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唸誦經典,總會跑出更多無法解答的疑問,
所謂的「空性」是什麼?歷代成就大師是如何修學金剛經的?
這麼多的疑問該如何找到出口?
《這,也是金剛經的重點》是陪伴你尋找答案的佛學大作!『心需要調伏嗎?妄念需要調伏嗎?
心如果證得遠離一切邊際,恰如無垠的湛藍晴空,即便烏雲掠過,怎有妨礙??』
◎掌握開啟《金剛經》的空性之鑰!
作者王薀老師全面深究大藏經!尋訪善知識多年,遍及各地,包含禪林名僧、金剛乘法王等,於顯密皆有深入實修,總集多年智慧於一身,彙整出來的『這,也是金剛經的重點』,絕對是想要了解金剛經的你,不可錯過的曠世大作!
.佛陀清楚地指出,真正的清淨心是不會因為外塵、外境的干擾而有所起心動念,重點是在於「應無所住」。
.如果認真地去研讀並且修持各宗的法門,其實就會知道釋迦牟尼佛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對任何對象所開示的法,都離不開教人如何先進入空性。
◎千年一遇的口訣。
作者針對現代人學佛上面常碰到的困境,提出各種解決難題的妙方!讓你在學習佛法的路上能夠少走很多的冤忹路!
.經常有人問我,唸佛號和持誦咒語的功德有何不同?其實無論是唸佛或持咒,最重要的都在於發心懇不懇切。
.空性,很多人都把它當做是一種知識和學問去研究,這也許只能獲得理論上的一種常識,但對於自身的修持不會有太大的助益。原因在於過去諸佛菩薩也都必須經由實修實證的空性,才有辦法獲得覺知上的解脫。
◎最真實的傳奇事跡,一本《金剛經》的至妙心法,重點寶庫!
本書讓你更清楚瞭解獨一無二的金剛經實修法門,作者親耳聽聞大師們獨特的修證體悟以及真實的真金剛經修學感應, 金剛經裡面難懂之名相、空性的實修重點,一次詳盡解說!全部都在『這,也是金剛經的重點』!
.空,是一切般若系統的基本思想,「空」和「有」恰好是一個相對的境界,吻合一切法都沒有實體和自性,這就是空的基本觀念。無論是小乘的空,或者是大乘的人法都空,乃至於後來金剛乘的空皆屬之。
.當五祖黃梅講述《金剛經》到「應無所住」時,惠能頓時之間有如大地 平沉一般,自然了悟,重要是在於生起妙有之心,這個心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自性。
◎本書每一個重點提示,皆如猛利智慧,能除破煩惱魔障,亦如金剛之心,永劫不變不壞。
.當你於任何時間可以不受限制或用意地去看待心的時候,你已進入到真正的空性,那時你便可以行持任何的智慧和善法。
.聽聞法要之後,一定要咀嚼、思考,思考的態度要如同牧羊人幫羊隻修剪羊毛一般地仔細;在進行觀想和修持的時候,要如同從未品嘗過新鮮物品一樣的新鮮人,而且第一次乃至第一百次,都必須用這種態度,這才是正確的。
『金剛』通常是用來比喻不會有所變動的堅定,
世間無任何他物可以撼動!
同時也象徵它的本質犀利,
可以摧破世間任何無法攻克的不拔之柱。
作者在論述言說《金剛經》時,緣於深厚的佛學底子與經年不休的實修經驗,故能隨心自在地旁引諸多經典,此也是閱讀此書的重點。比如作者提到《圓覺經》的「知幻即離」,提到讀《金剛經》應該搭配的許多經典,如《法華經》、《維摩詰經》、《楞嚴經》等等。作者將空性說得非常巧妙,如無心即是淨。並舉出覺與迷的差別功夫即在知,知即觀照。關於佛在《金剛經》對須菩提所講的三心了不可得,作者對此也提出「心無所住的境界。心無所住也就是住無住處,此心就是解脫心,也叫無生,也是無生法忍的境界。」
作者許多重點提示,猶如我們讀經必備的秘笈,每一個重點皆如宗下之當頭棒喝、醍醐灌頂,讓我們握有進入《金剛經》寶庫的鑰匙,也使有心學習的現代人能向上一路地進入此經義理與實修的核心深處。
當我們拿起這本書時,就彷彿以空性之槌,擊心之執著。
本書握有開啟《金剛經》的空性之鑰,如搭上渡煩惱中流之舟,不再隨情而生,不再逐境而轉,心光內凝、任運自在,勘破虛妄,還我本慧,只要有緣開啟閱讀《這,也是金剛經的重點》,你的生命將會猶如重新點燃了發亮的座標,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我們如能不斷反覆咀嚼書中羅列之重點,將此精華心滴,融入一切生活之境,此書將是每個人生命必備的萬能之書,因為自性無處不在,妙有也無處不在。
作者簡介:
王薀老師
一位深諳古典美學的藝術創作者;一位古董藝術收藏家;一位雅好品茗的茶藝家,曾是台灣早期開創茶藝文化先進之一,共創立三家當代茶藝文化中心的品茗家;一位精通天文曆算、陰陽術數的追求者, 精通及了解各類失傳的命理占卜之學,包括《易經》、占星學、塔羅牌占卜和奇門遁甲,還有各類卜算法...... ;一位修學各路門派武學的功夫愛好者,從十四歲起追隨道家師父修學形意、八卦、太極拳、螳 螂拳、鶴拳、少林彈腿、槍、棍、流星錘......各家流派武學 ;一位致力保存傳統音樂薪傳的倡導者,創辦國樂——樂府雅韻和南管樂社—— 梵音雅集。
為了承續宇宙繼起生命,有使命地開辦創立了多處行動組織,包含:中國人文生命科學永續發展協會、轉化創意工作室有限公司、生命力文創教育基金會、中華度眾協會、薄伽梵有限公司及拾慧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老師更是一位傳承佛教八宗思想的在家修士——擁有來自各派傳承,從印度、中國、不丹、尼泊爾諸法王上師中獲得口訣傳承,足跡踏遍美國、中國、澳洲和歐洲等不同地方,傳授弟子數萬人,遍及海外二十五個國家,再傳弟子為數甚眾。在尋訪心靈導師的學習路途上, 遇到不同的奇人異士,包含隱居方外的道長、中國禪林的高僧...... ; 也是一位經常受邀於各國各種團體、古剎、學術機關和學院,不斷舉辦講座、演講、開示的弘法者。
老師宛如電影小說般不世出的隱士,是融合東西方文化傳統精髓及現代西方世界觀的心靈導師。從出生開始便經歷且擁有不同於他人的生命歷程,因此造就了化外出世及種種不凡的體驗與覺受。其所經歷的真實人生故事激勵及撼動人心!
老師素愛閱讀各類書籍,從東方的孔孟儒家學說、仙道之學、佛家的三藏十二部經典,以及西方的心理學、哲學和文化歷史各皆深入研習探究,並於各項技藝方面,包含東西洋等各式繪畫技巧、書法、瑜珈、健身都有非常深入淺出的研究,也曾受聘為諸多企業之管理顧問。
在其三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中,觀察到現代人身心上充斥著各種不同的困擾及需求,所以總是夜以繼日地運用他多年來不同的人生體悟及知識分享給有緣大眾,並且很生活化地將艱澀難懂的經典理論結合於生活之中,讓更多人能夠更實際地去體會、發現、開展更多的創意, 使其能活用在日常生活之中。
老師總是超越眾人眼光的突破及創見,時時刻刻準備著更多能夠解開我們心靈枷鎖的配方良藥,針對現代不同人的需求給予對症下藥的妙方,相信終有一天世界上的人們,能夠在每個心靈的角落找到屬於自己的淨土。
著作:《回不去了》、《發現生命的曙光》、《重生——生命中都必須有一次》、《靜坐——這一檔子事》、《隱藏在心經背後的故事》、《靜坐——這一檔子事2導引功法》、《力量——重生之後》、《這,也是金剛經的重點》《心經旁引》系列1-4冊、《現代人的藥師經》系列1-7冊等三十餘本,以深入淺出的文字鼓舞現代人心。
王薀老師相關資訊:
官方網站:www.goo.gl/toQI6T
痞客邦:www.goo.gl/LMHSS1
臉書粉絲團:www.goo.gl/YYRZIg
YouTube:www.goo.gl/8DvOmb
Instagram:goo.gl/pbNqkv
LINE@拾慧文創: www.line.me/R/ti/p/@ndh5194n
章節試閱
【內文節選一】
選自「靈山本在自心上 就在平常心是 」
有人常常提起當時釋迦牟尼佛曾說過,祂講經說法接近五十年,其實只講過一次真正的法,那便是在靈山會上那一回。可是,釋迦牟尼佛卻又在四十九年之中針對不同的對象,不同根器的大眾講述了不同的法門,而且所遺留的經函汗牛充棟,內容浩瀚似海,這其實是不一樣的。如果認真地用宗下的道理來說,當年靈山上的拈花一笑,其實也是釋迦牟尼佛太過老婆心 切,多露一手。要說的話,其實連笑都不用笑才是真正的妙有示現。只是,像迦葉這般利根利器,滿天下之中到底有沒有第二人?
《金剛經》所提示的無非就是在於吾人本具的妙有真心。一切凡夫眾生由於長久以來的迷塵染污,早就把原本的真心變成妄心。如果未經過修練和點撥,原本的真心總是會起起伏伏,乍明忽暗,生生滅滅,隨著外境周流輪迴之中,終無明白之一天。
釋迦牟尼佛最慈悲的地方就在於那向上一路,孤標獨立的示現,才遺留下宗門五家的宗風。所以,為什麼五祖以後特別強調印心在於《金剛經》? 因為《金剛經》在在處處所顯示的都是實相般若的境界。因此,歷代禪師所用的方法,都在於不使本心受六塵的污染,在日常的行止上也都保持用平常心去面對。這「平常心」三個字若是真的懂,一生受用不盡。現代人你叫他守住每一個當下而又不起任何分別,不容易啊!可在過去的禪師所用功的就在於如何把所有的一切念頭給放下,當你真正能夠放下時,任何一切法也無須修持。
《金剛經》從頭至尾,佛和須菩提在很多處一問一答之間,佛其實都很慈悲地針對末法以後修行人所要面對的一些疑思都已經解答完畢。例如:在如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和如何住心的部分,釋迦牟尼佛也都很直接地教導了應該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的方法。這要分兩部分來說,對於一般根器大眾的說法,佛當時是對須菩提等與會大眾這麼說的:「所有修大乘行的修行人,在修行的過程中都要遠離四種相,遠離執著,乃至於對於一切的六度萬行及色、聲、香、味、觸、法,都不應該有所執著。」 佛還特別問須菩提:「對於色身形象方面,包括我——佛本身,有需要去執著嗎?」最後佛也告訴須菩提:「不但不能去執著我的身相,包含這世間所有一切的有形有相,也都只是一時的因緣和合所呈現。等到一切的假合產生了變化,自然都會成為空相。所以,所有的眾生如果可以了解,宇宙萬有所存在的一切莫非都是像夢幻泡影一般,就可以看到內心真正的實相,這才是真正地見到佛的法身相。」
佛陀在說這段話的時候,雖然聽起來只是非常簡單的提示,但是真正要去行使的時候就知道不是那麼簡單。根器利的人早就知道,每個人心中的常住真心本來就沒有來沒有去,沒有得沒有失,沒有生沒有滅,這個道理都懂,可是叫你當下馬上沒有任何的意想,沒有任何的念頭造作,此時你就明白沒有幾人可以做得到。這個不是你捏捏鼻子,用力皺緊五官,叫它不想就可以不想,這是要花上無數劫的時間真正地去用心用功,才有辦法知道如何去除所有的妄念,如何真正地一返照間回到自性。這種無心的功夫,不是一年半載可以獲得。
【內文節選二】
選自「念頭至即起即滅 佛魔來不理不怖」
從前老和尚曾經對我說,他在高旻寺的時候遇到了來果禪師的座下弟子,後來也和他成為同參法侶。老和尚說過這位法師平常用功都是用修心的十種方法在鍛鍊自己。他說,起初師父教他平日裡若沒有話頭參究,就要用覺察的功夫,當念頭生起的時候馬上覺察到,當覺察的時候,妄念自破,久久自然會進入無心的狀態。
這點老和尚平日裡也常說,修行人最怕念頭生起時自己沒有覺察到,所以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有時候老和尚的智慧道友也會用「不思善、不思惡」的方法,做為平日裡修心的功課。當有任何好的想法和壞的想法生起的時候,不追隨,不起分別,讓它自然離去。這種方法久了以後,任何分別妄念來的時候,同時也就是走的時候。老和尚對我說,他覺得其中有個方法倒也不錯,要我也試試。首先老和尚告訴我:「你先去參參這一句『是處有芳草,滿城無故人』,還有『我若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我當下便回答老和尚說:「於一切時、一切地,見諸妄境,無諸別心,只留一心,佛來不理,魔現不怖,諸塵於心不起作用……,是否也可以?」老和尚聽了我的回答以後笑笑說:「你怎會這個?」我回答老和尚說:「我一直以來都是用這個在練習……。」老和尚就告訴我說:「你暫時用這個方法也可以……。」這大約是我在二十出頭的事情。
老和尚對我說的這十種修心的方法,其實目的就是讓心進入無心的方法。關於無心的方法,從古至今歷代禪師、古德多有論述,目的也都是要能識得於一切處本來無心,於一切相了不可得,最後了解到自性空寂。這自性空寂就是實相般若的境界,到達此種境界,就是十方無量諸佛之相自然取得。再進一步說,無心功夫若自證,於一切時都處於心無任何的思量,無任何的善惡,無過去、無未來、無現在。這也是佛在《金剛經》裡對須菩提所講的三心了不可得,也是心無所住的境界。心無所住也就是住無住處,此心就是解脫心,也叫無生,也就是無生法忍的境界。
【內文節選三】
選自「海市蜃樓如幻空 鏡花水月本是夢 」
由於因緣,過去多年中常有機會往返於國際各大城市,交流和傳遞佛法的訊息。因為過去世善緣的緣故,結識了各方不同種族的弟子,很多次都有西方的弟子問我關於大圓滿禪修的一些問題。關於大圓滿是藏傳佛教至深至巔的心法,我實在沒有資格為寧瑪派的諸大成就祖師傳承如此重要的心髓,所以,雖然研習大圓滿諸種心髓已有三十年左右,但也不敢任意地胡吹海謗、誤人誤己。但是對於初學的人,我至多會希望他先去接受龍欽巴大師相關聯的一些灌頂,特別是大圓滿的灌頂。之後我會給予一些基礎的空性概念,例如龍欽巴大師,當他在指引初基的弟子們進入本覺的狀態,都會先要弟子們從現實的生活體驗中,去了解到外境一切的所見、所想,雖然都是實有的,但是其實它本質卻是空的。
譬如經常有人在晚上睡覺時,被夢嚇得滿身大汗而驚醒過來,但是當他醒過來接觸到實存的外境時,他了知到是夢,但為什麼在夢境中自己卻又有切身般的真實感?在實際的現實生活中其實才是夢,只是因為我們看得到、 聽得到、感受得到、接觸得到,而且有互動和對應,所以認為是真。過去西方有一個極著名的魔術師,他可以把整座萬里長城給消失掉,這應該夠厲害了吧!可是實際上萬里長城還是存在的。魔術師的工作就是擅於利用種種世間一切的器材輔助而迷惑他人信以為真,但是這些幻象也不是真實的,因為它都是世俗的假合,而讓一般人取景為實的幻象罷了。
如果你曾經去過絲路或者是百里之內渺無人煙的高原,你應該有經歷過在烈日高掛的沙漠裡,氣溫超過四十幾度以上,在這種大自然的和合之中,就產生了大氣和光學形成的一種幻象。有些朋友曾經在沙漠地區拍了他們的旅遊照片給我看,由於光和熱產生的幻象,有時拍出來,的確有一些和實景不同的場景,但是這種重疊形成的場景很快就會消失。所以許多上師都會舉這樣的例子讓學習的人知道,這個奇景雖顯而空,恰好可以比喻為空性。
有時候我們會攬鏡自照,有時候出外旅遊或在氣候不錯的夜晚散步到海邊,會有一個自然反射動作,就是看看自己的顯影。這其實就是最好的能和所的顯現,並且也可以從這個現象裡知道,現在我們雖然看到鏡中的自己或水裡的倒影,但都僅是短暫性。當你的身體離開了鏡子,或者離開了水面, 一切又將恢復到真實面。從這裡可以了解到一切事物都是因為因緣和合所生,沒有一個是真實。
讀書的時候,我們常常會去遠足或旅遊,大家都會有一個經驗,就是從兩座大山之間呼喚,結果會從另外一個地方聽到自己所呼喊的回應,但是你要去認真地尋找這回音是從哪裡來的,會發現遍尋不著,所以聲音本身不是一個確定的物質,也無從看見它的樣貌,因此可以確定它只是短暫的生活現象,這現象也是一種因緣而產生的,隨時都會消散,這也是空性的某種覺知。
上述這幾種舉例是在表明我們生活上所形成的任何對應關係都是和空性有關,因為都是因緣所生,舉那麼多例子和比喻主要的作用到底在哪裡?目的是要眾生對於現在我們一切所看能看、所想能想、所聽能聽、所用的一切和能用的一切,其實都是非實有的,都是如夢幻泡影,如露又如電。
當你能夠體悟到一切都「非實有,皆空性」的道理,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覺知,這和心是直接的。所以無論你修持止觀也好,禪定也好,觀想也好,唯一的目的就是攝心一處。心要專注到達止觀雙運,最大的阻礙來自於對外物的誘惑、無法放下貪執,另外一個就是心中無限的雜思妨礙了自心的清淨,所以一切法對治的目的,都是要捨棄對本覺所產生的干擾而設立的。其實每一個眾生本來心都是處於本覺的狀態,只不過被無明和執著所遮蓋住,這是很可惜的。就如同自己本身的心散亂到無法自省自覺,一如熟練的漁夫在已經乾涸掉的海面上妄想有所捕獲一般。
《金剛經》最後,佛為了要讓所有一切眾生能夠進入開悟的狀態,所以才講述了許許多多的例子讓眾生了解。無論你有多少生生滅滅的念頭,各位知道《般若經》裡面有提到,我們人的一個妄念中到底是有多少念頭呢?其實是無法算數,也無法比喻的。雖然佛陀曾經在其他經文中善巧地提到,一個念頭之中共有九十個剎那,在每一個的剎那之中又有九百個生滅,所以我們從這句話當中就可以知道,重點就在於這念頭中的生、住、異、滅四種變化之中。如果你懂得這個道理,對於世俗一切的萬事萬物就可以體會到都是空相,藉由這些幻化不實有的假象去修行也可以獲得止觀,進一步也可以對於一切法不得不失,只是隨緣自在而已。
【內文節選四】
選自「諸相非相見佛相 死守經文六根塞」
從前每日在唸誦《金剛經》時,當每每念到〈實見分〉中釋迦牟尼佛告訴須菩提的那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時,心中就頗有覺受。記得過去我禪宗的上人一回在廟中的大殿上,同我說明禪堂規矩及如何跑香和打板時機的時候,突然間和我說到了一句,說他在湧泉寺見到虛雲老和尚的時候,老和尚曾經說過:「不要把《金剛經》閒置在經櫃中,你們也要拿出來活用活用,像大殿上每天都有人在禮佛、拜佛,可是有誰知道拜佛也可以拜到《金剛經》裡面所說的看到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的境界。」
虛雲老和尚從四十三歲那年開始,為了要報答父母生養之恩德,發了大願要三步一拜,從浙江一路用小禮拜的方式拜到五台山,希望能夠迴向給父母,這中間整整三年的時間都只做一件事────禮佛朝拜,無諸雜想。這三年之中白山黑水,披星戴月、跋履山川,沿途有時水土不服,感染痢疾,上吐下瀉,他也不服藥物,一心只有禮佛朝拜,中間斷食,體力不支,又逢大雪封頂,在一片銀色的雪海中幾乎奄奄一息。這三年之中經歷了太多苦難,可是老和尚也因在此險境中,無數次心中有所體悟。老和尚經常對後進鼓勵、開示,依自身畢生的經歷,用來鼓舞修行人,他常要人拜佛,也常說拜佛若得力,定可開悟。他自己說他從十九歲在鼓山受戒後就一個人獨自在後山洞穴裡拜萬佛懺,這中間十二年,有時碰到毒蛇猛獸他也無所畏懼,得力甚多。他說他可以活到一百多歲,一生之中經歷過多少風風雨雨,幾度在生死彌留狀態中絕後再甦,這全得力於一心不亂,專志拜佛的緣故。老和尚更說他的禪境也都是因為拜佛所得的啟發極多。
我的禪宗師父自己也對我講過一段他所知道虛雲老和尚當年在終南山靜修時,遇到一位戒塵老和尚,這老和尚平日唯有打坐參禪,碰到虛雲老和尚,他極有興趣地約同虛老看看誰坐的時間長,這戒塵法師平日裡雖也打坐,可碰到虛雲老和尚之後發覺定力相差甚遠,不到半日,自覺心中奔騰不息,妄念紛飛,最後不得不離墊下座,可這邊的虛雲老和尚卻在這一次的靜坐中悠然入定,一定七天,毫無倦容。之後戒塵法師很好奇地詢問虛雲老和尚:「請問您在這一次的定坐中是有知覺的?還是沒知覺的?」虛雲老和尚慈悲和緩地回答說:「宗門之中不是把禪定看做解脫,在這一次的靜坐中雖然人間已經過了七日,但是在我卻只有一剎那的時間,之所以會出定,乃是因為生起了些許的分別念,只要有分別念,就不是最究竟的禪定解脫……。」在這次的互動中,戒塵法師受到虛雲老和尚的感召極多。許許多多的人讀經都死在經文之下,不能在日常的行止中有所活用,這其實非常可惜,佛陀講經論法,無論是從《楞嚴經》所說的精明本體,乃至於如何教導六根如何不流連迷失於六塵,無非都是要教導眾生回歸於無念的基礎上用功。
【內文節選五】
選自《西方不用他方覓 淨土何須他處求 》
佛陀從《金剛經》的〈究竟無我分〉開始,一直到〈淨心行善分〉,所講的是當下直取究竟,了悟自性本無我。須菩提問佛關於如何住心和調伏其心的問題,但實際上來講,心需要調伏嗎?妄念需要調伏嗎?心如果證得遠離一切邊際,恰如無垠的湛藍晴空,即便烏雲掠過,怎有妨礙?如同金剛土牆的波堤,流水怎可穿透一般。只不過因為眾生由於多劫以來的習氣,所以貪瞋癡慢疑特重,因此才要用一切的方便法門來對治。
「滅度一切眾生」的意思就是用一切的法來對治眾生的習氣,但實際上來說,習氣、五毒、自性也是空,何須任何的法門來對治? 只不過是方便善巧罷了!所以最後又說,實在是沒有一個眾生可以滅度。因為了解了「能所雙亡」的緣故,能所就是能看、所看,能聽、所聽,能嗅、所嗅,能嚐、所嚐,能觸、所觸。其實修行只要可以知道人我自他的對等相應關係,進一步轉化,從借境修心的過程之中體悟到人無我、法無我、實無我、實無法。本自不生,何須滅度?六祖惠能當初也因為一句「應無所住」而心中有所省,並不是得悟,只是有所感覺。但因沒有人點破他,於是他一路苦參,直到見到了黃梅。 黃梅知道他是一株根苗,只是根器利過頭,鋒芒太露,於解脫無益。所以剛開始叫他在伙房裡面碾米,就是要他收攝身心,繫心一處。後來見他似乎有個入處,才叫他三更入方丈室,傳授心法。
這裡說到當五祖黃梅要惠能三更去他的方丈室的時候,此時方丈室裡所有窗戶早已經被黃梅用他的袈裟遮堵住,這點有些和金剛乘裡面在閉黑關的時候相似,也是有其密意。所以,要注意!黃梅是悟道之人,卻還做這些舉動?這也是一個公案。接著,黃梅就把《金剛經》裡面最重要的四句偈,利用這個時候大概地為惠能點化一番。漢人的修行者由於從小受儒家薰陶的緣故,禮節繁瑣,於是從道信大師以下,直接就是用般若印心。 特別是《金剛經》,直破、直取、直了,不像過去禪宗祖師在印度都以楞伽印心,因為印度人思想比較單純,又屬熱帶,早熟、慾望熾盛。
當五祖黃梅講述《金剛經》到「應無所住」時,惠能頓時之間有如大地平沉一般,自然了悟,重要是在於生起妙有之心,這個心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自性。所以日後才可以講述出「何期自性」這些開悟偈語: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每一個人只要能夠離開能所相對,不和萬法為侶,自性就會突顯出來。這是人人本具,從來都是清淨無染的,從來也不曾動搖過。這個自性,莊嚴佛土也是它,上天下地也是它,承受三途劇苦的也是它。既然知道,為什麼會被迷惑呢?就在於有所住,無法降伏其心。
如果修行人可以離開所見、所聞、所覺、所知,才可以真正地面睹廬山真面目。如果還是執著於法身、報身、化身、千百億萬身,乃至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或是所做一切供養功德,或執著於一切法,執著於一切色身諸相,執著於有所度化,執著於有法、無法,執著於有相無相……,這些皆是心外求法,都是依他分別,沒有任何解脫,何來有所獲得?所以各位要知道,為什麼五祖不把衣缽傳授給那儒釋道皆通達,而體貌偉岸莊嚴的神秀,反而給了外表不顯,也非滿腹經文的盧居士?這又是一個大公案。
說到這裡,我想起過去在禪宗師父門下,一次禪七的小參中,師父所舉的趙州禪師的例子。趙州是唐朝王老師門下極有分量的開悟祖師,他在南泉王老師門下承事了二十多年,最後因為悟得「平常心是道」,到處接引行人開悟,故有古佛的尊稱。其實趙州自從開悟以後,反而接引行人都是用日常生活當中最為平常的手段。他常常請人喝茶、聊天,在適當的時機中給予求法者有個入處,這種思想後來也影響到東瀛的禪師。唐代時有大批的日本和尚來到中國學禪,同時也把趙州的這一套生活禪運用在他們的生活上,形成了日後日本茶道的盛行。老和尚當時就問我:「什麼是真正的平常心?只是趙州所說的要睡就睡、要坐就坐嗎?你說說看。」
以宗下的角度來看,任何心外之物都是多餘,即便「佛」字也是多托之詞。就好像大家都知道黃金是所有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寶物,可是如果讓連眼睛都看不到一些許的小金屑粉掉入了你的眼中,那將會如何?參禪了悟之妙用處,便是在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中,自見法相;於一念不生中,自解自得,這才是妙處。所謂「西方不用他方覓,淨土何須他處求?」
【內文節選一】
選自「靈山本在自心上 就在平常心是 」
有人常常提起當時釋迦牟尼佛曾說過,祂講經說法接近五十年,其實只講過一次真正的法,那便是在靈山會上那一回。可是,釋迦牟尼佛卻又在四十九年之中針對不同的對象,不同根器的大眾講述了不同的法門,而且所遺留的經函汗牛充棟,內容浩瀚似海,這其實是不一樣的。如果認真地用宗下的道理來說,當年靈山上的拈花一笑,其實也是釋迦牟尼佛太過老婆心 切,多露一手。要說的話,其實連笑都不用笑才是真正的妙有示現。只是,像迦葉這般利根利器,滿天下之中到底有沒有第二人?
《金...
作者序
【出版社編輯序】
至妙心法 重點寶庫
自古至今註、疏、論、釋《金剛經》者,雖不下千百家,但多因所修法門不同而持見有異,或論述過於繁複而難解,或因論述過淺而止於字義表象解析,或穿鑿附會以偏頗解空的狹隘。
作者提綱挈領標誌「重點」的寫法,以直心切入,以一己多年的經驗分享,敘述筆法非常貼近現代人,且將自己習讀此經的因緣細說從頭,深具說服力與感染力。作者以佛陀和弟子須菩提之問道解惑為敘述主軸,立論清晰,見解不凡。此外,作者另側面敘述過往修行人的事蹟,並以一般人修行之故事為輔,非常有力地提點著現代人如何具備正知正見。作者在經論中揭示的「重點」是見人所未見,不打高空,不依刻板之說,因而更能使當代人吸收經義重心,把握修持門徑。
全文契理契機,一門深入,為此經注入一股新的活水,將一般容易忽視的「重點」一一撥示提點,妙用無窮。文字樸實卻蘊藏微妙旨趣,正解經義於無形,將古往懸而未解的「空性」、「妙有」,以重點提點,扼要解義;以古德高僧故事闡釋事理,全文如星塵遍滿銀河,字字皆由自性流露,故自在流暢而毫無窒澀。使現代人受益良多,再也不畏讀經為難題了。
作者在經文義理中,更善用自身故事,輔以歷來諸多大師古德的修行事跡,對照現在所謂的修行人,二者猶如天壤之別。這也讓讀者明白真修實修與只是套用經文者的箇中差異了。作者在行雲流水的故事敘述中,令人讀之心領神會,故事也是此書重點中的重點。因為故事振聾啟饋,發人深省,引人入勝的情節對話,往往自性流露出真心與空性,簡而易懂地讓現代人如何在生活中實踐空性妙有,如何在入紅塵又能塵不著身,如何能不着於四相,不心外求法。
作者花了很長的篇幅來詮釋「空性」的重點,像是空中攝影,透視著全景,以超高視野觀照,逐步點出《金剛經》的核心重點。提點我們空性起修端賴心的覺知。不勝枚舉的般若文字,舉目皆是重點,依循訣竅,即令人如入寶庫。
本書握有開啟《金剛經》的空性之鑰,閱之如搭上渡煩惱中流之舟,不再隨情而生,不再逐境而轉,心光內凝、任運自在,勘破虛妄,還我本慧,只要有緣開啟閱讀《這,也是金剛經的重點》,你的生命將會猶如重新點燃了發亮的座標,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我們如能不斷反覆咀嚼書中羅列之重點,將此精華心滴,融入一切生活之境,此書將是每個人生命必備的萬能之書,因為自性無處不在,妙有也無處不在。
【出版社編輯序】
至妙心法 重點寶庫
自古至今註、疏、論、釋《金剛經》者,雖不下千百家,但多因所修法門不同而持見有異,或論述過於繁複而難解,或因論述過淺而止於字義表象解析,或穿鑿附會以偏頗解空的狹隘。
作者提綱挈領標誌「重點」的寫法,以直心切入,以一己多年的經驗分享,敘述筆法非常貼近現代人,且將自己習讀此經的因緣細說從頭,深具說服力與感染力。作者以佛陀和弟子須菩提之問道解惑為敘述主軸,立論清晰,見解不凡。此外,作者另側面敘述過往修行人的事蹟,並以一般人修行之故事為輔,非常有力地提點著現代人如何...
目錄
關於作者
編輯社推薦序
1、初聞金剛四句偈 感觸涕泣如電擊
2、聖僧指引入夢來 得阿彌陀佛大願
3、無論顯密出入門 皆依般若修心要
4、持咒攸關守戒律 咒力成就便相應
5、持戒禁行密咒者 一唸除滅萬劫罪
6、善導大師悲願深 一心唸佛吐光明
7、親唸佛號持聖咒 方得真切加持力
8、眾生迷妄遮本覺 放下分別八宗弘
9、破我執斷人我相 明世界成住壞空
10、修法來自信解心 修密境界不輕洩
11、悲空不二斷我執 輪涅無二悟般若
12、修持佛法無捷徑 一心不亂莫顛倒
13、修行在於聞思修 六字洪名大密法
14、人身難得是訣竅 修法初衷不忘失
15、捨棄我執好入門 捨身為法獻供養
16、知而無念萬緣空 華嚴九心侍上師
17、善巧說法治習氣 時時奉持金剛經
18、透見世間八法空 實修真參可見性
19、聞思修入三摩地 說食不飽需自珍
20、應無所住生其心 清淨發心無雜染
21、離諸妄想見自心 發明心性需苦參
22、十二因緣法門入 了悟三心不可得
23、有生有滅墮輪迴 二惑破除獲無染
24、放下執著解空義 黃梅一點自性開
25、五湖四海為哪端 放捨二執露自性
26、死水怎能藏活龍 證得般若通實相
27、靈山本在自心上 就在平常心是道
28、諸相非相見佛相 死守經文六根塞
29、無住而住即安住 桶底脫落即宗風
30、人法雙泯顯空性 生死自在不著跡
31、護持五戒獲人身 無執無作大手印
32、嘎舉傳承在口傳 苦行宗風即竅訣
33、醒夢一如唸佛境 福慧雙顯示眾生
34、白馬馱經入中土 繫心一處解脫方
35、佛陀心滴在大藏 三千世界一合相
36、叢林規矩攝心源 空有齊破即是七
37、一切無住即布施 慈悲喜捨無量心
38、因果業力輪迴轉 對境無染是出離
39、心外求法即非法 般若之母即真心
40、了悟諸法皆空性 七返人間阿羅漢
41、一念即是十法界 離相絕非見真心
42、自性清淨般若境 本自圓明是實相
43、一超直入如來地 行住坐臥不離心
44、四念處上破我執 無分別中離四相
45、以菩提心行布施 六度萬行不著相
46、書中自有黃金屋 印經功德難思量
47、佛以一音演說法 眾生隨類各得解
48、西方不用他方覓 淨土何須他處求
49、海市蜃樓如幻空 鏡花水月本是夢
50、念頭至即起即滅 佛魔來不理不怖
51、心不住內不住外 心若滅亡罪亦亡
52、隨緣自在無造作 一切因緣如夢幻
53、自心妄念如微塵 因緣萬法皆是空
54、遠離四見現真性 不生不滅悟真如
55、心內心外一切空 一念不生全體現
56、超越六塵心境空 應無所住生其心
關於作者
編輯社推薦序
1、初聞金剛四句偈 感觸涕泣如電擊
2、聖僧指引入夢來 得阿彌陀佛大願
3、無論顯密出入門 皆依般若修心要
4、持咒攸關守戒律 咒力成就便相應
5、持戒禁行密咒者 一唸除滅萬劫罪
6、善導大師悲願深 一心唸佛吐光明
7、親唸佛號持聖咒 方得真切加持力
8、眾生迷妄遮本覺 放下分別八宗弘
9、破我執斷人我相 明世界成住壞空
10、修法來自信解心 修密境界不輕洩
11、悲空不二斷我執 輪涅無二悟般若
12、修持佛法無捷徑 一心不亂莫顛倒
13、修行在於聞思修 六字洪名大密法
14、人身難得是...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