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由「身、心、靈」所構成的整體,
唯有兼顧這三方面的發展,
人生才可能保持均衡的動力與明確的方向。
最完整、有系統的哲學筆記,
幫助你認識自我,開發潛能,修養靈性,展現新生!
人活在世上,時時刻刻都受到身、心、靈的影響。如果身體不健康,則人生一切活動皆受到限制,甚至面臨結束的威脅;如果缺少心智成長及發展的機會,那麼人很可能不如動物;如果忽略靈性修養,則一切「對自己而言」,將既無意義也無目的。
畢竟,活著是一回事,活得有意義則是另一回事。一個人也許可以享有福壽全歸,製造豐功偉業,對人類或歷史產生巨大影響,但內心依然徬徨無依,甚至充滿苦惱。其中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理解自己的生命?」唯有理解自己的生命是怎麼回事,人生才可能有意義。
臺大哲學系傅佩榮教授鑽研心理學、潛能開發、文化教育思想、宗教學各大領域,彙整歸納多年的哲學思索與人生心得,建構出一套具體可行的自我整合系統,幫助你透過心理學知識釐清自我的真相,然後從身走向心,以IQ、EQ、AQ來開發並管理內在無窮的心智潛能,成為自己生命的主宰。接著由心走向靈,思索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在實踐中發現並覺察與生俱來的靈性,至終活出全方位的和諧生命。
延伸閱讀:
《易經入門與國學天空》
《國學與人生》
《樂天知命》
《止於至善》
《逍遙之樂》
《人能弘道》
《人性向善》
《究竟真實》
《快樂,多10%就足夠》
《品格》
作者簡介:
傅佩榮
民國三十九年生,上海市人。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客座教授,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臺灣大學哲學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現任臺灣大學哲學系、所教授。傅佩榮教授的教學深受學生歡迎,曾獲頒教育部教學特優獎、大學生社團推薦最優通識課程、《民生報》評選校園熱門教授等獎項,另外在學術研究、寫作、演講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作品深入淺出,擅長說理,曾獲國家文藝獎與中正文化獎。
著作甚豐,範圍涵蓋哲學研究與入門、人生哲理、心理勵志等。著有《哲學與人生》、《轉進人生頂峰》、《活出自己的智慧》、《那一年我在萊頓》、《珍惜情緣》、《宇宙的舞者》、《向孔子學做人》等數十本。並重新解讀中國經典,著有《究竟真實──傅佩榮談老子》、《人性向善──傅佩榮談孟子》、《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樂天知命──傅佩榮談易經》、《逍遙之樂──傅佩榮談莊子》、《止於至善──傅佩榮談大學‧中庸》、《孔子:追求人的完美典範》、《孟子:浩然正氣與成功人生》、《老子:在虛靜中覺悟人生智慧》與《莊子:以自在之心開發無限潛能》、《易經入門與國學天空》、《國學與人生》等書(以上皆由天下文化出版)。
章節試閱
認識自己是人生的起點
「認識你自己」是刻在希臘戴爾菲(Delphi)神殿上的一句格言。蘇格拉底也常告訴人們要「認識自己」,因為認識自己是人生的起點。
通常我們會根據一個人的資料去認識這個人,譬如看他的身分證、調查他的身家背景⋯⋯。那麼我們要如何認識自己呢?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分辨二個關於「人」的問題。
第一是有關外星人的問題。宇宙中到底有沒有外星人?如果有的話,那麼外星人與神與人類,彼此之間的關係又是如何?在西方生物分類之中,人類叫作Homo Sapiens,Sapiens是「有理智的」,Homo則是「人」,因此Homo Sapiens就是「智人」,意味著「有理智的生物」。外星人顯然也是Homo Sapiens,那麼這二種Homo Sapiens該如何相處?
聖經開宗明義就說:神按照神的形象來造人。人類既然是按照神的形象所造的,那麼理應是萬物之靈,然而相較於外星人,人類在許多方面似乎都遠遠落後(譬如智能、科技⋯⋯),那麼這是否意味著聖經所言應該修改呢?
由此可知,如果外星人真的存在,就代表聖經所記載的有很大的漏洞,而這種想法是令人震撼的。
第二則是有關複製人的問題。複製人若是真的成功,則我們必須思考幾個問題。首先,桃莉羊的複製,是經過二百多次失敗的實驗,才得以成功的。在此一過程中,有許多不完全的、畸型的羊被造出來。對於羊,我們或許比較容易處理,但是當實驗對象是人的時候,又該如何處理呢?
其次,人們可能會在年輕體壯的時候,取自己的胚胎來複製,可是有些疾病是年老時才會出現的,那麼這對複製人而言,是不是很不公平呢?同時,桃莉羊最大的問題在於老化太快,而這也是目前的醫學所無法解決的問題。
最後一點則在於心理上的問題。小孩子漸漸長大之後,發現有一個人和自己長得一模一樣,最後發現自己只是分身,另一個才是原型,這該如何調適呢?如果我是別人的分身,那我究竟是真的還是假的?我的所作所為需不需要負責任呢?
以上所談的,都是相當嚴肅,並且令人憂心的問題,因為它的影響層面,波及整個地球,甚至整個宇宙。要認識自己,可以提出三個問題:什麼事使我感動?什麼人使我羨慕?我對自己滿意嗎?這三個問題的答案,可以突顯出一個人的個別性和獨特性。
(一)什麼事使我感動?不是每個人都會被同一件事感動。並且,一件事情發生時,每個人受到的感動程度也都不同,因此我們要問自己:「什麼事使我感動?」
令人感動的事,有可能發生在社會上,在別人的具體遭遇中,也有可能發生在小說與電影之中。當我們產生特別的感動時,應該進一步追問:「為什麼我會覺得這麼感動?是哪一點使我感動?」
我們要從各方面去體會能夠讓自己感動的事情,如果能夠掌握這些資料,就可以界定自己是哪一種人,由此更了解自己的內在世界。如此一來,我們對自己的生命就會形成明確的座標。
當然,別人做了某件事情讓我覺得感動,不代表我也必須去做相同的事情,但是至少我會知道自己在何種情況下,會出現什麼樣的反應,這就是「凝聚焦點」。
因此,首先要問自己:「什麼事使我感動」,藉此找到明確的焦點。把這些事情綜合起來,就可以知道自己在知、情、意三方面有什麼樣的性向,因為能夠使我感動的,必定是自己內心所嚮往的事情。有時候我們甚至可能對自己說:「如果我能做得和他一樣,我就會對自己的人生感到滿意。」而人的一生,其實就是在設法「對自己滿意」。
(二)什麼人使我羨慕?讓我們羨慕的對象,往往是我們的前輩。以我自己來說,對於教導過我的老師,如方東美先生、余英時先生,都是相當羨慕的,因為他們的學問做得很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也有充分的智慧表達他們的學問。
一個人羨慕什麼樣的人,表示他希望自己將來也能夠成為這樣的人。所以父母可以讓小孩多讀傳記或寓言故事,如此一來小孩就能夠慢慢找出自己內心所嚮往的對象。
羨慕某個人,往往代表自己也有這方面的潛能,可以試著去發展。譬如一個人如果根本不喜歡水,就不可能去羨慕游泳高手。我們所羨慕的,通常是自己比較有可能做到,並且有機會接觸到的範圍。這個範圍之內的某些人如果有傑出表現,自然會讓我們覺得「想要像他一樣」。
所以,我們詢問:「什麼人使我羨慕」時,就是要選擇典型作為效法的對象,循其腳步前進。因此,看到年輕人崇拜偶像的時候,沒有必要去責怪他們,也不需要過度擔心,因為羨慕的對象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改變,並且心中有一位值得羨慕的對象,生命也會比較有方向感,知道自己該往哪一條路走。
(三)我對自己滿意嗎?大部分的人對自己是不滿意的,因為一個人如果對自己已經感到滿意的話,似乎就表示他這一生到此為止,再無所求。然而當我們說「對自己不滿意」時,應該要考慮到:是否理想訂得太高,與現實脫節?
我在各地接觸到許多年輕人,他們最常提出的問題是:當理想和現實出現差距時,該怎麼辦?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煩惱,年輕人尤其容易面臨這種難題。譬如「我的理想科系是文學, 但父母執意要我讀法律,我該怎麼辦?」這就是理想和現實的差距。父母要他讀法律,是從現實角度考量,為了孩子的未來著想;而孩子想唸文學,則是因為覺得自己身為年輕人,應該要有理想,不能太早遷就現實。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必須了解:理想一定要建立在現實上,如果完全脫離現實,則理想只是空想而已。所以,想以某一個目標作為自己的理想時,首先應該思考的是:我的現實條件是什麼?譬如想當律師,就得先喜歡法律以及複雜的推理過程,並且要有善辯的口才。如果這些都具備了,才有條件以「成為律師」作為自己的理想。
因此,理想要落實,必須先下工夫讓自己具備更好的條件,否則不過是空想而已。或者更糟糕的,自己提出了一個空想,最後卻需要別人幫你善後。其實父母往往不是真的反對孩子有理想,而是尚未準備好了解孩子的理想是怎麼一回事,一時之間感到擔心而不知所措。事實上,理想與現實並不是截然二分的兩個世界,這二者之間是有連結點的。
當我們對自己不滿意時,必須自問:「我對自己哪一點不滿意?」找出不滿意的地方之後,再設法克服或彌補這些缺陷,逐漸讓自己感到滿意。找出問題的方法很多,譬如我現在覺得不快樂,就可以問自己:「過去我什麼時候快樂?為了什麼事快樂?」接著,進一步分析:「過去的快樂是什麼樣的情況?哪些條件促成了這樣的快樂?」然後再問:「現在同以前不一樣了,那麼我現在有沒有可能再重複那些條件,或者是把那些快樂的條件轉變成為現在可能的條件?」如此一層層抽絲剝繭,就比較容易找出關鍵所在,並且能夠想到務實的辦法。
人生需要回憶,如此才能對未來有所憧憬,否則瞻望未來會覺得很模糊。「人有未來」,主要的目的在於:我對自己的現狀不滿意,所以要努力在將來讓自己變得更好。所謂「變得更好」,就是要活得更充實。
許多人活在世間並不快樂,最近有一項統計指出:高達26%的年輕人考慮過要自殺。然而一個人為什麼會想自殺呢?根據美國的研究,自殺者75%以上都是覺得活著沒有意義。因此,碰到一個覺得活著沒有意義的人時,就要請他思考:在過去的時日中,什麼時候曾經感覺活得有意義。
關於生活的意義,有各種不同的解釋,其中一種屬於心理學,可以作為參考。這種解釋認為:人在出生時會放聲大哭,是因為離開了母親的子宮。在母親的體內,是平靜安詳的,一旦脫離母體,人就無所依憑。因此人的一生,一直都在尋找一個能夠讓自己感覺同樣平靜安詳的環境,這個環境能夠讓我們好像回到最原始的狀態一樣。換言之,人生走這一遭的目的,就是要「回到原點」。當然,母親生產的過程只是一個象徵,每一個人所要回歸的,並不是擁有身體的母親,而是指真實的、永恆的生命本身。藉由此一象徵,可以明白人的一生是要追求統合,回歸最原始的和諧狀態。
認識自己是人生的起點
「認識你自己」是刻在希臘戴爾菲(Delphi)神殿上的一句格言。蘇格拉底也常告訴人們要「認識自己」,因為認識自己是人生的起點。
通常我們會根據一個人的資料去認識這個人,譬如看他的身分證、調查他的身家背景⋯⋯。那麼我們要如何認識自己呢?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分辨二個關於「人」的問題。
第一是有關外星人的問題。宇宙中到底有沒有外星人?如果有的話,那麼外星人與神與人類,彼此之間的關係又是如何?在西方生物分類之中,人類叫作Homo Sapiens,Sapiens是「有理智的」,Homo則是「人」,因此Homo ...
作者序
人生,從不提供標準答案
人生是由連續不斷的選擇所構成的。我們通常只在意選擇的結果是好是壞,而未曾認真思考「為何要如此選擇?」於是懊惱與後悔的情緒總是揮之不去,隨著年齡增加而對人生日益感到無奈。聰明博學如王國維,也只能感嘆:「人生事事不堪憑,但除卻無憑兩字。」
真的什麼都靠不住嗎?有了這種體悟,人生難免悲觀。我們尊重前輩的感嘆,但更珍惜自己放手一試的機會。「人生」是自古以來最大的習題,它給每一個人的題目各有重點,它給同一個人在不同階段的題目也各有特色,而最難的挑戰是:它從不提供標準答案。
因此,我們所能把握的只是:探討人生問題的方法。這套方法簡單說來,就是「哲學」。「忽視哲學,人生將是盲目的;脫離人生,哲學必是空洞的。」這句話有道理嗎?本書希望具體回應這個問題,內容依次展示為「釐清自我的真相,管理自我的潛能,探索生命的價值,走向智慧的高峰」。涉及的題材包括心理學、潛能開發學、哲學、宗教學等,貫穿其中的則是一套「身心靈整合的價值觀」,以下略述其旨。
我們談論完整的人生,不能忽略「身、心、靈」三個部分。年輕的時候,也許側重身(衍伸至有形可見的外貌、體力、財富、地位等)。身的活動當然不能脫離心,但是心的運作主要在於「知、情、意」這三項潛能的實現過程,因而具體展示於獲取特定知識、發展人際情感,以及培養個人志趣上。然後,在一個看來抽象、其實扮演主導作用的層次,還有「靈」的存在。靈的運作可以表現於宗教信仰的靈修活動中,但是宗教並非靈的運作的唯一領域。
因此,一套完整的價值觀,必須針對上述「身、心、靈」三個部分,提出各自的定位,以及彼此之間的適當關係。容我先以三句話來作個概括,再說明其內涵:「身體健康,是必要的;心智成長,是需要的;靈性修養,是重要的。」
首先,身體健康,是必要的。「必要的」一詞,是指:如果身體不健康,則人生一切活動皆受到限制,好像人生從彩色變成黑白,甚至面臨結束的威脅。依此推衍,保持身體的活動能力,取得基本的生存條件,讓自己可以活下去,這些都屬於「必要的」範圍。在正常情況下,人的本能就會去爭取這些必要的條件,使自己活得下去。但是,「必要的」一詞同時也提醒我們:它不是「充分的」。意思是:作為一個人,單單活著是不夠的,亦即不充分的。依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說法,這個層次所涉及的是生理需求與安全需求,還有向上提升的廣大空間。
其次,心智成長,是需要的。人與動物的差異,表現在心智的精密度與複雜度特別高,但是如果缺少成長及發展的機會,心智的潛能棄置不用,那麼人很可能不如動物。這是最可惋惜的事。不僅如此,隨著生命的開展,心智成長的要求也將日益強烈。譬如,求學期間,我們以探討專業知識為目標;進入社會以後,自然出現全方位的知識需求,尤其對於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等人文方面的知識,深感嚮往。再以情感而言,也會由親情、友情、愛情,向外擴充,對社區、社會、國家、國際、地球、宇宙,產生關懷之心,最後也可能孕生慈悲、博愛的情操,自願從事公益活動。然後,在意志方面,可以逐漸化被動為主動,從事高尚的人格修養,自強不息,日新又新。以上有關「知、情、意」的描述,都是我們所「需要的」,亦即:若要活得像一個人,就須不斷開發這些潛能。馬斯洛所謂的「愛與歸屬的需求」與「自重與受人尊重的需求」,正好涉及此一層次。若要再往上走,尋求「自我實現」與「自我超越」,就會進入「靈」的層次了。
關於「靈」的作用,我們說「靈性修養,是重要的」。所謂「重要的」,是指聯繫於人生的意義與目的而言。如果忽略靈性修養,則人生一切活動「對自己而言」,將是既無意義也無目的的。說得溫和一些,就是人生一切活動都難免於剎那生滅,無法連貫形成一幅完整的畫面。我特別強調「對自己而言」,因為一個人也許享有福壽全歸,也許製造豐功偉業,也許對人類或歷史產生巨大影響,但是他的內心依然可能徬徨無依,甚至充滿苦惱。宗教經典所描繪的「萬法皆空,眾生皆苦」,「空虛啊,空虛,一切皆是空虛」,正是我們人類無法避開的警語。
依我對靈性修養的粗淺認識,可以由四個角度描述其作用,就是:一,靈性修養(以下簡稱「靈修」)使一個人的身心活動(亦即上述對身與心分別所作的介紹)具有意義。二,靈修使一個人潛意識中的情結與盲點得以化解。三,靈修使一個人可以將其命運提升轉化為使命。四,靈修使一個人在宗教信仰的活動中,能與所信的神明進行順暢的互動與溝通。總而言之,靈修使一個人能在光天化日下行走,不但不擔心命運的折磨與死亡的威脅,而且能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安排自己的身心活動,珍惜並善用人生的一切資源。
我對這一本書投入極深的情感,因為它儲存了我長期以來的讀書心得,呈現了我對人生哲學的基本觀點,也代表了我對新世紀所有愛智者最真誠的心意。
2016年6月16日
人生,從不提供標準答案
人生是由連續不斷的選擇所構成的。我們通常只在意選擇的結果是好是壞,而未曾認真思考「為何要如此選擇?」於是懊惱與後悔的情緒總是揮之不去,隨著年齡增加而對人生日益感到無奈。聰明博學如王國維,也只能感嘆:「人生事事不堪憑,但除卻無憑兩字。」
真的什麼都靠不住嗎?有了這種體悟,人生難免悲觀。我們尊重前輩的感嘆,但更珍惜自己放手一試的機會。「人生」是自古以來最大的習題,它給每一個人的題目各有重點,它給同一個人在不同階段的題目也各有特色,而最難的挑戰是:它從不提供標準答案。
因此,...
目錄
自 序 人生,從不提供標準答案
第一部 釐清自我的真相
前 言
第一章 人生哲學的基礎架構
第二章 人生問題的思考方法
第三章 從心理學看自我(一)
──行為主義心理學與佛洛依德學派
第四章 從心理學看自我(二)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與榮格的「集體潛意識」
第五章 從心理學看自我(三)
──佛朗克的「意義治療法」與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
相第六章 從心理學看自我(四)
──超個人心理學與靈的召喚
第二部 管理自我的潛能
前 言
第一章 了解IQ與相關能力
第二章 認識自己的EQ
第三章 管理自己的EQ
第四章 發展自己的EQ
第五章 開發自己的AQ
第六章 強化自己的AQ
第三部 探索生命的價值
前 言
第一章 培養思考習慣(一)
──理解邏輯的概念與判斷
第二章 培養思考習慣(二)
──邏輯推論的訓練
第三章 掌握整體觀點(一)
──哲學的質料、運作、內涵與目的
第四章 掌握整體觀點(二)
──哲學家的思考模式:「以一統多」
第五章 確立價值取向
第六章 力求知行合一
第四部 走向智慧的高峰
前 言
第一章 如何理解「靈」的世界
第二章 靈是身心的統合力量
第三章 化解潛意識的盲點
第四章 代蒙
──從命運到使命
第五章 靈的修練
──以印度教為例
第六章 密契主義
自 序 人生,從不提供標準答案
第一部 釐清自我的真相
前 言
第一章 人生哲學的基礎架構
第二章 人生問題的思考方法
第三章 從心理學看自我(一)
──行為主義心理學與佛洛依德學派
第四章 從心理學看自我(二)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與榮格的「集體潛意識」
第五章 從心理學看自我(三)
──佛朗克的「意義治療法」與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
相第六章 從心理學看自我(四)
──超個人心理學與靈的召喚
第二部 管理自我的潛能
前 言
第一章 了解IQ與相關能力
第二章 認識自己的EQ
第...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