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這是一個鬼故事,充滿惡、冤魂、貪婪、殺戮與人間地獄。
十九世紀,英法德等歐洲新帝國,為了爭奪原料與市場,激烈爭搶海外殖民地。這些大國都對非洲垂涎,但受限於當時的科技與地理知識,難以深入廣大內陸,尤其是剛果河流貫的非洲中部。最後卻由小國比利時意外出線,國王利奧波德二世用盡心機權謀,於該世紀末侵吞了現今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全境領土,收歸為自己私人所有。這塊殖民地約占非洲大陸的十三分之一,是比利時領土的七十六倍多。
這位比利時國王以殘酷手段奴役當地黑人、搜刮象牙與橡膠,歛聚了大量財富。凌虐、濫殺成為剛果人的日常。當中最惡名昭彰的,莫過於強制繳納的橡膠配額制度,也就是規定村民每日必須採收到一定的橡膠量,若未能達標,村民本人或他的家人,就可能被砍去手腳。據估計,利奧波德二世統治下的剛果,當地恐有將近一半人口(約一千萬人)因各種迫害殞命。
本書《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所要說的,正是這段長期被淡忘的殖民浩劫。
但是裡面也有善、英雄、犧牲、勇氣與人間正義。在黑人記者威廉斯、利物浦船運員工莫雷爾、英國領事凱斯門特的多年調查奔走、大聲疾呼下,剛果慘劇在二十世紀初引起國際輿論關注,連馬克.吐溫、柯南.道爾都挺身而出,加入譴責行列。一九〇八年,國王終於被迫將剛果自由邦移交給比利時政府。
所以鬼故事結束了?很不幸沒有。利奧波德陰魂不散,殖民陰影持續籠罩著剛果,至今也仍是比利時的一根敏感神經。不止步於利奧波德時代,作者對剛果的關心延續到二十一世紀,除深刻反省過去,也努力思索未來,如同書中那些永不放棄追查真相的人。
作者簡介:
亞當.霍克希爾德(Adam Hochschild)
美國作家、記者。出生於一九四二年,一九六三年畢業於哈佛大學,取得歷史與文學雙學位。著作頗豐,其中《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榮獲英國達夫.庫柏獎(Duff Cooper Prize)與加拿大萊昂內爾.蓋爾伯獎(Lionel Gelber Prize),以及一九九八年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決選名單。《埋葬鎖鍊:解放帝國奴隸鬥爭中的先知與反抗者》(Bury the Chains: Prophets and Rebels in the Fight to Free an Empire’s Slaves)進入美國國家圖書獎(National Book Award)決選名單與塞繆爾.約翰遜獎(Samuel Johnson Prize)初選名單。另著有《結束所有戰爭:忠誠與叛亂的故事,一九一四到一九一八年》(To End All Wars: A Story of Loyalty and Rebellion, 1914-1918)、《我們心目中的西班牙:西班牙內戰中的美國人,一九三六到一九三九年》(Spain in Our Hearts: Americans in the Spanish Civil War, 1936-1939)等作品。歷年作品被翻譯成十四種語言。現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新聞研究所教授寫作,妻子為社會學家亞莉.霍克希爾德。
譯者簡介:
黃煜文
臺灣大學歷史學碩士,專職譯者。譯作包括《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耶路撒冷三千年》、《閱讀蒙田,是為了生活》、《一四九三:殖民、貿易、物種,哥倫布大交換推動的新世界》、《大逃離:羅馬帝國滅亡如何開啟現代經濟大分流》、《惡托邦記:核城市到鐵鏽帶,未忘之地的歷史》、《孤獨的哲學》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張鎮宏|《報導者》國際新聞主編
【共同推薦】
房慧真|作家
馮卓健|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專案助理教授
楊彥彬|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劉曉鵬|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
(依姓名筆畫排序)
名人推薦:【專文推薦】
張鎮宏|《報導者》國際新聞主編
【共同推薦】
房慧真|作家
馮卓健|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專案助理教授
楊彥彬|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劉曉鵬|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
(依姓名筆畫排序)
章節試閱
【第十章】哭泣的樹(節選)
庫巴首都遭到掠奪,與剛果地區的其他事件一樣,都是由萬里之外的某個發明所觸發。在謝波德第一次動身前往非洲的幾年前,某日,一名留著威嚴白鬍子的獸醫在愛爾蘭貝爾法斯特的家中為兒子修理三輪車。登祿普(JohnDunlop)試圖解決一個讓自行車騎士困擾多年的問題:如何能輕鬆騎車而不用忍受顛簸之苦?登祿普終於想出可行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一個可充氣的橡膠輪胎。一八九〇年,登祿普公司開始生產輪胎,不僅掀起一波自行車熱潮,也催生了一個恰逢其時的新產業,因為汽車時代即將來臨。
從哥倫布在西印度群島注意到橡膠開始,歐洲人就知道這項物質。十八世紀晚期,一位英國科學家發現用它可以擦掉(rubout)鉛筆的筆跡,於是以英文rubber為其命名。一八二三年,蘇格蘭人麥金托什(CharlesMacintosh)則因為橡膠貢獻了自己的名字,使其成為一個英文單字(macintosh,雨衣),他想出大量生產的方式,取代了美洲印第安人施行已久的傳統做法:也就是把橡膠塗抹在布料上,這樣布料就能防水。十六年後,美國發明家固特異(CharlesGoodyear)不小心把硫磺撒在正在火爐上加熱的橡膠上。他發現,兩者混合之後,即使冷卻也不會變硬,加熱也不會發出惡臭或變得軟黏──先前人們用橡膠製造雨鞋或雨衣時經常遇到這個問題。不過一直要等到一八九〇年代初,也就是登祿普將可充氣的輪胎裝在兒子的三輪車上五年後,全世界才真正掀起了橡膠熱。工業世界不僅需要大量的橡膠輪胎,也希望取得更多的軟管、墊片,以及用來包裹電報線、電話線與電線的橡膠絕緣物,這些線路正迅速延伸到全球各地。突然間,所有的工廠都亟需這種神奇的商品,而橡膠的價格也在一八九〇年代水漲船高。橡膠熱衝擊最大的莫過於赤道雨林地區的民眾,這個地區的野生橡膠藤攀緣著樹木往上生長,幾乎覆蓋了半個利奧波德治下剛果。
對利奧波德來說,這波橡膠熱簡直是上帝的恩賜。他為了投資剛果而債臺高築,但現在卻發現,剛果帶來的收益很可能超過他原先的預期。世界並未喪失對象牙的渴望,但到了一八九〇年代晚期,野生橡膠已遠超過象牙,成為剛果歲入的主要來源。國王急切地盤問從剛果返回的官員,要他們詳細交代橡膠的收穫量,藉此確保他的財富;他閱讀源源不絕傳回的電報與報告,並且在頁緣寫下他的指令,再交給他的侍從官去執行。這段時期利奧波德的信件充斥著數字,包括世界市場的商品價格、貸款利率、運送到剛果的步槍數量、運送到歐洲的橡膠噸數與他計劃用新獲得的利潤在布魯塞爾興建的凱旋門尺寸。閱讀國王的信件,像是在閱讀一家公司執行長的信件,這位執行長才剛研發出一項能夠獲利的新產品,他必須趕在競爭者啟動裝配線之前搶占市場。
利奧波德憂心的競爭主要來自人工種植的橡膠,這種橡膠不是來自橡膠藤,而是來自橡膠樹。然而,橡膠樹需要悉心照顧,而且需要數年的時間長成,而後才能從樹幹上割取橡膠液。國王貪婪地要求必須從剛果的野生橡膠藤取得更大量的橡膠,因為他知道,一旦拉丁美洲與亞洲的橡膠樹種植園成長到可以採收的階段,橡膠的價格將會大幅滑落。這件事確實發生了,但在此之前,剛果已經享受了將近二十年的野生橡膠榮景。在那段期間,搜尋橡膠藤的工作從無間斷。
與蒐集象牙的人一樣,供應橡膠給剛果國營與民營公司的人是根據上繳數量的多寡來計算酬金。一九〇三年,一名特別「具生產力的」代理人領到的佣金是自己年薪的八倍。但真正鉅額的利潤直接流入了安特衛普與布魯塞爾,在首都,大筆金錢注入布雷德羅街(rueBréderode)兩側,這條街的一側是王宮後半部,一側是剛果政府辦公室和剛果商業機構所在的幾棟建築。
儘管利奧波德私人控制的剛果政府可以拿走特許公司所獲得利潤的一半,但是這位國王從剛果政府直接利用的土地上所賺取的金錢還遠超過上述利潤。由於特許公司的經營必須對外公開,因此我們可以從這些公司取得較清楚的統計數據。舉例來說,一八九七年,其中一家英比印度橡膠與探險公司(Anglo-BelgianIndiaRubberandExplorationCompany)在剛果以每公斤一.三五法郎的代價購買橡膠,等他們把橡膠運到位於安特衛普的公司總部時,每公斤橡膠的售價有時可以高達十法郎,獲利率超過七倍。到了一八九八年,英比印度橡膠公司的股價已將近是六年前的三十倍。從一八九〇到一九〇四年,剛果的橡膠總盈餘增加了九十六倍以上。到了十九、二十世紀之交,剛果自由邦已成為非洲獲利最多的殖民地。獲利之所以能夠急遽增加,主要因為除了運輸成本之外,收成野生橡膠完全不需要栽種、施肥,也不用對昂貴設備進行資本投資。它只需要勞動力。
勞動力從哪裡來?對剛果的統治者來說,這構成了問題。他們無法直接把人抓來,把他們鎖在一起,然後在監督者拿著席科特的情況下,逼迫他們工作。為了蒐集野生橡膠,這些人必須廣泛分散在雨林裡,而且通常還要爬樹。
橡膠是凝固的汁液;橡膠的法文是caoutchouc,這個字源自於南美洲印第安人的說法,意思是「哭泣的樹」。在剛果,這種哭泣的樹是一種柔軟易吸水的卷枝藤屬(Landolphiagenus)長型藤蔓。藤蔓的基部粗達一英尺,它會纏繞著樹幹往上攀爬到一百英尺甚或更高的高度以獲取陽光。然後,藤蔓會分枝,沿著周圍五六棵樹木的上層枝葉生長纏繞,蔓延的長度可能達到數百英尺。為了蒐集橡膠,你必須用刀子割開藤蔓,然後在下面吊一個桶子或陶器來蒐集緩慢滴落、濃稠如同牛奶的汁液。你可以在藤蔓上割出一道小切口來取得汁液,或者──官方禁止這麼做,但實際上這種做法相當普遍──直接砍掉藤蔓,這樣可以產出更多的橡膠,但卻會殺死整棵藤蔓。一旦村落附近的藤蔓已經採集一空,工人就必須進入森林更深處,很快的,負責採集的工人至少必須花費一到兩天的時間才能找到完全未被採收過橡膠的藤蔓。當從地面上能觸及的藤蔓部位已被採集一空,工人就必須爬到樹上繼續採集。一名傳教士寫道,「我們……在路上看到一個人,他在採集橡膠時從樹上掉下來,摔斷了背脊。」此外,頻繁的大雨也會使橡膠藤所在的雨林地區變成沼澤地。
無論支付多少飾物或黃銅線,也無法讓人同意連續好幾天待在雨水氾濫的森林裡進行採集工作,這樣的差事不僅辛苦,身體也受不了。採集工人必須讓糖漿般的橡膠變乾,使其凝結,而通常只有一個方法可以做到這點,那就是把橡膠塗在自己的手臂、大腿與胸部上。一八九二年,公安軍官夏爾坦(LouisChaltin)在日記裡寫道,「前幾次免不了會感到疼痛,因為取下橡膠的時候,身上的毛髮也會跟著被拔除。原住民不喜歡採集橡膠,必須強迫他們去做。」
要怎麼強迫?漸漸的,有一些消息與流言傳到了歐洲。一八九九年,英國副領事在報告上寫道,「我聽說了烏班吉河上游發生的事。這位軍官的方法是……先搭乘獨木舟抵達某個村落,居民看到他們來總不免四散奔逃;士兵們一登陸就大肆掠奪,他們把所有的雞、穀物等等拿出屋外;之後,他們對居民展開攻擊,直到他們能抓住村裡的婦女;他們以這些婦女作為人質,要求該區酋長必須採集到他們要求的橡膠重量。村民繳納了橡膠,另以每個女人兩頭羊的代價,將她們一一贖回。他們掠奪了一個又一個村子,直到收到足夠數量的橡膠為止。」
他們綁架作為人質的對象,有時是婦女,有時是孩子,有時是老人或酋長。位於橡膠生產地區的政府或公司哨站,莫不綁架了大批人質丟在柵欄裡等待村民贖回。男性村民如果拒絕採集橡膠,那他的妻子就可能遭到處死。然而,這些婦女也可能在被贖回之前死亡,因為在柵欄裡,不僅缺乏食物,生活條件也奇差無比。一八九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公安軍官布里庫斯在日記裡寫道,「上次掠奪恩格維特拉帶回來的婦女,給我惹了一堆麻煩。每個士兵都想找樂子。負責看守婦女的哨兵居然把最漂亮的幾個女人鬆綁,然後強姦她們。」
當然,利奧波德從未宣稱綁架人質是官方政策;如果有人做出這類指控,布魯塞爾當局就會嚴厲予以駁斥。然而在現場,在沒有人窺視的地方,這些人就會露出他們的真面目。綁架人質的指示甚至白紙黑字寫在半官方的指導手冊裡,行政單位發給每位代理人與每個政府哨站的《剛果旅行者與居民指南》(ManuelduVoyageuretduRésidentauCongo),上面寫得清清楚楚。這部指南分成五冊,從如何讓僕役服從到適當地發射禮炮,所有的事情規定得鉅細靡遺。而綁架人質只是其中一項例行公事:
在非洲,要俘虜原住民……是件容易的事,就算原住民躲藏起來,他們也不會遠離村子,他們一定會到村落周圍的菜園找吃的。只要稍加留意,必能抓到幾個手腳比較慢的……當你覺得抓到的人已經夠多了,你可以從中挑選一個老人,最好是老婦人。把她交給酋長,讓她轉告酋長進行協商。酋長希望他的民眾能夠獲釋,通常會決定派代表過來協商。
歷史上很少有這樣的機會,讓我們能看到為第一線執行恐怖統治的人員制定的詳細指示。綁架人質的訣竅規定在指南的其中一冊,標題叫《實際問題》(PracticalQuestion),這是由約三十人組成的編輯委員會編纂的。其中一位委員曾在陳列人頭的史坦利瀑布哨站擔任站長,卸任之後,他花了兩年時間編纂這本冊子,這個人就是羅姆。
***
綁架人質的做法使剛果不同於其他實施強制勞動的體制。然而撇開綁架人質不談,剛果在其他方面也與實施強制勞動的體制沒什麼不同。例如數十年後出現的蘇聯古拉格也是一種開採原料的奴工體制,跟剛果一樣採取配額制。在西伯利亞,每個犯人每天都被規定要砍伐多少立法公尺的木材與開採幾公噸的金礦;在剛果,配額則是幾公斤的橡膠。獲得特許的英比印度橡膠公司管轄的富庶地帶就位於剛果河巨大半圓形彎道下方,他們規定每個村落的正常配額是一名成年男性每十四天必須採集三到四公斤的乾橡膠──基本上這等於要求這些男性必須全職從事採集工作。在其他地區,配額還更高,而且可能一段時日後會加重。獲得特許的剛果安特衛普商業公司(SociétéAnversoiseduCommerceauCongo)控制了剛果北部的蒙加拉河(MongalaRiver)盆地,公司人員估計,要達成配額,橡膠採集者必須一個月花二十四天待在森林裡,他們會搭建簡易的籠子睡在裡面,以避免遭受豹子的攻擊,雖然不一定有效。
為了採集位於高處的橡膠藤,有些人無所不用其極,索性將整棵橡膠藤扯下來,大卸八塊,然後榨乾裡面所有的汁液。雖然剛果政府嚴令禁止以這種方式毀壞橡膠藤,但剛果政府也對未能採集足夠橡膠的人處以席科特的刑罰。兩害相權,一般人還是寧可摧毀橡膠藤。有目擊者曾看到,非洲人為了達成配額,甚至連根部都刨開來。
採集橡膠的體制完全軍事化。公安軍駐紮各地,與公司簽下為其提供火力的合約。此外,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民兵,美其名為「哨兵」。無論是軍事還是其他層面,公司都是剛果政府的延伸,因此要綁架人質或鎮壓村落叛亂時,公司的哨兵與公安軍的士兵總是一起合作。
只要是橡膠藤的產區,當地人民就會受到嚴格控管。就算只是要到鄰村拜訪朋友或親戚,也必須獲得政府或公司代理人的准許。在一些地區,民眾必須把金屬號碼牌掛在脖子上,這樣公司代理人才能追蹤你是否已經完成配額。大量非洲人被徵召組成勞動大軍:英比印度橡膠公司的橡膠生產量只占剛果的一小部分,但在一九〇六年,英比印度橡膠公司徵召的橡膠採集工人已達到四萬七千人。
沿著河岸,一排排疲憊的工人,頭上頂著籃子,裡面裝著塊狀的灰色橡膠,他們有時要步行二十英里甚或更遠,將橡膠集中到歐洲代理人的屋子附近,歐洲代理人會坐在陽臺上,給工人運來的橡膠秤重。在某個集中點,一位傳教士估計有四百人頂著籃子前來。工人交出橡膠後,這些橡膠大致上會弄成石板的形狀,尺寸相當於一個小型行李箱,然後放在太陽底下曬乾。曬乾之後,橡膠會放在駁船或平底船上,由汽船拖往下游,這是前往歐洲的漫長旅程的第一階段。
一般來說,國家與公司支付給村民的工資,不外乎一塊布、珠子項鍊、幾湯匙的鹽或一把刀子。這些東西有跟沒有一樣,而給他們刀子其實也只是要他們採集更多橡膠。曾出現至少一個下面這樣的例子:某個酋長逼迫自己的民眾採集橡膠,而他獲得奴隸作為報酬。一九〇一年,在史坦利瀑布附近,曾有兩名白人官員發生法律爭端,他們交談的內容被記錄下來。被質問的證人是涼巴(Liamba),他是馬林達村(Malinda)的酋長:
問:奧提歐先生[公司人員]是否給你女人或孩子?
答:有的,他給我六個女人與兩個男人。
問:他給你這些人做什麼?
答:我把橡膠運送到哨站,這些人是給我的報酬,他告訴我,我可以吃掉、殺掉他們,或者把他們當成奴隸來使用──一切由我來決定。
***
與開賽河流域相鄰的雨林蘊藏豐富的橡膠,在開賽河流域傳教的謝波德與其他美南長老會傳教士發現自己置身於巨大的災難現場。開賽河流域也是反抗利奧波德統治最激烈的地區之一。一位與政府結盟的酋長派出武裝分子大肆破壞謝波德傳教的地區,他們掠奪與燒毀超過十餘座村落。絕望的難民紛紛湧入謝波德的傳教站尋求協助。
一八九九年,上級要求謝波德深入林間調查衝突的根源,由於這麼做等於要冒生命危險,謝波德雖然百般不願意,但最後只能接受。他在森林發現地面血跡斑斑,村落遭到破壞,還有許多屍體;空氣中瀰漫著腐肉的臭味。謝波德抵達掠奪者營地那天,他的目光被一堆用煙燻烤的東西所吸引。酋長「引領我們來到一個柴火堆,下面小火焚燒著,上面是一堆人的右手,我數了一下,一共有八十一隻」。酋長對謝波德說,「看!這就是我們的證據。我們必須砍掉我們殺害之人的右手,這樣才能向政府證明我們殺掉了多少人。」酋長自豪地向謝波德展示那些已經被砍掉右手的屍體。用煙燻烤可以在炎熱、潮溼的氣候下保存這些右手,因為酋長可能要花數天或數個星期才能將這些右手展示在官員面前,然後得到應有的獎賞。
謝波德偶然間發現利奧波德橡膠體系中最可怕的一面。就像綁架人質一樣,砍手也是刻意制定的政策,就連高級官員日後也承認的確如此。勒梅爾(CharlesLemaire)在退休後回憶說,「我在剛果擔任赤道區第一長官。在提到橡膠問題時,我對政府表示,『要採集區內的橡膠……就必須砍掉手、鼻子與耳朵。』」
如果有村子拒絕採集橡膠,政府或公司的軍隊或者它們的盟友有時會進行屠村,殺雞儆猴。但展開這類行動時,歐洲軍官往往抱持著懷疑的態度。當他們把子彈發放給士兵時,他們要求士兵必須證明他們的子彈打在某人身上,而不是「浪費」在狩獵上,他們更不願意看到的是士兵把子彈保留起來用於可能的譁變。士兵必須提出的證明是砍下屍體的右手。但偶爾他們砍下的右手不是來自於屍體。一名軍官對傳教士說,「有時候,士兵會拿子彈去打獵,卻砍下活人的右手作為證明。」在某些軍事單位,甚至設有「專門保管手的人員」;他的工作就是用煙燻烤那些手。
謝波德既非首位在剛果看到被砍下的手的外國目擊者,也不是最後一位。但他為傳教雜誌撰寫的文章,裡面提到他的恐怖經歷,而這些文章在歐美獲得廣泛轉載與引用,由於他的緣故,海外人士開始將剛果與被砍下的手連結在一起。謝波德公布驚人發現後過了六年,比利時社會主義領袖凡德維爾德(ÉmileVandervelde)抨擊利奧波德拿剛果的獲利興建昂貴的公共工程,他在國會表示,「這些紀念拱門,總有一天人們會稱它們為『砍手拱門』。」謝波德的坦言不諱,最終引發當局怒火,屆時,身為律師的凡德維爾德將在剛果的法院為謝波德辯護。但這已不在本書的講述範圍之內。
隨著橡膠恐怖(rubber terror)瀰漫整片雨林,種種恐怖手段也讓民眾留下終生無法磨滅的記憶。五十年後,一位天主教教士在記錄口述歷史時,引用了一個名叫茨旺比(Tswambe)的男子的說法,他提到有一個特別令人痛恨的官員叫作菲維斯(LéonFiévez),他的恐怖手段令史坦利潭北方沿河三百英里的居民聞風喪膽:
所有的黑人都認為他是赤道地區的魔鬼……你必須將原野上所有被殺害之人的右手砍下來。他想親眼看到每個士兵砍下的手的數量,他們必須把這些手裝在籃子裡帶回來……拒絕提供橡膠的村落會被滅村。當時還是年輕人的我,曾經目睹負責守衛波耶卡村(Boyeka)的菲維斯手下士兵莫利里(Molili),他拿了一張大網套住十個被逮捕的原住民,他在網子裡放了一顆大石頭,然後連人帶石一起推入河中……橡膠造成這些苦難;因此我們不想再提到橡膠這種東西。士兵逼迫年輕人殺害或強姦他們自己的母親與姊妹。
一八九四年,一名公安軍官經過菲維斯的哨站,他提到菲維斯告訴他,附近的村落如果沒有提供他軍隊所需的魚與木薯,他會怎麼對付他們:「我會對他們發動戰爭。我會殺雞儆猴:砍下一百顆人頭,之後就會有大量的補給物資送到哨站。我的目標最終還是人道主義。我殺死一百個人……但饒了剩下五百個人的命。」
像菲維斯這種虐待狂,他不僅制定了砍手與砍人頭的「人道主義」基本原則,還以此自得其樂。姆畢馬(M’Bima)哨站的站長用左輪手槍在非洲人的耳垂上打洞。在開賽河流域工作的代理人普雷莫瑞爾,會對他認為裝病的人餵食大量的蓖麻油。村民為了達成配額重量,於是在橡膠裡加入泥土與沙石,然後上繳給代理人德提亞吉(AlbéricDetiàge),德提亞吉發現後,便命他們吃下所有的橡膠。兩名挑夫未到指定的公廁便溺,地區長官維爾杜森(JeanVerdussen)命令在他們臉上塗糞,並且讓他們在部隊面前遊行示眾。
白人底下的士兵在他們的籃子裡裝滿砍下人手的消息很快傳遍剛果全境,原本是白人之間盛傳黑人有吃人肉的風俗,此時有了戲劇性的翻轉,許多非洲人開始相信白人有吃人肉的習慣。黑人之間流傳,白人屋子裡的醃牛肉罐頭其實裝的不是標籤所寫的動物肉,而是剁碎的人手。
【第十章】哭泣的樹(節選)
庫巴首都遭到掠奪,與剛果地區的其他事件一樣,都是由萬里之外的某個發明所觸發。在謝波德第一次動身前往非洲的幾年前,某日,一名留著威嚴白鬍子的獸醫在愛爾蘭貝爾法斯特的家中為兒子修理三輪車。登祿普(JohnDunlop)試圖解決一個讓自行車騎士困擾多年的問題:如何能輕鬆騎車而不用忍受顛簸之苦?登祿普終於想出可行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一個可充氣的橡膠輪胎。一八九〇年,登祿普公司開始生產輪胎,不僅掀起一波自行車熱潮,也催生了一個恰逢其時的新產業,因為汽車時代即將來臨。
從哥倫布在西印度群...
作者序
【專文推薦】幽靈能不能對歷史說謊?當《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戳中了「文明」的痛點
■ 張鎮宏(《報導者》國際新聞主編)
來自美國的亞當.霍克希爾德(Adam Hochschild),或許從沒想過著作《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King Leopold's Ghost),竟會成為衝擊比利時國家記憶的轉折。
二〇二〇年六月,比利時布魯塞爾王宮的大門外,一群黑衣年輕人們,在記者、警察之間吶喊抗議。示威者的憤怒起自於大西洋彼岸,美國明尼蘇達州的非裔市民喬治.佛洛依德(George Floyd)之死。這名高大的黑人男子,因為臨檢誤會而遭到白人警察以膝蓋壓制頸部八分鐘、最終當街窒息而亡,當時不僅引爆全美民權運動抗爭,以「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 BLM)為號召的示威,更在地球彼端、與明尼蘇達事件毫無關連的比利時,點燃一場關於一百多年前、殘忍迫害至少一千萬人致死的歷史怒火。
示威者聚集在宮殿門外高喊「國家認錯」,更包圍王宮斜對角的一尊騎馬青銅像──那是利奧波德二世國王,比利時史上在位時間最久的君主──他們徒手爬上數米高的雕像,給青銅國王的眼睛、雙手抹上了血紅色的油漆,最後還在他身上潦草寫下「道歉」、「種族屠夫」等標語。
這尊歷史將近百年的銅像基座,原本刻有一段說明字句:「鑄造國王銅像的錫與銅,都來自於非洲的剛果」,但示威者卻在一旁以噴漆塗鴉追加了補述:「此人屠殺了一千五百萬名剛果人民。」
而此一歷史傷痕的控訴與現代辯論,卻正好都與這本經典之作《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有關。
你的「建設之王」,我的殖民暴君
一八六五至一九〇九年間在位的利奧波德二世,是比利時最具爭議的歷史人物之一。在他四十四年的統治期間,比利時不僅從國土有限的西歐小國,一舉躍升為富饒發達的經濟強權,利奧波德二世更積極從事國土建設,除了興建車站、公園、宮殿、博物館,他也非常樂於贊助新穎豪奢的建築設計,繁榮的比利時更在他治下主辦了兩次世界博覽會。因此直到今日,比利時人仍不吝褒美地尊稱他為「建設之王」(King-Builders)。
但利奧波德國王的另一面,卻是貪婪且不擇手段的野心家,他汲汲營營地追求海外殖民地,希望以此趕上帝國主義「開化世界」的掠奪商機。利奧波德曾想進入巴西、菲律賓、甚至一度打算向清帝國取得臺灣的租借權。
最後他卻動上了非洲大陸的歪腦筋,以私人資助的方式,委任英國探險家史坦利(Sir Henry Morton Stanley)組織了一支武裝探險隊,他們在一八七九年從剛果河口出發往上游探索,一路以誘騙詐欺和武力征服的方式與當地部落簽署不平等條約,並向國際宣稱自己「發現」了剛果河盆地。最後,利奧波德國王再藉由國際政治的外交漏洞與慈善開發的道德宣傳,心滿意足地於一八八五年擁有了被國際社會承認、只專屬於國王的私人殖民地:剛果自由邦(Congo Free State)。
剛果自由邦的象牙、橡膠與礦產,成為利奧波德國王私人金庫源源不絕的補給來源,但為了加速殖民地的財富輸出,利奧波德更積極招募傭兵組成「公安軍」(Force Publique)作爲統治剛果自由邦的軍警武力。然而這支殖民軍隊不僅軍紀敗壞且貪腐殘虐,以徵稅、生產為由的屠村暴行更成為殖民地的「殘酷日常」,這讓剛果在短短十幾年間人口驟減至少一千萬人。
剛果自由邦裡的公安軍與比利時軍官,經常裝備一種以河馬皮製成的重型皮鞭「席科特」(chicotte)──據說在全力揮舞的情況下,席科特的威力甚至足以將受刑人劈成兩半──但無論是礦場、運輸人力隊、處刑囚犯、對社區殺雞儆猴、甚至只是單純的逞威或暴力發洩,席科特鞭刑下的哭嚎,都已成為利奧波德國王在剛果的統治象徵。
當剛果自由邦發生的反人類暴行,開始藉由外國商人、傳教士、學者與外交官員傳向世界。但利奧波德國王從殖民地暴斂掠奪而來的鉅富,卻足以讓他買通媒體製造「假新聞」、「大外宣」,用盡烏賊戰來詆毀、否認各界對他的屠殺指控。
但利奧波德國王的詐術,卻沒有能騙過歷史之眼的審判。一九〇四年五月,深入剛果宣教的英國浸信會傳教哈里斯夫婦(John, and Alice Harris),在剛果北部的村落巴林加(Baringa)拍下了一組震撼全球的照片,其中一張名為「來自松戈區瓦拉村的恩薩拉」(Nsala of Wala in the Nsongodistric)的照片,更是將殖民統治的恐怖與殘虐,永遠收進了歷史的證詞裡。
「早餐才剛吃完,一名非洲父親便衝到我們的泥土屋的走廊臺階上,把他小女兒的手與腳放在地上,」哈里斯夫婦的田野日記,如此寫下悲傷男子恩薩拉的故事,由於來不及向殖民政府繳納足夠的橡膠生產量,公安軍遂採取連坐法,在殺死男子的妻子、兒子以示懲戒後,還按照「缺額比例」把他唯一還活著的小女兒斬斷手腳,而對於利奧波德統治之殘酷感到不可置信的哈里斯夫婦,看著恩薩拉帶來的手腳尺寸,繼續寫下:「他的小女兒頂多只有五歲」。
無論利奧波德國王如何封鎖消息,他在剛果自由邦的殘酷統治仍不脛而走,並藉由各國記者、傳教士、人權同情者而傳遍世界,甚至連著名的美國作家馬克.吐溫(Mark Twain)、英國偵探小說《福爾摩斯》作者柯南.道爾(Conan Doyle)都挺身而出,為阻止利奧波德的私人殖民而積極奔走。
最終在國內外沉重的政治壓力之下,利奧波德二世被迫在一九〇八年將剛果自由邦的主權,移交給比利時政府。至於交出殖民地後的利奧波德國王,則於隔年逝世,直到他嚥下最後一口氣為止,他都不曾踏上過剛果的土地。
但剛果依舊是殖民地,只是從國王私產成為比利時政府統治的「比屬剛果」。利奧波德國王曾找來國際資本,於一九〇六年成立了專營剛果開礦的「聯合礦業」(Union Minière du Haut-Katanga)。聯合礦業大舉開採剛果的鑽石、銅礦、甚至鈾和鈷,藉此成為全世界影響力最大的財團之一。直到一九六〇年剛果獨立之前,聯合礦業主宰了比屬剛果七〇%的出口與超過五〇%的政府收入,這讓剛果名符其實地成為「財團殖民地」。由於利益龐大,不願輕易放棄剛果資源的比利時政府,遂在剛果獨立之後煽動地方叛亂引爆「剛果危機」,最後才在五年血戰與國際譴責的多重壓力下,於一九六五年黯然撤出剛果。
然而比利時在結束統治後,從未正視自己的殖民暴行與歷史責任。利奧波德二世在轉移剛果所有權之際,大舉銷毀統治文件,而比利時在剛果危機之後,不僅做了與利奧波德二世一樣的滅證行為,直到二〇〇〇年為止,比利時的教科書、博物館、學術研究仍會刻意迴避對「剛果殖民」的負面敘述,甚至刻意遺忘利奧波德二世在非洲土地上的殘酷暴行。
一九九八年,美國作家霍克希爾德,在大量整理歷史文件與報導資料後,將利奧波德二世在剛果的殖民故事,出版為本書《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儘管這本書在出版前夕,曾因為題材冷門而多次遭到出版社拒絕提案,但霍克希爾德筆下的歷史,卻以極完整的敘事還原出最駭人的史實,這不僅吸引了各國讀者對於這段「遺忘歷史」的興趣,更在國際上引發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激烈政治爭辯。
那些不承認有鬼魂的辯論
對曾受過歷史學訓練、也曾當過記者的霍克希爾德而言,利奧波德二世對剛果的殖民歷史不僅極具衝擊力與戲劇性,更視之為「二十世紀第一起重大國際醜聞」和「二十世紀第一場大規模國際人權運動」。但利奧波德二世逝世之後,史學界對於這段故事的紀錄和討論卻異常消失──就像是那些因為利奧波德殖民暴政而慘死的一千萬名剛果人命從未存在似的──因此見證過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的霍克希爾德,起心重述這段歷史。
然而比利時對《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的問世,卻出現極為強烈的抵制情緒。無論比利時學界、政治人物、甚至是收藏剛果掠奪文物的歷史博物館,都主張「沒有完整證據能證明利奧波德國王的統治,真的造成了上千萬剛果人民的死亡」,並批評霍克希爾德「扭曲歷史」,企圖以「不精準的歷史考證」惡意抹黑比利時國家形象與記憶。
在《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中,霍克希爾德以殖民政府的人口普查數字,指出利奧波德國王治下的剛果自由邦,在二十年內竟出現了超過一千萬人的人口負成長,考慮到公安軍屠殺平民、殖民產業對勞動人口的壓榨奴役,以及剛果自由邦總督對於瘟疫控制的失能無力,應足以證明剛果當時正遭遇極為嚴重且前所未見的人道危機。
霍克希爾德認為,剛果自由邦發生的血腥歷史,在暴力規模與殘酷級別上,都讓人聯想到希特勒與史達林所發動的大屠殺。但利奧波德國王與比利時政府對於暴政執行文件與紀錄的銷毀滅證,卻又遠遠超過於納粹與蘇聯政權,「即使是極權主義國家,也很少會對自身運作的紀錄做出如此徹底的破壞。」霍克希爾德在書中如此感嘆。
但比利時卻憤怒指責《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的死亡估計數字「不可信」,但理由卻是殖民官員過少、甚至「剛果部落都在叢林裡生活」,因此當年的人口普查有極大誤差。他們同時嚴厲批評霍克希爾德把比利時國王拿來與希特勒、史達林相比,特別是那些曾統治過剛果的殖民政府官員,更毫不客氣地責罵霍克希爾德和經典小說《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作者康拉德(Joseph Conrad)是同路人,質疑他們的作品都是「盎格魯─薩克遜人的傲慢」,「在抹黑比利時之前,他們何不反省美國的黑奴歷史,或者是英國征服全球的帝國主義。」
像是前比利時外交部長路易.米歇爾(Louis Michel),就是為利奧波德國王開脫最力的政治人物之一,「利奧波德二世的遠見充滿雄心壯志──在我眼裡利奧波德國王就是我們的民族英雄,是他的野心才讓比利時能從叢薾小國蛻變成充滿夢想。」在一次二〇一〇年的專訪裡,路易.米歇爾毫不掩飾地表示。
「有人指責比利時對剛果『種族滅絕』,這完全是錯誤的指控,至少利奧波德二世不應該受到這樣的質疑,比利時人給剛果帶來了鐵路、學校和醫院,還振興了剛果的經濟成長。有人說比利時在剛果的殖民經濟等同於勞動集中營?但那就是適合當時時空背景的『工作方式』之一,」路易.米歇爾強調,「或許在某些時刻政策出了錯……但不可否認的是,利奧波德二世確實給剛果帶來了文明。」
路易.米歇爾的發言顯示比利時對於殖民歷史的缺乏反思,更彰顯出《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所點出的癥結,也就是比利時故意遺忘、甚至抹滅此一歷史痛點──在二〇〇八年的教育調查裡,超過四分之一的比利時中學畢業生「不知道比利時曾經殖民剛果」;根據安特衛普大學在二〇二〇年進行的國民調查,超過三分之二的比利時國民不瞭解比利時殖民史,但過半民意仍認為「比利時統治對剛果利大於弊」;甚至當現任比利時國王菲利浦(Philippe de Belgique)於二〇二〇年就殖民歷史間接道歉,首度對剛果「過去的創傷」表示「遺憾」之際,他的王族胞弟勞倫特王子(Prince Laurent)卻對外公開表示:「利奧波德國王根本沒去過剛果,所以我不明白他能怎樣傷害那裡的人民。」
在比利時BLM運動高峰的一個月內,這座利奧波德國王銅像曾被潑漆、塗鴉、甚至遭民眾襲擊十多次,但比利時政府每一次都會以維持市容為由整潔出手清除國王身上標語,雙方就這麼繞著銅像往來攻防,最後不耐煩的示威者乾脆留下了回應標語:「政府該做的是反省檢討,不是為殺人魔的銅像打理門面粉飾太平。」
直到二〇二四年為止,布魯塞爾王宮面前的利奧波德國王騎馬像依舊聳立,它的存在就像是真實的「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在時代角落裡虎視眈眈卻又諷刺性地告訴世人:記載在本書上的駭人字句其實並不遙遠,因為霍克希爾德筆下的剛果殖民慘劇不僅是過去的故事,更是給後世你我的警世寓言,告誡著人們對於歷史的傲慢與遺忘,只會讓不義和貪婪的悲劇以更殘酷與荒謬的方式再次重演。
【專文推薦】幽靈能不能對歷史說謊?當《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戳中了「文明」的痛點
■ 張鎮宏(《報導者》國際新聞主編)
來自美國的亞當.霍克希爾德(Adam Hochschild),或許從沒想過著作《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King Leopold's Ghost),竟會成為衝擊比利時國家記憶的轉折。
二〇二〇年六月,比利時布魯塞爾王宮的大門外,一群黑衣年輕人們,在記者、警察之間吶喊抗議。示威者的憤怒起自於大西洋彼岸,美國明尼蘇達州的非裔市民喬治.佛洛依德(George Floyd)之死。這名高大的黑人男子,因為臨檢誤會而遭到白人警察以膝蓋壓制頸...
目錄
【專文推薦】幽靈能不能對歷史說謊?當《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戳中了「文明」的痛點(張鎮宏)
前言
序言:「這些商人正在綁架我們的人民」
第一部 人間煉獄
第一章 「我不會停止尋找」
第二章 狐狸渡過小溪
第三章 巨大蛋糕
第四章 「條約必須確保我們取得一切」
第五章 從佛羅里達州到柏林
第六章 在遊艇俱樂部的旗幟下
第七章 第一個異端
第八章 在那裡,沒有十誡
第九章 與庫爾茲先生見面
第十章 哭泣的樹
第十一章 祕密的殺人團體
圖輯
第二部 困獸之鬥
第十二章 大衛與歌利亞
第十三章 直搗賊窟
第十四章 將他的惡行公諸於世
第十五章 死亡人數估算
第十六章 「記者不會開收據給你」
第十七章 沒有人是異邦人
第十八章 勝利了?
第十九章 重大的遺忘
一篇個人後記
誌謝
注釋
參考書目
【專文推薦】幽靈能不能對歷史說謊?當《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戳中了「文明」的痛點(張鎮宏)
前言
序言:「這些商人正在綁架我們的人民」
第一部 人間煉獄
第一章 「我不會停止尋找」
第二章 狐狸渡過小溪
第三章 巨大蛋糕
第四章 「條約必須確保我們取得一切」
第五章 從佛羅里達州到柏林
第六章 在遊艇俱樂部的旗幟下
第七章 第一個異端
第八章 在那裡,沒有十誡
第九章 與庫爾茲先生見面
第十章 哭泣的樹
第十一章 祕密的殺人團體
圖輯
第二部 困獸之鬥
第十二章 大衛與歌利亞
第十三章 直搗賊窟
...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