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司很幸運能直接受惠於艾瑞克的指導,
他的著作無疑將幫助更多創業家解決他們在事業上遭遇的難題。
─ 達斯汀․莫斯科維茲 (Dustin Moskovitz) 臉書 (Facebook) 共同創辦人
新創事業是推動世界變化的主要因素之一,Google、Facebook、twitter這些最初兩三人組成的公司,改變了全世界的生活方式。統計上來看,絕大多數的初創事業都是失敗的,只有少數人、少數夢想能夠成真。
本書作者仔細提出全然不同傳統思維的「精實創業」方法,希望讓每個有好主意、好技術的人都能走向成功之路。這套方法在短時間內在全世界獲得熱烈迴響,美國商業雜誌Portfolio選為2011年最重要的觀念。
::為何需要「精實創業」?
過去我們都認為,產品開發就是要一套完整的商業計畫。「精實創業」認為,開飛機或許需要厚重的使用指南,但開車到某個目的地,幹嘛把如何使用駕駛盤寫成一本手冊?面對每一秒都在變化的現代環境,「完美」的商業計畫只是浪費時間,我們應該開車就走,到路口再調整方向。這樣,大幅縮短產品修改更新的時間週期,就是「精實創業」的核心精神。
::「精實創業」的關鍵概念?
最小可行產品(MVP):產品或服務不要等到「完美」才推出,只要服務堪用就應該讓消費者使用。當初dropbox的第一版產品只不過是一段影片說明,就可以聽到眾多使用者的迴響。當初google只能搜尋專業技術網站,但使用者都已經知道她的優點。
軸轉(Pivot):快速推出產品、快速更新,可以讓我們真的知道產品是否讓大家滿意,一旦確認做出來的東西不是大家所需要的,就應該立刻修改方向,這就是軸轉。當初flickr是一個線上遊戲網站,經過「軸轉」,將子計畫改成主計畫,就成為全世界最知名的照片分享服務。Twitter原本是線上廣播,也是經過「軸轉」,成為改變世界的新服務。
::誰應該使用「精實創業」?
「精實創業」特別適合有新想法的創業人士,無論你是自己一個人,有三五志同道合的好友,還是你在一家大公司裡準備向老闆提出一個不需要花太多錢的「內部創業」,這些都適合。只要是你的想法還沒有明確成功的範例,這本快速開發、快速獲得結果的方法,就是你的最佳選擇。
::對「精實創業」的經常誤解:
精實代表要盡可能節省。(錯)精實的重點在於開發─評估─學習的速度。
精實創業只適用網路創業。(錯)任何需面對太多不確定因素的新想法,都可以使用精實創業的方法。
精實創業者都是那些剛起步的小公司。(錯)許多擁有龐大資源的公司也適用精實創業,重點是有效率的學習與創新。
精實創業要用資料和消費者反應來取代了願景。(錯)願景是新創團隊的核心動力,藉由資料與消費者來確認行動方向。
…...............還有更多在你開車途中可以參考的工具,請見本書。
作者簡介:
艾瑞克․萊斯(Eric Ries)
創業家,同時也是知名部落格《初創經驗談》(Startup Lessons Learned)的作者,是其第三家初創業事業IMVU公司的共同創辦人之一與首席科技長。萊斯經常受邀於各大商業活動中發表演說,並曾擔任多家初創公司、大企業、創投企業的商業與產品策略顧問,也是哈佛商學院的創業導師。其所倡導的精實創業理論受到眾多媒體的報導,包括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哈佛商業週刊、哈芬登郵報、以及許多部落格等。萊斯目前居住於美國加州舊金山。
更多資訊請見:WWW.THELEANSTARTUP.COM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童子賢: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
詹偉雄:學學文創志業副董事長
劉奕成:悠遊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蕭上農(fOx):inside共同創辦人
網路專文推薦 (全文詳見書籍網頁)
呂元鐘(Max):Buyble國際代購2.0 創辦人
李全興(Bestguy):Yahoo!奇摩 社群發展部總監
林宜儒(Lawrence):iCook 愛料理共同創辦人
張同亨(Joanne):Cardinal Blue共同創辦人
張瑋軒(Shuan Shuan ):女人迷 womany.net 共同創辦人
鄭緯筌(Vista):《數位時代》雜誌研究主編
顏君庭(Peter):Pinkoi 共同創辦人
精實之美──小小之序
詹偉雄 學學文創志業副董事長
多年前,我所服務的雜誌《數位時代》曾定期做全國民意調查,以追蹤台灣社會數位工具普及的變化。其中有一題的回答,至今仍記憶深刻,問卷題目依稀記得是:「如果當下要你在『創業』和『上班』之間做抉擇,你會選擇哪一個?」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連續兩年,80%的受訪者回答:「創業」。
台灣社會中的成年人高度渴望創業,不是孤立的現象,大多數人說「yes」,其實是社會的主流價值已經肯定「創業」是個正面的行為,而且大家在生活周遭,確實見證了無數白手起家的創業故事,「有圖有真相」,這樣的「說yes」才變得果敢且毫不猶豫。
和其他亞洲國家比較起來,在台灣創業,確實比較容易,日本與韓國都是出了名的困難,這兩個社會中,巨型企業林立,而且社會價值並不鼓勵創業,畢竟「創業」就是對舊的價值、結構帶來大小不一的破壞;中國看似百花齊放,但那裡縱橫阡陌的「潛規則」,彰顯的還是創業家個人背後的舊集體網絡,創業者往往是「代理人」而已。
過去四十年,台灣發展出一種特殊的中小企業出口模式,並且透過上中下游的群聚網絡,結合成有威力的OEM到ODM的產業供應鏈,反映的就是這種「小老闆」打群架的美妙社會關係。在中小企業中,每家公司老闆都有高度的自由,因而彈性大、變化多、速度快,如果不是「小老闆」能立馬當家作主,供應鏈上的創新就不會如此效率。
正因如此,這本《精實創業》,便宛如美國矽谷與台灣創業家之間的私房秘語,其他社會裡的人,很難理解其中的奧妙所在。
顧名思義,「精實創業」也可稱為「不浪費的創業」,如果積極一點看,它是另一種「全員補位」的創業。這兩種特質,反映的都是創業者和其團隊對某種「改變世界」願景的追求渴望,或者是全力搏鬥「高度不確定風險」的一種兢兢業業的心靈狀態。也就是此類切身的「緊張」,所以大家對環境中的事物、顧客的反應、生產線上的細節敏感異常、事事追究、時時改善,這和大企業裡的公事公辦、蕭規曹隨、冷漠無感有重大差別。
然而,「緊張」雖是必要,但卻不能成為組織成員的每日實踐,「管理」的意義便是將無處不在的緊張,整編成一套相互連結的工作工序,並且透過檢核點的控管,來讓組織裡的人們恢復大半時間的平靜。
換句話說:透過管理──在這本書中,作者強調的是「開發─評估─學習」間的循環──人們知道:「我們現正每分每秒都在創新,但也亦步亦趨地控制著風險」;而「風險控管」的最高境界,就是如何判斷「軸轉」──承認這段努力失敗,重新開始找出路。
雖然在台灣創業比較容易,但可想而知,台灣的創業失敗率一定很高,80%創業人的社會或多或少也會是個「創業過剩」的社會,有很多人推出了市場上不需要的商品或服務,在這樣的場景中,這本《精實創業》的意義就更非凡了,它督促你更謹慎地檢視自己的夢想、更謙卑地面對顧客、更資源警覺地做事──透過建立一套簡單的管理制度。
成功,不只是賺到錢,還在於履行了比較進步的價值,不是嗎?
為黑暗中徘徊的創業者,點亮了火光
劉奕成 悠遊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離開台灣一陣子之後回到台灣,一待就是十年。這十年中,有些東西好像咻一聲突然從台灣社會消失,像是信心,尤其是對政府的信心;像是消費力,尤其是原本被認為最具消費力的年輕人;像是工作機會,尤其是薪水誘人發展又有前景的工作機會;像是這個,像是那個。消失中的,也包括創業家跟創業家精神。
十幾二十年前,我的周圍充滿了創業家,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朋友同事出頭創業,有開了半導體設計公司的、雜誌社、公關公司、個人設計工作室。但是回國後的十年,創業這件事像是憑空消失。我的周遭沒有人創業,也鮮少有人談起創業的事情。
直到最近,又開始嗅到創業的氣息,這次比較適合稱為「微創業」,多半規模較小、腳步稍顯凌亂,而且看起來很有自信卻對環境沒有信心。最大的問題是:十年斷層,讓他們不像以前的創業家一樣,可以找到很多創業前輩來請益,無論是創業成功的,或是失敗的。
我常常跟這些微創業家天南地北的閒聊,他們也客氣的詢問我對於創業的意見。坦白說,有時候我回答得很心虛,因為我不算創業過。長期一直在金融界,雖然因此看了很多創業的過程,甚至於跟著創立了幾家公司,但是我不是核心團隊,我也跟著幾部電影從無到有,但是也不是唯一的主角。
這時候,我常常想:如果有一本關於創業的書就好了。因緣際會,我看到了這一本《精實創業》。 我最常被問到關於創業的很多問題,艾瑞克‧萊斯的這本書中,都有深入淺出的回答。
我常常在想:真實世界中,創業的成功率到底有多少?比率應該遠低於敢於放手一搏的創業家的想像,但是遠高於我們這種有創業念頭,但是沒有付諸實現的凡人的想像。有了這本書,不但可以提高我們對於創業成功可能性的想像,也可以提高真實創業的成功率。
我周圍的朋友,很多都對目前的工作感覺到沮喪,很多都覺得創業多半失敗,於是從來沒有勇氣去嘗試。但是有了這本書的「小實驗」方法,我們應該不會再像以前一樣懼怕失敗,因為失敗的後果,會相對較能控制,創業家也比較能從失敗中昂然站起。很多人怯於創業,是因為畏懼創業失敗的後果,但是有更好的創業方法,就比較能預測可能的成功與失敗,也比較有勇氣創業,甚至再創業。(Be prepared for the worst. Get ready for the next. )
我常在思考:單憑創業家少數幾個人天馬行空的想像真的能滿足一般大眾所盼望的嗎?創業家往往躊躇滿志的覺得,單憑一己之力就可以創造出人人愛用的產品;於是很多創業家,於是在事業草創時期就投入大量的時間與心血,追求好品質,推出好產品,結果乏人問津,浪擲了許多資源最後卻落的一場空。完美的計畫結果不完美,因為在這個產業變化速度飛快的時代,他們忘了仔細聆聽消費者的聲音,誤以為自己認知的顧客需求可以反映現實
其實有更多時候消費者在沒看到產品前,自己也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就像十年前應該沒人知道智慧型手機會變成主流。創業家精神如熊熊烈火,往往讓創業家忘了一個工作團隊的想像力有限,忘了手中資金終將用罄,忘了(或者壓根沒想過)創業的目的在於永續經營,不應該是一場豪賭。大部分人事物皆非天生完美,都必須依靠不斷優化才能漸入佳境,「精實創業」的方式,對於創業者來說,是個可以降低風險的好方向。如果你心中正好有個成就大事業的好點子,不妨參考這本書的建議,精實的運用手中的資源,玩個小實驗。
創業者的第二個挑戰,在於當遇到困境時,到底是要改變(書中稱為「軸轉」)?還是要堅持既有的方向?
很多創業者認為,改變方向就是認輸,就是投降,因而鮮少考慮「軸轉」的可能,這本書中,花了相當的篇幅討論何時應該考慮「軸轉」的可能,如何進行,幫陷於黑暗中徘徊的創業者,點亮了火光。
這本書的英文版以及中文譯稿,現在就靜靜躺在我的床頭。我不會矯情的說,如果二十年有這本書,我就會創業云云。但是這本書的確鼓舞了我,去見更多的創業團隊,聽他們說什麼,也考慮捲起袖子跟他們一起幹活;我也認真考慮,自己出來搞搞新意思。每當我這樣想,這本書彷彿在我的床頭,散發著微弱的光。
這樣也行?
蕭上農fOx inside共同創辦人
二○○一年從大學畢業之後,我走向與所學「合作經濟」完全沒有相關的道路,首先進了遊戲產業,爾後更在因緣際會下轉入網路公司,直到 二年前的創業之路。
但在之前的工作期間,陸陸續續學習一些自己覺得有趣的事,套句說笑的,現在可以稱為「微創業」,比如說自己學習簡單的架站、線上社群操作、SEO等等,不管工作或閒暇也常會去接觸網路圈有趣的朋友,並大量的閱讀網路上相關的文章,回頭看起來,其實這些還真是蠻宅的行為。
但這些過往的經歷,就好像已故蘋果 CEO 賈伯斯在 二○○五 年於史丹佛畢業典禮演講所說的一樣:「......我在大學時,是不可能預見這些點點滴滴會如何串連起來。不過,事經十年,當我再回顧過去,一切就變得非常非常清楚了。」
過往的這些經歷,慢慢的都點滴成串,我在過去認識的朋友,一一成為我的網路創業伙伴,協助很多我無法理解的技術細節;我過去工作的經歷及「微創業」的過程,都成為過去二年創業期間最好的助力。
有時候,也許會思考自己是不是太晚創業,太晚來經歷過這一切,但旋即思考,如果沒有近年來Facebook的成功、美國雲端技術的發展、智慧型手機的崛起以及台灣某個時間點科技資訊的缺乏,那就不會有現在的我,當下立即醒悟,最對的時候,就是現在。
很湊巧的,進入職場剛好是 二○○○年網路泡沫之後,感覺似乎是隨著這個時間走來,過去的十幾年來,雖然不乏有網路IPO、併購的案例、不缺網路大老級人士,但較之美國、中國大陸等地區,感覺台灣網路市場一直處於一個窒息狀態,雖然台灣也有許多創投與天使投資者,但過去電子製造業走向的環境,但面臨台灣網路產業投資,卻似乎一直在苦手的狀態。
自二○○九年底因為 App 經濟崛起,網路、軟體創業相關議題在台灣慢慢被炒熱,可以看到有許多新血、熟面孔都加入這一次的創業風潮,但也可以觀察到人才與經驗的相對缺乏,包含我自己與大部份的朋友都仍在嘗試與錯誤的階段。
而「精實創業」一書裡的許多例子與概念,都可協助我輩減少走些冤枉路的過程,比如說一般想像中,我們必需把產品做到盡善盡美才能夠上線(Shipping),但精實創業提出最小可行性產品(MVP)概念,在產品上線前不需力臻完美,比如作者提到一個受到使用者極度喜愛的遊戲人物「瞬移」功能,就只是因為時間與資源不足,無法做到像一般遊戲的普通走路功能,所推出的「極簡功能」,原本以為會被玩家們給指責,卻出乎意料的大受歡迎。
相同的概念拿來在筆者自己「iCook 愛料理」食譜分享社群的開發上,我們只花了不到兩個月開發完成,網站只有分享食譜、閱讀食譜兩大部份,沒有琳瑯滿目的各式食譜分類、沒有許多國外食譜社群常見的功能;在上線後沒多久,就開始販售食材商品,只有前台提供給消費者看到的購買流程是順暢的,但後台的數據報表等,幾乎都需要人工手動提供給供貨廠商,甚至我們沒有自動列印發票功能,都由筆者自己手動開立數百張發票。
我們證明的就是,每個月已有數十萬人願意使用我們的服務、也有人願意信任我們,一次購買數千元的商品,這就是MVP的概念。
書中還有更多類似令人會驚奇的說:「這樣也行?」的案例與觀念,在此相當推薦給創業的朋友們,也更期待有更多朋友在看過本書並融會貫通之後,擁有自己的經驗與心法,並分享給更多朋友知道!
媒體推薦:
「《精實創業》一書不僅僅是關於如何創造一個更成功的事業,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從書中的創業實例學習到如何精進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我期待精實創業原則被應用在政府施政中、健保法案中,以及世界上最急待解決的問題裏。我們要如何以更快的速度瞭解什麼是可行的、捨棄不可行的?終極答案就在這本書中。」
──提姆․歐萊利(Tim O'Reilly),歐萊利多媒體(O'Reilly Media)首席執行長
「本公司很幸運能直接受惠於艾瑞克的指導,他的著作無疑將幫助更多創業家解決他們在事業上遭遇的難題。」
──達斯汀․莫斯科維茲(Dustin Moskovitz), Facebook、Asana共同創辦人
「萊斯告訴我們如何撥開包圍初創事業的重重迷霧,他提出的作法是縝密的,擬出的方案是實用且經過實際驗證的。精實創業將改變我們對創業的傳統思維,隨著初創事業的成功率不斷地提高,此書將比近年來出版的其他管理書籍更能刺激全球經濟的成長。」
──湯姆․艾森曼(Tom Eisenmann),哈佛大學商學院創業學教授
「艾瑞克․萊斯為我們解開了創業之謎,並闡明成功的要素並非奇蹟與天分,而是一個可以學習與複製的科學化過程。無論你是初創型創業家或是企業內部創業家,在這本書中你都可以獲得你在面對全新、不可知的未來所需要學習的重要課程。」
──提姆․布朗(Tim Brown),IDEO首席執行長
「如果企業皆從零開始一點一滴地學習其顧客真正的需求,會是什麼光景?《精實創業》一書讓我們得以重新思考某些事物之所以能夠發揮效用的真正原因。別讓書名『創業』一詞混淆了你,這絕對是一本適合任何規模公司使用的工具書。」
──羅伊․巴哈特(Roy Bahat),想像遊戲娛樂公司(IGN Entertainment)總裁
「事業至關重要,怎能交由運氣來決定。在新產品與新事業的發展過程中,艾瑞克提出的嚴謹制度完全將運氣這個因素淘汰出局,它也成了本公司團隊工作時的中心思想,真的很有用!這本書介紹了Google、Toyota、Facebook等大企業主要採用的創新作法,而這些方法也適用於其他任何公司。」
──史考特․庫克(Scott Cook),英圖伊特(Intuit)創辦人兼執行委員會主席
「這是通往二十一世紀創新時代的地圖。《精實創業》提出的理念將有助於推動下一波的工業革命。」
──史蒂夫․布蘭克(Steve Blank),史丹福大學、柏克萊加大哈斯商學院講師
「每一個正在創業的團隊都應該先停下手邊的工作,花四十八小時研讀《精實創業》這本書。我說真的,現在就停止工作,趕快閱讀這本書吧!」
──史考特․凱斯(Scott Case),美國初創事業夥伴(Startup America Partnership)首席執行長
「凡是創業人士與希望擁有更敏銳創業直覺的管理人,都應將此書列為必讀範本。書中引述了許多精彩實例,還有無數實用的經營原則,讓人有相見恨晚之感。」
─ 丹․希斯 (Dan Heath)《交換》 (Switch) 、《創意粘力學》 (Made to stick) 作者
「每一個正在創業的團隊都應該先停下手邊的工作,花四十八小時研讀《精實創業》這本書。我說真的,現在就停止工作,趕快閱讀這本書吧!」
─ 史考特․凱斯 (Scott Case) 美國初創事業夥伴 (Startup America Partnership) 首席執行長
名人推薦:童子賢: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
詹偉雄:學學文創志業副董事長
劉奕成:悠遊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蕭上農(fOx):inside共同創辦人
網路專文推薦 (全文詳見書籍網頁)
呂元鐘(Max):Buyble國際代購2.0 創辦人
李全興(Bestguy):Yahoo!奇摩 社群發展部總監
林宜儒(Lawrence):iCook 愛料理共同創辦人
張同亨(Joanne):Cardinal Blue共同創辦人
張瑋軒(Shuan Shuan ):女人迷 womany.net 共同創辦人
鄭緯筌(Vista):《數位時代》雜誌研究主編
顏君庭(Peter):Pinkoi 共同創辦人
精實之美──小小之序
...
章節試閱
成功創業可以學習
如果你覺得以下這段描述耳熟能詳,你可以省略不看:一群大學資優生正坐在學校宿舍裡創造人類的未來,他們擁有滿腹最新的科技知識和滿腔的青春熱血,在完全沒有框架的限制下,一點一滴地建立起一家嶄新的公司。他們踏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也籌募到創投資金,一個劃時代的新產品就這樣在市場上誕生了。他們僱用自己的朋友組成一支超級巨星團隊,沒有什麼阻止得了他們的雄心壯志。
這就是十年前初次創業的我,還沒經歷過數次創業失敗的我。回首過往,有一幕我至今難忘,就在那一刻我知道我的公司沒希望了。當時,網路公司的榮景已經泡沫化,我和我的創業夥伴不但不知道公司該如何走下去,更慘的是錢也用完了。我們想盡辦法籌錢,可是一毛錢也籌不到。那一幕如同好萊塢電影裡情侶分手的場景一般,天下著大雨,我們在馬路上大吵,連接下來要往哪裡走都吵,最後倆人憤而朝兩個不同的方向拂袖而去,而我們的公司也正如大雨洪水中漂流的浮木,最後不知所終。
事情不應該是這樣的。雜誌、報紙、電影和數不盡的部落格裡,成功創業家說的真言不都是:「透過堅持、才華、好時機,還有—最重要的—一個好產品,你們也可以和我一樣功成名就而且致富。」
我懷疑有人努力製造這樣的迷思蠱惑大眾,在我看來那些成功創業的故事都不是真的,這是我在經歷過事實的真相後得到的心得。在與數以百計的創業人士合作過後,我親身驗證了好的開始走向失敗的機率:事實是,大部分的創業都是以失敗告終,大部分的產品都是不成功的,大部分的創投事業都無法發揮他們的潛力。
但是,努力不懈、創意天才、苦幹實幹的新例還是不斷地出現,為什麼這樣的故事總能抓住人心?我認為是因為現代一夕之間由貧致富的故事,對大眾而言仍十分具有吸引力,這些故事讓人覺得,只要有對的東西,成功是垂手可得的,至於過程中那些瑣碎的細節、無聊的枝節和微不足道的個人選項,彷彿無關緊要,只要我們做得出好產品,其他東西自然就會出現。一旦失敗了,大分的人也都已經準備好一套制式的理由來解釋,包括:「我們的產品不夠好,我們不夠有遠見,或我們沒有天時、地利、人和的運氣。」
在創業道路上打滾十年後,我已經不再有上述的想法,我從我及他人的成功與失敗的經驗裡學到:那些你認為無聊的枝節才是最須要正視的。創業成功並非優良基因創造出來的,或恰好恭逢其時得到的結果,成功創業是可以經由正確的創業過程產生的,也就是說,成功創業是可以學習的,同時也是可以傳授的。
成長引擎
亨利.福特(Henry Ford)一直是一位備受推崇的成功創業家,事實上,企業管理的概念與福特汽車公司的歷史是一起成長的,因此我認為,福特汽車可以被視為初創事業的一個象徵。
汽車是利用兩個非常重要卻非常不同的循環機制來發動的,第一個循環機制深藏在汽車引擎裡。亨利.福特在成為首席執行長之前,是一位工程師,他花了無數的日夜在車庫推敲如何設計出精確的機械原理來轉動引擎內的汽缸。汽缸內的每一次爆炸都是為了提供轉動車輪的動力,同時也是為了繼續點燃下一次的爆炸,如果沒有精準抓好循環機制的運作時間點,引擎就會發出劈啪聲然後故障。初創事業也有一個引擎,我稱之為成長引擎(engine of growth)。初創事業形色色,要爭取的市場和顧客都不盡相同,玩具公司、顧問公司和製造工廠看起似乎沒有什麼共通之處,不過,他們都是使用同一種成長引擎在運作。
一項產品之所以會推出更新版、新功能、新行銷活動,都是為了要改良成長引擎。好比亨利.福特在車庫裡敲敲打打,他做的修改並非全都有助於機器的改良,產品開發也是一樣,會有突破的時候,也會有滯礙難行的時候。初創事業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用來調整引擎,例如改善產品功能、行銷策略或營運方式等。
第二個循環機制存在於駕駛人與方向盤之間。由於這個循環機制是瞬間自動形成的,我們通常不會注意到它的存在,但是由於有駕駛這個動作,讓開車與其他交通運輸形式有所不同。如果你每天開車上下班,你大概已經對路線熟悉到可以讓雙手代替大腦把你送到公司,甚至可以邊睡邊開。但是,如果我要你閉起眼睛,將你如何把車開到公司的過程寫下來—不是路名,而是你開車時的每一個動作,像是手擺在方向盤上使力、腳踩在踏板上等—你會發現這是不可能的。當我們用慢速度去記憶駕駛動作時,會發現駕駛動作竟然如此複雜。
相反地,太空梭升空之前必先要有一個精細的計畫,太空梭發射時的每一次推進、燃燒、方向的變動,都必須完全依指示進行,否則,發射時些微的誤差將造成千萬哩之外的大災難。很不幸,大部分初創事業的企劃書做得好像他們要發射太空梭,而不是開一部車,他們不僅事先好了詳細的執行步驟,還列出了各種可能的結果。然而誠如發射太空梭一樣,一旦有錯誤發生,就算再微小也將釀成無可挽回的後果。
開發─評估─學習
要在初創事業中應用科學方法之前,我們必須先擬好實驗要測試的假設。由於假設是一切工作的基礎,故我將這個環節視作初創事業計畫中最危險的部分,我稱之為絕對信念假設,而其中最重要的兩類假設為價值假設與成長假設,它們負責激發控制初創發展引擎的微調變數。初創事業每重複一項實驗,就如同試著重新發動引擎,一旦引擎發動了,過就會不斷重複,不斷換檔加速。
一旦絕對信念假設得出結論,接下來就是盡快進入開發(Build)的階段,生產最小可行產品。所謂最小可行產品,是用最少的力氣和最少的時間製造出來、能夠走完「開發―評估―學習」循環週期的產品,它缺少許多正式產品需要的重要功能。然而,製造最小可行產品在某些方面得花上一些額外的心力:它必須是可以接受測量的。例如,一個只能由工程師或設計師評估其內在品質的雛型產品,不能稱為最小可行產品,最小可行產品必須是可以供潛在顧客使用、可以測量顧客反應的產品,某些情況下,還必須是能夠銷售的,我們會在之後的章節裡提到。
進入評估(Measure)階段之後,最大的挑戰是確定產品開發的努力是否讓公司有所成長。請記住,如果我們製造出的是一個沒有人想要的產品,就算它在預訂的時間與預算內完成,也都是徒然。為了評估我們在調整引擎上所做的努力是否開花結果,我建議使用一個我稱之為創新審核(innovation accounting)的度量法,它同時也可用來設定學習里程碑,取代傳統界定的商業或產品里程碑。學習里程碑是一項可以正確、客觀評估公司發展的工具,對創業家來說非常有用,對企業主管與投資人來說,也是一個可以讓創業家盡心盡力的無價之寶。然而,並非所有的指標都是依據同樣的標準訂定的,在第七章中,我會將使用虛榮指標(vanity metrics)的危險性與使用行動指標(actionable metrics)—利用創新審理念分析顧客行為—的具體好處,做一番透徹的比較。最後,也是最重要的部分,稱為軸轉。在走完「開發―評估―學習」循環機制後,我們就會面臨創業家最難以決定的問題:「公司該軸轉,還是該堅持原來的策略。」倘若我們發現我們所做的其中一項假設是錯誤的,那就應該快刀斬亂麻,重新設定一個新的策略假設。
成功創業可以學習
如果你覺得以下這段描述耳熟能詳,你可以省略不看:一群大學資優生正坐在學校宿舍裡創造人類的未來,他們擁有滿腹最新的科技知識和滿腔的青春熱血,在完全沒有框架的限制下,一點一滴地建立起一家嶄新的公司。他們踏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也籌募到創投資金,一個劃時代的新產品就這樣在市場上誕生了。他們僱用自己的朋友組成一支超級巨星團隊,沒有什麼阻止得了他們的雄心壯志。
這就是十年前初次創業的我,還沒經歷過數次創業失敗的我。回首過往,有一幕我至今難忘,就在那一刻我知道我的公司沒希望了。當時,網路公司的...
作者序
人人都是創業家
如果你覺得以下這段描述耳熟能詳,你可以省略不看:一群大學資優生正坐在學校宿舍裡創造人類的未來,他們擁有滿腹最新的科技知識和滿腔的青春熱血,在完全沒有框架的限制下,一點一滴地建立起一家嶄新的公司。他們踏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也籌募到創投資金,一個劃時代的新產品就這樣在市場上誕生了。他們僱用自己的朋友組成一支超級巨星團隊,沒有什麼阻止得了他們的雄心壯志。
這就是十年前初次創業的我,還沒經歷過數次創業失敗的我。回首過往,有一幕我至今難忘,就在那一刻我知道我的公司沒希望了。當時,網路公司的榮景已經泡沫化,我和我的創業夥伴不但不知道公司該如何走下去,更慘的是錢也用完了。我們想盡辦法籌錢,可是一毛錢也籌不到。那一幕如同好萊塢電影裡情侶分手的場景一般,天下著大雨,我們在馬路上大吵,連接下來要往哪裡走都吵,最後倆人憤而朝兩個不同的方向拂袖而去,而我們的公司也正如大雨洪水中漂流的浮木,最後不知所終。
這是一個痛苦的回憶,那家公司後來雖然又苟延殘喘了幾個月,但是早就已經沒救了。回想創業之初,我們做的每件事都那麼順理成章:一個超酷的產品、一個超強的團隊、一項無敵的技術和一個超棒的點子,完全結合了天時、地利、人和,而且,就如同之前提到的,我們真的想要有一番作為。我們想要建立一個系統,可以讓大學生在網路上提供自行開發的產品與企業主分享。但是壞就壞在,除了點子之外,我們壓根就沒想過我們需要一套將這個點子轉化為一家成功企業的流程,公司失敗的命運早在成立的第一天就已經註定了。
從未經歷過這種失敗的人,是無法體會這種痛苦的,那種感覺就像整個世界在你的腳下崩裂,你覺得你上當了:雜誌上登的那些故事都是騙人的,努力不懈、勤奮工作並不會帶來成功。更要命的是,你向你的員工、朋友、家人所做的一大堆承諾,永遠都不可能實現了,而那些當初勸你不要做傻事的人,這下都成了最有遠見的智者。
事情不應該是這樣的。雜誌、報紙、電影和數不盡的部落格裡,成功創業家說的真言不都是:﹁透過堅持、才華、好時機,還有 最重要的 一個好產品,你們也可以和我一樣功成名就而且致富。﹂
我懷疑有人努力製造這樣的迷思蠱惑大眾,在我看來那些成功創業的故事都不是真的,這是我在經歷過事實的真相後得到的心得。在與數以百計的創業人士合作過後,我親身驗證了好的開始走向失敗的機率:事實是,大部分的創業都是以失敗告終,大部分的產品都是不成功的,大部分的創投事業都無法發揮他們的潛力。
但是,努力不懈、創意天才、苦幹實幹的新例還是不斷地出現,為什麼這樣的故事總能抓住人心?我認為是因為現代一夕之間由貧致富的故事,對大眾而言仍十分具有吸引力,這些故事讓人覺得,只要有對的東西,成功是垂手可得的,至於過程中那些瑣碎的細節、無聊的枝節和微不足道的個人選項,彷彿無關緊要,只要我們做得出好產品,其他東西自然就會出現。一旦失敗了,大部分的人也都已經準備好一套制式的理由來解釋,包括:﹁我們的產品不夠好,我們不夠有遠見,或我們沒有天時、地利、人和的運氣。﹂
在創業道路上打滾十年後,我已經不再有上述的想法,我從我及他人的成功與失敗的經驗裡學到:那些你認為無聊的枝節才是最須要正視的。
創業成功並非優良基因創造出來的,或恰好恭逢其時得到的結果,成功創業是可以經由正確的創業過程產生的,也就是說,成功創業是可以學習的,同時也是可以傳授的。
創業是一門管理的學問。不要懷疑,你沒聽錯。事實上,人們對創業(entrepreneurship)和管理(management)二詞有著極為分歧的認知。現時,前者被認為超酷、創新而且刺激,後者卻被視為無聊、嚴肅和乏味,我認為現在該是拋棄成見的時候了。
人人都是創業家
如果你覺得以下這段描述耳熟能詳,你可以省略不看:一群大學資優生正坐在學校宿舍裡創造人類的未來,他們擁有滿腹最新的科技知識和滿腔的青春熱血,在完全沒有框架的限制下,一點一滴地建立起一家嶄新的公司。他們踏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也籌募到創投資金,一個劃時代的新產品就這樣在市場上誕生了。他們僱用自己的朋友組成一支超級巨星團隊,沒有什麼阻止得了他們的雄心壯志。
這就是十年前初次創業的我,還沒經歷過數次創業失敗的我。回首過往,有一幕我至今難忘,就在那一刻我知道我的公司沒希望了。當時,網路公司的...
目錄
推薦序 精實之美──小小之序 詹偉雄 學學文創志業副董事長
為黑暗中徘徊的創業者,點亮了火光 劉奕成 悠遊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這樣也行!? 蕭上農fOx inside共同創辦人
前言 人人都是創業家
第一階段 願景
一 起跑
傳統管理法在上個世紀創造的成就,帶給人們前所未有的豐富資訊,卻完全不適用於初創事業必須面對的混亂與不確定性。
二 定義
到底誰才是創業家?如果我是創業家,初創事業又是什麼?
三 學習
「驗證後的學習心得」是一個利用實際經驗來證明創業團隊已經找到公司現時與未來發展潛力的過程,它比市場預測和商業企劃來得更實際、精確而快速。
‧驗證後的學習心得 ‧零的肆無忌憚
四 實驗
精實創業法將初創事業的作法當成一連串的實驗重新看待,每一項實驗的目的,都是為了找出一個以願景為藍圖讓、企業永續經營的方法。
‧立即實驗 ‧實驗即產品
第二階段 駕馭
五 假設
策略立足於假設之上,策略在初創事業裡扮演的角色,是幫助創業家找出對的問題來回答;而策略的決定則必須建基在對顧客的第一手瞭解上。
‧類比與逆對數 ‧價值假設 ‧成長假設 ‧現地現物 ‧顧客原型
六 測試
「最小可行產品」與雛型產品或產品概念測試不同,它不是用來回答設計或技術上的問題,而是為了要測試重要的商業假設。
‧品質與設計在最小可行產品中扮演的角色 ‧製造最小可行產品時的減速丘
七 評估
初創事業的任務是:第一,積極評估自己現在所處的位置,然後勇敢面對評估出來的殘忍事實;第二,設計可以學習如何將實際數字推向目標的實驗。
‧創新審核法 ‧三大學習里程碑 ‧群組研究 ‧優質化與學習
‧可行指數與虛榮指數 ‧看板原則 ‧三A價值
八 軸轉(或堅持)
何時該進行軸轉、何時該堅守到底?我們取得的進展是否足以證明原來的策略假設是正確的?抑或我們須要做出重大的改變?
‧十大軸轉類型
第三階段 加速
九 批次
假設現在要裝一百封信,你會一次裝好一封信,還是先摺好一百封信之後再裝入一百個信封袋?
‧小量生產 ‧大量生產死胡同
十 成長
成長引擎是初創公司用來建立永續經營事業的機制。每一個引擎都與一群特定的顧客及其習慣、喜好、廣告接觸媒介、與他人相互聯絡的方式息息相關。
‧黏著式成長引擎 ‧病毒式成長引擎 ‧付費式成長引擎
十一 適應
創造一個高適應性企業(adaptive organization),一個能夠因應情況隨時自動調整流程與工作表現的機構。
‧高適應性企業 ‧五個為什麼
十二 創新
在初創事業成長的過程中,創業家有機會建立一個懂得如何在滿足現有顧客需求與尋找新顧客、管理現有業務與發掘新事業模式的挑戰間取得平衡的企業。
‧貧乏卻穩固的資源 ‧發展事業的獨立自由權 ‧在成果中分享屬於個人的戰利品
結語 節流
對於最初的願景,我們應該盡快測試它,而不是捨棄它;我們應該追求杜絕浪費,而不是建造高不可攀的品質標準,應該利用敏捷法來達成,並在現有的事業結果上做突破。
推薦序 精實之美──小小之序 詹偉雄 學學文創志業副董事長
為黑暗中徘徊的創業者,點亮了火光 劉奕成 悠遊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這樣也行!? 蕭上農fOx inside共同創辦人
前言 人人都是創業家
第一階段 願景
一 起跑
傳統管理法在上個世紀創造的成就,帶給人們前所未有的豐富資訊,卻完全不適用於初創事業必須面對的混亂與不確定性。
二 定義
到底誰才是創業家?如果我是創業家,初創事業又是什麼?
三 學習
「驗證後的學習心得」是一個利用實際經驗...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