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基督教藝術,是基督徒對那「至美者」的愛湧流滿溢的表現。基督教藝術的靈感,是在於人凝神尋思那使受造萬物美麗的「無限、完全者」,從中獲取而得—當受造萬物與「神聖、完美者」互動交融,便迸發出美。基督教藝術的目的不在可見的世界中,而是以萬物靈性上的實際情況為目的。基督教藝術不滿足於事物在現世的意義,而是直往深處探問,窮究事物隱而不宣的奧秘。基督教藝術的漫漫求索永無止盡,因為這門藝術是朝著上帝延展自己。然而,基督教藝術還是明白該在何處憩息,因為它超脫了物質的不確定性,因為這門藝術所走的是一條通往永恆平安與真理的路。1
基督教藝術,是在一隻飛鳥、一只瓶罐、一面牆、一艘船或一名乞者身上,看見神的手、神的愛、還有神使受造物聖化的作為。基督教藝術,為一朵花兒柔弱的美而歡欣;花朵的美,在賦予萬物生命的陽光照耀之下顯得雋永而不朽。基督教藝術,領略綠草的美,也領略星光在夜空中閃耀的美或人類心靈之美。基督教藝術,穿透了人外貌的表象,探究那與神相似的獨立靈魂內裡無形的悸動。基督教藝術珍愛受造的一切;但珍愛的理由並不在於受造物本身,而在於受造的起源與目的。基督教藝術出自塵世也超越塵世,能觸碰永恆的奧秘、有限界的無限。基督教藝術出自所有連於基督的人,隨著民族、時代、思潮更迭,卻在上帝那裡毫無變改。基督教藝術,是蒙救贖者所見之現實的藝術;對蒙救贖的人類來說,一切存有都被聖化了。2 基督教藝術,是對「某種真理」懷著信心和盼望之人所展現的藝術,那真理就是—人因為相信一位愛無限量的上帝,而也能夠去愛。基督教藝術是基督教的藝術,乃是因為它出自基督徒之手。這就是薛華冀望福音派基督徒能夠擁抱的基督教美學。
薛華(1912-1984)在福音派思想中,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記。從瑞士的「庇蔭所團契」(L’abri),到他針對思潮、靈命、文化方面的著書立說,薛華的觀點影響了一整個世代的基督徒領袖。二十世紀少有福音派領袖像薛華這般,如此深具知識上的影響力。遺憾的是,薛華遺留給後世的資產在現今這世代已逐漸消逝。人稱薛華為文化的先知、當代的哲學家;在福音派基督徒理應對社會及文化提出建言,卻不發一語的時候,薛華體現了福音派基督徒知識份子的聲音。
二十世紀中葉之前,藝術這個主題在福音派基督徒眼中就像灰姑娘一樣屢遭排擠、鄙視。對於藝術,福音派基督徒幾乎沒什麼正面的話可說。藝術被認為是玄虛、不屬靈的事物。除了包含基督教信仰或聖經題材的偉大藝術作品,藝術總被視為沒有必要的奢侈品。薛華是福音派的先鋒,他率先洞察出藝術與世界觀的關聯性。不過,薛華對視覺藝術的重視,更具有深遠的意涵。
《基督徒的藝術觀》包含兩篇文章。薛華主張聖經不僅贊同詩歌藝術,也肯定視覺藝術。一個人生命的全部,都伏在基督的主權之下。基督信仰絲毫沒有「靈、魂、體」這類柏拉圖式的分野;在基督信仰中,人類確有藝術的、美學的面向。薛華叮囑讀者,千萬不能把基督信仰與排拒文化的態度畫上等號;藝術不僅不該被放逐至生活的邊陲地帶,反而應該作為頌讚神的良機。因此,薛華指責那些似乎讓福音派基督徒滿意,實則凡愚、平庸的藝術表現。哈羅德.白斯特(Harold M. Best)如此描述薛華:「薛華別創新局地表示,神與追求卓越品質的人站在同一陣線。光是這一點,就值得無數在乎藝術的福音派基督徒向他致謝。」3
薛華表示,一切真正的藝術,都是含有哲學意義的宣示。但嚴謹的哲學表述(哲學是踩進「絕望之線」4 的第一步)所能觸及的人相當有限,藝術卻影響了更廣大的人群—這是踏入「絕望之線」的第二步。5 藝術影響著哲學,而持續演變不輟的哲學也影響著藝術、音樂、文學,這是思想家的基本共識。薛華對於「藝術風格理當不斷改變」的看法,源於他憂心基督教將在哲學與藝術交相影響的社會潮流中,隨之失勢、貶損。薛華向來給人悲觀主義者的印象,但他出乎尋常地期盼著基督教價值的復興,也盼望那復興能使藝術領域恢復壯盛。薛華認識藝術,他明白藝術能夠反映或引發哲學的演變。藝術能吸引人一窺思想變化的端倪,並進而定義、確認思想演變的事實。薛華相信藝術提供了一個「走向絕望之線的入口」6 ,他屢次回頭談論不同藝術品之中的信息。藝術所含有的命題式內容是至關重要的。講道者所講的道應如何被評斷,藝術所傳達的信息或世界觀也當以同樣的方式接受評判。
臺灣學園傳道會看見了本書中文翻譯及出版的需要,在此向他們致上誠摯的謝意。《基督徒的藝術觀》的翻譯工作填補了中文出版品在藝術、文化領域的空缺,對華人教會界大有助益。不論讀者是誰,都能從本書中獲知本於聖經的藝術觀、文化觀。此外,本書也進一步指引華人教會當如何投入、參與切合時代需要並且忠於基督教福音的視覺文化。期盼本書能激發教會對藝術的看重,並為了上帝的榮耀而推動藝術的發展。
周學信
中華福音神學院教授
註腳
1 Jacques Maritain, Art and Scholasticism (London: Sheed and Ward, 1954), 53.
2 Ibid., 52-53.
3 Francis Schae er, He Is There and He Is Not Silent (Wheaton, Illinois: Tyndale House, 1972), 62.
4 編按:絕望之線(the line of despair)是薛華在The God Who Is There一書中所創的名詞。絕望之線劃分出兩種不同時代、本質互異的知識論。在絕望之線上方,人相信有一絕對的真理主宰著萬物的運行;落在絕望之線下方的思想者,則由海格爾等哲學家為代表,排拒絕對者的存在,且對尋找絕對真理一事不抱希望。
5 Francis Schaeffer, The God Who Is There (Downers Grove, Illinois: IVP, 1968), 30.
6 Erich Neumann, Art and the Creative Unconscious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59), 134.