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春的《中國大行政區(1949-1954年)》主要是對1949至1954年我國曾設立的大行政區進行了歷史的梳理和描述。由於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至為重要的一級行政建制,具有自然區、經濟區、軍事區、政治區和政黨組織分區等五區合一的明顯特徵,並與中共武裝奪取政權有著天然而直接的關係,因此,《中國大行政區(1949-1954年)》基本試圖從政黨與國家、中央與地方的角度對其興廢的全過程和基本面貌進行宏觀的分析和探討。
作者簡介:
范曉春,1970年生,河北沽源人,國防大學軍隊建設與軍隊政治工作教研部中共黨史黨建教研室副教授。1985年9月入學入伍,先後畢業於海軍電子工程學院、國防大學和中共中央黨校,獲法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中共黨史黨建教學研究工作,曾出版專著《改革開放前的包產到戶》,發表論文30餘篇。
目錄
緒論
第一章大行政區的起源
第一節中共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選擇與局部執政格局的出現
一、中國近現代中央與省制之間的權力機構
二、中共武裝奪取道路的選擇及其局部執政的發端
三、蘇區核心領導機構中央局、中央分局的產生與發展
第二節抗戰時期邊區“一元化”領導體制的形成
一、邊區與“特製”的形成及其局限
二、中共“一元化”領導體制的形成
第三節解放戰爭時期中共領導下的各大戰略區
一、中共中央東北局領導的東北解放區
二、中央人民政府的雛形——華北人民政府
三、其他戰略大區的初步形成
第二章大行政區的設立
第一節全國執政前夕中共對中央與地方關係的初步構建
一、“在分區經營的基礎之上,有步驟有重點地走向統一”方針的提出
二、中共中央集權、分權的製度化努力
第二節設立大行政區政策的最終形成
第三節各大行政區政權的組建
第四節大行政區的主要領導群體
一、1949至1952年大行政區主要領導群體之概況
二、1949至1952年各大行政區主要領導群體狀況分析
第五節大行政區設立的歷史原因
第三章大行政區的政治組織系統(1949~1952)
第一節大行政區的核心政治結構:中共中央局
一、中共中央局的設廢、性質與地位
二、中共中央局的職能權限
三、中共中央局的組織構成
第二節大行政區的政權機構
一、權力機關:各界人民代表會議
二、行政機構:大行政區人民政府或軍政委員會
三、大行政區的司法系統
四、大行政區轄區內的武裝力量
五、大行政區政權的人事安排
第三節大行政區內的民主黨派和社會團體
一、大行政區內的民主黨派
二、大行政區內的社會團體
第四章大行政區的權力運行(1949~1952)
第一節中央局“一元化”領導體制的繼承與發展
第二節大行政區政權的運行方式
第三節大行政區與中央及下轄政區的關係
一、大行政區與中央關係的調整與規範
二、大行政區與下轄政區的關係
三、大行政區與中央關係的特點
第五章大行政區的調整
第一節中共全國執政的鞏固與大行政區的調整
一、“黨和政府的中央機構必須加強”
二、對大行政區的調整
第二節大行政區調整的歷史原因
第三節大行政區調整後的變化分析
一、調整後的行政區劃
二、調整後大行政區的政黨、政權等機構變化情況
三、調整後大行政區的權力運行
四、調整後的中央與地方關係
第六章大行政區的終結
第一節社會全面改造背景下的中央繼續集權
第二節“高饒事件”與取消大行政區政策的出台
一、“高饒事件”發生中的大行政區因素
二、“高饒事件”處理過程中對“獨立王國”和“宗派活動”的批判
三、撤銷大行政區決策的出台
第三節大行政區的撤銷
一、中央局、大行政區行政委員會的撤銷
二、中央與地方關係的繼續調整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緒論
第一章大行政區的起源
第一節中共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選擇與局部執政格局的出現
一、中國近現代中央與省制之間的權力機構
二、中共武裝奪取道路的選擇及其局部執政的發端
三、蘇區核心領導機構中央局、中央分局的產生與發展
第二節抗戰時期邊區“一元化”領導體制的形成
一、邊區與“特製”的形成及其局限
二、中共“一元化”領導體制的形成
第三節解放戰爭時期中共領導下的各大戰略區
一、中共中央東北局領導的東北解放區
二、中央人民政府的雛形——華北人民政府
三、其他戰略大區的初步形成...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