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決勝關鍵武器,豹式戰車憑什麼?
◎各式無人機、火箭彈、肩射飛彈成為戰場新利器,意謂戰車時代已結束?
◎豹II戰車評比獲世界第一,到底有多強?成為俄烏戰爭中的高額懸賞物。
◎德國主戰坦克製造商──萊茵金屬,豹II還沒上場,股價已飆漲超過125%。
◎德軍裝甲兵訓練多嚴格?就算捨去一切現代設備,只要砲塔還能動,就能打。
本書作者是陸軍退役中校黃竣民,粉絲專頁「James的軍事寰宇」版主,
從小就常聽長輩談論德製軍械的故事,
像是臺語俗諺「德國槍、俄羅兵」(德國槍枝十分精良,俄羅斯軍人驍勇善戰),
為了實現操作這些真槍實砲裝備的夢想,決定報考軍校。
之後對德國裝甲部隊的歷史、人物與裝備的興趣越來越濃厚。
退役之後甚至親赴德國「尋根」,拜訪德國名將隆美爾的故居與後人,
更獲得參訪戰車工廠的機會,是迄今唯一登上豹II主力戰車的臺灣人。
本書就是他多年來親赴德國戰車工廠取得的第一手觀察,
看德國製造精神,如何創造出舉世各國爭相採購擁有的陸戰大殺器。
◎公認的戰場精品,卻鮮少登場:不斷進化的豹II戰車家族
德國戰車,怎麼從仿製、偷偷研發,由虎到豹,進化成世界最強坦克?
豹II戰車強在哪?為什麼世界各國都想要?
其砲管平穩到能端著啤酒行進,在3公里距離輕易擊毀俄軍主力坦克。
◎豈止豹II──冷戰後至今,各種現役中的戰車
鼬鼠II戰車,不比休旅車大多少,卻有飛彈車、迫擊砲、救護車等靈活變化。
美洲獅步兵戰車,能在戰場上當場升級裝甲,彈藥甚至能自己計算爆炸時機。
PzH-2000自走砲,於2分鐘內開完10砲,射程超過40公里、誤差僅1公尺。
KF51黑豹戰車,能與無人機、電戰系統協同作戰,還搭載了AI射控系統。
◎德國戰車的誕生與進化──豹、貂、鼬、豬,戰車家族
豹I戰車比對手重6噸,速度卻更快,一度成為北約標準配備,更上陣援烏。
貂鼠步兵戰車,冷戰時的運兵載具,能裝上飛彈,從6公里外襲擊敵軍。
鼬鼠I戰車,尺寸更小,搭配機砲、飛彈後,比它更大的戰車也不足為懼。
◎未成功量產的測試車款──今日戰車的養分與經驗
德美合作的KPz-70戰車,集尖端科技於一身,但造價高達650萬美元……。
VT 1-2戰車,即使身掛兩組主砲、威力大、射速高,仍只是門突擊砲。
鬥牛士30自走防空砲,雙管機砲可全天候射擊,因口徑太小,未來發展受限。
貂鼠Ⅱ,搭載貧鈾裝甲,堪稱最現代化的步兵戰車,卻太大、太重、太貴了。
眾所皆知,「德國製造」是品質的保證,
但比起超跑、鐘錶、啤酒、愛迪達,德意志在戰車的成就更令人無法忽視。
在俄烏戰役被戰車改寫之前,你得先了解,德國坦克不敗的祕密。
作者簡介:
黃竣民
畢業於陸軍官校84年班步兵科,曾於美國陸軍情報學校、法國聯合情報培訓中心接受訓練,並赴非洲協訓友邦,退役後經營「James的軍事寰宇」粉絲專頁與軍事專題寫作。
曾獲邀赴美國北喬治亞ROTC軍校、「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麻省理工學院「國際研究中心」(CIS)、喬治梅森大學「安全政策研究中心」(CSPS)等講座,多次親身觀摩德國聯邦國防軍ILÜ年度軍演與「堅強歐洲戰車挑戰賽」(SETC),及參訪萊茵金屬公司的兵工廠。
著有《德意志雄師》、《少尉.等一等》、《東線之鷹》、《裝甲指揮官戰紀》、《無役不與》系列;譯有埃爾溫.隆美爾(Erwin Rommel)元帥著作《步兵攻擊》(Infanterie Greift An)、海因茲.古德林(Heinz Guderian)將軍著作《注意,戰車!》(Achtung – Panzer!)等書籍共十餘部,並專訪過隆美爾元帥、古德林將軍家族後人。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中華民國陸軍備役中將、前後備指揮官/周皓瑜
前德國陸軍總監/約爾格.傅美爾退役上將(Jörg Vollmer)
名人推薦:中華民國陸軍備役中將、前後備指揮官/周皓瑜
前德國陸軍總監/約爾格.傅美爾退役上將(Jörg Vollmer)
章節試閱
不老豹II家族,不斷升級進化
2022年烏俄戰爭開打之後,德國軍援烏克蘭作為一直飽受外界批評,許多北約盟國紛紛大幅加碼,提供軍備給烏克蘭對抗俄羅斯,這些武器裝備相較之下讓德國政治當局壓力頗大,但隨著戰事一拖再拖,先前援烏的重武器限制也開始鬆動。
當美國通過對烏克蘭輸送M2「布萊德雷」(Bradley)步兵戰車後,德國也同意提供貂鼠步兵戰車;當英國願意提供挑戰者主力戰車、美國提供M1艾布蘭主力戰車後,德國總理也終於在今年(2022年)初同意提供豹Ⅱ A6主力戰車給烏克蘭!冷戰期間,西方這些戰車一直沒有機會在戰場上跟俄系戰車交手,但現在讀者們已有機會在烏克蘭戰場上,看到他們互相廝殺的場面。
根據可靠消息指出,俄羅斯國防部在獲知烏克蘭接獲由波蘭援助的豹Ⅱ A4戰車後,已對前線部隊開出了懸賞金額,當官兵繳獲第一輛豹Ⅱ戰車時,即可獲得100萬盧布的獎勵金,而摧毀第一輛者也能拿到50萬盧布。
由於美國詐術使然,原本承諾要援烏的M1戰車,很可能要拖到2024年才能正式運抵烏克蘭戰場,所以短時間內,由歐洲國家援助的戰車,才是烏克蘭能否頂住防線的關鍵。
繼A6型之後,豹Ⅱ A7型戰車也在2010年被推出,第一輛豹Ⅱ A7型主力戰車已於2014年12 月交付陸軍使用(第203戰車營[按:第203戰車營的駐地名稱為「隆美爾元帥軍營」(Generalfeldmarschall Rommel Kaserne),正是紀念一代名將「沙漠之狐」隆美爾],共14輛,另有4輛交付給裝甲兵訓練中心,還有1輛交給科研機構作為試驗用途),但嚴格來講根本還沒有普及化。
金鐘罩與懸吊椅,地雷飛彈都不怕
由於阿富汗等綏靖作戰型態的影響,升級逐漸往提高乘員生存率的走向邁進,如加裝新型被動裝甲和防地雷、IED的底盤裝甲、推土鏟、遙控武器站等;這被稱為豹Ⅱ A7+型「城市作戰」版,主要針對中東的石油富豪買家,卻沒受到國際客戶的青睞。雖然,沙烏地阿拉伯曾在2012年的實彈測試中,成功使用配備改進型射控系統的豹Ⅱ A7+擊中6,000公尺距離的目標,仍只叫好不叫座。
豹Ⅱ A7型戰車在正面加裝了一組被動裝甲、車內為射手增加了第三代熱顯像裝置、改良變速箱以提高機動力、砲塔內部換裝新型聚乙烯纖維製成的防碎片襯層(該材質強度是鋼材的15倍),減少反坦克彈藥產生的爆炸效應所造成的傷害,砲塔後部安裝了原子/生物/化學武器(ABC)防護系統、車內空調系統、加裝數位化衛星通信系統、重新設計駕駛手艙門、全電動控制的砲塔系統、可輸出高達20 kW電力的輔助動力單元、提供新型的可程式化DM 12 型高爆彈等。
為抗擊來自地面日益嚴峻的即造爆裂物威脅,在強化底盤的裝甲防護上,車底的V形抗雷附加裝甲厚達210mm,可防護車組乘員遭受反坦克地雷、IED的攻擊。此外,在駕駛艙所配置的新型「懸吊式座椅」,改變了一般戰車座椅和底盤固定式的剛性結合模式,直接將座椅吊掛在車內,以防止駕駛員遭受地面爆炸後對車體內產生的衝擊波傷害。
然而豹Ⅱ A7型戰車在舞臺上登場的時間有點短,沒過幾年後就推出了改進型的豹Ⅱ A7V(按:V為德文的Verbessert,意為「改進型」),並即將成為德國陸軍的標配型號。德軍在2015∼2019年間訂購了205輛該型車款,將從68輛豹Ⅱ A4、67輛豹Ⅱ A6、50輛豹Ⅱ A6M2和20輛豹Ⅱ A7型升級到該標準。
第一輛原型車已於2018年交付測試,隔年(2019年)開始交付部隊,而整個交付期程將於2026年完成。第一批接收的單位是第393戰車營,德國已承諾這批豹Ⅱ A7V型戰車將擔任2023年北約「高度戰備聯合特遣隊」(Very High Readiness Joint Task Force,縮寫為VJTF)的裝甲主力。
豹Ⅱ A7V戰車的主要改進之處,是由「戴森羅特希臘工程辦公室」(Engineering Office Deisenroth Hellas,縮寫為EODH)生產的附加裝甲,其據稱能使車體正面達到與砲塔正面相同的防護等級,並可抵禦大多數現代反坦克飛彈(ATGM)、大口徑動能(KE)穿甲彈和RPG火箭筒的攻擊。
也因為車體和砲塔的內部裝甲已被更為現代化的技術產品取代,其戰鬥重量幾乎已逼近車體剛性所能承受的極限(70噸)。為了應對戰鬥重量的增加,雖然發動機沒有更換型號,卻對傳動比做了修改,以提高車輛的加速性,並捨棄最高時速。變速箱也經過強化處理,讓它能在不降低部件壽命的情況下,應付更高的車重負擔。
日耳曼長劍:PzH-2000型自走砲
1987年時,聯邦德國國防部正式提出了研製新式自走砲的案子,規格要求包括:射擊普通榴彈的射程須大於30公里、使用火箭增程彈時須大於40公里;而這款由萊茵金屬公司所研製的52倍口徑155mm砲,是基於1970年代早期的FH155-1型野戰砲改良而成,完全符合此戰術需求。
這款自走砲的樣車在測試期間,還曾遠赴加拿大、美國、葉門等地進行寒帶、熱帶地區極端氣候的考驗,在3年測試期間共行駛超過2萬公里、曾在連續9天內發射8,116發砲彈;且不分晝夜的在不同陣地間機動變換125公里、測試7項射擊科目、射擊300發砲彈,這才淬鍊出這款性能優異,堪稱經典的自走砲。
2分鐘內開完10砲走人,誤差僅1公尺
回顧先前多國合作的PzH-70型自走砲計畫,耗時15年後無疾而終,但德國人自己研發出PzH-2000型自走砲卻僅用了10年時間,就打造出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155mm自走砲,也算是現代大型武器裝備研發的成功典範。
PzH-2000 型自走砲的編制乘員有5名(車長、駕駛手、砲長、兩名裝填手),戰鬥重量為46噸,使用MB 871型8汽缸渦輪增壓柴油引擎,搭配HSWL-284C自動變速箱提供動力,最大輸出動力為986匹馬力,在2,700轉時即可輸出近1,000匹馬力。
最大路速達每小時60公里,越野速度為每小時42公里,續航力在每小時30∼40公里的速度下可達420公里,油耗每100公里為240公升,使PzH-2000自走砲的機動性基本上與主力戰車相同。
而車上的52倍徑155mm榴彈砲俯仰角度為-2.5°~+65°,最快能在9秒內發射3發砲彈、射擊10發砲彈只需56秒、20發則需1分47秒,後續持續射速也可達到每分鐘10∼13發左右,若使用增程砲彈,射程則可輕易超過40公里,在2013年還經過美軍使用「神劍」(Excalibur)精準彈藥實測,並成功命中48公里外的目標,且每一發的彈著誤差都不超過1公尺,令人相當滿意。
該砲能在2分鐘內由機動狀態到靜止、瞄準目標、發射10發砲彈後迅速轉移陣地,以免遭敵實施反砲戰。相較之下,美製的M109A3G卻得耗時超過11分鐘,兩款自走砲的戰場生存力在此可見一斑。
它的彈藥裝填也採全自動方式,兩名操作手能在12分鐘內,將60發容量的彈艙重新裝填完畢。由於採用自動裝填的方式,讓該砲擁有較高的射速,能夠執行精準的火力支援。而最多5發「同時彈著(按:指同一門火炮發射多發砲彈後,最後同時命中同一目標的能力)」(Time-On-Target,縮寫為TOT)的「多發同步射擊模式」(Multiple Rounds Simultaneous Impact, 縮寫為MRSI)更是技壓群雄。在阿富汗實戰的表現,它憑藉著遠距離精準射擊的威力,在極短時間內投射大量彈藥至目標區,讓敵軍來不及脫離前便遭受極大傷亡,為它贏得了「聯軍長臂」(The long arm of ISAF)的美稱。
中途殺出的程咬金:黑豹次世代戰車
由於KF-51 黑豹型主力戰車仍是以豹Ⅱ A4戰車底盤為基礎,發動機與變速箱也一樣,但畢竟這樣的車體設計已有三十多年了,而土耳其陸軍在2017 年的巴卜(al-Bab)戰役中,由於戰術與操作失當而遭反裝甲導引飛彈從車側與後方擊毀多輛舊式豹Ⅱ A4型戰車,證實車身的裝甲已不足以對抗現代化的反裝甲飛彈。
在不願走上繼續增加車重,以求得更高防護力的設計思路下,開發人員將心思轉移到主動防禦系統上,希望運用新型態的「金鐘罩」防護技術來抵銷厚重裝甲帶來的鈍重性,因此它的車重反而比美造現役的M1A2戰車還輕,機動性略有提升。
車上安裝了一款新式的雙人砲塔,搭載了增大的52倍徑130mm滑膛砲(最大射速每分鐘10發)和自動裝彈系統(由兩個旋轉式彈匣組成,每個彈匣容納10發砲彈;如有必要,則可以在車體外部再攜帶10發備用,讓攜行總量達到30發,彈匣重新裝填約需耗時5分鐘)。
這樣的火力攜行數量與現今的主力戰車相較實在偏低,因此也引起了一些議論。而砲塔除了配有1挺12.7mm的同軸機槍外,砲塔後方上部也裝置了1挺7.62mm機槍的遙控武器站(機槍仰角可達+85°),用以應付複雜的住民地環境,或低空飛行的直升機、無人機等。這輛戰車擁有先進的車長和射手觀瞄裝備,射控系統也整合了人工智慧(AI)技術,能對目標自動偵測與辨識,全車也安裝多部攝影機,大幅增強車輛對周遭環境的感知能力。
隨著戰場型態改變與無人機威脅的趨勢大增,KF-51黑豹戰車的砲塔與KF-41山貓步兵戰車一樣,也設計有模組化的功能型吊艙,讓它不再只仰賴本身搭載的130mm戰車砲與敵交戰。它在雙人砲塔內也設計有兩座、各能容納兩具「英雄120」(HERO 120)神風彈藥的模組化發射吊艙,平時收納不外露,在需要時才升起發射。該型神風彈藥可執行反坦克獵殺或摧毀其他戰術目標的任務,本體重量18公斤(彈頭重4.5公斤)、續航力60分鐘、飛行距離超過60公里。除了火砲威力驚人之外,這種新型態的非視線範圍打擊能力,預期也將會帶起後續各國在設計裝甲車輛上的仿效風潮。
相較於戰後德國長久以來在主力戰車編制上的4人制,KF-51黑豹戰車由於採用自動裝填系統,因此編制車組人員減為3名(車長、射手、駕駛手,取消了裝填手),但在內艙設計上,卻依然保有第4名組員的席位於左前方,這樣的彈性據稱是一種可擴充性的功能席位,旨在讓無人機、網路、電戰系統操作員或上級指揮官能臨機加入戰鬥,透過網狀化作戰系統運作,讓「黑豹」戰車具有「一車多能」的戰場效果。
雖然無人戰車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中將會推出,因此KF-51黑豹戰車是否會是最後一代有人版本的主力戰車,抑或是萊茵金屬公司從有人到無人戰車轉換期間的過渡性產品,以及能否在後續的競標案中脫穎而出,目前都是各國軍事觀察家們持續關注的焦點。
而萊茵金屬公司高層在2023年2月時曾透露,正在與烏克蘭政府商討採購黑豹主力戰車和KF-41山貓步兵戰車的議題,甚至包括在烏克蘭設廠直接組裝等技術性問題,預計可投入約2億歐元的資金,在烏克蘭選址設立萊茵金屬工廠,預計每年最多可生產400輛黑豹戰車。此案歷經數個月協商之後, 德國終於在2023年5月發布消息,放行萊茵金屬公司赴烏的投資設廠案,並和「烏克蘭國防工業集團」(UkrOboronProm)公司組成一家合資企業,負責維修和製造戰車。萊茵金屬希望從作戰車輛的保養和維修工作開始,至於生產,則可能會先從「狐」(Fuchs)式裝甲車著手。儘管烏克蘭對KF-51主力戰車和KF-41步兵戰車更感興趣。但後續能否在烏克蘭境內躲過俄羅斯的空襲,並順利量產出最新銳的德國戰車,讀者們不妨拭目以待,畢竟要在基輔組裝該新型戰車,至少也需要花上15到18個月呢!
不老豹II家族,不斷升級進化
2022年烏俄戰爭開打之後,德國軍援烏克蘭作為一直飽受外界批評,許多北約盟國紛紛大幅加碼,提供軍備給烏克蘭對抗俄羅斯,這些武器裝備相較之下讓德國政治當局壓力頗大,但隨著戰事一拖再拖,先前援烏的重武器限制也開始鬆動。
當美國通過對烏克蘭輸送M2「布萊德雷」(Bradley)步兵戰車後,德國也同意提供貂鼠步兵戰車;當英國願意提供挑戰者主力戰車、美國提供M1艾布蘭主力戰車後,德國總理也終於在今年(2022年)初同意提供豹Ⅱ A6主力戰車給烏克蘭!冷戰期間,西方這些戰車一直沒有機會在戰場上跟俄系戰...
推薦序
推薦序一
從戰車受災戶,到最強德意志
中華民國陸軍備役中將、前後備指揮官/周皓瑜
從英國人首度開發,並帶領盟軍在西線突破塹壕戰的困境、展開反攻後,戰車這項武器,逐漸在上個世紀的地面戰中成為舉足輕重的角色,甚至是評估陸軍地面戰力中的關鍵指標之一。
雖然德軍在一戰末期,算是被戰車蹂躪的第一個受害者,後來卻在相關戰術與技術上的發展中後來居上,這整個演進過程相當耐人尋味,也是軍事研究者長期喜愛鑽研的主題。
研究過近代軍事史的讀者都知道,德國受到一戰後《凡爾賽條約》(Treaty of Versailles)嚴重制約,整體軍備實力規模與條件均遭受打壓,德國人卻依然想盡辦法保持並延續研製戰車的熱情。
除了在硬體上透過偽裝手段瞞天過海,以「農耕機」掩飾其祕密發展的作為,更與外國私下合作,持續開發戰車。
而在戰術運用的思維上,一些如海因茲.古德林(Heinz Guderin,二戰德國陸軍將領)之輩的裝甲兵先驅,也為了組建史上第一支裝甲師而戮力不懈。也就是這樣的轉變,才成功醞釀出後來開戰初期,德軍鐵蹄能以秋風掃落葉之姿橫掃大半歐洲的結果。「閃電戰」,幾乎就是跟德國裝甲部隊劃上等號的產物,還有一批戰車王牌的戰鬥故事,更令軍迷們津津樂道!
冷戰期間,西德重新在中歐擔負起中流砥柱的角色,當時高峰期的裝甲部隊可是擁有四、五千輛裝甲車輛的實力,而在戰車工藝上的成就更在世界舞臺上發光發熱,「豹Ⅱ」(Leopard II)式戰車,也常被西方軍事家評為當代四大名車之一。
儘管柏林圍牆倒塌之後,世界迎來和平的新局勢而讓各國大幅度裁軍,當資源不再過度挹注於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之際,德國戰車又令世人見識到它們在設計時就預留的升級空間。即便40年過去了,裝甲部隊的豹Ⅱ戰車和「貂鼠」(Marder)步兵戰車依舊能夠馳騁在不同的沙場上,為它們的使用者提供強大可靠的機動火力與防護能力。
作者黃竣民在軍事著作上的成就,以及對軍武研究的執著鑽研,一直以來大家有目共睹,他憑藉著超乎常人的堅毅及服役期間的所學專長,並參酌國外軍事訓練、戰具發展,持續不斷對陸軍兵科戰術戰法提出獨到見解;更劍及履及,不僅數度訪問了多座德軍基地、兵工廠與博物館,甚至親身試乘/試駕德國主力戰車。
書中對德國戰車的百年研製歷史有考證翔實的描述,包括從最早的A7V戰車開始,到最新推出的KF-51「黑豹」(Panther)戰車,還罕見的曝光了冷戰時期的一些試驗性車款,並運用許多珍貴照片闡述德國戰車主要的演進歷史,圖文並茂、內容豐富精彩,愛好軍武者又怎能錯過!
推薦序二
屬於戰車的時代,還沒有結束
前德國陸軍總監、布倫森北約聯合部隊司令部司令/約爾格.傅美爾退役上將(Jörg Vollmer)
打從戰車概念出現的那天起,人們一直針對這些車輛的實用性辯論不休。戰車的生產、操縱和駕駛皆不容易,一旦部署之後就變得極其脆弱,戰車從來都不是如其外表看起來的完美裝置。但儘管如此,戰車卻無疑改變了二十世紀的作戰方式。
戰車運用的目的,是透過其獨特科技所形成的防護力、火力和機動力優勢,執行具侵略性、機動性和衝擊性的行動,迫使敵人為應付戰車的衝擊而失去戰場主動權。戰術成功的關鍵,即是以部隊的速度和組織,掌握時機和情資,拿下戰場。
一場戰役的勝負與否,往往被迅猛的戰術所左右。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戰車仍占有一席之地,但所有作戰行動中最重要的因素──是部隊的組織,以及行動的速度。
現代戰場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仍有許多共同點,假若戰車在沒有遮蔽的情況下,被空中火力或砲兵鎖定,它們通常不太有倖存的可能。但難道,這樣就能宣告戰車無用了嗎?不,它仍然是一種可靠的載具。在可預見的未來中,裝甲部隊仍會是機動作戰和合成兵種的主角。
有個不少人應該都聽過的謬論,可追溯到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初期,當時俄羅斯裝甲部隊在朝基輔推進時遭到重創,大多數軍事評論員表示:「嗯,這證明戰車的時代已經結束了。」但我們卻都在後續的戰爭中見證,他們對戰車的態度似乎又有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
從「雙亞衝突」(按:2020年底,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兩國間的軍事衝突),也就是「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戰爭(Nagorno-Karabakh War)到最近的俄烏戰爭都在在顯示,戰車在現代戰爭中仍然至關重要,它們的弱點都被過度誇大了。
俄羅斯戰車的損失慘重可以用部署錯誤、計畫不周、步兵協調不力和烏克蘭以砲兵壓制來解釋。而「標槍」飛彈(Javelins)和其他輕型反裝甲武器在烏克蘭的運用,並沒有證明戰車已經落伍,就如同1973年「贖罪日戰爭」(Yom Kippur War)中的「水泥箱」反戰車飛彈(Saggar anti-tank guided missile)一樣(按:該款飛彈在贖罪日戰爭中摧毀超過800輛以色列戰車和裝甲車,卻仍未動搖戰車在戰場上的地位)。
擁有火力的機動裝甲載具仍然是陸戰的中堅力量,但戰車需要在足夠的合成兵種支援下部署,否則就像其他武器一樣脆弱。毫無疑問,戰車有必要減輕重量並提高防護力,無論採用物理方式或應用多層次裝甲的顛覆式新技術,都是讓戰車在戰場上持續擔當大任的關鍵。
技術和戰術的重要性,在於持續讓戰鬥隊伍有效承擔戰時各階段的行動,同時以新穎和創新的戰術和反制措施,來對抗無人機與其他潛在威脅。
本書對戰車的發展及其作戰方式的改變,有非常高明深入的描述。二十多年來,我們都過分關注應對危機的措施,隨著2022年夏天在馬德里舉行的北約峰會上做出的決議,大家的焦點都有了巨大的變化,威懾和防禦北約的領土再次成為聯盟的核心目標。儘管有各種新的技術發展與應用,裝甲部隊仍將是我們國防的脊梁。
(按: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簡稱北約[NATO],於二戰後成立的西方國家軍事同盟陣營,與當時以蘇聯為首的共產黨國家軍事同盟——華沙公約組織[Warsaw Treaty Organization],簡稱華約﹝WTO﹞]為相互對抗之關係)
(按:該次峰會主要討論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芬蘭和瑞典入盟申請事宜,北約決定將反應部隊的規模再擴大六倍。另外,此次北約聯盟提出新的戰略概念,指出「俄羅斯的侵略是最重大和直接的威脅」、「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北約的安全、利益和價值觀已構成系統性的挑戰」,以及俄中兩國「不斷深化的戰略夥伴關係」將是北約未來的主要關注事項)
From the day that the concept of a tank was introduced there has been debate about the utility of these vehicles. Hard to build, difficult to man and drive, and ultimately vulnerable once deployed, tanks have never been the perfect package that they externally represent. But with no doubt they changed the way of warfighting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purpose of a tank is to utilise its unique technologically enabled strengths of protection, firepower, and mobility to deliver aggressive, mobile, shock action to exploit the enemy’s loss of initiative in response to the tank’s effects. The key to tactical success is the speed and organization of a complete force, coming together at the right moment with the right information to win the battlefield.
A conflict will be decided through rapid and aggressive action. There is certainly a place for the tank within this scenario, however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 of all operations will be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forces involved, and the speed with which they act.
The modern battlespace has much in common with those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if tanks are caught in the open by aerial or artillery assets, they are unlikely to survive. But is the tank dead? No. It remains a credible platform. Manoeuvre Warfare and Combined Arms for the foreseeable future will continue to rely on armoured forces.
There is a fundamental paradox here, and this comes back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attack of Russia on Ukraine, when the destruction of all the Russian tanks as they advanced on Kyiv right at the beginning made the majority of military commentators at the time say, "Right, well, this proves that the era of the tank is over." But we are all witnessing a slight U-turn, in attitudes to the tank in warfare.
The available data from Russia’s war Ukraine, as well as the recent war in Nagorno-Karabakh, indicate that tanks are still critical in modern warfare and their vulnerabilities have been exaggerated.
Russia’s heavy tank losses can be explained by employment mistakes, poor planning and preparation, insufficient infantry support, and Ukrainian artillery. The use of Javelins and other light anti-tank systems in Ukraine has not demonstrated that the tank is obsolete any more than the Saggar anti-tank guided missile did in the 1973 Yom Kippur War.
Mobile armoured platforms with firepower are still the backbone of land warfare. But tanks need to be employed with adequate combined-arms support. Otherwise, tanks, like any armament, will be vulnerable. It is without doubt necessary to establish ways to increase protection at reduced weight, whether physical or with disruptive technologies in the outer layers of the survivability onion, are critical to keep the tank to the apex position in the battlefield.
The evolution of technology and tactics continues to enable and reinforce the importance of effective combat teams and battle groups able to undertake all phases of wartime operations while adapting new and innovative tactic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address drones and other means.
This book provides a very sophisticated over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ank and how it changed the way of warfighting. For more then two decades we all were too much focussed on Crisis Response Measures. With the decisions made at the NATO summit last summer in Madrid, the focus has shifted dramatically. The deterrence and defence of NATO’s territory is again the core function of the alliance. Despite all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armoured forces will continue to be the backbone of our defence.
推薦序一
從戰車受災戶,到最強德意志
中華民國陸軍備役中將、前後備指揮官/周皓瑜
從英國人首度開發,並帶領盟軍在西線突破塹壕戰的困境、展開反攻後,戰車這項武器,逐漸在上個世紀的地面戰中成為舉足輕重的角色,甚至是評估陸軍地面戰力中的關鍵指標之一。
雖然德軍在一戰末期,算是被戰車蹂躪的第一個受害者,後來卻在相關戰術與技術上的發展中後來居上,這整個演進過程相當耐人尋味,也是軍事研究者長期喜愛鑽研的主題。
研究過近代軍事史的讀者都知道,德國受到一戰後《凡爾賽條約》(Treaty of Versailles)嚴重制約,...
作者序
前言
公認的戰車中精品,卻鮮少登場
遙想當年,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之後,美、蘇兩大陣營的敵對狀況尚未緩解,並把戰爭型態轉換成軍備競賽性質的「冷戰」,不過隨著後來柏林圍牆倒塌,這場冷戰反而意外和平落幕了,當初眾人預期會在歐洲大陸爆發的大規模地面戰爭並沒有發生。然而,在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遲遲無法收尾之時,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及世界多國陸續軍援烏克蘭以對抗俄羅斯,進而形成了俄羅斯一國對抗整個北約的態勢。
當大家把飛彈、火箭砲和無人機等武器接連運給烏克蘭軍方使用時,戰況仍然膠著的拖過了第一年。而在國際上,大家關注德國的反應卻變相成為一種指標,尤其是今年(2023年)初時,德國總理奧拉夫.蕭茲(Olaf Scholz)終於同意將一批豹ⅡA6 型主力戰車軍援給烏克蘭,並協助其組建兩支戰車營的消息,瞬間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大眾或許更想知道,究竟豹Ⅱ式戰車到底有什麼樣的魔力呢?不然怎麼在新聞的震撼度上,遠遠凌駕了「海馬斯」(HIMARS)多管火箭砲、「彈簧刀」(Switchblade)自殺無人機、「標槍」反裝甲飛彈等武器?
大家都知道,即便豹Ⅱ戰車鮮少參與全球各地的地面戰爭,實戰經驗著實遠不如美國的M1「艾布蘭」(Abrams)、英國的「挑戰者」(Challenger)等主力戰車,此乃與德國本身複雜的政治與歷史情結有關,不過這些都無損德國戰車在外人印象中的精品地位,不然也不會有如此受歡迎的銷售成績。
為了解豹式戰車,親赴德國受訓
隨著俄烏戰事推移,烏克蘭軍方終於獲得了這款他們夢寐以求的主力戰車,相信對於提升烏軍部隊作戰信心有極為重大的意義。而這也是二戰之後,德國戰車再度開進前蘇聯領土,並有機會再上演一場「坦克大決戰」的戲碼,想必這在軍事史上又是一篇嶄新的篇章!
儘管如此,好的裝備也得交給懂得妥慎操作的官兵,烏克蘭的裝甲兵能否將手上的利劍發揮出應有的戰鬥力,大家可是引頸期盼。如果只是端出跟先前土耳其軍隊一樣的成績,而辜負了豹Ⅱ戰車的威名,那還不如不要編成這兩支戰車營。畢竟,還有很多國家想買都買不到呢!
因此,早已習慣於操作俄系戰車的烏克蘭裝甲兵,肯定得調整訓練思維模式,才能將這些鋼鐵巨獸發揮最大的效果。先前許多專家都已經發表了「戰車無用論」,而支持此一論點者也甚囂塵上,不過在這場目前還無法善了的軍事衝突中,即便戰場上飛彈、火箭、直升機、無人機滿天飛,一旦到了進入地面決戰的時刻,戰車,卻又再度突顯出它的戰場價值!
很難得,筆者先前曾有機會於蒙斯特訓練中心和戰車駕駛模擬器培訓中心,接受德軍裝甲兵的駕駛、模擬器射擊與戰術觀念訓練,體會到這支世界一流裝甲部隊整體的素質。在戰車駕駛手的培訓上,一般約需要3週時間(原則講解、機械訓練、學科課程講解、模擬器訓練、路上實駕、學/術科測驗),學員在通過考核後,才能正式取得豹Ⅱ式戰車駕照。
而射手訓練則需要6週讓學員達到合格標準,隨後會有6個月進行全車組人員的組合訓練、3~6個月的「排級」訓練;而如果在派遣海外任務返國後,還得重新接受複訓,以保持對裝備的熟悉程度。由於彈種的進化,豹Ⅱ式戰車的射手還有對空目標的射擊訓練項目(主要對付慢速機與旋翼機),這在模擬器的訓練上都有明載時數。
這樣精實的訓練,也造就了德國裝甲兵在歷次戰車競技的比賽中時常技壓群雄,成為奪得最多次冠軍的部隊。而這些比賽的標準,讀者們也能在附錄中看出端倪。在本書中,讀者不僅可以一窺現代德國裝甲車輛的設計思路,還可以回過頭來檢視在這百年以來,戰車研發歷史的過程,並從各代表性的車款中看到精湛的戰車工藝技術演進。
蘇聯助德製戰車一臂之力
如果回顧「戰車」的主要演進歷史,從首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出現於西線膠著的戰場上算起,已正式超過了100年。回顧盟軍將戰車投入到戰場時的摸索,歷經「康布雷戰役」(Battle of Cambrai)的發威,一路到將德意志帝國的軍隊逼向敗戰之途,戰車所扮演的角色堪稱居功厥偉。
一戰後,預期能夠掐住德國軍備發展,進而實現歐洲和平的《凡爾賽條約》,事實上卻得到了反效果,和平不僅短暫得超乎想像,更悲慘的是,它種下了後續更大規模武裝衝突的種子。該條約並未能阻擋德軍對於研究這一項武器與其作戰潛能的渴望,一群軍事先驅們的刻苦鑽研,加上獲得當時領導人的支持,德國人在生產戰車的腳步上雖然受到嚴重限制,但對於裝甲部隊的戰術、編裝與運用等各方面可是凌駕其他各國。
隨著德國軍隊經過西班牙內戰的琢磨、祕密與蘇聯合作在喀山(Kasan)培訓人員,並在中立國研製戰車的各項技術,這些努力一路走來篳路藍縷,但在世界上首支正規的「裝甲師」成立之後,戰車在戰場上的運用與任務皆更加明確、角色也更無以撼動,最終逐漸取代騎兵使用了數千年的馬匹,成為縱橫沙場的利器。
隨著納粹德國的擴張,其裝甲部隊在歐陸所掀起的「閃電戰」(Blitzkrieg)狂潮,一舉震驚世人,並使世界理解到戰車這項武器的作戰潛能。從波蘭的瓜分開始,雖然德國文宣上大力貶抑波蘭騎兵的無知,並造成世人後來對後者軍隊騎乘馬匹,向戰車衝鋒的愚蠢印象,但也正式宣告未來的地面戰場,將是由坦克實力主宰的現實。
而也正是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幻想建立的「第三帝國」版圖,造成的戰爭需求驅使下,讓德國這部戰爭機器在短時間內研製出一款又一款的戰車送往前線,讓這一段期間的軍工企業可謂是百花齊放,在陸地戰中每每都有號稱是「動物園」或「猛獸軍團」的德軍戰車充斥其中,還有一批批能繳出超乎常人戰績的「戰車王牌」,因而成為人們迄今仍津津有味的研究題材。
從蘇聯的「鋼鐵洪流」到狂人普丁
德國在二戰結束後陷入國土被強制分割占領的慘狀,更別提有將近十年的軍備空窗期(反正當時的德國人也普遍厭戰到令人匪夷所思的程度)。在法國、英國及美國同意將二戰後的德國占領區合併,隨後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簡稱西德)後,搭上在遠東韓戰的爆發,東、西兩邊陣營的緊張關係逐漸升高,迫使西方盟國對德國戰後的非軍事化政策做出調整。
除了解除對西德的軍事禁令外,更順勢催生出新成立的「聯邦國防軍」(Bundeswehr),讓這一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新武裝力量成為在中歐防禦華沙集團擴張的骨幹。結合北約的戰略部署,在需求創造研發的大環境下,西德境內軍事工業再次解封,不僅迎來另一段黃金時代,更讓西德的軍力在短時間內重新回到軍事大國的行列。
隨著德國統一、美蘇冷戰結束,世界走入新一輪的裁軍大浪潮,幾乎所有國家都只想維持最低的國防開支,軍備競賽的消失也直接導致戰車在國防需求中的地位一度岌岌可危(德國將陸軍裝甲部隊從高峰的各80到90個戰車營、裝甲擲彈兵營,合計約六千多輛主力戰車、步兵戰車,直接打了1.5折,只維持5個戰車營﹝約兩百五十輛﹞、9個裝甲擲彈兵營)。直到2014年俄羅斯占領克里米亞半島(Crimea)時,北約各國才又重新琢磨起長期忽視的防務問題。
「德國製造」的典範,待現代戰場驗證
到了2022年2月,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所謂的特殊軍事行動,才又有機會看到較大規模的裝甲部隊戰事。烏俄戰爭中雖然有大量新式武器投入,美其名是武器最佳的試驗場,但更實際且普遍的狀況是,雙方也都擠出了封存、甚至古董級的武器在對抗,而其中不乏在冷戰時期所研製的車款,包括現有的「獵豹」(Gepard)自走防空砲車、「貂鼠」步兵戰車等。
隨著戰事超乎預期的膠著,西方國家紛紛加大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以補充烏軍自開戰以來的嚴重戰損,也因此德國後來對俄羅斯的態度轉而趨於強硬,接連同意輸出PzH-2000 型自走砲、豹Ⅱ主力戰車,和RCH-155 輪式自走砲。尤其是豹Ⅱ主力戰車更是各國關注的焦點,在援烏的軍事裝備中一直都是指標性的裝備!
德國軍隊在軍事方面上的成就,向來都是最吸引軍事迷讀者與軍事史研究者們的主題,而與「閃電戰」幾乎畫上等號的德國戰車,更有著一股讓人想發掘其中傳奇的衝動。在這個誘因與動力下,筆者甫自軍中退役後便已陸續出版《德意志雄師:聯邦國防軍現役裝甲車輛寫真》、《鋼鐵傳奇:德國戰車寫真1917-1945》、《鋼鐵傳奇二部曲:德國戰車寫真1956-今日》等三本寫真書,在中文出版領域中算是較為完整的介紹了德國戰車百年來的發展背景。
對於先前已錯過德國戰車寫真主題的讀者,在此我也提供了非寫真書類型的閱讀參考,本書將針對百年以來,德國本身所研製的戰車為對象,配以現今在各地所拍攝到的實車照片說明,一起來探索戰車這個「德國製造」的傳奇故事,共同感受「鐵豬的進擊」(Eisenschwein vor)吧!
前言
公認的戰車中精品,卻鮮少登場
遙想當年,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之後,美、蘇兩大陣營的敵對狀況尚未緩解,並把戰爭型態轉換成軍備競賽性質的「冷戰」,不過隨著後來柏林圍牆倒塌,這場冷戰反而意外和平落幕了,當初眾人預期會在歐洲大陸爆發的大規模地面戰爭並沒有發生。然而,在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遲遲無法收尾之時,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及世界多國陸續軍援烏克蘭以對抗俄羅斯,進而形成了俄羅斯一國對抗整個北約的態勢。
當大家把飛彈、火箭砲和無人機等武器接連運給烏克蘭軍方使用時,戰況仍然膠著的拖過...
目錄
推薦序一:從戰車受災戶,到最強德意志/周皓瑜
推薦序二:屬於戰車的時代,還沒有結束/約爾格.傅美爾
自序:臺灣囡仔的德國戰車夢
前言:公認的戰車中精品,卻鮮少登場
第一章:豈止豹II──冷戰後至今,各種現役中的戰車
1. 現代歐洲標配:豹Ⅱ主力戰車
2. 不老豹Ⅱ家族,不斷升級進化
3. 現代德軍軍馬:貂鼠步兵戰車
4. 日耳曼長劍:PzH-2000型自走砲
5. 裝甲擲彈兵的新寵:美洲獅接班貂鼠
6. 鼬鼠空降戰車
7. 舊瓶裝新酒的山貓家族
8. 德法合作的未來:歐洲主力戰車
9. 中途殺出的程咬金:黑豹次世代戰車
10. 邊打邊跑的RCH-155自走砲
11. 步兵的母艦:拳師犬裝甲車
第二章:追本溯源──豹、貂、鼬、豬,德國戰車家族
12. 豹Ⅰ主力戰車,二戰舊案復活
13. 政治醜聞下的劣級品:HS.30步兵戰車
14. 除役前盛大登場:貂鼠步兵戰車
15. 驅逐戰車,豬頭卻不豬隊友
16. 又小又強!鼬鼠I空降戰車
第三章:未能量產問世,測試款「概念車」
17. 唯一一輛SP I. C.偵察型戰車
18. 德美合作但不歡而散,KPz-70主力戰車
19. 科幻味十足,雙主砲VT 1-2戰車
20. 設計太超前,VTS-1無砲塔戰車
21. 世上僅一輛Z-30自走防空砲車
22. 獵豹前身:鬥牛士30自走防空砲車
23. 輪型突擊砲的再度嘗試:RKW-90八輪突擊砲
24. 這隻貂鼠太大、太重了
第四章:戰車如何主宰陸戰?──一戰時至二戰前
25. 德意志帝國不甘願的起步:A7V裝甲突擊車
26. 酷似英國惠比特犬,LKⅡ輕型戰車
27. 祕密開發「大型拖拉機」
28. 「輕型拖拉機」練兵可以,別實戰
29. 獻給希特勒──「新型結構車輛」
第五章:橫掃歐陸──納粹德國的鋼鐵猛獸
30. Ⅰ號戰車:勉強稱為汽車
31. Ⅱ號戰車,皮薄,拳頭小
32. 難以成為主力的存在:Ⅲ號戰車
33. 二戰德軍軍馬:Ⅳ號戰車
34. 堪稱完美:Ⅴ號豹式戰車
35. 盟軍的惡夢:Ⅵ號虎式戰車
致謝
推薦序一:從戰車受災戶,到最強德意志/周皓瑜
推薦序二:屬於戰車的時代,還沒有結束/約爾格.傅美爾
自序:臺灣囡仔的德國戰車夢
前言:公認的戰車中精品,卻鮮少登場
第一章:豈止豹II──冷戰後至今,各種現役中的戰車
1. 現代歐洲標配:豹Ⅱ主力戰車
2. 不老豹Ⅱ家族,不斷升級進化
3. 現代德軍軍馬:貂鼠步兵戰車
4. 日耳曼長劍:PzH-2000型自走砲
5. 裝甲擲彈兵的新寵:美洲獅接班貂鼠
6. 鼬鼠空降戰車
7. 舊瓶裝新酒的山貓家族
8. 德法合作的未來:歐洲主力戰車
9. 中途殺出的程咬金:黑豹次世代戰車
10. 邊打邊...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