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得善念,離苦得樂──以《王鳳儀語錄》為藍本,重新詮釋並傳承先人智慧。
【本書簡介】
◎全書共十一章,從人生概論、人的來踪、五行、善惡、談到人性與化性,是以人為本的修身之書。
◎以傳承並推廣中華文化的家庭倫理、人生智慧等美好傳統為己任,讀者透過本書能受益無窮。
◎引用王鳳儀善人等聖賢的語錄智慧,並加入作者的實踐心得,用簡單的「六法」引領實踐,達到親民效果。
與袁了凡《了凡四訓》齊名的王鳳儀《王鳳儀語錄》,最新詮釋本,淺顯易懂,更融會中華文化的精隨。
王鳳儀(公元1864—1937年),中國東北的知名大善⼈,二⼗四歲時長期感染瘡疥,後聽人講解善書,開始懺悔,大病竟然不藥而癒,因而開始確立「悔過可以治病」的理念。後來在世俗中觀察修行,因緣際會看到了「黑夜見白天」景象,因而茅塞頓開,對世間的人情世故多所覺悟。最終在為亡父守墓時,諸天神佛現光蒞臨,因而發明了「性理療病法」。
王鳳儀所謂的「性」,是人的氣質與性格,以中國的五行分為金、木、水、火、土五種,性質的黑暗面會導致人產生對應的疾病,透過「講病」了解疾病的根源,之後真心誠意的認錯、悔過,從根本化掉性質的黑暗面,就能夠把病治好。
作者陳明朗接觸《王鳳儀語錄》後,積極探討人生的方向,從學知轉念到實踐,在親身體驗到中華文化的智慧後,深感文化的寶貴及其傳承的重要性,故盡己之力,用簡單觀念詮釋善人語錄,希望能讓更多人明白人生真諦並從中受惠。
本書著重闡揚知善的智慧,知善才能知人,知人才能知病,知病才能解病,解病才能化性,化性才能開性,開性就是開悟,開悟才能達天時,達天時才能識時務,識時務才不會受剋。
作者簡介:
陳明朗
專科學校畢業,本是平凡的一生,自從接觸靈修後便開始思考人生的變化。後續又接觸到《王鳳儀語錄》之後,開始積極探討人生的方向,從學知轉念到實踐,親身體驗到中華文化的智慧,感念諸多前輩的智寶流傳在人間。
又鑒於時代變化,希望可以讓老智慧穿新衣,儘量用簡單的觀念詮釋,所以決定重新編輯發行,加上自己累績的經驗,期待可以讓王善人的智慧透過出版模式廣泛流通,讓更多人可以接觸。
章節試閱
人生概論
老君曰: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自問?何時探索過人生的真相呢?相關的資料文獻豐盛多樣,雖然已經可以輕易到手,簡易的入門,但是真正了解自己的又有幾個?如果有一天,醫生對你說,你或家人生病了,而且是重症,自己的第一個反應是什麼呢?
心中會感覺到錯愕驚恐嗎?
會想要知道生病的原因嗎?
能夠立即接受這個事實嗎?
會期待有附屬方式參考嗎?
如果有這些疑慮,可參悟本書,每個段落,都是智慧的結晶。人生真相學從出生分析起,從遺傳的角度、父母的行為模式、家庭的淺移默化、環境的影響、觀念的缺陷、能量的作用、學習轉念等,逐步引導帶入學習。每天睡覺的房間,大腦尚無法仔細描述,何況是只能看見外表的身體。不懂自己則難出數,不懂他人則難相處,知己知彼,才能互登彼岸。
人生走一回,上壽不過三萬多天,一年三百多天,一天二十四小時。莫說隱忍一生,不談年復一年,二十四小時也太久,只是人與人見面的霎那,一眼的時間,要如何消彌執見?心態上就很難做到了,何況是長久相處,又如何能自在呢?遑論一生的承諾,年復一年的時間,只是一個血緣關係,對多數人而言,就已經是一條不歸路,若是不懂人間萬迷陣,不知道處世的觀念,這輩子是難以解脫的。
時間單位是死的,分秒必過,過一天少掉一天,過一天多活一天;人是活的,把自己過活了?還是變成行屍走肉,操之在己;書是死的,觀念是活的,是把書讀死了?還是把觀念讀活了?
人生面面俱道,具備人道,從身體表面到裡面,從觀念到思想,從心態到行為,從情感到情緒,都有著一定的準則。人生不斷的在抉擇,知「道」的越多,選擇越多,知道越少,枷鎖越多,知道才能得道,得道才能做到,做到才能解脫。
觀看本書不求快,慢慢看。人生的真相,非一兩天可以完全了解,人生需要不斷的思考,反覆實踐,檢討修正,才能進步。如果一開始閱讀,看不下去,深呼吸幾次,放鬆心情,冷靜一下在繼續,剛閱讀的幾天,習性會抗拒,這是正常的現象,學習告訴自己,持之以恆,自然可以克服。
‧‧‧‧‧‧‧‧‧
第一章人的來踪
第一節人是三界生的
人是天﹑地﹑人三界生的。天賦予人的性,謂之天性,為性界;地賦予人的命,命又賦予人的心,謂之心地,為心界;父母生給人的身,謂之肉身,為身界。所以說,三界是人的來蹤,懂三界才能覺知人生的過程與真相。
◆性界:純陽為善的。只知為人,不知為己。
◆心界:是半陰半陽,可善可惡的。人心為己,存私;道心為人,存公。
◆身界:是個胎生物,是純陰的。只知為己存活,為己所用。
一、心界是陰陽關
心是三界的入口,如同陰陽門。往上修行是性界,往下放縱是身界。人生是來歷練與學習的,要想得道,就必須得「性中要能存天理,性屬水得柔和;心中要能存道理,心屬火得平和;身要能盡情理,身屬土得矮和。」如此,三界自然合道。
二、三界存良
性界要存良知,心界要思良能,身界要行良善。身盡情理,情理足道理圓;心從道理,道理足則天理圓;性存天理,天理足性光圓。明自本心,見自本性,光灼灼、圓陀陀,明心見性,便是返本歸原成道了。
三、人生的資產
人生最大的資產,就是自己的「三界」,三界就是人的「根本」。達摩祖師說「從根本上去修才能成佛。」什麼是根本?三界的智慧就是根本,三界的煩惱就是智慧的種子,逆境中能生智慧,智慧就是菩提。所以三界的煩惱,就是三界的菩提,用心學習,一定可以成長。
四、了脫三界
知三界才能解脫三界,知性界才能得光明,知心界才能掌控情緒,知身界才能保命延壽。
五、未知的疑慮
人生不怕逆境來,就怕無知。因為無知,不知如何處事,就容易對眼前的人事物累心、累身,就容易產生不悅。心境一但起伏「性界就產生陰暗面,性光就會被遮蔽;心界就產生徬徨,心情就會起伏不定;身界就會累積習性,身體就會累積負能量,產生病因。」多一分學習,能多一分覺知;多做一分準備、能少一分恐懼;多一分認知、才能多安一分心
六、覺知人生
覺知三界就是覺知人生的構造,覺知性界就是覺知人的軟體,覺知身界就是覺知人的硬體,覺知心界就是覺知人的指令。人就是一部超級電腦,覺知三界就是覺知人的軟體、硬體及操作指令,想要身心靈運作順暢,就要學會幫自己下達指令。清理性界就是幫性界除去陰霾,才能重獲光明;清理心界就是重設觀念指令,修改自己的行為態度;清理身界就是調整身體的結構,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
人生概論
老君曰: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自問?何時探索過人生的真相呢?相關的資料文獻豐盛多樣,雖然已經可以輕易到手,簡易的入門,但是真正了解自己的又有幾個?如果有一天,醫生對你說,你或家人生病了,而且是重症,自己的第一個反應是什麼呢?
心中會感覺到錯愕驚恐嗎?
會想要知道生病的原因嗎?
能夠立即接受...
作者序
緣起,三十九歲那年,認識了曾老師,展開了人生修行路,見證了許多神蹟。坊間常說,帶天命者,如果不修行就會有考關回應在周邊的親人,目的就是要該天命者執行天命,這個說法一直令人難以釋懷,卻也是許多人走入修行的目的。
曾經,試圖透過神通,改善個人的業力,最後發覺,人生最大業力,還是家庭環境。家庭,是最難以解脫的戰場,過多的壓力,造成每個人都有身心障礙的一面。人總是期待透過修行解除人生障礙,但是常在不明白事理的狀況下,修行,變成了只是心靈的慰藉,或是逃避的藉口。
所謂的天命考關,激起解開人生真相的想法,曾經試過民俗經絡療法,搭配神通灌氣,期待解決人身病痛,後來覺知,就算治的了肌肉組織,卻治不了人的心靈苦楚。於是開始轉換思考角度,往人間尋道方向努力。
說也神奇,此念一出,就獲得《王鳳儀言行錄》,初次閱讀,被書中的事跡所感動,如獲至寶,後來知悉,台中有若水善書流通處,相關的文獻資料齊全,感恩張伯份、張林秀霞賢伉儷善人。
恭讀之後,有了更多的認知與希望,人生的智慧,聖賢們早已備妥,那就是中華傳統文化。誰有志誰獲得,所以邊學習邊講課,快速吸收書中的理念,半年後即前往廣州,希望分享更多中華傳統文化的智慧。
第一趟的廣州行中,自然開性,印證了語錄中所言「得天道者,就算和天接碴,道就源源而來。」開竅後,又學會了化性技巧,更是加深了信心。
「達天時就是功德」格物學習致知,常這樣想,清末民初時期,講道的環境,與現在科技化的環境,是不同的。交通發達,一日旅程實現了,車程往返時間縮短了;工商發達,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寶貴了。以前講道化性,可以常常用了數十天,以目前的社會經濟結構,已經難以如此負荷;通訊上的發明,人與人之間,已經無距離可言,家庭紛爭的擴大,一通電話傳訊於千里之外;語言上的差異,過去講道所留的資料文獻,與現代的全白話文觀念,又有所差異了,隨著社會環境的快速變遷,社會的價值觀改變了,一切的計算方式,已經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唯獨不變的,就是文化的智慧,所以開始重新思考,在不執著原著的情況之下,將原精華適度保留,新的經驗融入,重新杜撰,符合現代人可接納的文獻,以此為教材。
科學發達,醫藥進步,病患不減反增;教育普及,知識爆炸,家庭幸福指數卻下降,離婚率反而提高升。只注重物質科技,已經難以滿足人生的需求,失去文化內涵,在人間是無法享受幸福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斷的文化,家庭倫理與人生智慧,是身為中華民族一分子的驕傲。
一生最難懂的是人,人字好寫卻難為。多數人勤於修道養生,尋找外來加持,藉以改善運勢,有勤於佛法者,勤修道術者,有靈性學者等。但基礎都得以人為本,不管勤修於哪一門,了解透徹人生結構,都是必經的課題。
人生的苦,根源於不知善惡,不知善者難為善,不知惡者常積惡,希望可以透過簡單的論述,協助解析人生的思考邏輯,從人的來踪為起點,剖析人類性心身架構,藉由觀察五行性理,來理解善惡理念。研究正負能量,對身心靈造成的影響,並透過學習善知識,積極化性,從實踐中找到觀念的缺陷,修正、改造家庭氣氛,達到重立人根的目的。
本書,引用了王鳳儀善人及諸位前輩的原始語錄智慧,並加入了個人的實踐心得,用簡單的六法:問性法,化性法,懺悔法,比較法,計算法,內觀法等,引領實踐,並達到親民的效果。期待透過教育,傳遞更多正知正覺的觀念,以達到止於至善的目的。
知善才能為善,知惡才能避免造惡,把事情想通能為善,把事情想成負擔惡自來,善惡面面皆不同,我善未必是彼善,彼惡未必是我惡,善惡一念間,皆是由心所造。
古人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先正心,正心先意誠,意誠先致知,致知得格物。所以說,格物者能致知,致知者能意誠,意誠者能正心,正心方能修身,修身者才能齊家,家齊才能解脫苦海。
本書的精隨,著重闡揚知善的智慧,知善才能知人,知人才能知病,知病才能解病,解病才能化性,化性才能開性,開性就是開悟,開悟才能達天時,達天時才能識時務,識時務才不會受剋。
三界的苦,還得從三界清;醫學再發達也難以治心,心病還是得要心藥醫,「把事情想通就是善,把事情想成負擔就是惡」。最後,以此句為個人座右銘,與大家分享。
緣起,三十九歲那年,認識了曾老師,展開了人生修行路,見證了許多神蹟。坊間常說,帶天命者,如果不修行就會有考關回應在周邊的親人,目的就是要該天命者執行天命,這個說法一直令人難以釋懷,卻也是許多人走入修行的目的。
曾經,試圖透過神通,改善個人的業力,最後發覺,人生最大業力,還是家庭環境。家庭,是最難以解脫的戰場,過多的壓力,造成每個人都有身心障礙的一面。人總是期待透過修行解除人生障礙,但是常在不明白事理的狀況下,修行,變成了只是心靈的慰藉,或是逃避的藉口。
所謂的天命考關,激起解開人生真相的想法,曾...
目錄
自序
人生概論
第一章人的來踪
第一節人是三界生的
第二節人有三性
第三節人有三命
第四節人有三身
第五節人有三視因果
第六節人有三界的病
第二章五行篇
第一節家庭五行定位
第二節家道五行生剋
第三節人有五域
第四節人有五行性理
第五節五行性識別法
第六節心界五行
第七節身界五行
第八節五行相生
第九節五行相剋
第十節五行逆運
第十一節五行圓轉
第十二節五行性反躬自問
第十三節五行參考
第三章講病
第一節講病先知病
第二節知病先看臉
第四章談善惡
第一節想通
第二節知善惡
第三節知天道
第四節不怨人
第五節不生氣不上火
第六節找好處認不是
第七節講心病
第八節有病就是有過
第九節行道就是善
第十節慈道
第十一節孝道
第十二節婦女道
第十三節姑娘道、媳婦道、老太太道
第十四節夫婦道
第十五節古人談因果
第十六節三界與三教
第十七節性命
第十八節立命
第十九節學道
第二十節悟道
第二十一節行道做德
第五章四大界
第六章化性篇
第一節化性談
第二節化性法
第三節懺悔法
第四節問性法
第七章道德觀與價值觀
第八章比較法與計算法
第一節比較法
第二節計算法
第九章重立人根
第一節嬰兒的來踪
第二節懷孕十月
第三節先天
第四節後天
第五節內觀法
第六節改變家人先改變自己
第七節教育自己情緒的概念
第八節磁場
第九節在家改變自己的步驟
第十節經驗談
第十章格物致知
第十一章人生陣列新薪傳
自序
人生概論
第一章人的來踪
第一節人是三界生的
第二節人有三性
第三節人有三命
第四節人有三身
第五節人有三視因果
第六節人有三界的病
第二章五行篇
第一節家庭五行定位
第二節家道五行生剋
第三節人有五域
第四節人有五行性理
第五節五行性識別法
第六節心界五行
第七節身界五行
第八節五行相生
第九節五行相剋
第十節五行逆運
第十一節五行圓轉
第十二節五行性反躬自問
第十三節五行參考
第三章講病
第一節講病先知病
第二節知病先看臉
第四章談善惡
第一節想通
第二節知善惡
第三節知天道
第四節不怨...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