母的本能,家長通常認為自己知道怎樣對孩子最好。如果孩子還是嬰兒,這樣想並沒有錯,畢竟爸媽必須負起照顧他們日常大小事的責任。不過,就算是剛出生的寶寶,也會覺得自己是獨立的個體,只是他們採用的方法常常會嚇壞父母──想想他們不睡覺、不吃東西的時刻吧。因此,新生兒學及幼兒發展的專家再三強調,照顧寶寶時,一定要根據他們的個性和需求來調整。
家長來諮商時,常會說他們擔心孩子不肯學習、跟同儕相處不好、功課不好等。我們常會先反問:「這對誰才會造成問題?」家長聽到這個回應,經常驚訝不已。孩子遭朋友排擠或在全班面前受老師批評時,爸媽很自然認為這是自己的事;孩子受傷時,爸媽會捨不得、覺得心痛。而最讓爸媽惱怒的時刻,就是看到有人對他們的孩子不好。甚至,就算有些情況對孩子而言已經過去了,爸媽心中還會留著陰影。只不過,這些終究都不是爸媽的事,而是孩子自己要處理的問題。
像這種改變認知的技巧,在心理學稱為「重新制訂框架」(reframing)。許多家長會覺得很困難,因為他們希望孩子好,希望保護孩子不受苦。但現實情況是,如果你想要給孩子更多的掌控感,就必須放下一部分的自己。公司未能達成目標或善加發揮潛力時,顧問如果失去中立,也會變成問題的一部分。請記住,解決孩子的問題並非你的職責,你的職責是協助孩子學習自己顧好生活。此處所說的重新制訂框架,指的是爸媽應該引導、支持、教導、協助孩子,替他們設立限制。面對孩子時我們要很堅定,心裡也要保持明晰,孩子的人生是他們的事。心靈作家托勒(EckhartTolle)說得好:「孩子只是透過爸媽來到世上,但不是爸媽的所有物。」
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畢竟爸媽在孩子身上投入的心血之多,一旦意識到自己無法掌控孩子,就足以讓爸媽嚇破膽。不過,幾十年的工作經驗讓我們學到,嘗試強迫孩子去做「你認為對他們好的事」,只是在犧牲親子關係,也浪費了你原本可以用其他方法幫助他們成長的心力。
為什麼孩子的大腦喜歡「爸媽顧問模式」?
有些熟悉大腦發育學理的父母會質疑:「我要怎麼相信孩子會對自己的學業負責?他的大腦又還沒成熟。」的確,孩子的判斷能力還處於發展期,但也正因如此,孩子需要有發展的空間,學習去承擔「超過目前大腦成熟度」的責任。如果要等到青少年或年幼的孩童心智成熟,會願意主動、按時寫功課的時候,家長才停止強迫孩子做功課,則這樣未免要等太久。前面提過,大腦裡負責調節情緒的前額葉皮質要到三十歲初期才會成熟。應該沒有爸媽想等這麼久,再讓「小孩」自己決定吧?
人如何使用大腦,大腦就會如何相應發展。孩子小時就有自己做決定的機會,這樣有助於小孩建立日後從壓力當中復原所需的腦部迴路。你可以視情況讓孩子簡單地體驗掌控感,例如:選擇穿哪件衣服、想要怎樣裝飾房間,都可以活化他們的前額葉皮質,訓練該區域做出有效的回應。如此一來,掌控權可以強化孩子大腦中「駕駛員」的力量(參見前一章),讓駕駛員愈來愈強壯。這樣孩子才不會一遇到壓力就立刻落跑。當你的五歲孩子想選擇穿哪件衣服,而你願意讓他們選擇,這就是在幫助他日後遇到任何情形都能夠應對得更好——例如「被分手」等這種他們無法控制的情況。
毫無疑問的是,走上了「幫助孩子活化前額葉皮質」的這條路,有時會讓你很痛苦。有句激勵小語說得很好,「只要是值得好好做的事,都值得一開始先做不好。」心理學界一個知名的學習模式把能力分成了四個階段,可以用來進一步說明這句激勵小語:
第一階段:尚未意識到自己無法勝任(unconsciously incompetent)。這個階段的孩子是這樣想的:「我可以的,不需要再複習數學,我都懂了。」其實他們根本還在狀況外。孩子若處於這個階段,則家長最容易忘記要扮演顧問角色。因為你已經可以預見這孩子的考試結果一定很慘,你會忍不住想要避免他失敗。可是,一旦你說你要幫忙,而孩子拒絕,此時的你是無法讓孩子明白「其實他自己能力不足」的。而你也不應該試圖這麼做。說直白點,就算孩子會跌上一大跤,你還是應該放手,因為他們有能力重新爬起來。而且,如果你能幫助他們了解「失敗不過就是一時失足,還能從中汲取教訓」,他們就能學到寶貴的一課。
第二階段:意識到自己無法勝任(consciously incompetent)。這個階段的孩子會想:「好吧,這比我原本以為的更難耶,我應該要複習數學才對。」雖然他還無法掌握教材的內容,但他已經知道自己程度不足。通常他會採取下一步,也就是你知道的,開始乖乖念書。
第三階段:意識到自己足以勝任(consciously competent)。孩子的想法會轉換成:「我很認真準備考試,數學我都會了,這次考試我一定會考好的!」這一次他們的想法沒有錯。孩子終於來到了這個階段,多麼令人欣慰,各位親愛的家長,這正是我們美夢成真的一刻。
第四階段:自己足以勝任,但未意識到這點(unconsciously competent)。時間快轉二十年,當初的孩子現在也當了爸媽,算術算了這麼久,隨便也知道答案了,所以他們開始搞不懂:對自己就像呼吸一樣自然的數學,孩子怎麼會不懂呢?(就是因為這樣,所以年紀較大的孩子會比爸媽更適合教導年紀小的孩子,因為年紀大的孩子才學會九九乘法不久,還記得在熟練乘法的過程中,可能會遭遇哪些困難。)其實,孩子還沒離家獨居之前,已經有了許多「已勝任、卻沒有意識到」的能力,例如綁鞋帶或閱讀等。大多數時候,你不必操心孩子的第四階段,只要留意你自己是否已經陷入第四階段的陷阱(亦即你覺得很簡單,所以不明白孩子為何不會)。
我們都期望孩子進入「足以勝任,且已意識到」的第三階段,但如果你不先放手讓他們自己通過前面的階段,他們就無法前進。在孩子這個能力培養的過程中,你不應缺席,應該全程當孩子的靠山,在一旁給予他們支持和引導。
在有些孩子的情況,只要父母退後一步就可以改善(例如像喬納的例子)。一旦孩子對寫功課擁有掌控權,就會願意面對挑戰,可是一開始可能會出現過渡期,喬納正是如此。他跟爸媽每天的相處氣氛改善了,課業表現卻依然不好。有一天他跟學校輔導老師見面,輔導老師告知他還沒有符合畢業條件,要做好留級一年的準備。這時喬納心中的警鈴大作,留級就代表不能跟好友一起畢業。他開始對課業投入更多心力,也尋求爸媽的協助,甚至,除了正規的白天課程,他還上了夜間輔導課,就是為了準時畢業。升上大學後,他主修心理學,表現十分優異,這是他爸媽原先做夢也想不到的進展。
喬納的故事也給了我們另一個啟示:老師可以授課,教練可以提供訓練,學校顧問可以列出畢業的先決條件提醒孩子,但有一件事只有爸媽才能做得到,那就是給孩子無條件的愛,讓家成為避風港。孩子在學校或生活的其他方面感到壓力時,家庭應該是個安全基地,可以供他們調養跟復原。孩子面對困難時,如果能感受到家人深厚的愛,就能培養復原力。如果你為了作業跟孩子吵架,等於是把學校的壓力移植到家裡。因此,比起嘮叨、爭執、三催四請,我們建議你改說這句話:「我愛你,不想為了作業跟你吵架。」
孩子在玩鬼捉人的遊戲時,那些當「人」的孩子會喊「抵達基地」,來證明他們已經安全過關,可以休息跟等著重新分組。有家當作安全基地時,孩童跟青少年會更願意用健康的方式在其他地方探索各種可能性,而且會回到家中尋求慰藉跟安全感。少了家的安全感,青少年就容易走極端:在家裡退縮自閉,或者是找到機會就遠離家庭,到其他地方尋找安全基地。由此可見,如果在家的壓力很大,孩子出現危險行為的機率就大幅提高。
有位家長最近告訴我們,他停止與孩子吵架後,「家裡的火爆氣氛冷卻很多。」 吵架這種事是一個巴掌拍不響,只要一方決定不投入,就不會兩邊吵個沒完沒了。有位知名的精神科醫生曾經說過:「爸媽選擇不跟孩子吵架時,孩子的氣就無從發起。」
這些年來,陸陸續續有許多家長跟分享說,當他們把家庭打造成安全基地,並告訴孩子「我愛你,不想為了作業跟你吵架」,接著他們的家庭生活就徹底改善了。
第二章 當孩子的顧問
本書作者比爾博士曾有一個個案:十五歲的喬納不喜歡寫功課,但他更討厭爸媽會一直兇他、緊迫盯他。比爾博士請喬納描述平常晚上在家的作息,喬納說:「六點到六點半我們家通常在吃晚餐,六點半到七點我可以看電視,七點到八點半我就假裝自己在寫功課。」
一個半小時都在「假裝」寫功課?他費了這麼大的工夫,就只是為了「不做」一件事。想像一下,喬納寧願在原地枯坐,面前擺著作業,腦海裡編織著不想做的藉口……那他幹嘛不順便把討厭的功課寫一寫算了?一部分是因為他受夠了聽到爸媽成天把這些話掛在嘴上:
...
推薦序
前言 讓孩子擁有掌控感的重要
本書兩位作者,比爾博士和奈德老師,分別是全美知名的臨床神經心理學家及文教機構龍頭PrepMatters的創辦人,兩人同樣致力於幫助孩子克服難題,都是從最基本的問題出發:如何幫助孩子對自己的生活擁有掌控感?怎麼樣才能讓他找到內在動機,讓潛力發揮到極致?
我們研究了孩子的「壓力」和「動機」之後,繼續探索「掌控感」,因為我們都想幫助孩子,盡量不讓壓力減損他們的表現和心理健康。我們想引導他們瞭解,如何建立健康的自我動機:既不要完美主義的過度努力,也不是一心只想著「我可以打電動了沒」;健康的自我動機應該是這兩者之間的平衡。
我們發現,孩子的掌控感不足時,會覺得壓力太大;另外,自主感(sense of autonomy)則是讓他們產生動機的關鍵。這是很重要的發現。後來我們的研究也證實了,家長希望孩子身心健全、學業優異、活得快樂,但這些都和「健康的掌控感」息息相關。
根據一九六〇年到二〇〇二年期間的調查指出,中學生跟大學生的人格特質內控信念(相信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程度愈來愈低,外控信念(相信自身命運受外力所控)的程度卻愈來愈高。年輕人愈來愈容易感到焦慮和沮喪,也跟這樣的轉變有關。事實上,現在年輕人有焦慮症症狀的機率,相較於一九二〇年代末期經濟大恐慌、二戰、冷戰期間,甚至高了五到八倍。難道現在的時局會比經濟大恐慌時期還要艱困嗎?還是說,是我們大人的作為,削弱了孩子的應對能力?
孩子如果沒有適度的掌控感,會感到無能為力、不知所措,會變得消極或無奈。如果他們被剝奪了「做出重大選擇」的能力,就更可能產生焦慮、暴怒,或出現自我毀滅、毒品酒精成癮等行為。如此一來,就算家長提供再多的資源和機會,孩子依然無法成長茁壯。少了掌管感,無論家庭出身背景為何,孩子心裡內在的混亂都會為他們帶來傷害。
當我們覺得自己可以影響周遭的世界,我們的表現就會更好。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一進電梯,就會狂按電梯「關門」的按鈕(雖然大部份的電梯裡,這個按鈕其實是沒有作用的)。一九七〇年代有一項重要的研究指出,如果養老院告知住戶必須負責自己的生活日常事務,並且示範該怎麼做,比起另一群只能聽從、依賴護理人員的住戶,則前者會更長壽。這也就是為什麼可以自行決定要寫功課(或者不寫)的孩子,會比較開心,壓力較小,也更有為生活掌舵的能力。
我們都期盼孩子有能力在全球競爭的經濟環境下生存,期盼他們有影響力、有自信能夠處理困難的事。我們愛孩子,希望他們快樂,也希望即使哪天我們不在了,他們仍然能夠有成功的人生。這些都是值得努力的目標,只是該怎麼達成,許多大人的認知有誤。
錯誤認知一:成功是一條窄路,萬一孩子擠不進去就糟了,所以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實在太過冒險。這個論點是基於「世界上資源有限」的假設,斷定年輕人如果想成功,就必須一直與他人競爭,不計代價。
錯誤認知二:這輩子要想出人頭地,只能依靠優異的學業成績。人生的輸家太多,贏家的名額有限,如果進不了耶魯等名校,就只能淪落到速食店打工。這種想法讓太多的孩子不是變得汲汲營營,就是自暴自棄。
錯誤認知三:多逼孩子,就可以幫助他們更有成就,長大後也更能一帆風順。我們的國一生考得比中國同年齡的孩子差?好!那就提早叫他們上高一數學!現在的孩子想錄取名校,機會比以前更少?好!那就把孩子的行程塞好塞滿,上更多課,寫更多作業!
錯誤認知四:這個世界比以前更危險,為人父母當然得監督孩子,不容片刻的鬆懈,必須確保他們不會受傷,或做出錯誤的決定。
很多爸媽憑著常識也知道,這些錯誤認知絕非事實(本書也將一一破除這些謬誤)。問題是,一旦這些爸媽感受到「絕對不能讓孩子落後」的壓力,無論這些壓力是來自孩子的同儕、學校或是其他家長,那麼他們原先的常識就不見了。其實,壓力源自於恐懼,而恐懼幾乎總會讓人做出不智的決定。
我們不可能完全控制自己的孩子——這也不該是我們的目標。我們的角色是教導孩子獨立思考和行動,讓他們擁有足夠的判斷力,除了在學校有良好的表現,更能在人生有成就。與其逼迫他們去做他們不喜歡的事,不如想辦法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熱愛,引發他們的內在動機。我們的目標是協助父母停止「不斷施壓」的模式,改採「培養孩子自身動力」的方法。
我們論點的基礎是:孩子其實是懂事的,也會希望自己的生活有序,所以只要有適當的支持,他們就會自行找出做事的方法。孩子們都曉得,早上要起床換衣服上學,也知道做功課的重要性,他們其實都感覺得到壓力,只是可能沒有表現出來。每當他們沒有做好,而你在一旁碎碎唸,這樣只會加深他們的抗拒。所以關鍵在於,你要給孩子足夠的自由和尊重,容許他們自己設法解決。就算你真的有辦法控制孩子,直接把他們打造成你心目中理想的模樣,但這樣孩子就會變成需要大人的控制、管教,而無法自動自發。
本書將會談到一些神經科學和發展心理學的重要研究,也會分享我們相加起來共有六十年的實際經驗。我們希望讓各位爸媽相信,你應該把自己看成孩子的顧問,不是他們的主人或是主管。我們的目標是說服你們,讓你們經常對孩子說「由你決定」,這其實是一種有智慧的教養方式。書中還會提供各種點子,協助你陪伴孩子挖掘出內在的動機,也會引導你覺察什麼樣的教育體制會干擾小孩的自主感。
另外,我們會幫助你自己逐漸進入一種「非焦慮的存在」,也就是練習自己先當個不焦慮的人,這對孩子、整個家庭以及你自己都是絕佳的禮物。在每章的結尾都會提供具體的行動步驟,方便你立即實踐。
書中有些建議應該會帶給你如釋重負的輕鬆感。每當你心存疑慮,請記得這些技巧以及它們背後的科學原理,全都是我們跟案主、學生的家庭分享過的,在他們身上也都看到了豐碩的成效。有的孩子本來長期違抗爸媽,後來轉變成一個能夠在做決策時考量周全的孩子;有的孩子不只是在校成績進步,測驗的分數也大幅提升;有的孩子原本覺得不知所措、求助無門或是絕望度日,後來開始主導自己的生活;有的孩子雖然曾經歷短暫的混亂期,最後還是過著成功快樂的日子,甚至跟父母的關係也更加親近,完全出乎眾人意料。你想要賦予孩子健康的自主感,同時也為你自己培養健康的自主感,這並非天方夜譚,或許比你以為的還要簡單,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你可以怎麼做。
前言 讓孩子擁有掌控感的重要
本書兩位作者,比爾博士和奈德老師,分別是全美知名的臨床神經心理學家及文教機構龍頭PrepMatters的創辦人,兩人同樣致力於幫助孩子克服難題,都是從最基本的問題出發:如何幫助孩子對自己的生活擁有掌控感?怎麼樣才能讓他找到內在動機,讓潛力發揮到極致?
我們研究了孩子的「壓力」和「動機」之後,繼續探索「掌控感」,因為我們都想幫助孩子,盡量不讓壓力減損他們的表現和心理健康。我們想引導他們瞭解,如何建立健康的自我動機:既不要完美主義的過度努力,也不是一心只想著「我可以打電動了沒」;...
目錄
前言 讓孩子擁有掌控感的重要性
第一章 世界上壓力最大的狀況
第二章 當孩子的顧問
第三章 「由你決定!」 讓孩子自行決定
第四章 非焦慮的存在
第五章 內在動力:如何幫助孩子培養動機
第六章 兩種效果驚人的休息方式
第七章 睡眠──最徹底的休息
第八章 在課堂內建立孩子的掌控感
第九章 全時間上線:如何馴服科技巨獸
第十章 6個讓大腦和身體健全的練習
第十一章 讓特殊兒童享有自主權
第十二章 SAT、ACT以及其他標準化測驗
第十三章 孩子真的準備好上大學了嗎?
第十四章 通往成功人生的「替代道路」
前言 讓孩子擁有掌控感的重要性
第一章 世界上壓力最大的狀況
第二章 當孩子的顧問
第三章 「由你決定!」 讓孩子自行決定
第四章 非焦慮的存在
第五章 內在動力:如何幫助孩子培養動機
第六章 兩種效果驚人的休息方式
第七章 睡眠──最徹底的休息
第八章 在課堂內建立孩子的掌控感
第九章 全時間上線:如何馴服科技巨獸
第十章 6個讓大腦和身體健全的練習
第十一章 讓特殊兒童享有自主權
第十二章 SAT、ACT以及其他標準化測驗
第十三章 孩子真的準備好上大學了嗎?
第十四章 通往成功人生的「替代道路」
...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