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言你不知道的補教文化
傳授學校不教的處世之道
本書的作者楊正為中台灣「補教名師」界第一把交椅,有「數學王子」的美譽。
但是,正哥今天不談數學,來和你聊聊立足補教業、冷眼旁觀台灣教育變遷至今,他從「金榜推手」的立場,所看到的教育環境轉變。
升學,是人生的一個過程而非結果;放眼時下熱心家長對孩子升學管道的迷惘,青青學子對未來人生的徬徨,楊正亦有一番思辨明晰、不失哲理的見解。
「正哥是對的」不只是楊正在教室帶動學習氣氛的口號,更代表了他不吝於對學子分享世道真理的一片赤誠。
楊正毫無保留的「直言正道」,這些事,你真的都該知道。
求學中的學子,該讀!
關心孩子的家長,必讀!
同執教鞭的老師,不可不讀!
作者簡介:
補教名師 楊正
現任〈楊正數學掌門人〉、媒體封號「數學王子」,深耕台灣補習教育產業多年,曾在大型補習班帶領過至多650人的班級一同上課;聯考趨勢掌握神準,猜題命中率達神人及標準,現屬之〈楊正數學〉是中台灣最著名的單科數學專業家教班。
建國中學畢業、台灣大學理工科系畢業。
曾任職:台北台大成功系列補習班名師、台北文成系列補習班名師、台中東華補習班名師、台中尊賢補習班名師、彰化陽明補習班名師、台南上勁補習班名師。
楊正除了熱衷教學之外,更發自內心真誠關切學子課業之外的心智與生涯發展,是一個落實以「全人教育」為己任的全方位導師。
章節試閱
【參考內容01】
【直言篇 貳】 你可能沒想過的「補教迷思」
在台灣,如果經歷過「國中—高中—大學」這樣的求學進程,多數人幾乎都有補習的經驗。有的人甚至從牙牙學語開始,就被父母送進幼兒雙語教學班,一路補到研究所畢業!
保守估計,大約七成的學生在進入大學前,補習班在他(她)的學習生涯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尤其是高中的補習過程,很多人畢業多年甚至成家立業還記憶猶新。
當時最受到高中生關注的補習班話題,除了老師教的解題方法之外,大概就是課餘的閒話,插科打諢的笑料,以及「那些年,大家盯上的女孩(或男孩)」!一直到今天,以我在這行業任教多年的觀察,這些關注依然相同。可能增加了任課老師的衣著與外貌,這乃導因於傳媒的渲染,所以現在的補教老師漸漸開始重視自己外在的「形象」。
對某些人來說,或許從來沒有思考過「不補習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
通常在大學學測或指考放榜之際,媒體鏡頭會放大那些不靠補習就能取得優異成績的個案,而將因通過補習才考上好學校的比例忽視於這樣的定格中。這意味著一般社會大眾對補習班充滿成見,卻又不能否定這個起因於台灣教育制度與環境中的產業,有其一定的功能。
因為,在補習班接觸的點滴經歷不但滲透到實際的學生生活當中,甚而左右了學習效果的成敗。
補教業是制度下的產物,販賣的是知識,技能,與通過制度考核的應試技巧。因為有商品,自然會有消費族群。商品的優劣決定了它的價格,價格高的商品卻不能保證有好的內容;所以,在這商業運作的過程中,常常產生許多迷思。
「消費者」若不了解其中的細節或弊端,就不易在付出價格後享受預期的效果,因而造成社會上對補教業的誤解。再者,補教業將「知識技能」當作「商品交易」的行為,也讓許多自命「清高」的教育工作者予以鄙視,這使得「敬業」的補教老師往往會跟學校單位的老師處於對立狀態。
到2014年一月,台灣的補習班數量約為20000家,其中有一半以上跟升學考試有關,而且還陸續增加當中。很明顯地,這是因為市場供需所產生。但為什麼有這麼大的需求量?為什麼有這麼多人需要進補習班?誰主導了補習與否的選擇?補習班俱備了什麼魔力能讓消費者甘心掏錢?
在這個篇章裡,我想站在「高中升大學」的層級,提出我在補教業的所見所聞以及專業觀點,來釐清一般社會大眾對補教業的迷思,也讓對重視子女教育的父母親和汲汲於課業的莘莘學子們,對「補習」這件事情,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與態度。
迷思一:為什麼去補習?
◆授業解惑
「補習」二字的定義應該是補「救」學習,補「助」學習以及補「充」學習。有些學生在課業上的理解程度差,需要補「救」,有些程度尚可,只需進階幫「助」,有的程度不錯,需要課外補「充」。
因此,補習班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傳授課業並協助解惑。由補習班老師將艱澀枯燥的學科知識人性化,轉成有趣且易消化的語言,重新整理,闡述詮釋。因為補教老師通常能言善道,上課風格自由不受拘束,所以一旦跟學生對上頻率,學生自然會依賴補習班的教學,從此養成習慣,一有課業問題即向補習班求助。
另外,有的家長希望孩子提前學習或多才多藝,在正規教育機構尚未給予課程規劃或提供家長所需時,求助補習班是多數家庭的選擇。台灣有很多學齡前兒童的美語,珠心算,作文等補習班即因應而生。當然,這個時期的補習選擇權是由家長主導,一直要到國中以後甚至進入高中職才會交給孩子決定。
◆應試需求
早期補習班的存在價值是因大學聯考而生。過去大學數量稀少,大學學歷珍貴,考上大學是求職保障也是光宗耀祖的表現。在「一試定終身」的年代,有成千上萬的學生名落孫山必須捲土再來,於是,「重考大學」的補習班開始發跡。
到後來,除了大學聯考之外,還有各種不同的入學,升遷,出國進修,資格鑑定等考試,社會上循著「升大學補習班」的經營模式,成立了各種琳琅滿目專門幫人通過檢定的補習班。
此時,會去尋求補習的原因,不外乎因為補教業者對考試制度,規定以及考試方向的透徹了解,能提供考生詳細的資訊,考古題,還有應試技巧,所以能吸引不同需求的「消費者」源源不絕的到補習班上課。
◆群聚效應
孩子從小學進入國中之後,家庭的約束效力漸漸減弱,同儕之間的磁吸效應增強,叛逆個性外顯的學生容易與家庭發生衝突,在受到責難或委屈後,通常是向同齡夥伴求得慰藉。
如果沒有誤入歧途而順利進入高中職,接觸的人、事、物都比國中多元。再加上參與社團活動,生活圈,朋友圈隨之擴大,孩子要求自主的權利也越來越高。在這個學習階段的學生,會選擇去補習班上課有時不見得是為了課業,反而有向父母「宣示獨立」的味道。
青春期的學生, 同儕之間的群聚效應很強。要不要補習或選擇哪一家補習班可能不再由父母作取捨,而是同學之間的共同決定。這是一種「累積友誼」及「爭取認同」的表現,如此情形在國中剛進入高中時特別明顯。
進高中後,由於校內每個班級在外補習的人數不一,同一個班上的學生可能在不同「派別」的補教老師門下學習,往往切磋課業時是楚河漢界涇渭分明。尤其有的不肖補教老師,會慫恿學生攻擊其他補習班老師,這時候同一門派的學生就會凝聚一股同仇敵愾的氣氛互相抗衡,這也是一種群聚效應。
群聚效應是學生選擇補習班的原因之一;如果是志同道合為學業打拼的同學一起在補習班學習,自然有加成的效果,但若是沆瀣一氣到補習班鬼混,那就需要補習班與家長互通聲息關心子女的動態,避免有踰矩的行為。
◆擴展社交
在進入社會之前,學校是除了家庭之外唯一的人際圈;但補習班卻可提供另一個擴大朋友圈的環境。除了極少數像我這種敢拒收學生的怪咖老師,99%的補習班都是因「財」施教,來者不拒。
所以,孩子們在補習班會接觸到來自不同家庭環境,以及不同學校的學生,有時候也可能遇到過去一起念書但因故分開的同學。對孩子們來說,補習班是一個認識舊雨新知的平台,有一定的吸引力。至於父母親擔憂的學生素質問題,通常是到了以考大學為職志的高中家教班,接觸的同學才會比較均質,但在高中之前的階段,家長就得多費心了。
總之,對青少年而言,補習班是屬於他們拓展人際關係的社交圈,所以學生穿梭在各個不同補習班促進人脈的「新陳代謝」,也就不奇怪了。
◆安親功能
近十幾年來,台灣整體的經濟狀況疲軟不振,物價上漲,生活壓力變大,雙薪父母愈來愈多。若是還要養兒育女,那麼如何安心兼顧工作,成了每一個現代家庭的重要課題。
以目前的社會現況看來,對於家中仍有幼兒的家庭而言, 除了請保姆外傭看顧之外,就是托育給「安親班」;若是孩子已入學齡,最好的方式就是送到「補習班」;不但有老師照料,還能指導學習。
這種情況從托育安親開始發酵,而即使到了孩子可以獨立的年紀,很多家長仍然認為補習班是最好的安身之處。因此,補習班雖然不足以完全取代家庭教育的功能,但就某種層面來說,補習班附加的「安親」意義,倒成了現代父母在無法兼顧家庭與工作的情形下,唯一心安的選擇。
與其讓孩子在外無所事事,與狐群狗黨遊蕩,還不如讓他們在教室裡做做功課,補強學業來得有益。然而教改政策常以消滅補習班為職志,試問:如果台灣所有安親班,補習班都消失,教育單位要如何解決上述家庭面臨的困境?
迷思二:補習班真能化腐朽為神奇?
在大學聯考還是「一試定終身」的年代,補習班的確扮有舉足輕重的角色,也因此補教業創造出不少「神話」(例如第一年落榜,第二年因為重考而考上台大醫科云云)。
近幾年因為廣設大學的「美意」,窄門放寬,智商只要超過50就有進大學的機會,於是重考人數遽減,重考班縮班的速度媲美「閃電波特」(註1)。
聯考制度的變革造成補教業板塊的移動。當重考班萎縮,應屆的單科家教班就崛起,於是當年的「重考班神話」移轉成了「家教班傳奇」。一般家長跟學生仍然認為只要到補習班加強一下,學業成績以至聯考金榜自然垂手可得。
然而,事實上真是如此?
就以上疑問,我必須先從兩代聯考制度下的學生素質談起:
時代不同,造就的學生心態也不同
1994年以前,「正統」大學的數量不到現今的四分之一(大學院校共 39 所),國家經濟雖開始起飛成長,但社會的多元性不足,多數家庭對子女教育上的投資與期待,仍然以擁有優秀大學的學歷為無上榮耀,甚至只要能「考上大學」,父母都會給予子女相當的奬勵。
當時的高中學生,無論資質,只要是將考大學視為求學目標者,對課業的專注都有一定的投入。所以過去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有人考上「陽明醫科」不念,回重考班再拼一年只為了進入「台大醫科」;甚至聽過有人十進十出重考班,只為了能徜徉在椰林大道。
在那個年代,學生廢寢忘食,徹夜苦讀是司空見慣的事。
1994年以後,台灣社會再一次轉型,所有過去視為禁忌的觀念,制度,傳媒資源等都開通許多。當然,最顯著的就是高教政策與聯考選才制度的變革使大學之門瞬間放「大」,大到可以在金氏世界紀錄史上留名!
教改真的完成了人人皆可上大學的「美」夢,卻也成了台灣高階人力市場以及大學教授的「惡」夢。過去那種為課業奮鬥的讀書動力在近20年的學生身上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社會上一天到晚慨嘆「人才競爭力下降」的唏噓之聲。
所以,回到「補習的成效迷思」這個議題上,由於兩代學生對待課業的「進取心」不同,因此補習成效當然也不一樣。現在教書的老師,不論是在學校還是補習班,是教國中還是高中,應該沒有幾位會期待學生「用功」讀書了。
現在的學生只要他願意回家把上過的課程「覆閱」一遍,就已經謝天謝地。以我的經驗而言,不知有多少次學校的月考考題,都跟我上課講的一模一樣(甚至連出題數字都相同),學生的成績還是慘不忍睹!本以為是我教的他們聽不懂,但細問之下是因為他們考前「太忙」沒時間念書,而這種情況還經常發生在前段志願的學生身上。
家長常以為學生只要來到補習班,補習班老師就能點石成金,化腐朽為神奇。但事實上,如果學生在家從來不花一點時間接觸他補習過的內容,那麼就算神明下凡也救不了他!
如果學生願意對課業「稍」作投入,那麼,補習班對哪類的學生會有實質成效?我想站在補習班的專業訴求──「授業解惑」的角度上,以我教授的「高中數學」提出一點看法。
跨學程,必須重新定位「程度」
很多家長都有相同的經驗:孩子在國中的數學科目上表現不錯,為什麼到高中卻屢屢出包?
主要的原因,當然是這兩個階段的課程深度與廣度不同,所需要的理解能力也不一樣。高中的數學內容除了基本的算術能力,簡單的幾何認知以外,形式運算不再是主流,而更重視的是「邏輯推理」與「演繹歸納」;也需要較廣泛的聯想能力,並進入抽象思考的層次。
而國中數學現在為了達到教改「減壓」的目的,內容簡單易學,就算月考100分也無法辨別其真正的數理程度。也因此,很多學生進了高中,發現數學內容超出他能力所及,而又不用功補救,成績自然一落千丈。
那麼,是不是就必須尋求補習班的幫助?我的建議是:
◆真正頂尖的資優生(每次都考100分或者全校最高分的前幾個):如果還想更上一層樓,必須找專人個別指導,不需要進補習班。(有關資優生的探討容後再述)
◆數學程度中上(65分~90分):一般而言,補習班對這個層級的學生幫助最大。因為他們俱備基本程度,或許是念書不得要領或沒有走對方向,需要有人提點或幫他們整理,讓學習更有成就感,因此可以考慮是否補習。
◆數學程度中下(40分~65分):這個段落的學生必須要先分辨是偶一為之還是常態的結果。如果是常態,表示對高中數學的理解吸收有困難,可以考慮補習,但演練絕不可少,而且要願意與輔導老師配合,否則補習的成效有限。
◆數學程度殿後(40分以下):處於這段的學生若為常態,而且對數學沒興趣又不肯投入演練,建議不必補習,免得浪費父母血汗錢以及自己時間。如果仍想考大學,應該要強化其他有興趣的科目。
不過,我必須「直言」,國高中的學習內容雖有落差,但學生成績不好,也不完全是學生資質問題。很多高中學校莫名飛快的「趕進度」,是造成現在學生對數學這門學科意興闌珊,或視為畏途的重要原因之一。
尤其奇怪的是,志願序在中後段的高中,上課及考試進度如坐高鐵一般,美其名是早日上完早日複習,但這樣的教學策略卻從來不見該校升學率有任何提昇。
這些中後段學校的學生平均資質已經略低於明星學校的平均值,學校卻將他們當成天才授課,上課速度與教學進度都比第一志願的學校來得快很多,學生囫圇吞棗,基礎觀念薄弱,到補習班不易跟上,成績也未見起色。
不知學校方面到底是要幫助這些學生還是讓他們提早放棄?每當這些學校的學生來找我哭訴時,除了設法安排輔導,氣憤之餘也只能同情歎息,不知教育主管單位是否能夠監督,並設法改善這個亂象。
補教業另有一說,這些學校刻意調快進度,是為了讓學生無法參與補習。因為除非補習班能為他們單獨開課,否則按正常進度授課的補習班會落乎其後,如此還可以掩飾該校教學品質的不足與缺失。雖然這有點「陰謀論」的味道,但好像也不無道理。
另外,高中「科學班」的進度也是如同上述。「科學班」的進度之快已經不是坐高鐵而是搭飛機的速度。我其實很難理解設立「科學班」 的意義。照理講,「科學班」應該是招募資質好又對科學研究有興趣的學生,給予他們更深層的科學方法訓練,再佐以國內優秀大學的建教合作,用科展成果或研究發明提供更多的保送名額,而不要再以學科成績為進入大學的標準。
雖然目前科學班的課程有部分是要去大學上課,但內容紮實度不一,因為每個城市與科學班合作的大學並不相同,而且據了解台灣南北部學校對科學班的教學模式也是「一國兩制」。
所以大部分高中的科學班也是拼命趕課程進度,甚至比資優班進度還誇張(第一志願的學校也不例外),到最後也還是要用大學學測成績當作進入大學的評鑑標準,這完全悖離成立這種班級的初衷,形同虛設。
而這些學生要尋求補習班也不容易,因為他們適合個別輔助或成立專班,多數補習班是無法提供這樣的師資支援,就算有也都是賠本經營,當作是慈善事業。
總而言之,補習的「成效」是好是壞,都不該用極端的辭彙做定論,端賴於個人資質,讀書意願,投入時間以及學校的課程規劃。當然,最後要注意的就是:必須選到「優質經營」的補習班及「認真敬業」的補教老師。
迷思三:超前學習就算是資優教育?
補教業者很喜歡用「資優課程」來吸引家長及學生,每年國中升高中的招生季一到,市場上各式各樣的「資優班」就充斥其中。到底台灣有沒有這麼多資優生?資優生怎麼界定?資優生需要補習嗎?什麼才是資優教育?相信這絕對是許多家長及學生關心的問題。
由求學階段來談,所謂資優,第一種當然是從智力商數的測定作為衡量標準,智商高(超過120)的理應被歸類於「資優族」;另一種是與同齡比較下的學習能力,學習能力快的學生往往也被視為資優;再來是俱有某種才藝天賦的,譬如音樂或美術;最後是由大大小小的學科考試成績判定出來的。
在台灣的國高中時期,一般所謂的「資優生」多半是指「數理」方面表現優異的學生。鑑定方式幾乎都是經由考試,考上後集中編成一個班級稱為「資優班」。由於這種班級的學生素質較高且整齊,讀書風氣比較好,同學間則既是互相切磋也是互相競爭的夥伴,偶而有鉤心鬥角的情況,但大部分班上同學之間的凝聚力都算不錯。
正因「資優班」有上述特色,所以家長們想盡辦法希望孩子在國中畢業後能考上高中資優班。補教業者抓住這個心態,紛紛打著「資優」旗號招攬學生,但大部分的教學內容既不專業也沒特色,只是拿著高中課程超前學習而已。
台灣的「高中」家教班有許多「國中生」混在其中一起上課,這個怪象在許多城市都有,而中南部尤為嚴重。會有這個怪象的原因有以下三點:
◆目前的國中教材太過簡單,對於國中數理資優生或程度介於資優生和一般生之間的學生而言,已不能滿足其學習慾望。
◆家長誤以為孩子「資優」或希望他考進「資優班」,所以強迫他來超前學習。
◆補習班的行銷包裝美化了教學內容,誘使上述第二點家庭的孩子,來進行超前學習。
由以上三點發現,第一類的學生或許適合超前學習,另外兩類的學生其實是被趕鴨子上架。
當然,我也必須「直言」,現在高中資優班的入學考試,有許多考題的內容是屬於高中課程範圍,這種出題取向正是造成這種怪象的主因。本人認為高中資優班考試出題方向理應是平行延伸,而非縱向放大。
換言之,應該要以國中所學的知識或工具為主,測試他們可以深入應用或靈活運用的程度,而不該是要他們學過高中的知識才能處理問題,這不是違反「教學正常化」的原則?對於沒錢去高中補習或買書自修的學生而言,公平性何在? 這種不合理的考試現象,才會造成市場上有一堆莫名其妙的「資優課程」來欺騙家長的荷包。
其實,真正在數理方面有異於常人表現的學生,是俱備高度的領悟力,聯想力與創造力,他們平常靠自修即能獲取新知,不懂的地方找老師稍做提點即可,何須窩在補習班裡群聚學習?
這些學生可能會去做專題研究,參加科展,或者是參與國際級的數學競賽,需要專門在這種領域鑽研的老師作「個別指導」,而一般打著「資優教學」旗號的補教老師都不過是「超前課程」而已,卻把家長跟學生唬得一愣一愣,實在是因為大家都誤解了「資優」的意義,上了不肖補教業者的當。
所以,我個人認為「資優」二字應該分層次,真正的「資優生」根本不需要「補習」。台灣社會太重視用「量化」的標準來界定,結果家長送「資優」生到補習班,補習班就以他們的榜單為號召,在我來看實在荒謬。
中研院院士丘成桐先生(註2)曾經感歎,即使是IMO(註3)金銀牌出身的「資優生」,竟連一篇像樣的數學論文都寫不好,我們這些把時間浪費在補習班的「資優生」及其家長不知是否被當頭棒喝!
社會輿論常抨擊台灣的「惡補」風氣,指的是學生們這個也補那個也補,每天只看到補習班的「燈光」而從未享受過戶外的「陽光」。但憑良心說,補教業是因「需求」而生的產業,除了政策,制度之外,學校本身的考試取向,資優生的鑑別方式以及家長們對「資優教育」的不解,也是造成「惡補」的原因之一。
迷思四:榜單到底可不可信?
補教業招生時,會發送大量的文宣廣告,上面滿佈了上榜考生的名字,這些人不外乎是出自該補習班的學生,以證明該補習班的教學成績卓越,目的是讓看到榜單的學生或家長,乖乖掏錢來繳費上課。
「榜單效益」在早年補教業還不是以行銷為主的年代,的確起了一定的效果,但隨著補習班數量爭加,競爭益趨劇烈,榜單作假的聲音時有可聞。到底榜單能不能代表一個補習班的教學成果,這其中有什麼是需要家長及學生考量的問題,我想提出一點見解。
◆「買斷」成績單,「過客」納入統計
首先,只要這個補習班的師資有一定的「專業」能力,上課認真敬業,不是鬼扯謾罵, 而學生也願意配合念書,那麼每個補習班都會有基本數量的「金榜」名單。對於老字號的補教業者或口碑不錯的「名師」而言,其實教學成果相差不遠,只是看當年度誰的明星學校學生多一些而有少許落差。也因此,教學品質不佳的補習班,常常會將上榜人數灌水。
例如將曾經來過補習班試聽,或者只來參加模擬考試卻沒上過一天課的學生,也當作自己的教學成果放在榜單上。再來就是直接向考上大學第一志願(如台大醫科,台大電機)的學生談好價碼買斷他們的成績單,這個手段在「重考班」很常見。
◆單科成績優異,包裝成「全材」
現在因為有的補習班本身擁有許多「單科」家教,所以常常是把好幾個科目(如英數理化)的考上學生作成一份「魚目混珠」的榜單。學生跟家長往往搞不清楚這榜單上的學生到底出自哪一科老師的門下,而造成好像每個老師都教學卓著的錯覺。這一切的操作手法,立基於「消費者」無法也不可能一一查證,所以每當招生季,市場上就充斥著眼花撩亂的榜單文宣,然而其中的「純」度是值得商確的。
◆拿高素質學生做為教學成果範例
另外,早期台北市的「單科」家教班業者會在報紙打出全版廣告,上面羅列密密麻麻的第一志願學生榜單,以宣示他們的教學成果。然而,細想一下,任何一個實力相當的補教老師,如果旗下的學生都出自全國第一志願(假使我說建中,北一女是全國最「均質」的明星學校,應該不會有人要跳出來反對!看看這兩校考上台大的人數即知),那麼榜單不漂亮也不可能,因為這幾個學校的學生就算不補習考上台大的機率還是優於其他學校。
當然,業者可以辯解,因為他們能吸引到最優秀的學生,這我不否認,但純粹是因老師個人能力,還是經過招生策略以及行銷包裝而產生的效應,這點補教圈熟知內情的人心知肚明,也就是說名師多少也是「時勢造英雄」的產物。
因此,這樣的榜單雖可吸引目光人氣,但是冷靜想想,「補習」最大的目的應該是讓原來成績不夠好的學生因為補習而受惠,如果一昧展現原來資質就不錯的學生成績,那補習帶來的實質進步幅度其實不得而知。還有,如果補習班內全是建中、北一女的學生,而排序較後的學校也一窩瘋跟著上課,在程度有落差的情況下,效果會好嗎?
只可惜,李洪基(註4)終究比李鴻章(註5)受到矚目。一般「消費者」還是比較容易受到華麗「外表」 的吸引,這些漂亮榜單又仍需明星志願的學生來創造。所以補教業者為了榜單好看,也只能以明星學校的成果為主軸,然而背後所代表的「迷思」卻是值得家長與學生仔細探究。
◆以「資優生」作為號召,可信嗎?
此外,台灣各地尚有許多以第一志願的「資優班」學生成績為「號召主流」的榜單。這個就更令人匪夷所思了。因為既然已經是這個等級的學生,只要不鬼混,學科成績的表現都不會太差。
更何況這些資優生還是被編在人數眾多的大型班制,與其他「非資優」學生一起上課,教材內容沒有太多的特殊性,不知這類型的學生到底補習班還能給他們多少「加值」績效?所以,我前面才說資優生也是要分等級的。
再者,這些「資優生」榜單有多少是因為在國中其間為了要考高中資優班而來「高中」家教班超前學習,但進了高中後就不在這補習班出現卻仍被當作榜單者,也是一個羅生門。
綜上所述,榜單是否可信,背後教學成果的「純金含量」有多少,實在不能只憑表象。最好的建議是:親自去補習班試聽。找出適合自己程度,能力的課程,以及俱有「專業」知識又教學「誠懇」的補教老師。
迷思五:補教業的從業人員生活安逸?
如同我在【直言 壹】篇章所提到的,補教業基本上分為「行政」及「教務」兩個系統。不管是哪個系統,上班的時間和工作形態跟外界想像有很大落差。以「行政」系統而言,上班的時間並非朝九晚五跟一般上班族一樣。
如果是在「重考班」任職,工作時間幾乎跟學校相同。白天一大早七點就要到班,安排學生早自習、晨考,接下來一整天就是處理帶班的瑣碎事項直到晚上六點為止。有的重考班還有夜輔、陪讀,如果人手不夠,就得繼續留在班內照料,下班時已近10點。
到了招生季,更是惡夢的開始。除了繼續帶班,可能還要協助到學校附近發放文宣,打招生電話,當學生接待,訓練工讀生,甚至要作家庭拜訪。每天有大大小小開不完的檢討會,因為白天可能被家長客訴,所以晚上還要遭主管訓斥。
「家教班」的行政人員工作內容與「重考班」大同小異,差別在上班時間是週一到週五的下午2點後以至10或11點,但週六,日都是全天。另外就是配合家教班老師加課或調課而機動加班。
當然,每個補習班的制度或內規不完全相同,尤其現在補教業者為了配合「勞基法」,都比較會注意到員工福利。但無論如何,這畢竟是個辛苦的行業,所以補教業行政人員的職缺很多,流動性很大,常常雇不到職員,而現在的年輕族群吃不得苦,願意投入的人更少,因此在「高中升大」補教圈輪換的主管幾乎都是老面孔,少見到新生代,這也代表補教業將進入青黃不接的窘境。
迷思六:補教老師薪水優渥?
補教名師「喇舌事件」的八卦發生後,輿論對補教業的批判常著重在「收入」這部分,也因此造成一般人都以為補教老師日進斗金,生活優渥。
「補教老師」這份職業其實是以「高度」勞動換取金錢的工作;先不談認真的老師熬夜編寫教材耗去的心力,光是一週七天每日在講台上至少站立 6 小時,聲帶磨損 6 小時,黑板上書寫 6 小時,吸取大量粉筆灰,再加上日夜奔波於不同城市,只能利用在交通工具上補眠,其身體的折舊速度比起任何一個坐「辦公室」的行業,只有過之而無不及。
所以,據我的了解,補教老師患有脊柱側彎,肺病,腸胃疾病,喉嚨長繭等各種疑難雜症的比例,肯定高於一般人及學校老師。
初入補教業的老師其實收入真的不如外界想像,因為「鐘點」都很低,要靠一段年歲的積累,而且還不一定熬得出頭。在1990年以前的補教業,沒有少子化的問題,重考班開班數多如過江之鯽,家教班競爭者少,再加上物價,房價均低,當時的補教老師若是熬成紅牌,收入的確可觀,但不一定有「命」來享受!
而近10年來,景氣嚴重下滑,大學廣設,多數家庭在孩子「高中」階段的教育投資相對減少,重考班萎縮、家教班面臨「戰國」時代,再加上貨幣購買力降低,房租、人事成本開銷倍增,補教業的利潤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但業外不了解這個變化,紛紛投入的結果是灰頭土臉的多,只是對外仍要打腫臉充胖子,然而辛酸卻無人知曉!
所以,現在若有年輕老師想要踏入補教業,我都會這樣勸他們:「這是一個已近黃昏的產業,一個無法享有假日、參加節慶、結伴跨年的工作,收入是餓不死但也不易致富,還會賠上青春及擔負器官耗損的風險。做得好,掌聲不多;做壞了,訴訟不少。執意加入,想清楚後再熬;若有猶豫,奉勸快閃較好!」
最後,身為補教業的一員,我想對於一般社會大眾總以「商業運作」的角度看待我們,而略過補教業在「教學或教育」層面上發揮的正面功能,發表一點淺見。
「教育」本就是一種投資,經費大,需由國家,花費少,則由個人或家庭。成長過了少年階段,「付費學習」的觀念不管在東方(孔子收束脩)或西方(私塾盛行)都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政府期望用義務教育涵蓋教育的所有層面,立意雖善,但不易達成,因為要考慮的細目太多,怎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在「義務」之下所不能達成的,自然會存在體制外的學習管道,只是必須由金錢換取,於是知識的取得變成以物易物的「商業」行為。
補教業之所以被冠以「商業」二字,主因是它由「選才制度」而生,必須額外付費才能學習,不是正規教育管道裡的產物。但看看因教改受惠而蓬勃發展的私立學校,難道就不「商業」?
由於少子化浪潮來襲,不但私立學校(包括小中大三種層級)辦學商業化,連公立學校招生手段也取經於補教業,套句「流行口號」,請問這不是商業行為,什麼才是商業行為?(看看現在公私立大學的招生廣告即知)
在資本化國家裡,任何事物都可能被「商業化」,即使是「教育品質」也不例外。重點是,經由商業交易後所得的產品成效是否令人滿意?就這點而言,畢竟有認真經營的補教業者負起了這個責任,而正規教育體制下同樣充滿「商業」氣息的供給者卻不見得能夠提供令人滿意的質量。
教改後的近10年,台灣學生的「 競爭力」 跟「補習率」逐年下滑,我猜測這兩者之間應該是呈現「正」相關的。然而這個論點必定會遭有心人士嗤之以鼻,但事實卻又吊詭的擺在眼前。
以上論述並不是鼓勵大家補習(因為現在要在市場上選到 「優質」的補習班也不容易),而是「補習意願」反應出當代學生在這種體制下的「學習動力」與「自我要求」。
如果教改的成效是「補習率」降低但人才「競爭力」上升,或維持一定水平,那當然是國家之福;但是由目前各行各業慨嘆缺乏新生代人才的唏噓聲音聽來,真實狀況似乎不如我們預期的樂觀!
【參考內容01】
【直言篇 貳】 你可能沒想過的「補教迷思」
在台灣,如果經歷過「國中—高中—大學」這樣的求學進程,多數人幾乎都有補習的經驗。有的人甚至從牙牙學語開始,就被父母送進幼兒雙語教學班,一路補到研究所畢業!
保守估計,大約七成的學生在進入大學前,補習班在他(她)的學習生涯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尤其是高中的補習過程,很多人畢業多年甚至成家立業還記憶猶新。
當時最受到高中生關注的補習班話題,除了老師教的解題方法之外,大概就是課餘的閒話,插科打諢的笑料,以及「那些年,大家盯上的女孩(或男孩)...
作者序
一片赤誠,直言正道
我叫「楊正」,一位從事高中數學教育的補教老師。
在網路言論如此多元發展的今天,台灣社會其實不需要再增加一位評論者。
寫這本書的目的,主要是為我的職業生涯作一個註腳,也為即將轉型的「升大學」補教業留下些許野史記錄。
對大部分的台灣學生而言,「補習」似乎是求學生涯中必搭的一段列車。有的人只坐短程,有的人則一路到底 ; 有些人「運氣」好躍上了豪華特快,有些人「 搏錯杯」挑到了陽春破車。
我之所以這樣形容,是因為絕大多數的學生和家長對「補教業」的認識非常薄弱,只憑口碑行銷及宣傳廣告,根本也搞不清楚葫蘆裡賣的是中藥還是西藥。
所以,繳費後能不能獲得優質的「教育商品」,實際上是要一點運氣的。
補教業總是在教育改革政策中成為被檢討的箭靶,彷彿台灣的升學壓力是補教業造成的。事實上,補教業是一個因應制度而生的產業,可是社會上總以商業斂財的角度冠以罪名。
雖然業內確有不少唯利是圖的經營者及授課老師,但這超過半個世紀的體制外教育事業,畢竟曾經扮演著培育台灣人才甚至是安定社會的角色。然而,歷次教改,補教業幾乎都被摒除在意見討論之外。
身為補教業的一員,我覺得有必要讓大眾了解這個產業的運作與文化,破除外界的誤解和迷思;也從這些年我在第一線接觸不同城市、不同高中學生的教學經驗裡,提出對12年國教政策的補教觀點。
此外,媒體屢屢將出現在報紙「社會版」的不肖老師,只因其曾在補習班教書,即冠上「補教名師」的頭銜;讓我們這些在補教業投入多年的老師深感虛名之沈重。
事實上,在補教圈中真能頂得住「名師」桂冠的人已不多見,因為「補教名師」必須有一定的「規格」和「名望」。就以我個人來說,雖然在業界任教多年,小有一點點知名度,猶自認尚未達到標準;但傳媒卻常將一些名不見經傳又行為乖張的補習班老師予以加「冕」,使得一般大眾對所謂「補教名師」的觀感不佳,也令真正夠格的名師避此頭銜唯恐不及!
因此,這本書的第一部分──「直言」篇,除了直言補教業內幕及教改政策中光怪陸離的現象之外,也將對補教業的「名師文化」提出剖析,以正視聽。
在這近20年的補教歲月裡, 我很慶幸我從未遇到冥頑不靈的學生;相反地,多數學生都對我表達了發自內心的感恩與溫情。尤其讓我好奇的是,他們常常對我傾吐生活上的苦惱以及成長中遇到的挫折,但是卻不願意跟學校老師分享;有時我會訝異自己的教學所言對他們產生深遠的影響,而這也警惕我在這份工作崗位上必須要付出更多的心力,承擔更大的責任。
本書的第二部分,是我針對平常學生提出的課外問題發表一點淺見,這些疑問或許也是許多家長或老師會面臨的問題,但畢竟補習班的上課時間有限,有些提問是無法在課堂上言無不盡的,我想就藉由「正道」篇 給大家一些觀點參考參考。
最後,謹以此書獻給我親愛的父母,感謝他們在艱困的物質環境下,給了我豐富的家庭教育。
楊正
一片赤誠,直言正道
我叫「楊正」,一位從事高中數學教育的補教老師。
在網路言論如此多元發展的今天,台灣社會其實不需要再增加一位評論者。
寫這本書的目的,主要是為我的職業生涯作一個註腳,也為即將轉型的「升大學」補教業留下些許野史記錄。
對大部分的台灣學生而言,「補習」似乎是求學生涯中必搭的一段列車。有的人只坐短程,有的人則一路到底 ; 有些人「運氣」好躍上了豪華特快,有些人「 搏錯杯」挑到了陽春破車。
我之所以這樣形容,是因為絕大多數的學生和家長對「補教業」的認識非常薄弱,只憑口碑行銷及宣傳廣告,根...
目錄
一片赤誠,直言正道 004
【直言篇】
直言.壹 細說補習班的組織架構與文化
補教文化層層有別 019
補教業的中流砥柱:高中升大學補習班 021
補習班的組織架構 022
高四重考班與應屆家教班概述 024
名師文化的建立 030
惡質的招生競爭 036
一片赤誠,直言正道 004
直言.貳 補教迷思
迷思一:為什麼去補習? 047
迷思二:補習班真能化腐朽為神奇? 053
時代不同,造就的學生心態也不同 054
跨學程,必須重新定位「程度」 057
迷思三:超前學習就算是資優教育? 062
迷思四:榜單到底可不可信? 068
迷思五:補教業的從業人員生活安逸? 073
迷思六:補教老師薪水優渥? 075
直言.參 十二年國教:又一場可能的悲劇
無奈學制造就共同的成長經驗 084
缺乏資源,競爭是必要條件 086
什麼是「十二年國教」? 089
天然資源不豐的台灣,出路在哪裡? 095
教改後師生面臨的困境 102
政策先行,綱材殿後 110
教改遺毒誤導心態,削弱人才競爭力 113
補教業不會因教改而消失 116
國中補教業轉型,高中補教業產生質變 120
教改,是陰謀?還是悲劇? 125
【正道篇】
正道.壹 三度三量
高二下學期的重要問題:為什麼要讀大學? 136
非大學不可?世俗觀點皆被我否決 138
1. 考大學,是為了滿足「家庭期待」? 139
2. 刻板思考,視考大學為「制度驅使」? 140
3. 考大學,是為了因應「同儕競爭」? 141
4. 社會迷思,誤以為大學是「求職保障」? 142
5. 學習迷思,進大學可以「培養專技」? 143
6. 進大學念書,可以「訓練獨立」? 144
7. 進大學,是為了滿足教育程度的基本門檻 144
三度三量:讀大學的真正目的 145
進大學前的應有的準備與理解 147
三「度」三「量」的意義 149
正道.貳 臍帶的失落
家境因素讓我改變人生方向 164
「Teacher」與「Speaker」不是同一種層次 166
「好老師」的心理準備:不期待 169
期盼學習環境充滿「好老師」 173
正道.參 愛情裡的質數與合數
透析愛情「變」的本質 185
愛情能量巨大卻短暫釋放 189
品嚐愛情前請做好風險評估 192
在愛情數學裡,你(妳)是質數還是合數? 198
男人,花心卻戀舊;女人,專一但絕情 203
愛情是成就完滿人生的必要條件 207
正道.肆 鎂光燈下機關算盡
自知之明以免自不量力 216
鎂光燈下的虛幻建構虛榮的價值觀 218
機觀算敬vs.機關算盡 222
瘋子、婊子;脫星,諧星 226
大學學歷vs.演藝圈文化 228
閱聽市場的「品味」成就媒體環境的「品質」 231
正道.伍 當代遺憾:精緻的消逝
【後記】 243
致謝 250
一片赤誠,直言正道 004
【直言篇】
直言.壹 細說補習班的組織架構與文化
補教文化層層有別 019
補教業的中流砥柱:高中升大學補習班 021
補習班的組織架構 022
高四重考班與應屆家教班概述 024
名師文化的建立 030
惡質的招生競爭 036
一片赤誠,直言正道 004
直言.貳 補教迷思
迷思一:為什麼去補習? 047
迷思二:補習班真能化腐朽為神奇? 053
時代不同,造就的學生心態也不同 054
跨學程,必須重新定位「程度」 057
迷思三:超前學習就算是資優教育? 062
迷思四:榜...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