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末首先向中國開戰的是英國,而非其他國家?
學歷史不是背一大堆歷史故事、時間,重要的是訓練「思辨」能力!
本書巧設主題,提出疑問,瓦解歷史枯燥、難記的刻板印象!
歷史不是「過去」,而是一直處於變動之中,
沒有「唯一」的真相,沒有定論,
時空背景不同,就有不同解讀。
★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本書深度剖析清朝從「天朝上國」到「俎上魚肉」的原因★
爆發「鴉片戰爭」的真正原因不是查禁鴉片?
中古世界七大奇蹟之一被太平天國將領炸毀?
咸豐寧願賠款、免關稅,堅決不讓外使駐京?
慈禧太后沒有挪用北洋水師軍費整修頤和園?
李鴻章在馬關談判期間,日本早知清方底線?
俄國不費一兵一卒,輕鬆得到大片中國領土?
本書以「提問」方式,讓大家帶著疑問閱讀,並幫大家梳理歷史事件之間的邏輯性,輔以平易近人、畫面感十足的敘事手法、詼諧用語、不時吐槽,帶領讀者「參與」到歷史事件,變被動記憶為主動求知,對不同觀點深入思考,印象自然深刻。
作者簡介:
林欣浩
自由撰稿人,畢業於吉林大學管理學院。擅長用風趣淺顯的語言,將龐雜、枯燥的知識變得簡單易懂,作品涉及哲學、宗教、歷史、心理學等多個領域。著有《哲學家們都幹了些什麼》、《佛祖都說了些什麼》、《哇,歷史原來可以這樣學》(共4本)、《一次讀懂中國哲學——諸子百家閃耀時》等。
章節試閱
「你看什麼?」「看你又怎樣!」——鴉片戰爭前的中國和英國
一
為什麼「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對手是英國?或者說,如果中國在近代史上一定要和外國發生衝突,為什麼第一個發生全面衝突的是英國,而不是別的國家?
因為英國是當時西方最強大的國家。
一些書本習慣把中國近代史上那些到處擴張勢力、侵占殖民地的西方國家統稱為「帝國主義國家」,好像那些人都是一夥的,其實,那些西方國家互相也打得很厲害,每個國家之間幾乎都有世仇。
到了地理大發現時代,西方各國為了搶占殖民地更是打得不可開交,後來拿破崙甚至差點統一全歐洲。這種亂打一團糟的局面一直持續到了鴉片戰爭前夕,這時歐洲各國的內鬥才告一段落。當時最大的贏家是英國,它的殖民地遍布全球,全天任何一個時候太陽都會照射在自己的殖民地上,因此號稱「日不落帝國」。
英國憑什麼能獲得勝利呢?這和它獨特的擴張政策分不開。
試想一下這個問題:當我們以絕對優勢占領一片土地的時候,在不考慮道德的前提下,如何才能最大化我國的利益?
我們的第一反應可能是「搶」,反正我是占領者了,這塊土地上什麼好我就拿什麼,拿什麼都不給錢,這不才是最划算的嗎?一開始的西方殖民者也是這麼想的,他們占領一塊殖民地後就是「搶」,他們搶黃金、搶礦場,都不夠搶了乾脆搶人口。
比如:西班牙人在美洲發現了儲量豐富的金礦和銀礦,他們就從非洲搶來奴隸,逼迫奴隸開採金礦、銀礦,因此發了大財。
英國人剛開始也這麼做,可是世界上哪有那麼多金礦、銀礦可搶呢?靠在殖民地役使奴隸開墾土地雖然也能賺錢,但是利潤有限。多虧這時英國出現了一個叫做亞當.斯密的人,他提出了一個天才的經濟學理論:不要總想著壓榨、奴役殖民地,而是應該給殖民地很大的權力,幫助殖民發展經濟,讓殖民地的百姓也有錢賺,這樣做對英國的好處更大。
為什麼呢?
這麼做的結果,是在市場經濟的運轉下,殖民地會自動從事本地最擅長的行業,生產性價比最高的產品,英國人可以在殖民地買到價格更低,品質更好的產品,那麼英國消費者的利益就增加了。另一方面,殖民地百姓的手裡有錢了,英國自己生產的暢銷商品也有了更大的市場,英國商人的利益也增加了,而且殖民經濟繁榮,殖民地政府能收到的稅收也增加了,皆大歡喜,何況搶劫會導致可搶的東西越來越少,貿易則是越發展越有錢,是一個可持續的模式。
也就是說,英國發現了一個富強的祕密:把盡可能多的殖民地都拉到同一個開放的市場裡,這個市場裡的生產者越多、生產技術越先進,英國就會越富強。
這個祕密的力量太大了,使得英國從一個貧瘠的小島國,在短時間裡一躍成為世界最強大的帝國。
這就是自由貿易的威力。
二
在這個思想的指導下,英國人在世界各地建立起了殖民地,其中亞洲最大的殖民地是「東印度公司」。
早在明朝末年,英國就成立了東印度公司,一開始是正經八百的商業公司,有董事,有持股人,就是一門心思在印度發展商業貿易。但是作為殖民地公司,它離不開大量的軍隊,既要用來壓迫印度人民,也要用來和其他歐洲國家爭奪利益,時間一長,東印度公司就成了殖民政府了。
人的貪欲是無限的,尤其是市場競爭會最大化刺激人的貪欲。英國的商人們不滿足在印度經商,他們以印度為基地,到處尋找新的發財機會,其中一些人就找到了大清帝國。
結果,他們碰了一鼻子灰。
史學家蔣廷黻評價鴉片戰爭有一句名言:「在鴉片戰爭以前,我們不肯給外國平等待遇;在以後,他們不肯給我們平等待遇。」這句話概括得非常準確,在鴉片戰爭之前,完全可以用「忍辱負重」來形容那些與大清國做生意的外國人。
因為當時的中國人對於這些年來歐洲的巨變懵然不知,他們心中的世界觀還是我們在上本書裡講過的,延續幾千年的舊觀念:整個世界以中國為中心,中國最文明,越是遠離中國的地區越落後。那些周邊國家只要肯承認中國是你的宗主國,我就允許你定期帶著禮物來給我進貢,我會還給你豐厚的禮物,同時允許隨行的商人做買賣,保證你能大賺一筆。這種外交模式,稱為「朝貢體系」,也就是各代君王都夢想的「萬國來朝」。這種外交模式的目的不是為了得到外國的資金和商品,而是要把周邊國家都納入到儒家「禮」的體系中,讓這些國家透過朝貢禮儀來表示臣服,所以那時負責外交事務的政府部門「理藩院」隸屬於禮部,因為對當時的朝廷來說,外交本質上是個禮儀問題。
對於那時來中國做買賣的歐洲人,大清政府也用「朝貢體系」的思維來對待他們,尤其是像英國這種國家,在哪兒都不知道(鴉片戰爭開打近兩年,臨近結束的時候,道光皇帝才想起來問身邊的人:英國面積有多大?與中國有沒有陸路可通?)這英國在我們的朝貢體系裡都沒登記上,那肯定是超級蠻荒的國家了,同意你來做買賣就是給了你天大的面子,你還要平等和尊嚴?這聞所未聞啊。
當時的大清朝實行的還是乾隆定下的鎖國政策。
明朝末年為了經濟利益和打擊倭寇,沿海對外貿易已經開放了,但是以乾隆為代表的清政府極為保守,貿易會讓外國商人、傳教士帶來異端思想,這是清政府絕對不允許的。乾隆又認為我「天朝上國,無所不備」,我們根本沒有和外國做生意的必要(瞧瞧人家亞當.斯密,這見識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於是從乾隆開始,清政府施行的是「一口通商」政策。
「口」是「港口」、「口岸」的意思,「一口通商」就是全國只有一個沿海港口允許和外國人通商,這個港口就是廣州,外國人要做買賣只能去廣州。而且清政府為了便於管理,規定外國商人只能和政府經營的商業機構—「廣州十三行」做買賣,不能和其他中國商人、中國百姓接觸。
前面說過,商業社會最需要的是一個「公平、自由的市場」,而這時的大清帝國,恰恰是最不自由、最不開放的市場。「廣州十三行」的設置用現代的概念說,就是政府壟斷經商,政府經商的結果必然是經手者利用手中的權力換取好處。洋人不向官員行重賄,就不可能在中國做生意。
之前歐洲爆發了好幾場革命,死了那麼多人,為的不就是爭取一個「公平、自由的市場」麼?而這個「一口通商」政策,硬生生對外國商人來了個迎頭痛擊,是每一個在華外商都恨不得立刻除掉的障礙。
另外,這裡還有個尊嚴問題。
「種族歧視是錯誤的」觀念,是在一百多年後,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才逐漸成為世界共識。在鴉片戰爭的年代,歐洲人充滿了白人至上的種族優越感,因為近幾十年來歐洲發展得實在是太快了,物質文明進步迅速,大清國雖然國家有錢,但是科技落後,普通百姓貧困,缺少教育,官員目光狹窄,對現代文明毫無所知,白人見了打心眼裡瞧不起,很多人都歧視中國人。
這邊的清政府也半斤八兩。在清政府看來,所有的外國人都是低人一等的「夷」,連儒家禮教都不懂,野蠻不已,跟你們多說兩句話都嫌丟人。清政府對外商制訂了種種嚴格的規定,比如:外國人只能在固定的幾個月份裡在廣州上岸,只能在很小的範圍內活動,不能進入廣州城,更不可能隨意見到地方官員;想要辦點什麼事,需要先辦理繁瑣的手續,提交文字恭敬、卑謙的申請書,批准不批准還得看官員心情。
此時的中、英雙方都極端地瞧不起對方,這就好像兩個都覺得自己很厲害的壯漢,互相看對方不順眼好久了。情勢到了這個地步,這仗打不起來還真說不過去了。
其實早在鴉片戰爭爆發六年前,中、英已經發生了一次武裝衝突。
三
大致過程是這樣:
最早,英國的對華貿易是由東印度公司壟斷經營的,具體辦法是由公司主管帶著手下一群商人去和中國人交易。後來有了亞當.斯密的理論,英國人意識到自由貿易的好處,發現打破壟斷,放任人們去自由經營能得到更大的利潤,於是在國內自由貿易者的壓力下,英國政府後來終止了東印度公司的壟斷,允許民間商人自由和中國交易。
當時清政府負責對外貿易的是兩廣總督(同時管理廣東省和廣西省的地方官),在他看來,情況是這樣:
在和我們做生意的眾多蠻夷中,有個叫做英吉利的小蠻夷,他們國家的商人好多人都不懂我大清的規矩,好討厭,不過好在呢!英吉利派了一個大臣來統領一切商業事務,這交涉起來才方便嘛!結果有一天,英吉利告訴我們說,這個大臣即將卸任,以後英國民間的商人可以與我們自由交易,這不是太麻煩了嗎?於是兩廣總督就向英國政府寫了一封信,要求他們再派一個「頭領」過來管理商人。
英國人接到這封信後,一看中國政府這不是主動要求增進官方交流嗎?增進交流有助於打破貿易壁壘,這是好事啊!於是派遣了第一任「駐華商務總監」,一個叫做「律勞卑」的人。所謂「商務總監」,其實就是英國政府派去和中方交涉的外交官員。
臨行前,英國政府囑咐律勞卑不要與清政府產生衝突—因為貿易第一嘛!能不打仗就不打仗,和和平平地做買賣多好。但是在不衝突的前提下,你還要想辦法打開大清國的市場,讓大清國擴大與我們的貿易額,這才有利於帝國的經濟利益。
然而,這是個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當時的大清國是個純粹的農業國家,根本不在乎那點貿易利潤。開放通商、讓外國人隨意貿易會影響社會穩定,又是絕對不能讓步的底線,所以在「不和清政府發生衝突」的情況下,是絕對不可能「擴大對華貿易」。
律勞卑在出發之前,就面臨著一個必輸的結局,而且這個律勞卑身為英國貴族,頗有白人的自負,覺得自己是堂堂大英帝國的官員,絕不能丟了帝國的顏面,兩國之間的交流,當然應該是平等往來,於是按照正常的外交慣例,一到中國就進了廣州城,把一份外交文書交給兩廣總督。
然而,他這個舉動違反了一大堆清政府的規定。
清政府當時規定,沒經過清政府的允許,外國人—管你什麼外交官,根本不許隨便進入廣州城。外國人遞交給中國的文書—管你什麼外交文件,不能直接交到中國政府的手裡,必須經過「廣州十三行」的中轉。這既是因為大清看輕外夷,也是因為皇帝擔心官員和外國人勾結。而且律勞卑的外交文書上用的是平等的口氣,這也是大不敬,按照清朝的規矩,必須用下屬對上國的謙卑語氣才行。
兩廣總督這邊一看就很生氣,覺得這個新派來的蠻夷小官太沒規矩,比以前那些英國官員差遠了,不過諒他是初來乍到,不懂規矩沒關係,可以教嘛!於是兩廣總督寬宏大量地給律勞卑寫了一封回信,耐心教導說小朋友你這麼做不對啊!你應該這麼這麼辦事啊!咱們這次就既往不咎了,下次可不能再犯錯誤了呀!
律勞卑一接到回信就怒了,覺得我大英帝國武力超過你一百倍,咱們兩國平等外交已經很給你面子了,你怎麼能這麼自大?
兩邊你來我往誰也不肯讓步,雙方的火都越來越大。
「律勞卑」這個名字的英文,按照現在的習慣應該翻譯成「納皮爾」,當時清政府官方討厭這人,一生氣就翻譯為「律勞卑」,幾個字都不是好詞。結果律勞卑透過翻譯得知了這件事,更是怒不可遏。(然而今天我們所有的中文出版物還是把他稱為「律勞卑」,近百年來叫了也得有幾十萬遍了,這哥兒們要是知道肯定氣死了。)
總之,在隨後的一系列外交衝突中,雙方誰都不讓步,都認為自己這邊的軍隊天下無敵,一開打定叫你灰飛煙滅。
那就打吧!
因為軍事實力上的絕對優勢,英軍兩艘軍艦如入無人之境,在短短的時間裡就毀掉了清政府六十餘座炮臺,英國這邊只有三人死亡、五人輕傷。兩廣總督大驚之後,很快冷靜下來,他改強攻為包圍,英國軍艦進入內河後,在英軍後方自沉了十幾艘大船,堵住了英艦的退路。
律勞卑這邊也是高估了自己。這場軍事衝突並不是蓄謀已久的遠征,他手下只有兩艘軍艦,雖然無堅不摧,但是招架不住中方仗著人多圍而不攻,而且他是在沒經過英國政府同意的情況下擅自開戰(人家都明確囑咐了「不能和清政府發生衝突」),這場戰鬥既無後援也延沓不得,更重要的是,當時的在華英商分成了兩批人,一批和他一樣主張對華強硬,用大炮逼迫清政府低頭,但還有不少商人只想繼續賺錢做買賣。
衝突一開,清方就終止了對外貿易,並且承諾一旦律勞卑離開中國,立刻恢復貿易。好多英國商人—在律勞卑看來自然是毫無民族立場、自私自利的「英奸」—立刻用各種手段向律勞卑施壓,讓他停戰。律勞卑一看打也打不贏,背後還一群「民族敗類」在拆臺,只得撤兵,隨後淒淒慘慘地病死在澳門,廣州貿易又恢復正常。
律勞卑事件說明了兩件事:
第一,中英之間的衝突本質上不是鴉片貿易。即便沒有鴉片貿易,雙方因為貿易和尊嚴問題也會打起來。
第二,相比尊嚴,貿易問題更重要。
商人追求利益的欲望是無限的,任何一點獲利的機會都會被商人利用。英國商人為了獲利,必然要不斷開拓海外市場和殖民地,遲早會找到中國。中國對外貿易的大門不開,商人們就盼著用武力打開大門。
而英國政府的權力掌握在議會的手裡,議員們又大都從商業交易中獲利,所以英國商人能透過議會來影響國家的政策—律勞卑是政府特派員,是「官場上的人」,但說話還沒有在華英商管用。
在商人逐利的欲望下,英國早晚要發動一場針對中國的侵略戰爭。
這就是英國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真正原因。
四
相比貿易利益的衝突,鴉片問題只能算是導火線了。
鴉片用罌粟的果實製成。罌粟在唐、宋時就傳入中國,當時被認為是一種名貴的藥物。到了明代,開始有外國人把罌粟製作成鴉片賣入中國。剛開始,鴉片主要被當成可以緩解疼痛的特效藥物,沒有被廣泛吸食,吸食鴉片真正流行是在清朝。
和馬鈴薯、玉米一樣,煙草也是南美洲的特產,在明朝末年傳入中國。煙草的傳入使得中國人染上了吸煙的習慣。後來人們發現,用鴉片汁浸泡過的菸葉抽起來感覺更好,鴉片這時才被當成毒品吸食。
人類對新生事物的認知需要一個過程,就像香煙剛出現的時候曾被醫學界認為「有益健康」一樣,鴉片剛流行的時候,也被中國人認為是一種有品味的、高雅、奢侈的享受。當時很多富人習慣在酒足飯飽之後,由侍者伺候著,舉著由名貴原料製造的精製煙具,躺在床上慢慢享受一袋鴉片煙。抽鴉片成了上層社會炫耀財富的手段。
等到清朝中、後期,朝廷意識到鴉片的危害,開始下令禁止的時候,鴉片已經氾濫得不可收拾了。
毒品最可怕的地方,在於人體對於它的依賴性遠遠超過了人的理性,上癮者為了多吸一口毒品,願意付出一切。用經濟學的話說,對於上癮者,毒品是一種「剛性需求」,無論代價多高都願意購買,因此銷售毒品能獲得極高的利潤,正是這個利潤拯救了在華的英國商人。
鴉片在中國流行之前,英國商人在中國過得很鬱悶。
中國的茶葉、瓷器、絲綢等產品在歐洲特別受歡迎,英國商人每年都要從中國購買大量商品。英國商人原本也有好東西能賣給中國:因為有了工業化生產,英國的各種輕工業產品,也就是中國人俗稱的「洋布」、「洋火」之類,質優價廉,絕對能打敗中國本地的產品,可是由於「一口通商」的限制,清政府不願意大規模採購英國產品(「天朝上國,無所不備」嘛),結果就變成了英國人只能從中國人手裡買東西,不能賣東西。為了支付貨款,英國人每年都要向中國支付大量的白銀。
中國和歐洲的銀礦都很少,當時全球的白銀主要來自於南美洲,西方人先在南美洲的殖民地開採出白銀,再把白銀運到中國,從中國購買貨物。但是在鴉片戰爭爆發的幾十年前,南美洲爆發獨立運動,導致全球白銀減產了一半左右,結果英國商人獲得白銀的成本暴漲,意味著在中國購買商品的價格也暴漲了。
利潤就是商人的命呀!日益緊缺的白銀讓在華英商十分苦惱,要是能是通過中國海關的層層封鎖,賣點什麼東西給中國人,把流失的白銀賺回來就好了,於是英國人想到了鴉片。
清政府明令禁止鴉片進口,可是毒品的利潤太大了,在利潤的誘惑下,大批清朝的士兵、水手、商人都參與到鴉片貿易中,甚至很多清朝官員都熱衷於鴉片走私。有的水師將領和外國商人約好,外國人每走私一萬箱鴉片,就送給他幾百箱鴉片用來邀功。結果這個水師將領反倒因為「緝毒有功」得到提拔。還出現過這樣的情況:有一艘英國商船在中國海域一路上受盡了清方刁難,因為它沒有攜帶鴉片,也就無法向清朝官員提供額外的賄賂。
毒品的利潤超大,有了鴉片走私,中、英貿易形勢立刻扭轉,中國從白銀流入改為了白銀流出,英國的鴉片商人發了大財,大英帝國獲得了大量強勢貨幣。英國政府雖然表面上覺得鴉片走私不光彩,實際上也很滿意,對鴉片走私基本上採取默許的態度。
有了鴉片貿易的存在,清政府的閉關政策對英國商人來說,也就沒那麼難以忍受了。假如把中、英衝突比作一個快要爆炸的高壓鍋,那麼鴉片貿易就是這個高壓鍋的出氣閥,暫時緩解了雙方的衝突。
到了道光年間,清政府要關上這道閥門了。
五
在講中國古代史的時候,我們曾說過,中國古代有一些歷朝歷代都無法解決的問題,比如:人口暴漲、土地兼併、貪汙腐化……朝廷執政時間越久,這些問題就積累得越多,道光時的清朝也是這樣。在經歷了之前的「康乾盛世」後,清朝人口暴漲、官員全面腐化,另外再加上南美的白銀危機,國家已經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危機,表現在表面上,就是各地暴亂不斷,軍隊疲於鎮壓,花了大筆軍費卻戰績不佳,國庫的收入一天比一天少,總而言之,政務處理得是一團糟。
道光皇帝當然很氣惱,但是以他那個時代的政治學知識,他和百官都看不出經濟危機背後的本質原因。當道光皇帝向群臣追問國家為什麼一天不如一天的時候,大臣們只找到了表面原因,報告說:這都是鴉片走私的錯。
當然,鴉片的確危害巨大,鴉片讓白銀白白流失,鴉片讓農民不種田、士兵不打仗、官員不好好工作,於是道光也相信了這個解釋,他認為只要禁鴉片,國家各種問題就都迎刃而解了。
於是,解決鴉片一時間成了大清國的首要任務。
為此,道光皇帝專門舉行了御前會議,商量這事該怎麼辦。清朝官員並不都是糊塗蛋,其中有些意見還是很可靠的。
有人頭腦簡單,建議用極端手段禁止鴉片,不但要懲罰種植、販賣鴉片的人,還要把吸食鴉片的人就地正法,殺了再說。立刻有人反駁:那你怎麼能分辨吸食鴉片的人呢?因為吸食鴉片缺乏證據,這個政策的結果,只能導致地方官員借機隨意勒索百姓;有的大臣認知到清朝貪腐的嚴重和政府效率的低下,承認單方面查禁鴉片是不可能的,因此建議道光不如承認鴉片合法化,這樣鴉片就不會養肥了走私者,還會把大筆的關稅交到朝廷的手裡;還有人乾脆建議,不如我們官方自己種植鴉片,這就能讓外國人無錢可賺。
這些建議未必是最佳方案,但是有些想法其實已經很成熟了,和今天治理毒品的思路也差不多。
但是討論了半天也沒有一個特別好的結論。
這不是因為清朝官員太笨,而是因為毒品是個世界難題。清政府所面臨的禁毒悖論,直到現代社會仍然沒有解決:越禁止毒品,販毒的利潤越高,販毒的動力就越大,販毒集團就越肥。今天發達如美國仍舊解決不了毒品問題,當年那個技術落後、貪腐成性的清政府就更解決不了了。
但清政府也有有利條件:清政府實行「一口通商」,好處是容易管理。毒品貿易利潤巨大,鴉片一旦進入中國市場就沒法控制了,但是鴉片進入中國這一步是很容易控制的。因為外國商人不允許隨便進入中國領土,所有人,包括鴉片商人都只能在廣州和澳門待著,姓字名誰在廣州政府那裡都有登記,甚至早在開始禁煙之前,清政府就已經掌握了鴉片商人的名單。
所以在道光皇帝看來,禁煙不是不可能,大不了把所有的外國商人都趕出去嘛!
清政府的另一個劣勢是吏治不行:低效、貪腐、好空談,這些是中國古代官場一貫的特徵。但是道光皇帝這次卻意外地用人得當,當時負責對外事務的兩廣總督鄧廷楨,以及他派去的欽差林則徐都是少有的既廉潔又能幹的官員,尤其是林則徐。
在普通人的印象裡,清朝末年和外國人交涉的清政府官員,通常表現為自大、無知,仗著自己是「天朝上國」,把鼻子都翹到天上去了,根本不屑於了解外國人,這種官員不少,但林則徐是個例外。
林則徐不僅是個難得的清官,而且辦事能力很強,他認知到鴉片對吸食者有巨大的吸引力,把吸食者一刀殺了也解決不了問題,所以他提出開設戒煙館,把吸食者強制送到戒煙館裡,以一年為期,如果不能戒煙就施行死刑。這實際上是對吸食者採取幫助和威脅並行的方法,以今天的經驗來看,也算是一種很科學的建議。林則徐還正確地認知到,販賣鴉片的大本營在廣州,源頭是外國走私者,必須在廣州同時打擊國內和國外的走私者(以往大多只打擊國內走私者),才能澈底剿滅鴉片。
道光皇帝對林則徐非常賞識,給了林則徐包括兵權在內的極大權力,讓林則徐趕快到廣州辦好禁煙這件事。
其實到目前為止,清朝高層的每一個決定都是完全正確的,這在明君、昏君參半的中國歷史上,已經是非常難得的了。
可惜的是,時代的大趨勢讓所有的正確選擇都變得毫無意義。林則徐和道光早就被綁在了歷史車輪上,無論他們進行多麼正確的選擇,被輾壓都是唯一的結果。
「你看什麼?」「看你又怎樣!」——鴉片戰爭前的中國和英國
一
為什麼「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對手是英國?或者說,如果中國在近代史上一定要和外國發生衝突,為什麼第一個發生全面衝突的是英國,而不是別的國家?
因為英國是當時西方最強大的國家。
一些書本習慣把中國近代史上那些到處擴張勢力、侵占殖民地的西方國家統稱為「帝國主義國家」,好像那些人都是一夥的,其實,那些西方國家互相也打得很厲害,每個國家之間幾乎都有世仇。
到了地理大發現時代,西方各國為了搶占殖民地更是打得不可開交,後來拿破崙甚至差點統一全歐洲。...
目錄
序:三千餘年大變局——工業時代
「你看什麼?」「看你又怎樣!」——鴉片戰爭前的中國和英國
論第一次遇見外星人時該怎麼辦——第一次鴉片戰爭
上帝的鬍子和耶穌的弟妹——太平天國運動(上)
心中天堂與人間地獄——太平天國運動(下)
如何讓一個人相信上物理課是浪費時間——第二次鴉片戰爭(上)
你願意花多少錢買下我的膝蓋?——第二次鴉片戰爭(下)
只寫課後習題不背概念定義——洋務運動
很多看起來是錢的問題,其實都不是錢的問題——甲午戰爭(上)
即便撞沉了吉野號——甲午戰爭(下)
序:三千餘年大變局——工業時代
「你看什麼?」「看你又怎樣!」——鴉片戰爭前的中國和英國
論第一次遇見外星人時該怎麼辦——第一次鴉片戰爭
上帝的鬍子和耶穌的弟妹——太平天國運動(上)
心中天堂與人間地獄——太平天國運動(下)
如何讓一個人相信上物理課是浪費時間——第二次鴉片戰爭(上)
你願意花多少錢買下我的膝蓋?——第二次鴉片戰爭(下)
只寫課後習題不背概念定義——洋務運動
很多看起來是錢的問題,其實都不是錢的問題——甲午戰爭(上)
即便撞沉了吉野號——甲午戰爭(下)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