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臺灣東部海岸山脈河階地的Kaadaadaan(電光),交會來自中央山脈的卑南溪流,造就層次豐富的風土環境。因著各種歷史機緣的遭逢下,不同族群也陸續在此地交匯出多元的食物風景。
本書以當代Kaadaadaan電光居民與環境互動的時令生活為主,回溯1960年代以來猶存、瀕臨消失,或新演繹的記憶料理,呈現Kaadaadaan傳統、新意兼具的多元飲食文化記憶。
作者簡介:
林慧珍
財團法人東台灣研究會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在臺東生活多年,沉浸這片近山鄰海的土地紋理,關心地方文化與環境發展,期許深入在地根性知識學習、推廣近用。
潘寶瑩
電光社區發展協會執行秘書,從小在電光部落多元族群的文化影響中長大,長年致力社區照護與培力,曾任電光里里長、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等。
涂裕苓
臺東縣慢食協會理事長,回鄉臺東後長期參與慢食營造工作,近年致力推廣自然食器、在地食材與飲食研發。
吳紀昀
土足生活有限公司負責人,長居臺東,多從事有形文化資產保存工作,以及地方相關活動企劃。
章節試閱
地圖絮語
多元的時令料理
依山傍水的Kaadaadaan(電光),在地居民的生活依著不同的區域時節有著不同的飲食生活樣貌。藉由長輩們的口述,簡要描繪出飲食記憶中的食材分布地圖,實際上不僅只於聚落生活,也涵蓋了周邊的溪流及淺山的生活環境,道出早期人們懂得與山林、溪流、時令及氣候相處的傳統智慧。
以阿美族為主的Kaadaadaan(電光)部落/社區,自古以來主要糧食以稻米為主,一整年的聚落生活也主要圍繞在種稻的時令上。現今種植的稻米,一年收成兩次,第一期1月中旬至2月中旬插秧,6月收成;第二期為7月上旬至7月下旬插秧,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收割。傳統上會在一期稻作收割後舉行malikuda(年祭)慶祝收成並祈求未來豐收。二期稻作收割後,稻田會種植油菜花與蘿蔔作為綠肥。12月至1月冬季期間即為蘿蔔與油菜花的產季。當地人除了直接煮食新鮮蘿蔔以外,村里所在的懭興聚落客家人也會將蘿蔔醃製成「蘿蔔乾」以延長保存。而嫁到電光的中國媳婦,廣西瑤族人,則會將蘿蔔葉醃製做成「酸菜」。秋冬也是野菜豐盛的季節,龍葵、昭和草、苦苣菜、山棕心、藤心、野莧、山苦瓜、牧草心等,阿美族人會採集煮成野菜湯。
到了春天3、4月,氣候溫暖濕潤,各類竹筍、過貓蓬勃生長,構樹也開出雄花,成為季節限定的料理。客家媽媽也在此時會將竹筍醃成筍乾,阿美族人則會醃成酸酸辣辣的misasirawan(酸筍)。雨水漸豐,溪流水量漸大,早期阿美族人會帶kasedaw(魚筌)在卑南溪邊裝置捕撈魚獲,也會在溪底撈取damay(水綿)成為一道料理,而現在已十分少見。
步入夏初之際,製作酒麴的植物生長茂盛,是開始採集用以製作酒麴的時刻到來,等正式進入夏天,伴隨收成後的年祭時節,正是適合做酒的時候,慶祝豐收。而7、8月舉行的阿美族年祭之中有mikesi(河祭),儀式上年輕階級負責到溪邊捕魚,並煮魚湯讓長輩享用,亦成為成長訓練環節之一。年祭中亦有重要的豬隻祭祀、分肉儀式,以及祭祀後的共享—irang no diyong(豬血肉湯),成為重要的傳統祭典料理。
Kaadaadaan(電光)的一年四季,依循著各種不同食材的生產時節,也在不同族群的互動交融下,呈現多元繽紛的時令料理。
地圖絮語
多元的時令料理
依山傍水的Kaadaadaan(電光),在地居民的生活依著不同的區域時節有著不同的飲食生活樣貌。藉由長輩們的口述,簡要描繪出飲食記憶中的食材分布地圖,實際上不僅只於聚落生活,也涵蓋了周邊的溪流及淺山的生活環境,道出早期人們懂得與山林、溪流、時令及氣候相處的傳統智慧。
以阿美族為主的Kaadaadaan(電光)部落/社區,自古以來主要糧食以稻米為主,一整年的聚落生活也主要圍繞在種稻的時令上。現今種植的稻米,一年收成兩次,第一期1月中旬至2月中旬插秧,6月收成;第二期為7月上旬至7月下旬插秧,10月...
作者序
記憶味道,訴說我們來自何方
一道很久不見的 monamon(醃魚)記憶牽出了卑南溪,一一辨識出kasedaw/fu^fu(魚筌)放置的地點、mikesi(河祭)的傳統領域,又或撒下的漁網搜羅出一條條支流的名字。每個名字的背後,都有個人、有件事、有歌聲、有用途、有時代、有生活,還有動物的聲音、植物的婆娑。
Kaadaadaan(電光)的長輩們,對溪流的記憶像是長腳般輕易地溯行而上,從下游走到上游,翻越山稜,訴說山上產業、住居的遺構,以及作為建材、器材、食材的動植物們,接著來到另一條溪流,哼唱地名歌,沿著流瀑嘩啦般的聲響匯聚而下。如此熟悉、如此根著在這片土地上,擁有著身體生活經驗與環境互動的記憶所建構的在地知識,那好像是離開土地很遠的我們這一輩,感到某種匱乏的內涵或者能力。
進行這樣的調查與書寫,起心動念十分單純,便是希望在時代與環境的快速變遷下,找回曾與其緊密連結的飲食生活在地知識,恢復食物與環境生態的多樣性。然而每個地方,因著族群和地理的不同,形成各自的生活系統,也在歷史命運的牽絆下,淬煉出生命的火花、地域的獨特。
Kaadaadaan(電光)雖有 7 成阿美族人口,然而飲食上,卻開闊包容了各地來到這裡生活生存的記憶,有著自己習以為常的口味與做法,但也有著不同年代遷徙與融合造就的滋味。像是客家伯姆們定要在過年和清明之前做粄敬神祭祖,也有來自中國廣西的媳婦定要種上自己熟悉的食材,做出自己的家鄉味。但是,也有歷經出外做工時期的faki、fayi們,帶回遠方朋友相知相惜的料理滋味;抑或是,阿美族人常吃的siraw(醃肉),也有出自早期來到電光生活的外省、客家阿伯們的手藝,或是客家粄食的好味緒為閩南媳婦所承傳。
記憶這些味道,彷彿更認識了這個地方,也促使我們回看自己,來自何方。珍惜,人地互動而來的美好滋味。
── 林慧珍
生活中、記憶裡、成長過程中,什麼食物的味道是讓人想念的?是想念那味道?還是想念味道當時的情境,是溫馨、是歡樂、還是愛的感受?
在電光這個多元族群融合的農村,有客家、阿美族、閩南、逐漸不復見的外省伯伯,因應獨居長者開放的外籍看護等等,都讓我有機會認識,甚至品嘗大家的料理。小時候住在宜蘭,記得火車站旁有很多外省伯伯開的燒餅店,用鐵桶烤出的燒餅是我念念不忘的味道。那是小學五年級之前和父母住在宜蘭的歲月,後來因為母親離世而搬家。再回去,除了找不到那曾經記憶中的味道,也只能在記憶中思念母親的身影。在《螢火蟲之墓》中看過一個令人心酸但感動的場景;因為戰爭失去親愛的家人,後來在地窖中翻找出母親醃漬的梅子,當吃到母親親手醃的梅子時,想起曾經的幸福時光。有回憶、有想念、有感動。
在傳統食材的料理過程中,讓我們想到過去的記憶,體會現在的幸福,期待未來的美好,更感受到與先人料理智慧的延續及傳承。
這麼豐富的美食及人生故事,因為不想等到失去才珍惜,更不希望農村裡的任何一項作物變夕陽產業,趁著還有機會紀錄的時候,找出那生命中重要的味道,記憶,然後永遠留存並延續。
── 潘寶瑩
由於自己本身是客家人,在參與電光的飲食採集過程中,最吸引我的是早期阿美族與客家人的相處互動。有機會觀察彼此如此不同的生活習俗,例如早期客家人拜拜做戲時,阿美族的小孩一旁看著熱鬧,也望著那些祭桌上的食物期待著;阿美族年祭時,客家人也共享祭典的熱鬧,就這樣一起生活慢慢融合成現在的電光。這樣的多元族群混居是臺東二次移民的時代縮影。
然而,飲食習慣隨著時間與環境慢慢調整或消失不見,像是費工麻煩的客家粄食「假杮仔」或是已經少見的阿美族「monamon(醃魚)」,在這次計畫的訪談與紀錄中被一一收錄,也為電光曾經存在的味蕾故事封存留底,期待這份成果能為電光的未來創造更多可能。
── 涂裕苓
「今天要吃什麼?」榮登大家每日最難解的問題之一。然而,面對我們每日的飲食,如何吃 ? 為什麼吃 ? 為什麼會這樣料理 ? 似乎也因習以為常便不再過問。
有幸參與了電光部落飲食文化記憶的調查,可以有機會深探其中的歷史脈絡與區域資源紋理。起初的想法很簡單,趁著部落的 faki、fayi 還記得怎麼做這道料理的時候,趕快把它紀錄下來,希望這些具有傳統文化的老菜譜不要失傳。但隨著越深入調查越發現,原來一道料理的消逝,不是只有傳承的困難,反而可能是面臨更大的環境議題:氣候變遷、物種消失、動物飲食習慣的改變與遷徙。
食物,牽繫著在地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與歷史。吃,更成為文化的一部份。透過飲食,我們可以瞭解當下的時空背景與脈絡,形塑出屬於在地的文化記憶。而希望這些記憶,透過紀錄、透過生活,可以不被遺忘。
── 吳紀昀
記憶味道,訴說我們來自何方
一道很久不見的 monamon(醃魚)記憶牽出了卑南溪,一一辨識出kasedaw/fu^fu(魚筌)放置的地點、mikesi(河祭)的傳統領域,又或撒下的漁網搜羅出一條條支流的名字。每個名字的背後,都有個人、有件事、有歌聲、有用途、有時代、有生活,還有動物的聲音、植物的婆娑。
Kaadaadaan(電光)的長輩們,對溪流的記憶像是長腳般輕易地溯行而上,從下游走到上游,翻越山稜,訴說山上產業、住居的遺構,以及作為建材、器材、食材的動植物們,接著來到另一條溪流,哼唱地名歌,沿著流瀑嘩啦般的聲響匯聚而下。如此熟悉、如...
目錄
Kaadaadaan電光部落時令食材地圖
地圖絮語—多元的時令料理
關於Kaadaadaan電光
micadiway to futing i’alu溪流.漁撈
Kaadaadaan電光部落溪流環境地圖
早期溪流印象與傳統地名
mikesi河祭
難以重現的monamon醃魚
上游地方才有的damay水綿
midateng i lutuk山上.採集
Kaadaadaan電光部落山上生活環境地圖
早期淺山印象與傳統地名
falo no lulang 構樹雄花
kuhaw no dungec 藤心湯
kuhaw no faniw 稻草菇湯
kisiw 燒酒雞湯
kuhaw no sangrad 山棕心湯
kaacangan no niyaru’ 聚落.節慶
malifuda mitangtang to irang no diyong 年祭與豬血肉湯
‘oekak ko sapisanga’ to kusanay ato ‘epah 酒麴.酒釀.蒸餾米酒
siraw 醃肉
‘oakak a siraw 醃肉骨
過年个點心—假柿仔
融合多元節慶的家鄉味—三色粽
Kaadaadaan電光部落時令食材地圖
地圖絮語—多元的時令料理
關於Kaadaadaan電光
micadiway to futing i’alu溪流.漁撈
Kaadaadaan電光部落溪流環境地圖
早期溪流印象與傳統地名
mikesi河祭
難以重現的monamon醃魚
上游地方才有的damay水綿
midateng i lutuk山上.採集
Kaadaadaan電光部落山上生活環境地圖
早期淺山印象與傳統地名
falo no lulang 構樹雄花
kuhaw no dungec 藤心湯
kuhaw no faniw 稻草菇湯
kisiw 燒酒雞湯
kuhaw no sangrad 山棕心湯
kaacangan no niyaru’ 聚落.節慶
malifuda mitangtang to irang ...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