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臺灣的歷史,必須「從頭講起」,從頭了解起,我們的視野拉長、拉廣了,然後當我們回頭看這個島嶼的歷史,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它的獨特,進而珍惜它的多樣性。
歷史需要的不是記誦,而是思考和理解。記誦的歷史,考完就忘記了,自己思考和理解過的歷史,成為你對過去的認識,也會幫助你了解現在、面對未來。
——作者 周婉窈
歷史,不僅是發生過的事而已,更是與現在和未來連續而無法分割的整體。藉著本書的插畫工作,我才開始認識許多一向視而不見、卻不可或缺的生命源流。這份成長,並不因此書的完成而結束,卻是要持續一輩子的工作。
——繪者 許書寧
【本書特色】
1.經典增訂再版:因應5年來臺灣歷史的急速進展,周婉窈教授特別增訂內容,補充戰後至今的重大歷史事件與觀點,並加上全書索引,讓讀者方便檢索詞彙與內容。
2.注重觀念的釐清:從「地球和美麗島的誕生」、「臺灣給世界的禮物」,到「轉型正義和美麗新國家」,周婉窈教授秉持其一貫的優雅流暢文筆,簡明的主題,將歷史的視野拉長、拉廣,帶領讀者以思考和理解的態度,更加真切地感受這島嶼的獨特歷史。
3.開學必備的簡明臺灣史:臺大歷史系教授周婉窈為臺灣的新世代與懷有少年心的國人所寫的簡明臺灣歷史,2014年出版至今已22刷,並榮獲2014年第66梯次「好書大家讀」知識性讀物組好書推薦、入圍2015年台北國際書展書展大獎。
4.帶有繪本溫度的臺灣史:繪本作家許書寧為本書繪製了三十餘幅大大小小的歷史畫作,這是許書寧的第一次嘗試,也為本書增添了柔軟的溫度與趣味。
作者簡介:
周婉窈
嘉義大林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士、碩士,美國耶魯大學博士,現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作者專治臺灣史,著有《日據時代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自立晚報出版部,1989)、《臺灣歷史圖說》(中研院臺史所,1997;聯經:1998、增訂本1998、三版2016)、《海行兮的年代》(允晨,2002)、《海洋與殖民地臺灣論集》(聯經,2012)、《少年臺灣史》(玉山社,2014)等書。譯有《史家的技藝》(遠流,1989),主編《臺籍日本兵座談會記錄并相關資料》(中研院臺史所,1997)、《古典日文解讀法》(中研院臺史所,2006)等書。
《臺灣歷史圖說》目前有韓文版(新丘文化,2003)、日文版『図說 台湾の歴史』(平凡社:2007、增補版2012),以及英文版 A New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aiwan(南天書局,2015)。
史學著作之外,出版散文集《面向過去而生》(允晨,2009)、《島嶼的愛和向望》(玉山社,2017),以及人物傳記《臺灣史開拓者王世慶先生的人生之路》(新北市政府文化局,2011)。2008年起,和臺灣史研究生一起經營「臺灣與海洋亞洲」部落格和同名臉書。
【繪者簡介】
許書寧
北港孩子,臺灣女兒,日本媳婦,旅居大阪的圖文創作者,作品曾獲臺日二地多樣獎項。
先後畢業於輔仁大學大傳系廣告組及大阪總合設計專門學校繪本科。創作內容包括繪本、散文、插畫、翻譯、設計、有聲書等。
在玉山社/星月書房的主要作品為《阿ㄇㄧㄚˋ》、《穿越書本去旅行》、《耶路撒冷朝聖日記》、《亞西西的小窮人》、《病床日記》等。
章節試閱
7.被屏蔽的鄉土、勞農大眾和原住民
你們現在能在學校學習臺灣的歷史,不是容易的事。從有近代教育以來,一百年臺灣人在學校沒辦法學習自己的歷史。日本時代,學校教日本歷史,不教臺灣歷史,倒是非常注重鄉土教育,教導孩童認識「本島」。戰後黨國害怕臺灣人認同臺灣,教育中沒有臺灣歷史,也沒有臺灣鄉土。鄉土是人們真實生活的所在,卻被黨國屏蔽了;中國才是故鄉,學生在學校認識遠處的山川、歷史、文化,對自己身邊的環境毫無所知,甚至鄙視它。
黨國為了確立統治的正當性必須「反共」,因此「保密防諜」、「反攻復國」、「民族救星」、「復興中華文化」的口號到處都是;學生寫作文,結尾一定要往這些方向寫,才能得高分。這樣的教育不只無法培養獨立的思考,反而養成「揣測上意」(師長、統治者的意思)的非公民精神,更糟糕的是打造出一群言行虛假的成功者。他們不管自己相信不相信,都要講得、寫得很相信,也要讓別人相信,這樣才能在升學管道和社會階梯中往上爬,也就是說,教育教導學童為了成功要「工具化」一切。誠實不重要,達成目的才重要。
世界上專制集權統治下,教育是一種「複製」的機制,被教育成功的人,會以同樣的方式再去複製一批人。戰後臺灣的教育也是這樣,考試靠記誦,升學成為一種篩選的過程,吸收越好的人越能考得好;反之,就會被淘汰。當然,總有少數人是例外,只是絕大多數的人是同個模子出來的。黨國培養出來的菁英,大多不認同鄉土,相信中華文化優於一切。由於什麼都是「工具」,學生時代喊「反攻大陸」最大聲的,若現在最親靠中共政權,也就不奇怪。當前掌握臺灣政治的世代,接受的就是這樣的教育,和你們很不同,你們要了解這點,才能不被帶著走。
黨國屏蔽了很多社會的現況和真相。媒體報導一元化,掉落歷史夾縫的人群,被排除在人民的認知之外,「臺籍國軍」就是一個例子。戰後初期,國共內戰打得很慘烈的時候,很多臺灣人(閩、客、原住民)被招募,或連騙帶擄,去當國軍,他們被送往中國大陸打內戰,沒死的被共軍俘虜成為解放軍,後來又送去打韓戰;幸而沒死的,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整得很慘。倖存者要到1990年代才回得了故鄉,但黨國不聞不問。他們最不滿的是,同樣是國軍,受到的對待和「榮民」差別非常大,簡直無法比。
榮民是「榮譽國民」的簡稱。中華民國國軍退役的軍官、士官、士兵,符合一定規定(如服役十年以上),可申請「榮譽國民證」,由政府提供就業和生活的各種照顧(軍官退伍可參加特考,參見頁229、234)。退伍軍人軍階不同,將軍退伍,只要符合規定,也是榮民;不過,一般人觀念裡的榮民,指位居社會底層的外省籍退伍老兵。國共內戰時,軍隊中很多年輕人是拉來的(強拉、擄掠、拐騙等),他們隨著國民黨政府撤退來臺,一度被禁止結婚,等規定放寬後,因條件不好而無法成家,如學歷低、年紀大、無一技之長等;能結婚的,對象大抵是更弱勢的女性。在這裡,我們看到三、四十萬外省籍軍人的階層分化─有的屹立在社會金字塔的頂端,有的成為「一般人」,有的淪落到極卑微的底層。
戰後臺灣是擁有廣大農村人口的農業社會。「三七五減租」和「耕者有其田」政策,對佃農固然有幫助,但一個小島突然來了約一百萬軍民,糧食嚴重短缺,政府透過「肥料換穀」制度來解決問題,土地改革的好處被抵銷掉。當時農業很需要的化學肥料由政府全面掌控,農民只能按照官定交換價格,用稻穀來換取。交換價格嚴重不合理,農民等於被徵收看不見的重稅,稻米價格又被刻意壓低,農民收入不夠維持生活,他們的子女只好出外尋找工作機會,正好提供工廠廉價的勞力,符合當時「以農業培養工業」的政策。
農村子弟為了餬口,離鄉背井來到都市的工廠做工,1950、60年代很多流行歌曲講男子流浪到臺北,懷念故鄉,想念媽媽和情人,雖立志成功卻難免感到希微(寂寞)。不只男性,許多女孩到工廠當女工。有一首臺語老歌〈孤女的願望〉,改編自日文歌,敘述一個少女向路人問路,打算到臺北當女工。小女孩歌星陳芬蘭,以純真、童稚的美麗嗓音,打動大街小巷庶民的心。1973年秋天,一群通勤的女工搭船要到加工區工作時,船隻翻覆,二十五人落水而死。她們都還沒結婚,合葬在一起,所在地現在是高雄勞動女性紀念公園。
戰後實施「山地平地化」政策,也就是文化漢化、經濟資本化,加上工業化的腳步節節進逼,原住民社群受到結構性的衝擊。戰後的原住民土地,早經非法侵佔,在政府陸續開放開發之下,流失更加嚴重。原住民靠山林農作收入無法存活,導致兒女必須下山到都市謀生。如果都市對來自鄉村的庄腳人,像個黑暗的叢林;對來自山區的原住民,更是加倍黑暗。那是個對弱勢人群充滿歧視和偏見的時代,除了剝削之外,也還是剝削。原住民青年到城市賣體力做粗工:運貨、綁鐵筋、跑遠洋漁船……。黨國時代,嚴密管控人口流動,雇主扣住身分證,就能控制人身,許多部落青年掉入騙局、被壓榨,都是因為這一張小小的長方形證件。1986年發生鄒族少年湯英伸殺人的慘劇,震驚社會,引起許多人的同情,但救援不成,第二年十九歲的湯英伸終被槍決。
在悲慘世界,部落少女淪落到都市最黑暗的角落。排灣族盲詩人莫那能為妹妹和無數同命女孩寫了一首詩,最後一節這樣結束:
當鐘聲再度響起時
爸爸、媽媽,你們知道嗎?
我好想好想
請你們把我再重生一次……
那是我們社會(不是她們)恥辱的印記。
小知識
臺籍國軍
1945-1949年之間,到底有多少臺灣人加入中華民國國軍而被派到中國大陸打國共內戰?仍是個謎。許昭榮(1928-2008)是前臺籍日本兵,也是臺籍國軍,他估算:約一萬五千臺灣人子弟被派到大陸剿共,一萬人戰死;1949年隨國民黨政府撤退回臺的只有四百多人(以上數目還欠缺文獻佐證)。1987年許昭榮到中國大陸尋找戰死的戰友屍體,才驚知還有很多臺籍國軍滯留在中國各地。他們當中有些人陸續在1990年代返臺;當時連要回來臺灣,都困難重重,更不要說有什麼肯定和優待了。
「第一屆許昭榮文學獎」(2013)佳作〈嘉奪〉,是臺東成功阿美族武成榮(族名Katu,1927-)的口述自傳,很值得參考。他和部落青年被騙去當兵(說是讀三個月的書,就有好工作),也不知會被迫上船,整個過程只能說是野蠻。他在徐州作戰時受傷,抓住機會,幸得返回臺灣。他的部落(旮祭來)有四十多人去當兵,三十多人被送到中國大陸,最後五、六人活著回來。同部落的陳春雨,家中三兄弟去當兵,只有他一個人回來。
臺籍日本兵、臺籍國軍,都是臺灣子弟被統治當局送到戰場出生入死;他們當中有人穿過三種軍服:日軍、國軍、解放軍,然後被國家和社會遺忘,不知「為何而戰?為誰而死?」許昭榮必須以八十歲的身軀自焚才為他們保住一塊招魂和慰靈的地─高雄旗津「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
湯英伸案
湯英伸,阿里山特富野鄒族人,白色恐怖遭槍決的湯守仁(見頁202)是他的叔公。湯英伸就讀嘉義師專,因故休學,1986年初,離家到臺北謀生。他根據報紙廣告,應徵西餐廳的工作,沒想到落入地下職業介紹所的陷阱;他被帶到洗衣店工作,欠下三千五百元介紹費。雇主扣留他的身分證,又逼迫他超時工作,和奴工差不多。九天後湯英伸和雇主起衝突,在意識不清的情況下,殺死雇主一家三口。案發後,湯英伸前往警局自首,最後被判死刑。由於這件事牽涉到長期以來漢人對原住民的歧視、詐騙和剝削,引起社會高度關注,許多人士投入救援行列,並向總統蔣經國請願,希望能「槍下留人」,但最終失敗。
湯英伸對自己做的事深切懺悔,死時手中緊握著十字架,十字架與上方的耶穌像因受刑的苦痛而扭歪。
附帶一提,歌手.演員高慧君的祖父是高一生,外公是汪清山,她的媽媽和湯英伸的媽媽是姊妹,因此她和湯英伸是表兄妹。他們都來自白色恐怖多重受害的家庭。親愛的讀者,你能想像活在事件後加倍創傷中的情境嗎?
詩人莫那能簡介
莫那能(1956-),臺東縣達仁鄉排灣族詩人,漢名曾舜旺。他的一生經歷了很多不幸:幼年時母親過世,國三時爸爸替親人頂罪而坐牢。國中畢業,考上軍校才知道視力有問題,無法就讀。十六歲時,為了生活就到都市謀生,受到拐騙和剝削,做過很多粗重、沒有尊嚴的工作,承受職業傷害、車禍,最後雙目全盲。他的弟弟和他一樣,淪落都市惡劣的勞力市場,受盡剝削。更慘的是,妹妹被人口販子拐賣淪為雛妓。莫那能為了尋找、營救妹妹,面對黑道勢力,歷盡艱辛才救出妹妹。莫那能和弟弟、妹妹所經歷的,是當時許多原住民青少年的寫照。少年讀者,你能想像這樣的人生嗎?
1970年代後半,莫那能認識不少參與政治.社會運動的黨外人士,思想受到啟蒙,後來他也積極投入原住民運動,並開啟寫詩的文學之路。
莫那能的詩集《美麗的稻穗》收有正文引的這首〈鐘聲響起時──給受難的山地雛妓姊妹們〉,以及〈流浪──致死去的好友撒即有〉和〈親愛的,告訴我──給湯英伸〉,每個詩句在在刺痛我們的良心,要求我們誠實地面對過去和現在正在進行的惡與不義。
原住民的土地問題
原住民的土地問題很複雜,在這裡我們只能列出要點,希望少年讀者能留意臺灣歷史上「土地不正義」的問題,為建立公義社會而努力。
一、日治時期
1.原住民地區(蕃地)被收歸國有,再從中撥出一部分土地給原住民利用,稱為「蕃人所要地」,這也就是一般概念中的原住民保留地;1930年代保留地占全部蕃地的17%。保留地土地的大小,以社或部族人口數計算,基本上,仍維持社和部族的領域觀念。
2.保留地之外的國有地,很大部分是原住民被集體遷徙(集團移住)後,「讓」出來的。(國民黨統治時期也是不斷進行遷村。)
3.原住民地區(蕃地)和一般行政區分開治理。
二、戰後
1.戰後初期到1950年,大抵沿用日治時期「蕃地」管理方式,之後就很不一樣,在概念上,之前和之後是集體使用領域vs.個人土地財產。
2.日治時期「蕃地」是由各原住民領域組成,戰後用漢人的社群組織原則,劃分為分屬十幾個縣市的三十個「山地鄉」和二十五個「平地原住民鄉鎮」, 喪失原住民各民族或部落的概念和功能。(2010年「五都升格」後,有五個山地鄉變成都下的區。)
3. 1950-1960年,政府確立開發先於保護的原則,平地商人和資本進入山地;平地人違法占用保留地的問題逐漸惡化。1958年第一次「清理」「平地人民使用山地保留地」的情況,其實所謂「清理」,就是「就地合法」,讓非法占用變成合法。1990年以前共六次的「清理」,都是如此。
4. 1960年之後,關於保留地開發管理辦法,和日治時期有很大的不同,開啟了非原住民(團體或個人)入山開發的合法管道:舉凡平地公私營工礦、農林、漁牧等事業機關或個人,「為開發山地資源利用山地保留地」,只要「不妨害山胞墾殖及山地行政」,都可以經核准租用使用保留地。
5. 1966年之後,為了發展觀光業,入山管制局部開放。此外,保留地確立以私有為目標,破壞傳統共有領域制度和觀念。雖然私有化後,限制賣給非原住民,但假借「人頭」(讓別人用自己的名義去做某事),或私下訂定契約,造成保留地流失,由漢人實際控制土地。(頁81提到的例子,看來是私下抵押;名義上,土地還是原住民的,但實際上已喪失了。)
6. 1966-1990年之間,保留地管理辦法主要包括:逐步由原住民取得保留地所有權、成立鄉公所土地審查委員會(土審會;很難代表原住民的利益)、大幅放寬平地公私營企業與個人開發保留地,以及平地人民違法使用保留地就地合法化。
7. 1990年以後,由於原住民三次「還我土地」運動的影響,政府作出回應,如增編保留地、規定土審會委員五分之四必須為原住民等,但基本上仍往擴大開發項目的方向前進。長期以來漢人非法使用或占用的問題,仍沒獲得真正的解決。
以上根據林淑雅,〈解/重構臺灣原住民族土地政策〉(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第三章 現行原住民保留地制度評析。
國家政策向開發傾斜,人民無所不用其極的非法行徑,都是癥結所在。「人頭主義」更是看不見的惡源,希望你們這一代不會再延續這種惡習和壞行為。
小習題:如果你和家人到原住民地區旅遊,例如著名的清境農場,請查詢它的來源,並觀察它的設施是否嚴重破壞我們的山林水土。
7.被屏蔽的鄉土、勞農大眾和原住民
你們現在能在學校學習臺灣的歷史,不是容易的事。從有近代教育以來,一百年臺灣人在學校沒辦法學習自己的歷史。日本時代,學校教日本歷史,不教臺灣歷史,倒是非常注重鄉土教育,教導孩童認識「本島」。戰後黨國害怕臺灣人認同臺灣,教育中沒有臺灣歷史,也沒有臺灣鄉土。鄉土是人們真實生活的所在,卻被黨國屏蔽了;中國才是故鄉,學生在學校認識遠處的山川、歷史、文化,對自己身邊的環境毫無所知,甚至鄙視它。
黨國為了確立統治的正當性必須「反共」,因此「保密防諜」、「反攻復國」、「民族救星...
作者序
【新版序】
回想這本書第一版在校對時,三一八運動正如火如荼進行,也是我腳踝骨折療傷時。當時曾坐輪椅到青島東路「應援」並給短講,也靠四腳助行器到玉山社和學生一起作校對。2014年4月10日書出版時,占據立法院的反服貿運動諸將都還沒「出國會」。我個人對這本書的校對的記憶,竟然連結著臺灣政治運動的脈動。
這本小書出版後,持續受到讀者歡迎。有人問我讀者是哪些人?我當然無從知道,不過,青少年之外,確實有中壯年人士買來看,真的應了本書副題「寫給島嶼的新世代和永懷少年心的國人」。書有人看,是作者最大的鼓勵。原本想在本書第十刷之後出增訂版,但教學、研究,加上公共事務,實在忙不過來;後來又想說第二十刷時再做,但又輕易過了這個期限,最後是在第二十二刷之後。玉山社對於出增訂版一直很支持,從今年二月蔡明雲主編開始著手進行,和我「相熬」半年,終於要出版了。
增訂了什麼呢?讀者可能很想知道。首先,是全書做了一些細部的訂正,歷史的細節無數,要弄清楚不容易,只能力求正確,「知過必改」。基於「當代人不能不知當代事」的體認,第五篇有實質的變動,增加許書寧老師繪製的三幅插畫、黃清琦先生製作的二張地圖,以及十一個圖版。詞條增加六則,有兩則特別長,希望讀者願意耐心讀完。此外,封面封底更新,書末附索引。
一本書能出版,不知要耗費多少人的心力和時間。我要感謝陳慧先老師、吳俊瑩先生替我仔細看過一遍,並提供修訂建議。丁平、林文正、謝家偉三位同學,在不清楚什麼叫作「做索引」時,慷慨義助,結果我們一起捲入從早到晚整整四天以上的魔鬼作業。非常感謝三位同學堅持到底,給予無可替代的協助。蔡明雲主編不畏煩難,是最佳專業助力。
增訂版的校對剛好和香港人慘烈的「反送中」、爭自由、抗暴政運動重疊在一起,每天每夜再怎麼忙,也要看新聞和直播,與香港人精神同在,並學習從沒想到香港人可以教我們的東西。我想,日後我回想起增訂版的修訂和校對,也一定會連結到香港人可歌可泣、血淚斑斑的殊死奮鬥。人需要知道歷史,因為我們就在歷史當中;人若無感於當代脈動,相信很難了解過去吧?也無法和未來折衝吧?
最後,我格外感謝恩師鄭欽仁教授兩度替這本書題字。謹以這本書的戰後篇向鄭老師世代的海內外志士致敬。
周婉窈 謹誌
2019年9月4日
【新版序】
回想這本書第一版在校對時,三一八運動正如火如荼進行,也是我腳踝骨折療傷時。當時曾坐輪椅到青島東路「應援」並給短講,也靠四腳助行器到玉山社和學生一起作校對。2014年4月10日書出版時,占據立法院的反服貿運動諸將都還沒「出國會」。我個人對這本書的校對的記憶,竟然連結著臺灣政治運動的脈動。
這本小書出版後,持續受到讀者歡迎。有人問我讀者是哪些人?我當然無從知道,不過,青少年之外,確實有中壯年人士買來看,真的應了本書副題「寫給島嶼的新世代和永懷少年心的國人」。書有人看,是作者最大的鼓勵。原本想...
目錄
新版序
給少年讀者的信(代序)
繪者的話
誌謝
小事典、小知識、小觀念詞條目次
圖版目次
地圖目次
第一篇
1.地球和美麗島的誕生
2.臺灣給世界的禮物
3.臺灣早期居民與南島語族
4.原住民的神話和傳說
第二篇
1.從自主發展到外力入駐
2.荷蘭VOC的統治
3.國姓爺與鄭.荷戰爭
4.明鄭的統治
第三篇
1.臺灣局部被納入清版圖的經過
2.不被祝福的「唐山過臺灣」
3.漢人入墾與土牛紅線
4.漢人社會:族群、語言、風俗氣息
5.士紳階層和大家族的形成
6.開港、西人來臺和基督教的傳布
7.船難、牡丹社事件與日.原接觸
8.東亞新局勢和清領最後二十年
第四篇
1.乙未割臺和臺人保鄉衛土戰役
2.殖民統治的馴化與近代化
3.反殖民運動與文化啟蒙
4.臺灣慣習調查、殖民地初等教育
5.封鎖下的「歸順」之路、霧社事件
6.從傳統到近代:福爾摩沙藝術新貌
7.語文轉換、新文學、鄉土文學論戰
8.皇民化運動和戰爭動員
第五篇
1.戰後變局:從一頭熱到大失所望
2.二二八事件:抗暴、談判、血腥鎮壓
3.國府撤退來臺和島嶼的黨國化
4.戒嚴下的白色恐怖
5.黨國統治下的族群和語言政策
6.公民抗爭、「退出」聯合國、自決與獨立
7.被屏蔽的鄉土、勞農大眾和原住民
8.從野球到棒球:挫折年代的夢與堅持
9.美麗島事件、林家血案、陳文成案
10.群眾運動、解嚴到自由民主之路
餘論 轉型正義和美麗新國家
參考書目
圖片出處(補錄)
索引
新版序
給少年讀者的信(代序)
繪者的話
誌謝
小事典、小知識、小觀念詞條目次
圖版目次
地圖目次
第一篇
1.地球和美麗島的誕生
2.臺灣給世界的禮物
3.臺灣早期居民與南島語族
4.原住民的神話和傳說
第二篇
1.從自主發展到外力入駐
2.荷蘭VOC的統治
3.國姓爺與鄭.荷戰爭
4.明鄭的統治
第三篇
1.臺灣局部被納入清版圖的經過
2.不被祝福的「唐山過臺灣」
3.漢人入墾與土牛紅線
4.漢人社會:族群、語言、風俗氣息
5.士紳階層和大家族的形成
6.開港、西人來臺和基督教的傳布
7.船難、牡...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