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瞬息萬變 時局動盪不安
一套安頓身心的簡易法門 是你我內心的渴望
本書正是此刻你我最需要的「安心祕笈」
★西方最具影響力的比丘尼作家佩瑪‧丘卓,著作暢銷全球,擅長以生活化的語言,提供現代人立斷煩惱的解脫道!
★亞馬遜網站五顆星評價,銷量直逼《達賴喇嘛人生智慧》與作者的經典《當生命陷落時》!
這是個不安的年代。政治、經濟屢現變局,人們迷惘掙扎。為求安頓,人總是尋求解答和確定感。但佩瑪‧丘卓指出,依附慣有的思維來應對變動,反易加劇對立與不安。《生命如此美麗》書中,佩瑪再次融合藏密的立斷智慧與西方心理學的詮釋技法,闡明在動盪年代中安頓身心的法門。
佩瑪開示了傳統佛教的「三律儀」(Three Vows),亦即人人皆可立下的三個誓願,藉以學習「不傷害」、「守護彼此,關懷眾生」、「如實擁抱世界」的智慧。她以一貫的溫柔筆觸講解三律儀的精髓,並提出具體修行方法,任何人隨時隨地都可依循。
生命就像危機四伏的湍流,這三個誓願使我們不被舊有模式綑綁,勇於直接踏入急流,全然無懼地安住當下,並會使我們自然而然地渴望幫助別人,給予關懷支持。一如佩瑪所說:「三律儀是幫助我們踏入無依無恃之境的強大支柱,踏上這旅程是為了自己、我們所愛的人、我們的敵人,以及所有的人。」
在變動不居的世上,我們不能再當獨行俠,而應協助彼此安住在急流中央。這正是生命如此美好的真義。
作者簡介:
佩瑪‧丘卓(Pema Chödrön,本名Deirdre Blomfield-Brown),1936年生於紐約,是藏傳佛教界一位享有盛名的美國人。她是丘揚‧創巴仁波切的弟子、經正式任命的比丘尼,也是傳承創巴所創立的香巴拉佛教的導師。丘卓現任加拿大甘波修道院的住持,該院為北美第一座藏密修道院。
佩瑪‧丘卓畢業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皈依佛門前曾在加州和新墨西哥州的小學任教。離婚後,丘卓開始潛修佛法,1974年起開始追隨丘揚‧創巴,直到1987年他辭世為止。1981年,丘卓經十六世大寶法王任命成為正式比丘尼,而創巴之子在1992年繼承父親在香巴拉的領導地位後不久,即任命丘卓為最高階的指導師。
1984年丘卓來到甘波修道院,兩年後升任院長,並開始提筆寫作。著作包括《當生命陷落時:與逆境共處的智慧》、《轉逆境為喜悅:與恐懼共處的智慧》、《與無常共處:108篇生活智慧》、《不逃避的智慧》、《生命不再等待》《不被情緒綁架:擺脫你的慣性與恐懼》等(以上中譯本由心靈工坊出版),在西方和台灣都掀起閱讀熱潮。丘卓亦經常在歐洲、澳洲、北美各地主持工作坊、講座、禪修,擅長以生活化的語言分享實修體認,幫助人們面對悲苦與無常,尋找生命的解脫之道。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胡因夢 作家、譯者、心靈成長課程講師
胡海國 臺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
張淑芬 台積電志工社社長
陳德中 諮商心理師、台灣正念工坊執行長
陳藹玲 富邦文教基金會董事
雷叔雲 自由撰稿人、心理與宗教書籍譯者
從心出發 雷叔雲 (自由撰稿人,心理、宗教、禪法領域書籍翻譯者)
沒有底層的樓宇
在《百喻經‧三重樓喻》裡,我們遇到一位富人,癡無所知,見別人起了三層的高樓,高廣嚴麗,軒敝疏朗,不由得羨慕了起來,於是請來木匠也照樣蓋一座高樓,匠人很快就開始整理地基,製造磚坯,準備造樓了。
富人看了,不解地問:「你大張旗鼓,是準備做什麼?」
木匠答道:「不就是造你的三層樓嗎?」
富人連忙說:「你弄錯了,我可不想要下面兩層,直接給我造第三層就可以了。」
這下,木匠抓瞎了:「這樓我可造不出來,天底下哪有不建底層和第二層,就直接造第三層的呢?」
想改變世界之前
「願世界因我而變得更好。」這是許多人共同的理想,或宏願。於是我們意氣風發地出發,去改善周遭的人事物,一心想打造我們願景中的美好他人和美好世界。
「且慢,你自己先變得更好了嗎?」也許會有好心人上前提醒我們。
本書作者佩瑪‧丘卓就是那位好心人,她說,要改變世界,先得改變自己。書中有一段,一位氣沖沖的主廚衝到對鈴木俊隆禪師面前訴苦:你瞧,廚房的那些幫手,工作不徹底,話又講個不停,還吊兒郎當、漫不經心,每天都是一團亂!禪師聽了,不過雲淡風輕地一句話:「要把廚房安定下來,先安定自己的心。」
主廚若是心中忿忿不平,迫不及待想改變他人,不由自主也加入混戰,能令混亂的廚房改觀嗎?恐怕有點難度。
佛教修行很珍貴的一環,就是重視次第。先一步走穩了,才能踏出下一步,循序漸進,不能躐等,不能貪多。我們的願景固可以宏大,無論是經世濟民、社會公義、道德提升,甚至救度無量眾生,卻唯有自己的心才是真正的起點。心是一切的動力,一切的先導。
修心的地基、樑柱和完成
本書的結構是以「三律儀」次第開展,律儀是修行之人所遵守的戒律和立身的儀則。大乘佛教的三律儀是戒(別解脫律儀)、定(靜慮律儀)、慧(無漏律儀)的修行次第。藏傳佛教所謂的三律儀,則以不同的脈絡展開,分別是別解脫律儀、菩薩律儀、密乘律儀(三眛耶律儀),取心量逐漸擴大,自我逐漸消融之意。
佩瑪‧丘卓的開示,向來不僅以佛教徒為對象,她一直在召喚著所有的心靈勇士!用她的話語來說,三律儀的第一層是不傷害,即言行不會侵犯自己和他人,經由這層外在的規範,轉而向內,發覺自己用了多少逃避、抗拒、執著、僵固,來與無常的生命本質對立!有了這一層覺知之後,便能安住於無常之中,同時又熱情地活著。
第二層是守護彼此,這是利他先於利己,就好像發願邀請一切眾生到家裡作客,容易或不易相處的,都視如上賓,心門永遠敞開。
第三層是擁抱世界,用頂果‧欽哲仁波切的話是「僅只是培養自己對所有境遇、情緒和所有的人,完全接受和開放的態度,全然體驗一切,沒有遲疑和罣礙。」
三律儀就是造樓,「不傷害」是打地基,「守護彼此」如豎立樑柱,「擁抱世界」如同房屋內外全數完工。建造第二層時,第一層必須堅固到位,建造第三層時,第一、二層仍必須忠實而堅定地支持著房屋的結構。否則,就像那位富人,他的第三層樓,恐怕永遠只是一份願景、一座空中樓閣,登高望遠成為永遠無法實現的夢。
在這個舉世滔滔都急著想去反省他人、說服他人、改變他人的時代,佩瑪‧丘卓和歷代佛法老師的訊息是非常明確的:每個人首應為自己的心智狀態負起完全責任。從心出發,走出焦躁、衝突、渴欲和仇恨,再以覺醒的心、利他的行動,建立起一個覺醒的世界。
書中的訊息,你聽見了嗎?
佩瑪‧丘卓的開示,向來不僅以佛教徒為對象,她一直在召喚著所有的心靈勇士!
──雷叔雲(心靈、宗教類書籍翻譯人)
佩瑪‧丘卓應用佛法的智慧來擺脫根深柢固的習性反應。她對人類的艱困處境所懷的慈悲心,以及對自身挫敗所持的坦誠態度,令人讚佩。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我喜愛她寫的所有東西。就算是一直傳達同樣的訊息,她永遠都能找到新鮮的方式將之表達。我的生命因她而更美好了。 ──By Irma Vazquez
老實說,我不時為了即將面對的未知感到焦慮,而這本是我所讀過,最能幫助我解除憂慮、看見新視野的書。我「強烈地」向每一個想要放鬆釋懷,想要安然於變動處境的人推薦此書。
── By Mars
佩瑪‧丘卓的著作,對無數試圖在這個亂世中為自己的存有尋找依恃的人,很有幫助。
――By Bill Moyers
名人推薦:胡因夢 作家、譯者、心靈成長課程講師
胡海國 臺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
張淑芬 台積電志工社社長
陳德中 諮商心理師、台灣正念工坊執行長
陳藹玲 富邦文教基金會董事
雷叔雲 自由撰稿人、心理與宗教書籍譯者
從心出發 雷叔雲 (自由撰稿人,心理、宗教、禪法領域書籍翻譯者)
沒有底層的樓宇
在《百喻經‧三重樓喻》裡,我們遇到一位富人,癡無所知,見別人起了三層的高樓,高廣嚴麗,軒敝疏朗,不由得羨慕了起來,於是請來木匠也照樣蓋一座高樓,匠人很快就開始整理地基,製造磚坯,...
章節試閱
人類暗昧不明的存在本質
人生就像踏上一條即將航向海洋,然後沉沒的船。
――鈴木俊隆
身而為人,我們發覺周遭的一切都在變動時,往往迫不及待地尋求確定感。我們力求穩固的依恃,某種安全且可預測的支柱,而面臨艱困之際,這種急迫性似乎會更加強烈。然而真相是:變化不息,正是我們的存在本質,一切都在不斷變化,不管我們是否有所覺知。
多麼不幸的境遇啊!我們似乎注定要受苦,只因我們對於事情的真相懷著根深柢固的恐懼。我們試圖尋求持久的歡愉、持久的保障,但事實上,我們是整個動態系統的一部分,而這個系統裡的所有事物、所有人都在變動中。
所以,這就是我們的處境:進退維谷。它刺激我們去省思一些問題:明知終究要死,我們如何在面對無常的同時,也能熱情地活著?一旦覺悟到我們始終無法全然安頓自己的身心,這會是怎樣的心境?我們能否提升對於無常與變化的包容?我們如何與無常和不確定為友──欣然接受它們,視它們為轉化生命的媒介?
佛陀說,無常是我們的存在所具有的三個顯著特徵之一,是一個無可辯駁的生命實相,但我們似乎相當強烈地抗拒這個事實。我們以為,只要這麼做或不那麼做,我們就能獲得一個安全、可靠、可掌控的人生,因而當事情不那麼如願時,我們是何等的失望!
不久前我讀到一篇媒體採訪戰地記者克里斯‧海吉斯(Chris Hedges)的文章。訪談中,海吉斯使用的一個說法似乎是我們這種處境的完美寫照:「人生暗昧不明的本質。」我認為,這牽涉到我們每個人都會面臨的一個重大抉擇:是要緊緊依附著我們僵固的想法、自身族群的觀點所帶給我們的虛妄安全感,即便它們只能暫時滿足我們;抑或克服我們的恐懼,勇敢迎向真實的人生。海吉斯所說的「人生暗昧不明的本質」,在我心中產生很大的共鳴,因為那正是我多年來探究的問題:我們如何能如實並熱情地擁抱人生根本的不確定性、無依無恃的狀態,並且安住在其中?
我的第一位上師丘揚‧創巴(Chögyam Trungpa),經常談到人類根深柢固的焦慮感。這種面對無常的焦慮或不安,並非只是少數人的磨難,而是全人類共同的狀態。然而,與其因為生命的無常與暗昧而心灰意冷,我們是否可以接受它並安住其中呢?我們能否告訴自己:「是的,這就是實相;這就是人的處境。」然後決定不再抗拒,享受這個旅程?
可喜的是,佛陀針對如何做到這一點,給了我們很多提示,其中一些,就是藏傳佛教傳統所稱的三律儀(Three Vows),或三誓願(Three Commitments),它們是協助我們擁抱混沌、無常、變動、富挑戰性的存在本質,以得到證悟的三個法門。第一律儀,即傳統所稱的「別解脫律儀」(Pratimoksha Vow),是個人得到解脫的根本之道,也就是發願盡全力不造下身、口、意業,發願善待彼此。它提供了一套儀軌,讓我們學習安頓思想、情緒,避免在無明(編案:泛指無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認識)的狀態下言語或行動。安住在無依無恃中的第二步,是發願幫助別人,傳統稱之為「菩薩律儀」(Bodhisattva Vow)。持守這個律儀,就是要致力於保持開放的心和思想,並懷著減輕世上苦難的心願,來培養我們的慈悲心。而傳統所稱的「三昧耶律儀」(Samaya Vow),是三律儀的最後一個,它提供讓我們如實、不帶偏見地擁抱這個世界的方法,這表示對於我們所經歷的一切,無論好壞、苦樂,都決心當作是能量覺醒的示現,將一切事物視為進一步覺醒的媒介。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體認生命暗昧不明的本質,究竟意味著什麼呢?首先是,了解凡事都會改變。誠如八世紀的佛教高僧寂天(Shantideva)在《入菩薩行》(The Way of the Bodhisattva)中所言:
所有我擁有和使用的,
猶如夢幻一閃即逝。
它逐漸淡化為記憶;
淡化,然後不見了。
不管我們是否意識到,我們所依恃的一切一直都在變動,沒有什麼是恆久不變的,包括我們自身在內。時時刻刻憂懼著「我會死」的人可能不多,但有足夠證據顯示,那是我們揮之不去的念頭和恐懼,「我,同樣的,也是瞬間即逝的東西。」寂天如是說。
那麼,身為人,置身於這種暗昧不明、無依無恃的狀態,是什麼感覺呢?其一是,我們會趨樂避苦,但不管我們多麼努力,苦與樂始終在我們的生活中交替著。我們把享有持久的保障與福祉當作理想的狀態,在這樣的妄念下,我們以各種方法如:大吃、大喝、吸毒、埋首工作、沉迷網路與電視等,試圖達到這個狀態,但不知怎的,始終無法全然地得到我們所追求的那種恆久不變的滿足感。有時候我們覺得安適:身體沒有什麼病痛,心神也了無牽掛,然後,情況又改變了,身體或心理上的痛苦開始折磨我們。我想,如果將苦樂在生活中的消長繪成圖表,我們會發現它們每小時、每天、每年都在交替地主導著生活。
然而,佛陀告訴我們,我們的苦並非來自無常本身,甚至不是因為我們會死的事實,而是來自我們對於「生命無常」這個根本實相的抗拒。我們努力不懈地為自己尋找穩固的依恃、想實現永保安康的美夢,就是我們之所以苦的原因。抗拒變化,就叫做苦,當我們能夠全然放下、不試圖抗拒它,擁抱無依無恃的生命處境,安住在變動的狀態中,那就叫做證悟,或自性、本初善(編案:指一切萬物非造作、無條件的純淨與信心,是每個有情眾生都能夠透過了悟心的本質而展現的佛性)的覺醒。另一個說法,就是「解脫」──不再抗拒暗昧不明的存在本質,從而感到自在。
(全文未完)
人類暗昧不明的存在本質
人生就像踏上一條即將航向海洋,然後沉沒的船。
――鈴木俊隆
身而為人,我們發覺周遭的一切都在變動時,往往迫不及待地尋求確定感。我們力求穩固的依恃,某種安全且可預測的支柱,而面臨艱困之際,這種急迫性似乎會更加強烈。然而真相是:變化不息,正是我們的存在本質,一切都在不斷變化,不管我們是否有所覺知。
多麼不幸的境遇啊!我們似乎注定要受苦,只因我們對於事情的真相懷著根深柢固的恐懼。我們試圖尋求持久的歡愉、持久的保...
目錄
推薦序 從心出發/雷叔雲
前言
概述
1.人類暗昧不明的存在本質
2.不編造的人生
第一誓願:不傷害
3.打基礎
4.全然安住於當下—感覺你的心,然後躍進
5.留在中間地帶
第二誓願:守護彼此
6.捨離我們的安全地帶
7.吸入痛苦、呼出解脫
8.慈悲的促媒
第三誓願:如實擁抱世界
9.無處可藏
10.覺醒屍陀林
結語
11.世界需要我們’
致謝詞
附錄一:佩瑪‧丘卓的書籍與錄音光碟
附錄二:中文延伸閱讀
附錄三:英文延伸閱讀
推薦序 從心出發/雷叔雲
前言
概述
1.人類暗昧不明的存在本質
2.不編造的人生
第一誓願:不傷害
3.打基礎
4.全然安住於當下—感覺你的心,然後躍進
5.留在中間地帶
第二誓願:守護彼此
6.捨離我們的安全地帶
7.吸入痛苦、呼出解脫
8.慈悲的促媒
第三誓願:如實擁抱世界
9.無處可藏
10.覺醒屍陀林
結語
11.世界需要我們’
致謝詞
附錄一:佩瑪‧丘卓的書籍與錄音光碟
附錄二:中文延伸閱讀
附錄三:英文延伸閱讀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