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門寫給創意工作者、自由接案者、一般上班族、專業人士的工作策略書。
★想要真正擁有高生產力,最好拋開對效率的迷思。
本書結合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的研究,提出5個有效且容易執行的策略,
在每天高效率的兩個小時中,讓心智能量維持在顛峰狀態,完成真正重要的事。
埋頭苦幹,可能不是最好的辦法!
5個有效策略,創造你自己的最佳狀態,擺脫被工作追趕的窒息感!
專門寫給創意工作者、自由接案者、一般上班族、專業人士的工作策略書!
★Amazon.com商業理財/個人成長類百大暢銷書
★《富比士》、《金融時報》、800-CEO-READ專文報導
★艾爾文 作家/知識內容創作者、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Zoey 佐編茶水間創辦人──高效推薦!
『看完這本書,我希望你不再想盡辦法要在一天當中擠出更多時間工作,
而是懂得調整一些做法,讓自己每天都能有穩定高工作成效的時段,
留一點時間來品味生活、從容過日子。』
──喬許.戴維斯博士Josh Davis, Ph.D
★跳脫「效率陷阱」,學會駕馭工作與生活★
「要做的事太多了,時間根本就不夠用!」
如果你覺得這聽起來很熟悉,別沮喪,不是只有你這樣。
不論你喜歡或討厭自己的工作,多數人每天的工作量已經達到難以負荷的程度。許多談時間管理的書籍、專家都試圖幫助我們花更少時間做更多事,我們追求以最快、最有效率的方法工作,落入了「效率陷阱」中:強迫自己長時間、不間斷地工作;如果有部屬的話,也要求他們這麼做。結果在一天結束時,我們感受到的不是成就感,而是窒息感。
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博士喬許.戴維斯從長期的科學研究,以及自身與高效率且快樂的人共事所獲得的啟示是:人體不是電腦,想要真正擁有高生產力和創造力,最好拋開常見的效率迷思與工作模式。配合人體的生理系統,當生理系統處於最適運作狀態時,我們在理解、幹勁、情緒控制、解決問題、創意、決策等方面都能有優異表現。
本書結合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的研究,提出5個有效且容易執行的策略,不論你是在辦公室或在家工作,都能夠幫助你在每個工作天,創造做事卓有成效的幾個小時,完成當日最重要的工作,讓你的作表現更好、生活更有品質。
策略1 辨識每個決定點──
利用做完一件事或被打斷後的5分鐘,想一下後續該處理哪件事。別讓趕快做事的急迫感,致使我們把時間誤用在不重要的事上,消耗我們的心力。
策略2 管理心智能量──
所有事都會消耗心智能量,我們必須在心智疲勞之前,先集中精神做最重要的事。感受並善用當下情緒,就算是壞情緒,也可以提升我們的工作表現與成果。
策略3 停止對抗分心──
專注是成功的要素,但人類的注意力系統天生善於留意分心事物。學會放自己一馬,適度地讓心思漫遊,對提升創意和思考未來都有幫助。
策略4 善用身心關連性──
適量、溫和的運動可以提升專注力和心智能量;吃什麼、怎麼吃、一次吃多少,也會影響你的表現。掌握運動和飲食的訣竅,你能表現得更出色。
策略5 打造最有益的工作環境──
辦公環境中的噪音、光線和桌邊雜物,都會影響我們的工作效能。你可以根據不一樣的工作需求,調整你的工作環境。
作者簡介:
喬許.戴維斯博士 Josh Davis, Ph.D.
布朗大學機械工程學士、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博士。
他以多種方式研究、教導關於心智和大腦的知識。曾任教於紐約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學院(Barnard College),之後轉任神經領導力研究院(NeuroLeadership Institute)研究總監暨首席教授,現為Mentora研究院(Mentora Institute)首席科學家和高級教授。
他的學術研究側重在「體現認知」(embodied cognition)、情緒調節,以及情緒神經學,論述刊登於許多專業期刊。文章散見各主流媒體,包括《哈佛商業評論》、《策略與企業》(strategy+business)、《訓練與發展》(Training + Development)、《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等。
《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出版後成為全球暢銷書,已翻譯10國語言。身為作家、演講家、教師、教練,他經常在世界各地舉辦的研討會及組織活動中演講與授課,也為個人提供公開演說和生產力方面的指導與訓練服務。
於美國維吉尼亞州成長,現與妻子居住在紐約市。
譯者簡介:
李芳齡
譯作超過百本,包括近期出版的《貝佐斯寫給股東的信》、《給力》、《機器人即將搶走你的工作》、《領導者的數位轉型》、《腦力全開》等。
章節試閱
策略1 在日常事務中,辨識每個決定點
道格的工作是為企業規劃策略與商業模式的情境規劃顧問,職責之一是每個月撰寫一份清潔技術產業最新發展的分析報告。這是他喜愛的工作項目,可以讓他發揮想像力,並深入探索自己深感興趣的主題。
某天,在撰寫報告時,他進入出神的狀態,除了眼前的電腦螢幕與自己敲打鍵盤的聲音,別無其他意識。但是,當他的眼神游移到桌上的時鐘時,流暢的工作狀態突然被打破。此時已經接近中午,一陣小小的噁心不適,使他不情願地認知到,雖然他還想繼續再寫報告,但應該要停下來了。他得回覆一位同事在幾天前寄來的一封電子郵件,這位同事在準備他們部門的預算,需要道格提供意見。
這樣的早上,你也許不陌生
道格在不安中打開電子郵件收件匣,決定回覆這封信。他一開信箱之後,就看到十幾封提出要求的新郵件。其中一封來自一位專案專員的郵件引起了他的注意,她想知道道格在接下來幾個月可抽出的時間,好安排一場會議。
道格先回覆了這封郵件,因為很簡單。就在他準備回覆有關預算的那封電子郵件時,也就是他真正需要回覆且相當複雜的郵件,他的行事曆鬧鐘響起,提醒他再過十五分鐘,就要和公司執行長開一對一的會議,他需要準備一下。
在這個時候,聰明的做法應該是關閉電子信箱,為接下來的會議好好想一下,並開始走向執行長辦公室。然而,想要獲得成就感的欲望太過誘人,道格想在「今天」回完那封有關預算的電子郵件,因為這幾天來,他天天惦記著讓那位同事等候回覆,心裡有點過意不去。
在那一刻,他沒有仔細思考,就決定回覆那封電子郵件。他依稀記得,以前他有時只要花十分鐘左右,就能夠完成一件類似的複雜工作,雖不尋常,但發生過。而且,有時在和執行長開會前,他只需要花五分鐘就能夠定神。誰知道那古怪作對的神經化學物質訊號,會影響他的手指去點選那封有關預算的電子郵件呢?但在那個當下,他的大腦決定要這麼做:回完那封徵詢預算意見的信。
不過,十分鐘之後,道格只蒐集完回覆那封信所需要的資訊。而且,再過四分鐘,他和執行長的會議馬上就要開始。道格在心中暗自咆哮,在洩氣中趕忙走出辦公室,留下混亂、未完成的工作。回頭,他還得花時間回想剛才蒐集到的資訊,才能整理並回完那封信。不過,沒辦法,和執行長的會議,他不能遲到。
結果,現身執行長辦公室時,道格感覺有點累,也沒有做好準備。在這個會議之前,整個早上的工作表現也不如他的理想。他的清潔技術產業月報雖然已經寫好了一部分,但還沒完成最後一節。和執行長開完會後,他花了更多時間,思考要如何完成那個部分。雖然他開始處理那封有關預算的電子郵件了,但還沒準備好到可以寄出。不過,可喜的是,他已經回覆了那封較不重要的電子郵件,讓那位專案專員能夠安排幾個月後的會議時間。
整個早上,從一項事務到另一項事務,道格都是以自動模式運作,未能作出有效使用時間的策略性決定。我們所有人都和道格一樣,無法輕易改變這種自動駕駛模式的運作方式。想要改變這種運作模式,訣竅在於辨識那些介於各項事務之間、相當珍貴的決定點時刻,並且妥善把握這些時刻,好好決定接下來該做哪件事。
別為了節省五分鐘,瞎忙一整個小時
在絕大部分的時間中,我們都是在自動模式下運作——我們的思考、感覺和行為,都是無意識地依循著自己的慣例。「無意識」指的是心智或大腦在沒有特別意會的情況下執行工作,我的意思不是指我們的行為不經大腦思考,而是指已經很通曉、熟練了,因此不怎麼需要意識監控。
雖然我在前言中提到,我們不像電腦那樣,能以可預測的一致方式來執行工作,但在另一方面,我們又很像電腦。從使用牙線潔牙,到回覆一天的電子郵件,我們所做的每件事,幾乎都是依循神經例行程序(neural routines),它們就像人體版本的電腦程式,指引我們的思考、感覺和行為。我們以某種程度的自動化模式來執行這些例行事務,未經意識檢視或考慮這麼做是否有道理。就像電腦程式一樣,一旦我們啟動了神經例行程序,就會一直執行,直到完成或中斷為止。
從你開始使用牙線清潔牙齒,到你完成時,你甚至不知道自己用了多少複雜的步驟,才做到感覺牙齒已經潔淨的程度。每個工作日,在你抵達辦公室幾分鐘之後,你開始檢查電子郵件,可能沒有察覺到在開啟、閱讀和回完第一封電子郵件之後,你反射性地繼續處理下一封,再下一封,再下一封……可能直到某位同事來找你一起吃午餐,才打斷你。也許,那天早上,當你抵達辦公室時,原本是想先做其他事情的,但在開始回覆電子郵件後,神經例行程序就開始執行,使你停不下來,直到某件事來打斷你。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記者查爾斯.杜希格(Charles Duhigg),在暢銷著作《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The Power of Habits)中指出,我們可能變得很像自動機器,而且往往不自知。杜希格解釋,我們往往在提示下,如同奴隸般作出反應。例如,假設你今晚得在下班回家途中買些日用品,當你開車前往賣場時,大概都沒有思考途中的每個動作,包含需要多用力踩煞車,或是得在何時向四周查看等。
你輕易就能夠做好這些動作,而且在做這些動作時,你的心思幾乎完全聚焦在別的事情上,例如一直在想等等要買些什麼。等你在賣場的停車場下了車,若你和多數人一樣,大概連想都沒想,就把車鑰匙放入衣服口袋中。稍後,你也許會想到:我剛才到底有沒有把車鑰匙拔出來,放進口袋裡?然後,你會把手伸進口袋裡,結果八九不離十,鑰匙通常就在那裡。這一切,顯示出你是多麼「自動」地把車鑰匙放進口袋裡。
我們每天做的很多事,都是在這種自動模式下完成的,它們已經成為習慣,不需要特別的意識感知。這不是什麼壞事,誠如杜希格所言,習慣是必要的,因為習慣能為我們節省心智能量,讓我們騰出腦力去解決出現的新問題。再換個例子來說,一旦我們學會如何跳某支國標舞,而且熟練舞步之後,往後再跳這支舞都如同習慣般,在跳舞的同時,也能夠騰出心思與舞伴交談。但如果你是初次學跳探戈,想要邊跳邊和舞伴交談,那可就糟了,恐怕會是一場災難,因為你得把注意力花在學習舞步上。想像一下,如果每一項行為,我們都必須有意識地聚焦才能夠做到,例如每走一步,就得思考要把腳踏在何處,我們能完成的事將會非常少。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太多習慣性神經例行程序,而我們通常把它們稱為「事務」,例如早上起床、更衣準備上班、通勤到上班地點、開啟電腦、回覆電子郵件、吃午餐、開會、跑步運動、煮晚餐、準備上床睡覺等都是。問題是,我們經常在做完一件事後緊接著做另外一件事,並未多加思考接下來應該要做哪件事才對。我們出於反射性地回應,或是隨興所至、想到什麼就去做,不管這麼做有多麼不智。結果是,我們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想要創造出每天高效率的幾個小時,第一項策略很簡單:你應該學會認知到,每天有一些時刻,你有機會和能力選擇如何使用時間。簡單來說,這些珍貴的時刻,出現在一項事務結束或被打斷時,例如當你講完一通電話時,你「可以」選擇接下來要做什麼事,是應該先回一封電子郵件,或是先為一場會議做準備?
根據我的經驗,我們往往匆匆略過這些時刻(本書稱為「決定點」),為的是趕快做我們覺得「有生產力」的事。匆匆略過事務與事務間的決定點,可能會節省你五分鐘的時間,卻讓你開始做「錯誤」的事情,也就是不該在當下做的事。結果,節省了五分鐘,可能讓你瞎忙了一個小時。
不過,在忙碌的上班人生中,我們感覺分秒必爭,若不節省那五分鐘,當下覺得可惜與損失感可能會更強烈。反觀,在那「錯誤」的一小時當中,我們絕大部分的時間都處於自動駕駛模式下,所以損失感反而會沒那麼強烈。不幸的是,多數人浪費了不少小時先做不要緊或無法在分配時間內完成的工作。
由於我們太常處於自動駕駛模式下,在一天當中,往往沒有多少次能有效使用意識資源,好好決定接下來該做什麼事。我們必須辨識並把握這些決定點,在本章的後續段落,我會教你怎麼做。在那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神經例行程序如何運作,以及我們為何很容易就輕忽這些決定點,這些了解對我們有所幫助。
決定點出現在什麼時候?
在研究界,有一項重要的理論:我們在很多方面都是「認知吝嗇者」(cognitive miser);也就是說,在其他條件與因素不變的情況下,我們通常傾向走最不花腦筋的那條路。由於那些無意識、熟練的神經例行程序非常輕鬆容易,而那些需要更深思、有意識的決定比較花腦筋,身為認知吝嗇者,只要還能夠過得去,我們很容易傾向依賴自動運作的神經例行程序,不花腦筋作有意識的決定。
在執行神經例行程序的動作時,我們往往會進入出神的狀態。《韋氏字典》(Merriam-Webster’s Dictionary)對「出神」(trance)的定義之一是:「一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你會因為思考別的事物而不覺察周遭正在發生的事。」如果你正在為一場簡報說明做準備,你可能會沒有覺察到有兩位同事站在離你辦公桌很近的地方。如果你正在全神貫注地閱讀一份報告,你可能會沒有注意到自己的肚子餓了,或是午餐時間已經到了。在神經例行程序執行的當下,我們的自我意識程度較低,也比較不會覺察到例行程序以外的事物。
但是,當例行程序結束時(例如你使用牙線潔牙完畢或是看完一份報告後),或者當例行程序被某人或某件事打斷時(例如某個同事打斷你準備簡報,向你諮詢對某項專案的意見等),你的自我意識就會增強。從深陷神經例行程序,切換到停止例行程序,可能是軋然而止的,相當顯著。
以每天診療數十個病人的小兒科醫師為例,她出入一個個診間,大多執行一連串相同的動作與行為:先向病童們打招呼;洗淨雙手;走向病童;邊執行診療,邊詢問照料者幾個問題;脫掉檢查用手套;在電腦的病患檔案中輸入資訊,然後繼續和照料者交談;和病童互動一下;再把列印出來的一份診療摘要交給照料者。雖然醫師注意她的病患,也注意照料者向她提供的資訊,但她的許多動作是相當自動化的。
如果她在診療完這名病患時,發現下一名約診者取消看診了呢?她可能會因為空出一些時間而感到高興,因為她想到護理站去和同事聊聊天、交誼一下。或者,她也可能會因此不開心,因為這下子,她就沒有藉口逃避申請保險的文書作業了。不論如何,相較於診療病患的例行程序,此刻她的自我意識增強,甚至可能變得猶豫不決。在執行診療病患的例行程序時,她不需要決定接下來的十五分鐘或二十分鐘要做什麼,只需要接著診療下一個病患就行了。
我們和這名小兒科醫師一樣,經常在某個神經例行程序結束或中斷時躊躇不定,這是為什麼?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必須知道心智功能有兩種主要的運作模式:自我意識與考慮,自動與無意識。舊金山州立大學(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的一群研究人員相信,意識的主要功能,是在自動模式神經例行程序出狀況時作出決定,尤其是當不同的神經例行程序,同時引導我們去做兩種只能選擇其一、不能同時進行的肢體動作時。
舉例來說,面對電腦螢幕閱讀電子郵件,以及轉過頭去面對你的太太,聽她說要和朋友出去聚會的計劃,我們無法同時做到這兩個動作。這是兩套不能同時執行的例行程序,一個是要你像殭屍般,全神貫注地和電子郵件收件者進行想像的談話,另一個則是需要你作出回應,和另一半進行現場交談。
這兩種行為不能並存,所以我們的意識能力便出現,作出選擇與決定,把我們從衝突當中解救出來。當我們偵察到一個需要注意的衝突狀況時,大腦的特定區域——前扣帶迴皮層的背區(dors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就會變得活絡。一些研究人員將此視為一種警訊系統,功能在於提醒大腦讓更多的意識資源上線運作。意識思考其實看起來只是一種臨時的替代作用,它是在較自動化處理功能面臨相互衝突的行動時,因為需要作出決定而出現解決問題的一種運作。
因此,決定點往往出現在衝突狀況發生時,無論是兩種自動行為相互衝突時,或是行為與目標相互衝突時。在這些時刻,我們可能會感覺自己被拉往許多不同方向。
由於決定點往往出現在衝突狀況發生時,所以它們可能會令人感覺不愉快。在前述的例子中,整理思緒寫完一封電子郵件,以及轉頭面對你重要的另一半、好好聽她/他說話,這兩件事可能是你平時都很喜歡做的事。但若是你曾經體驗過必須在兩種選擇中擇其一,我敢打賭,你一定有一、兩次覺得不耐煩,覺得當下這個決定點怎麼有點不愉快。
在我們變得更自覺的那些時刻,我們會開始注意種種事務,像是所有被我們忘記的其他待辦事項,以及時間的流逝等。特別花腦筋去控管我們所做的事,可能會令人覺得有點累,一項研究甚至顯示,我們對自己的思考、感覺和行動管得愈多,就會愈覺得時間過得很慢。但是,我們愈覺得時間流逝、自己「不事生產」,並非意味真的流逝了很多時間,不過是我們更加覺察時間的流逝罷了。
我認識的大多數人,當手上有很多事要做時,如果覺察時間流逝而沒有進展,就會心生焦慮或內疚。正因為這些決定點可能令我們如此感到不安,所以我們才會傾向於快速略過,開始快快做另一件事。通常,也就是在這種時候,我們的時間運用出了錯。
策略1 在日常事務中,辨識每個決定點
道格的工作是為企業規劃策略與商業模式的情境規劃顧問,職責之一是每個月撰寫一份清潔技術產業最新發展的分析報告。這是他喜愛的工作項目,可以讓他發揮想像力,並深入探索自己深感興趣的主題。
某天,在撰寫報告時,他進入出神的狀態,除了眼前的電腦螢幕與自己敲打鍵盤的聲音,別無其他意識。但是,當他的眼神游移到桌上的時鐘時,流暢的工作狀態突然被打破。此時已經接近中午,一陣小小的噁心不適,使他不情願地認知到,雖然他還想繼續再寫報告,但應該要停下來了。他得回覆一位同事在幾天前寄來...
作者序
【自序】
前言 跳脫「效率陷阱」,創造你自己的最佳狀態!(摘錄)
不論我們喜愛或討厭我們的工作,多數人每天的工作量已經達到難以負荷的程度。每天展開工作時,我們擔心如何才能完成今天所有的工作、可能會令誰失望,或是得「再次」犧牲哪些重要的工作,才能夠繼續熬過這一日。一邊喝著當日的第一杯咖啡時,我們手上忙著使用各種裝置查看電子郵件信箱,看看是否有人在我們的待辦清單上新增一件事項。看完了一封又一封的電子郵件之後,壓力也不斷上升。每封信都內含了一項無法立刻處理好的要求,所以我們便把這些信標示為「未讀」,留在信箱「稍後」處理。我們把這些信加到前一晚的「未完成工作」堆裡,而前一晚也是工作到很晚才離開辦公室。除此之外,還有更多信必須回覆、更多電話要回撥、更多文件要處理好,這一切,事事都需要我們立即的注意力。
事實上,在我們處理真正重要的事務之前,就有太多事務占據我們的注意力,而真正重要的事務太多了。結果,我們經常「工作」一整天,在辦公室、在家中,上班、照顧家人、整理打掃、支付帳單……有時只有到上床睡覺後才停止。要做的事太多了,時間根本就不夠用。
如果你覺得這些聽起來很熟悉,別沮喪,不是只有你這樣。在我從事教授、老師、主管教練、作家、訓練師等工作中,我發現,不論是專業人士或非專業人士、不論什麼層級,這些都是太普遍的日常感受。更糟的是,我看到各行各業的人,從企業主管、醫師、學生、創業家,到政府機關工作者,全都傾向使用注定無效的解方,想幫助自己從這種工作量過多的情況中解脫,但只是讓問題更加惡化。
比別人更賣力,可能不是最好的辦法
我一再目睹聰明、認真、努力的人落入「效率陷阱」中,總是嘗試盡可能投入更多時間在工作上,設法抓住並利用一天之中的任何空檔時間。而且,若是我們有部屬,也會試圖讓他們這麼做,盡可能每天擠出更多小時用在工作上。談時間管理的書籍、專家,甚至整間顧問公司都接下這個挑戰,幫助我們「花更少時間做更多事」。誠如我那個任職於《財富》一千大(Fortune 1000)企業主管的哥哥所言: 「我們全都有一大堆屎要處理。這些都是好屎,但是一天終了時,努力把十磅屎塞進五磅容量的袋子裡,我們還是被一大堆沒有處理好的屎給淹沒。」
也有時間管理專家建議我們先處理最重要的事,因為稍後未必有足夠時間做這些事。沒錯,把真正重要的事和急迫但較不重要的事區別開來,確實是有助益的做法,但這個建議仍有令人沮喪之處:縱使我們這麼做,待辦清單上還是有一堆不是最重要、但仍然得做的事必須處理。有些是要緊事,因為它們會影響到我們的關係;有些事則是長期拖延不做的話,會害我們被炒魷魚;另外,還有一些事是我們已經同意在截止期限前完成,不能因為其他重要事項就逃避、耽擱,不去完成。
雖然這些事不是最重要的,但如果在下班回家前還沒有做好,我們有可能會感到焦慮不安。當然,如果不理會某些問題,它們最後有可能會自動消失,所以放手不理反而比較好。可惜的是,很多事情和工作,我們都無法免除責任,終究必須完成。
如果真正的問題只是缺乏效率,那麼我們多數人,包括我那些很有成就的客戶在內,現在應該都已經解決問題了。因為只要選擇適當的方法和工具,協助管理時間、安排待辦事項的先後順序,就可以抒解日常工作的壓力。但重要因素並非只有數量與能力,即使用最有效率的方法工作,我們可能還是會覺得不滿意,結果在一天結束時,許多人感受到的不是成就感,而是窒息感。
幸好,我們想要的並非達不到。我認識的成功人士,多數都想要達到兩個境界:其一,他們想擺脫失控感;其二,他們想在工作上有優異表現,成為所屬領域中的真正高手。為了追求並設法達到這兩種境界,一般常見但錯誤的做法,就是不斷地工作,在已經工作滿載的每一天中擠入更多工作。這種方法有什麼不對?可以如何改善?
人體不是電腦
在幫助高階主管和專業人士提升效能時,我發現,不論我們在事業階梯上爬到多高,當工作多到難以招架時,我們通常會作出兩種反應。第一種反應是強迫自己持續工作、不中斷休息片刻,企圖讓每一天產生最大效率。第二種反應是工作更多小時,並且要求部屬也這麼做,企圖讓每一週產生最大效率。這兩種解方的基本觀念是,為了應付不斷湧進來的工作量,我們應該停止「浪費」時間,設法變得「更有效率」一點。這種觀念源自我們對大腦運作方式的根本誤解。
持續工作、不中斷休息片刻,這種長時數的工作型態,對電腦或機器來說是好解方,因為它們不會感到疲累。它們每時每刻的工作品質都差不多,使用時間愈長,生產力和效率就愈高。但我們並不是電腦或機器,我們是生物。要求大腦持續執行某種工作,而且要展現出一致的效能水準,就如同要求一位跑者不論在什麼境況下都要保持相同速度,不論是短跑或馬拉松、是否禁食一天未眠、有沒有宿醉,或是才剛吃飽睡醒等。
人類是生物,生理狀態對我們的思考方式具有影響作用,一些科學家稱此為「體現認知」(embodied cognition),「體現認知」包含身體影響思考的種種方式。大腦是控管身體其他部位機制的重要器官,我們必須了解身體與認知的關連性,才能正確了解認知(任何種類的思考)的運作。
這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你的身體動作,可能會大大影響你的思考。比方說,當你坐著,把雙手墊在頭後、雙腳高抬在桌上,這是很普遍的「高權力姿勢」(power pose)。這種姿勢可能提高你的睪固酮分泌量,並降低你的皮質醇分泌量,而這樣的荷爾蒙組合會使你感覺有權力,表現得像領導人。
此外,你的肢體動作也可能會影響你的心情,進而影響你對他人想法或意圖的解讀。例如,研究顯示,如果你在評估某人時,做出具有敵意的姿勢或動作,例如比出中指等,你更可能會認為此人懷有敵意,因為這個動作提示、激起了敵意。
或者,以學習為例,你在學習時得仰賴記憶,但你的大腦儲存記憶的方式,並不同於電腦安裝軟體或下載檔案的方式。你的記憶是在大腦內形成的東西,神經元得花時間產生結構變化,以使它們在未來更容易彼此活化,而這能夠解釋為何在考試前一晚死背的成效,遠不如用多天學習、吸收教材的成效,如果你想長期記得內容的話。
不少研究結果發現,身為生物的我們,運作方式非常不同於電腦或機器,所以無法做到電腦或機器的效率水準。不過,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巨大未開發的潛能,這是電腦和機器不具有的,若是試圖無時無刻展現一致效率,將會阻礙我們發揮這些潛能。
這麼想好了,如果目標是要做一萬個伏地挺身,要是中間不暫停休息一下的話,會很難達成目標。如果一次只做某個數量,分多次做,就能夠做到一萬次。從這個角度來看,大腦很像肌肉,在不當的狀態與條件下持續不停工作,能達成的將會很少;若是能夠創造正確、適當的狀態與條件,大概沒有什麼是我們做不到的。
我從長年的神經科學與心理學研究,以及我與高效率且快樂的人共事的經驗中獲得的啟示是,想要真正擁有高生產力,最好拋開對效率的迷思,創造適當的狀態與條件,產生每天展現高效能的兩個小時,完成真正重要的事。
關鍵兩小時
想要做事有效率,關鍵在於配合人體的生理系統,當生理系統處於最適運作狀態時,我們在理解、幹勁、情緒控制、解決問題、創意、決策等方面都能有優異表現;當生理系統並非處於最適運作狀態時,我們在這些方面的表現可能會很糟糕。從運動量、睡眠量,到吃下肚的食物,都能大大影響我們心智功能的短期運作,甚至是幾個小時內的運作。此外,我們在處理某項工作之前所從事的心智活動,也會影響到我們能否把工作做好。
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等領域的研究發現,對何時與如何安排高效能的心智功能運作提供了很多啟示,在這本書我會簡化成五種策略。我發現,這些策略最能幫助忙碌的人們,創造出每天至少兩個小時的高效能狀態。
1. 辨識每個決定點。一旦展開一項事務之後,你做事的方式大致會進入自動駕駛模式,這會讓你很難改變航道。你應該辨識並利用介於各項事務之間的那些時刻,也就是你可以選擇接下來要做什麼事的時刻,並決定優先處理最重要的事務。
2. 管理心智能量。需要大量自我控制或專注力的事情,通常都會相當消耗心力。而且,使你高度情緒化的事情,往往可能會影響到你的表現。所以,你應該根據每件事的處理需求及復原時間,安排在什麼時候做什麼事。
3. 停止對抗分心。學會引導自己的注意力,因為人類的注意力系統天生會自動分散、游移,不會無止境地持續專注。試圖對抗分心,猶如試圖對抗海洋潮汐。了解大腦如何運作,就能幫助你在分心時,快速、有效地恢復專注力。
4. 善用身心關連性。活動身體,並且選擇適當的飲食,以幫助自己在短期間進入能成功執行並完成工作的狀態(你可以在空檔吃東西或活動身體。)
5. 打造最有益的工作環境。了解哪些環境因素最有助於你的工作效能,並據此調整你的工作環境。一旦你知道什麼會導致你分心,或暗示你的大腦進入創造或冒險的模式,便能據此調整工作環境,讓自己做起事來更有效率。
這五項策略根據的是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也許聽起來很簡單,你甚至會覺得像是常識,但是我們在日常工作時,卻鮮少有意識地採用它們。
了解它們背後的科學道理,有助於我們知道什麼是值得採取的行動,以及如何在受限的條件下做到真正有益於自己的事。我們全都能學會有意識地規律運用這些策略,讓自己做事更有成效。
至於「兩小時」這個時間長度,其實沒什麼可大做文章的。我之所以建議兩個小時,是因為我發現這個時間長度既可以做到,也足夠處理一天當中最重要的事。確切時數並不重要,對這些策略獲得一些經驗後,你可以建立四小時或僅僅十分鐘的心智運作高峰狀態,視你當天的工作需求而定。
不過,有一點要注意的是,我並不是建議你找出每天固定的兩個小時,例如早上九點到十一點,作為每天的高效能時段。如果你和多數忙碌的專業人士一樣,你無法總是能夠掌控何時必須做什麼事。如果你是晨型人、早上活力最佳,但老闆要你在下午三、四點的幕僚會議中進行簡報說明,你最好在那個時間處於高效能的心智運作狀態。後續要介紹的這五個策略,能夠幫助你在平常工作天的任何時間,創造適當的狀態與條件,使你的心智運作產生高效能。
我雖然相信在正確、適當的狀態與條件下,你能夠有優異的工作表現,但我不是說你能在高效能的兩個小時內完成所有工作。我要說的是,當你的心智能夠有效率地運作時,在此時完成當日最重要的事,不僅能夠增強你的信心,還能夠激發你成就更多事的渴望。至於其餘的時間,你可以用來處理那些不太
需要策略性或創造性思考的事務,例如處理電子郵件、填寫表單、蒐集申請費用的單據、安排行程、支付帳單、規劃旅行、回覆電話等。當你的思緒變得更清明,就更能有效地決定不去理會哪些事務。
配合生理狀態安排工作,為自己規劃最有效率的工作方式,每天都能善用時間完成最重要的事,這不僅對長期的成功有益,也能適度幫助我們的生活恢復健全與平衡。
從今天起,就這麼做吧!
每個人都能學習變得像自己希望的那麼有效率,我在後續章節會教你如何做到。我會說明這五項策略如何運作、解釋它們背後的科學道理,並分享其他人如何運用它們的真實故事。針對每一項策略,我會提供一些實用的小技巧,使它們變得容易使用,幫助各位真正落實這些策略。我衷心希望,每當你翻閱這本書時,都能夠獲得新的洞察,並對自己的辛苦付出心生憐惜,持續運用這些策略提升人生不同階段的工作效率。
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全都從經驗知道,當我們正確對待自己時,就能在短時間內展現高效率;反之,錯待自己會導致效率低落,甚至讓我們不禁懷疑自己的能力。我希望,在了解這五項高效率策略背後的科學道理後,你能夠相信自己,並根據你對自己的了解,開始思考如何與在什麼時候,讓自己進入一天當中兩小時的絕佳狀態。
【自序】
前言 跳脫「效率陷阱」,創造你自己的最佳狀態!(摘錄)
不論我們喜愛或討厭我們的工作,多數人每天的工作量已經達到難以負荷的程度。每天展開工作時,我們擔心如何才能完成今天所有的工作、可能會令誰失望,或是得「再次」犧牲哪些重要的工作,才能夠繼續熬過這一日。一邊喝著當日的第一杯咖啡時,我們手上忙著使用各種裝置查看電子郵件信箱,看看是否有人在我們的待辦清單上新增一件事項。看完了一封又一封的電子郵件之後,壓力也不斷上升。每封信都內含了一項無法立刻處理好的要求,所以我們便把這些信標示為「未讀」,留在...
目錄
各界推薦
前言 跳脫「效率陷阱」,創造你的最佳狀態
策略1 在日常事務中,辨識每個決定點
策略2 管理心智能量,善用好情緒和壞情緒
策略3 停止對抗分心,學會放自己一馬
策略4 掌握運動和飲食的訣竅,你能表現得更出色
策略5 噪音、光線、雜物?打造最有益的工作環境
結語 運用策略,開始享受工作與生活
謝辭
注釋
各界推薦
前言 跳脫「效率陷阱」,創造你的最佳狀態
策略1 在日常事務中,辨識每個決定點
策略2 管理心智能量,善用好情緒和壞情緒
策略3 停止對抗分心,學會放自己一馬
策略4 掌握運動和飲食的訣竅,你能表現得更出色
策略5 噪音、光線、雜物?打造最有益的工作環境
結語 運用策略,開始享受工作與生活
謝辭
注釋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