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週以前是祭政合一,所以祭祀活動也是教育活動。論教育活動的起源,其與宗教的關係密不可分,是以可理解的。只是教育史的發展,正是在淡化宗教色彩,使其止於儀式,而其意義則歸為教育,在製度上乃曰“學禮”。因為禮就廣義而言也是法,所以後代的各種學規(包含官學、書院等)也可視為學禮之一。至於家學也有禮法規定,均可視為廣義的學禮內容。唐以前已經有學禮規定,惜其實施情形多不明了,至唐以後始有較多可循之紀錄,但與週以來之規定則有若干距離,歷來對此問題較少著墨,本書探討唐、宋學禮的實施情形、中國書院教育中的學禮、學規,討論“學”字的意義、對社會控制的作用,以及在東亞文化圈中對近代學校教育的影響。
作者簡介:
高明士,一九四○年生,台灣台中清水人。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士、日本東京大學文學博士。曾任台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韓國漢城大學國史學科研究教授。獲得學術榮譽包括胡適紀念講座(2003—2004)等。現任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
著有:《東亞傳統教育與法文化》(2007)、《中國中古政治的探索》(2007)、《中國中古的教育與學禮》(2005)、《東亞古代的政治與教育》(2004) 、《東亞教育圈形成史論》(2003)等書。
編有:《中國法制史叢書》十冊(2005—2007)、《東亞傳統家禮、教育與國法》二冊(2005)、《東亞傳統教育與法制研究》二冊(2005)、《唐代身分法制研究——以唐律名例律為中心》(2003)、《唐律與國家社會研究》(1999)等書。
目錄
序言
隋唐的學禮
宋代的學禮
聖化與規範:學規指導下的南宋書院教育制度
明代徽州名宦祠研究
清初河南的理學復興與孝弟禮法教育
治統下的道統:清代八旗官學書院及其學禮學規
傳統中國的學規:試論其社會性及角色
朝鮮時代教育制度的發展過程與特徵
教育聖化及其建制:朝鮮儒家禮制與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教育敕語之比較
日本德川時代書院或私塾的學規特色
日本江戶時代的學規:以武士學校與庶民階層為主
德川日本儒者對《論語》「學而時習之」章的解釋:中日比較的視野
人名索引
名詞索引
序言
隋唐的學禮
宋代的學禮
聖化與規範:學規指導下的南宋書院教育制度
明代徽州名宦祠研究
清初河南的理學復興與孝弟禮法教育
治統下的道統:清代八旗官學書院及其學禮學規
傳統中國的學規:試論其社會性及角色
朝鮮時代教育制度的發展過程與特徵
教育聖化及其建制:朝鮮儒家禮制與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教育敕語之比較
日本德川時代書院或私塾的學規特色
日本江戶時代的學規:以武士學校與庶民階層為主
德川日本儒者對《論語》「學而時習之」章的解釋:中日比較的視野
人名索引
名詞索引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