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以年鑒的方式,鉅細靡遺的紀錄了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的中國歷史。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鑑》這套史書的目的,是為了能夠給當局者一面歷史的鏡子。往後歷代王朝都將這套史籍視為皇家祕籍,尤其是明清兩朝的歷代皇帝,都延請名師用《資治通鑑》作為皇子的教育課本。
作者簡介:
師大歷史系、香港新亞研究所、文化大學史研所文學博士。
現任:中正大學歷史系教授。
著作:《中古史學觀念史》、《隋唐中央權力結構及其演進》《李靖──天可汗制度創成者,民間托塔李天王》、《狐媚能惑主──武則天的精神與心理分析》、《武則天傳》、《孔雀東南飛箋證》等書。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出版的話】
時報文化出版的《中國歷代經典寶庫》已經陪大家走過三十多個年頭。無論是早期的紅底燙金精裝「典藏版」,還是50開大的「袖珍版」口袋書,或是25開的平裝「普及版」,都深得各層級讀者的喜愛,多年來不斷再版、複印、流傳。寶庫裡的典籍,也在時代的巨變洪流之中,擎著明燈,屹立不搖,引領莘莘學子走進經典殿堂。
這套經典寶庫能夠誕生,必須感謝許多幕後英雄。尤其是推手之一的高信疆先生,他秉持為中華文化傳承,為古代經典賦予新時代精神的使命,邀請五、六十位專家學者共同完成這套鉅作。二○○九年,高先生不幸辭世,今日重讀他的論述,仍讓人深深感受到他對中華文化的熱愛,以及他殷殷切切,不殫編務繁瑣而規劃的宏偉藍圖。他特別強調:
中國文化的基調,是傾向於人間的;是關心人生,參與人生,反映人生的。我們的聖賢才智,歷代著述,大多圍繞著一個主題:治亂興廢與世道人心。無論是春秋戰國的諸子哲學,漢魏各家的傳經事業,韓柳歐蘇的道德文章,程朱陸王的心性義理;無論是貴族屈原的憂患獨歎,樵夫惠能的頓悟眾生;無論是先民傳唱的詩歌、戲曲,村里講談的平話、小說……等等種種,隨時都洋溢著那樣強烈的平民性格、鄕土芬芳,以及它那無所不備的人倫大愛;一種對平凡事物的尊敬,對社會家國的情懷,對蒼生萬有的期待,激盪交融,相互輝耀,繽紛燦爛的造成了中國。平易近人、博大久遠的中國。
可是,生為這一個文化傳承者的現代中國人,對於這樣一個親民愛人、胸懷天下的文明,這樣一個塑造了我們、呵護了我們幾千年的文化母體,可有多少認識?多少理解?又有多少接觸的機會,把握的可能呢?
參與這套書的編撰者多達五、六十位專家學者,大家當年都是滿懷理想與抱負的有志之士,他們努力將經典活潑化、趣味化、生活化、平民化,為的就是讓更多的青年能夠了解繽紛燦爛的中國文化。過去三十多年的歲月裡,大多數的參與者都還在文化界或學術領域發光發熱,許多學者更是當今獨當一面的俊彥。
三十年後,《中國歷代經典寶庫》也進入數位化的時代。我們重新掃描原著,針對時代需求與讀者喜好進行大幅度修訂與編排。在張水金先生的協助之下,我們就原來的六十多冊書種,精挑出最具代表性的四十種,並增編《大學中庸》和《易經》,使寶庫的體系更加完整。這四十二種經典涵蓋經史子集,並以文學與經史兩大類別和朝代為經緯編綴而成,進一步貫穿我國歷史文化發展的脈絡。在出版順序上,首先推出文學類的典籍,依序有詩詞、奇幻、小說、傳奇、戲曲等。這類文學作品相對簡單,有趣易讀,適合做為一般讀者(特別是青少年)的入門書;接著推出四書五經、諸子百家、史書、佛學等等,引導讀者進入經典殿堂。
在體例上也力求統整,尤其針對詩詞類做全新的整編。古詩詞裡有許多古代用語,需用現代語言翻譯,我們特別將原詩詞和語譯排列成上下欄,便於迅速掌握全詩的意旨;並在生難字詞旁邊加上國語注音,讓讀者在朗讀中體會古詩詞之美。目前全世界風行華語學習,為了讓經典寶庫躍上國際舞台,我們更在國語注音下面加入漢語拼音,希望有華語處,就有經典寶庫的蹤影。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從一個構想開始,已然開花、結果。在傳承的同時,我們也順應時代潮流做了修訂與創新,讓現代與傳統永遠相互輝映。
時報出版編輯部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出版的話】
時報文化出版的《中國歷代經典寶庫》已經陪大家走過三十多個年頭。無論是早期的紅底燙金精裝「典藏版」,還是50開大的「袖珍版」口袋書,或是25開的平裝「普及版」,都深得各層級讀者的喜愛,多年來不斷再版、複印、流傳。寶庫裡的典籍,也在時代的巨變洪流之中,擎著明燈,屹立不搖,引領莘莘學子走進經典殿堂。
這套經典寶庫能夠誕生,必須感謝許多幕後英雄。尤其是推手之一的高信疆先生,他秉持為中華文化傳承,為古代經典賦予新時代精神的使命,邀請五、六十位專家學者共同完成這套鉅作。...
章節試閱
三、秦的崛起與周的滅亡
通常歷史家認為,戰國初期,齊國與魏國的國力最強。以後秦國崛起,才取代了魏的地位,變成齊、秦一東一西主宰天下。
戰國初期,諸國兼併相爭,經常發生滅國之事;吞併結果,使強國只剩下七個,而介於長江、黃河間還有十幾個小國存在。所謂七強,並不是指當時只有七個國家,而是說當時只有七個最強大的國家,而其他小國,在國際舞臺上舉足沒有輕重。秦國地處西僻,縱然列屬強國之一,可是諸侯均不把她當作中原國家看待,甚至連楚國這個被中原諸國視為蠻夷者,也並不把秦當作華夏國,這種情況即使在周顯王五(西元前三六四)年,奉獻公大敗三晉於石門,中原諸侯仍是以夷狄來對待秦國。這就是秦孝公所以要發奮改革,使秦國強大的一個強烈動機和主要原因。
周顯王七(西元前三六二)年,秦獻公逝世,他的兒子孝公繼位,已經二十一歲了。孝公在翌年,下命令給秦全國說:「從前我穆公,修德行武,東平晉亂,西覇戎狄,天子甚至任命為方伯,開創了後世光輝燦爛的基業。但是以後繼任的幾位國君,都使國家內憂不寧,未遑外事。在這種情形下,三晉侵奪了我國的河西地方,這真是莫大的恥辱啊!我先君獻公即位以後,勵精圖治,想修復穆公之政,光復穆公的領土。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常深痛於心,賓客羣臣有能出奇計使我秦國強大起來的,我將會酬以尊貴之官,和他分土而王。」
這個命令頒布下來,引起了秦國乃至各國的注意。衛國的公孫鞅(ㄧㄤ),就是商鞅,聽到了這消息,於是整裝向西進入秦國。
公孫鞅是衛國的王孫,擅長法家的學問,他曾在魏相公叔痤(ㄘㄨㄛˊ)的手下做事,公叔痤知道他的才幹,來不及推薦他就病倒了。魏惠王,就是孟子一書中開章明義所說的梁惠王,知道宰相病倒了,前往探病,並詢問他說:「相國的病如果有什麼不測的話,我們的國家將要怎麼辦呢?」
「臣的賓客衛鞅,年雖小,但有奇才,希望國君舉國而聽之!」
公叔痤又說:「國君即使不用衛鞅,也必須將他殺了,不要讓他離開國境。」魏惠王聽了,許諾而去。
魏君離去以後,公叔痤把衛鞅召來,向他謝罪說:「我做事情先君後臣,所以先為君策畫,然後才把這事告訴你。你必須快點離開魏國了!」
商鞅說:「國君不能用先生的建議而任用我,又怎麼能用先生的建議來殺我呢!?」
結果不出商鞅所料,魏王離開了以後,告訴左右侍臣說:「相國病得太嚴重了,真可歎啊!他想命令寡人將國家交給衛鞅,卻又勸寡人殺他,豈不是矛盾嗎?」
後來商鞅知道秦孝公求賢,西入秦求見孝公,用富國強兵之術游說孝公,孝公大為高興,於是和他討論國家大事。
周顯王十(西元前三五九)年,商鞅準備變法革新,秦國人民並不高興。商鞅了解情況,告訴秦孝公說:「人民不可與他們考慮開創之始,但可以和他們樂成。論至德的人不和於俗,成大功的人不謀於眾。所以聖人如果可以強國的話,他們都不墨守成規,死守過時的法令。」
「不然,」秦國另一臣子甘龍說:「根據法令而治理的人,官吏必然熟習,老百姓必然安分。」
商鞅再度辯說:「常人安於故俗,學者溺於所聞,這兩種人讓他們安安分分做官守法是可以的,如果和他們討論常法以外的意義和舉動,這是不可以的。智者創制法律,愚者遵守法律;賢者改革禮儀,不肖者受此禮儀的拘束。」
「好。」孝公同意商鞅的說法。於是商鞅改革就成定局。
商鞅策劃了多種政策與措施,在法令還未公布之前,恐怕人民不信,於是在國都市場的南門豎立一枝三丈的木條,出告示布告說,人民有能將此木條拿到北門的,獎賞十金。人民覺得這件事情來得奇怪,都不敢有所舉動。商鞅看了又下令說:「能夠拿木條至北門的人,獎賞五十金。」結果有一個人膽子大,把木條拿到北門,商鞅馬上獎賞五十金給他。然後老百姓才知道政府言出必行。事後,商鞅乃下令頒布各種政策措施,全力推行改革。
司馬光寫到商鞅變法這件事,又給予一段評論,大意說,信是人君的大寶,國保於民,民保於信;非信無以守國。所以古代的王者不欺騙四海,覇者不欺騙四鄰,善於治理國家的人不欺騙他們的老百姓,善於治理家庭的人不欺騙他的親戚。不善者剛剛相反,他們欺騙鄰國,欺騙百姓,甚至欺騙兄弟,欺騙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離心,以至於敗。這些人所獲得的利益,不能補償他們的損失,豈不哀哉!
司馬光在這段評論中,對齊桓公、晉文公、魏文侯,和秦孝公四君,都有微詞,認為他們都不是純粹的君子,但是也推崇他們有過守信的行為。司馬光的看法,商鞅尤其苛薄,又處於攻戰之世,天下趨於以詐力相尚,但是在這種環境之下,商鞅猶且不敢忘信以治理其民,何況是四海治平之政呢!
當然,司馬光這段評論的最後意思,是對新政,也就是對宋神宗與王安石推行的改革,頗有微詞。主要是他認為新政朝令夕改,失信於民,而與民爭利。可是無論怎麼樣說,司馬光對商鞅建立信用政治,樹立政府威信,強化國家目標等政策,是非常注意的。他在這事情後面,給予這麼一段評論,可以了解司馬光對於周朝衰亡與秦朝崛起的契機,是極為注意的。司馬光在《資治通鑑》寫道:「行之十年,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人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換句話說,司馬光非常肯定商鞅的改革成效。
司馬光還注意到商鞅改革期間和以後國際局勢的發展。在改革期間,韓趙魏三晉和東方的齊國,正在互相戰爭,他們都忽視了秦國改革的意義。
周顯王十六年,齊、魏在桂陵發生大戰,結果魏國戰敗,這是秦國東出的一個契機,在桂陵之戰後一年,秦國就開始向魏進兵。周顯王二十八年,齊、魏再度發生大戰,齊國孫臏(ㄅㄧㄣˋ)大敗魏國龐涓(ㄐㄩㄢ)於馬陵,魏國從此衰弱。
戰後第二年,也就是周顯王二十九(西元前三四〇)年,衛鞅看到改革成果已有效,而魏國衰敗,形勢轉變得對秦愈來愈有利,於是給秦孝公策劃了一個戰略,這也是以後秦屢次進兵東出的既定戰略,也可以說是秦國的一貫國策。衛鞅的建議是這樣的,他說秦之與魏,是像人有腹心之疾一樣,不是魏國吞併秦國,就是秦國吞併魏國。為什麼呢?因為魏國的領土有一部分在黃河以西,跟秦國接界,如果魏國強大,他們必定西進攻秦。魏國往年大敗於齊,可以趁這個機會東出伐魏,魏國不能支持,必定向東遷徙。然後秦就可以據有河山之固,控制潼關,東向以威脅諸侯,這真是帝王的事業啊。秦孝公採納了這種戰略,於是正式任命衛鞅統兵攻魏。
魏軍失敗,魏惠王恐懼萬分,派遣使者把河西之地獻給秦國,要求締和。因此,魏國也把首都從安邑(山西省夏縣北)遷到大梁(河南省開封縣)。魏惠王很感歎的說:「我真痛恨當年不採用公叔相國的建議啊!」
這次大勝之後,秦國封衛鞅於商(陝西省商縣),衛鞅所以也被人稱作商君或商鞅。
秦國國力的快速發展,跟國家目標的強烈明顯,都使山東各國為之震懼不安。於是遂有合縱、連橫的事情發生。
值得注意的是,從春秋以來,秦國一直就很強大,只是不為中原國家重視罷了。秦國國力之強,大概只有晉國才可以和它抗衡。晉既然分裂為三國,這三國又互相戰爭,力量不能統一,意志也不能融合為一,怎麼能跟秦抗衡呢?三晉是秦國東出必經之道,當三晉不能與秦抗衡的時候,往往就可以給予秦國外交運用方面的機會。因為三晉的任何一個國家都害怕秦國單獨攻打他們,但同時卻又想假手秦國去進攻其他的一個國家,以達到削弱這個國家的目的。合縱連橫之所以分分合合,就是基於這種心理和國際情勢而產生的。
周顯王晚期,齊、魏等國相繼稱王,也就是顯示這些國家具有強烈的野心,而且已經把周中央政府不放在眼內了。周顯王四十四(西元前三二五)年,秦孝公的繼承人也正式稱王,這就是歷史上的惠文王。也就是說,秦國在商鞅變法十年以後,已經強大到使各國震懼,更在三十四年以後,秦國進而稱為王,已有王天下的氣槪和野心了。
在此後五十多年的紛亂戰爭中,秦國的優勢愈來愈明顯。
周赧王五十九年(西元前二五六年),秦國派兵攻打韓國,又進攻趙國,都獲得大勝。居住於洛陽的赧王為之震恐莫名,暗中與諸侯相約攻秦。結果秦王先派兵進攻西周,赦王入秦頓首謝罪,盡把土地、人民獻給秦國,於是周朝時代正式結束,凡八百六十七年。
三、秦的崛起與周的滅亡
通常歷史家認為,戰國初期,齊國與魏國的國力最強。以後秦國崛起,才取代了魏的地位,變成齊、秦一東一西主宰天下。
戰國初期,諸國兼併相爭,經常發生滅國之事;吞併結果,使強國只剩下七個,而介於長江、黃河間還有十幾個小國存在。所謂七強,並不是指當時只有七個國家,而是說當時只有七個最強大的國家,而其他小國,在國際舞臺上舉足沒有輕重。秦國地處西僻,縱然列屬強國之一,可是諸侯均不把她當作中原國家看待,甚至連楚國這個被中原諸國視為蠻夷者,也並不把秦當作華夏國,這種情況即使在周顯王五(西元...
目錄
資治通鑑◆帝王的鏡子
出版的話
【導讀】 帝王必看之書 雷家驥
上篇 《資治通鑑》及其修撰者 司馬光小傳 一、司馬光的家世與青壯年 二、新、舊黨兩巨擘——王安石與司馬光 三、白首執政與著作 《資治通鑑》同修者略傳 一、劉攽 二、劉恕 三、范祖禹 《資治通鑑》編集的意義、結構與工作情況 一、編集的背景與緣起 二、編集精神與結構 三、實際工作的概況 下篇 《資治通鑑》萃編 周紀 一、三家分晉——《通鑑》的開始 二、三家分晉的由來與才德論 三、秦的崛起與周的滅亡 秦紀 一、秦朝統一的要素——客卿 二、幾乎改變歷史的一擊 三、秦的滅亡 《漢紀》 一、改變歷史的餐會 二、制禮與叔孫通 三、外戚政治與王莽纂漢 四、東漢初期的用人與士風 五、東漢的宦官與外戚 六、第一次黨錮之禍 七、第二次黨錮之禍 八、大衝突的結局 魏紀 一、曹丕纂漢與司馬光的正統論 二、從幾段重要談話看三國發展的趨勢 晉紀 一、三家歸晉 二、魏晉風氣 三、五胡亂華的背景 四、由群雄角逐至南北對峙之局 五、民族的同化融合 隋紀 一、最後一次的欺人孤兒寡婦及南北統一 二、開皇之治 唐紀 一、唐初繼承問題 二、武則天的纂位 三、從開元之治至藩鎮之亂 後周紀 一、馮道——五代十國的一個典型官僚 二、陳橋兵變的空白——《資治通鑑》的結束 結語
附錄 原典精選
資治通鑑◆帝王的鏡子
出版的話
【導讀】 帝王必看之書 雷家驥
上篇 《資治通鑑》及其修撰者 司馬光小傳 一、司馬光的家世與青壯年 二、新、舊黨兩巨擘——王安石與司馬光 三、白首執政與著作 《資治通鑑》同修者略傳 一、劉攽 二、劉恕 三、范祖禹 《資治通鑑》編集的意義、結構與工作情況 一、編集的背景與緣起 二、編集精神與結構 三、實際工作的概況 下篇 《資治通鑑》萃編 周紀 一、三家分晉——《通鑑》的開始 二、三家分晉的由來與才德論 三、秦的崛起與周的滅亡 秦紀 一、秦朝統一的要素——客卿 二、幾乎改變歷...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