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共同推薦】
厚實而巨大的幸福力、經濟力
文魯彬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創會理事長
工作,是尊嚴,也是樂趣,更是英國經濟學家修馬克(E. F. Schumcher)在《小即是美》中所提及的:「實現發展個人的能力、藉由與他人合作消除自我執著、為生存帶來所需物品與服務。」
我們期待,社會企業尊重人的工作需要與樂趣,並且尊重大地、大氣、物種及後代資源。我們更要開始大聲疾呼,要求所有的企業轉變成社會企業,而非贖罪券式的略盡企業社會責任。
感謝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和新自然主義出版公司整理這麼多社會企業的好範例,也希望讀者在受到啓發後,可以為這本書、這些企業及其所代表理念當志工推銷員,做為回饋。
司徒達賢 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講座教授
傳統上企業為了利潤,努力發掘客戶需要,整合各方資源,提升產銷效率,然後從盈餘中捐贈一部分,交由NPO來從事社會公益。社會企業則是以愛心出發,運用創意開發弱勢族群的潛能,並使其投入市場經濟中的產銷流程。這種做法將原本需要社會捐助的對象轉化為生產力的來源,同時也提升了他們的尊嚴。本書報導的就是這些既有創意又令人敬佩的志業。
朱慧芳 《只買好東西》暢銷書作者
過去一百年,世界嚴重朝向資本主義傾斜,金錢利益成為至高的奮鬥目標,人類的善良、互助、道德、良知變得次要。但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人性價值畢竟是無法過度扭曲的,人類社會中,始終有一道穿透資本主義濃霧的火光,從來沒被掩熄過。
不以獲取最大利潤為營運目標的營利團體,被大家稱為社會企業,台灣的社會企業已經多到可以出專書,表示台灣社會的整體成熟度,已達到真正文明的層次。書中介紹的,大多是認識多年的老朋友,我以他們為榮,更以台灣為榮。
江漢聲 輔仁大學校長
吳思華 政治大學校長
李偉文 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總是認為,社會企業是當今世界能否邁向永續的關鍵,因為政府擁有權力與資源,但受限於煩瑣的法令規章與預算程序,缺乏彈性,而企業面對市場嚴格競爭,雖然有效率,但在商言商,一切以賺錢為目的之下,也造成現今很多問題。社會企業除了可以彌補以上兩者的不足之外,還能夠解決純做社會公益往往無以為繼的遺憾。透過書中幾個典範,相信可以鼓勵更多人勇於投入社會企業,同時也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意義。
施振榮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為促進社會的和諧進步,社會企業正可彌補資本主義與民主政治制度下造成的半盲文化缺失。社會企業很重要的觀念是,要具備創造價值與價值交換的思維,並以企業的精神運作,在有限的資源下發揮創新的精神,建立獲利的模式,並將獲利回饋給社會。
本書介紹了許多國內發展中的社會企業案例,十分值得有志投入此領域的有心人參考,我也樂見社會企業在國內蓬勃發展,發揮創業的精神,相信未來發展將無可限量,並可成為國際典範。
徐小波 時代基金會執行長、宇智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暨執行長
書中的九個社會企業,是台灣豐沛「創新」、「創業」潛能的最佳展現。創新之可貴在於「動人」,而其動人之處來自真誠且勇敢的「反思」,一如點破國王赤裸的孩子。但創業者並不天真,她/他看似浪漫,卻也務實;勇於解構現代性下的集體焦慮,回應人們對於自然(人-環境)、信任(人-人)、幸福(人-內心)的嚮往,更跳脫另一極端的純理想性循環,開創具備永續經營與獲利能力的營運模式。小幸福、小經濟,其實厚實而巨大。
黃淑德 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長
台灣有哪些小而美的社會企業?來看本書列舉的一些「最佳實踐典範」吧!運用網路與通路翻轉困境,創造了最底層的勞動與生產者的就業與社群安定。透過這些故事,除了感動與讚嘆這些「台灣之光」,希望更多人投入「讓別人也幸福」的協力創業。
管中祥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主持人
我們活在一個「交易」的世界,也就無法脫離「市場」生活。然而,「市場」並非只有資本主義的利潤極大化模式,企業未必似乎只能有利益,沒有公益。其實,市場的類型不會只有一種,可以是「以物易物」,也可能是「交工協力」,當然,更可以是「社會企業」。這本書不但呈現了九個逐夢踏實的熱血故事,還告訴我們做生意不但能獲利,也可以做公益,更能讓你我的生活更有意義!
褚士瑩 國際NGO顧問暨知名作家
很高興看到一本整理台灣原生社會企業的案例整理。很多人要不是把企業的力量想得太重要,就是把公益想像得太簡單,以至於很多的公益活動都很粗糙,缺乏效率跟成本的基本概念;許多企業的企業社會責任(CSR)也很膚淺,無法跟本業做深度結合,兩者都無法永續。社會企業在台灣能夠得到一群人的支持,並且抱著很謙卑、很嚴肅的態度來做,讓商業跟慈善的界線變得模糊難辨,有些會成功,也有些會失敗,但是這都不重要,甚至是否需要「社會企業」的招牌,終有一天也會變得無關緊要。但這探索、追尋的過程是重要的,希望起步較晚的台灣,能夠用自己獨特的步伐,找到真正屬於適合這塊土地的美好原型。
劉克振 研華科技及研華文教基金董事長
所謂的「社會企業」,我認為也是「利他資本主義」下的另一種發展方向,但更提高了經營的社會目的,同時將股東利益轉移為「利他成就與貢獻」,而非只是金錢報償。我所參與創立與經營的研華科技,在面對第二個三十年甚長久的永續傳承問題時,也朝著「利他資本主義」,甚至「社會企業」演化的方向去構想。
欣見這本介紹孕育自台灣土地的社會企業經營故事,讓讀者瞭解到企業可以是個共好的平台,讓員工、股東、消費者,甚至整個滋養我們的大地都受益。樂於推薦本書給大家,一起成就幸福社會新標竿。
(以姓名筆畫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