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一百年登場,總結過去、前瞻未來,「台灣經驗」的重要目標是「走向世界」。
◎繼去年以「民國九九,台灣久久」專題呈現過去一百年的庶民文化與集體記憶後,中國時報今年推出「民國一百,當代風華──把台灣推向世界的十二位精彩人物」專題,從全球化視野奮力迎向未來。
《中國時報》繼2010年推出「民國99,台灣久久」專題獲得廣大迴響後,於2011年推出「當代風華──把台灣推向世界的精采人物」大型專訪,以十二個月的時間,深訪當年度特別受到國際注目的十二位台灣人。
這十二位人物來自不同年齡層與成長背景,相同的卻是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裡不計一切地全心投入,在反覆嘗試與摸索中堅持走出自己的路;他們無論經歷任何挑戰或挫折,始終告訴自己再試一下,絕不輕言放棄。這樣的逐/築夢精神,造就了不平凡的自己,也拉近了台灣與世界的距離。
基於《台灣久久》一書合作成功的經驗,天下文化與《中國時報》再次聯手,將一年來的專訪圖文重新編輯整合,以17 x 23公分全彩開本、圖文並茂的方式加以呈現。
參與專訪的作家小野在序文中說:「在一次又一次的訪談中,我發現收穫最多的真的是我自己。感謝所有接受我們訪談的朋友,謝謝你們給了我們這樣難得的機會,讓我們能重新面對自己的過去和未來。」
這12位人物是:施振榮(1月);林懷民(2月);曾雅妮(3月);周杰倫(4月);劉金標(5月);張榮發(6月);證嚴法師(7月);陳定信(8月);林義傑(9月);魏德聖(10月);林昭亮(11月)和吳寶春(12月)。
作者簡介:
中國時報編輯部製作團隊:
總編輯/王美玉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新聞組畢業,一九八二年擔任中時政治記者,其後歷任市政組副主任、政治組主任、中部編輯部總編輯、執行副總編輯兼地方中心主任、時報周刊總編輯、時報周刊社長,現任中時總編輯。著有《蔣方良傳》、《四大閣揆爭霸戰》等書。
執行副總編輯/張瑞昌
張瑞昌
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畢業。一九六五年生,台中人,曾任中國時報政治組主任、朝日新聞客座研究員、時報周刊總編輯。現職中國時報執行副總編輯兼採訪中心主任。
曾獲吳舜文新聞獎、曾虛白新聞評論獎、張思恒獎。著有《現代龍馬何處尋》。
總策畫/何榮幸
台大社會系畢業,一九九一年七月踏入新聞界,曾任自由時報市政組組長、中國時報政治組主任,現任中時副總編輯兼採訪中心副主任、調查採訪室主任;曾任台灣記協創會會長、媒體改造學社執委。曾獲曾虛白、吳舜文、卓越等新聞獎,現任台大新聞研究所兼任實務教師。著有《學運世代》、《媒體突圍》、《我的小革命》、策劃《黑夜中尋找星星》、《台灣久久》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魏德聖:投入這麼多年的心血,只是希望完成心裡的故事。
林義傑:撒哈拉、南北極一直都在,唯一被改變的只有我這個渺小的人類。
周杰倫:我不是醫生,也不是魔術師,但卻能讓音樂活起來。
林昭亮:每次上台,得要求自己發揮百分之百的能力,要給觀眾最好的交代。
林懷民:不管是家鄉老照片或東海岸鯨豚,我的人生一直在「發現」。
證嚴法師:願有多大,力就有多大。
陳定信:我工作得很快樂,因為每天都會學到新知識,也可以貢獻自己的智慧。
劉金標:追求唯一(only one),而非第一(No.1)。
張榮發:我們是島國,一定要有國際觀。
施振榮:利他是最好的利己;我以「改變文化的人」自我期許。
吳寶春:因為不完美,才有更多轉彎的可能。
曾雅妮:雖然有壓力,不過我會專注在每一桿、每一洞。
名人推薦:魏德聖:投入這麼多年的心血,只是希望完成心裡的故事。
林義傑:撒哈拉、南北極一直都在,唯一被改變的只有我這個渺小的人類。
周杰倫:我不是醫生,也不是魔術師,但卻能讓音樂活起來。
林昭亮:每次上台,得要求自己發揮百分之百的能力,要給觀眾最好的交代。
林懷民:不管是家鄉老照片或東海岸鯨豚,我的人生一直在「發現」。
證嚴法師:願有多大,力就有多大。
陳定信:我工作得很快樂,因為每天都會學到新知識,也可以貢獻自己的智慧。
劉金標:追求唯一(only one),而非第一(No.1)。
張榮發:我們是島國,一...
章節試閱
【美食】
有去背圖檔名:吳寶春的麵包美味深植人心-1-222744
▲不管你的命運如何,人生都要懷抱一個夢想,相信自己只要努力,絕對可以做得到!(謝明祚攝/中時資料照片)
■吳寶春:挫折累積智慧,讓生命完美發酵
對談/小野;專訪籌備/江慧真、高有智、何榮幸;執筆/高有智、江慧真、何榮幸、林秀麗
●【吳寶春小檔案】
出 生:一九七○年。
出 生 地:屏東縣內埔鄉。
學 歷:崇文國中。
經 歷:曾榮獲世界「樂斯福麵包大賽」台灣盃第一名、亞洲盃第一名、世界麵包團體大賽銀牌。二○一○年參加「世界麵包大師賽」,拿下歐式麵包組 (Pain) 冠軍。創立吳寶春麥方店,年營收破億元。
作 品:《柔軟成就不凡:奧林匹克麵包師吳寶春》、《吳寶春的味覺悸動》。
(整理/高有智)
◎【吳寶春大事紀】
1970 出生屏東縣內埔鄉。
1981 父親過世,寡母陳無嫌扶養八個孩子長大。
1985 離家北上,到台北木柵學當麵包學徒。
1994 當上麵包師傅。
2006 世界「樂斯福麵包大賽」台灣盃第一名。
2007 亞洲盃第一名。
2008 世界麵包團體大賽,以「紅酒桂圓麵包」拿下銀牌。
2010 世界麵包個人大賽,以「米釀荔香麵包」奪下冠軍。
(整理/江慧真)
※【吳寶春精采語錄】
l麵包其實跟人一樣,你對它付出愈多,它愈感受得到。我會捧著麵糰,撫摸它,好像拍拍小嬰兒的臉頰與屁股,跟它說:要好好長大!
2真正好吃的麵包,不必在乎它誕生在哪個國家,而是那份口感。
3美味總在不經意中相遇,在一個轉角或路邊攤,或百貨公司地下街的小店,不預期的發現,都是很美的驚歎號!
4桂圓糯米糕燉出我對母親的想念,那是一份永不消逝的愛戀滋味。
5一罐罐玻璃瓶裝的醃鹹鳳梨,排列著我貧窮又滿足的童年。
6人生的滋味就像鹹鳳梨,酸鹹甘甜什麼味道都有;因為不完美,才有更多轉彎的可能。
7事情沒有那麼複雜,只要去做對的事情,就對了。
8幸福的感覺,就是我的麵包所要追求的風味。
9老麵就像變魔術,會讓單調的麵包出現各種變化。
10只要腳踏實地,不管什麼夢想都可以追逐,什麼理想都可以完成。
(整理/江慧真)
--------------------------------------------------------------------------------------------------
【內文】
拿下世界麵包冠軍的吳寶春,出身貧窮家庭,從屏東北上當麵包學徒,一路苦拚實幹,終於站上世界舞台。在他人生困頓的時期,一度苦思不通麵包烘焙祕訣;他曾拿著得意的麵包請教朋友,對方竟吃了兩口就丟掉,搖頭說了兩個字:「難吃!」但他並不生氣,反而看到了希望,就此踏上一段尋求美味之旅,如今更成為年輕人追尋夢想的榜樣。
吳寶春在接受作家小野和中時採訪團隊專訪時,侃侃而談窮苦孩子走向世界舞台的心路歷程。他曾經很愛哭,但為了成功,他噙住眼淚,學會堅強、不屈不撓,也希望能把自己的經驗分享給全台灣。
◆嚐遍貧窮的滋味
父親早逝,吳寶春在母親含辛茹苦的撫養下長大。他從小功課不好,排名幾乎都是全班倒數,連九九乘法表、注音符號都不會。國小三年級時,曾因家貧買不起參考書,足足哭了一星期:「我買了也看不懂,但我也只是想擁有它。」
國中二年級時,他體驗到真正的貧窮滋味。一天深夜,他突然肚子痛,從鄉下到屏東市醫院要四十分鐘,當時又沒有健保,媽媽從早忙到晚,辛苦賺錢,卻連小孩看病的錢都沒有,還得半夜急著出去借錢。當時他體會到就醫時「有錢判生,沒錢判死」的殘酷,決定要出人頭地,於是在國中畢業之後,帶著五十元就到台北當麵包學徒。
◆再怎麼苦,都要撐過去
儘管胸懷壯志,還是國中生的吳寶春連秤糖也不會,看不懂時鐘秤,也不知道一斤是十六兩,當學徒的第一天就被師傅痛罵。「我才知道,沒有知識不可能成功,原來做麵包比讀書還難。」他回憶說,雖然當學徒很辛苦,住宿環境也不好,晚上睡覺時還會有蟑螂爬過身邊,但他告訴自己要堅強,再怎麼苦,都要撐過去。
國中畢業記念冊大頭..-215041
▲國中畢業照畫下吳寶春學生生涯的休止符。(吳寶春提供)
△17歲學徒時-214300
▲17歲在台北當學徒的吳寶春(右)。(吳寶春提供)
小野好奇,吳寶春追尋麵包美味的故事中,哪一段最讓他印象深刻。吳寶春說,他好不容易當上麵包師傅,卻遇到瓶頸,麵包店的生意也每下愈況。在百思不得其解下,遇到貴人陳輔光。陳輔光原本賣的是高級音響,後來轉業開麵包店,麵包店生意卻好得不得了。
有一天,吳寶春帶著得意的甜麵包請教阿光,對方搖頭說難吃,吳寶春當時已經做了十幾年麵包,沒想到卻被只做兩年麵包、半路出師的阿光嫌棄。不過,吳寶春虛心下問,也解答了他的困惑,因為阿光說:「你的麵包沒有生命、感覺和感動。」
◆重新開發自己的味覺
當時傳統的麵包師傅下班就喝啤酒,生活圈比較小,生活品味較難提升,也未必懂得飲食之美。阿光這一席話點醒了吳寶春,兩人就此四處品嘗美食,包括滷肉飯和臭豆腐等小吃,研究餐廳的陳列與各式美食的味道口感。阿光甚至建議吳寶春應去台北亞都麗緻飯店住三天,品嚐高級餐廳的各式早餐風味,開發自己的味覺與品味。
吳寶春說,他花了兩年的時間開發味覺,像海綿一樣吸收與體悟美食的奧祕。雖然美味沒有固定標準,但每個人都可以經過開發和訓練,學會分析味道,欣賞美食。他後來也學調酒、西餐料理,聽古典音樂和欣賞藝術,都是為了增廣自己的視野,得到更多創作的靈感。
經過這些年的自我發崛和累積之後,他手中的麵包不但受到專業的肯定,獨特的風味更吸引無數喜愛麵包的「粉絲」。
V515VC47H_2011資料照片
▲吳寶春常下鄉巡迴拜訪小農,學習如何看待生命和土地,找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圖為他到大武山下鳳梨田中採摘鳳梨。(謝明祚攝/中時資料照片)
◆好,還要更好
高雄市苓雅區的吳寶春麵包店開幕一年了,無論炎炎烈陽或風吹雨打,依舊大排長龍。饕食客聲聲喚,要吳寶春趕快北上開分店,他卻靦腆抱歉地回答:「目前還在建立麵包店的SOP。」為什麼不把握良機?他簡短卻堅定的吐出下一個目標:「因為,我要當烘培業的鼎泰豐!」
V516VC40H_2011資料照片
▲儘管麵包店天天大排長龍,但吳寶春仍堅持品質,不輕易開分店。(謝明祚攝/中時資料照片)
在作家小野和中時採訪團隊的專訪中,吳寶春強調,建立好SOP,讓每個麵包在每個地方都能確保品質後,他給自己設定了十年行動綱領,限期在台北、台中甚至是海外開分店:「我最後的終極挑戰,就是登上日本東京的領土。」
◆麵包竟然也會「回甘」
面對日本麵包界,吳寶春始終有一份難以言喻的嚮往情懷。這個機緣,來自十五年前;也是這份激勵,讓他站上了世界的舞台。
一九九六年,對已經當上師傅的吳寶春來說,本該是意氣風發的時刻,但他卻開始懷疑自己,做麵包到底有沒有出息?回到屏東老家,失意的他,瞥見了桌上朋友送的日本雜誌《Bread& Cake》。翻開雜誌,一篇日本贏得世界大賽的報導,重新燃起他的鬥志:「我告訴自己,有一天,我也要代表台灣參賽,登上這本雜誌。」
三十歲那年,吳寶春參加東京烘焙食品展,走馬看花之際,兩位日本高中女生拿著切片的法國麵包走過,麵包入口竟發出「喀嚓」聲,他當下愣住:「這麼硬的麵包好吃嗎?」他試吃後發現:「好像喝烏龍茶會回甘一樣,麵包也會回甘,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從法國麵包的聲音,吳寶春領略到麵包的偉大;從日本麵包的精進,他決心追求卓越。
◆二百分的哲學
二○○六年,吳寶春受邀參加有「烘焙界奧林匹克」之譽的樂斯福世界麵包大賽,擊敗強勁對手贏得台灣區冠軍;隔年,再奪下亞洲盃第一名。二○○八年,他終於來到法國巴黎里爾的選手村,看著自己國家國旗飄揚在世界麵包的殿堂,吳寶春久久不能自已,感覺肩上壓力更沉重。
世界盃比賽2-214346
▲二○○八年,吳寶春(右)和其他兩位麵包師傅勇奪世界盃麵包大賽亞軍。(吳寶春提供)
小野追問吳寶春如何做好參賽準備,他回憶,賽前剛好二○○二年世界大賽冠軍菊谷尚宏來台推廣麵包,並慷慨答應為台灣選手賽前訓練和示範。當時吳寶春積極請教,菊谷先生強調:「練習時不是一百分就好,要練習到一百五十分。」因為,比賽過程常因為壓力和緊張,整體實力會下降,但若練有一百五十分的實力,即使表現大打折扣,也還有一百分的可能。
吳寶春聽完戒慎恐懼,開始揣想各種「狀況題」:比賽時,萬一機器出問題?如果烤箱壞了?麵粉牌子不一樣?會場沒有發酵箱?他不但把一般人意想不到的狀況列下來,研究解決之道,更擔憂連「世界冠軍級」師傅都要一百五十分,想要必勝的他,更應加倍擴充實力:「於是我在練習時,自動升級到了兩百分的標準!」
這個「兩百分」哲學,果然對吳寶春注入神功,讓他在面對「八小時內做出總計十一種、共兩百五十一個麵包」的比賽規則時,得以沉著撐過,並和隊友展現高度默契,奪下世界大賽亞軍。
◆日本態度加台灣創意
吳寶春得獎的照片,如願刊登在二○○八年七月份的日本「Bread & Cake」雜誌。「這兩期雜誌之間雖然只距離十二年,卻花了我二十幾年的青春和努力才達到!」
△日本烘培雜誌-1-221735
△日本烘培雜誌-1-221735
▲一度失意的吳寶春,讀了朋友送的日本雜誌上關於日本贏得世界大賽的報導後,重新燃起鬥志,並在二○○八年拿下世界盃亞軍,如願榮登版面。(王英豪攝/中時資料照片)
繼「紅酒桂圓麵包」後,二○一○年世界個人大賽,吳寶春再度以「米釀荔香麵包」一舉贏得冠軍寶座。他的「兩百分」哲學,更讓他從世界大賽主席、法國籍師傅口中,搏得「你做的法國麵包,比法國人做的還好吃」的美譽。
回首麵包之路,吳寶春對年輕麵包師有更深的期許。「三、五年後,台灣將有很多麵包師傅會出頭!」台灣麵包有特色、創意強,但他也提醒年輕世代:「態度很重要!」台灣人的毛病是:「這樣就夠了,這樣就好了!」不夠嚴謹認真、不懂往下鑽研;日本師傅之所被視為「最龜毛」,那是因為他們最精確。「如果有日本人的態度,加上我們的創意,台灣將會是最棒!」
◆只要開始學習,永遠不會太慢
由失敗中出發,吳寶春學會了寶貴的一課:「挫折是累積智慧。」他說,從挫折中反省,可以看到自己的盲點,缺少什麼,就學習什麼,這樣才能進步。他以多年人生的經驗和體會,鼓勵學習挫折或貧苦的孩子,不要小看自己,也呼籲家長別迷失於「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若以為不愛念書就把孩子的未來判死刑,反而會造成學習的壓力:「當父母判孩子死刑,孩子也會放棄自己;只要開始學習,永遠不會太慢。」
(執筆/高有智、江慧真)
--------------------------------------------------------------------------------------------------
【側寫】
惜情的國民英雄,樂於分享光環
望著窗外長長的排隊人龍,他皺起眉頭,心裡想著如何搭棚為人群遮陽避雨;面對店內顧客的滿意笑容,他鬆了口氣,因為連全天播放的音樂都是自己挑選的。這是吳寶春的一天,充滿日本職人「用生命付出」的熱情;他用這種精神拿到了世界麵包冠軍,更用這種精神持續擴大對於台灣社會的影響力。
台灣人「愛拚才會贏」以及「吃果子拜樹頭」兩種素樸心志,在瘦小的吳寶春身上畢露無遺。他的出身比別人苦、學歷比別人低,所以他付出比別人多十倍甚至百倍的努力,終於嘗到出頭天的甜美滋味;功成名就的同時,他沒有忘了我是誰,而是處處感恩成長過程中的貴人,讓他的光環與周遭所有人分享。
吳寶春這種「不忘本」的人格特質,更具體展現在他的「不藏私」。
當年吳寶春出國比賽時,曾經獲得其他烘培業者的贊助支持,為了回報這份恩情,他做出在美食界少見的舉動:公布冠軍麵包的所有配方。由於他的不藏私,讓同業得以循科學方法做出相同配方的冠軍麵包,並讓更多麵包愛好者大飽口福。
不少麵包店、麵包師傅打著吳寶春旗號宣傳時,至今只在高雄開了一家本店的吳寶春,也選擇沉默以對。因為只要他在這些麵包店工作過,或是與其他烘培業者有過交集,無論時間長短,他都非常「惜情」,即使造成「到處都是吳寶春麵包」印象也在所不惜。
事實上,經過人生淬練成長,吳寶春不藏私、惜情的背後,已是滿滿自信與胸懷大志。公布冠軍麵包配方後,他仍有信心依靠火候的拿捏而做出獨一無二的吳寶春麵包,並且開發出別人無法模仿的新產品。他的偶像是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他的目標要做「烘培業的鼎泰豐」,他的烘培人生已經努力走向企業經營的新境界。
有去背圖,檔名:吳寶春拿獎杯-202739
▲拿下世界個人麵包大賽冠軍的吳寶春,充滿日本職人「用生命付出」的熱情;他用這種精神拿到了世界麵包冠軍,更用這種精神持續擴大對於台灣社會的影響力。(吳寶春提供)
一個屏東鄉下長大的窮苦孩子,在贏得世界冠軍榮耀後,最喜歡的還是回到老家,赤足走在故鄉的土地上。吳寶春的成功故事之所以能夠感動人心,激勵許多年輕人奮發向上,因為從這個再平凡不過的麵包達人身上,再次印證了「從困境中突圍而出」的台灣精神與台灣價值。
靠著努力與專業,吳寶春讓全球烘培業者認識台灣,也讓台灣更加認識自己。從一個個吳寶春這樣的國民英雄身上,台灣也找到了邁向下一個建國百年的自信與動力。
(執筆/何榮幸)
--------------------------------------------------------------------------------------------------
【Box1】
【曾經睡在中正紀念堂】
不怕輸在起跑點,勇敢向前行
今年九月,吳寶春獲邀與馬英九總統對談。馬英九請教他,世界第一是如何努力得來?老實憨厚的吳寶春,一開口便語驚四座,他說:「我感觸很深,剛才路上經過中正紀念堂,我就在那邊睡過覺!」
這就是吳寶春。他從不掩飾過去的貧窮、不識字的無知、不聰明的犯錯,他選擇從中學習,努力爬起,終於成功。
十七歲,當麵包學徒總是被欺負,吳寶春休假不敢待在麵包店,常常跑到中正紀念堂圍牆旁的椅子上睡覺。四十歲,就在同一個街角,吳寶春風光受邀進總統府,各界都想知道他的成功之道。
吳寶春說,不管你的命運如何,人生都要懷抱一個夢想,「相信自己只要努力,絕對可以做得到!」就像他國中畢業不識幾個大字,卻在當兵時認識大專兵官健良,讀了兩年書,連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罪與罰」都讀完…,「所有的自卑,都會在生命價值出現的那一刻,就煙消雲散了。」
「我以世界冠軍為目標,但我是做功課的,我不只把自己當成麵包師,更把自己訓練成一個評審。」吳寶春說,他把過去歷屆前四名比賽影片,反反覆覆看幾十遍,一開始每個作品都很好、不分軒輊,但仔細研究就會看出端倪:「當我可以分析出名次差別的原因時,我就已經知道了致勝的祕訣!」所以要懷抱夢想,但不是空想,只要面對壓力,勇敢向前走就對了。
(執筆/江慧真)
【Box2】
鳳梨酥是她,基金會也是她
以母之名,讓愛「無嫌」延伸…
在溽熱的廚房被燙到第一道疤、當學徒領到的第一份微薄薪水、在巴黎看到人生的第一場雪、拿下世界麵包大賽的第一名獎盃……不管什麼時候,吳寶春不自覺地懷念起媽媽。連成名後的自創鳳梨酥,也以媽媽「陳無嫌」為名。
懷念媽媽的心情,正是古早鳳梨的滋味,酸酸澀澀又帶點甜,這其中,道不盡的,正是貧窮的無奈和磨練。
「爸爸媽媽都是文盲,從有記憶以來,就知道家裡比別人窮。」吳寶春說,十二歲那年,父親過世,全家生計重擔落在母親瘦小的肩膀上,八個孩子全靠不識字的媽媽養活。吳寶春曾經怯生生問,媽媽會不會改嫁?只見母親眼眶含淚的說:「憨囝仔,阿母怎會去想這些,我會好好把你們帶大……」
吳寶春媽媽到處打零工,下田種稻、割鳳梨、採甘蔗什麼都做,常常累到頭暈差點昏倒,沒錢看醫生,只能趕忙買瓶提神飲料,喝了再上工,始終不喊苦。吳寶春回憶,媽媽只會告誡孩子:「我們窮,但不能拿人錢、欠人錢。」
吳寶春說,當學徒時每次放假搭火車回屏東,是最高興的時刻:入夜時看到媽媽安祥熟睡,心中便充滿平靜、滿足和喜悅,就好像一艘破舊的小船,搖搖晃晃的進了港,在港裡面重新整修好才能再度啟航,「媽媽就是我的港口,我感受的,是她用生命在愛我。」
△寶春媽媽-215027
▲
二○○八年奪下世界麵包團體賽亞軍時,母親已辭世。吳寶春貼著車窗,看著巴黎街頭飄下的片片雪花,感覺這是母親來自天上的鼓勵,遺憾母親來不及看到自己的成功;所以,他承諾,要讓媽媽的名字流傳,成為一種榮耀。
今年母親節,吳寶春將研發的鳳梨酥新產品,以母親陳無嫌命名,更自籌全額一千萬,成立「陳無嫌教育基金會」。
吳寶春希望,以獎學金和補助方式,讓城鄉差距、隔代教養的小孩不要有資源的缺憾,能夠透過藝文表演、課程輔導等,幫助貧窮國中、小學生,讓媽媽的愛無限的延伸……。
(執筆/江慧真)
【Box3】
堅持使用在地食材
樂當小農代言人,與自然共生
吳寶春的麵包食材,來自台灣小農的耕耘與付出。他常下鄉拜訪小農,學習食材和土地知識,「每次拜訪小農都有不同的感動,學習如何看待生命、土地和自己的態度,找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吳寶春堅持使用在地食材,麵包香味的背後隱藏一群小農身影,例如「酒釀桂圓」麵包的龍眼乾來自台南東山古法煙燻,「米釀荔香」麵包則採用台灣的荔枝乾和埔里有機玫塊;此外,瑞穗鮮奶、宜蘭三星蔥、巨峰葡萄、聖女小蕃茄和九層塔等都是台灣土地的特產。
他希望發揮「共好」的理念,除了他的麵包可以打進市場,也能協助小農建立銷售通路,形成異業結盟。
V524VC07H_2011資料照片
▲吳寶春到南瓜園採栽有機南瓜,以行動力挺有機小農。(謝明祚攝/中時資料照片)
吳寶春也在中時每週末《旺到報》開闢專欄,分享各種在地食材的美好與感動,以實際行動力挺台灣小農。巡迴各地拜訪農民,吳寶春看到許多退休公務人員改拿鋤頭;也有九十一歲的蓮農盧連德依舊撐著竹筏採收蓮花;還看到歷經衰退的日月老茶廠,轉型後遵循自然農法,不用除草劑,也不殺蟲,另外種樹吸引昆蟲。
對於有機小農的耕作態度,吳寶春相當佩服。他說,許多追求無毒農業的小農,早期也是採用慣行農法,最後卻造成農藥中毒,開始省思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儘管種植有機無毒農業很辛苦,甚至早期獲利不夠,依舊堅持與自然共存的耕作方式,這也是他追求的價值。
(執筆/高有智)
【Box4】
一脈相傳
打造新烘焙王
贏得世界麵包冠軍榮耀的吳寶春,常把「小時家裡很貧困、小時候不喜歡讀書」掛在嘴上,目前任職吳寶春麥方店副主廚的徒弟謝忠佑,背景和吳寶春相似,師徒兩人一樣擁有「勇往直前」的毅力和特質。
二十八歲的謝忠佑是台中人,和吳寶春一樣小時候不愛讀書,高職就讀夜校餐飲科,十六歲到麵包店半工半讀當學徒,和吳寶春十七歲到台北當麵包店學徒年齡差不多。
謝忠佑說,小時候並沒有特別的想法,去當麵包店學徒三年,是因為家庭經濟因素,想學習一技之長。因緣際會接觸日籍師傅野上智寬在台中開的麵包店,規模雖小卻很有fu,當時就下決心「一定要學做歐式麵包」。
二○○八年,吳寶春贏得世界麵包比賽亞軍,謝忠佑南下高雄拜師學藝,兩人結下師徒緣,培養出亦師亦友的情誼。
吳寶春投注心力和財力培養台灣烘焙人才,訓練徒弟謝忠佑(左)進軍2016世界麵包比賽歐式麵包冠軍目標。(林秀麗攝)-214915
▲吳寶春投注心力和財力培養台灣烘焙人才,訓練徒弟謝忠佑(左)進軍二○一六年世界麵包比賽。(林秀麗攝)
吳寶春說,他當學徒時,師傅很凶,但教徒弟做麵包的基本訓練卻不嚴格,傳統麵包師傅多未能精準掌握做麵包的時間和溫度,只是依循師徒相傳依樣畫葫蘆。
謝忠佑強調,吳寶春和傳統的麵包師傅不一樣,他不僅是傳授技術的師傅,還可以從他身上學習如何成為成功經營者的角色。
吳寶春則指出,以前他當麵包店學徒或師傅時,沒有員工分紅,還有老闆以憐憫語氣說:「我付薪水幫你們養妻女。」讓他感覺很不好受。如今他創業一年的麵包店,創下年營收近新台幣兩億元的麵包經濟奇蹟,員工分紅千萬元,他希望培養更多人才打造麵包王國。
吳寶春著手培訓謝忠佑,以二○一六年世界麵包比賽歐式麵包冠軍為目標,謝忠佑把每天上班做麵包當作練習基本功,藉著不斷練習累積熟練度,精準掌握做麵包的溫度和時間。「吳寶春提升了台灣麵包師傅的專業地位,讓我更努力朝二○一六世界麵包比賽冠軍目標邁進」,謝忠佑對師父的敬重可見一斑。
(執筆/林秀麗)
【魏德聖】
或
△有去背圖,檔名:魏德聖bb(左)或aaa(右)
▲魏德聖因「十年鑄一劍」的堅持而成為築夢代言人,但他卻說自己不是為了要創造什麼,只是想完成放在心中已久的故事。(果子電影提供)
■好的獵人懂得安靜等待──魏德聖
對談/王美玉;專訪籌備/黃奕瀠、何榮幸;執筆/黃奕瀠、張士達
●【魏德聖小檔案】
出生:一九六九年。
出生地:台南縣永康鄉(今台南市永康區)。
學歷:遠東工專(現遠東科技大學)電機科畢。
經歷:小型傳播公司電視節目助理;金鰲勳電影場記;楊德昌電影工作室助理;日本導演林海象《海鬼燈》製作助理;楊德昌《麻將》副導;跨國資金電影《雙瞳》策劃。
榮譽:《夕顏》、《對話三部》獲金穗獎優等短片。《黎明之前》獲「金穗獎」優等短片、比利時「布魯塞爾影展」優等短片。《七月天》入選「溫哥華國際影展」、「韓國釜山國際影展」觀摩。《賣冰的兒子》、《賽德克.巴萊》、《火焚之軀──西拉雅》獲新聞局優良電影劇本獎。電影《海角七號》獲「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日本「亞洲海洋電影展」最佳影片首獎,美國「路易威登夏威夷影展」劇情片類首獎,第四十五屆「金馬獎」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
導演作品:短片《夕顏》、《對話三部》、《黎明之前》、《七月天》、《賽德克.巴萊》 五分鐘試拍片。劇情長片:《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
著作:《小導演失業日記》、《導演.巴萊》。
(整理/黃奕瀠)
◎【台灣近20年電影簡要大事紀】
1989 《悲情城市》獲威尼斯金獅獎,將台灣電影正式推上國際影壇。
1994 《愛情萬歲》獲威尼斯金獅獎及費比西大獎。《河流》(一九九七)獲柏林銀獅獎。
2000 法國《電影筆記》選出九○年代最佳十部作品,《南國再見,南國》及《河流》進榜;侯孝賢、蔡明亮、楊德昌為最優秀的亞洲導演。
《一一》奪坎城影展最佳導演,李屏賓等台灣電影人以《花樣年華》獲技術大獎。
2001 《臥虎藏龍》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及技術四項大獎。
《愛你愛我》獲柏林影展最佳導演銀熊獎,最佳新人女主角獎。
杜篤之以《千禧曼波》及《你那邊幾點》獲坎城影展最佳技術獎。
2002 台灣加入WTO,立法院通過電影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對外片幾乎沒有任何限制,引起輿論譁然。國片跌入谷底。
2003 《不散》獲威尼斯影展費比西獎。《天邊一朵雲》(二○○五)獲柏林影展銀熊獎。
2006 李安以《斷背山》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等三項大獎。
2007 周美玲《刺青》榮獲柏林影展泰迪熊獎最佳影片。
《色,戒》獲威尼斯影展金獅獎。
2008 《海角七號》票房破億,打破國片票房記錄。
(整理/黃奕瀠)
※【魏德聖精采語錄】
1.真正能讓台灣在世界立根的是藝文、體育,偏偏要背負政治的包袱。
2.台灣對自己的認識都還不足,怎麼能讓別人更了解你?包括台南和台北都差很多,自己跟自己都沒有和解,怎麼跨過海洋?
3.全世界有張最漂亮的地圖,就是空照圖,那是地球的真實模樣;全世界有張最醜陋的,就是把地圖切成一塊塊不同國界。誰在地上畫線?政治人物在畫線。
4.歷史很有趣,往往是對的人做錯,錯的人做對,才產生事件。「英雄」的事做得愈大,他的偏執就愈強烈。
5.也許我們台灣在國際上一直在被認同跟不被認同之間掙扎,你到底是人家的孩子、養子,還是棄嬰?我們有這種身分認同的問題,就跟香港一樣。
6.雖然放棄比較容易,但是我選擇堅持下去。
7.台灣有很多專業人才,可是都
有整合成一個團隊,都是各自跑單幫,而這就是一個工業要建立最大的障礙。(整理/黃奕瀠)
--------------------------------------------------------------------------------------------------
【內文】
「莫那,好的獵人要懂得安靜等待。」導演魏德聖在《賽德克.巴萊》中以這句話破題。創作時,他想像莫那魯道被壓抑了二十年,如今回顧這十二年的漫長等待,他坦言竟和莫那有了相同的體會。
這部七億打造的電影,以台灣最高規模製作及行銷成為二○一一年秋天最熱門的話題,魏德聖也因「十年鑄一劍」的堅持而成為築夢代言人,但他卻說自己不是為了要創造什麼,只是想完成放在心中已久的案子。「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他引述《聖經》的話,也許現在才是完成的最好時機。
◆為自己的衝動負責
忙著巡迴宣傳的魏德聖,抽空接受中時總編輯王美玉及採訪團隊訪問,侃侃而談這條電影路的甘苦。他直言自己未如眾人所說那般勇敢,只是憑著一股衝動,而且必須為自己的衝動負責任。
EC06NG90H_2008資料照片
▲二○○八年,踏入電影圈約十五年才完成首部長片《海角七號》的魏德聖,從前輩導演李安手中接過「年度最佳電影工作者」獎項。
從場記開始做起,魏德聖踏入電影圈約十五年才完成自己的首部長片《海角七號》,意外創下台灣電影史上最高票房紀錄,原本沒沒無聞的他,一夕之間成為票房導演,拿下金馬獎「年度最佳電影工作者」肯定。光環才剛在頭頂發亮,魏德聖一轉身將賺到的錢全投入《賽德克.巴萊》。人齊了,錢卻不夠也籌不到。「或許投資者是要確認我的決心到哪裡,但我已經沒有回頭路了。」
◆電影殺青,一笑泯恩仇
「放棄的結果,我承擔不起,我們唯一贏的機會,就是去完成這部電影,靠著票房贏回來。」
魏德聖說,如果上帝真的想要毀掉你,第一個月就毀了,不會等到三、四個月才毀掉你。劇組團隊凝聚力沒有因此被擊潰,反而愈來愈高,連監製黃志明籌資困難時,都會到拍片現場晃一晃,感染大夥兒的精神,再繼續去借錢。
電影終於完成,魏德聖謙稱這些好運都是人氣帶給他的:「我不敢說這是我做的,這是這麼一大群人共同完成的作品。」他將工作人員的付出和眾人的義氣相助放在心裡。
△E905HC21H_2010資料照片
▲所有工作人員的努力付出以及每個點滴相助的人,魏德聖都放在心上,尤其是在最無助時給他力量的人。(康鴻志攝/中時資料照片)
當時因籌資不順及挫折所生的「復仇名單」,也因電影完成而「泯恩仇」;「這部電影說的是化解仇恨。當時我急著找到資源,所以很憤怒,但電影拍完,名單也就消失了。」
就算是魏德聖人生中第一個英雄莫那魯道,也會遇到抉擇矛盾的情況。「莫那魯道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物,他有英雄的偏執和豪邁,但他也有矛盾的地方,沒有人是完美無缺的。」寫下莫那魯道的故事,他也經歷了這個人物一輩子的心情。
◆想得小,才有前進的動力
雖然創作時想像著英雄,魏德聖仍維持著十年前的簡單生活,甚至覺得別人口中的「魏德聖」離他好遠。他常在二十六層樓高的陽台喝酒,望著夜景,想著世界多大而自己多小,想著自己小小的成功和失敗,「想小,才有前進的動力」。自覺樂觀的魏德聖,時常過一夜就想開,也反覆說著「事情沒這麼難,想大了才覺得難」。
△E109LUAH_2009資料照片
▲一夕之間成為票房導演魏德聖仍維持著十年前的簡單生活,甚至覺得別人口中的「魏德聖」離他好遠。圖為二○○九年他與全台百位藝文工作者,呼籲還給我們一個乾淨的公共媒體。(中時資料照片)
出生台南的魏德聖,當年隻身到台北打拚,「一般人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時,都會來台北。」他認為,城市既是個實現夢想的地方,也是讓夢想破碎的地方,已習慣台北的他,並未刻意讓作品背景離開這個城市。「《海角七號》的阿嘉離開台北的設定是戲劇效果,畢竟,故鄉是療傷的地方。」魏德聖坦言,阿嘉是他的部分投射,藉著這部電影,他也在心裡回到了故鄉。
◆曾經迷途,如今找到回戲院的路
魏德聖計畫中的另一部電影《台灣三部曲》,便是關於自己的故鄉。早年他在收集史料時,翻閱王家祥所寫的《倒風內海》,才知道台灣在四百年前曾有這麼美的時代,更驚訝地發現,故事就發生在他的出生地。「那時,我已經寫完《賽德克.巴萊》,心想,既然已經完成別人祖先的故事,也該來寫自己的祖先了。」
魏德聖在殺青套票上寫了一段自己小學時期看電影,因追逐蝴蝶而迷路的故事:「我一路哭一路跑,就是找不回戲院的路。」主訪人王美玉輕問:「你現在找到回戲院的路了嗎?」魏德聖點點頭:「找到了。」
C907W0015H_BA1_2008資料照片_B34
▲從《海角七號》開始,魏德聖意外讓「看國片」成為台灣社會許久不見的熱潮。圖為魏德聖與《海角七號》男女主角在東京海洋影展領獎。(中時資料照片)
從《海角七號》開始,魏德聖意外地讓「看國片」成為台灣社會「好久不見」的熱潮,二○一一年,看《賽德克.巴萊》更彷彿成為全民運動。魏德聖用他的故事,帶觀眾找到進戲院的路。
◆每個人都應知道自己從哪裡來
《賽德克.巴萊》在威尼斯首映後,國際媒體紛紛評論報導,《經濟學人》以「一部從原住民獵頭者觀點描述日本統治半世紀的電影,儼然成為新的台灣之光」破題,盛讚這個「台灣首部以原住民為主體的主流電影」。
儘管國名爭議和其他負面評論,讓這部電影未上映便蒙層灰,但導演魏德聖仍堅定帶著這部「立根於台灣」的電影走出去。接受《中國時報》團隊專訪時,他強調,台灣電影必須保持自己文化特色,並認為「台灣最獨一無二的文化就是原住民,他們應該是國家的品牌。」
E902WT34H_2011資料照片
▲《賽德克‧巴萊》入圍六十八屆威尼斯影展競賽單元,映後演員對觀眾鼓掌回禮,導演魏德聖(左四)手摀著臉強忍激動。(李威德攝/中時資料照片)
睽違國際三大影展多年,今年魏德聖帶著《賽德克.巴萊》踏上威尼斯影展紅毯。記者會上,主要演員逐一自我介紹,每個人都以「我來自台灣」起頭,並介紹自己的出身地和族群。
「每個人都應該要知道自己從哪裡來,並很自在地介紹自己。」魏德聖解釋《賽德克.巴萊》最後以賽德克神話結束,便是希望傳遞這個訊息。因而,在他眼中,穿著族服到戲院觀看電影,是這部電影帶來最美麗的風景。
◆堅持創作本色
「當權者真的不用擔心強調族群文化會造成社會分裂,這只會讓世界更多元、和諧。」魏德聖表示,「掩飾你的顏色、彰顯我的顏色,這不叫平衡。」從《海角七號》到《賽德克.巴萊》,乃至於完成劇本的《台灣三部曲》,魏德聖都朝多族群方向創作,力陳他心中的多色彩虹就是台灣之寶:「多族群文化是台灣的立根基礎。」
或
△檔名:32166_981440010.B19.求完美(左)
△檔名:CA30W0003H_BA1(右)
▲魏德聖常說,當導演不是他的心願,投入這麼多年的心血,只是希望完成心裡的故事。(中時資料照片)
魏德聖常說,當導演不是他的心願,投入這麼多年的心血,只是希望完成心裡的故事。「導演並不是完全的創作者」,他認為,若目標只放在導演,便會迎合市場的需求,但若是創作者的身分,就會想辦法保護作品,為它辯護。
這也是魏德聖觀望前輩的眼光。他認為,侯孝賢、李安、楊德昌等聞名國際的台灣導演擁有的武器,正是生命養成中深植的文化,這讓他們的作品特色鮮明。香港導演向大陸市場妥協,就為了成就導演的身分,但台灣導演卻堅持著自己的根,這是創作者最好的資產。
EA01NC1H_1999資料照片
▲魏德聖說,台灣導演堅持著自己的根,這是創作者最好的資產。圖為一九九九年魏德聖(左二)與鄭文堂、林浩溥、賴豐奇、蕭菊貞、鴻鴻等導演一起參與純16獨立影展。(中時資料照片)
「誰真的知道觀眾喜歡什麼呢?」魏德聖輕輕反問。他認為,商業市場取決於行銷和宣傳,而非電影創作本身,因此,不應該為了市場而影響作品創作。
◆要了解才能和解
從《海角七號》到《賽德克.巴萊》,魏德聖從未拒絕大陸市場的可能,《賽德克.巴萊》甚至有大陸資金加入的機會,但因投資者要求更改部分劇情,讓他們寧可放棄也不願更動歷史。「和大陸合作的最大挫折,就是要將自己的文化抹殺掉。」
魏德聖承認大陸或許會成為東方好萊塢,但他們能主導潮流多久,也得看他們的格局有多大。「先別急著合作,我們應該要在保留自己文化特色的條件下去合。」他表示,台灣的多元文化和強大的創作力,都是優勢,不應輕言拋棄。尤其電影扮演了化解的角色。
「我們面對的歷史都是複雜而且受到傷害的。」魏德聖表示,透過電影可以讓大陸人看到真正的台灣,「電影很坦白,讓你看到我們沒有袒護自己人,我們既然反省了,你們也要反省。我們不是像你們想像得這麼卑微。」《賽德克.巴萊》受到大陸媒體排山倒海而來的批評時,他也以同樣的態度回應:「要了解才能和解。」
◆國際合作種子萌芽
在中國大陸,像《賽德克.巴萊》這種製作規模的電影不少,但在台灣卻是首見,尤其製作團隊來自日韓等多個國家。當王美玉詢問,和這麼多國家專業人士一起合作有沒有發生文化衝突,魏德聖開玩笑回應:「日本美術團隊的龜毛,讓我終於瞭解為什麼八十年前會發生霧社事件。不過,也正因他們求好的個性,八十年後的今天成就了這部電影。」他也大力稱讚韓國的武術團隊「是兄弟」:「韓國電影這幾年也成為新興工業,因此韓國團隊都將電影視為作品一般全力以赴。」
魏德聖認為,儘管《賽德克.巴萊》屬於商業片規模,但對台灣電影人來說卻是「實驗片」,這些技術工作台灣也都做得到,只是沒機會互相結合組織。因此,他希望這部電影能成為台灣電影工業體制的開端,而這些國際團隊的加入能夠協助上下游的串連,甚至因埋下種子而發芽。
(執筆/黃奕瀠)
--------------------------------------------------------------------------------------------------
【側寫】
永遠記住自己原來的那張臉
魏德聖三個字,在台灣電影史上已經占了一個重要位置,不只因為他創下許多記錄,更因為他為了一部電影搏下的決心。
他抵押房子,完成《賽德克.巴萊》五分鐘試拍片;二○○三年,以信託方式向全國募款,創下國片先例,儘管後來功敗垂成,但種子已然埋下。在以《海角七號》聚集人氣、知名度和金錢後,他立刻投入《賽德克.巴萊》拍攝製作,沒有停下腳步或趁勢拍更討喜的商業片,並到清流部落對賽德克族人說:「我來實現對你們的承諾了。」
△EB24MMDH_2003資料照片
▲魏德聖曾以五分鐘《賽德克‧巴萊》試拍片籌募拍片基金,當時飾演莫那魯道的是彼得洛‧烏嘎(右一),女演員則是曾玉春(左一)。(中時資料照片)
曾參與過五分鐘試拍片的賽德克演員也一直守著繼續參與的承諾,甚至後來拍攝過程中出現資金短缺、可能停拍的風聲時,這些原住民演員也支持到底。「除非導演說不幹了。」族語指導郭明正稱讚他們保持著原住民「重諾」的傳統精神。
魏德聖就像他人生中認定的第一個英雄莫那魯道一般,明知不可而為之,帶著這些演員一起往前衝,走過他們的彩虹橋。在這過程中,經歷許多風風雨雨,他也毫不掩飾憤怒和眼淚,看在美術指導邱若龍妻子伊萬納威的眼裡,不免說:「小魏的直言和真性情,根本就像我們賽德克。」
△E617YK18H_2011資料照片
▲漫畫家邱若龍(左四)與魏德聖(右)在調查霧社事件時合照。邱若龍的妻子伊萬納威說:「小魏的直言和真性情,根本就像我們賽德克。」(邱若龍提供)
儘管已成為外界眼中的「大導演」,魏德聖卻不改變生活方式,更不喜歡別人認為他變了;他一樣穿著簡單,態度真誠。在Jonny walker的短片中,他說:「永遠記住自己原來的那張臉。」
他最喜歡的報導,是《中國時報》肯定劇組人員、在頭版頭題打上「真正的電影人」醒目標題的那一版。《賽德克.巴萊》在凱達格蘭大道上首映時,魏德聖將舞台讓給幕後人員,由場記宣讀工作日誌。
上映前,魏德聖寫信給戲院,希望他們能夠等字幕放完再亮燈,因為這是對辛苦工作人員的尊重。於是,除了那些捐錢資助的天使巴萊們,還有密密麻麻的工作人員名單,包括司機,全都沒有被忘記。魏德聖以最簡單、素樸的方式,認認真真感謝每一個人,因為,完成這部電影,真不容易。
魏德聖認為自己的運氣來自於人氣。他對每一個點滴相助的人懷著謝意,電影完成後,更為那些老早就捐款支持他的觀眾寄上感謝函。在台東宣傳時,他也特別感謝史前館研究員林頌恩在二○○三年五分鐘試片時和他聯絡,並尋找千萬資助的可能。工作人員透露,因為那些是魏德聖最無助時給他力量的人。記者會結束,魏德聖特別招來林頌恩站在身旁,在場的作家齊萱忍不住說:「好美的畫面。對於真心相伴的朋友,魏導果然都記得。」
(執筆/黃奕瀠)
--------------------------------------------------------------------------------------------------
【Box1】
【求學過程】
始料未及的電影路
原本讀機械科的魏德聖,對這門專業毫無興趣,就和很多學生一樣,分數到了就讀。因為邱若龍漫畫啟發,而踏入一連串歷史電影創作之路,也是始料未及。魏德聖忍不住自嘲,幸好當初讀教科書不認真,才沒有破壞對歷史的想像和興趣。
「我們這一代都是這樣的,很少時間認識自己。」魏德聖和王美玉都對世代教育起了共鳴,表示上一輩常告訴孩子自己過去如何如何,好讓孩子認識父母,卻對自己不瞭解。
△30088_9508800.908.S908ST2H_2011資料照片
▲魏德聖五專時期的手繪本,畫滿分鏡表及文案。(曹婷婷攝/中時資料照片)
不過,魏德聖說自己的父母對孩子採放任態度,錢放在固定抽屜任孩子拿取,也因為這分自由,他懂得要克制。過往即使母親知道他做什麼會被騙,還是會任由他做做看,對於他的電影路沒有支持,卻也沒有反對。
「他們只是不懂我在做什麼,沒錢了,為什麼不回家。」但沒錢的時候,母親會塞錢給他,弟弟也借錢給他拍片:「現在他們都很高興,很驕傲,認為我終於苦出來了。」
(執筆/黃奕瀠)
【Box2】
【同甘共苦】
愛笑的妻子是最大的支柱
「老婆是我最大的資產。」魏德聖大方承認妻子的重要,並說妻子個性單純,不會計較金錢,「在我一無所有時,她還願意和我在一起,代表我們能同甘共苦。」
如同談到李安,會讓人想起默默支持他多年的妻子,在魏德聖的身後,也有個讓他依靠的「牽手」,不僅同意他抵押房子拍電影,還含淚簽下千萬本票做後援。「導演背後的女人」反映的是台灣電影環境不足以支持導演夢,但這些夫妻情也成為影迷心中浪漫的故事。
在魏德聖眼裡,妻子最大的優點就是「很愛笑」,「讓她笑很容易。你說話會讓別人笑,是一種成就感。」試著裝酷的魏德聖言語中溢出一些甜蜜。同樣都從南部北上工作的魏德聖夫婦,原是分租一層樓的室友,自然而然就認識,「習慣了就在一起」。
主持人王美玉笑問魏德聖為何在《小導演失業日記》中寫兩人時常吵架,他回答吵架才能讓彼此更認識,只要不要在吵架時做出致命的決定就行,「其實我也對老婆很好。」
(執筆/黃奕瀠)
【Box3】
【坦然面對得失】
希望工作人員入圍得獎
《賽德克.巴萊》雖在威尼斯影展失利,但將代表台灣角逐奧斯卡獎,而在台灣,還有金馬獎等著它。
在媒體面前,魏德聖對這些肯定很少表現出太強烈的喜樂,試著坦然以對。他自承第一次以短片作品報名金馬獎卻未能入圍,讓他狠狠大哭一場,哭完後不停反問自己拍電影的目的是什麼,「難道就是為了這個東西嗎?」這麼一想就釋懷了,對於得獎於否,就不太在乎了。
那一年,金馬獎新設立短片獎,時常以短片獲得金穗獎肯定的魏德聖躍躍欲試,拿一部覺得不錯的作品報名金馬獎。得獎心重的魏德聖在入圍名單揭曉前一晚,不敢睡覺,一心期待天亮買報紙確認。好不容易捱到四、五點,立刻奔去便利商店買報紙,卻不想馬上翻開來看,「我希望可以回到房間躺在自己的床上慢慢看。」
走著走著,耐不住心急,魏德聖跑了起來,直衝到四樓的房間,打開報紙,卻沒看到自己的名字,梗在胸口的期待和壓力再也抑制不住,順著奔跑過後的急喘而嚎啕大哭。哭了許久許久,哭到累了,直到晚上,掐在胸口的得失心才被釋放,終能好好放鬆,也開始想通。
隔天睡醒,魏德聖當沒這回事,又開始埋頭寫劇本,繼續他的創作之路。「不過,我會在意工作人員入圍和得獎。」魏德聖補充,其實他滿愛哭的,挫折或懷才不遇都曾讓他掉淚。
(執筆/黃奕瀠)
【Box4】
【新的電影時代來臨】
侯孝賢:魏導讓人感同身受
魏德聖導演的《海角七號》,二○○八年六月在台北電影節首映,當時侯孝賢導演看了片子,立刻看好勢將大賣,建議片方不停地試片散播口碑,後來試映會試了高達七千人次,透過網路無遠弗屆延燒的力量,果然在八月上片後票房一鳴驚人。侯導認為,魏德聖導演的「內容非常local,對小人物處理得很好,可以讓人感同身受,你看現場觀眾的反應就知道。」
《賽德克.巴萊》上映後,侯導已可看出魏導對於宣傳的操作方式更加純熟,但接下來如何維持國片好不容易衝起來的聲勢,才是更難的挑戰,作品必須各種型態都要有,才能形成真正完整的電影工業,讓賣座榮景不會只是曇花一現。
雖然已有人開始擔心,目前一窩蜂衝票房的氛圍恐將擠壓其他創作路線,但侯導直言:「如果沒有票房,你要經營那一塊更難。現在至少大家有工作機會,才有機會拍出好的片子,以前台灣電影人才斷層嚴重,連人才都不會來,現在新的人才都會願意投入電影這一塊了。」
侯導日前獲頒總統文化獎時,建議參考法國電影中心的制度,從電影門票抽取一定比例做為導演和製片下部片的基金,透過立法結構促成電影生態的自主循環。他在《賽德克.巴萊》為台片票房突破新高的同時,更再次強調此「電影稅」概念的重要。例如今年台片總票房若達七十億,抽取十%就有高達七億,已經足以推動許多電影順利啟動,才是讓台灣電影永續經營的出路。
△E820NG19H_2008資料照片
▲《海角七號》首映會,侯孝賢導演前來站台,讓魏德聖相當感動。(羅永銘攝)
魏德聖的電影可以以鮮活的小人物角色與網路口碑脫穎而出,侯導並藉此提醒,以前年代的電影往往倚賴明星與宣傳,但現在拜網路世代所賜,新的電影時代與機會早已來臨,這是台灣導演應該可以好好把握的契機。像是日本導演新海誠能夠捕捉到現代年輕人非常不容易的複雜情感,並透過很棒的故事背景來表達,就是很值得參考的範例。
(執筆/張士達)
【美食】
有去背圖檔名:吳寶春的麵包美味深植人心-1-222744
▲不管你的命運如何,人生都要懷抱一個夢想,相信自己只要努力,絕對可以做得到!(謝明祚攝/中時資料照片)
■吳寶春:挫折累積智慧,讓生命完美發酵
對談/小野;專訪籌備/江慧真、高有智、何榮幸;執筆/高有智、江慧真、何榮幸、林秀麗
●【吳寶春小檔案】
出 生:一九七○年。
出 生 地:屏東縣內埔鄉。
學 歷:崇文國中。
經 歷:曾榮獲世界「樂斯福麵包大賽」台灣盃第一名、亞洲盃第一名、世界麵包團體大賽銀牌。二○一○年參加「世界麵包...
作者序
令人感動的十二個名字
◎何榮幸
民國一百年二月十二日清晨,我們來到淡水河畔林懷民住家。三個小時訪問過程中,他完全無法接受「台灣之光」稱號,對他來說,「台灣之光」應該是下列這群人:
「我不是台灣之光,台灣之光是那些把街道掃得很乾淨的清道夫,是那些為了應付聯考夾在學校和父母之間,仍一心想把書教好的老師,是那些為了捍衛家鄉反對六輕的麥寮人,是那些為了環境反對國光石化的彰化人及站出來的年輕人。」
林懷民這段肺腑之言,既是對台灣社會缺乏自信的深刻反省,也是對許多默默奮鬥無名英雄的高度肯定。
然而,台灣社會仍將牢牢記住林懷民這個名字。透過林懷民與雲門舞集過去四十年的努力,國際社會不但看見了台灣的存在,更看見了台灣的文化內涵。林懷民這個名字代表的意義,是所有雲門舞者與支持者、贊助者多年來的貢獻;我們感謝林懷民之際,也是在感謝林懷民背後所有曾經努力過的無名英雄。
林懷民的小故事,具體說明了中國時報製作「民國100,當代風華─把台灣推向世界的精彩人物」大型專題的視野。我們從科技、藝術、運動、流行文化、傳統產業、航運、慈善、醫療、探險、電影、音樂、美食這十二個領域出發,尋找各領域的代表性人物,向這十二位精彩人物及其背後廣大無名英雄致上最大敬意。
當然,除了本書呈現的十二位主人翁,還有許多帶領台灣走向世界的重要名字,例如電影領域的李安、運動領域的王建民、科技領域的王雪紅、慈善領域的陳樹菊、農業領域的「西瓜大王」陳文郁等等,我們也盡了最大努力連繫安排,可惜皆因各項因素而未能完成上述人士訪問。
回顧這一年,為了與本書十二個令人感動的名字對話,我們做足了準備。在中時總編輯王美玉、執行副總編輯張瑞昌敲定每月焦點人物後,每次深度採訪前,中時調查採訪室與各單位相關同仁皆大量閱讀資料、研擬訪問題綱,然後與主持人、知名作家小野充分討論,並且前往南港中視攝影棚召開節目製播會議,總編輯特助梁惠玲則負責協調旺旺中時媒體集團的跨媒體合作。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與小野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默契,並與中視監製連銘泉、蔡淑鈴及導演、工作人員合作愉快。由於採訪、製播團隊群策群力,才能在每個月月底固定於中時A2、A3版要聞版面呈現焦點人物專訪內容,並於當天中視數位台同步播出,中時電子報專區則提供文字加影像訊息。中時、中視、中時電子報相關同仁的努力,在此一併致謝。
天下文化出版社總經理林天來、出版部副總監吳佩穎、特約編輯周宜靜、企畫行銷部總監李雪麗、企畫陳如凌等編輯與行銷團隊的努力,則是這本書能夠與中時專題十二月焦點人物吳寶春同步推出的最重要動力。
最後,本書受訪者之一的世界高爾夫球后曾雅妮,其經紀人自始至終不願授權本書出版,我們深表遺憾。我們在徵詢著作權律師意見後確信,中時記者進行訪問、詮釋、解讀的文字內容並無侵權問題,因此仍收錄於本書以供讀者欣賞,至於照片部分則尊重其肖像權而未予採用,在此向讀者進行負責任的說明。
(作者為中國時報副總編輯 )
令人感動的十二個名字
◎何榮幸
民國一百年二月十二日清晨,我們來到淡水河畔林懷民住家。三個小時訪問過程中,他完全無法接受「台灣之光」稱號,對他來說,「台灣之光」應該是下列這群人:
「我不是台灣之光,台灣之光是那些把街道掃得很乾淨的清道夫,是那些為了應付聯考夾在學校和父母之間,仍一心想把書教好的老師,是那些為了捍衛家鄉反對六輕的麥寮人,是那些為了環境反對國光石化的彰化人及站出來的年輕人。」
林懷民這段肺腑之言,既是對台灣社會缺乏自信的深刻反省,也是對許多默默奮鬥無名英雄的高度肯定。
然而,...
目錄
序 來自台灣,走向世界 小野
序 我們共同的驕傲 王美玉
序 令人感動的十二個名字 何榮幸
電影 好的獵人懂得安靜等待──魏德聖
投入這麼多年的心血,只是希望完成心裡的故事。
冒險 林義傑為關懷而跑,重新定義台灣與世界的距離
撒哈拉、南北極一直都在,唯一被改變的只有我這個渺小的人類。
周杰倫:想跑得很遠,讓別人追不到
我不是醫生,也不是魔術師,但卻能讓音樂活起來。
音樂 林昭亮:練琴很重要,但人生更重要
每次上台,得要求自己發揮百分之百的能力,要給觀眾最好的交代。
藝術 林懷民的人生哲學:簡單,才能走到現在
不管是家鄉老照片或東海岸鯨豚,我的人生一直在「發現」。
慈善 證嚴法師見苦知足,讓台灣善名傳遍世界
願有多大,力就有多大。
醫療 陳定信堅持研究,化國病為世界榮耀
我工作得很快樂,因為每天都會學到新知識,也可以貢獻自己的智慧。
單車傳教士以品牌捍衛台灣──劉金標
追求唯一(only one),而非第一(No.1)。
航運 張榮發以鋼鐵意志,布局全球
我們是島國,一定要有國際觀。
科技 施振榮:學會加減乘除,已經夠用一輩子
利他是最好的利己;我以『改變文化的人』自我期許。
美食 吳寶春:挫折累積智慧,讓生命完美發酵
因為不完美,才有更多轉彎的可能。
運動 曾雅妮:努力追夢,勇敢做自己
雖然有壓力,不過我會專注在每一桿、每一洞。
序 來自台灣,走向世界 小野
序 我們共同的驕傲 王美玉
序 令人感動的十二個名字 何榮幸
電影 好的獵人懂得安靜等待──魏德聖
投入這麼多年的心血,只是希望完成心裡的故事。
冒險 林義傑為關懷而跑,重新定義台灣與世界的距離
撒哈拉、南北極一直都在,唯一被改變的只有我這個渺小的人類。
周杰倫:想跑得很遠,讓別人追不到
我不是醫生,也不是魔術師,但卻能讓音樂活起來。
音樂 林昭亮:練琴很重要,但人生更重要
每次上台,得要求自己發揮百分之百的能力,要給觀眾最好的交代。
藝術 林懷民的人生哲學:簡單,...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