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學習成長的過程中,閱讀是自學最佳的工具與手段。那麼,什麼是閱讀「好」的方法呢?
大家都知道閱讀的重要,但關於閱讀到底有哪些方法,似乎較少人深究。正如「給孩子一條魚,不如教孩子如何釣魚」,同樣的道理,我們不只要「給孩子書,也要教孩子如何讀」。另外,除了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孩子長大之後,父母、老師在閱讀上又可以為孩子做些什麼?
今日的孩子每天所面對的閱讀內容不僅包含了大量的資訊,而且五花八門。如何讓孩子找出適當的閱讀策略,在如此眾多且龐雜的訊息中,挑選自己所需要的,並將之消化、轉化成融會貫通的知識,讓孩子能夠成為真正「有策略」的讀者(strategic reader),關係到孩子未來的學習。
透過本書分析與提供的閱讀策略和閱讀教學,以及在教學現場經驗豐富的希望閱讀種子老師精心設計的實用教案,閱讀不僅可成為孩子的一種習慣,在閱讀後深入思考反省,也能成為孩子的一種習慣。不僅是「有策略」的讀者,更是有策略的「優質」S讀者(Strategic & Super reader)。
作者簡介:
柯華葳
美國華盛頓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現為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曾任台灣閱讀協會理事長,美國哈佛大學、匹茲堡大學訪問學者,中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政大幼教所兼任教授等。
長期研究閱讀能力與識字歷程,多年來在兒童語文學習的研究著力很深,著編有:《華語文能力測驗編製》、《童書久久》等書,譯有:《踏出閱讀的第一步》等。
章節試閱
推薦文
為什麼「閱讀」需要「理解」?
台北市立圖書館館長 曾淑賢
很多人以為推動閱讀就是「讓不看書的孩子看書」或「教孩子看很多書」,所以父母努力買很多書給孩子,或者帶孩子到圖書館借很多書;學校舉辦閱讀達人競賽,誰看的冊數多,就可以獲得獎勵;父母和老師都認為只要孩子願意讀、喜歡讀,閱讀力、理解力自然提升。可是,為什麼政府、學校、圖書館推動閱讀多年以來,我們中小學生在全球閱讀能力評比的成績卻不理想?教育主管機關覺得沒有面子,希望找到原因;老師和家長也很焦慮,紛紛尋求教導閱讀的良方!
閱讀理解是一個建構知識的歷程,能理解即是能夠解釋資訊,能夠連結已有知識和新資訊,能夠運用資訊。讀很多書,但沒有讀懂,或者沒有達到理解的程度,這樣的閱讀對孩子的幫助是很有限的。
那麼,要如何才能提升孩子的閱讀力呢?例如,一本看似沒有結局的故事,其實,作者在字裡行間,或在圖畫裡給了很多線索,孩子有沒有找到這些線索,能不能找到這些線索,繼而根據這些線索去推論結局呢?這些種種都與孩子的理解力有關。
所以,父母、學校老師,圖書館說故事、帶讀書會的志工,都得先了解「教」閱讀的「策略」和「方法」,從而運用適當的讀物材料,方能讓我們的孩子真正「讀懂」。
專家告訴我們:鼓勵學生多看書不等於教導閱讀,寫讀書心得不等於教導閱讀,做閱讀測驗不等於教導閱讀,寫學習單不等於教導閱讀,所以呢?上面這些方法都是台灣的小學老師推動閱讀最常做的事情呀!現在告訴這些老師,不能只有這樣,還有更好的方法,老師們聽了之後反而充滿了無力感。
因為他們每天除了正常教學進度之外,還得進行鄉土教育、生命教育、性別教育、弱勢關懷教育等的教學活動,更甚者還得面對教育制度、課程綱要的經常變動,課程設計和內容也得跟著變動,對現在中小學老師們來說,教學工作的負荷的確已經「超重」了。
也因此,對他們而言,最快最好的方法就是有現成的工具書或教案,直接照著做,不必參加研習,也不必回學校後還要組成團隊,共同討論及設計閱讀教學方案。
柯華葳教授繼《教出閱讀力》以年幼兒童的父母為主要對象之後,繼而出版《教出閱讀力2--培養Super小讀者》,本書的出版,對小學老師真是一個好消息。因為誠如書名所言,這是一本為即將進入真正閱讀文章階段的孩子所寫的書,書中內容主要是提醒和建議學校教師教導孩子閱讀理解的時候,可以做些什麼幫助孩子提升閱讀力。
此外,與孩子互動最親密的父母,如何在孩子學習閱讀的過程中,幫助孩子呢?如果大部分的父母都具備教導閱讀的知能,他們了解一些策略和方法,那麼對孩子將有很大的幫助。所以,父母也需要有一本深入淺出的工具書,讓他們可以很快掌握方法,運用在親子共讀和床邊故事時間。本書對這些家長來說,也就是最好的寶典。
除了父母和教師之外,我也鼓勵兒童圖書館員、圖書館和社區說故事、帶兒童讀書會的志工多多參考本書,讓閱讀的活動不只是好玩、好聽,也能設計對孩子閱讀力、理解力有所精進的閱讀課程,讓閱讀活動不再只是停留在「活動」的層次。
公共圖書館是孩子週休假日和寒暑假最重要的閱讀場所,如果圖書館帶領閱讀活動的志工和館員也學會了教導閱讀理解的策略和方法,搭配家庭父母的指導、學校老師的教學,每個環節都有著健全的機制,那麼環環相扣之下,對中小學生閱讀力的提升將大有助益,未來我們的孩子在國際閱讀評比上,相信也絕對可以逐步超越其他國家的。
第一章 閱讀素養的培養
好的閱讀也就是主動的閱讀,不只是對閱讀本身有幫助,……,更能幫助我們的心智保持活力與成長。
台北師範大學附近有一家書店,父子兩位老闆都是讀書人。到過那買書的客人都聽過老闆熱情地介紹著店裡的書。在這間書店裡,「談論」書是一定會發生的事。一個人來人往的、移動的閱讀社群隨時在書店裡成形,消失,再形成。
有一回,我正好在店裡遇見某個高中生,因為聽同學說《追風箏的孩子》很好看,便跑來買書。老闆不僅對著這孩子說起了作者的種種,跟著還列出了一系列與「書」主題有關的書單,如《風之影》、《歷史學家》等等,當下這間書店彷彿轉換到《溫柔酒吧》一書中書店老闆為作者開書單的場景。
學生面對老闆介紹的書籍,一時陷入苦思,直問,「真的嗎?」(他的意思大概是真的都好看嗎?)我一方面想炫燿自己讀過老闆介紹的這些書(真是虛榮心作祟呢),一方面也想幫幫這位年輕人做好買書的決定,於是出面拯救說,「你平時都看些什麼?」年輕人笑笑沒說。我建議,那麼先看看《追風箏的孩子》(並稍微說了一下書的內容),然後再看《偷書賊》(也說了一下內容),其他的可看可不看。
老闆對我的建議沒有異議,這孩子的臉上也露出了安心與滿意的笑容。因為閱讀結緣,一個隨時形成的分享社群,分享著閱讀心得,互相推薦好看的讀物,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大家都得到自己需要的滿足感,閱讀不就是這樣的樂事嗎?只是,現在的孩子能夠領略和享受這箇中樂趣的,真的不多呢。
何謂閱讀素養?國際如何定義?
閱讀,也就是讀書面語言。書面語言指的是印刷體上所呈現的各種符號。
讀符號簡單,但要讀出符號所代表的意思或意義是花時間和費力氣的。符號不只出現在教科書或是我們大多數人習慣的「書本」上,電視、網路、漫畫、部落格、地圖、表格或各種圖表等,都有需要讀者去理解的符號及其表徵。因此在國際閱讀評比中(如下所提之PIRLS),便以「各式各樣」的文章檢測學童閱讀理解的情況。
這裡所說的「各式各樣」文章,包括了記敘、說明、描寫、議論、指示、文件/記錄等文體。而如以文章的形式區分,則有純文字的、文字加圖表、表格、地圖、廣告等形式。如以文章內容內容來看,那麼上天下海、自然人文,林林總總的知識與資訊都是被包括進來的。
那麼,到底有誰可以理解「各式各樣」的文章呢?「有策略」的「優質」 S讀者(Strategic & Super reader)。根據2006年的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簡稱PIRLS)的定義,S讀者必須具備下列的閱讀素養(Reading Literacy):
� 素養一:能夠理解並運用書寫語言的能力。
� 素養二:能夠從各式各樣的文章中建構出意義。
� 素養三:能從閱讀中學習。
� 素養四:參與學校及生活中閱讀社群的活動。
� 素養五:能夠由閱讀獲得樂趣。
素養一和素養二就如字面所述,指的是有能力讀出各種形式與性質的文章。
素養三指的是透過每次閱讀可以學到「新」的東西,不論是為了休閒娛樂或是為了增廣知識。所謂「新」的東西,一是讀者原本就不知道的東西;或者可能是讀者相當熟悉的內容,但經過進一步思考,如作者要表達什麼?我同意作者看法嗎?讀出了文章的意思之後,再加以思辯,重整已知的知識,成為了一種「新」的知識。
素養四,參與學校及生活中閱讀社群的活動,指的是閱讀並非只是個人的事情,當讀到好東西或是不喜歡的內容時,讀者可以表達出來與人分享,用口頭或文字表達都可以,就如本章一開始的書店例子。
在國際閱讀評比中,也列舉了一些和他人有所互動的閱讀活動,如「我喜歡和別人談論書籍」、「唸書給家人聽」、「家人唸書給我聽」、「和朋友(家人)聊我正在閱讀的東西」,以上這些活動都在在顯現了閱讀社群的重要。
因著閱讀的分享以及和閱讀社群的互動,一方面可以激勵讀者更有動力與興趣繼續閱讀;另一方面,讀者們受到不同觀點的衝擊,也可以更豐富他們思考的方式和方向。
至於素養五,能夠由閱讀獲得興趣,則是一個內在的機制,指的是不論是閱讀休閒性或知識性讀物,讀者被書籍內容吸引,讀出了樂趣,讀到了忘我的一種境界。
閱讀要自主也要獨立
誠如《讀書毀了我》一書的作者琳恩.莎朗.史瓦茨(Lynne Sharon Schwartz)回憶兒時的閱讀經驗,「一連幾個星期也可能是幾個月,我盤腿坐在床上看《雙城記》』消磨時間」。……「一個孩子有那麼多的生命為別人而活,唯獨閱讀這一件事是為自己而做,『這也是使我的生活真正屬於自己的道路。』」
你曾經擁有這樣的閱讀回憶嗎?這就是獨自閱讀所帶來的滿足與樂趣。具備五項閱讀素養的S讀者,擁有的一項特質就是獨自閱讀。
研究上肯定獨自閱讀與閱讀能力的相關。獨自閱讀包括了「我自己安靜的閱讀/默讀」與「我閱讀自己選擇的書」,PIRLS 2006的國際閱讀評比報告指出,「我自己安靜的閱讀/默讀」與「我閱讀自己選擇的書」是四年學生邁向「透過閱讀學習」(Read to Learn)階段的一項重要閱讀行為。不管是台灣、香港或是國際間的學生,能夠「天天」獨自閱讀者的閱讀理解成績,是比「一星期」或是「一個月」只有一兩次的學生成績好 (請參見表一)。
而且,在台灣PIRLS閱讀成績上得到較高分的學生,也比低分學生充分顯現出有較多獨自閱讀的頻率。為什麼呢?可能是因為當一個人手捧著書,不受外界干擾,便表示他讀進去了。讀進去了,也就表示他擁有了閱讀能力。不過到底是什麼樣的閱讀能力?又反應了怎樣的閱讀素養?分析如下:
� 讀者透過文字吸收抽象的知識,這樣的能力屬於素養一。
� 閱讀過程中若遇上不懂、不明白的地方,讀者會自己解決,這樣的能力屬於素養二和素養三。
� 讀者不但被文字吸引,也被作者透過文字所傳遞的訊息所吸引,他會開始與作者對話,這樣的能力屬於素養二和三。
� 讀者享受此書,享受閱讀的過程,這樣的能力屬於素養五。
表一 獨自閱讀與閱讀成績
每天或幾乎每天 每星期一至兩次 每個月一至兩次 沒有或幾乎沒有
平均數 百分比 平均數 百分比 平均數 百分比 平均數 百分比
台灣
550(2.2) 50 532(2.3) 33 514(4.2) 9 494(4.2) 8
香港
573(2.3) 55 560(2.8) 32 546(3.9) 7 522(5.7) 6
國際
509(0.5) 65 496(0.6) 27 484(1.4) 5 463(1.7) 3
取自台灣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 PIRLS 2006 國家報告
也因此在教育上,成人有必要為兒童設計與經營讓他們具有獨自閱讀的機會與環境,以培養其閱讀能力。細觀表一的調查結果,我們可以看見台灣學生「每天或幾乎每天」獨自閱讀的百分比,是低於香港或國際平均的,更重要的是,「沒有或幾乎沒有」獨自閱讀的人數百分比,又遠高於國際平均的3%,這樣的落差是我們在閱讀教學上可以好好努力的方向。
培養閱讀素養,家庭不缺席
學校閱讀政策、教學安排、學校所能提供之資源、學校風氣、教師的閱讀教學策略和活動,以及教師資歷與訓練等不同的面向,都影響了學童的閱讀態度、行為和興趣。
但閱讀素養的培養不是由學校開始的,家庭更是培養學生閱讀興趣與習慣最重要的場域。家庭環境因素包括有:社經地位、家中閱讀活動、家庭資源、家長閱讀態度與興趣等,研究上指出,這些因素都與學童學習閱讀有關。
例如家中書藏量與學童閱讀成就成正比。因此,送書給孩子做禮物,是父母不二的選擇。又例如學前時,父母子女一起閱讀,包括「親子活動」如:親子一起「看書」、「說故事」、「玩有注音符號的玩具」、「玩文字遊戲」、「讀出招牌或標籤」等活動頻率越高,子女閱讀成績越好。而父母有正面的閱讀態度,如「喜歡和別人談論書籍」、「喜歡利用空餘時間閱讀」與肯定「閱讀在我家是一項重要的活動」等,其子女閱讀態度也趨正面。
因此,我們可以這麼說,培養學生閱讀素養是老師的責任也是家庭的責任。而家庭需要從小做起(請見《教出閱讀力》)。當孩子從識字階段進入了閱讀文章或書本的階段,本書所提供的閱讀理解方法,也是家長進行家庭閱讀教育很好的參考。
再叮嚀
一、每天給自己和孩子一點時間安靜下來,打開書(不是教科書),讀一讀。
二、放下書時,閉上眼睛想一下,讀到了什麼?
第七章 閱讀中 我讀懂了嗎—文章接下來是?
閱讀的一部分本質就是被困惑,而且知道自己被困惑。懷疑是智慧的開始,從書本上學習跟從大自然學習是一樣的。
閱讀不是讀完後才問自己是否都看懂了。在閱讀過程中,讀者必須邊讀邊檢視自己理解了多少,以免讀到最後才嘆氣說,怎麼都讀不懂。邊讀邊檢視閱讀理解的方法有兩種:預測和提問。本章先介紹預測,下一章再說明提問。
打開一本書,腦中自然會出現一些背景知識,因應所接觸到的書面文字。閱讀過程中所進行的認知活動,簡單的說,就是將先前的知識和目前的文本加以統整,最後整合產生新知。而閱讀過程中的預測活動,就是一邊讀一邊活化先前已經擁有的知識。
為什麼要預測
下面的例子是兩位學生對於一篇「家與婚姻」的文章進行預測的結果。其中甲生的預測與原文接近,乙生則一直沒有抓到文章的脈絡,所以到了預測活動的後面,乙生已經無法繼續預測,理解上當然也出問題了。
家和婚姻
(甲為甲學生的預測,乙為乙學生的預測)
第一段原文:「家」字的意思,是一男一女相結合,同居在一室。
甲:一男一女相結合,也就是婚姻。
乙:夫妻應該快快樂樂的相處。
第二段原文:由夫婦而子女,一個家庭就組織成了。
甲:有些家庭不一定是由夫婦及子女所組成的。例如,有夫婦雙方的父親、母親,也可以成為一個家庭。
乙:使孩子有好家庭。
第三段原文:人類都有家庭,但中國人對家庭特別重視。
甲:因為家庭對每一個人來講是一個避風港。如果有什麼問題,向家人請教,都可以獲得解決。
乙:應該好好重視家庭,使每個地方乾淨衛生。
我們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乙生所擁有的背景知識比較屬「生活」面向,因此他對於文章的理解也很生活化,與原文要表達的意義有落差。
在課堂上進行預測活動時,老師一旦發現學生進行類似乙生的預測,一直無法找出文章的脈絡,需要停下來想一想,如何幫助學生和文章產生「連結」,或者需要給學生換更簡單、更合適的文章閱讀。
從小開始學預測
在二年級的班級中,老師可以一邊唸課文,一邊問學生:「你知道接下來會是……」然後,走到一位學生旁邊,由這位學生猜測文章接下來是……。等學生回答完了,老師再接著從剛才停住的段落往下唸。
或者是,老師將故事中的主角對白留空,讓學生試著回答,學生答完之後,老師再把原文唸出來並繼續唸下一段故事,這也是預測活動的一種。在整個活動的過程中,老師並不用告訴學生回答的對不對。學生只要聽見老師繼續往下唸,不但可以知道文章的內容發展,也可以判斷自己的回答是否和原文接近。
其實在更小的學前階段,父母與孩子進行親子共讀一搭一唱時,也可以採用這樣的「預測」活動,增加彼此討論的空間。
預測的過程可以讓讀者循著文字的蛛絲馬跡,預測所讀的文章接下來可能的情節發展。遇到有些故事情節不容易預測,或者出人意料之外,讀者就會像遇到撲朔迷離的案情的偵探一樣,被激起高昂的鬥志,對接下來的情節會更加期待,想繼續閱讀下去。也就在這樣預測活動的當下,讀者與書本之間便產生了一種無法言喻的奇妙互動。
如何進行預測活動
◎第一步驟:預測與確認自己的預測
1.讀第一段。讀完後,停。整理一下所讀的內容,詢問自己,和瀏覽時所預測的相近嗎?
2.回顧所讀的第一段,有沒有與結構有關的關鍵詞。找出關鍵詞,詢問自己,關鍵詞前後要表達什麼概念?像不像我所預測的?
3.不論預測對不對,依第一段所讀的內容,加上接下來的標題和子標題,預測第二段可能的內容是什麼。
4.讀第二段。讀完後,停。是不是我所預測的?有沒有關鍵詞?
5.如此依序往下讀。
◎第二步驟:確認預測的內容是否與原文相近。若不一致,想想看為什麼?
1.是作者有不一樣的想法?
2.是我對此篇章內容不熟?
3.決定要不要再讀一次?
4.這是不是我想要的資料?
5.對我來說會不會太難了?
6.若決定再讀一次,讀完後,要確定自己能否更加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容?
再叮嚀
預測:邊讀邊預測接下來會讀到什麼,幫助讀者一方面保持注意力,一方面檢視自己的閱讀理解。
教案範例分享
教案名稱 書中「預」境
教案設計者 新竹縣清水國小 葉靖雯老師
對象 國小中、高年級學生
教案設計引言
閱讀不是只有「讀」,而是要不斷思考與創造,這樣的閱讀才是成功的閱讀。柯教授在本書中提供許多理論基礎,讓我們更深入認識如何帶領孩子閱讀,第六章和第七章密不可分,因此擷取書中部分閱讀理解策略進行活動設計。
要教孩子閱讀前,請先帶領孩子閱讀。所以本活動設計是以最淺顯的方式,希望讀者能與孩子互動,刺激思考,等孩子學會這樣的模式後,就可以開始自學。
台灣的孩子從小被考試成績局限住,尤其是預測部分,曾經有孩子問我:「老師,如果我答錯怎麼辦?」我們必須適度給予支持與鼓勵,預測答錯很正常,所以檢核不可缺,答錯了沒關係,重點是要藉由每次檢核抓到文章架構脈絡,而不是錯誤後就棄之不理。
本活動主要是以閱讀一本書為主,先請孩子預測文章內容,接著閱讀,讀完後檢核預測,最後是自我提問思考,因循此步驟更能讓孩子成功閱讀,才是真正讀懂了。
我們可以這樣帶領孩子
1. 閱讀前先請孩子針對書名及目錄進行預測。
◆《蟲來沒看過》這本書你覺得內容是在說什麼?主角可能有誰?發生什麼事?
◆第一章「挑選參賽者」,你猜一猜有哪些昆蟲來參賽?最好能說出牠們的特色喔!猜一猜有哪些動物想要混進參賽者?接下來發生什麼事?
2. 閱讀第一章第一段。
只有昆蟲才能參加金昆蟲獎,但是有一群外表長得像昆蟲的節肢動物,像蜘蛛、馬陸等,竟然想偷偷參加選拔。還好大會評審對昆蟲相當了解,牠們的第一項工作就是把不是昆蟲的參賽者揪出來。
3. 圈出本段關鍵詞。
◆只有……(昆蟲類才符合條件,才能參賽)
4. 提問:
◆低層次問題:
◇直接提取:蜘蛛和馬陸是昆蟲嗎?牠們屬於哪種動物?
◆高層次問題:
◇比較問題:你能說出蜘蛛和馬陸為什麼不是昆蟲嗎?
5. 預測:
◆就你所知昆蟲的特徵有哪些?
◆推論問題:下一段要說的是什麼?
6. 閱讀第一章第二段。
先來看看昆蟲的特徵吧!昆蟲的身體分成三個體節,分別是頭部、胸部與腹部;第二個特徵就是昆蟲有六隻腳,左右各三隻成為三對腳,分別是前腳、中腳與後腳。知道這兩個特徵,就很容易認出昆蟲了!
7. 檢核自己預測的答案。
◆是否有猜到這段的內容?猜對多少?(可以請孩子檢核自己的答案,答對的可以畫勾,答錯的可以畫笑臉等等)
◆思考猜錯的原因,嘗試理解作者的想法。
◆深層思考:這本書對我而言適合嗎?是我要尋找的書籍嗎?
8. 圈出本段關鍵詞。
◆特徵……(昆蟲的定義)
9. 提問:
◆低層次問題:
◇直接提取:昆蟲的特徵有哪些?
◆高層次問題:
◇判斷問題:為什麼蜘蛛與馬陸不符合資格?
10. 預測:
◆推論問題:下一段要說的是什麼?
11. 閱讀第一章第三段。
再來看看蜘蛛,牠的外型真的很像昆蟲,但蜘蛛的身體只分成兩個體節,分別是頭胸部與腹部,而且擁有八隻腳,比昆蟲還多兩隻,想假裝都沒有辦法呢!
12. 檢核自己預測的答案。
◆是否有猜到這段的內容?猜對多少?(可以請孩子檢核自己的答案,答對的可以畫勾,答錯的可以畫笑臉等等)
◆思考猜錯的原因,嘗試理解作者的想法。
◆深層思考:這本書對我而言適合嗎?是我要尋找的書籍嗎?
13. 圈出本段關鍵詞。
◆比……(蜘蛛不能成為昆蟲的原因,比較)
14. 自我提問:
◆高層次問題:
◇概述問題:第一章「挑選參賽者」主旨是什麼?目的是什麼?重點是什麼?
◇是否還能在多舉出一些符合參賽資格的昆蟲?不符合但是也想參賽的昆蟲?
◇如果主持人沒有發現蜘蛛和馬陸,你認為結果或變成怎麼樣?
* 其他章節依此類推。
15. 整本書讀完後,檢核自己一開始預測答案,整體而言猜對多少。
貼心叮嚀
要孩子說出大意及主旨需要多一些鼓勵,因為台灣的孩子這部分訓練不夠。提問一開始可以由教師或家長提問,後來可以讓孩子學習自我提問,可以分成低層次(文章上有答案的)和高層次問題(要推論或是沒有固定答案的),預測也不一定要每段都預測,依文章內容做切割。建議一開始可以由短篇文章開始訓練預測,循序漸進到一本書的預測。
推薦文
為什麼「閱讀」需要「理解」?
台北市立圖書館館長 曾淑賢
很多人以為推動閱讀就是「讓不看書的孩子看書」或「教孩子看很多書」,所以父母努力買很多書給孩子,或者帶孩子到圖書館借很多書;學校舉辦閱讀達人競賽,誰看的冊數多,就可以獲得獎勵;父母和老師都認為只要孩子願意讀、喜歡讀,閱讀力、理解力自然提升。可是,為什麼政府、學校、圖書館推動閱讀多年以來,我們中小學生在全球閱讀能力評比的成績卻不理想?教育主管機關覺得沒有面子,希望找到原因;老師和家長也很焦慮,紛紛尋求教導閱讀的良方!
閱讀理解是一個...
作者序
前言
教出「有策略」的「優質」S讀者
《教出閱讀力》一書出版之後,許多讀者有著下面幾個疑問。其中之一是閱讀應該是很怡然自得的一件事,為什麼鼓吹要「教」,把閱讀弄得如此「不悅」?另一個則是,《教出閱讀力》一書主要是針對嬰幼兒的父母所寫的,那這些孩子長大之後,父母、老師在閱讀上又可以為孩子做些什麼?
其實,在孩子學習成長的過程中,閱讀是自學最佳的工具與手段。我們可以隨時隨地拿起想吸收的資訊或資料,滿足自我求知、進修或休閒娛樂上的需求。而且國際許多國家都非常看重兒童閱讀這件事情,希望孩子可以在年幼或小學階段掌握好這項學習的工具。
既然閱讀是學習的一種工具與手段,那麼就必須講究什麼是「好」的方法。如同大家知道「給孩子一條魚,不如教孩子如何釣魚」,同樣的,我們不只「給孩子書,也要教孩子如何讀」。但仔細思量起來,釣魚方法到底是什麼?關於閱讀到底有哪些方法,似乎較少人深究其中。
在美國,國會所促成的國家閱讀小組(National Reading Panel),聚集了閱讀專家投入整理閱讀研究文獻,提出閱讀所需的基礎能力以及有效的閱讀教學方法,做為前美國總統布希先生宣布閱讀優先(Reading First)的重要依據。
此外,哈佛大學史諾教授(C. Snow)積極參與不同的基金會,帶領相關學者將過去三十年的閱讀研究文獻整理出書,如《Preventing Reading Difficulties》、 《Rethink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和《踏出閱讀的第一步》(Starting out right,信誼出版) ,目前也都成為閱讀教學重要的參考書。這些報告當中不斷出現的訊息就是「閱讀要有方,閱讀教學也要有方」。也因此,在這些的前提下,本書和《教出閱讀力》一樣,都是強調「閱讀是需要教導的」。
而且,過去的學生讀者閱讀的內容,不外乎課本、小說、新聞和副刊,讀起來最晦澀的文章大概也就是報刊上的社論了,對他們來說,這些閱讀的內容讀起來困難不大,挑戰也不高。
但是,今日的學生讀者可就不然了。他們每天所面對的閱讀內容不僅包含了大量的資訊,而且五花八門。如何讓孩子找出適當的閱讀策略,在如此眾多且龐雜的訊息中,挑選自己所需要的,並將之消化、轉化成融會貫通的知識,讓孩子能夠成為真正「有方」或「有策略」的讀者(strategic reader),也就成了當今整體教育的重要項目。
所以,繼《教出閱讀力》以年幼兒童的父母為主要對象之後,本書將開始進入真正閱讀文章的階段,針對那些想知道如何可以進一步教導閱讀理解的人,說明閱讀前、閱讀中和閱讀後,他們可以做些什麼促進孩子理解。
希望透過本書,透過這樣「有方」的閱讀和閱讀教學,閱讀不僅成為孩子的一種習慣,更期許閱讀後深入思考反省,也能成為孩子的一種習慣。讓我們的孩子不僅是「有策略」的讀者,更是「有策略」的「優質」S讀者(Strategic & Super reader)。
前言
教出「有策略」的「優質」S讀者
《教出閱讀力》一書出版之後,許多讀者有著下面幾個疑問。其中之一是閱讀應該是很怡然自得的一件事,為什麼鼓吹要「教」,把閱讀弄得如此「不悅」?另一個則是,《教出閱讀力》一書主要是針對嬰幼兒的父母所寫的,那這些孩子長大之後,父母、老師在閱讀上又可以為孩子做些什麼?
其實,在孩子學習成長的過程中,閱讀是自學最佳的工具與手段。我們可以隨時隨地拿起想吸收的資訊或資料,滿足自我求知、進修或休閒娛樂上的需求。而且國際許多國家都非常看重兒童閱讀這件事情,希望孩...
目錄
前 言 教出「有策略」的「優質」S讀者
第一章 閱讀素養的培養
第二章 是閱讀也是問題的解決
第三章 閱讀理解怎麼教
第四章 閱讀前 找出我想讀的文章
第五章 閱讀中 想看懂,先掌握線索
第六章 閱讀中 善用關鍵語詞讀懂說明文 第七章 閱讀中 我真的讀懂了嗎—文章接下來是?
第八章 閱讀中 我真的讀懂了嗎—關於這段文章我的問題是?
第九章 閱讀後 我真的讀懂了嗎—整篇文章的重點是?
第十章 閱讀後 讀者與作者的對話
最後一章
前 言 教出「有策略」的「優質」S讀者
第一章 閱讀素養的培養
第二章 是閱讀也是問題的解決
第三章 閱讀理解怎麼教
第四章 閱讀前 找出我想讀的文章
第五章 閱讀中 想看懂,先掌握線索
第六章 閱讀中 善用關鍵語詞讀懂說明文 第七章 閱讀中 我真的讀懂了嗎—文章接下來是?
第八章 閱讀中 我真的讀懂了嗎—關於這段文章我的問題是?
第九章 閱讀後 我真的讀懂了嗎—整篇文章的重點是?
第十章 閱讀後 讀者與作者的對話
最後一章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