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療癒與身體人文空間》是余德慧教授在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開設之「宗教療癒」的課程紀錄,共十三個講次,是余教授畢生對於宗教療癒的體會及思索。
余教授澄清世人對於宗教療癒的迷思,以為療癒必須先放棄解脫之念──解脫是典型一步到位的想法。余教授認為,療癒發生於他界(the otherwise),不是現實的產物,而是打破自我的同一性、迎向他者的運動,使「我成為我所不知的」。療癒毋寧是迂迴而「反完成」的,永遠抵達不到卻永遠有奧祕的生產。
「宗教」與「療癒」原本即關係密切,均面向受苦的處境而生發,「宗教療癒」亦是修行,談的是主體的翻轉運動。在本書的每一個講次中,余教授探討或分析不同的修行實踐(同時是修行理論),包括場所論、夢、動態修行、靜坐與太極(氣化的身體)、覺照修行、他界修行、凝視、意象的幻化生成、反身性、巴塔耶的神聖理論……,而以最靠近身體的精神層面「身體的人文空間」的觀點去研究各種修行之道的「操作平台」。
《宗教療癒與身體人文空間》呈現了極其少見的後現代視域修行觀。閱讀本書,彷彿親炙大師課堂,無形中亦薰習了後現代宗教療癒的珍貴心法。
說余德慧是心理學家,毋寧說他是一位現象學家,他強調植基於「生活世界」,四無依傍,以身試法,入於生死之際,既是「幻化成形」,也是「道成肉身」。
──林安梧
余老師以體悟之知為底層,討論靜坐、覺照、舞動、夢瑜伽等種種宗教修行的法門,但並沒有停留在教門的語言,而從其獨特的蹊徑為宗教修行的理解與實踐開啟了前所未見的風光。
──蔡怡佳
「人文身體」與「宗教療癒」是余老師後期心力之所在。余老師從傳統的身體修行技術,談到當代後現代的思考,不外乎是以自我照顧的「見自己」,直達破除「世人痴迷論」而能「見眾生」的目的。
──王心運
章節試閱
第二講 身體的人文空間 (摘文)
「道成肉身」的意義
……當我們談身體的各種「收納器」,不見得是皮膚,有時候是眼睛、鼻子、耳朵,你的全身都有收納器,這些收納器,有人拿它來做五官的享受或者官能刺激,但也有修行人將五官的作用變成修行的媒介,這兩者不一樣。譬如,A同學很愛燒香也很懂得燒香,可是你要注意到,燒香有千百種的燒法,但可能只有一兩種會進入你的內心生活。像沉香,很多人燒沉香,燒沉香要有某種能夠迎接沉香的身體,沉香才會「進入」。而一旦它進入你的身體後,你的身體不是只有沉香的味道,更會有沉香的「氣息」。這裡所講的「氣息」不是你吐氣後而有的那個氣息,而是說你的身心狀態會產生與沉香類似的品質。產生了這個品質,表示你跟沉香之間已經產生相互「牽手」的現象了。如果你沒有考慮到此,也就沒有跟沉香「牽手」:沉香在這裡,而你在那裡,你不會覺得沉香有什麼不一樣;可是你一旦牽了手,如果我不把沉香擺在這裡,我就沒辦法把課繼續上下去,因為其中的某種關係已接上線了。
本週的宗教療癒課將談的全部都是身體,皆是以身體來進行的,萬一你的身體太僵硬,完全沒有感覺、沒有感應,你要回家懺悔,因為你的身體在拒絕任何的修行之道。若你的身體是這種情況,你要開始改變你的身體狀況,但不是變得更強壯或是長肌肉,而是改變你的身體和世界的關係。譬如,當你一進到某個地方,你在那裡坐立不安,如坐針氈一般,這就表示那時你對世界是排斥的;可是如果某個地方,是你的身體可以跟它一起呼吸的地方,你會覺得很安適、舒服。今天宗教療癒的課,最核心的一點即是所謂的「道成肉身」。
何謂「道成肉身」?這是說,你的身心狀態變成了「道」本身的媒介,變成「道」的操作平台。真正的操作平台其實不是我們的肉體,那會是什麼呢?關鍵在於你們的身體能不能產生人文的貢獻?如果你不能肯定這一點的話,很多的東西就解不開了。這是在說,你的身體能不能產生人文空間,但何謂「身體的人文空間」呢?同學們,用你們的語言試著講講看,用你們的方式去領會,不懂的同學不要擔心自己不懂,你本來就不懂,這是無所謂的,但總是會有同學懂,就算是懂一點點也要講出來。
人文空間的殊異生產
同學:如果以我現在正在學習的中醫來說,老師所說的這一塊(身體的人文空間)在中醫的領域裡是已經被掩蓋掉了。
余老師:為什麼中醫原本可以給出身體的人文空間?
同學:因為中醫的考慮是比較整體性的。
余老師:「氣」、「經絡」或「精、氣、神」這些東西,可以在生物體的解剖中找到嗎?其實是找不到的,它們不是在肉體裡頭。所以,中醫的論述其實是在創造一種人文空間,許多專名並不代表生理的一個器官,譬如說「肺經」一定是在肺部嗎?肺經絕對不在肺部,而且「膀胱經」也不是在膀胱。那這些東西是如何產生?這不是身體必然會產生的。歐美應該也要有氣、經絡這些才對,可是歐美實際上並沒有經絡、穴道這些東西,因為他們的人文性不在這個地方。就西方醫學的發軔來說,譬如說在看脈搏時,看的是每分鐘脈搏的跳動次數,從脈搏次數中來決定它和心臟或是血壓的關連為何。這是他們所聯想出來的,是否真的有關連就不知道,但這也是他們聯想出來的希臘醫學的人文空間。
但是經絡、穴道是中國人從他的身體、感覺裡頭創造出來的人文空間,若我們將這人文空間給西醫看,西醫會說根本是無稽之談,測不到的東西就是不存在的。你可能會說:「有!這裡有一股氣。」他則會說這根本是血液在流動,一定不會承認你所說的。對於華人生產的身體人文空間,這只是其中一個有系統的例子,可是對我們的感官而言,我們隨時都在產生人文空間。
某些時候,我們的身體感到極度疼痛,便會相對地產生某些情緒,而這情緒是否就只有一種?不見得。譬如某個地方很痛,整個人就會變得很亂,呼天喊地的,有人會抱著枕頭在那邊忍,有人會想盡辦法這裡靠一下、那裡靠一下,試著去處理它。但為什麼這些情緒都會不一樣?若說是因為痛而引起的,那為什麼同樣的痛,情緒卻因人而異?因為,你在發展身體的人文空間以試著調解這個疼痛。在你的身體裡頭,有一個跟人的想法接近、卻很靠近身體的東西,儘管它不屬於人的想法。
舉例而言,若將你一個人丟在家裡,你會是什麼感覺?對A來說可能是非常自由,輕鬆自在;可是B會覺得很空虛、很孤獨,都沒有人陪;C可能沒感覺……,什麼情況都會有。為什麼會不一樣呢?因為你的身體在關照著周遭,有一種叫做「人文」的東西會去鋪陳你的身體狀態。不要以為你的身體狀態就只是一個身體,這句話是很混帳的說法。更混帳的說法是我們的身體就是臭皮囊,這種說法極端不尊重身體的重要。不是因為身體很重要,而是身體產生了人文空間,使得很多事情變得可能,可能讓你從焦慮變成恐懼,可以從恐懼變成愉快,愉快變成自由。
所以我講宗教療癒時講的就是這個東西。或許,癌症病人一樣會病痛茹苦,可是宗教修練後,你的人文空間會發展出另一個東西,可能有某種力量,而這個力量會使你的苦不是唉唉叫,不是亂糟糟,可能是痛一下,然後就沉靜下來。有時候嘴角稍微會笑一下,旁人會覺得不可思議,怎麼會這樣子?因為痛的感覺有各種樣態,有的人是在疼痛時,覺得他不應該痛,覺得整個人被痛得很冤,可是有人會覺得本來就應該痛,刺的時候就哎一下,這是兩種不一樣的人文空間,會提供完全不一樣的東西。所以在此,我們講宗教療癒的真正操作平台就是「身體的人文空間」。
認知空間vs.身體人文空間
同學:有一個人罹患癌症住進醫院,他非常恐懼,面對化療時也是很恐懼,但是當他講他家裡的事情時,完全沒有害怕的樣子,反而變得很正常,可是一直以來他的腹部是不舒服的;另外,他對政治有些關心,看報紙時就會罵,一點也沒有害怕的樣子。這是否也是身體的人文空間的某種情況?
余老師:這比人文空間多很多,這是「認知空間」,認知空間較多成份歸屬在意識和語言的這一邊。譬如你說了話,有人從話語中得到安慰,這比較屬於在話語裡頭,儘管是非常靠近身體了。對做化療的病人來說,他會期待今天的化療能夠帶來什麼變化,譬如,最近我在觀察翁雯柔的日記,她本身是位醫生,基本上很清楚自己的醫療過程,她咬著牙撐下去,可是這只是認知的部分,但當某個標靶藥物打下去,她整個身體就長出了疹子,她是皮膚科醫生,知道若去抓疹子會流血,細菌會跑進去,還會化膿,越來越嚴重;她以前一天到晚都在跟病人講不要去碰,可是當她自己碰上了以後,她也只能不顧一切地抓,因為她的身體沒辦法抵抗她在認知上的策略,身體自己當下就在反應。
翁醫師的媽媽看到她這樣,一點辦法都沒有,可是我常在想,沒有辦法就是有辦法。以前老奶奶看著孫子受苦時,老奶奶的醫學知識最差,什麼都不會,可是她看到你這樣時,她會輕輕地給你碰、摸,不要小看這一碰一摸,常常病人就會安定下來。你一定會說就只是碰和摸嘛,但就是要老奶奶的「碰」跟「摸」才行。「老奶奶」是什麼感覺?她是以前疼愛你的人,疼愛你的人摸你跟陌生人摸你的感覺是不一樣的,你的身體會知道。同樣的,親近的人生病時,很多人會幫他按摩,可是各人按摩的感覺全然不一樣,這個不一樣就是一點一點的人的感覺跑出來,這比較接近我們談的人文空間,而非認知空間。
再來舉例:很多媽媽知道小孩子感冒躺在床上,媽媽通常會倒一杯水,在觀世音菩薩面前,在孩子的旁邊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或是大悲咒,念完之後將那杯水給孩子喝。這杯水還是一杯水,可是你會感覺到小孩子喝完之後,很容易就睡著了。為什麼?因為那裡面有媽媽溫柔的人文空間被小孩子接受了,小孩子接受到了,就會想睡覺,因為那是舒服的。又例如小孩子感冒沒去上學,有愛心的媽媽給孩子煮雞湯,小孩子只要喝到雞湯,就會心滿意足地睡著了,雞湯並沒有醫療效果,可是它可以幫助小孩感覺到自己可以休息,若你能讓病人感覺到可以休息,你就是用你的人文空間走進了他的身體,因而可以撫慰。
像我是阿嬤養大的,我從小身體就很糟,很常頭痛,阿嬤什麼都不懂,可是阿嬤就拿薑,輕輕地在我的頭上擦。對小孩子只能輕輕地擦,不能太辣,她每次一擦我就睡著了。這代表這樣做有效嗎?不曉得,我只覺得阿嬤拿薑擦我的頭,我就想睡覺,因為跟阿嬤在一起就會有一種放鬆。你們可以看出我講的是內在的、非常靠身體的那一層。
第二講 身體的人文空間 (摘文)
「道成肉身」的意義
……當我們談身體的各種「收納器」,不見得是皮膚,有時候是眼睛、鼻子、耳朵,你的全身都有收納器,這些收納器,有人拿它來做五官的享受或者官能刺激,但也有修行人將五官的作用變成修行的媒介,這兩者不一樣。譬如,A同學很愛燒香也很懂得燒香,可是你要注意到,燒香有千百種的燒法,但可能只有一兩種會進入你的內心生活。像沉香,很多人燒沉香,燒沉香要有某種能夠迎接沉香的身體,沉香才會「進入」。而一旦它進入你的身體後,你的身體不是只有沉香的味道,更會有沉香的「氣息」...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