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覽腦科學五百年來重大發展,一窺人類演化史上的終極奧祕
夏洛克.福爾摩斯說:「我就是一個腦,其他部分都只不過是腦的附屬品。」
從遠古時代大腦不受重視,推展到大腦其實定義了人類自己;詳述大腦具體運作機制的偶然發現,延伸而及抽象的記憶、感情產生的必然原理。──《大腦不思議》讓你真正認識自己!
透過刺激大腦局部,可以影響心靈、改變性格、喚回失語、壓制成癮、尋求創意,甚至重塑大腦,開啟許多老年疾病的挽救契機。──《大腦不思議》帶你思考醫學的未來!
親眼所見,親耳所聞,卻彷若未見,形同未聞;自己的手可能不是自己的手,鋸斷的腿竟感覺依然還在。自己的腦為什麼徹底欺騙了自己?──《大腦不思議》引你進入腦科學的殿堂!
《大腦不思議》爬梳數百年來腦科學的最重要發現,堪稱簡明版的腦科學教科書,可以說是腦科學史上重大進展全紀錄。
專文推薦──侯勝茂(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院長)
一致好評──(依姓名筆畫數排序)
吳逸如(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副部主任)、吳瑞美(臺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巫錫霖(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部資深主任醫師)、林祖功(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部教授級主治醫師)、林靜嫻(臺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邱銘章(臺大醫院神經部主任)、洪惠風(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栗光(《聯合報》副刊繽紛版主編)、張尚文(新光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許維志(新光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郭鐘金(臺灣大學醫學院生理學研究所特聘教授)、陳柔賢(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部資深主治醫師)、黃明燦(為恭紀念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劉子洋(新光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蔣漢琳(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一般神經科主治醫師)、羅榮昇(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部主任兼教授級主治醫師)
作者簡介:
汪漢澄
神經科醫師、臺灣大學醫學系副教授。臺灣大學醫學系畢業,曾任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神經科主任,現任新光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兼任臺大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亦為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創始理事,曾任該學會理事長。
喜歡彈古典與佛朗明哥吉他,認為大自然的真相已然神祕迷人,任何故弄玄虛均屬可笑多餘,擅長用簡單的語言解說看似艱深的道理。寫作的理念是:讀書如同交朋友,需要投下時間與感情成本,所以一定要值得。書跟朋友一樣,「有益」或「有趣」二者得一就算值得,二者得兼可謂難得。期望自己寫出來的每一本書跟每一篇文章均屬難得。
在《聯合報》闢有「腦科先生說古今」專欄,所著《醫療不思議》入選2021 Openbook 好書獎、文化部第44次中小學生讀物選介。
繪者簡介:
宋明憲
神經科醫師。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神經科訓練,現於新光醫院神經科服務。
從學生時期即對繪畫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以純粹黑白呈現各色的素描,以及荒誕趣味的漫畫式插畫。大學期間曾多方探索其他各種興趣,包括網球、手語、爵士鼓、重量訓練等等,然多半淺嚐而止,幸有繪畫一技長伴此身。在汪漢澄醫師的賞識提攜下,欣喜能於饒富巧思的文字中穿插詼諧的手繪插畫,協助讀者看見神經科學這位美人的迷人小酒窩。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吳逸如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部.副部主任/長庚大學醫學系神經科.臨床教授
本書十六個章節,篇篇引經據典,再配上生動活潑的插圖,其所花費的心力遠超過一份博士論文。我真心推薦所有對神經科學有興趣的讀者,一起來研讀這本結合人文、歷史及神經科學之演進的好書。
吳瑞美
────臺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臺灣大學醫學系神經科.教授
由生動的醫學歷史故事,自然流瀉出重要的科學發明與疾病治療的突破,無形中讓讀者讚嘆人腦功能的精細與可塑性,是非常值得推薦的神經學科普書籍。
巫錫霖
────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部.資深主任醫師
此書以史學手法闡述腦神經科學各項領域的概念,也對最新腦科學的知識作了深入淺出的說明,更為未來腦科學的發展及趨勢發出了訊號。作為讀者,深覺此書不僅適合一般讀者閱讀;身為神經科醫師,更覺得所有醫療人員都應該閱讀此書。
林祖功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部.教授級主治醫師/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理事長/臺灣粒線體醫學暨研究學會.理事長/台灣神經學學會.監事
漢澄醫師是臺灣神經科學界裡有名的才子,可說是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平常臺灣神經醫學界學術活動中,他也是最著名的名嘴,從他的演講內容,永遠可以學習到非常多的東西。很感佩漢澄醫師的寫作功力,複雜難懂的神經科學瞬時變成淺顯易懂的科學知識。
林靜嫻
────臺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臺灣大學醫學系神經科.臨床教授/臺大醫院臨床神經暨行為醫學中心.主任
汪醫師挑戰難度更高的腦科學發展史,內容涵蓋神經解剖、神經生理、記憶、感情與夢境的形成,甚至兼及成癮回饋的機制,如此資訊量龐大,讓人望之卻步的內容,在汪醫師生花妙筆下,變成一篇篇動人的精彩故事,讓人拿得起卻放不下,沉浸在神經科學中不可自拔。
邱銘章
────臺大醫院神經部.主任/臺灣大學醫學系神經科.教授
令人讚嘆的是他描寫場景的能力,不管是潘菲爾德的癲癇手術過程或者加扎尼加的裂腦實驗步驟,都相當細膩生動,讓人如蒞其境,頗有村上春樹的風格。閱讀此書充滿趣味之餘,更是享受在汪醫師的帶領之下,瞻仰各個時代的腦神經科學大師不疑處有疑的絕妙風采。
洪惠風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
在醫師的心目中,神經科醫師都是知識淵博的「神」醫,但汪神醫在這個基礎上更進了一層,用這本書把神經科的知識堆疊上歷史的深度,讓人嘆為觀止。
栗光
────《聯合報》副刊.繽紛版主編
相較於前作讀來宛如在清澈海域浮潛,漢澄醫師的新作帶領讀者潛得更深,彷彿背上水肺裝備,一路下探至二十、三十米,在深藍中尋找發光的寶藏──我幾乎懷疑自己是同步經歷了文中潘菲爾德醫師的腦部手術,既嘗到頭骨被打開的滋味,又保持著清醒,在文字的通電探針下產生各種觸動。
張尚文
────新光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大腦不思議》重點不在於分析解說個別神經精神疾病,而在於通貫總覧整體腦科學,引用最新的腦科學實證研究,予以詳盡而深入淺出的科學解釋。可以說百年來腦科學的知識寶藏,盡在其中矣。
許維志
────新光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
如果把醫學比擬為音樂,那麼神經醫學就有如古典音樂般,深邃而迷人。有幸在三十年前進入汪老夫子門下,接受薰陶;爾後成為同事,長年耳濡目染。當讀者翻完本書最後一頁,就能理解人生中有這樣學識淵博、見多識廣的老師和同事,是何等幸福的事。
郭鐘金
────臺灣大學醫學院生理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這是一本結合神經科學知識與神經科學歷史的書,可以讓讀者不只了解目前我們對於神經系統功能運轉的看法,更可以體會到這些看法是經歷過如何曲折的過程,才遞嬗至今日之樣貌。
陳柔賢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部.資深主治醫師
汪醫師真是才高八斗,以四兩撥千斤的輕鬆方式,將神經科學幾百年來的發展細說從頭。你不會覺得有任何窒礙艱澀,在愉快的閱讀之間,許多神經科學的有趣知識,就平穩地被熨進了你的記憶,是非常值得擁有的好書!
黃明燦
────為恭紀念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
這是一部記事本末體的神經科學史,簡潔卻賅博,極好地體現歷史上哲思與科學交會時激發出的燦爛輝煌。作者扎實的專業、博雅的卓識,透過流麗的文筆,貫通全書,令人油然生起科學理性的崇高感,啟迪讀者對知識的無盡嚮往。
劉子洋
────新光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新光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
《大腦不思議》帶領我們穿梭古今中外腦科學五千年,橫跨記憶力、語言、視聽覺、大腦地圖、情緒腦、甚至創意腦等,細說每個腦科學重大發現的背後,電光石火間的驚奇時刻,或耐人尋味、曲折離奇的歷史大翻案,總讓人拍案叫絕,欲罷不能!
蔣漢琳
────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一般神經科.主治醫師
汪醫師的博學多聞與追根究柢探索學問的精神一直是我所欽佩的。我相信,不管您是一般民眾、醫學生、實習醫師、住院醫師或是主治醫師,在看完汪醫師這本書後,不但對神祕且深奧的神經科學能有進一步的認識,且能大幅提升對神經科學的興趣。
羅榮昇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部.部主任兼教授級主治醫師/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
本書以淺顯易懂之字句敘述左右大腦及其各個部位之功能,並附帶科學研究證據,提供許多神經科學的寶貴資訊及研究方法,不只為科學讀物,更為文學之創作,值得學者、專家及一般人仔細閱讀,收穫必定良多。
名人推薦:吳逸如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部.副部主任/長庚大學醫學系神經科.臨床教授
本書十六個章節,篇篇引經據典,再配上生動活潑的插圖,其所花費的心力遠超過一份博士論文。我真心推薦所有對神經科學有興趣的讀者,一起來研讀這本結合人文、歷史及神經科學之演進的好書。
吳瑞美
────臺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臺灣大學醫學系神經科.教授
由生動的醫學歷史故事,自然流瀉出重要的科學發明與疾病治療的突破,無形中讓讀者讚嘆人腦功能的精細與可塑性,是非常值得推薦的神經學科普書籍。
巫錫霖
────彰...
章節試閱
【被附身的手】
──人對自己肢體的「擁有感」竟非天經地義,顛撲不破?
我們從出生就帶來會動的四肢,並且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手腳會跟著自己一輩子,聽從指揮,學會各種各樣的新技能,做出任何想要它們做的事,不是嗎?換句話說,我們非常習慣自己的兩手與兩腳,是「我」這個個體密不可分的部分。應該很少有人會去想像,有一天一隻手忽然脫離了控制,擁有了自己的意志,隨意做它自己想做的事,甚至攻擊主人吧?
在一九六四年出品的經典電影,由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執導,彼得.謝勒(Peter Sellers)主演的《奇愛博士》(Dr. Strangelove)中,主角奇愛博士的身上就發生了這麼難以想像的事。他的右手不聽指揮,會自己做出種種怪異的手勢,胡亂揮舞,甚至還會去掐住博士的脖子,逼得他要用左手強力拉開它,以免自己的右手把自己掐死。
另一部一九八七年出品的恐怖片,由山姆.萊米(Sam Raimi)執導,布魯斯.坎貝爾(Bruce Campbell)主演的《鬼玩人》(Evil Dead II)中,男主角的右手被邪靈附身,不斷攻擊自己,逼得男主角不得不「壯士斷腕」,忍痛把自己的右手切掉,裝上電動鏈鋸,對邪靈展開反擊。
▋手有了自己的意志?
自己的手不聽自己的指揮,會做出種種奇怪甚至危險的動作,這種情節照理說只應該在幻想或恐怖電影中才會發生。然而大師級的德國神經科醫師寇特.郭德斯坦(Kurt Goldstein),在年輕時卻真的遇到了這種不可思議的怪事。
一九○八年,三十歲的郭德斯坦看了一位五十七歲的女病人,這位病人說她的左手「擁有自己的意志」,會不受控制地動來動去,碰到了什麼物品就自動把玩一下,如果沒有用眼睛緊盯著,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左手正在幹些什麼事。更恐怖的是,這隻手好像懷有惡意,跟奇愛博士的怪手一樣,時不時會掐住這位女士自己的喉嚨,迫使她要用另一隻手來拉開它。事實上,這位女病患真的就對郭德斯坦醫師說:「這隻手一定是被邪靈附身了!」
年輕而聲名早著的郭德斯坦醫師,對這個奇異的現象感到大惑不解,也不知該怎麼去治療它,於是就像任何一位具有研究精神的醫師一樣,把這個看不懂的怪異病例寫成了論文,刊登在德國的《神經及精神科期刊》上面。
郭德斯坦雖然首度針對這個症狀發表了論文,但他並不是第一位見識到這類怪異疾病的醫師。就在他發表這個病例的前幾年,同在德國的另一位神經科醫師雨果.卡爾.利普曼就曾經在他的大作《失用症》當中,描述過某病人的類似症狀:「︙︙他的左手做什麼都很正常,但右手會自己做些不相干的動作,……倒水的時候,左手才剛拿起水瓶,右手就把空杯子湊到了嘴邊,……右手還常常自動地把左手拉到身前,然後拍起手來。」
在郭德斯坦醫師與利普曼醫師的報告之後,陸陸續續也有其他醫師發表了類似的病狀。這種怪病雖然並不常見,只被零零星星看見過,但由於太過光怪陸離,所以特別引起醫學界注目。從一九四○到六○年代間,接連有不少相關的病例發表出來,直到一九七二年,才由法國的布里翁(S. Brion)與傑帝納克(C.P.Jedynak)兩位醫師,在他們用法文發表的論文中,整理了一些病患的症狀,然後替這種怪病定下了「異手症」(法文: la main étrangère,翻譯成英文: alien hand)的病名。
▋大腦排線出了問題
異手症的症狀,在旁觀者看來,已經夠驚詫的了,可想而知,患者本人體驗起來,更是非常恐怖。曾有病人這樣描述自己的症狀:
「我當時正在坐公車,發現有一隻手從我的右後方伸過來,想要抓住我。它牢牢抓住了我的褲腿不放。起先我以為有人在攻擊我,可是隨即發現,那是我自己的右手。怪的是,我的眼睛明明看到那是我的手,心裡卻總感覺那不是我的手。後來那些手指做出爬行的動作,接著整隻手臂也跟著抽躍起來。我實在控制不了它,最後只好用我的左手把它抓緊,壓制下去。」
異手症雖然不時見於文獻,但在現實中卻非常見。我自己在多年的神經科醫師生涯當中,也只看過四、五例而已,大多數都是腦中風所造成的。每一位的臨床表現都很「精彩」:有些病人的手會大幅度揮動,做出種種怪異手勢;有些病人的手會自發摸索周邊的任何器物,摸到了就緊抓不放,或者做出要使用那器物的動作;還有些病人在想要用正常的那隻手做事的時候,那隻「異手」就會過來搗蛋干擾,不讓他完成。
異手症在各個不同的病人身上表現都稍有不同,然而其共同的特徵就是:一、病人覺得那隻手不屬於自己;二、對於那隻手做出的動作,病人自己不知道也不能控制,有如受到他人操控一般。妙的是,如果去碰觸病人的那隻異手,或者用針刺它,病人還是有正常的觸覺與痛覺,但他偏偏就「認定」那隻手不屬於自己。除了這些共通的認知異常之外,異手症的種種動作表現就如前面所描述那樣各有不同。
異手症對腦科學的貢獻,並不只是症狀精彩,提供談助。最重要的是,這樣奇特的病例大大刺激了醫師與科學家的思考:神奇的異手症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呢?大腦對身體的控制,是不是還有很多我們所不知道的祕密呢?
歷史上有案可查的異手症病例,很多都是接受了「胼胝體切開術」的病人。前文〈大腦的兩個靈魂〉已介紹過胼胝體切開術,就是把病人腦中連結兩邊大腦半球的胼胝體切斷。如果把兩個大腦半球想成是兩部超級電腦,胼胝體就是一大把排線,它把兩邊的主機連結,好讓彼此能互相傳遞訊息。像這麼重要的構造,醫師當然不可能沒事去切斷它。胼胝體切開術的發明是不得已的,是為了控制頑強型癲癇症。癲癇是大腦異常放電,這種異常電波會經由胼胝體這個排線,從一邊大腦半球「傳染」到另一邊,造成癲癇病情的惡化。所以,在有效的抗癲癇的藥物還沒有問世時,胼胝體切開術就是防範癲癇電波由一邊大腦蔓延到另一邊的「沒有辦法中的辦法」。
除了接受過胼胝體切開術的病人可能產生異手症後遺症之外,其他像胼胝體生長腫瘤、胼胝體中風等等,也都可能產生類似的症狀。比方說,前面所提到為異手症命名的布里翁與傑帝納克兩位醫師,他們所見到的就是一些胼胝體長瘤的病人。
總而言之,追究許多異手症患者的病因,都與胼胝體被破壞脫不了關係。這讓腦科學家與神經科醫師開始思考:異手症的肇因是否是由於兩邊大腦半球之間互相的聯繫溝通出了問題?為什麼兩邊大腦半球之間的溝通不良,會造成一隻手不受掌控呢?
這就牽涉到大腦半球的「優勢」現象。
▋腦公司的決策、設計、生產與品管
大腦半球的優勢,是怎麼一回事?人類的兩個大腦半球,雖然大小形狀都差不多,看似一模一樣的反射鏡像,但實際上它們各自擅長的事情卻不太一樣,有點像兩位彼此合作無間的伙伴,長處卻各不相同。一邊的大腦半球,對於自己所擅長的那項工作而言,就是占有優勢的半球,稱為「優勢半球」(dominanthemisphere)。比方說,絕大多數人的語言功能都在左大腦半球,所以大多數人的語言優勢半球就是左半球。而絕大多數人的肢體動作功能也以左半球為優勢半球,左半球管理的是右邊手腳的動作,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人的右手都是「優勢手」(dominant hand),比較靈活,而只有少數人是左撇子。
雖然照理來說,兩邊的大腦半球都獨立指揮對側的那隻手,然而實際上優勢半球除了指揮優勢手之外,它對那個掌管非優勢手的非優勢半球,也有一定程度的掌控。在這樣的統一指揮之下,兩邊的手才不會各自為政,互相干擾,這叫作「天無二日,國無二君」。而這種優勢半球(通常是左半球)對非優勢半球(通常是右半球)掌控命令的傳達,就非經過胼胝體不可。胼胝體一旦被切斷了,非優勢半球頓時失去了優勢半球的掌控命令,自然就不管優勢半球,自己做自己的老闆,鬧起了獨立。忽然自己當家作主起來的非優勢手,就立刻興高采烈,亂動起來,甚至去干擾優勢手想要做的動作,成為異手症中的那隻「異手」了。
這個「因失聯而失控」的理論,曾經一度被認為可以完美解釋胼胝體切開術病患會發生異手症的緣故。但是隨著異手症的病例越來越多,以及大腦的影像檢查技術越來越進步,有很多新的問題就產生了。比方說,有不少異手症的病例,他們的胼胝體根本就沒事,而是腦的其他位置有所損傷,甚至有一些患者的異手症就發生在他們的優勢手,而不是非優勢手。對這一部分的病人來說,「非優勢半球因為失去掌控而鬧革命」的假說,顯然就說不通了。所以這又激發了專家進一步去想像與研究。
我們肢體的動作,例如伸手去拿一杯水,看似簡單不假思索,實際上卻相當複雜,要動用到大腦許多區域中無數神經元的交互作用,才能克竟其功。近年機器人的發展非常快速,日趨成熟,然而光是要機器手臂拿起水杯,就讓科學家絞盡腦汁,要寫出極複雜的程式,再使用極龐大的電腦運算能力才能做到,更不用說那些更精細的動作了。所以,人類的大腦對肢體的控制機能,比起任何超級電腦都要來得神祕,想要破解它沒有那麼容易。而正是針對異手症這個特異症狀的研究,幫助了腦科學家進一步窺見大腦指揮肢體動作的奧祕。
醫學造影技術的進步,可以讓臨床醫師以及神經科學家比以往更加精確定位出異手症病人腦部受損的區域。他們發現,除了胼胝體之外,異手症最常見的病變位置在額葉,尤其是額葉的內側。另外有少數異手症病人的病變位置則在比較靠後面的區域,包括頂葉,甚至是枕葉。這些位置都是所謂的「動作相關區域」(motor association areas),而非「主要運動皮質區」(primary Motor Cortex)的所在。
另外,自本世紀以來,功能性磁振造影的技術漸漸成熟,廣泛應用在腦科學的人體研究。它可以在正常人的肢體做任何動作,甚至僅在開始產生動作的意念時,就即時看到相對應的腦部活動。因此,我們對於肢體做出動作之前、當下、之後,大腦分別發生了什麼事,就有了更清晰的概念。
直接指揮手臂的肌肉收縮出力的,就是腦的「主要運動皮質區」,然而整個動作的設計、起動,以及全部動作過程中的監控,牽涉的就遠遠不只主要運動皮質區,而要靠前述所有的「動作相關區域」與主要運動皮質區相互配合才行。
用比喻來說好了。假設大腦是一家大公司,它的產品之一是「拿起一杯水」,那麼額葉就是公司的老闆兼企劃,他決定要做這個產品,然後又指定了整個產品的規格要求。主要運動皮質區就是生產部,負責實際動作,產出「拿起一杯水」這個實物;而頂葉與枕葉這些區域則是品管部,負責即時監控產品製造過程中的每一步,看有沒有符合老闆的要求,並隨時指示生產部加以修正。
如果決策、設計、生產與品管都沒有問題,我們就可以期待「拿起一杯水」這個產品出來時,是相對完美的。但若是最後出現了「手搆不到杯子」、「手拿不動杯子」或是「手把杯子打翻了」這些瑕疵品,我們就可以斷言在決策、設計、生產與品管當中有一個或多個環節出了問題。有經驗的觀察者,通常也可以從這個瑕疵品的缺陷特徵,回推當初到底是哪些生產環節出了問題。
這個概念讓腦科學家對於「動作相關區域」病變所造成的異手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額葉有了病變損傷,就如同上面說的那家公司的老闆生病了,停止了產品的決策與企劃,然而生產部的主要運動皮質區卻照樣開工,所以會做出種種缺乏規劃、隨便製造、不知何時該動何時該停的動作。而若是負責品管監控與回饋的頂葉與枕葉因有了病變損傷而停工,則會讓老闆完全沒辦法知道生產的動作是否正確,也無從修正,同樣會導致自發性的紊亂動作。
▋以假亂真的橡膠手幻覺
異手症症狀中的「病人做出自己不知道也不能控制的奇怪動作」這一點,至此大概有了解釋。然而它的另一個主要症狀:「病人覺得那隻手不是屬於自己的」,又是怎麼回事呢?我們「覺得自己的手屬於自己」,豈不是與生俱來、天經地義的事嗎?難道我們對自己身體的「擁有感」都可以被改變嗎?
美國匹茲堡大學精神醫學科與心理學科的兩位學者馬修.波特溫尼克(MatthewBotvinick)與約納森.科亨(Jonathan Cohen),在一九九八年設計了妙不可言的實驗。他們的實驗結果,以及其後許多腦科學家依據這個實驗原型所設計的其他類似實驗的發現,頗有「毀三觀」的效果。這實驗稱為「橡膠手幻覺」(the rubber hand illusion),方法非常簡單,也不需要複雜的儀器,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找自己的朋友當實驗品試試看。
實驗過程基本上是這樣的:讓受試者坐在桌前,兩隻手都平放在桌面。把他的一隻手(比如右手)用布蓋起來或用遮板隔開,讓受試者自己看不到,然後在靠近身前的桌面放一隻橡膠假右手,把根部蓋住,前端讓受試者看到。接著用兩把毛刷同步去刷他被遮起來的真右手與眼前的橡膠右手,刷了幾分鐘之後,奇妙的事發生了,有高達八成的受試者會開始認為那隻橡膠右手是自己真正的右手。若此時把受試者的眼睛遮起來,請他用左手指出自己右手的位置,他所指會更偏近那隻橡膠手。而你若是在此時拿根針作勢向那隻橡膠手扎下去,他會尖叫著把他那隻真右手抽回。
橡膠手實驗製造出的幻覺非常不可思議,完全違背一般人的直覺。我們平時都理所當然以為,屬於我的肢體就是屬於我的,沒有人能夠騙倒我,想讓我相信我的手不是我的手,根本辦不到。可是事實上只要施以幾個簡單的視覺與觸覺的欺騙伎倆,就能夠讓大部分人「拋棄」對自己真手的「擁有感」,而把它「轉移」到一隻橡膠假手上面去。
這應該是首度有人證明,人對自己肢體的「擁有感」並非天經地義,顛撲不破,「擁有感」是可以轉移的。後來有科學家把橡膠手幻覺實驗結合了功能性磁振造影檢查,發現在橡膠手幻覺產生時,大腦皮質的活動會出現諸多變化,包括額葉活動的改變;而在那隻假手「即將受傷」時,大腦也會產生真實的恐懼反應以及退縮的企圖,證明了在那瞬間,大腦完全相信了那個「以假亂真」的幻覺。
這些腦科學的證據讓我們知道,我們對自己身體的「擁有感」與「自我感」不是膠著的,而是動態的。它需要經常依賴身體周邊的訊息,包括視覺、觸覺等回饋來維持。當這些回饋被扭曲時,大腦對自己身體的認知就會隨著改變。
回到異手症「病人覺得那隻手不是屬於自己」的問題,答案可能就在這裡。因為這些病人大腦有病變的關係,導致眼前明明看到自己那隻手,但卻完全沒辦法控制那隻手,甚至也沒辦法從這隻失控的手得到正確的感覺回饋。為了要消除這種感官間的矛盾,大腦只好修改自己的身體認知,自己欺騙自己,以求得知覺的統一,最後放棄對那個肢體的擁有感,所以病人就覺得那隻手不是自己的了。
異手症是奇特、罕見,卻又迷人的症狀,一直到今天為止,我們對它也還沒有完全了解。但正因為對它好奇而不斷尋找答案,才讓我們對大腦這個充滿了謎團的寶庫,又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腦科學跟其他科學學門一樣,它進步的動力,通常都來自於人的好奇心。
【被附身的手】
──人對自己肢體的「擁有感」竟非天經地義,顛撲不破?
我們從出生就帶來會動的四肢,並且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手腳會跟著自己一輩子,聽從指揮,學會各種各樣的新技能,做出任何想要它們做的事,不是嗎?換句話說,我們非常習慣自己的兩手與兩腳,是「我」這個個體密不可分的部分。應該很少有人會去想像,有一天一隻手忽然脫離了控制,擁有了自己的意志,隨意做它自己想做的事,甚至攻擊主人吧?
在一九六四年出品的經典電影,由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執導,彼得.謝勒(Peter Sellers)主演的《奇愛博...
作者序
【作者自序──前往大腦的導覽圖】
醫學是不是一門科學?我認為嚴格說起來不算。為什麼呢?因為科學只講證據,任何說法、想法都必須經過反覆的實驗驗證,沒有模糊的空間。而醫學裡「猜測」的成分不少,我們經常要在沒有確鑿科學數據的情況下,主觀去判斷病人的身體出了什麼問題、要怎麼治療。所以與其說醫學是一門科學,不如說是一種「猜測的藝術」。雖然醫學本身不算純科學,但唯有以嚴謹的科學作為基礎的醫學才會是有價值、有效果的醫學。在我看來,醫學從古到今的演化,不外是由沒有根據的亂猜,進化到有科學作後盾的「有根據的猜測」(educated guess)的過程罷了。
最神祕又最迷人的大腦,也許是從古到今「被猜測」得最多的器官。人本能地就會為大腦著迷,想要知道關於它的一切。就像福爾摩斯對華生所說:「我就是一個腦,華生,我的其他部分都只不過是腦的附屬品而已。」大腦才是我們的本體,認識大腦就是認識自己。而恰恰就是這個「自己」受到過最多的誤會,被探索過最久,直到今天也沒能被我們看得一清二楚。蘇東坡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就是在講這樣的情況吧?
為什麼「看」、「看見」與「看懂」是三件不同的事?為什麼「我的手」不見得是「我的」手?為什麼我們不能控制感情?我們真的有能力分辨實相與幻覺嗎?什麼都記不住的人過的是怎樣的生活?個性與人格是理所當然的嗎?人的兩半大腦裝著兩個不同的靈魂嗎?創意來自大腦的哪裡?大腦是如何重塑自己?凡此種種,都是讓人著迷卻又充滿挑戰的問題,也是想要真正了解自己的人類必須探究的問題。
我們不敢說已經解答了上述這些問題,實際的情況可能是:我們將要尋求的答案比已經知道的答案還要多得多。但有一點可以確定:這個「自己」的輪廓,在過去的數百年間已然慢慢浮現。人對大腦的定位與理解,隨著歷史有著劇烈的變化,今天關於大腦的一切知識並不是理所當然就能獲取,而是經過了漫長時間,經由諸多腦科學家的創意、苦思、研究與實踐累積而成,並且仍然還在以加速度變化之中。理解當今的大腦知識就足以讓人興奮莫名,但若還同時知道這些知識是如何演變成今天的樣子,更能得到另一個層次的滿足。知識的累積需要漫長的歲月,個人短暫的人生只是其中的斷面,然而時間的維度能帶來立體的視野。
本書的目的不在於敘述完整的腦科學史,那不可能做到;本書的目的也不在於讓讀者詳細了解大腦,那有大批的專業書籍可以參考。本書的目的是讓讀者看見,在腦科學發展的漫長歲月裡,解答前述大腦祕密的過程中,出現的那些特別閃耀動人的人物與時刻。這些人物與時刻,像在漫漫長夜的漆黑天空中綻放的陣陣煙火,雖然短暫,卻在瞬間照亮了世界,讓我們看見世上不全然是黑暗,知道前方、後方仍有路途。由於篇幅所限,本書所能探索的範圍,在整個腦科學的龐大天地中只能算是以管窺天,但希望能藉這這些頗具代表性的黃金時刻,畫出前往大腦的通幽曲徑,提供讀者一張導覽地圖,走進那神祕又迷人的大腦花園。
我的同科好友宋明憲醫師,其漂亮傳神的畫技在前一本書《醫療不思議》中有充分的展現,這次我們再度合作。本書的配圖量大而且必要,可以大大增進讀者對書中內容的理解。加上畫風幽默又傳神,本身就是一道道風景,且與文字內容形成有機的融合,所以副標題訂為「圖說腦科學發展的神奇時刻」。希望讀者在閱讀時,也好好享受難得的醫師畫家的美妙作品。
【作者自序──前往大腦的導覽圖】
醫學是不是一門科學?我認為嚴格說起來不算。為什麼呢?因為科學只講證據,任何說法、想法都必須經過反覆的實驗驗證,沒有模糊的空間。而醫學裡「猜測」的成分不少,我們經常要在沒有確鑿科學數據的情況下,主觀去判斷病人的身體出了什麼問題、要怎麼治療。所以與其說醫學是一門科學,不如說是一種「猜測的藝術」。雖然醫學本身不算純科學,但唯有以嚴謹的科學作為基礎的醫學才會是有價值、有效果的醫學。在我看來,醫學從古到今的演化,不外是由沒有根據的亂猜,進化到有科學作後盾的「有根據的猜測」...
目錄
【領銜推薦】──(侯勝茂)進入腦科學殿堂的最佳指引
【作者自序】──前往大腦的導覽圖
1.【腦的身價】──腦的無窮寶庫,才剛剛開始向我們打開。
2.【腦細胞的頂尖對決】──腦中各個細胞彼此之間究竟如何密切聯繫溝通?
3.【火花、湯與夢】──腦中神經傳導物質的發現闡明以至於臨床運用,是腦科學最重大的成就之一。
4.【大腦地圖】──大腦地圖觸及了「心靈」的本質問題。
5.【額葉傳奇】──腦是人們靈魂的所在,前額葉正是這靈魂的君王。
6.【聽大腦說話】──心智活動並非僅限於大腦一區一區的個別動作,而是藉由不同區域的活動互相串連。
7.【自我的證明──記憶】──大腦才是我們的本體,而我們用記憶來定義自己。
8.【看見與看懂】──視覺認知分成兩個層次:一個是知覺(形態),另一個是聯想(意義)。
9.【大腦的以假亂真】──我們所看到的不是「物體」,而是大腦對物體的解釋;我們聽到的也不是「聲音」,而是大腦對聲音的轉譯。
10.【大腦的兩個靈魂】──兩邊的大腦半球不是一個大腦的兩部分,根本就是兩個大腦!
11.【被附身的手】──人對自己肢體的「擁有感」竟非天經地義,顛撲不破?
12.【感情的腦科學】──感情跟記憶或語言一樣都是腦功能的一種,在大腦裡面有專屬的特定位置與生理機制。
13.【我們與癮的距離】──「成癮」並非是單純的行為模式或心理變化,而是真正的大腦質變。
14.【繆思女神的科學】──創意能被測量嗎?
15.【看不見的肢體】──人腦的細胞雖然不能復活增生,但卻有著靈活的「重組」與「地圖重繪」功能。
16.【重塑大腦】──大腦的可塑性並不只發生在幼年的發育期,而是明顯持續到成年以後。
**【讀後大推】──(依姓名筆畫數排序)吳逸如、吳瑞美、巫錫霖、林祖功、林靜嫻、邱銘章、洪惠風、栗光、張尚文、許維志、郭鐘金、陳柔賢、黃明燦、劉子洋、蔣漢琳、羅榮昇
【領銜推薦】──(侯勝茂)進入腦科學殿堂的最佳指引
【作者自序】──前往大腦的導覽圖
1.【腦的身價】──腦的無窮寶庫,才剛剛開始向我們打開。
2.【腦細胞的頂尖對決】──腦中各個細胞彼此之間究竟如何密切聯繫溝通?
3.【火花、湯與夢】──腦中神經傳導物質的發現闡明以至於臨床運用,是腦科學最重大的成就之一。
4.【大腦地圖】──大腦地圖觸及了「心靈」的本質問題。
5.【額葉傳奇】──腦是人們靈魂的所在,前額葉正是這靈魂的君王。
6.【聽大腦說話】──心智活動並非僅限於大腦一區一區的個別動作,而是藉由不同區域...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