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自學力,決定未來的競爭力!
5大關鍵因素、25個刻意練習,100萬個家庭認證有效!
史上最強高效學習法,助孩子告別被動心態,迎向成功未來!
孩子每天都很努力學習,表現卻總是不見起色?
明明打遊戲時一學就通,偏偏無法掌握讀書技巧?
寫功課總是拖拖拉拉,這竟是孩子「自暴自棄」的警訊?
孩子做事、讀書很被動,是因為缺少了學習動機與成就感?
孩子的「玻璃心」,其實都是父母過於焦慮造成的?
身為父母,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喜歡學習,但常常忘了每個孩子的學習意願和能力都不同,想讓孩子學得快樂又有成就感,關鍵不在拚命補習、盲目努力,而是「自主學習」的能力!
知名教育專家付立平透過20年實務經驗,發現藉由適當的引導,能有效激發孩子的天賦;挖掘出潛藏的學習動機,更可以進一步提升孩子的自我管理和挫折容忍力,讓孩子從被動的「要我學」轉變為主動的「我要學」。
本書收錄超過30種實用工具、25個互動練習、多類型情境式模擬,幫助家長掌握正確步驟,逐步培養孩子積極心。不僅能助孩子在課業上能獲得爆發性提升,在面對未知的成長考驗時同樣受用無窮。「自主學習力」就是我們能送給孩子最寶貴的人生禮物!
名人推薦:
【兒童閱讀專家】王林
【知名親子部落客】六寶媽94moin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師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博士】卿素蘭
【親子作家】彭菊仙
【親子教育作家】神老師
【樊登讀書首席內容官】樊登
一致好評!
為什麼有些孩子學習那麼痛苦,而有些孩子能在學習中找到快樂,獲得成就感,這本書給了我們答案,同時也給我們提供了方法。好的家庭教育應該能夠激發孩子自主學習、自律自控、不懼挫折的特質,幫助孩子形成終身學習的能力,獨立、自信地面對未來。──樊登讀書首席內容官 / 樊登
孩子的學習成績常常是親子關係的矛盾點,而成績的獲得遠不是「努力」二字就能解決的。它需要習慣、自律、情緒等多方面配合。這本書的觀點既來作者大量的閱讀,也來自培養女兒過程中的經驗。理論與實踐結合,是給家長的寶貴指南。 ──兒童閱讀專家 / 王林
這本書非常值得家長朋友閱讀。付立平基於自己的教育經歷和十幾年來對教育的關注與研究,緊緊抓住了非智力因素培養的關鍵,包括學習內驅力、情緒對學習的積極影響與抗阻,好習慣對於學習的促進作用等,為家長提供了一些科學原理、可操作性的工具與策略,是一本能夠引領家長構建良好親子關係、提升孩子學習能力的家庭教育寶典。──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師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博士 / 卿素蘭
作者簡介:
付立平
蜂蜜教育創辦人,影響超過一百萬個家庭的家庭教育和兒童自主學習力培養專家。
曾任「樊登讀書‧新父母」學習力導師、央視網《少兒守護人》家庭教育專家、美國正面管教協會註冊家長與學校講師、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明星家庭教育顧問、深圳衛視《辣媽學院》家庭教育顧問等。
出版著作有:《媽媽,我要學》、《激發孩子的內驅力》等書。
章節試閱
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台「發動機」,如果「發動機」不運轉,那麼無論施加怎樣的外力,這輛人生之車也無法行駛起來。激發孩子學習和成長的原動力,就是給孩子的未來發展「加速度」。在過往的家庭教育中,家長們總是在試圖用各種方式激發孩子的上進心,培養他們的學習動力,然而過多的監控手段和激勵方式反而破壞了動機的生成。外部手段干預誘發的僅是孩子對被監控的反抗和對獎勵本身的興趣,卻並不能給孩子的自身能力帶來實質性的提高。我們真正需要做的是讓孩子自發地形成學習動力,實現自我激勵,讓他們知道自己有無限的潛力。只要他們願意,他們就能做到,這並不難。培養孩子原動力的第一步,是轉變孩子長久以來的思維模式,從固定型思維轉化為成長型思維。接下來,我們可以透過塑造目標感、成就感和價值感,來具體激發孩子的原動力,把「要我學」變為「我要學」。
01 成長型思維
強調努力而非天賦
在陪伴女兒長大和多年從事自主學習力研究的過程中,我發現,許多家長都和我有同樣的感嘆:有些孩子學習自覺主動,井井有條,有些孩子則拖拖拉拉,不讓人省心。為什麼同樣年齡的孩子,差距會這麼大?!
我們常常看到,那些所謂「學霸」把自己的時間安排得井井有條,非常自律,而且善於思考,有自己的見解,彷彿有什麼東西在激勵他們不斷地汲取知識,在各個方面持續提高。我女兒剛上國中時,放學回來跟我說,他們班上的同學課間玩的遊戲是互相挑戰做數學難題。是不是非常令人羨慕?我第一次聽到這件事時也感到很驚訝。
可見,這些孩子已經完全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也就是我們說的「原動力」,即具有較強的學習自主性。他們既有強烈的內在渴望,又有一定的行動力,能夠自覺自願地付出努力,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
原動力與思維模式
當孩子沒有動力、沒有熱情去學習,而是靠老師、家長不斷推動甚至是逼迫向前時,我們首先應該注意,這一定是孩子的學習原動力出現了問題,我們需要從中找到根本原因。
整體來看,原動力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是生物性原動力,指要生存下來的動力;第二種是外在動機,即尋求獎勵、避免懲罰的動力;第三種則是內在動機,即想要主導自己的生活、學習,並且創造新事物,努力做得更好的內在需求,這裡就包括我們所講的學習原動力。
我經常能聽到有些家長說,孩子就得罵,一罵就去學習,效果立竿見影。但問題是,打罵對孩子產生的副作用非常大,而且一旦不批評、不打罵,孩子就會懈怠。這種方式只能產生短期效應,很難達到長期效果。它只是促使孩子學習的一種外力,而孩子的學習原動力並沒有被激發出來,一旦外力消失,或者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打罵便不再奏效。尤其是到了青春期,孩子與父母的衝突會變得越來越大。所以,家長在培養孩子學習能力的時候,不要過多注重外力,而是要看長遠,切實幫孩子形成學習原動力。
對於學習這件事,內在動機的產生來自很多方面,主要包括思維模式、自主性、目標感、成就感和價值感等,其中養成成長型思維模式是孩子產生學習原動力的第一步,也是重中之重。
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卡蘿•杜維克在《心態致勝》一書中將人的思維方式分為成長型和固定型。成長型思維的人認為,任何能力和技能都可以透過後天努力得到發展,他們更樂於接受挑戰,並且積極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而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後天的努力無法提高自己的能力,更無法改變自己的天賦,一旦遇到需要透過努力才能克服的困難,他們就會馬上放棄。因為一旦失敗,就意味著自我否定。
反映在孩子的學習原動力上,我們可以明顯看出,具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具有如下三個特點:
1. 不服輸,認為個人能力能夠透過努力獲得提升。這樣的孩子有一股不服輸的拼勁,認為自己的能力可以透過努力來培養並獲得提升。一件事情完成得好與不好,跟他是什麼樣的人沒有關係。只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就能實現自己的目標。
2. 不自卑,專注於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遇到困難時,他們不會認為自己是愚蠢的,或者沒有能力完成這個任務。相反,他們會專注於尋找克服困難的方法。
3. 不自滿,虛心學習別人的優點。獲得成功時,他們也不會驕傲自大,因為他們知道,這僅僅是自己比別人多付出努力而獲得的結果。比自己優秀的人,他們付出的努力和代價也許比自己更多。
這就是典型的成長型思維,在這種思維模式的驅動下,孩子能夠積極主動地付出努力,見賢思齊,不斷超越自我。隨著孩子的成長、年級的提高,這種思維模式帶來的優勢也會越來越明顯。與之相反,那些沒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在學習上則表現出極度的不自信:他們覺得自己學習不好是沒有天賦;遇到問題不敢面對,只想馬上放棄;一旦失敗,就會產生自卑情緒,自我否定,甚至誤入歧途。
如何培養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差距如此之大,既有先天形成的因素,也有來自後天的不斷塑造。人的思維模式在成長和生活的各個階段都會產生變化,並非一成不變,那麼孩子的成長型思維應該如何培養呢?
舉個例子,曾經有一位家長向我諮詢:她的孩子上二年級,數學只考了五十九分,而班裡大多數學生的分數都在九十分以上,她因此非常生氣,覺得自己的孩子太不用心了。她沒有控制住情緒,對孩子嚷道:「我給你找的補習老師都白找了。花了這麼多錢找老師補習,你竟然沒有一點進步。你們班一半以上的學生都在九十分以上,你考不到九十分就算了,竟然不及格!你可真笨!我的面子都被你丟盡了!怎麼好意思見老師和其他家長?!」
我能理解,當父母這樣做時,心裡的願望是讓孩子意識到自己與同學的差距,好好努力,認真學習,下次能夠把成績提高一些。但遺憾的是,孩子的想法往往與你的初衷背道而馳。當你說孩子「笨」、「蠢」的時候,他們心裡可能真的在想「我就是一個笨蛋,我什麼也不會,這麼簡單的題目我還做錯」,甚至由此延伸到「我的成績這麼不好,我媽媽怎麼可能愛我?我不配得到好東西,我是一個沒用的人」。那麼,孩子接下來可能會採取一些極端措施,比如透過作弊獲取高分,或者自行修改考試分數等。這就產生了極大的負面作用。可見,當我們用上述方式教育孩子時,孩子就會形成固定型思維,他會覺得自己「能力不行」,不可能透過努力獲得進步。
這個家長的行為其實很具有代表性,她對孩子說的話,並不是在評價事情本身,而是變成給孩子自身做出評價,甚至給孩子「貼標籤」。那麼當你想要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時,遇到此類情況,應該怎樣和孩子溝通呢?這裡我給出三點建議及表達方式。
調整自身思維方式,認可「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這位媽媽在與我的諮詢對話中也察覺到了自己做法的不妥,所以及時調整了自己的思維和做法。她調整好情緒,心態平和地問了孩子一些問題:「我看到你這次考試得了五十九分,你對自己的分數有什麼想法嗎?你認為這次分數低,主要是哪些方面的失誤,以後需要注意哪裡呢?考試中答錯的題目現在會做了嗎?需要爸爸媽媽幫幫你嗎?」
這一次,她用了「我看到……」這樣的句式,這是客觀地描述孩子學習的一些細節,而不是家長自己的主觀評價,也不是對學習成果的評價。當我們這樣與孩子溝通時,孩子就會知道,我們是在就事論事,探討這次沒考好的原因。媽媽提出的幾個問題,可以幫助孩子思考,這次考得不夠理想是哪裡忽視了,哪些地方還需要多注意,更加努力,下次不再犯同樣的錯。並且,孩子能夠感受到,如果自己需要幫助,可以找爸爸媽媽,他們會幫助自己一起解決。
家長自己的思維模式和做法發生變化,孩子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就會隨之變化。此時,考試分數不再是我們唯一關注的重點,孩子也開始主動思考自己的失誤和沒有掌握的知識。如果家長能夠長期用這樣的方式跟孩子溝通,那麼當孩子在學習上遇到任何問題和挑戰時,就都會主動尋找解決的辦法。
強調努力,而不是天賦
還是針對上面的案例,那位媽媽可以指著試卷上的一個答錯的題目,這樣跟孩子說:「我看到,這題你沒有寫對。如果要掌握這題的重點,你可以怎麼做呢?多練習幾遍,會不會對你有幫助呢?」如果孩子透過練習把題目做對了,家長就要及時肯定孩子的努力:「你透過練習把這些錯誤全部改過來了,所以你熟練掌握了這道題目,下次再有同樣的題型,你就知道怎麼解答了。」
當你用這種方式和孩子溝通時,孩子就會覺得,題目做對或者做錯,跟自己是否聰明沒有關係,而是跟自己的努力程度相關。透過努力,孩子能夠克服學習上的困難和挑戰,感受到學習給自己帶來的成就感,體會到學習本身的愉悅。他們會逐漸形成一種熟能生巧的意識,開始變得勇於迎接挑戰,並且變得越來越具備成長型思維的特徵,學習原動力也會越來越強。
卡羅爾•德韋克做過一個智力拼圖實驗,測試向孩子「強調天賦」和「強調努力」分別會對孩子產生怎樣的影響。實驗中,研究人員先透過簡單的智力拼圖的方式對所有孩子進行第一輪智商測試。完成測試後,研究人員把孩子隨機分成兩組。研究人員對其中一組孩子說:「你們在拼圖方面很有天分,你們很聰明。」對另外一組孩子則說:「我看到剛才你們刻苦努力,表現得很出色。」隨後,孩子們參加第二輪拼圖測試,其中有兩種不同難度的測試可以讓孩子們自由選擇。一種測試較難,但會在測試過程中學到新知識,另一種測試跟上一輪類似。結果發現,那些在第一輪中被誇努力的孩子,有90%選擇了難度較大的任務,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孩子,則大部分選擇了簡單的任務。接下來又進行了第三輪測試。這一次,所有孩子參加同一種測試,沒有選擇。這次測試很難,可想而知,孩子們都失敗了。但兩組孩子對失敗的反應差異巨大:那些曾經被誇獎努力的孩子在測試中非常投入,積極動腦筋,想盡各種方法解決難題;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孩子則在測試中一直表現得很緊張,時不時地抓耳撓腮,做不出題目時顯得十分沮喪。最後,研究人員對孩子們做了第四輪測試,這次的題目和第一輪一樣簡單。那些被誇獎努力的孩子,在這次測試中的分數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誇聰明的孩子,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卻退步了大約20%。
由此可知,當你跟孩子強調天賦時,孩子就會認為,能力是根本不可能改變的,從而逐漸形成固定型思維,未曾嘗試就早早地放棄了努力。如果你跟孩子強調努力,那麼孩子就會認為,能力是完全可以提高的,從而逐漸形成成長型思維,盡最大努力學習,獲得成長。
作為家長,我們平時一定要注意跟孩子說話的方式,那些輕易說出口的話,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中對孩子產生巨大的影響。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要正確地誇孩子,少說「你真棒,你真是天才,你太有天賦了」之類的話,而是多用「你透過……所以……」這個句式,讓孩子知道,只有透過自己的努力,才能夠獲得成長的結果。
不要隨便給孩子「貼標籤」
也許是因為透過「貼標籤」來判斷、評價一個孩子太容易了,所以任何時候你都可能不假思索地就給孩子貼上「標籤」。在上述案例中,那位媽媽在面對孩子考試不及格時,就很粗暴地給孩子貼了一個「標籤」,例如「你可真笨」。此外,家長給孩子貼標籤,其實是為自己糾正不了孩子的行為找個藉口──「這件事情我沒辦法,孩子性格就那樣,改不了」。可是對孩子來說,貼標籤會讓他將一種行為轉變成一種身分。例如,「我很聰明,即使我不努力,也能輕易地把這些東西學好」,或者,「我沒做對這道題目,我就是個笨蛋」……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種行為,比如看到小朋友不願意跟人打招呼,就說他們膽小、害羞;見到小朋友逢人便打招呼,就說他們自來熟、話多;看到一個每次考試都不及格的孩子,就說他笨;看到孩子每次考試都得滿分,就說他聰明,等等。
但是我們一定要注意,我們應該把對孩子行為的評判跟對孩子本身的評價區別開。也就是說,評判是對事不對人的。在遇到挑戰的時候,家長要跟孩子說「在……這件事情上,是因為……還需要加強」,而不是簡單地給孩子貼個標籤,這一點很重要。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充分關注每一件事情本身。例如,家長可以這樣告訴孩子:「在成績沒有提升這件事情上,是因為……還需要加強,如果你需要幫助,你可以找爸爸媽媽,我們就在這裡,願意陪你一起練習。」而不是說他笨、不努力。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家長千萬不要一味地指責孩子,而是要坦誠地指出孩子的問題所在,並且想辦法跟孩子一起解決問題。切勿讓孩子覺得,是孩子自己的能力不足,才導致沒有做成某件事情,而是要讓孩子知道,他只是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已。
相反,當孩子取得成功時,家長千萬不要簡單地表揚孩子「你真是太聰明了」,因為這樣簡單地給孩子貼標籤,反而會讓孩子覺得,是天賦讓他順利地做成了某一件事,而不是自己付出的努力。要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就應該讓孩子知道,只有透過刻苦努力,才能把一件事做好。作為家長,要始終鼓勵孩子,始終以挑戰的思維引導孩子。孩子的成長型思維一旦形成,就會激發原動力,自主學習的動力就會變得越來越強,孩子的未來就會擁有無限可能。
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台「發動機」,如果「發動機」不運轉,那麼無論施加怎樣的外力,這輛人生之車也無法行駛起來。激發孩子學習和成長的原動力,就是給孩子的未來發展「加速度」。在過往的家庭教育中,家長們總是在試圖用各種方式激發孩子的上進心,培養他們的學習動力,然而過多的監控手段和激勵方式反而破壞了動機的生成。外部手段干預誘發的僅是孩子對被監控的反抗和對獎勵本身的興趣,卻並不能給孩子的自身能力帶來實質性的提高。我們真正需要做的是讓孩子自發地形成學習動力,實現自我激勵,讓他們知道自己有無限的潛力。只要他們願意,...
作者序
序──
幫助孩子打開幸福密碼
付立平
我每天接觸很多家長,在課堂上、在講座中、在我們的父母訓練營裡,還有一些是來找我做個案諮詢的……他們之中有大學教授、企業高階主管、公司創辦人、上班族、老師,也有全職媽媽……家長們帶著各種各樣的問題而來,想要解決孩子各種各樣的「麻煩」:寫作業拖拖拉拉、上課不專心、讀書沒興趣、學過的知識很快就忘、考試成績下滑、過分偏重某些科目……
仔細看一看就會發現,對父母們來說,生活中孩子製造的「麻煩」千千萬,但當他們進入學校之後,真正的、最大的挑戰才算到來──讀書、讀書、讀書。輔導課業、考試成績、孩子被迫讀書或主動好學、小學升國中、基測、學測……各種花樣的背後,是無數家長的焦慮擔憂。學習原本是孩子的本分,為什麼會給那麼多的家庭帶來如此巨大的困擾,讓家長變得焦躁、易怒、無奈,讓親子關係變得緊張,讓孩子感覺委屈甚至傷心?這裡面最重要的問題有兩個:一是爸爸媽媽們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焦慮;另一個就是孩子缺乏學習的原動力,沒有學習意願,任何方法都無法產生效果。
父母們的焦慮從何而來?總結下來,就源自我們內心並不確定我們怎麼做才能確保孩子有一個幸福美好的未來。所以我們按照最慣常的做法,讓孩子上更多的補習班、做更多的題目、拿更好的文憑……我們心裡有一條孩子成長的「唯一正確」的路,一旦孩子的表現不在我們的預期之內,我們就惶恐不安,甚至感覺這樣就會毀了孩子的一生。所以我們時時刻刻在矯正孩子的言行,希望他們的成長不會出錯。
曉文媽媽第一次來找我做個案諮詢的時候是十年前。她是一家網路上市公司的高階主管,氣質冷靜、理性。然而,在我們一小時的對話中,她每隔幾分鐘就要看一下手機,彷彿裡面有一個隱藏的「定時炸彈」,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爆炸。這個「定時炸彈」就是她十六歲的兒子,正在一所國際學校念高一。處於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幾乎不跟爸爸媽媽交流,抽菸喝酒、打架滋事、沉迷網路遊戲、讀書墊底……曉文媽媽說,有時候她開著會,就會接到學校老師打來的緊急電話,這種隨時可能天降「麻煩」的感覺讓她焦慮不已。她最大的困惑就是,她認為自己為孩子付出了所有,在學區置產、上補習班、興趣培養……孩子從小學到國中,她無論多忙,每天都會檢查孩子的作業完成度,可為什麼現在孩子變得毫無人生目標,放棄學習,甚至放棄自我成長?她完全無法想像。
為了修復跟孩子的關係,重構孩子的原動力,曉文媽媽開始有系統地學習親子溝通、家庭教育,一點一點拉近自己和孩子的心理距離,培養孩子的自主、自信和自律能力。後來,這個原本處在自我放棄邊緣的孩子申請了一所美國的大學,現在他已經在國內一家金融公司工作了。對曉文媽媽來說,她是把以往對孩子無處不在的「他律」,轉變為了孩子的自我成長力。
這樣的故事,在我從業將近二十年裡,遇見過不少。當然,對大多數爸爸媽媽來說,日常遇到的挑戰並沒有曉文媽媽這麼嚴重,孩子往往只是做事拖拖拉拉、寫作業不認真、總是玩手機等雞毛蒜皮的「小事」,這是值得我們慶幸的。但我也知道,這麼說並不能緩解大家的焦慮,因為這些日常的困擾就已經足夠讓我們焦頭爛額、不堪忍受了。家庭彷彿成了戰場,生活處處都是硝煙,每天不大吼大叫都覺得日子過得不真實。
我能深刻體會到爸爸媽媽們的糾結困擾,更能深深感知大家對孩子最強烈的愛。因為我也是一個媽媽,我女兒十四歲。她在學習和成長中,也時常遇到各種挑戰,尤其是她進入國中之後,一方面要應對更有難度的學習內容,一方面還要承受各位學霸同學帶來的同伴壓力。我原本也很擔心她在這個過程中感到挫敗,但是最終讓我放心的是,即便學習充滿挑戰,她依舊保持著足夠的自信,並且我看到她一直在努力想各種辦法解決問題。她一如既往地制訂自己的學習規劃、整理犯過錯的題目,向老師請教、和同學討論,還擠出時間發展她的興趣愛好,包括閱讀、練書法、參加英文辯論賽、參加科技創新比賽……
我們常常說「未來已來」,我們現在培養的孩子是在為二十年後做準備,為未來而教,為未知而學。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我們能給孩子最重要的人生禮物,就是讓他們擁有面向未來的能力,擁有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是每個孩子的底層能力,解決了這個問題,所有的困擾都會迎刃而解。
很多家長都覺得這個問題太難了,但其實每個孩子生來都是有學習意願和學習能力的,他們從「被動學習的學困生」到「自主學習的資優生」,相差的可能只是我們作為父母對學習的認知,對用科學方法培養孩子自主學習方法的掌握。一個擁有自主學習能力的孩子,他的競爭力不是此時此刻掌握了多少知識,也不是當下的成績和分數,而是在面對日新月異的變化時始終保有學習的熱忱,有能力應對不斷出現的新挑戰。
這本書中,我提出了五種學習力。孩子擁有學習原動力,面對任何挑戰都更加積極主動;擁有情緒自控力,內心始終充滿力量和溫暖;擁有良好的習慣自控力,始終可以自主自律;構建學習競爭力,會讓成長事半功倍;最後,有了學習抗逆力,孩子在遇到所有困難的時候能夠爬起來繼續前行。
真正擁有自主學習力的孩子,才能擁有終身競爭力!
真正會引導孩子養成自主學習力的父母,才是能夠幫助孩子打開幸福密碼的智慧新父母!
序──
幫助孩子打開幸福密碼
付立平
我每天接觸很多家長,在課堂上、在講座中、在我們的父母訓練營裡,還有一些是來找我做個案諮詢的……他們之中有大學教授、企業高階主管、公司創辦人、上班族、老師,也有全職媽媽……家長們帶著各種各樣的問題而來,想要解決孩子各種各樣的「麻煩」:寫作業拖拖拉拉、上課不專心、讀書沒興趣、學過的知識很快就忘、考試成績下滑、過分偏重某些科目……
仔細看一看就會發現,對父母們來說,生活中孩子製造的「麻煩」千千萬,但當他們進入學校之後,真正的、最大的挑戰才算到來──讀書、讀書、...
目錄
目次
推薦序
序
Part1 學習原動力
01成長型思維:強調努力而非天賦
02激發原動力:從「要我學」到「我要學」
03建立目標感:收穫達成目標的喜悅
04累積成就感:在鼓勵中成長
05收穫價值感:持續學習的熱情泉源
Part2 情緒自控力
06敏銳識別情緒: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07學會情緒暫停:不要在情緒中處理問題
08減少無效說教:從「家長多說」到「孩子多說」
09破解行為密碼:找到孩子不當行為背後的目的
10充分利用犯錯:錯誤是學習的好機會
Part3 習慣自控力
11自理:在家務中養成
12自律:源自責任感
13專注:化「被動注意」為「主動注意」
14高效:看到孩子拖延背後的原因
15獨立:幫助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Part4 學習競爭力
16問題驅動,激發孩子自主體驗
17利用筆記,學習事半功倍
18高效記憶,利用知識留存工具
19深度閱讀,既有興趣又有方法
20思維訓練,看到思考的路徑
Part5 學習抗逆力
21培養逆商,迎難而上
22反脆弱,告別玻璃心
23抗虛擬感,豐富現實體驗
24告別低效勤奮,掌握學習金字塔
25無條件接納,給孩子安全基地
結語
目次
推薦序
序
Part1 學習原動力
01成長型思維:強調努力而非天賦
02激發原動力:從「要我學」到「我要學」
03建立目標感:收穫達成目標的喜悅
04累積成就感:在鼓勵中成長
05收穫價值感:持續學習的熱情泉源
Part2 情緒自控力
06敏銳識別情緒: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07學會情緒暫停:不要在情緒中處理問題
08減少無效說教:從「家長多說」到「孩子多說」
09破解行為密碼:找到孩子不當行為背後的目的
10充分利用犯錯:錯誤是學習的好機會
Part3 習慣自控力
...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